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明王國賓編。國賓號養默,武進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

△《群書摘草》·五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明王國賓編。

國賓號養默,武進人。

萬曆甲戌進士。

其作此書時,方監榷杭州北新關,未詳其終於何官也。

其書仿庾仲容《子鈔》、馬總《意林》之例,摘取《家語》以下至明張時徹《說林》三十二種,附以兵書七種。

每種各摘數段,無所持擇,蓋亦當時書帕之本。

△《閨範》·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呂坤撰。

坤有《四禮疑》,已著錄。

此編乃其為山西按察使時所作。

前一卷為嘉言,皆采六經及《女誡》、《女訓》諸文為之訓釋。

後三卷為善行,分女子、婦人、母道各一卷。

敘其本事,而繪圖上方,並附以贊。

文頗淺近,取易通俗也。

當時嘗傳入禁中,神宗以賜鄭貴妃,妃重刻之。

後妖書案起,遂以是書為口實。

朱國楨《湧幢小品》曰:呂新吾司寇廉察山西,纂《閨範》一書。

焦弱侯以使事至,呂索序刊行,弱侯亦取數部入京。

鄭貴妃之侄國泰乞取添入后妃一門,而貴妃與焉。

眾大華,謂鄭氏著書,弱侯交結為序,將有他志云云。

所紀與史小異。

然國楨與焦為友,目睹刊本,所記似得其真。

此本無鄭貴妃序,當為坤之原本也。

△《百子咀華》·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胡效臣編。

效臣字鍾衡,黃州人。

萬曆丙子舉人,官旌德縣知縣。

是書取諸子之文而割裂之,或摘其一段,或拾其數語,或撮其數字,以供時文獺祭之用。

首列《左傳》次六子,次子匯,次則以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分類,又以明人所著參錯於古人之中,不知其體例何在。

又題曰焦批評。

之陋何至於此,其依托可不問而知也。

△《琅琊代醉編》·四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張鼎思撰。

鼎思有《琅琊曼衍》,已著錄。

是編乃其自給事中謫滁州驛丞時雜鈔諸史百家之言,臚次成書。

名曰代醉編者,歐陽修在滁州時有醉翁亭,鼎思適宦其地,以著書代飲酒也。

其書體例龐雜,無所折衷考訂,特藉以消閒遣日而已。

△《蘭芳錄》·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三重撰。

三重有《餘言》,已著錄。

是編皆錄古人輕世遺榮之事,分內外二篇。

自序謂內篇近自得,外篇稍假物緣,亦不入世累。

然曾點之沂水春風置之外篇,葉夢得之讀書飲酒置之內篇,殊不曉其優劣之旨。

首冠以《論語》飯疏食一章,賢哉回也一章,別題曰孔顏樂事,又不在內外篇之數,則恐失講學本色耳。

△《警語類抄》·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程達撰。

達字順甫,清江人。

萬曆丁丑進士。

官至漳泉兵備道。

是編取先哲格言善行,分類編次。

其目六十,割裂冗雜,殊無倫次。

凡例雲,是編重理學,故諸儒要語獨詳。

然於仙則信淮南之上,王母之降漢,於釋則言滅佛之報應,談禪之超悟,均不免自亂其例也。

△《諸經品節》·二十卷(通行本)

明楊起元編。

起元有《證學編》,已著錄。

是編刪纂道、釋二家之書。

道家凡《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太玄經》、《文始經》、《洞古經》、《大通經》、《定觀經》、《玉樞經》、《心印經》、《五廚經》、《護命經》、《胎息經》、《龍虎經》、《洞靈經》、《黃庭經》十六種,釋家凡《楞嚴經》、《維摩經》、《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圓覺經》、《楞伽經》、《藥師經》、《法華經》、《無量經》、《彌陀經》、《盂蘭經》十二種。

揚雄《太玄》本為擬《易》,諸史皆著錄於儒家,此引之道家,殆晉人老、易歸一之旨。

至列子《沖虛經》刪而不載,又不明其故矣。

起元傳良知之學,遂浸淫入於二氏,已不可訓。

至平生讀書為儒,登會試第一,官躋九列,所謂國之大臣,民之表也,而是書卷首乃自題曰比邱,尤可駭怪矣。

△《沈氏學》·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堯中撰。

堯中字執甫,嘉興人。

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其自序曰:為綱二十有四,為目三百五十有八,皆宇宙內鴻鉅之事,非草木鳥獸之類。

