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宋鄭剛中撰。剛中字亨仲,金華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經部三○易類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三·經部三○易類三

△《周易窺餘》·十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鄭剛中撰。

剛中字亨仲,金華人。

紹興二年進士及第。

官至禮部侍郎,出為川陝宣撫副使,謫居桂陽軍。

又責授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

卒後追復原官,謚忠愍。

事跡具《宋史》本傳。

王應麟《困學紀聞》稱鄭剛中有《周禮解義》。

考王與之《周禮訂義》首列諸家姓氏,有三山鄭鍔字剛中,淳熙中進《周禮全解》。

蓋別自一人,字與剛中名偶同,或混而一之,非也。

剛中所著《易解》十五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者,卷目併合。

惟《乾》、《坤》二卦及《系辭》以下原闕不解,振孫以為或於《乾》、《坤》之際有所避。

然其《自序》有云:「自《屯》、《蒙》而往,以象求爻,因爻識卦,萬一見其彷彿,則沿流尋源,《乾》、《坤》之微可得而探。」

據此,則振孫之言非也。

《自序》又云:「伊川《易傳》、《漢上易傳》二書,頗彌縫於象義之間。

但《易》道廣大,有可窺之餘,吾則窺之。」

《窺餘》之名,蓋取諸此。

明初《文淵閣書目》、葉盛《綠竹堂書目》尚著於錄,其後傳本殆絕,朱彝尊《經義考》亦以為「未見」。

惟《永樂大典》尚存其文,今采掇裒輯,依經編次。

其七卦為原本所闕者,則但錄經文。

或其說別見他書者,亦蒐錄補入。

依仿原目,仍定為十五卷。

自唐人以王弼注定為《正義》,於是學《易》者專言名理。

惟李鼎祚《集解》不主弼義,博采諸家,以為「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而當時經生不能盡從其學。

宋儒若胡瑗、程子,其言理精粹,自非晉唐諸儒所可及,然於象亦多有闕略。

剛中是書,始兼取漢學。

凡荀爽、虞翻、干寶、蜀才九家之說,皆參互考稽,不主一家。

其解義間異先儒,而亦往往有當於理。

如《訟》之九二,以「不克訟歸」為句,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為句,以為聖人所以必使逋其邑人三百戶者,恐其恃眾憑險以成亂,所以謹上下之分也。

《比》之初六「終來有它吉」,朱子謂不可曉。

剛中以為相比之道,以信為先。

積之既久,昔之未比者皆自外至,故曰「有它吉」。

皆能自出新意,不為成說所拘。

至於解《泰》之九二,《大有》之《大象》,議論尤正大精切,通於治體。

雖其人因秦檜以進身,依附和議,捐棄舊疆,頗不見滿於公論,然闡發《經》義,則具有理解,要為說《易》家所不廢也。

△《易璇璣》·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吳沆撰。

沆字德遠,臨川人。

紹興十六年,與其弟澥詣行在獻書。

澥所獻曰《宇內辨》,曰《歷代疆域志》。

沆所獻曰《易璇璣》,曰《三墳訓義》。

澥書皆不傳,沆《三墳訓義》為太學博士王之望所駁,亦不傳。

惟此書僅存。

凡為論二十有七:曰《法天》,曰《通六子》,曰《貴中》,曰《初上定位》,曰《六九定名》,曰《天地變卦》,曰《論變有四》,曰《有象》,曰《求彖》,曰《明位》,曰《明君道》,曰《明君子》,曰《論養》,曰《論刑》,曰《論伐》,曰《辨聖》,曰《辨內外》,曰《辨吉凶》,曰《通卦》,曰《通象》,曰《通爻》,曰《通辭辭》,曰《通證》,曰《釋卦》,曰《釋系》,曰《存互體》,曰《廣演》。

每九篇為一卷。

《自序》謂「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講人事之修,下卷備註疏之失。」

其大旨主於觀《彖》,因《彖》而求之卦,求之象,求之爻。

其曰「璇璣」者,取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處璇璣以觀大運」語也。

胡一桂稱沆尚有《易禮圖說》,有《或問》六條,《圖說》十二軸。

今未見其書,殆亦散佚。

惟其《環溪詩話》為人所記者,尚載《永樂大典》中,今別著錄於《集部》雲。

△《易變體義》·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都絜撰。

絜字聖與,丹陽人。

紹興中官吏部郎中,知德慶府。

絜父郁,字子文,嘗為惠州教官,平生留心《易》學。

絜因以所聞於父者為是書。

大旨謂卦爻辭義,先儒之論已詳,故專明變體。

今考《左傳》載《周易》諸占,所謂「某卦之某卦」者,凡十事。

似乎因其動爻,隨機斷義,不必盡《易》之本旨。

然王子伯廖論鄭公子曼滿,稱其在《周易》《豐》之《離》。

游吉論楚子,稱《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凶」。

荀首論邲之戰,稱《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

蔡墨論龍見於絳,稱《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野」云云,皆未嘗卜筮而咸稱變體,知古來《周易》原有此一義矣。

但古書散佚,其說不傳。

而絜以義理揣摩,求其崖略。

其中巧相符合者,如《坤》之初六「履霜,堅冰至」,則曰「此《坤》之《復》也。

《月令》:孟冬,水始冰。

仲冬,冰益壯。

始則薄而未堅,壯則堅而難泮,故爻曰履霜,以坤為十月之卦。

又曰堅冰至者,則變體為《復》,乃十一月之卦也。」

《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則曰「此《家人》之《既濟》也。

《雜卦》曰:『《既濟》,定也。

』《彖》曰:『正家而天下定。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反身而誠,孰敢不聽。

父子、夫婦、兄弟,莫不安分循理,而天下化之,無事而定矣。

故變體為《既濟》,而曰『有孚威如』,反身之謂也。」

如此之類,皆不事傅會而自然貫通,立義亦皆正大。

亦有涉於牽強者,如《家人》六四「富家大吉」,則曰:「此《乾》之《同人》也。

自道以觀,身家皆為我累,而況富乎!其有家也姑以同乎人而已,不以家為累也。

其家之富,亦以同乎人而已,不以富為累也。

蓋極高明而道中庸,所以為中人法。」

凡如此類,則務為穿鑿以求合乎卦變之說,而義亦不醇。

又多引老莊之辭以釋文、周之經,則又王弼、韓康伯之流弊,一變而為王宗傳、楊簡者矣。

然宋人遺籍,傳者日稀。

是書雖瑜不掩瑕,亦瑕不掩瑜,分別觀之,以備言變體之一家,亦無不可也。

《宋志》作十六卷。

《玉海》引《續書目》曰:「自《乾》之《姤》至《未濟》之解,以意演之,爻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

馮椅《易學附錄》曰:「都氏《易》,先以理而次以象義,每卦終又有統論。」

今考《永樂大典》所載,爻義皆分載於各爻之下,而無所謂卦終之統論,與《玉海》合。

意應麟所見,即輯《永樂大典》時所據之本,已非其全矣。

今《永樂大典》又闕《豫》、《隨》、《大畜》、《大壯》、《睽》、《蹇》、《中孚》等七卦,及《晉》卦之後四爻,謹裒合排比,編為十二卷。

又其書單明爻義,不及《彖》與《大、小象》,故《經》文亦不全載,從絜之舊焉。

△《周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宋林栗撰。

栗字黃中,福清人。

紹興十二年進士。

官至兵部侍郎。

與朱子論《易》及西銘不合,遂上疏論朱子。

時太常博士葉適、侍御史胡晉臣皆助朱子劾栗,因罷知泉州,又移明州。

卒謚簡肅。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淳熙十二年四月嘗進於朝,首列《進書表》、《貼黃敕諭》各一道,栗《自序》一篇。

《貼黃》稱本名《周易爻象序雜指解》,後以未能該舉《彖》、《象》、《系辭》、《文言》、《說卦》,乃改今名。

王應麟《玉海》稱其書經傳三十二卷,《系辭》上下二卷,《文言》、《說卦》、《序》、《雜》本文共一卷,《河圖》、《洛書》、《八卦九疇大衍總會圖》、《六十四卦立成圖》、《大衍揲蓍解》共一卷,與今本合。

