《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國朝蕭伯升編。伯升字孟,泰和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

△《蕭氏世集》·(無卷數,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蕭伯升編。

伯升字孟,泰和人。

是集皆錄其先世詩文,曰《正固先生集》,詩文各一卷,蕭岐撰。

岐字尚仁,洪武初以賢良徵,授潭府左長史,改平涼訓導。

自顏其齋曰「正固」。

一曰《坦行自志》,岐子遵撰。

遵字用道,號坦行,以明經薦,授靖江王府長史。

永樂間謫宣府鷂兒嶺巡檢,有《仕學齋集》,散佚不存。

獨存其自志所載陳靖江王八啟及《四門箴》一篇,曰《雪崖詩集》,蕭亙撰。

亙字仰善,號雪崖。

宣德丁未進士,官南京禮部尚書。

前有伯升自序,稱與吏部郎中蕭士瑋《春浮園集》並士瑋弟士琦《陶庵雜記》、《牘雋》諸書同時合刻,為《蕭氏世集》。

今士瑋、士琦之書各有別本,而此帙之內均不載。

未知何故也。

△《太倉十子詩選》·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偉業編。

偉業有《綏寇紀略》,已著錄。

是書采其同裡能詩者得十人,人各一集。

首周肇《東岡集》,次王揆《芝廛集》,次許旭《秋水集》,次黃與堅《忍集》,次王撰《三餘集》,次王昊《碩園集》,次王《健集》,次王曜升《東皋集》,次顧湄《水鄉集》,次王攄《步蟾集》。

皆其同時之人,前有偉業序,蓋猶明季詩社餘風也。

偉業本工詩,故其所別裁,猶不至如他家之冗濫,特風格如出一手,不免域於流派,是亦宗一先生之故耳。

△《樂府英華》·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有孝編。

有孝字茂倫,吳江人。

自序稱自漢迄唐樂府有數十家,而最著者郭茂倩之《樂苑》(案郭茂倩書名《樂府詩集》,不名《樂苑》。

名《樂苑》者乃梅鼎祚書)、左克明之《樂府》、吳兢之《樂錄》(案吳兢書名《樂府古題要解》,不名《樂錄》)、卻昂之《題解》、沈建之《廣題》、徐獻忠之《樂府》,各有意見,因取而參定之。

然所分各類,亦多踵茂倩舊目,於體制無所考訂。

惟每章下略加註釋,而附以評語。

蓋其例主於選詩,與吳、郭諸家用意各不同也。

△《同人集》·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冒襄編。

襄字辟疆,如皋人。

自號巢民。

所居有樸巢、水繪園、深翠山房諸勝。

晚年卻掃家居,與友朋觴詠,輯其酬答詩文都為一集,凡十二卷。

蓋仿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而作。

然阿瑛但文酒之歡,此並其壽序之類亦皆載入。

故繁富勝之,而精美則不及焉。

△《唐宮閨詩》·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費密編。

密有《燕峰文抄》,已著錄。

是編錄唐代女子之作,頗有別裁,然皆習見。

△《牘雋》·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蕭士琦撰。

士琦字季公,泰和人,前明貢生。

是編選自漢至宋尺牘,分三十二門。

卷首有其子伯升所記緣起,大旨主於清省。

故所錄往往摘一二語,非其全文。

又如「龔使者告隗妻」一條,原非尺牘,而亦載之,殊不可解也。

△《斯文正統》·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刁包編。

包有《易酌》,已著錄。

是編所錄歷代理學諸儒之文凡二百一十有六篇。

其凡例稱專以品行為主,若言是人非,雖絕技無取。

蓋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持論可雲嚴正。

然三代以前,文皆載道。

三代以後,流派漸分。

猶之衣資布帛,不能廢五采之華;食主菽粟,不能廢八珍之味。

必欲一掃而空之,於理甚正,而於事必不能行。

即如《文章正宗》,行世已久,究不能盡廢諸集,其勢然也。

至蘇軾《大悲閣四大菩薩》諸記,因題制文,原非講學。

言各有當,義豈一端?而包於歐陽修本論評語中極詞詆斥,然則真德秀《西山集》中為二氏而作者不知凡幾,包既講學,不應不見是集,何以置之不言。

豈非以蘇氏為程子之敵,真氏則朱子之徒乎?恐未足服軾之心也。

△《樂府廣序》·三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朱嘉徵編。

嘉徵字岷左,別號止圃人,海寧人。

前明崇禎壬午舉人,入國朝官徽州府推官。

此編取漢、魏樂府及詩分為三集。

以相和、吟歎、平調、清調、瑟調、楚調、大曲、雜曲之類為風,以鼓吹、橫吹之類為雅,以雅舞、雜舞之類為變雅,以郊祀樂章為頌,而別附以歌詩、琴曲。

又仿《詩序》之例,每篇各為小序以明其意。

蓋刻意續經,惟恐一毫之不似。

然三代樂制,至漢盡亡。

樂府之於三百篇,猶阡陌之於井田,郡縣之於封建也。

端緒亦有時相屬,而不相屬者十之九。

嘉徵必摹擬刻畫,一一以風、雅、頌分配之,牽強支離,固其所矣。

△《三蘇談》·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高阜撰。

阜字康生,號蘿棲,祥符人。

所錄凡蘇洵文二卷,蘇軾文六卷,蘇轍文二卷。

每篇為之反覆詳論,故名曰《三蘇談》。

其言瀾翻不竭,亦足以自暢其說。

然必謂三蘇本旨如是,則不盡然也。

△《柳洲詩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增新等編。

增新字子更,嘉善人。

柳洲在嘉善熙寧門外。

順治初,增新與同裡魏學渠等結詩社相倡和,稱「柳洲八子」。

其後攀附者日眾,因遴次所作錄為一編,共七十餘人。

其詩體格相似,大抵五言多宗選體,七言悉學唐音。

蓋猶明季幾社餘派也。

△《江左十五子詩選》·十五卷(內府藏本)