然雜采舊文,無所考訂,亦無所別擇。

如日月星宿諸占,全錄《天官書》,而不知太初之法最為疏漏。

論周官則過信俞庭椿之說,以為冬官不亡,散見五官,而不知割裂五官,有乖經義。

蓋雜駁之學也。

△《霞外麈談》·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周應治編。

應治字君衡,鄞縣人。

萬曆庚辰進士。

楊德周序,稱為觀察,不知官何省何道也。

是書輯隱逸高尚之事,分霞想、鴻冥、恬尚、曠覽、幽賞、清鑒、達生、博雅、寓因、感適十類。

大抵以《世說新語》為藍本,而稍以諸書附益之。

至於《仙散錄》、《師古偽》、《杜詩注》之類,影撰故實,亦皆捃拾,殊無別裁。

又多不見原書,輾轉稗販。

如披裘公不取遺金,王摩詰詩中有畫,列子鄭人蕉鹿諸條,尤割裂不成文理。

至於宗愨乘風破浪,鮑生愛妾換馬,全與高隱無關,不過雜湊以盈卷帙耳。

△《宋賢事匯》·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李廷機撰。

廷機有《漢唐宋名臣錄》,已著錄。

是編雜采史書說部所載宋人行事,分為四十三類。

首有自序,謂宋之世風人材,頗類今日,言論行事,往往有可用者云云。

宋、明之季,儒者如出一轍,此類亦可以觀矣。

△《說類》·六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葉向高編,林茂槐增刪。

向高字進卿,號台山,福清人。

萬曆癸未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

謚文忠。

事跡具《明史》本傳。

茂槐有《諸書字考》,已著錄。

是書摘唐、宋說部之文,分類編次,每類之下,各分子目,每條下悉注原書。

然皆習見之典,別無新異。

其上細書評語,體例尤為近俗。

△《世編》·十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錢一本撰。

一本有《像象管見》,已著錄。

是編紀古來隱逸之士,自唐虞至元,分神隱、真隱、儒隱、節隱、俠隱、哲隱、達隱、高隱、別隱九類。

蕪雜殊甚,疏漏尤多。

如不知姓名謂之真隱,然所謂阮籍遇蘇門山人即是孫登,不得曰無姓名也。

又顧阿瑛以晚年祝入之別隱,褚伯秀本為黃冠乃入之高隱,梁鴻無排難解紛之事乃入之俠隱,林靈素詭譎羽流亦目曰別隱,皆未為允協。

其他亦多科配未確,簡擇未當者。

一本研心經學,所著《易解》,能自成一家之言,不應此書獨乖剌如是。

蓋一本以建言罷歸,姑借此以抒忘情仕宦之志,考據則非其所留意也。

△《廉平錄》·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傅履禮、高為表同撰。

履禮題長蘆鹽運司知事,為表題滄州學正,其始末均未詳也。

是書采前代至明事跡,分類編輯。

凡廉錄三卷,曰卿相,曰館閣,曰憲台,曰省郎,曰監司,曰守令,曰武臣,平錄二卷,曰畿內,曰外藩,曰郡州,曰列縣。

廉者操守,平者聽斷也。

每類之中,各以時代為次。

萬曆戊子,長蘆巡鹽御史東莞譚耀刻之。

蓋耀命二人編輯,以充書帕者耳。

△《焦氏類林》·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焦撰。

有《易筌》,已著錄。

是編前有自序,謂庚辰讀書有感葛稚川語,遇會心處輒以片紙記之。

殘稿委於篋笥,李君士龍見之,乃手自整理,取世說篇目括之。

其不盡者括以他目,譬之溝中之斷文以青黃,則士龍之為也。

士龍為上元李登字,然則特偶為標出,而成此書者則登也。

凡分五十有九類,皆非奇秘之文。

△《二十九子品彙釋評》·二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題曰翰林三狀元會選,前列焦、翁正春、朱之藩三人名。