當時與朱子所爭者,今不可考。

《朱子語類》中惟載《論系辭》一條,謂栗以太極生兩儀,包四象,四象包八卦,與聖人所謂生者意思不同。

其餘則無所排斥。

朱彝尊《經義考》引董真卿之言,謂其「說每卦必兼互體約象覆卦為太泥。

時楊敬仲有《易論》,黃中有《易解》。

或曰黃中文字可毀,朱子曰:『卻是楊敬仲文字可毀。

』」是朱子並不欲廢其書。

考陳振孫《書錄解題》曰:「其與朱侍講有違言,以論《易》不合。

今以事理推之,於時朱子負盛名,駸駸嚮用,而栗之登第在朱子前七年,既以前輩自居。

又朱子方除兵部郎中,而栗為兵部侍郎,正其所屬。

辭色相軋,兩不肯下,遂互激而成訐奏。」

蓋其釁始於論《易》,而其故不全由於論《易》,故振孫云然。

後人以朱子之故,遂廢栗書,似非朱子之意矣。

《經義考》又曰:「福清林黃中、金華唐與政皆博通經學,而一糾朱子,一為朱子所糾。

其所著《經說》,學者遂置而不問。

與政之書無復存者。

黃中雖有《易解》,而流傳未廣,恐終泯沒。

然當黃中既沒,勉齋黃氏為文祭之。

其略曰:『嗟哉我公,受天勁氣,為時直臣,玩羲經之爻象,究筆削於獲麟。

至其立朝正色,苟咈吾意,雖當世大儒,或見排斥。

苟異吾趣,雖前賢篤論,亦不樂於因循。

規公之過,而公之近仁者,抑可見矣。

論者固不以一眚而掩其大醇也。

』勉齋為文公高弟,而好惡之公,推許之至若是。

然則黃中之《易》,其可不傳鈔乎?」

持論頗為平允。

昔劉安世與伊川程子各為一代偉人,其《元城語錄》、《盡言集》亦不以嘗劾程子而竟廢。

耿南仲媚敵誤國,易祓依附權奸,其所撰《易解》,今亦並行。

栗雖不得比安世,視南仲與祓則有間矣,故仍錄其書而並存彝尊之論焉。

△《易原》·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程大昌撰。

大昌字泰之,休寧人。

紹興二十一年進士。

歷官權吏部尚書,出知泉州建寧府,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

卒謚文簡。

事跡具《案史》本傳。

大昌學術湛深,於諸經皆有論說。

以《易》義自漢以來糾紛尤甚,因作是書以貫通之。

苦思力索,四年而成。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首論五十有五之數,參以圖書大衍為《易》之原,而卦變揲法皆有圖論,往往斷以己見,出先儒之外。」

今考其所論,如謂「分爻值日,乃京焦卦氣。

其始於《中孚》,本用太初法,與夫子所謂《乾》、《坤》之策當期之日不合。

《復》、《姤》生卦說始邵子,但《乾坤》生六子,《說卦傳》有明文,不得先有六畫之卦,後有三畫之卦。

鄭康成用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以應大衍五十之數,本於《乾鑿度》,與馬融之增北辰,荀爽之增用九、用六,不過以意抉擇傅會,初無不易之理。

張行成別立二十五數以推大衍,則是五十有五數之外,別有二十五數,更非孔子所曾言。」

雖排斥先儒,務申己說,不能脫南宋之風氣,然其參互折衷,皆能根據《大傳》,於《易》義亦有所闡明。

與所作《詩議》,欲並《國風》之名而廢之者,固有別矣。

其書久無傳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獻志》載有三篇,故朱彝尊《經義考》注曰「已佚」。

今考《永樂大典》尚存百有餘篇,皆首尾完整,可以編次。

謹采掇釐訂,勒為八卷,備宋人說《易》之一家焉。

△《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編》·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宋程迥撰。

迥字可久,初家寧陵之沙隨,後徒餘姚。

受經於嘉興聞人茂德、嚴陵喻樗。

隆興元年,舉進士。

嘗為德興丞。

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此書世無刊本,凡藏書家所傳寫者均作二卷。

前卷題曰《周易古占法上》,凡十一篇。

後卷雜論《易》說及記古今占驗,題曰《周易古占法下》,又題曰《古周易章句外編》。

中有一條云「迥作《周易古占法》,其序引」云云,顯非占法之下卷矣。

考《宋史·藝文志》載迥《古易占法》、《周易外編》二書,均止一卷。

然則止前卷十一篇者為《周易古占法》,其後卷自為《周易章句外編》。

後人誤合為一書,因妄標「捲上」、「卷下」字耳。

然陳振孫《書錄解題》以迥《周易章句》十卷、《外編》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並列,而總注其下曰:「程迥可久撰。

其論占法、雜記占事尤詳。」

則通為一編,自宋已然,傳寫淆亂,固亦有由矣。

其說本邵子加一倍法,據《系辭》、《說卦》發明其義,用逆數以尚占知來,大旨備見於《自序》。

後朱子作《啟蒙》,多用其例。

吳澄謂「迥於朱子為丈人行,朱子以師禮事之」雲。

△《周易本義》·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義》·四卷(內府校刊宋本)宋朱子撰。

是書以《上、下經》為二卷,《十翼》自為十卷。

顧炎武《日知錄》曰:「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為書。

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傳》之後,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復淆亂。

如『《彖》即文王所繫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後凡言「傳」仿此』,乃《彖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彖上傳》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之下。

『《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乃《象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象上傳》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

『此篇申《彖傳》、《象傳》之義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餘卦之說因可以例推雲』,乃《文言》條下義,今乃削去《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長也』之下。

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無,復依程《傳》添入。

後來士子厭程《傳》繁多,棄去不讀,專用《本義》。

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頒,不敢輒改。

遂即監版傳義之本,刊去程《傳》,而以程之次序為朱之次序。」

又曰「今《四書》坊本,每張十八行,每行十七字,而注皆小字。

《書》、《詩》、《禮記》並同。

惟《易》每張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而《本義》皆作大字,與各經不同。

凡《本義》中言程《傳》備矣者,又添一『傳曰』,而引其文,皆今代人所為」云云。

其辨最為明晰。

然割裂《本義》以附程《傳》,自宋董楷已然,不始於《永樂》也(詳董楷《周易傳義附錄》條)。

此本為鹹淳乙丑九江吳革所刊。

內府以宋槧摹雕者,前有革《序》。

每卷之末題「敷原後學劉容校正文字行款」及《象傳》、《履》、《夬》二卦不載程《傳》,一一與炎武所言合。

卷端惟列九圖,卷末系以《易贊》五首,《筮儀》一篇,與今本升《筮儀》於前而增列卦歌之類者,亦迥乎不同。

《彖上傳》標題之下注「從王肅本」四字,今本刪之。

又《雜卦傳》「鹹,速也。

恆,久也」下,今本惟注「鹹,速。

恆,久」四字,讀者恆以為疑。

考驗此本,乃是「感,速,常,久」,經後人傳刻而訛,實為善本。

故我聖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即用此本之次序,復先聖之舊文,破俗儒之陋見,洵讀《易》之家所宜奉為彝訓者矣。