國朝宋犖編。

犖有《滄浪小志》,已著錄。

是編乃犖為蘇州巡撫時,甄拔境內能文之士王式丹等十五人,各選詩一卷刻之。

考自古類舉數人,共為標目,四八之所載,其來久矣。

然文士則無是名也。

文士之有是名,實胚胎於建安之七子。

歷代沿波,至明代而前後七子、廣續五子之類,或分壘交攻,或置棋不定,而氾濫斯極。

往往以聲氣之標榜,釀為朋黨之傾軋,覆轍可歷歷數也。

犖與王士禎並以文章宿老,領袖詩壇。

士禎既以同時之人為《十子詩選》,犖亦以所拔之士編為此集。

雖獎成後進,原不失為君子之用心,究未免前明詩社之習也。

夫諸人詩儻不佳,裒刻何益?其詩果佳,則人人各足以自傳,又何必藉此品題乎。

△《溯洄集》·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魏裔介撰。

裔介有《孝經注義》,已著錄。

裔介嘗選國初詩為《觀始集》,今未見傳本。

是編乃所選康熙中詩,以續前集者也。

意求備一時之人,故限於卷帙,不能備一人之詩,大抵一人三數首而已。

惟每體之末,必附以己作,所收較他人為夥。

則似不若待諸他人之論定焉。

△《高言集》·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田茂遇、董俞同編。

茂遇字佛淵,順治戊子舉人。

俞字蒼水,終於布衣。

皆華亭人。

是書題曰《十五國風高言集》,而別標一閩字為子目。

據其凡例,乃以一省之詩為一集。

此乃十五集中之一也。

△《古文輯略》·(無卷數,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本榮編。

本榮有《奏議稽詢》,已著錄。

是書文以體分,各體前俱引文體明辨一條,大概因是書而廣之。

然所分子目,冗瑣特甚,舛誤尤多。

漢文帝《賢良文學策問》、武帝《賢良策問》之類亦往往一文而兩載,皆失詳檢。

「鐵券文類」止載《唐德宗賜王武俊》一篇,「諭祭文類」止載隋文帝《祭薛》一篇之類,亦殊掛漏。

至所載之文,每篇刪削,尤不免失其本未。

△《臨川文獻》·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胡亦堂編。

亦堂字二齊,慈人。

順治辛卯舉人。

官臨川縣知縣,後行取主事。

是編選臨川一縣之文。

宋晏殊、晏幾道、王安石三人,明章袞、陳九川、帥機、湯顯祖、邱兆麟、章世純、艾南英、羅萬藻、陳際泰、揭重熙十人,國朝游東、傅占衡二人。

皆有集行世者。

每集各為小序,書中仍各標本集之名,略如張溥《百三家集》例。

但溥書全錄其集,此則多所刪削耳。

△《詩原》·二十五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顧大申撰。

大申有《堪齋詩存》,已著錄。

是編以詩教起於三百。

降而屈、宋,則有王逸之章句;漢、魏、六朝,則有昭明之《文選》;三唐之詩,則以明李攀龍之《詩選》為能存唐聲。

於是總輯諸家,裒為五集:一集曰《毛詩》四卷,附以子夏之序;二集曰《楚詞》五卷,述王逸之《章句》;三集曰《選詩》五卷;四集曰《選賦》四卷,錄《昭明》之所選;五集曰《唐詩》七卷,錄攀龍之所選。

音釋撰次,命曰《詩原》。

每集皆有自序,夫三百篇列為《六經》。

豈容以後人總集僭續其後?王逸、蕭統已病不倫,乃更益以李攀龍,不亦異乎?

△《滕王閣集》·十三卷、《滕王閣續集》·(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國朝蔡士英編。

士英字伯彥,奉天人,官漕運總督。

順治十四年,士英巡撫江西,葺滕王閣。

因集自唐至明登臨記勝之作,分類詮次為十三卷。

又徵近人詩文為二巨冊,但分體而不分卷。

蓋欲附入前集各體後也。

陳維崧《迦陵集》有《滕王閣賦》,絕工麗,非諸人所及。

然是集不載。

或刊版時尚未得其稿歟?

△《宋金元詩永》·二十卷、《補遺》·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吳綺選。

綺有《嶺南風物記》,已著錄。

是編選宋、金、元詩合為一集,首有康熙戊午綺自序。

其凡例謂「所選諸篇,品骨氣味,規矩方圓,要不與李唐豐格致有天淵之別」云云。

故頗能刊除宋人生硬之病,與元人縟媚之失。

然一朝之詩,各有體裁;一家之詩,各有面目。

江淹所謂楚謠漢風既非一骨,魏制晉造固已二體。

蛾眉詎同貌而俱動於魂,芳草寧共氣而皆悅於魄者也。

必以唐法律宋、金、元,而宋、金、元之本真隱矣。

即如唐人之詩,又豈可以漢、魏六朝繩之,漢、魏、六朝又豈可以風騷繩之哉?是集之所以隘。

△《澄遠堂三世詩存》·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繩遠編。

繩遠有《姓氏譜》,已著錄。

是集合刻其曾祖應徵、祖士標、父寅之詩。

應徵字伯遠,萬曆癸酉舉人,官臨安縣教諭,遷國子監博士。

所著曰《藿園詩存》,凡六卷。

士標字窿,官山東寧海同知。

所著曰《蒼雪齋詩存》,凡一卷。

寅字寅生,縣學生。

所著曰《視彼亭詩存》,凡一卷。

應徵詩有《青蓮館》、《汗漫遊薊易寓言》、《苕溪漫草》、《兩都社草》、《河梁編》、《兩目紀游》、《偶寄軒稿》諸編。

茲集總題《藿園詩存》,蓋繩遠匯為一集也。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州標榜前後五子而外,廣為四十子,若似乎此外無遺賢矣。

說詩者遇隆、萬朝士或置不觀,不知隆、萬諸人已力挽叫囂之習,歸於平淡,而定陵初年,人皆修辭琢句,出入風雅之林。

若李伯遠、鄭允升、歸季思、區用孺輩,尤卓然名家,未見萬曆初之不及嘉靖季也。

今觀《藿園》一集,誠戛戛獨造,亦能自立門徑者。

其子孫則沿波而討奇耳。

△《古詩選》·三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

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

此編凡五言詩十七卷,七言詩十五卷。

五言自漢、魏、六朝以下,唐代惟載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人。

七言古逸一卷,漢、魏、六朝一卷,唐則李嶠、宋之問、張說、王翰四人為一卷,王維、李頎、高、岑參、李白為一卷。

而王昌齡、崔顥二人則稱附錄。

五卷以下則唐杜甫、韓愈,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晁說之、晁補之、陸游,金元好問,元虞集、吳萊十三人之詩。

而李商隱、蘇轍、劉迎、劉因四人稱附錄。

夫五言肇於漢氏,歷代沿流,晉、宋、齊、梁業已遞變其體格。

何以武德之後,不容其音響少殊。

使生於隋者,如侯夫人《怨詞》之類,以正調而得存。

生於唐者,如杜甫之流,亦以變聲而見廢。

且王粲《七哀》,何異杜甫之《三別》?乃以生有先後,使詩有去留。

揆以公心,亦何異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之說乎?至七言歌行,惟鮑照先為別調。

其餘六朝諸作大抵皆轉韻抑揚。

故初唐諸人多轉韻,而李白以下始遙追鮑照之體。

終唐之世,兩派並行。

今初唐所錄寥寥數章,亦未免拘於一格。

蓋一家之書,不足以盡古今之變也。

至於越人歌惟存二句之類,則校刊者之疏,或以是而議士禎,則過矣。

△《十種唐詩選》·十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

取唐人總集八家及摘宋姚鉉《唐文粹》所載諸詩,各為刪汰。

凡《河岳英靈集》一卷,《中興間氣集》一卷,《國秀集》一卷,《篋中集》一卷,《搜玉集》一卷,《御覽集》一卷,《極玄集》一卷,《又玄集》一卷,《才調集》三卷,《唐文粹》六卷。

附以士禎所選《唐賢三昧集》,共為十種。

其去取一以神韻為宗,猶其本法。

惟《才調集》、《唐文粹》刪汰未精,門徑叢雜,而《文粹》尤甚。

如盧仝《月蝕》詩、陸龜蒙《江湖散人歌》,皆不能謂之盛唐格也。

又韋莊《又玄集》,原書已佚,今所傳者乃贗本。

馮氏《才調集》凡例言之,而士禎仍為選錄,亦失別裁。

其《三昧集》一種,乃其生平宗旨所在,去取較為精密。

世多摘出別行,今亦別著於錄。

又士禎《居易錄》曰:「近日金陵有刻《唐詩十集》者,謂為予所訂。

或作序假予言曰:『余奉此為金科玉律,年來於此道稍有會心者,得力於是書良多』云云。

及訪是書閱之,乃標華亭唐汝詢仲言名。

大旨在通高漫士、李滄溟、鍾退谷三選之郵,而以汝詢詩解附之,強分甲乙丙丁等目,淺陋割裂,可一笑也。」

然則是書未出以前,先有偽本矣。

今偽本已不傳,蓋辨之早也。

△《載書圖詩》·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

康熙辛巳,士禎官刑部尚書時,乞假旋里,改窆其親,載書數車以歸。

其門人揚州禹之鼎繪為是圖。

一時多為題詠,士禎匯以成編。

圖後首載奏疏二篇,次序二篇,次題圖詩八十六首,皆其門人所作。

而附其侄啟《座送還京》詩一首。

次贈行二十四首,皆朝臣之作。

而附侍講尤侗《寄懷詩》一首,次《賜沐起程》一篇。

而附朱彝尊《池北書庫記》一篇,則以載書及之也。

△《樵川二家詩》·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霞編。

案《浙江通志》載:「朱霞,建德人,順治乙未進士。」

未知即此人否也。

樵川為今邵武縣。

二家者,宋嚴羽,元黃鎮成也。

羽有《滄浪集》,鎮成有《秋聲集》,皆已著錄。

是本每集分為二卷,諸雜體為一卷,五七言近體為一卷。

而附《滄浪詩話》於其後焉。

△《宋四名家詩》·(無卷數,內府藏本)