其書雜錄諸子,毫無倫次,評語亦皆托名,謬陋不可言狀。

蓋坊賈射利之本,不足以當指摘者也。

△《田居乙記》·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大鎮撰。

大鎮有《荷薪義》,已著錄。

是編乃其家居讀書時所作。

自序謂遇有賞心,輒乙其處,命兒子錄之,故名乙記。

分四門:一曰潛見,分記學、記仕二子目;二曰筌宰,分記君、記臣二子目;三曰伐閱,分記操持、記作用二子目;四曰居息,分記家論、記性命二子目。

所錄雖皆前人格言善事,然條綴原文,無所闡發,其出處或注或否,體例亦不畫一。

△《省括編》·二十三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姚文蔚撰。

文蔚有《周易旁注會通》,已著錄。

是編采史傳中先機應變之跡,自春秋至元季,匯為一書,分言、事、兵為三類。

以省括名編,蓋取太甲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釋之義。

然兵亦事也,分類未允。

間有論斷,亦未見特識,特書生好談作用者耳。

△《智品》·十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樊玉衡撰,於倫補葺。

玉衡字元之,萬曆乙未進士,官昆山縣知縣;倫字之,萬曆辛丑進士,官至右通政;皆黃岡人。

是編輯古初至明代用智之事,分為七門。

一曰神品,察兆於未萌者也。

二曰妙品,知幾於將至者也。

三曰能品,救敗於已然者也。

四曰雅品,端士之善應變者也。

五曰具品,小才之偶見長者也。

六曰譎品,純任術者也。

七曰盜品,陰賊害正者也。

雜隸古事,而皆不著其所出。

如趙簡子欲殺孔子之事,出宋人偽《子華子》,管仲諸事,出《管子》輕重諸篇,詞皆依托,而信為實然,未免失於考證。

又輔過、疵得列神品,與大禹同科,而文王、周公乃僅入妙品,殊為倒置。

至竇良女蠟書滅賊,厥志可尚,而乃列之盜品中,尤乖剌矣。

△《再廣歷子品粹》·十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舊本題明湯賓尹編。

賓尹字嘉賓,宣城人。

萬曆乙未進士,官南京國子監祭酒。

考《明史·藝文志》及《江南通志》皆無此書名。

卷前題為百大家批評,會元湯賓尹輯,諸名筆錄注,書林余象斗梓。

前有賓尹序,稱雙峰堂余君,鋟正歷子行矣,爰授以廣歷子云云。

卷端稱再廣歷子,中縫又稱續廣歷子,已參錯無緒,而所列二十四家子書,又多杜撰名目。

如《六韜》謂之尚父子,《詩外傳》謂之韓詩子,《潛夫論》謂之王符子,《忠經》謂之馬融子,劉晝《新論》謂之孔昭子,《論衡》謂之王充子,前後出師表謂之孔明子,陸贄奏議謂之陸宣子,《駱賓王集》謂之賓王子,殆於一字不通。

賓尹雖僅工時文,原非讀書稽古之士,亦不荒謬至此,疑或托名歟?

△《續說郛》·四十六卷(通行本)

明陶編。

,姚安人。

萬曆庚戌進士。

是編增輯陶宗儀《說郛》,迄於元代,複雜抄明人說部五百二十七種以續之,其刪節一如宗儀之例。

然正、嘉以上,淳樸未漓,猶頗存宋、元說部遺意。

隆、萬以後,運趨末造,風氣日偷。

道學侈稱卓老,務講禪宗,山人競述眉公,矯言幽尚。

或清談誕放,學晉、宋而不成;或綺語浮華,沿齊、梁而加甚。

著書既易,入競操觚,小品日增,卮言疊煽。

求其卓然蟬蛻於流俗者,十不二三。

乃不別而漫收之,白葦黃茅,殊為冗濫。

至其失於考證,時代不明。

車若水之《腳氣集》以宋人而見收,鮮於樞之《箋紙譜》以元人而闌入,又其小疵矣。

△《智囊》·二十八卷(內府藏本)

明馮夢龍編。

夢龍有《春秋衡庫》,已著錄。

是編取古人智術計謀之事,分為十部。

亦閒系以評語,佻薄殊甚。

△《智囊補》·二十八卷(內府藏本)

明馮夢龍撰。

夢龍先於天啟丙寅成《智囊》一書,以其未備,復輯此編。

其初刻補遺一卷,亦散入各類。

△《譚概》·三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馮夢龍撰。

是編分類匯輯古事,以供談資。

然體近俳諧,無關大雅。

△《知非錄》·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黃時編。

時字德韜,號我素,新都人。

是書成於萬曆庚子,雜抄諸書,分為內外二篇。

內篇之目凡六,首立志,次為學,次存心,次檢身,次處家,次應世。

外篇之目凡三,曰閒適,曰攝養,曰禪觀。

各目之中又自分子目,頗為糅雜。

其內篇剿取《近思錄》、《自警編》、《讀書錄》、《白沙集》、《傳習錄》、《居業錄》、《擊壤集》等書匯合而成,端緒已多岐出,外篇則竟涉異學矣。

蓋心學盛行之時,無不講三教歸一者也。

△《學古適用篇》·九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呂純如撰。

純如字孟諧,一字益軒,吳江人。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是編采前代至明凡前事之可為後法者,分類編次為九十一門,亦間附以論斷。