至成矩重刻之本,自明代以來,士子童而習之,歷年已久,驟令改易,慮煩擾難行。

且其本雖因《永樂大全》,實亦王、韓之舊本,唐用之以作《正義》者。

是以國朝試士,惟除其爻象之合題,而命題次序則仍其舊。

內府所刊《袖珍五經》,亦復因仍。

考漢代《論語》,凡有三本。

梁皇侃《論語義疏序》稱「《古論》分《堯曰》下章《子張問》更為一篇,合二十一篇。

篇次以《鄉黨》為第二篇,《雍也》為第三篇。

《齊論》題目長《問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

《魯論》有二十篇,即今所講是也」云云。

是自古以來,經師授受,不妨各有異同。

即秘府儲藏,亦各兼存眾本。

苟其微言大義,本不相乖,則篇章分合,未為大害於宏旨。

故今但著其割裂《本義》之失,而仍附原本之後,以備參考焉。

△《郭氏家傳易說》·十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宋郭雍撰。

雍字子和,洛陽人。

父忠孝,受業於程子,著《兼山易解》。

靖康中為永興軍路提刑,死難。

《宋史·忠義傳》附載《唐重傳》內。

忠孝沒後,遺書散逸。

雍南渡後隱居峽州長楊山谷,著為此書。

其說一本於忠孝,故以「傳家」為名。

乾道中,守臣薦於朝,召之不起,賜號「沖晦處士」,後更賜稱「頤正先生」。

遣官受所欲言,乃以此書進。

事跡具《宋史·隱逸傳》。

朱子云:「《兼山易》,溺於象數之學。」

陸游《跋兼山易說》,則謂「程氏《易》學,立之父子實傳之」。

立之,忠孝字也。

忠孝書自《大易粹言》所引外,別無完本。

今觀雍書,則大抵剖析義理,與程《傳》相似。

其謂「《易》之為書,其道其辭,皆由象出,未有忘象而知《易》者。

如首腹馬牛之類,或時可忘,此象之末也」云云,實非專主象數者,游所跋或近實也。

至雍又不以卦辭為《彖》,而謂觀乎《彖辭》者,即孔子自謂其《彖傳》。

馮椅《厚齋易學》,深斥其非,則公論也。

朱彝尊《經義考》謂「雍原書不傳,僅散見《大易粹言》中」。

此本十一卷,與宋志相合,蓋猶舊本,彝尊偶未見也。

陳振孫《書錄解題》作六卷。

考《中興書目》別有雍《卦爻旨要》六卷,殆誤以彼之卷數為此之卷數歟?

△《周易義海撮要》·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李衡撰。

衡字彥平,江都人。

乾道中官秘閣修撰,尋除御史改起居郎。

事跡具《宋史》本傳。

先是,熙寧間蜀人房審權,病談《易》諸家,或泥陰陽,或拘象數,乃斥去雜學異說,摘取專明人事者百家,上起鄭玄,下迄王安石,編為一集,仍以孔穎達《正義》冠之。

其有異同疑似,則各加評議,附之篇末,名曰《周易義海》,共一百卷。

衡因其義意重複,文辭冗瑣,刪削釐定,以為此書,故名曰《撮要》。

其程子、蘇軾、朱震三家之說,則原本未收,衡所續入。

第十二卷《雜論》,亦衡所補綴。

故婺州教授朱汝能、樓鍔《跋》,稱「卷計以百,今十有一」,蓋專指所刪房本也。

《書錄解題》作十卷,又傳寫之誤矣。

是書成於紹興三十年,至乾道六年,衡以御史守婺州,始鋟於木。

自唐以來,唯李鼎祚《周易集解》合漢後三十五家之說,略稱該備,繼之者審權《義海》而已。

然考《宋史·藝文志》,但有衡書,而無審權書。

陳振孫《書錄解題》亦惟載殘本四卷。

豈卷帙重大,當時即已散佚,抑衡書出而審權書遂廢歟?然則採擷精華,使古書不沒於後世,衡亦可謂有功矣。

△《南軒易說》·三卷(內府藏本)

宋張栻撰。

案曹學佺《蜀中廣記》載是書十一卷,以為張浚所作。

考浚《紫巖易傳》,其本猶存,與此別為一書,學佺殊誤。

朱彝尊《經義考》亦作十一卷,注云「未見」,又引董真卿說,謂已闕《乾》、《坤》二卦。

此本乃嘉興曹溶從至元壬辰贛州路儒學學正胡順父刊本傳寫,並六十四卦皆佚之。

僅始於《系辭》「天一地二」一章,較真卿所見彌為殘闕。

然卷端題曰「《系辭》上卷下」,而順父《序》稱「魯人東泉王公,分司廉訪章貢等路。

公餘講論,嘗誦伊川《易傳》,特闕《系辭》。

留心訪求,因得《南軒解說易系》,繕寫家藏。

儻合以並傳,斯為完書。

乃出示知事吳將仕,刊之學宮,以補遺闕,使與《周易程氏傳》大字舊本同傳於世」云云,是初刊此書,亦僅托始於《系辭》。

溶所傳寫,僅佚其上卷之上耳。

《序》末有鉤摹舊本三小印,一作「謙卦」,一曰「贛州胡氏」,知順父即贛人。

一曰和卿,蓋其字也。

△《復齋易說》·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趙彥肅撰。

彥肅字子欽,號復齋,太祖之後。

嘗舉進士。

掌寧國軍書記,調秀州推官,移華亭縣丞攝縣事,以內艱歸。

趙汝愚奏為寧海軍節度推官,旋病卒。

蓋朱子薦之汝愚也。

彥肅所著有《廣雜學辨》、《士冠禮、婚禮饋食圖》,皆為朱子所稱。

惟論《易》與朱子不合,故《朱子語錄》謂其為說太精,取義太密,或傷簡易之趣。

然彥肅說《易》,在即像數以求義理,以六畫為主。

故其言曰:「先聖作《易》,有畫而已。

後聖系之,一言一字皆自畫中來。

譬如畫師傳神,非畫煙草木比也。」

然則彥肅冥思力索,固皆研搜爻義,務求其所以然耳。

其沈潛於《易》中,猶勝支離於《易》外矣。

△《楊氏易傳》·二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楊簡撰。

簡字敬仲,慈溪人。

乾道五年進士。

官至寶謨閣學士,大中大夫。

事跡具《宋史·道學傳》。

是書為明劉日昇、陳道亨所刻。

案朱彝尊《經義考》,載《慈湖易解》十卷,又《已易》一卷,書名卷數皆與此本不合。

所載《自序》一篇,與此本卷首題語相同,而無其前數行,亦為小異。

明人凡刻古書,多以私意竄亂之,萬曆以後尤甚。

此或日昇等所妄改歟?其書前十九卷皆解經文,第二十卷則皆泛論《易》學之語,亦間有與《序》文相復者。

今既不睹簡之原本,亦莫詳其何故也。

簡之學出陸九淵,故其解《易》,惟以人心為主,而像數事物,皆在所略,甚至謂《系辭》中「近取諸身」一節為不知道者所偽作,非孔子之言。

故明楊時喬作《傳易考》,竟斥為異端,而元董真卿論《林栗易解》,亦引《朱子語錄》,稱「楊敬仲文字可毀」云云,實簡之務談高遠,有以致之也。

考自漢以來,以老莊說《易》始魏王弼,以心性說《易》始王宗傳及簡。

宗傳淳熙中進士,簡乾道中進士,皆孝宗時人也。

顧宗傳人微言輕,其書僅存,不甚為學者所誦習。

簡則為象山弟子之冠,如朱門之有黃幹。

又歷官中外,政績可觀,在南宋為名臣,尤足以籠罩一世。

故至於明季,其說大行。

紫溪蘇濬解《易》,遂以《冥冥篇》為名,而《易》全入禪矣。

夫《易》之為書,廣大悉備,聖人之為教,精粗本末兼該,心性之理未嘗不蘊《易》中,特簡等專明此義,遂流於恍惚虛無耳。

昔朱子作《儀禮經傳通解》,不刪鄭康成所引讖緯之說,謂「存之正所以廢之」。

蓋其名既為後世所重,不存其說,人無由知其失也。

今錄簡及宗傳之《易》,亦猶是意雲。

△《周易玩辭》·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項安世撰。

安世字平甫,松陽人。

《館閣續錄》載其淳熙二年同進士出身。

紹熙五年除校書郎,慶元元年添差通判池州。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為「太府卿」,則所終之官也。