國朝周之鱗、柴升同編。

之鱗字雪蒼,海寧人。

升字錦川,仁和人。

是編選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之詩,分體排次。

《東坡集》選六百首,《山谷集》選三百首,《石湖集》選四百首,《劍南集》選九百首。

較吳之振《宋詩鈔》所錄較多,而去取未能悉當也。

△《楊氏五家文鈔》·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長世及其從子以睿、以儼,從孫兆鳳、兆年合刻稿也。

長世字延會,瑞金人。

官興安縣訓導,著《影居文鈔》一卷。

以睿字維明。

邑諸生,著《汲亭文鈔》一卷、《詩鈔》二卷,以儼字維莊,貢生,著《強恕齋文鈔》四卷。

兆鳳字爾翔,官上饒縣訓導。

著《寓鴻亭文鈔》二卷。

兆年字爾逢,官宜黃縣訓導,著《羽羽園文鈔》二卷。

以睿《汲亭稿》中有詩二卷,而總題曰《文鈔》,用《文選》例也。

△《翠樓集》·三卷(內府藏本)

國朝劉之份編。

之份字平勝,裡籍未詳。

是集選明代閨之詩,分初集、二集、新集,集各一卷。

其族裡別編於前。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嘗譏其真贗交錯雲。

△《詩苑天聲》·二十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范良撰。

良字眉生,徽州人。

是集選自漢至明之詩為五類:曰樂章、曰應制、曰應試、曰朝堂、曰館課,各冠以小引。

所選皆鋪張富麗之作,由其體宗台閣故也。

然精角互呈,頗為淆雜。

而卷首列參訂姓氏凡五百九人,亦斷無是事也。

△《練音集補》·七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王輔銘編。

輔銘字翊思,嘉定人。

初,明翠校嘗以嘉定代有作者,而詩篇多散逸,因采宋天聖以後迄於宏治合為一集。

其第一卷為宦志,皆官於嘉定者所作。

中四卷則邑人之詩。

第六卷為附卷,則流寓遊覽諸人。

第七卷為外卷,則釋道之作也。

其後版毀於倭,僅存鈔本。

輔銘以其尚有遺闕,因搜采釐訂,補入三十四人。

其原有姓氏而詩什未備,更加補輯者,又二十六人。

原本每人各著出處本末,輔銘間采他書附之。

如楊之彝嘗為都統制官,非真釋子,校誤載入方外中,亦為駁正。

其曰練音者,因嘉定本古之練祁市也。

△《國朝練音集》·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王輔銘編。

輔銘既輯補翟校《練音集》,復采本朝詩人之作,編為此集。

所收自官師至方外共三百人。

其體例略仿翟校原本,惟閨秀一類為輔銘所增。

至校凡例,其人尚存者不錄,深合古法。

而輔銘此集,第一卷所載見存者至三十六人,並及其子所作。

亦視校原本較為氾濫矣。

△《姑蘇楊柳枝詞》·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汪琬編。

琬有《堯峰文鈔》,已著錄。

初,琬自翰林告歸,居堯峰別業。

偶仿白樂天作《姑蘇楊柳枝詞》十八章,一時東南文士多相屬和。

琬乃手自選定,得一百十二家,一百九十七首。

令周枝排次成帙,而周靖為之箋注。

刊本題為枝所輯,非其實也。

今仍題琬名焉。

△《金華文略》·二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王崇炳編。

崇炳有《金華徵獻略》,已著錄。

是編錄金華一郡之文。

始自漢尚書楊喬,迄於國朝徐騰,共一百一十七人,而崇炳之文亦自錄焉。

凡例稱取《金華文徵》十之五,《金華文統》十之二,而益以他書十之三。

又稱《文統》之例凡論及兵機政術及為釋氏而作者不錄。

是選漢文不及長沙家令,選宋文不及蘇學士矣。

故惟側詞艷語在所禁絕,他則悉憑文章,不區疆域雲。

△《尺牘新語》·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徐士俊、汪淇同編。

士俊字野君,淇字瞻漪,並錢塘人。

是編刻於康熙癸卯,采明末國初諸家尺牘,分二十四門,名有評語。

大抵不出萬曆以來纖仄之派。

△《說唐詩》·二十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徐增撰。

增字子能,長洲人。

所錄唐詩三百餘首,一一推闡其作意。

其說悠謬支離,皆不可訓。

至於分解之說,始於樂府。

如《陌上桑》等篇,所注一解、二解、三解字,尚不拘句數。

晉、魏所歌古辭,如《白頭吟》、《塘上行》等篇,乃注四句為一解。

所謂古歌以四句為一解,傖歌以一句為一解是也。

然所說乃歌之節奏,非詩之格律。

增與金人瑞游,取其《唐才子書》之說,以分解之說施於律詩。

穿鑿附會,尤失古人之意。

△《百名家詩選》·八十九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魏憲編。

憲字惟度,福清人。

杭世駿《榕城詩話》載所著有《枕江樓集》,今未見其本。

世駿稱其同友《宿白洞》詩一首,則浮聲也。

憲以曹學有《十二代詩選》,止於天啟,因選是集以補之。

自天啟甲子以後,康熙壬子以前,由縉紳迄方外,共得百人,人各立一小引,並列字號籍貫於前。

其詩或以體序,或以類序,或以時與地序,各從原本。

其登選則以得詩之先後為次,不拘行輩,而憲詩亦附於後焉。

今觀所選諸人,大抵皆聲氣標榜之習。

至葉方藹以下十人,未得其詩而先列其目。

益見其不為論詩作矣。

△《皇清詩選》·三十卷(內府藏本)

國朝孫宏編。

宏字思九,江南華亭人。

其書采國初諸詩,分體編錄。

其凡例有曰:「論詩者必規摹初、盛,誠類優孟衣冠。

然使挾其佻巧之姿,曼音促節,以為得中、晚之秘,則風斯下矣。」

又曰:「數年以來,又家眉山而戶劍南矣。

在彼天真爛漫,畦逕都絕,此誠詩家上乘。

倘不衫不履,面目頹唐;或大袖方袍,迂闊可厭。

輒欲奪宋人之席,幾何不見絕於七子耶?」

其持論未為不當。

然其所選,則皆為交遊聲氣之地,非有所別裁也。

△《國雅初集》·(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陳允衡編。

允衡有《古人幾部》,已著錄。

是編選國初人詩。

體例一仿明顧起綸之舊,故亦以國雅為名。

自魏裔介以下凡五十餘家。

△《宋詩刪》·二十五卷(內府藏本)

國朝顧貞觀編。

貞觀字華封,無錫人。

由監生考授秘書院中書,後中康熙丙午舉人,遷國史院典籍。

是編采宋代之詩,分體纂集。

自謂寬於正變,而嚴於雅俗。

刪繁就簡,得詩二千五百有奇。

然采摭既富,頗不能自守其例。

△《歷朝賦格》·十五卷(內府藏本)