前有自序,謂馮慕岡《經世實用》,義在憲章當世,而明以前存而不論。

馮琢《經濟類編》,羅列雖多,間或不適於用。

萬思默《經世要略》,其揚榷者止於就人匯事,未嘗就事求人。

茲編大意,仿三書之體,而所列事跡則以適於用者為主。

然事變靡常,情勢各異,譬之古方今病,貴於臨證詳求,亦未可執以一定之法,遽謂之適於用也。

△《經史典奧》·六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來斯行編。

斯行,蕭山人。

萬曆丁未進士,官至福建右布政使。

是編於經取《易》、《詩》、《書》、《春秋左傳》、《禮記》、《周禮》,於史取《史記》、前後漢書,各摘其字句,標題於前,而以經史原文及注詳列於後。

蓋以備詞章采擇之用,不為考證設也。

斯行自序云:跡於漢雋諸篇。

然考林鉞漢雋,隨事輯類。

此則不分門目,逐卷抄撮,專采字句之可用者。

蓋近司馬光《徽語》之例,非漢雋例也。

書凡六十七卷,而序雲八十六卷,豈其後有所歸並,未及追改前序歟?

△《宗藩訓典》·十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馮柯撰。

柯字貞白,慈人。

以薦舉侍襄靖王書堂。

是編即奉襄王令所作。

取史書中諸藩封行事可為勸戒者,摘錄其略,各系以評。

起秦、漢,迄金、元,得宗屬七百二十三,附與事之臣八十六,共為評一千一百三十八。

萬曆壬寅,其子瑛進之王府,命工刊刻。

△《清寤齋欣賞編》·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象晉撰。

象晉有《群芳譜》,已著錄。

是書分六類,曰葆生要覽,曰儆身懿訓,曰佚老成說,曰涉世善術,曰書室清供,曰林泉樂事。

皆摭明人說部為之,猶陳繼儒諸人之習氣也。

△《稗史彙編》·一百七十五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王圻撰。

圻有《東吳水利考》,已著錄。

是書搜采說部,分類編次。

為綱者二十八,為目者三百二十,所載引用書目凡八百八種,而輾轉稗販,虛列其名者居多。

如《三輔決錄》、《吳錄》、《三齊略記》、《太原記》、《湘中記》、《雞林志》、《申子》、《屍子》之類,圻雖博洽,何由得見全帙?又捲首雖列書名,卷中乃皆不注出處。

是直割裂說部諸編,苟盈卷帙耳。

△《增定玉壺冰》·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閔元衢編。

元衢有《羅江東外紀》,已著錄。

初,都穆采古來高逸之事,題曰《玉壺冰》。

寧波張孺願稍刪補之,題曰《廣玉壺冰》。

元衢以為未盡,復增定此編。

分紀事、紀言為二卷,仍列穆之原書,於所加者則注增字以別之。

山人墨客,莫盛於明之末年,刺取清言,以誇高致,亦一時風尚如是也。

據《浙江通志》,此二卷外尚有《補玉壺冰》一卷,亦元衢所著。

此本不載,殆偶佚歟?