事跡具《宋史》本傳。

振孫又稱安世當慶元時謫居江陵,杜門不出,諸經皆有論說,而《易》為全書。

然據其《自述》,蓋成於嘉泰二年壬戌之秋。

《自序》謂「《易》之道四,其實則二象與辭是也。

變則像之進退也,占則辭之吉凶也。

不識其象何以知其變,不通其辭何以決其占?」

又《自述》曰:「安世之所學,蓋伊川程子之書也。

今以其所得於《易傳》者,述為此書,而其文無與《易傳》合者,合則無用述此書矣。」

蓋伊川《易傳》惟闡義理,安世則兼象數而求之。

其意欲於《程傳》之外補所不及,所謂各明一義者也。

馬端臨、虞集作《序》,皆盛相推挹。

而近時王懋竑《白田雜著》中有是書《跋》,獨排斥甚力,至謂端臨等未觀其書。

其殆安世自述中所謂「以《易傳》之文觀我者」歟?安世又有《項氏家說》,其第一卷亦解《易》。

董真卿嘗稱之,世無傳本。

今始以《永樂大典》所載裒合成編,別著於錄。

合觀兩書,安世之經學深矣,何可輕詆也。

△《易說》·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善譽撰。

善譽字靜之,宗室子也。

乾道五年試禮部第一。

累遷大理丞,潼川路提刑轉運判官。

事跡見《宋史·宗室傳》。

是編載陳振孫《書錄解題》。

振孫稱其每卦為論一篇,蓋為潼川漕時進呈之本。

今考其書,於各卦名義之相似者多參互以求其義。

如云:「《頤》、《井》、《鼎》皆有養人之義,豈非養人之利溥,故多取象以示人耶?」

又云:「三卦義雖不同,皆以上爻為吉。

故《頤》之『由頤』,井之『勿幕』,鼎之『玉鉉』,皆在上爻也。」

至於各卦之六爻,亦往往比類以觀之。

如《乾卦》云:「初九之辭,決戒之切也。

九四之辭,疑則與之進也。

九三之辭,詳猶可勉也。

上九之辭,直則不可為也。

聖人之言,纖悉委曲,一至於此!亦惟恐其陽剛之或偏而已。」

論《坤卦》云:「《乾》、《坤》二卦,惟二五兩爻為善,而他爻皆有戒之之辭。」

又云:「『履霜』戒於一陰之生,『括囊』戒於多懼之位,三猶可以『含章』而從事,上則至於『龍戰』而道窮。

亦《乾卦》爻辭不同之意。」

論《頤卦》云:「《頤》以養正而不妄動為善。

下卦震體有動而求養之象,故三爻皆凶。

上卦艮體有靜而知止之象,故三爻皆吉。」

論《革卦》云:「內明則見理必盡,外說則無弗於人情。

不如是而能革者,未之有也。」

論《節卦》云:「六四一陰柔而應於初,又上承九五之陽,能安於節者安,則無所往而不通,故曰『亨承上道也』。

九五居尊得位,剛健中正,節之當者也,當則無所往而不可,故曰『甘節吉,往有尚』。

以其在臣,故曰『安』曰『亨』,言己能安之則亨也。

以其在君,故曰『甘』曰『吉』,言施之天下,人皆美之,然後為吉也。」

其論皆明白正大。

朱子謂其能擴先儒之所未明。

馮椅《易學》亦多取之,謂其能本畫卦命名之意,參稽卦爻彖象之辭,以貫通六爻之義而為之說,蓋不虛美也。

自明以來,外間絕少傳本,故朱彝尊《經義考》注云「已佚」。

今《永樂大典》具載於各卦之後,僅闕《豫》、《隨》、《無妄》、《大壯》、《晉》、《睽》、《蹇》、《解》、《中孚》九卦。

因搜緝成編,資說《易》家之參考。

《宋史·藝文志》本作二卷,今以其文頗繁,釐為四卷焉。

△《誠齋易傳》·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楊萬里撰。

萬里字廷秀,自號誠齋,吉水人。

官至寶謨閣學士,致仕。

韓侂胄召之不起。

開禧間,聞北伐啟釁,憂憤不食卒。

後謚文節。

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是書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傳以證之。

初名《易外傳》,後乃改定今名。

宋代書肆,曾與程《傳》並刊以行,謂之《程楊易傳》。

新安陳櫟極非之,以為足以聳文士之觀瞻,而不足以服窮經士之心。

吳澄作《跋》,亦有微詞。

然聖人作《易》,本以吉凶悔吝示人事之所從。

箕子之貞,鬼方之伐,帝乙之歸妹,周公明著其人,則三百八十四爻,可以例舉矣。

舍人事而談天道,正後儒說《易》之病,未可以引史證經病萬里也。

理宗嘉熙元年,嘗給札寫藏秘閣。

其子長孺進狀,稱自草創至脫稿,閱十有七年而後成,亦可謂盡平生之精力矣。

元胡一桂作《易本義附錄纂疏》,博采諸家,獨不錄萬里一字,所見蓋與陳櫟同。

然其書究不可磨滅,至今猶在人間也。

△《大易粹言》·十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宋方聞一編。

聞一,舒州人。

淳熙中為郡博士。

時溫陵曾穜守舒州,命聞一輯為是書,舊《序》甚明。

朱彝尊《經義考》承《宋志》之誤,以為穜作,非也。

其書《宋志》作十卷,《經義考》作七十卷,又《總論》五卷。

蓋原本每卦每傳皆各為一篇,刊板不相聯屬,故從其分篇之數,稱七十有五。

然宋刻明標卷一至卷十,則《經義考》又誤也。

所採凡二程子、張子、楊時、游酢、郭忠孝及穜師郭雍七家之說。

今忠孝之書已不傳,惟賴是書以存。

穜初刻版置郡齋,後摹印漫漶,張嗣古、陳造先後修之。

此本出蘇州蔣曾瑩家,即嗣古嘉定癸酉所補刻,佚穜《自序》一篇,而移嗣古之《跋》冠其首。

今從《經義考》補錄穜《序》,仍移其《跋》於卷末焉。

穜,溫陵人,始末無考。

惟據元李簡《學易記序》,知其字曰「獻之」雲。

△《易圖說》·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吳仁傑撰。

仁傑字斗南,昆山人。

《宋史·藝文志》載仁傑《古周易》十二卷,《易圖說》三卷,《集古易》一卷。

今《古周易》世罕傳本,僅《永樂大典》尚有全文。

此書其《圖說》也。

其說謂六十四正卦,伏羲所作也,故首列《八純卦各變八卦圖》。

又謂卦外六爻及六十四覆卦,文王所作也,故有《一卦變六十四卦圖》,有《六爻皆變則占對卦、皆不變則占覆卦圖》。

又謂《序卦》為伏羲,《雜卦》為文王,今之爻辭當為《系辭傳》、《系辭傳》當為《說卦傳》。

於諸家古《易》之中,其說特為新異,迥與先儒不合。

然證以《史記》引「同歸殊途」二語為《大傳》,不名《系辭傳》,《隋志》謂《說卦》三篇,今止一篇,為後人亂其篇題,所言亦時有依據。

錄而存之,用備一說云爾。

△《古周易》·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呂祖謙編。

祖謙字伯恭,金華人。

隆興元年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

官至直秘閣著作郎,國史院編修。

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古《易》上下經及十翼,本十二篇。

自費直、鄭玄以至王弼,遞有移掇,孔穎達因弼本作《正義》,行於唐代,古《易》遂不復存。

宋呂大防始考驗舊文,作《周易古經》二卷,晁說之作《錄古周易》八篇,薛季宣作《古文周易》十二卷,程迥作《古周易考》一卷,李燾作《周易古經》八卷,吳仁傑作《古周易》十二卷,大致互相出入。

祖謙此書與仁傑書最晚出,而較仁傑為有據。

凡分《上經》、《下經》、《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系辭上傳》、《系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為十二篇。

《宋志》作一卷,《書錄解題》作十二卷,蓋以一篇為一卷,其實一也。

朱子嘗為之《跋》,後作《本義》,即用此本。

其書與呂大防書相同,而不言本之大防,尤袤與吳仁傑書嘗論之。

然祖謙非竊據人書者,稅與權《校正周易古經序》,謂偶未見大防本,殆得其實矣。

《書錄解題》又載《音訓》二卷,乃祖謙門人王莘叟所筆受。

又稱朱子嘗刻是書於臨漳、會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說。

此本皆無之,殆傳寫者遺之歟?