國朝陸編。

字義山,平湖人。

康熙丁未進士,授內閣典籍。

己未召試博學宏詞,改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是編匯選歷代之賦,分為三格:曰文賦,曰騷賦,曰駢賦。

於三格之中,又各分為五類:曰天文,曰地理,曰人事,曰帝治,曰物類。

起自荀卿、宋玉,下迄元、明。

每格前有小引,皆其婿沈季友所作。

騷賦之引則為騷賦一篇,駢賦之引則為駢賦一篇,殊為纖仄,古無是例也。

△《續垂棘編·三集》十卷、《四集》·九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范高鼎編。

高鼎有《理學備考》,已著錄。

初,高鼎父芸茂,當明末年,嘗選輯山西之文二十卷,題曰《晉國垂棘》。

高鼎復取其鄉近人之文,依例匯輯成帙,謂之《續垂棘編》。

前後共為四集。

茲僅其三、四兩集,非全本也。

三集所錄凡五十二人,四集所錄凡四十七人。

然多有人已前見而文屬補錄者,又有一集之中而一人之文前後分見者。

蓋隨選隨刊,故漫無體例如是耳。

△《傳是樓宋人小集》·(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卷尾有嘉定戴范跋語雲,是昆山徐氏所輯,故仍題之曰《傳是樓宋人小集》,然則徐乾學家本也。

所錄凡二十二家,一廉村薛仲《止泉詩》,一剡溪姚鏞《希聲雪蓬稿》,一長沙劉翰《武子小山》集,一大梁張良臣《武子雪窗小集》,一笠澤葉茵景《文順堂吟稿》前集及續集,一滄州高九萬《菊間小集》及續編,一錢塘俞桂《卻漁溪詩稿》及《漁溪乙稿》,一壺山許忱父《梅屋詩稿》及《融春小綴》、《梅屋雜著》、《梅屋》第三稿、第四稿,一山陰葛天民《無懷小集》,一於州張蘊仁《溥斗野稿支卷》,一南豐石門黃大受《德容露香拾稿》,一陽周文璞《晉仙方泉先生詩集》,一錢塘陳起宗之《芸居乙稿》,一龍泉沈說《惟肖庸齋小集》,一金華王同祖《與之學詩初稿》,一錢塘何應龍《子翔橘潭詩稿》,一浮玉施樞《芸隱倦游稿》及《芸隱橫舟稿》,一臨川危稹《逢吉巽齋小集》,一螺川羅與之《與甫雪坡小稿》,一川吳仲孚《菊潭詩集》,一建州張至龍《季靈雪林刪餘集》,一唐棲釋永頤《山老泉詩集》。

皆吳之振宋詩鈔所未收。

然陳起《江湖小集》中則皆已收錄,所遺者惟釋永頤一人耳。

△《榕村講授》·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李光地編。

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

是書凡分三編。

上編載周、張、二程、朱子所著,中編為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及邵子、胡宏所著,下編則賈誼、匡衡、劉向、谷永、劉歆、班固、諸葛亮、歐陽修、宋祁及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真德秀所著。

多取其足發聖賢之理者,大抵皆儒者之言。

其揚雄、谷永、劉歆諸人,則不以人廢之義也。

光地自序:「舉成、弘之文章以勖人,舉王鏊會試墨卷以韓愈成句對論語者為法,而以讀雜書異說為深戒。」

蓋即科舉之文以誘掖初學之書也。

△《古文精藻》·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李光地編。

光地為兵部侍郎時,提督順天學政。

選錄此集,以誨鄉曲諸生,不求盡古文之變也。

△《群雅集》·十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李振裕編。

振裕有《白石山房稿》,已著錄。

是編乃其督學江南時,選錄諸生詩賦雜文,匯刻成集,凡十二卷,而目錄則作四卷。

蓋卷一中分四子卷,卷二分二子卷,卷三、卷四又各分三子卷。

由於隨時續鐫,故輾轉增益。

其編次漫無體例,亦由於是也。

△《瑞竹亭合稿》·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愈擴及其弟王愈融撰。

愈擴字若先,泰和人,康熙庚戌進士。

愈融字侶新,終於諸生。

兄弟俱從魏禧游。

愈擴文長於論古,頗能曲折如意。

蓋其師授如是也。

愈融筆力稍弱,風骨尚未老成,較亞於其兄。

是集初刻毀於兵。

後愈融子元坤得舊本於建昌布衣梁份所,又手錄而重刊之。

△《姚江逸詩》·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編。

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

是編皆錄餘姚一邑之詩。

自南齊迄明,以時代為敘。

其方外、閨秀、仙鬼則總匯於末卷。

每人各為小傳,頗足以補史事之闕。

然第十五卷《韓應龍傳》末云:「梨洲先生選逸詩,廣極搜輯,不解何故遺此。」

則此卷為後人所續無疑。

非宗羲之原書,不知何以混而一之。

又劉妙容事出於吳均《續齊諧記》,其人乃吳令劉惠明之女,沒後魂見,是鬼非神,題曰神女,已大謬。

又王敬伯雖餘姚人,而女則不知何方之產,所遇之地又在吳中,引而入之姚江,尤為無理。

亦必非宗羲之舊也。

△《明文授讀》·六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編。

初,宗羲輯有明一代之文為《文案》,後得昆山徐氏傳是樓藏書,益以所未見文集三百餘種,增為《文海》。

後其子百家以《文海》卷帙浩繁,請宗羲選其尤者為此編。

其序則仍《文海》之舊,蓋其門人寧波張錫琨移冠此集。

以見去取宗旨雲。

△《洛如詩鈔》·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彝尊選錄,陸奎勳編次。

彝尊有《經義考》,奎勳有《陸堂易學》,皆已著錄。

此集皆康熙丁亥平湖人社集之作。

據《奎勳詩集》,載洛如之唱起丙戌三月,至丁亥而中間。

詩什則奎勳集中編次,頗有前後不同,未詳其故。

其以洛如名者,洛如,花名,如竹,實似莢,郡有文士則生也。

△《漢詩音注》·五卷、《漢詩評》·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李因篤撰。

因篤有《受祺堂集》,已著錄。

是編評點漢詩,兼注音韻。

一捲至五卷題曰「漢詩音注」,六卷至十卷題曰「漢詩評」,一書而中分二名。

又前五卷之評夾注句下,後五卷之評大書詩後,體例亦迥不同,不知其何所取也。

顧炎武有《與因篤書》,極論古今音韻,刻於所撰《音學五書》前,蓋以因篤為知古音者。

然聲音文字,與世轉移,三代有三代之音。

秦、漢有秦漢之音,晉、宋有晉、宋之音,齊、梁有齊、梁之音,自唐以後,有唐以後之音。

猶之籀變而篆,篆變而隸,隸變而行。

因革損益,輾轉漸移,不全異亦不全同,不能拘以一律。

自吳或舉六朝以上概曰古音,於是或執後以攙前,其失也雜。

或執前以繩後,其失也拘。

如朱虛侯《歌疏》與之韻,證之史游《急就篇》亦然;梁鴻《吳詩隅》與流、浮、休韻,證以《日出南東隅行》亦然;燕剌王《歌鳴》與人韻,證以崔安《封侯詩》亦然。

知漢人有漢人之韻,下不可律以今,上亦不可律以古。

因篤概以三百篇之韻斷其出入,未免膠柱之見。

至其所評,亦罕精鑒。

如謂司馬遷尊項羽為本紀,冠之《漢書》,為千古具眼之類,猶隆、萬後人好為高論習氣也。

△《詩觀》·十四卷、《別集》·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鄧漢儀編。

漢儀字孝威,泰州人。

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以年老授中書舍人。

是編皆選輯國初諸人之作,別集則閨閣詩也。

△《朱子論定文鈔》·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震方編。

震方有《讀書正音》,已著錄。

是編取經傳子史以至唐、宋諸家之文曾經朱子論定者,摘錄成編。

皆先列朱子之論,而以其文列於後。

然編次過於求全,有因一字而錄一篇者。

如因辨一「臘」字,遂錄「晉假道於虞」全傳。

「公矢魚於棠」自是春秋經文,朱子惟辨一「矢」字,與傳無關,而亦全錄公子區諫詞。

如是者不一而足,蓋明末國初王學漸厭,又折而宗朱。

風氣所趨,事事借朱子以為重。

遂不免牽連闌入,取盈卷帙耳。

△《鳳池集》·(無卷數,內府藏本)