△《古今長者錄》·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黃文撰。

文字季,晉江人。

萬曆中諸生。

是編輯周、秦以迄明代忠厚長者之事,大抵皆取其一節,故人品不甚別擇。

末附別品六則,則似薄而實厚者。

其導俗之心甚善,書則不免蕪雜也。

△《洹詞記事抄》·一卷、附《明良記》·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李鶚編。

鶚字如一,江陰人。

洹詞本崔銑所著文集,鶚摘其論宋事及明初事跡者六十一則為書,其不涉記事者皆不錄。

續抄三十六則,皆前所掛漏也。

鶚自題雲,前抄成於庚子秋,備閱七載,今春裒諸說部梓行之。

發篋得前抄,因同楊憲副二記附為一帙。

今二抄之後惟楊儀《明良記》四卷前有鶚小引,稱與保孤一記皆系秘本,則所謂二記者,乃合保孤記言之,而此本佚其一耳。

△《清賞錄》·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張翼、包衡同撰。

翼字二星,餘杭人。

衡字彥平,秀水人。

二人皆久困場屋,棄去制義,因共購閱古書,采摭雋語僻事,積而成帙。

一刻之秀州,一刻之武林。

翼游盤谷,又重刻焉。

然多習見之詞,特剽成書,無裨考據。

△《十可篇》·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馬嘉松編。

嘉松字曼生,平湖人。

萬曆末諸生。

是書摘錄子史及諸家小說,分為十篇,曰可景、可味、可快、可鄙、可泯、可坦、可遠、可諧、可嘉、可刪。

前有陳繼儒序及自序。

其可景、可味、可嘉三編多取古人嘉言善行以為法,餘七編多取古人醜行敗德以為戒。

然徵引錯雜,絕無體例,評語尤多傷輕薄。

△《舌華錄》·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曹臣撰。

臣字蓋之,歙縣人。

是書取前人問答雋語,分類編輯,凡十八門。

《世說新語》之餘波也。

所錄皆取面談,凡筆札之詞不載,故曰舌華,取佛經舌本蓮華之意。

上起漢、魏,下逮明人,頗為猥雜。

原序亦自言,近時之事,多所潤飾,則非盡實錄可知矣。

△《元壺雜俎》·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趙爾昌撰。

爾昌字慶叔,錢塘人。

官宣城縣知縣。

是書雜采史傳說部,鈔合成編。

分勝事、名言二紀,各為四卷,大致欲仿沈括《清夜錄》、周密《澄懷錄》之體,而采掇蕪雜,或注所出,或不注所出,亦無定例,不過陳繼儒之流耳。

前有萬曆辛亥笪繼良序,稱采之古者什七,裁之今者什三。

則其隨意成書,不盡有典據可知矣。

△《教家類纂》·八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薛夢李編。

夢李字近泉,嘉興人。

是書成於萬曆壬子。

摭取前人家訓及勸善諸書薈萃成編,附以議論,分四門,首圖說,次敦倫,次治家,次省身。

其言淺近,蓋專為愚蒙而說。

圖說捃拾湊合,深者為心學諸圖,非常人所解,俚者至於繪畫故事,系之以說。

如雲這一個門內站的人是某朝某人云云,又失之太鄙,亦殊蕪雜不倫也。

△《益智編》·四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孫能傳撰。

能傳有《謚法纂》,已著錄。

是書成於萬曆甲寅,凡分十有二類,曰帝王,曰宮掖,曰政事,曰職官,曰財賦,曰兵戎,曰刑獄,曰說詞,曰人事,曰邊塞,曰工作,曰雜事。

每類各為子目,凡七十有四,俱雜采古來設奇應變之事,間附評語。

其凡例有曰,期於盡事而止,不復注所出書。

又曰:所採事多斷章取義,其始末應述,不及致詳。

又曰:是編雅俗並收,事多春駁,但取益人意智,真贗勿問之矣云云。

是其書之不足據,能傳已自言之矣。

△《法教佩珠》·二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林有麟撰。

有麟有《青蓮舫琴雅》,已著錄。

是書成於萬曆甲寅,雜采儒先格言及二氏因果之語。

前有許樂善序,稱其擷菁華於三教,漱芳潤於百家。

則固明言其雜以釋道,非純然儒者之書矣。

△《經世環應編》·八卷(內府藏本)

明錢繼登撰。

繼登字爾先,又字龍門,嘉善人。

萬曆丙辰進士,官至僉都御史。

是書所採皆史籍權變之術,亦《省括編》之流也。

△《愧林漫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瞿式耜撰。

式耜字起田,常熟人。

萬曆丙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

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大兵下廣西,抗節死之。

事跡具《明史》本傳。

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節。

是編成於崇禎丙子。

雜抄諸儒之言,分為學問、居心、規家、酬世、在位、積德、讀書、究竟、攝生、依隱十篇,儒、墨兼陳,蓋林居時錄以自警。

大旨歸於為善而已,非辯別學術之書也。

△《掌錄》·(無卷數,安徽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繡居士撰,不著姓名時代。

其抄書格紙,邊頁刊繡居土,蓋猶其手稿。

卷首小序之末有私印曰李輅,而卷中天台陳剛中一條下有自注亦稱輅少失屺恃,則李輅所作。

又上闌有一條雲,吾邑顧升伯入丁未會場,特落一人名而登所善門生李光元。

考文秉《定陵注略》,載萬曆丁未,湯賓尹為同考官,有陰毀申時行子朱卷,而改中江西李光元事,非顧升伯,所記為誤。

然可知輅為萬曆以後人也。

其書雜抄說部,漫無體例,多取之於《說郛》,亦無異聞。

其曰掌錄,意其取《拾遺記》蘇秦、張儀錄書掌中事也。

△《檢蠹隨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楊宗吾撰。

宗吾字伯相,成都人。

官錦衣衛指揮。

大學士廷和之曾孫,修撰慎之孫也。

是書為類二十有四,采掇瑣碎,分條編載,體近類書,而當時邸報及其祖父遺事亦間附焉。

又有數條乃駁陳耀文正楊之非,及陳建通紀載楊廷和事之誤。

又麗句、瑣語二門,專取詩文詞藻,與全書體例皆不相類,殊為猥難。

自序稱不問人之棄取,惟意是采。

今古駁雜,積成數卷,蓋亦道其實也。

△《厚語》·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袞}撰。

{袞}字懋登,海鹽人。

萬曆中由貢生官於潛縣訓導。

是編皆錄長厚之事可為世法者,故曰《厚語》。

分十六類,皆以明人居前,而古事以類列於後。

其凡例謂耳目所逮,尤易信從雲。

△《偶得紺珠》·一卷(內府藏本)