△《易傳燈》·四卷(永樂大典本)

《易傳燈》一書,諸家書目俱不著錄,朱彝尊《經義考》亦不載其名,惟《永樂大典》散見於各卦之中,題其官曰徐總幹,而不著名字。

又載其子子東《序》,謂其父嘗師事呂祖謙、唐仲友。

考《宋史》徐僑嘗受業於祖謙,著《讀易記》、《尚書括指》等書。

祖謙門人又有徐侃、徐倬,《序》無明文,不能定其為誰也。

「傳燈」本釋氏之語,乃取之以名經解,殊為乖剌。

又謂《系辭下傳》「《易》之為書」三章,皆漢儒《易緯》之文,訛為夫子之作,以誑後世,亦沿歐陽修之誤。

又謂聖人觀河圖有數有象,以縱橫十五之妙,配《乾》、《坤》九六之數,白紫者吉,黃黑者凶。

是直以《易》數為五行家言,尤未免於駁雜。

然其《八卦總論》十六篇,參互以求,頗能得《易》之類例。

如曰《大壯》、《大有》、《夬》、《乾》,《乾》在《乾》、《兌》、《離》、《震》之下者也。

《乾》九三曰「君子」,而餘卦九三皆有「君子、小人」之詞,以君子在重剛中,君子則吉,小人則凶,故分別言之也。

其處於《巽》、《坎》、《艮》、《坤》之下者曰《小畜》、《大畜》、《需》、《泰》,凡九三上遇陰爻皆有畏敬之義。

剖析更為微細。

又謂《易》之取象,該三代制度。

如《比》九五言「王用三驅」,見王田不合圍三面而驅之禮。

《巽》九二言「史巫紛若」,見古有太史、男巫、女巫之制。

論《易》、《禮》之相通,亦有證據。

蓋一知半解,可取者頗不乏。

雖有絲麻,無棄菅蒯,固說《易》者之所旁采爾。

△《易裨傳》·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林至撰。

至字德久,松江人。

《書錄解題》作檇李人,未詳孰是。

淳熙中登進士第。

官至秘書省正字。

朱子集中有《答林德久書》,即其人也。

是書《宋史·藝文志》作一卷,《文獻通考》於二卷之外又有《外篇》一卷。

此本為元至正間陳泰所刊,總為二卷,蓋泰所並也。

凡三篇:一曰《法象》,一曰《極數》,一曰《觀變》。

《自序》稱《法象》本之太極,《極數》本之天地數,《觀變》本之卦揲,十有八變,皆據《易大傳》之文。

凡論太極者,惑於四象之說,而失卦畫之本。

論天地之數者,惑於圖書之文,而失參兩之宗。

論揲蓍者,惑於卦力之間,而失陰陽之變。

各釐而正之。

其《外篇》則論反對、相生、世應、互體、納甲、卦變、動爻、卦氣八事。

《自序》稱謂其非《易》之道則不可,謂《易》盡在於是則非。

今觀其書,雖未免有主持稍過之處,而所論多中說《易》之弊。

其謂《易》道變化不窮,得其一端,皆足以為說,尤至論也。

△《厚齋易學》·五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馮椅撰。

椅字儀之,一作奇之,號厚齋,南康都昌人。

《宋史·馮去非傳》云:「父椅,家居授徒,所著《易書詩語孟輯說》等書,共二百餘卷。」

今多不傳,惟所輯《易說》,尚散見《永樂大典》中。

考胡一桂《啟蒙翼傳》引《宋中興藝文志》云:「寧宗時馮椅為《易輯注》、《輯傳》、《外傳》,猶以程迥、朱熹未及盡正孔傳名義,乃改『《彖》曰』、『《象》曰』為贊。」

又以隋《經籍志》有《說卦》三篇,改《系辭傳》上、下為《說卦》上、中。

俞琰《讀易舉要》所說亦同。

今檢《永樂大典》所載,但有《輯注》、《輯傳》,而無所謂《外傳》者,與舊說殊不相合。

以椅《自序》核之,當日蓋各為一書。

《輯注》止解《彖》、《象》,《輯傳》則尊《彖》、《象》為經,而退十翼為傳。

《外傳》則以十翼為經,各附先儒之說,而斷以己意。

《永樂大典》編纂不出一手,割裂其文,雜附於各卦爻下,遂並《外傳》之名而沒之。

今反覆參校,釐為《輯注》四卷,《輯傳》三十卷,《外傳》十八卷。

仍分三書,以還其舊。

《輯注》多用古文,如《坤卦》「黃裳」之「裳」作「常」。

《蒙卦》「瀆蒙」之「瀆」作「黷」,《屯卦》「磐桓」之「磐」作「般」,「邅如」之「邅」作「亶」,《師卦》「丈人」作「大人」,《旅卦》「資斧」作「齊斧」。

雖異今本,而皆根舊義。

至於《履》、《否》、《同人》諸卦,以為舊脫卦名宜補,《姤彖》「女壯勿用取」下以為衍女字之類,則椅之自抒所見者也。

《輯傳》各卦,皆分《卦序》、《卦義》、《彖義》、《爻義》、《象占》諸目,縷析條分,至為詳悉,其蒐采亦頗博洽。

如王安石、張汝明、張弼、李椿年、李元量、李舜臣、閭邱昕、毛樸、馮時行、蘭廷瑞諸家,其全書今皆不傳,尚藉是以存梗概。

《外傳》薈粹群言,亦多所闡發。

其以《系辭》為《說卦》,宗吳仁傑之本,董真卿《周易會通》駁之,良允。

明楊時喬《周易古今文》乃以合於《隋志》取之,斯好奇之過矣。

然合觀三書,大抵元元本本,淹貫宏通,要不以一二微瑕掩也。

《啟蒙翼傳》又云:「鄱陽汪標手編諸家《易》解為一巨集,名《經傳通解》,以椅《易》解為底本,求古今解增入。」

蓋宋元之際,甚重其書。

今標書亦不傳,則此書彌可寶貴矣。

董真卿、胡一桂皆稱是書為《易輯》,《宋史·藝文志》作《易學》,《文獻通考》則作《厚齋易學》。

考王湜先有《易學》,宜有所別,故今從《通考》之名焉。

△《童溪易傳》·三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宋王宗傳撰。

宗傳字景孟,寧德人。

淳熙八年進士。

官韶州教授。

董真卿以為臨安人。

朱彝尊《經義考》謂是書前有寧德林焞《序》,稱與宗傳生同方,學同學,同及辛丑第,則雲臨安人者誤矣。

宗傳之說,大概祧梁、孟而宗王弼,故其書惟憑心悟,力斥象數之弊,至譬於誤注《本草》之殺人。

焞《序》述宗傳之論,有「性本無說,聖人本無言」之語,不免涉於異學,與楊簡《慈湖易傳》宗旨相同。

蓋弼《易》祖尚玄虛以闡發義理,漢學至是而始變。

宋儒掃除古法,實從是萌芽。

然胡、程祖其義理,而歸諸人事,故似淺近而醇實。

宗傳及簡祖其玄虛,而索諸性天,故似高深而幻窅。

考沈作喆作《寓簡》,第一卷多談《易》理,大抵以佛氏為宗。

作喆為紹興五年進士,其作《寓簡》在淳熙元年,正與宗傳同時。

然則以禪言《易》,起於南宋之初。

特作喆無成書,宗傳及簡則各有成編,顯闡別徑耳。

《春秋》之書事,《檀弓》之記禮,必謹其變之所始,錄存是編,俾學者知明萬曆以後,動以心學說《易》,流別於此二人。

亦說《周禮》者存俞庭椿、邱葵意也。

△《周易總義》·二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易祓撰。

《南宋館閣續錄》載祓字彥章,潭州寧鄉人。

淳熙十一年上捨釋褐出身。

慶元六年八月除著作郎。

九月,知江州。

周密《齊東野語》則載其諂事蘇師旦,由司業躐擢左司諫。

師旦敗後,貶死。

蓋《館閣續錄》但記其入院出院之事,密所記則其究竟也。

祓人不足重,其書世亦不甚傳,故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

然其說《易》,兼通理數,折衷眾論。

每卦先括為《總論》,復於六爻之下各為詮解,於經義實多所發明。

與耿南仲之《新講義》,均未可以人廢言也。

前有祓門人陳章《序》,稱祓侍經筵日,嘗以是經進講。

又稱祓別有《易學舉隅》四卷,裒象與數為之圖說,與此書可以參考。

今未見傳本,惟所撰《周禮總義》,尚散《見永樂大典》中耳。

樂雷發有《謁山齋》詩曰:「淳熙人物到嘉熙,聽說山齋亦白髭。

細嚼梅花讀《總義》,只應姬老是相知。」

蓋指此二書。

山齋,祓別號也。

則當時亦頗重其書矣。

△《西溪易說》·十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李過撰。

過字季辨,興化人。

董真卿《周易會通》稱此書有過《自序》,在慶元戊午,謂幾二十年而成。

此本佚去其《序》,而書中亦多闕文,蓋傳鈔訛脫,又非真卿所見之舊矣。

其書首為《序說》一卷,分《上、下經》依文講解,而不及《系辭》以下。

馮椅《易學》稱其多所發明,而議其以毛漸《三墳》為信,又多割裂經文。

如《乾》《坤》初爻初九「潛龍勿用」以下,即接以「像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又接以「《文言》曰:潛龍勿用,下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至是以君子勿用也。」