國朝沈玉亮、吳陳琬同編。

玉亮字瑤岑,武康人。

陳琬有《春秋三傳同異考》,已著錄。

是編刻於康熙乙酉,裒國朝應制之詩,分體編輯,無所詮擇。

末附雜劇一折,則自古所無之創例也。

△《續三體唐詩》·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高士奇編。

士奇有《春秋地名考略》,已著錄。

士奇嘗校注周弼三體唐詩,因復輯此編。

弼書以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為三體。

故此以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排律為續三體,以補其闕。

惟弼書每體分數格,而此書則每體以人為序,各有小傳、詩話,為例小異耳。

獨是士奇既以弼書為未備,則當補完諸體,乃亦襲三體之目,仍不錄五言絕句,將謂非詩之一體乎?

△《唐詩藻》·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高士奇編。

是書仿《文選》、《文苑英華》之例,分類選錄。

凡三十二門,皆館閣之體,故名曰「藻」。

△《楚風補》·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廖元度編。

元度字大隱,長沙人。

是書成於康熙甲子、丙子之間。

乾隆丙寅,長沙府知府呂肅高重為刪定刻之。

然意主誇多,冗雜特甚,又疏於考證,舛漏尤多。

如神農因茶山之葬,而收其《蠟詞》;虞舜因蒼梧之巡,而收其《南風》詩。

甚以楚為高陽之苗裔,而收其《丹書》。

假借牽附,不一而足。

而羅含《湘中記》所載禹《玉牒詞》,見《後漢書·郡國志》注者,乃遺而不載。

沈諸梁、石乞諸口語靡不濫入,而楚詞乃刪削不完。

至戴凱之《竹譜》之類,本非詩篇,漢高帝《鴻鵠歌》之類,無與楚事,亦牽率並登,殆不可解。

又如劉跛子乃北宋人,而列於六朝之際;嚴羽乃昭武人,而引於三湘之間。

蓋州縣志書,率多附會先賢,借為光耀。

而元度乃據志書以為之,宜其至於如是也。

△《四家詩鈔》·二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企青編。

企青字遠,雄縣人。

康熙乙丑進士,官至江西巡撫。

四家者,清苑郭、鉅鹿楊思聖、任邱龐塏、文安紀炅也。

所錄《學源堂集》凡六卷、思聖《旦亭集》凡八卷,塏《叢碧山房集》凡六卷,《炅桂山堂集》凡八卷。

每集各為之序。

及塏、炅皆有集,已著於錄。

惟思聖集今未見,獨見於此編耳。

△《濂洛風雅》·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張伯行編。

伯行有《道統錄》,已著錄。

是編輯周子、二程子、邵子、張子、游酢、尹享、楊時、羅見素、李侗、朱子、張…、真德秀、許衡、薛、胡居仁、羅洪先十七家之詩。

乃其官福建巡撫時所刊。

案金履祥先有《濂洛風雅》,伯行是書,仍其舊名,而一字不及履祥,不可解也。

△《歷朝賦楷》·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修玉編。

修玉字倩修,錢塘人。

是編成於康熙丙寅。

卷首恭錄聖祖仁皇帝御制《闕里檜賦》、《竹賦》二篇,次為御試葉方藹、彭孫、汪、徐乾學四賦,均不入卷數。

其集中所錄,則由週末至國朝康熙中,凡一百六十七篇,各為之注。

修玉所自作七賦亦附焉。

末又有李興祖《梅》、《竹》二賦,則刻成以後所續入,故題曰增選,意其欲作補遺而未成也。

△《於野集》·七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原編。

原號西亭,青浦人。

康熙戊辰進士,官至給事中。

是編刻於康熙庚子,乃其同郡朱霞等三十二人唱和之作,請原厘擇而選定之。

名曰於野者,取《易》同人於野義也。

△《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五十一卷(通行本)

國朝儲欣編。

欣有《春秋指掌》,已著錄。

是編乃仿明茅坤《唐宋八家文鈔》,增李翱、孫樵為十家,各為批評。

亦間附考注。

其中標識,悉依茅本之舊。

欣自序謂「即茅所評論以窺其所用心,大抵為經義計耳。

予欲破學者抱匱守殘之見,所錄加倍焉。

至增入習之、可之,似屬創見。

然大家豈有定數,可以八,即可以十」云云。

其說良是。

然觀其持論,仍不離乎經義之計。

恭讀御制《唐宋文醇》序文,有曰:「欣用意良美,顧其識之未充,而見之未當。

則所去取,與茅坤亦未始逕庭。」

睿鑒高深,物無遁狀,斯誠萬古之定論矣。

△《松風餘韻》·五十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姚宏緒編。

宏緒號聽巖,婁縣人。

康熙辛未進士,官翰林院檢討。

是選上自六朝,下迄有明,凡間諸人之以全集傳,或篇什之僅存一二者,悉收輯之。

人各綴以小傳,義取博收,不能一一澄汰。

其凡例有云:「集內詩有鄙塞可笑者,以採得不忍復逸,存詩所以存其人也。

一之已甚」云云。

則宏緒已自言之矣。

△《述本堂詩集》·十八卷(內閣中書方維甸家藏本)

國朝桐城方氏三世家集也。

凡《依園詩略》一卷,《星硯齋存稿》一卷,《垢硯吟》一卷,《葆素齋集》三卷,《如是齋集》一卷,皆方登嶧撰。

《陸塘初稿》一卷,《出關詩》一卷,皆登嶧之子式濟所撰。

《東閭剩稿》一卷,《入塞詩》一卷,《懷南草》一卷,《豎步吟》一卷,《叩舷吟》一卷,《宜田匯稿》一卷,《看蠶詞》一卷,《松漠草》一卷,皆式濟之子觀承撰。

登嶧字鳧宗,號屏垢。

康熙甲戌貢生,官工部主事。

坐事謫黑龍江卜魁塞。

式濟有《龍沙紀略》,本附刻此集之中,今別著錄。

觀承別有《薇香》、《燕香》諸集,亦別著錄。

△《青溪先正詩集》·(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鮑楹編。

楹字覺庭,餘杭人。

康熙丙子舉人,官知縣。

是編采淳安之詩,合為一編。

以淳安古青溪地,故以為名。

凡唐一人,宋六人,元五人,明十人,國朝二人。

其總目所列宋之方一夔,元之方道堅、夏溥、洪震老、徐貫,國朝之徐士訥等七人,《總目補遺》又有宋方有開等六人,元汪等二人,明余溥等七人,皆有錄無書。

非完本也。

△《延陵書塾合璧》·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吳季長編。

季長始末未詳。

前有康熙丁丑自序,稱「少嗜儷體文,平生酷愛梁簡文、江文通二家,以為開徐、庾之先,莫有過於此者。

爰手錄合為一集,遂名曰《延陵書塾合璧》。

蓋以一人之嗜好,偶錄為誦讀之本,其實未為定論也。

徐、庾生於梁代,於江淹為後輩,於簡文則為同時。

當其早年,競為輕艷,猶可肩隨。

洎乎晚歲,則徐視庾瞠乎後矣,又何論簡文乎?