明黃秉石撰。

秉石字復子,江寧人。

萬曆中以薦為推官,官至嚴州府同知。

是編雜采諸書,丁少緒,又多不注出典。

蓋隨手筆記,未有詮次體例也。

△《培壘居雜錄》·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鄭端允編。

端允字思孟,海鹽人,鄭曉之曾孫也。

是書雜采諸家勸戒之言,至《太上感應篇》亦所不遺。

雖意主訓誨,而其言不盡出於儒者,蓋雜家流也。

△《廣百川學海》·(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明馮可賓編。

可賓,益都人。

天啟壬戌進士。

是編於正續《百川學海》之外,捃拾說部以廣之,分為十集,以十干標目。

然核其所載,皆正續《說郛》所有,版亦相同,蓋奸巧書賈於《說郛》印版中抽取此一百三十種,別刊序文目錄,改題此名,託言出於可賓也。

△《湘煙錄》·十六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閔元京凌義渠同編。

元京字子京,烏程人。

義渠之舅也。

未詳其所終。

義渠字駿甫,此書亦題為烏程人,而太學題名碑作歸安人,蓋二縣同為湖州倚郭也。

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大理寺卿。

崇禎甲申殉國難,世祖章皇帝賜謚忠介。

事跡具《明史·本傳》。

其人自足不朽,而其書乃不出明末山人之習。

所分咫聞、清檢、蘭訊、鼎書、奩史、談啁、金荃補、革志、名目、偏記十門,標名詭異,大致欲仿段成式《酉陽雜俎》。

其雜采新事,各注所出之書則欲仿馮贄《仙雜記》,意在標舉幽異,而不免於剽竊類書,如杜甫舊雨今雨之語見於本集,原非僻書,而注曰《六帖》,不知白居易《六帖》無唐事,有唐事者乃宋孔傳《續六帖》,是既已疏漏,且復舛誤。

又捲首參訂姓名列董斯張為第二,而書中多引《廣博物誌》,即斯張所纂《類書》,既非其所自撰,何不出斯張所著書名乎?捃拾無根,斯亦顯證矣。

△《淡墨》·六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木增撰。

增字生白,南麗江土司,世襲土知府。

以助餉征蠻功,晉秩左布政使。

年甫三十,即謝職。

天啟五年,特給誥命以旌其忠。

增好讀書,多與文士往還。

是書蓋其隨筆摘抄之本,大抵直錄諸書原文,無所闡發。

又多參以釋典道藏之語,未免糅雜失倫。

特以其出自蠻陬,故當時頗傳之雲。

△《子史碎語》·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胡尚洪編。

尚洪字叔開,宣城人。

是編成於天啟丙寅,《明史·藝文志》著錄。

然皆采摭諸書,而成。

分造化、人事、君道、臣術四門,又分子目三百八十有三,煩碎冗雜,無復條理。

《三墳》、《天祿閣外史》、《心書》之類,皆偽妄顯然者,亦皆采錄。

至如割裂郭象《莊子注》謂之郭子,亦自我作古,前此未聞也。

△《諸子拔萃》·八卷(內府藏本)

明李翔編。

翔字為霖,江都人。

是書成於天啟丁卯,取坊本諸子匯函割裂其文,分為二十六類。

其杜撰諸子名目,則一仍其舊。

古今荒誕鄙陋之書,至諸子匯函而極,此書又為之重台。

天下之大,亦何事靡有也。

△《倘湖樵書》·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來集之撰。

集之有《讀易隅通》,已著錄。

是書初編六卷,二編六卷,皆采摭唐、宋、元、明諸家之說,以類相從,排纂其文。

而總括立一標目,或雜引古書而論之,或先立論而以古書證之。

徵摭繁富,頗有考證之處。

而細大不捐,蕪雜特甚,亦多有迂僻可笑者。

如論經篇中引《名賢錄》所載宋章樵遇李全之亂,率諸生盛服坐堂上講誦,寇至斂刃而退事;又引《宋濂集》所紀宋鄭霖講《中庸》一篇,使寇退不敢攻城事,以為讀經之效,勝於修齋。

其他引讀經卻鬼治病事,不一而足。

然則以孔門聖籍為二氏之符經懺矣。

△《博學匯書》·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來集之撰。

凡讀書所得,隨筆記錄,不分門目,惟以類相從,鱗次櫛比,俾可互證。

視他書叢雜無次者,較為過之。

然所採多小說家言,如《拾遺》、《洞冥》諸記,是豈足取以為據乎?