汨亂顛倒,殆不可訓矣。

宜為胡一桂所譏。

其論爻辭為文王作,謂先儒以西山等字指文王者為鑿,而說《明夷》一卦,以上三爻為箕子事,下三爻為文王事,則仍不免自亂其例。

蓋過晚而喪明,冥心默索,不能與師友相訂正,意所獨造,或不免毅然自為。

而收視返聽,用心刻摯,亦往往發先儒所未發。

其亂經之罪與詁經之功,固約略可以相當也。

△《丙子學易編》·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李心傳撰。

心傳字微之,號秀巖,隆州人。

寶慶二年以布衣召補從政郎,差充秘閣校勘。

歷官至工部侍郎,兼秘書監。

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心傳邃於史學,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二書,為史家所重,而經術亦頗究心。

高斯得《恥堂存稿》有《學易編》、《誦詩訓》二書《跋》,曰:「秀巖先生近世大儒也,世徒見其論著藏於明堂石室,金匱玉版,遂以良史目之。

不知先生中年以後,窮極道奧,經術之邃,有非近世學士大夫所能及者。」

雖弟子尊師之詞,要非甚溢美也。

是書於嘉定九年竭二百八日之力,排纂蕆業,以歲在丙子為名。

所取惟王弼、張子、程子、郭雍、朱子五家之說,而以其父舜臣《易本傳》之說證之,亦間附以己意。

原書十五卷,高斯得嘗與《誦詩訓》合刻於桐江,今已散佚。

此本為元初俞琬所鈔,後有琬《跋》曰「此書系借聞德坊周家書肆所鬻者。

天寒日短,老眼昏花,並日而鈔其可取者」云云,蓋所存不及十之一矣。

然琬邃於《易》學,凡所採摭,皆其英華,則大旨猶可概見也。

心傳《自序》,稱「采王氏、張子、程子與朱文公四家之傳,而間以周子、邵子及先君子之說補之,自唐以上諸儒字義之異者亦附見焉。」

而琰跋所列則無周子、邵子,而有郭子和。

子和,郭雍之字,即著《郭氏傳家易說》者也。

心傳原書不存,未詳孰是。

考周子《通書》、邵子《皇極經世》,雖皆闡《易》理,而實於《易》外別自為說,可以引為義疏者少。

惟郭雍依經闡義,具有成書,或心傳之《序》傳寫有誤歟?

△《易通》·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趙以夫撰。

以夫字用父,宗室子。

居於長樂。

嘉定十年進士。

歷官資政殿學士。

是書前有以夫《自序》,皆自稱「臣末有不敢自秘,將以進於上,庶幾仰裨聖學緝熙之萬一」,則經進之本也。

考趙汝騰《庸齋集》有繳趙以夫不當為史館修撰奏札,曰:「鄭清以進史屬之以夫,四海傳笑。

謂其進《易》尚且代筆,而可進史乎?其後聞為史館長,人又笑曰:是昔代筆進《易》之以夫也。」

又何喬遠《閩書》曰:「以夫作《易通》,莆田黃績相與上下其論。」

據其所說,則是書實出黃績參定。

汝騰所論,不盡無因,殆以以夫不協眾論,故華然以為績代筆歟?胡一桂云:「《易通》六卷,《或問類例圖像》四卷。」

朱彝尊《經義考》曰:「《宋志》十卷。」

又注曰:「《聚樂堂書目》作六卷。」

蓋《宋志》連《或問類例圖像》言之,聚樂堂本則惟有《易通》。

此本亦止六卷,而無《或問類例圖像》。

其自聚樂堂本傳寫歟?其書大旨在以不易、變易二義明人事動靜之準。

故其說曰「奇偶七八也,交重九六也。

卦畫七八不易也,爻畫九六變易也。

卦雖不易,而中有變易,是謂之亨。

爻雖變易,而中有不易,是謂之貞。

《洪範》佔用二貞悔,貞即靜也,悔即動也。

故靜吉動凶則勿用,動吉靜凶則不處,動靜皆吉則隨遇而皆可,動靜皆凶則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於聖人作《易》之旨,可謂深切著明,至其真出於誰手,則傳疑可矣。