△《八劉唐人詩集》·八卷(內府藏本)

題曰淮陰劉青夕選,不著其名。

前有康熙癸未李翰熙序,稱青夕嘗有《唐詩十三家》之刻。

又輯為此本。

凡劉義、劉商、劉言史、劉得仁、劉駕、劉滄、劉兼、劉威八人,皆《全唐詩》所已具。

且既以家數區分,而版心又標曰中唐詩、晚唐詩,體例亦殊未協也。

△《唐詩叩彈集》·十二卷、《續集》·三卷(內府藏本)

國朝杜詔、杜庭珠同編。

詔有《川閣詩集》,已著錄。

庭珠,秀水人,尚書臻之子也。

是書以明高秉《唐詩品彙》所錄皆貞元以前之詩,故選錄元和迄唐末諸作,凡一千八百七十餘篇,以補所遺。

名曰《叩彈》,取陸機《文賦》語也。

諸人俱系以小傳,卷末間有品評。

其訓釋考證,亦頗多可采。

然如元稹《鶯鶯詩》、李群玉《杜丞相筵中作》及韓《香奩集》諸詩,皆所謂靡靡之音。

一概濫登,於精審猶有愧焉。

△《邱海二公文集合編》·十六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焦映漢、賈棠所刻邱、海瑞集也。

、瑞皆瓊州人。

映漢與棠同官於瓊,故有茲刻。

、瓊《台類稿本》七十卷,此選定為十卷。

瑞集有《自作稿》引,不著卷數,此選定為六卷。

映漢為作傳,又載梁龍所作瑞傳。

蓋是編刻於康熙戊子,時《明史》尚未成也。

△《明文遠》·(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徐文駒編。

文駒有《師經堂集》,已著錄。

是編輯有明一代之文。

前後無序跋,亦無目錄。

其圈點批語,皆用八比之法。

至如戴良系元代遺老,王猷定系國朝人。

俱收入明代,殊失斷限也。

△《尺牘嬰鳴集》·十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相編。

相字晉陞,臨川人。

是書成於康熙己丑。

采明末及國初簡札分十二類,類中又分子目四十有三。

大抵輕佻纖巧,沿陳繼儒等之餘習。

△《文章鼻祖》·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繩武編。

繩武字文叔,長洲人。

康熙乙未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是編錄六代以前詩文凡十四篇,各為評注。

一《堯典》,二《禹貢》,三《洪範》,四《國語·桓公自莒反》一篇,五《左傳·城濮之戰》,六《必之戰》,七《鄢陵之戰》,八《史記·項羽本紀》,九《高祖本紀》,十《封禪書》,十一《平准書》,十二《漢書·霍光金日傳》,十三《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十四庾信《哀江南賦》,皆鴻筆也。

然以為千古文章盡從此出,則繩武一家之說矣。

△《唐四家詩》·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汪立名編。

立名有《鐘鼎字源》,已著錄。

是編合刻唐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四家之詩。

前有自序,稱四家詩為宋、元人鼻祖,學宋、元詩者當仍於唐詩求之。

故以此矯其弊雲。

△《二家詩鈔》·二十卷(內府藏本)

國朝邵長蘅編。

長蘅有《青門集》,已著錄。

此其所選新城王士禎、商邱宋犖之詩也。

是時士禎為刑部尚書,犖為蘇州巡撫。

而長蘅實長洲人,又犖之門客。

趙執信見之,有違言。

故士禎《寄犖詩》有「《尚書》北闕霜侵鬢,開府江南雪滿頭。

當日朱顏兩年少,王揚州與宋黃州」之句。

蓋言己為揚州推官之日,犖為黃州通判之日,已同以詩名。

初不以致位通顯始並稱也,然長蘅實不自遠嫌,致干物議。

至今論者不允,殆亦有由矣。

△《棣華書屋近刻》·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歷城朱緗、朱絳、朱綱兄弟三人之合集也。

緗有《橡村集》,綱有《蒼雪山房稿》,皆已著錄。

絳字子桓,由貢生官至廣東布政使。

此集凡《緗嶺南草》一卷,《端江集》一卷,乃其省親粵東時作。

《絳嶺南草》一卷,蓋與緗同行所作。

《綱濟南草》一卷,中有《聞二兄自粵北歸詩》,蓋與緗、絳《嶺南詩》同時所作。

故合刊雲。

△《誠求堂彙編》·六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徐開錫撰。

開錫字定山,常山人。

康熙中貢生,官至彰德府同知。

是編第一卷曰贈言,為出都時贈行之作。

第二卷曰杞言,官杞縣知縣時邑人相贈之作,第三卷曰介言,為紳士介壽之作;曰雜著,為頌揚政績之作。

第四卷曰詩草,第五卷曰文稿,第六卷曰實政,則皆詩文及案牘也。

△《明文在》·一百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薛熙編。

熙有《練閱火器陣記》,已著錄。

是書仿《昭明文選》體例,於諸體之中各以類從,所錄亦頗存鑒別。

蓋熙為汪琬門人,於古文有所受之也。

然數多則簡擇難精,世近則是非未定。

榛苦未翦,固亦勢使之然耳。

△《漢詩說》·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費錫璜、沈用濟同編。

錫璜字滋衡,吳江人。

自署曰成都。

蓋其父費密,自成都避亂,家於江南,錫璜猶署其故里也。

用濟字方舟,錢塘人。

是編因馮惟訥《詩紀》、梅鼎祚《詩乘》所錄漢詩,略為評釋。

卷首有凡例,持論似高,而所說殊草草。

如漢人鐃歌,鼓吹諸曲,沈約《宋書·樂志》明言聲詞合寫,不可復辨。

本無文義可推,而必求其說以通之,遂橫生穿鑿。

又本詞與入樂之詞,截然有別。

如《白頭吟》中「郭東亦有樵」諸句,乃伶工增入以諧律,亦曲為之解,更嫌附會。

至《鐸舞曲》之「聖人制禮樂」篇,不過以字記聲,亦錄之以為詩式。

又不考據《宋志》,明其句讀,尤進退無據。

其中仍馮氏《詩紀》、梅氏《詩乘》之謬,皆不及訂正。

他姑勿論,如龐德公《於忽操》三章,本王禹所擬,今載於《宋文鑒》中,而列於漢詩之內。

一例推尊,茫無鑒別,是可雲識曲聽真乎?

△《嶺南五朝詩選》·三十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黃登編。

登宇俊升,號積,番禺人。

是編分為二帙。

第一帙二十卷,皆載詩之為粵東作者。

第二帙凡十五卷,則皆粵東人詩也。

第一帙謂之名宦,頗為無理。

無論其人不仕於粵東,即開卷之杜審言、宋之問、沈期,《唐書》具載其事,何可以名宦稱歟!