△《堯山堂外紀》·一百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蔣一葵撰。

一葵字仲舒,常州人。

堯山其讀書堂名也。

是書取記傳所載軼聞瑣事,擇其稍僻者,輯為一編。

上起古初,下迄明代,每代俱以人名標目。

雅俗並陳,真偽並列,殊乏簡汰之功。

至以明諸帝分編入各卷之中,尤非體例矣。

△《家規輯要》·(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胡廣撰。

廣有《拾遺錄》,已著錄。

是書仿《溫公家范》、《呂氏鄉約》之意,采輯舊文,排纂成編。

大概為中人以下設也。

△《筆記》·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

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

此書取雜事碎語,鈔錄成帙,略無倫次。

惟所載陸完跋顏書朱巨川告身一篇,為《鐵網珊瑚》、《清河書畫舫》諸書所未收,亦可以備參考。

然已載所著《見聞錄》中,此亦復出也。

△《讀書十六觀》·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

采古人成語,自呂獻可以下凡十六條,聯綴成編,以為讀書之法。

命名之義,蓋擬浮屠氏之《十六觀經》也。

後有跋雲,寫前觀畢,夢有老人自稱斫輪翁云云。

雖本寓言,究涉荒渺。

此編嘗刻入《秘笈》中,與書畫史誤合為一,今析出別著於錄焉。

△《群碎錄》·一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撰。

其書隨筆紀錄,不暇考辨,故以群碎為名。

前有自跋,謂讀書者一字一語不忍棄之。

然不應瑣雜如是也。

△《珍珠船》·四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撰。

是書雜采小說家言,湊集成編,而不著所出,既病冗蕪,亦有訛舛。

蓋明人好剿襲前人之書而割裂之,以掩其面目。

萬曆以後,往往皆然,繼儒其尤著者也。

△《銷夏》·四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撰。

其書雜錄清勝之事,取其可以銷夏,如冰荷玉帳見於諸小說家者,靡不採錄。

纖仄瑣碎,亦可謂徒費心力矣。

△《辟寒》·四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撰。

繼儒既作《銷夏》四卷,又成此書,義例與《銷夏》相類。

如狨座蹲鴟之類,皆泛載之,尤為拉雜。

△《古今韻史》·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

是書摭拾諸書雋語,分類編次。

凡韻人二卷,韻事二卷,韻語三卷,韻詩二卷,韻詞二卷,韻物一卷。

皆以古事與明人事參錄,亦《世說新語》之支流,而纖佻彌甚。

△《福壽全書》·(無卷數,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撰。

皆錄前賢格言遺事,自惜福以至好還,凡分二十類。

多以因果為說,蓋意在懲惡勸善。

而徵引糅雜,遂近於小說家言。

△《廣銷夏》·一卷、《廣辟寒》·一卷、《銷夏補》·一卷、《辟寒補》·一卷、《銷夏再》一卷、《辟寒再》一卷、《寒夏合再》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周詩雅撰。

詩雅有《南北史抄》,已著錄。

是編本陳繼儒《銷夏》、《辟寒》二書,更著此以推衍之。

編拾叢雜,較之繼儒原書,風更下矣。

△《可如》·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董德鏞撰。

德鏞字孔昭,鄞縣人。

其書取禽獸魚蟲之事,合於忠孝節義者,分類摘錄,共六十三門。

每門又各為標目,皆冠以可如二字,如雲可如鴨、可如鵝之類,頗為近俚。

自序謂諸書所載,散見而不聚,隱而義未顯,故特表以出之。

其名禽獸魚蟲,其事則人也。

其曰可如者,蓋心存乎勸戒也。

逐條之下,附以評語。

大抵憤世嫉俗之詞,有所激而然也。

昔開封阮漢聞嫉明末將帥之怯懦,因輯古來婦人行兵制勝之事,編為二卷,題曰女台,以深愧之。

德鏞此編,其用意與之相類。

蓋明之末造,人心世道無不極敝,故士大夫發憤著書,往往如是雲。

△《枕函小史》·(無卷數,內府藏本)