△《周易經傳訓解》·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蔡淵撰。

淵字伯靜,號節齋,建陽人。

案朱彝尊《經義考》,蔡淵《周易經傳訓解》四卷,注曰「存三卷」。

此本惟存《上、下經》二卷,題曰《周易卦爻經傳訓解》,與彝尊所記不符。

據董真卿《周易會通》,稱此書以《大象》置卦辭下,以《彖傳》置《大象》後,以《小象》置各爻辭後,皆低一字,以別卦爻,與此本體例相合,知非贗托。

董楷又言其《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亦皆低一字,則此本無之。

又《經義考》載淵弟沈後《序》,稱「《易》有太極之說,知至知終之義,正直義方之語,皆義理之大原,為後學之至要,實發前賢之所未發」云云。

其文皆在《系辭》、《文言》,則是書原解《系辭》、《文言》諸篇,確有明證,非但解卦爻,不應揭卦爻以標目。

蓋楷所見者四卷之全本,彝尊所見佚其一卷,此本又佚其一卷,傳寫者諱其殘闕,因於書名增入「卦爻」二字,若原本但解《上、下經》者。

此書賈作偽之技,不足據也。

今刪去「卦爻」二字,仍以本名著錄,存其真焉。

△《易象意言》·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蔡淵撰。

淵,蔡元定之子,而從學於朱子。

故是書闡發名理,多本師傳。

然兼數而言,則又西山之家學也。

其中惟不廢互體與朱子之說頗異。

考互體之法,見於《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陳侯筮,遇《觀》之《否》。

曰:風為天於土上,山也。」

杜預注曰:「自二至四有艮象,艮為山也。」

是《周官》太卜,舊有是法矣。

顧炎武《日知錄》曰:「朱子《本義》不取互體之說,惟《大壯》六五雲卦體似兌,有羊象焉。

不言互而言似,此又創先儒所未有,不如言互體矣。」

然則朱子特不以互體為主,亦未嘗竟謂無是理也。

淵於師說可謂通其變而酌其平矣。

董真卿《周易會通》稱淵《周易經傳訓解》外又有《卦爻辭旨》,論六十四卦大義,《易象意言》,雜論卦爻十翼,《象數餘論》,雜論《易》大義,並成於開禧乙丑。

今悉散佚,故朱彝尊《經義考》僅列其書名而不能舉其卷數。

惟此書載《永樂大典》中,尚首尾完具,猶當時秘府舊本。

今錄而傳之,俾論《易》者知蔡氏之學不徒以術數見,而朱子之徒亦未嘗全棄古義焉。

△《周易要義》·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魏了翁撰。

了翁字華父,號鶴山,臨邛人。

慶元五年進士。

官至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僉書樞密院事。

事跡具《宋史》本傳。

了翁以說經者但知誦習成言,不能求之詳博,因取諸經註疏之文,據事別類而錄之,謂之《九經要義》。

此其中之第一部也。

方回《桐江集》有《周易集義跋》,載了翁嘗言:「辭變象占,《易》之綱領,而繇彖象爻之辭,畫爻位虛之別,互反飛伏之說,乘承比應之例,一有不知,則義理闕焉。」

蓋其大旨主於以象數求義理,折衷於漢學、宋學之間。

故是編所錄,雖主於註疏釋文,而采掇謹嚴,別裁精審,可謂剪除支蔓,獨擷英華。

王褘《雜說》云:「孔穎達作《九經正義》,往往援引緯書之說,歐陽公常欲刪而去之,其言不果行。

迨鶴山魏氏作《要義》,始加黜削,而其言絕焉。」

則亦甚與以廓清之功矣。

明萬曆中,張萱《重編內閣書目》載《九經要義》尚存《儀禮》七冊,《禮記》三冊,《周易》二冊,《尚書》一冊,《春秋》二冊,《論語》二冊,《孟子》二冊。

又《類目》六卷,本共為一編。

今諸經或存或佚,不能復合,故今以世有傳本者各著於錄。

朱彝尊《經義考》「群經類」中,載《九經要義》二百六十三卷,注曰「分見各經」。

然各經皆載《要義》,而《易》類則但據《宋志》載了翁《周易集義》六十四卷,不載此書,似乎即以《集義》為《要義》。

考方回《周易集義跋》曰:「鶴山先生謫靖州,取諸經註疏,摘為《要義》,又取濂洛以來諸大儒《易》說,為《周易集義》。」

則為二書審矣。

△《東谷易翼傳》·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鄭汝諧撰。

汝諧字舜舉,號東谷,處州人。

陳振孫《書錄解題》云:「仕至吏部侍郎。」

《浙江通志》則云:「中教官科,遷知信州,召為考功郎,累階徽猷閣待制。」

振孫去汝諧世近,疑《通志》失之。

其言《易》宗程子之說,所謂「翼傳」者,翼程子之《傳》也。

然亦時有異同。

其最甚者,如程子解「艮其背,不獲其身。

行其庭,不見其人」,以為外物不接,內欲不萌。

郭忠恕得其說而守之,遂自號兼山,以是為儒者之至學也。

朱子所解雖微異,然亦以是為克己復禮之義。

獨汝諧以為「艮其背」者,所謂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也。

不見而後不亂,見則亂矣,故僅為無咎而已。

說者或大其事,以為聖人之事,非也。

所見迥乎相左。

又如解《困》、《井》諸卦,其說亦別。

然朱子解經,於程子亦多所改定。

蓋聖賢精義,愈闡愈深。

沈潛先儒之說,其有合者疏通之,其未合於心者別抒所見以發明之,於先儒乃為有功。

是固不必守一先生之言,徒為門戶之見也。

是書前有《自序》及其子如岡、曾孫陶孫《題語》。

如岡稱求得真德秀《序》,此本不載,蓋傳寫佚之矣。

△《朱文公易說》·二十三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朱鑒編。

案朱子世系,朱子三子,長子塾;塾二子,長曰鑒,則朱子嫡長孫也。

鑒字子明,以蔭補迪功郎,官至湖廣總領。

朱子注《易》之書,為目有五:曰《易傳》十一卷,曰《易本義》十二卷,曰《易學啟蒙》三卷,曰《古易音訓》二卷,曰《蓍卦考誤》一卷,皆有成帙。

其朋友論難與及門之辨說,則散見《語錄》中。

鑒匯而輯之,以成是編。

昔鄭玄箋注諸經,其孫魏侍中小同復裒其門人問答之詞為《鄭志》十一卷。

鑒之編輯緒言,亦猶此例也。

考朱子初作《易傳》,用王弼本。

後作《易本義》,始用呂祖謙本。

《易傳》《宋志》著錄,今已散佚。

當理宗以後,朱子之學大行,賸語殘編,無不奉為球璧,不應手成巨帙,反至無傳。

殆以未定之說,自削其稿,故不復流布歟?鑒是書全采《語錄》之文,以補《本義》之闕。

其中或門人記述,未必盡合師說,或偶然問答,未必勒為確論,安知無如《易傳》之類為朱子所欲刊除者。

然收拾放佚以備考證,亦可雲能世其家學矣。

△《易學啟蒙小傳》·一卷、附《古經傳》·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稅與權撰。

與權始末未詳。

據其《自序》,知為魏了翁門人。

據書末史子翬《跋》,知其字曰巽甫。

據《書錄解題》載其《周禮折衷》一條,知為臨邛人爾。

初,朱子作《易學啟蒙》,多發邵氏《先天圖》義。

至與袁樞論《後天易》,則謂嘗以卦畫縱橫,反覆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懼不敢妄為之說。

與權從魏了翁講明邵氏諸書,於《觀物篇》得《後天易上下經序卦圖》。

證以《雜卦傳》及揚雄所稱文王重《易》六爻互用兩卦十二爻,孔穎達所稱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之說。

知《乾》、《坤》、《坎》、《離》、《頤》、《中孚》、《大過》、《小過》不易之八卦為上下兩篇之干,其互易之五十六卦為上下兩篇之用。

即其圖反覆觀之,《上、下經》皆為十八卦,始終不出九數,以明羲、文之《易》,似異而同。

蓋闡邵子之說,以補《啟蒙》之未備,所謂持之有故,而執之成理者也。

史子翬《跋》稱因是書悟《乾》、《坤》、《納甲》之義。

《乾》自甲而壬,《坤》自乙而癸,其數皆九,而疑其《乾》九能兼《坤》六,《坤》陰不能包《乾》陽之說。

謂六之中有一三五,則九數固藏於六,欲更與與權商之。

蓋天下之數,不出奇偶,任舉一義,皆有說可通,愈推而愈各有理,此類是矣。

謂非《易》之根本則可,謂非《易》中之一義則又不可也。

△《周易輯聞》·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內府藏本)

宋趙汝梅撰。

汝梅,商王元份七世孫,資政殿大學士善湘之子。

理宗時官至戶部侍郎。

考《宋史·趙善湘傳》,載其說《易》之書,有《約說》八卷,《或問》四卷,《指要》四卷,《續問》八卷,《補過》六卷。

蓋研究是經,用功最久,故汝梅承其家學,以作是編。

其說據《漢書·儒林傳》稱費直惟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疑《說卦》、《序卦》、《雜卦》皆為漢儒竄人。

又以《系辭》多稱「子曰」,定為門人所記,非夫子之書。

因置此諸傳,惟注經文。

其以《彖傳》散附彖辭,《小象》散附爻辭,仍用王弼之本。

其以《大象》移於卦畫之後,彖辭之前,以《文言》散附《乾》、《坤》、《彖傳》及《小象》後,則又汝梅之新意。

割裂顛倒,殊屬師心。

又王弼本雖移傳附經,尚有「彖曰」、「像曰」、「文言曰」字,以存識別。

汝梅並此而去之,使經傳混淆,茫然莫辨,尤為治絲而棼。

其每卦之中皆以卦變立論,亦未免偏主一隅。

然其說推闡詳明,於比應乘承之理,盈虛消長之機,皆有所發揮,不同穿鑿。

於宋人《易》說之中,猶為明白篤實。

《易雅》一卷,總釋名義,略如《爾雅》之釋《詩》,故名曰「雅」。

其目曰《通釋》,曰《書釋》,曰《學釋》,曰《情釋》,曰《位釋》,曰《象釋》,曰《辭釋》,曰《變釋》,曰《占釋》,曰《卦變釋》,曰《爻變釋》,曰《得失釋》,曰《八卦釋》,曰《六爻釋》,曰《陰陽釋》,曰《太極名義釋》,曰《象數體用釋》,曰《圖書釋》,凡十八篇。