△《義門鄭氏奕葉吟集》·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爾垣編。

爾垣字一樞,浦江人。

義門二十世裔也。

鄭氏自宋建炎至明初,合族而居者十三世,故稱義門。

永樂十六年,鄭輯其先世之詩為三卷,其從叔檢討棠序之。

康熙中,爾垣又續編四卷,是為此本。

其於原書或有所增竄與否,則莫能詳也。

集中或題其字,或題其官,而以其名及仕履側注於下。

考元結撰《篋中集》,載其弟融之詩,題曰季川。

呂向《文選注》,謂任啟自稱任君,乃因其家集之文。

而《玉台新詠》徐陵獨題其字,趙光以為亦其子姓所鈔。

則家集書字,原為古例。

但五卷以下既題官題字於前,而每題之下又大書姓名,則自亂其例耳。

其詩往往如出一手,疑不能無所粉飾也。

△《義門鄭氏奕葉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爾垣編。

爾垣既續鄭之書為七卷,又編次遺文得十五種。

曰元鄭大和《貞和集》,曰元鄭欽《青連居士》文,曰元鄭濤《藥房集》,曰元鄭泳《半軒集》,曰明鄭淵遂《初齋集》,曰明鄭《恕齋集》,曰明鄭楷《鳳鳴集》,曰明鄭棠《道山集》,曰明鄭柏進《德齋稿》。

凡僅存三首者,亦列於中。

其全佚者八十種,則附存其目。

大和一名又融,字順卿,官至建康龍灣務提領大使。

欽字子敬。

濤字仲舒,官至大常博士。

泳字仲潛,官溫州路經歷。

淵字仲涵,字叔恭,官至監察御史。

楷字叔度,官至蜀府長史。

棠字叔美,官至翰林檢討。

柏字叔端。

△《宋十五家詩選》·十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陳︳編。

︳有《句股引蒙》,已著錄。

十五家者,梅堯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范成大、陸游、楊萬里、王十朋、朱子、高翥、方岳、文天祥也。

每集各系小傳及前人詩話,而以己所評論附焉。

△《篤敘堂詩集》·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侯官許氏之家集也。

凡作者七人,集八種。

前明一人,曰《春及堂遺稿》,許豸撰。

國朝六人,曰《米友堂集》,許友撰;曰《紫籐花庵詩鈔》,許遇撰;曰《少少集》,許鼎撰;曰《雪屯集》、《玉琴書屋詩集》,許均撰;曰《客遊草》,許藎臣撰;曰《影香窗存稿》,許良臣撰。

豸字玉史,崇禎辛未進士,官至浙江提學副使。

友字有介,號甌香,豸子也。

喜書畫,慕米芾之為人,構米友堂祀之。

新城王士禎嘗稱其詩。

遇字不棄,號月溪,友子也。

康熙間官陳留、長洲二縣知縣。

鼎號梅崖,均號雪屯,皆遇子。

藎臣號秋泉,良臣號石泉,皆鼎子。

其家有篤敘堂,為華亭董其昌所題額,因以名集。

△《續姚江逸詩》·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倪繼宗編。

繼宗字復野,餘姚人。

初,黃宗羲作《姚江逸詩》,所錄自齊迄明。

此集續選國朝之詩,即以宗羲為首。

所錄凡七十五人,每人各為小傳。

采輯事實,頗為詳備。

然亦時有附會。

如第二卷「譚宗」條下曰:「一日於維揚酒樓唱西樓錯夢,按板諧聲,備極婉轉。

俄有人起自鄰座曰:『子歌誠善,但中有某字猶未盡調耳。

』宗初猶負氣不相下。

繼詢其人,即譜曲之於叔夜也。

遂相與登西樓,訪穆素徽,盡興而別。

顧其時穆已紅顏化為白」云云。

案《西樓記》為袁於令所作,王士禎詩所謂「紅顏顧曲袁荊州」者是也。

於叔夜乃其寓名,何得雲即於叔夜。

況西樓今在吳江縣,距揚州尚遠,何得即相與同登?恐流傳失實,似此不檢者多矣。

△《韜光紀游集》·(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釋山止編。

初,唐沙門韜光,卓錫西湖之巢烏。

白居易守杭日,相與倡和。

後人因以韜光名其。

踞山之勝,歷代遊人,頗多題詠。

山止康熙中住持是,因裒集付梓。

自唐迄本朝得古今體詩五百餘首。

然其中多同時投贈山止之作。

聲氣攀援,不盡為勝地作也。

△《興善寺歷代名賢留題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釋淨溥編。

興善寺在嘉興府治東南秦溪之上。

是書上卷載詩,下卷載碑記。

內有明大學士呂原記云:「寺創自梁天監二年,至周顯德年間,坦法師開山為報恩院。

宋治平元年,改興善院。」

然卷首載盧綸《題興善寺後池詩》,則寺之著名在唐代,豈原未之考耶?全書篇幅寥寥,可資考證者殊少。

舊本題明釋淨溥撰。

今考國朝彭孫諸人詩,皆載於後。

則淨溥為康熙中人,舊題誤矣。

△《倪城風雅》·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勞厲編。

厲有《半詩稿》,已著錄。

是編所錄皆陽信一縣之詩。

上卷自明代嘉靖以後,得劉世偉等十人。

下卷自國朝雍正以前得張崖等二十三人。

上卷少而可觀,下卷不免冗濫矣。

則同時假借之故也。

△《三詩合編》·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光岳編。

光岳字碩廬,上高人。

雍正甲辰進士,官金華縣知縣。

是編合刻其鄉吳學詩、黃、李堅三人之詩。

學詩字伯興,號虛宇,嘉靖乙丑進士,官山西按察使副使。

字文叔,隆慶庚午舉人,官西和縣知縣。

即光岳之從高祖。

堅號雙江。

學詩詩,共一百四十餘首。

所著集九種,俱殘闕。

光岳錄其全者得一百六十九首,堅詩一百四十七首。

三人同時相倡和,其詩格亦頗相似。

△《渠風集略》·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馬長淑編。

長淑字漢荀,安邱人。

雍正庚戌進士,官至磁州知州。

初,安邱張貞欲輯其邑自明以來迄於國朝之詩,名曰《渠風》。

久而未就,長淑因踵成是編。

稱渠風者,安邱古渠邱地也。

書凡四卷,其五卷則專輯馬氏一家詩,其六卷為流寓、方外、閨秀、續編四門,其七卷為詩餘。

然意主誇飾風土,不免附會古人。

如方外內闌入唐釋皎然一詩,殊不合斷自前明之例。

而流寓內首列蘇軾,亦非事實也。

△《七十二峰足徵集》·一百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定璋編。

定璋字友篁,吳縣人。

是集歷代文士之生於太湖七十二峰間者,錄其所作,共為一編。

凡詩八十三卷,詞二卷,賦三卷,文十三卷。

所選之詩不敘時代,惟每姓各以類從,題曰某氏合編。

仿《中州集》之例,人各冠以小傳。

徵引頗為賅洽,而大旨在因詩以存人。

不免誇飾之見,復不免鄉曲之私。

濫采兼收,固其勢所必至。

又如稱濮婪為吳季札之孫,錄其《高山詩》三章。

其詩自古未聞,不識出何典記。

稱周術即裡先生,為泰伯之後,載其《紫芝歌》一首。

無論四皓姓名出於附會,先儒辨之已明。

即舊籍流傳,此歌亦但稱四皓,未雲獨出裡也。

是蓋家牒地誌自古相沿之通病,無足深詰者矣。

△《明倫初集》·五卷、《續集》·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文炳編。

文炳字慕斯,莆田人。

是書取歷朝文之有關五倫者,分類輯之。

每篇綴評語於後。

初集刊於雍正辛亥,續集刊於乾隆甲申。

其立義甚正,而所選諸文,頗無體例。

即如帝王詔誥,獨載唐玄宗《焚珠玉錦繡》一敕,所收未免太隘。

至於徐淑《答兄弟》、鍾琬《與妹》兩書,不附於昆弟,而列於夫婦,尤為未協矣。

△《長林四世弓冶集》·五卷(禮部主事任大椿家藏本)

國朝林其茂編。

其茂有《山陰集》,已著錄。

是集裒其家四世之詩。

《後樂堂集》一卷,《雙峰吟》一卷,皆其茂曾祖逸作。

《貽桂軒集》一卷,其茂祖秉中作。

《吟台詩草》一卷,其茂父贊龍作。

《音集》一卷,則其茂自作也。

逸字德子。

順治庚子舉人。

秉中字與人。

康熙己卯副榜貢生。

贊龍有《學易大象要參》,已著錄。

△《廣東詩粹》·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梁善長編。

善長字崇一,順德人。

乾隆己未進士。

此集所選廣東詩,上起於唐,下至國朝。

凡四百一十三家,一千五百五十餘首,各為之評注。

先是,黃登有《五朝詩選》。

善長以其持擇未精,故更加訪,定為此集雲。

△《莆風清籟集》·六十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王臣編。

王臣字慎人,一字蘭陔,莆田人。

乾隆辛酉拔貢生,官至蘭州府知府。

是集選興化一府自唐至國朝之詩。

凡三千餘篇,作者一千九百餘人。

仿金元好問《中州集》例,於詩首詳其人之裡居出處,生平著作。

並綴以各家評語,而所自著《蘭陔詩話》亦附載焉,則朱彝尊《明詩綜》例也。

其仙遊一縣,本莆陽舊地,唐時析置。

明鄭岳撰《莆陽文獻》,嘗並載入。

王臣則別為三卷,以示區別。

然蔡襄、蔡京、蔡卞本為同裡,襄以名流推重,遂收之莆田。

京,卞以奸跡彰聞,遂推之仙遊。

鄭樵夾祭草堂,今仙遊尚有遺跡。

而以其博洽,又移之莆田,則亦不符公論矣。

△《山左明詩鈔》·三十五卷(廣東潮陽縣知縣李文藻家刊本)

國朝宋弼編。

弼字仲良,德州人。

乾隆乙丑進士,官至甘肅按察使。

是集輯明代山東一省之詩,所錄凡四百三十一人。

其體例全仿朱彝尊之《明詩綜》。

其去取之間,則謹守王士禎之門徑,纖毫不肯異同也。

△《豐陽人文紀略》·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聶芳聲編。

芳聲字晦之,永豐人。

是編裒其邑人之文,自宋至明,分類編輯。

然宋、元不過十人,餘皆明人之作也。

△《南園後五子詩集》·二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文藻等編。

明順德歐大任、梁有譽,從化黎民表,南海吳旦,番禺李時行五人詩也。

大任六卷,有譽五卷,民表七卷,旦四卷,時行六卷。

前列五人姓氏,並諸家詩評。

每集之前又各附小傳。

其曰《南園後五子》者,南園即抗風軒,在廣州城東南大忠祠側。

明初孫、趙介、李德、黃哲、王佐唱酬於此,稱南園五子。

故大任等有後五子之目也。

大任等四人各有專集,皆已著錄。

惟吳旦之詩久無刊本,藉此集以流傳。

然雖編四卷,每卷僅數首而已。

後附《南園花信》一卷,則明末番禺黎遂球於《揚州社集》詠黃牡丹十首,當時推為第一。

歸粵之後,同裡追和者九人,人各十首。

編是書者因並刻於後,以備粵詩故實焉。

△《二南遺音》·四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紹編。

紹有《周易詳說》,已著錄。

是編所錄皆國朝關中人詩。

自孫枝蔚以下共一百四十人,每人俱載履貫於前。

其曰《二南遺音》者,以周時岐豐建國而言。

其實周、召二南之地不止關中也。

△《崇川詩集》·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孫翔編。

翔字呂溪,南通州人。

是集輯通州及州屬如皋、泰興、海門三邑之詩。

自宋、元至國朝,附以流寓。

每人記其姓氏爵裡。

後綴補遺一卷。

其第十卷所載皆同時之人,殊非《文選》不收何遜之義也。

△《東皋詩存》·四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之珩編。

之珩字楚白,如皋人。

是集選其邑人之詩。

自宋以迄於國朝,每人各詳其字號官爵。

所載既多近時之作,而之珩之詩收至二百餘首。

王逸、徐陵、芮挺章自錄己作,未如是之繁富也。

△《濮川詩鈔》·三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所載濮淙《澹軒集》一卷,沈機梅《涇集》二卷,沈朗《恬翁集》一卷,馮允秀《梅花逸叟集》一卷,楊煒《竹集》一卷,楊燮《勖亭集》一卷,楊炯《南遊草》一卷,周映《康雪芝集》一卷,周龍雯《懷孟草》一卷,周甸《嶧山集》一卷,陳選藍《染齋集》一卷,徐《赤巖集》一卷,徐嘉《得月樓集》一卷,張其是《碧草軒集》一卷,陳曾祉《心隱集》四卷,沈履端《竹岳樓草》一卷,沈堯咨《晚盥集》三卷,濮光孝《學圃集》一卷,程琦《芳稿》一卷,陳樂《故鄉草》一卷,曹勳《萍梗集》一卷,鍾梁《來霞集》一卷,陳光裕《荻書樓稿》一卷,《石墩草》一卷,張宏牧《懶髯集》一卷,陳梓客《星零草》一卷,《寓硤草》一卷,張宏范《霽陽集》二卷,沈鍾泰《荻書樓遺稿》一卷,潘亮《一得吟》一卷,釋佛眉《龍潭集》一卷,凡二十九人之詩,觀張宏范《霽陽集》後有陳春宇跋,稱從祖謹堂公選刻《濮川詩鈔》,而陳光裕《荻書樓稿》前題曰《謹堂集》。

是編殆即光裕所輯歟?

△《閨秀集初編》·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季嫻編。

季嫻字靜央,興化女子,李氏。

是集選前明閨閣諸詩,編為四卷,皆近體也。

後附詞一卷。

△《磁人詩》·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楊方晃編。

方晃有《孔子年譜》,已著錄。

是集皆錄磁州之詩。

自唐迄本朝作者八十餘人,得詩千餘首。

各系其人之事跡出處甚詳,亦頗有考據。

然意在表彰,未能嚴於抉擇。

其第八卷至第十卷悉載方晃及孫濂詩。

濂亦磁州諸生,即校刊此集者也。

△《晚唐詩鈔》·二十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查克宏編。

克宏,海寧人。

是集所錄凡一百一十二家。

蓋本明胡震亨《唐音戊簽》刊削成帙,人各綴以小傳,兼附考核。

杜牧、李商隱、溫庭筠三家所收最多,皮日休、陸龜蒙二家次之,餘皆不滿百篇。

其以五代末人入宋者,溷入晚唐,亦仍震亨之舊。

△《友聲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賴鯤升編。

鯤升字滄嶠,會昌人。

其父方勃偕弟方度於邑治之西辟霞綺園,與邑人沈開進、胡應相、曾鑒、歐有駿讀書其中,一時多為題詠。

後鯤升兄弟復讀書園中,因輯投贈之作合為一編。

凡序記、書、傳、賦二卷,詩五卷,蓋仿《玉山草堂集例》也。

△《殘本湖陵江氏集》·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江八斗編。

八斗字四達,號純夫,貴溪人。

其始祖公榮,自宋建炎間官弋陽,始遷居於貴溪之湖陵,是為湖陵江氏。

其後仕宦頗盛。

故八斗輯其先世詩文,分體編次,以成此集。

八斗所自作亦載入焉。

目錄列文五卷,詩二卷,弁以歷代敕命制誥,而終以附錄。

此本闕第二卷、第七卷及附錄,疑裝緝佚之。

其編次頗為參錯,如禱疏在題草之先,四言、六言在詞調之後,《子夜》、《採蓮》本為古詩,而別之為曲。

其都議、關議諸名,他集亦不經見也。

──右「總集類」三百九十八部,七千一百三十四卷內二十六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