其論圖書曰:「《易》有衍數,有積數。

自五衍而為五十者,衍數也。

自一二三四五積而為五十五者,積數也。

圖書二數,皆積數之儔,不可以與於揲蓍也。

故捨圖書之名而論二數,則自有妙理。

強二數以圖書之名,則於經無據。」

可謂善於解紛矣。

《筮宗》一卷,朱彝尊《經義考》作三卷,蓋是書原本題《釋本》第一、《述筮》第二、《先傳考》第三,彝尊以一篇為一卷也。

其推明大衍之數,頗為明白。

於諸家舊說,一一條辨,亦具有考訂雲。

△《用易詳解》·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杞撰。

杞字子才,號謙齋,眉山人。

仕履未詳。

考宋有三李杞。

其一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與蘇軾相唱和,見《烏台詩案》。

一為朱子門人,字良仲,平江人,即嘗錄《甲寅問答》者。

與作此書之李杞,均非一人,或混而同之者,誤也。

其書原本二十卷,焦竑《經籍志》作《謙齋詳解》,朱彝尊《經義考》作《周易詳解》。

考杞《自序》,稱「經必以史證,後世岐而為二,尊經太過,反入於虛無之域,無以見經為萬世有用之學。

故取《文中子》之言,以《用易》名編。」

其述稱名之義甚詳。

竑及彝尊殆未見原書,故傳聞訛異歟?外間久無傳本,惟《永樂大典》尚散見各韻中。

采掇裒輯,僅缺《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七卦及《晉卦》後四爻,其餘俱屬完善。

謹排次校核,釐為十六卷。

書中之例,於每爻解其辭義,復引歷代史事以實之。

如《乾》初九稱「舜在側微」,《乾》九二稱「四岳薦舜」之類。

案《易》多有帝乙、高宗之象,傳有文王箕子之辭,是聖人原非空言以立訓。

故鄭康成論《乾》之用九,則及舜與禹、稷、契、皋陶在朝之事。

論《隨》之初九,則取舜賓於四門之義。

明《易》之切於人事也。

宋世李光、楊萬里等,更博采史籍以相證明,雖不無稍涉氾濫,而其推闡精確者,要於立象垂戒之旨,實多所發明。

杞之說《易》,猶此志矣。

其中不可訓者,惟在於多引老莊之文。

如《蒙》之初六,則引《老子》「終日嗥而不嗄」云云,以為童蒙之義。

《履》之《彖》,則引《莊子》「虎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云云,以為履虎尾之義。

夫老莊之書其言雖似近《易》,而其強弱攻取之機、形就心和之論,與《易》之無方無體而定之以中正仁義者,指歸實判然各殊。

自葉夢得《巖下放言》稱「《易》之精蘊盡在莊、劉」,程大昌遂著為《易老通言》。

杞作《易編》,復引而伸之,是則王弼輩掃除漢學流弊無窮之明驗矣。

別白存之,亦足為崇尚清談者戒也。

△《淙山讀周易記》·二十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方實孫撰。

實孫不知何許人。

惟劉克莊《後山集》有《實孫樂府跋》,稱其字曰端仲。

有《實孫經史說跋》,稱其以所著《易說》上於朝,以布衣入史局,時相以其累上春官,欲令免省奉對,遽以風聞報罷,浩然而歸。

其所終則不可考矣。

此書舊本但題曰《讀周易》。

案朱彝尊《經義考》作《淙山讀周易記》,蓋此本傳寫脫訛。

《經義考》又引曹溶之言曰:「《宋志》八卷,《澹生堂目》作十卷,《聚樂堂目》作十六卷。

今世所行凡二本,一本不分卷,不知孰合之。」

此本凡《上經》八卷,《下經》八卷,《系辭》二卷,《序卦》、《說卦》、《雜卦》各一卷,又不知誰所分也。

其書取朱子《卦變圖》別為《易卦變合圖》,以補《易學啟蒙》所未備。

其說多主於爻象,不涉空談。

《自序》有曰:「《易》者道也,像數也,言道則像數在其中矣。

道果有耶?《系辭》曰:《易》無體。

道果無耶?《系辭》曰:《易》有太極。

是道自無而有也。」

可以識其宗旨矣。

其據《隨》上六爻「王用亨於西山」、《升》六四爻「王用亨於岐山」、《明夷彖》「文王以之」、《革彖》「湯武革命」,證爻彖非文王作,自為確義。

其據《大有》九三爻「公用亨於天子」,《解》上六爻「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小過》六五爻「公弋取彼在穴」,證爻辭非周公作,則必不然。

說《易》者本不云「公,周公也」。

然其大旨則較諸家為淳實矣。

△《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董楷撰。

楷字正叔,台州臨海人。

寶四年進士。

官至吏部郎中。

其學出於陳器之,器之出於朱子。

故其說《易》,惟以洛、閩為宗。

是編成於鹹淳丙辰,合程子《傳》、朱子《本義》為一書,而采二子之遺說附錄其下,意在理數兼通。

又引程、朱之語以羽翼程、朱,亦愈於逞臆鑿空,務求奇於舊說之外者。

惟程子《傳》用王弼本,而朱子《本義》則用呂祖謙所定古本,楷以程子在前,遂割裂朱子之書,散附程《傳》之後。

沿及明永樂中,胡廣等纂《周易大全》,亦仍其誤。

至成矩專刻《本義》,亦用程《傳》之次序。

鄉塾之士,遂不復知有古經,則楷肇其端也。

然楷本以經文平書,而十翼之文則下一格書之,其《本義》無所附麗者則仿諸經疏文某句至某句之例,朱書其目以明之,猶為有別。

今本經傳一例平書,而《本義》亦意為割綴,則愈失愈遠,又非楷所及料矣。

△《易學啟蒙通釋》·二卷(內府藏本)

宋胡方平撰。

方平字師魯,號玉齋,婺源人。

據董真卿《周易會通》載,是書有方平至元己丑《自序》,則入元已十四年矣。

然考熊禾《跋》,稱「己丑春讀書武夷山中,有新安胡君庭芳來訪,出其父書一編,曰《易學啟蒙通釋》」,又劉涇《跋》亦稱「一日,約退齋熊君訪谷遺跡。

適新安胡君庭芳來訪,出《易學啟蒙通釋》一編,謂其父玉齋平生精力盡在此書,輒為刻置書室」云云,則巳丑乃禾與涇刊書作《跋》之年,非方平《自序》之年,真卿誤也。

方平之學出於董夢程,夢程之學出於黃幹。

幹,朱子婿也。

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篤守朱子之說。

此書即發明朱子《易學啟蒙》之旨。

案朱子《易學啟蒙序》曰「近世學者,類喜談《易》。

其專於爻義者,既支離散漫而無所根據。

其涉於象數者,又皆牽合附會而或以為出於聖人心思智慮之所為也。

若是者,余竊病焉。

因與同志頗輯舊聞,為書四篇,以示初學,使毋疑於其說」云云,蓋《易》之為道,理數並存,不可滯於一說。

朱子因程《傳》專主明理,故兼取邵子之數以補其偏,非脫略《易》理,惟著此書以言數也。

後人置《本義》不道,惟假借此書以轉相推衍,至於支離轇轕而不已,是豈朱子之本旨乎?方平此書,雖亦專闡數學,而根據朱子之書,反覆詮釋。

所採諸書,凡黃幹、董銖、劉爚、陳埴、蔡淵、蔡沈六家,皆朱子門人。

又蔡模、徐幾、翁泳三家。

模,蔡淵子。

幾、泳皆淵之門人。

故所衍說,尚不至如他家之竟離其宗。

是亦讀《啟蒙》者所當考矣。

董真卿所稱方平《自序》,今本佚之,惟存《後序》一篇。

朱彝尊《經義考》乃竟以朱子原《序》,為方平之《序》,可謂千慮之一失。

徐氏通志堂刻本,於此《序》之末題「淳熙丙午暮春既望,雲台真逸手記」,是顯著朱子之別號矣。

而其標目乃稱《易學啟蒙通釋序》。

淳熙丙午,下距至元己丑凡一百一十三年,朱子安知有《通釋》乎?今刊正之,俾無滋後來之疑焉。

△《三易備遺》·十卷(內府藏本)

宋朱元昇撰。

其子士立補葺。

元昇字日華,裡貫未詳。

惟卷首載《鹹淳八年兩浙提刑家鉉翁進書狀》,稱「承節郎差處州龍泉遂昌慶元及建寧松溪政和巡檢朱元昇」。

卷末士立《跋》稱「鹹淳庚午備遺成帙,則堂家先生用聞於朝,三載先子歿」云云,疑其即終於是官。

庚午為鹹淳六年,而狀署八年,殆傳寫誤六為八歟?其書本《河圖》、《洛書》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