明閔於忱編。

於忱始末未詳。

是編凡分二種,一曰譚史,采蘇米志林議論,二曰癖史,雜記古人癖事。

各加評點,總不出明季佻纖之習。

△《搗堅錄》·二十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朱廷旦撰。

廷旦字爾兼,一號旋子,嘉善人。

天啟中貢生。

是書分一百類,每類各為小序,陳勸戒之旨,而徵引故實列於後,其末又綴以評論。

其凡例謂主於破疑掃疾,故刺惡之條,溢於獎善。

稱搗堅者,謂如病之刺其堅也。

所言多主禍福,蓋欲世俗易省耳。

△《萃古名言》·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趙民獻編。

民獻,南人。

其書刻於崇禎初年。

康熙中交河王官迤西道時得之於其子孫,已殘闕失次。

復增損其文,後任湖廣學政時以授胡之太刊之。

任滿攜版北歸,楚士子復為重刻。

故是書有南北二本,此即南本也。

其書舉先儒嘉言懿行分類編輯,凡四十六門,多不載所出。

其凡例雲,或趙氏所自言,或他書所嘗見,故不復細加分別。

然體例殊不畫一,各門之後,之太又添綴評語,尤為蛇足。

字昭玉,交河人。

康熙癸丑進士,官湖廣提學副使。

此本皆題王,蓋傳刻之誤。

之太字聽巖,黃州人,其仕履未詳。

△《昨非齋日纂》·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鄭撰。

字漢奉,閩縣人。

崇禎辛未進士,官至應天巡撫。

此書皆記古人格言懿行,區為二十類,每類各為小引。

然議論佻淺,徵引亦多雜糅。

冥果一類,皆出小說家言,尤不可為典要。

△《迪吉錄》·九卷(內府藏本)

明顏茂猷撰。

茂猷字壯其,又字仰子,平湖人。

崇禎甲戌特賜進士。

是編分官鑒、公鑒二門,皆雜錄諸書因果之事。

△《明百家小說》·一百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沈廷松編。

廷松號石閭,未詳其爵裡。

前有自序,題甲戌小寒日,當為崇禎七年。

而其書乃全與國朝陶《續說郛》同,蓋坊賈以不全《說郛》偽鐫序目售欺也。

△《讀書止觀錄》·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吳應箕撰。

應箕字次尾,貴池人。

崇禎壬午副榜貢生。

順治元年大兵破南京,殉節死。

事跡附見《明史·邱祖德傳》。

明末稱復社五秀才,應箕為首。

其克全晚節,尤不愧完人。

然是書乃襲陳繼儒《讀書十六觀》之餘緒,推而衍之,雜引古人論讀書作文之語,而稍以己意為論斷,語意儇佻,頗類明末山人之派。

又每條之末必終以讀書者當觀此六字,五卷皆然,蓋仿《十六觀》中讀書者當作是觀之例,尤病於效顰。

△《韋弦自佩錄》·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輔撰。

輔號杲庵,建德人。

官至簡州知州。

此書取唐、宋以來議論事實可為法戒者,分類摘載。

分十二門,頗雜以禪門,宗旨未為精粹。

嘗再刻於壺關。

及桂林兵燹,散佚。

康熙四十一年,其子雯重刻於江寧。

前有王士禎序,稱仿白孔《六帖》而作。

然《六帖》乃類書,無所不備,此只錄前言往行,實趙善《自警編》之流,士禎所言非也。

△《廣仁品二集》·(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李長科編。

長科字小有,揚州興化人。

此書闡明佛家戒殺之說,皆雜舉故實以明因果。

題曰二集,當尚有初集。

今未之見。

△《今古鉤玄》·四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諸茂卿撰。

茂卿字子茂,諸城人。

是編所取,大都小說為多,雜糅不倫,又不分門類,引證亦往往疏舛。

如第二十一卷吞舟之魚一條,雲出劉向《談叢》,向無是書也。

△《山樵暇語》·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俞弁撰。

弁始末未詳。

是書雜錄古今瑣事及詞章典故,間加考據,亦有全錄舊文者。

蓋偶隨所得而錄之,故編次皆無倫序,亦多疏舛。

如稱唐韋莊上書浙帥之類,不一而足。

△《楊氏塾訓》·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楊兆坊撰。

兆坊字思說,杭州人。

其書分門編次,自居家至交友服官,每類各引經史成語以為法式,蓋家塾童蒙之訓。

然較少儀《外傳》諸書,不及遠矣。

△《著疑錄》·九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戴有孚撰。

有孚字聖山,永新人。

是書分十六門,皆抄撮諸書而成,體例頗為叢脞。

如第一門曰儒,次之以藝文,又次以士,次以老佛仙術。

儒即士也,乃分而為二。

又七卷父子祖孫為一門,附以奴僕,君臣、夫婦、兄弟乃皆不及。

其中舛謬不可殫述,所隸之事,與門目不相應者,十之五六,更不解其何說也。

△《布粟集》·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但自題曰布粟子,又自題其號曰鳳台,不知何許人也。

其書采《管子》至《郁離子》,凡八十餘家,各摘數語。

自序稱雖不足於連篇大觀,然終身玩之,愈覺有餘味,故曰布粟。

然詮次殊無意義,蓋欲仿馬總《意林》而不及其去取之精也。

△《九朝談纂》·(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輯明太祖至武宗九朝說部雜事,共為一書。

分太祖為三冊,成祖以下為七冊。

前列所採書目凡五十餘種,而卷內所輯書名尚有在所列之外者,蓋江少虞《事實類苑》之類。

然采摭未備,去取亦未精也。

△《觀生手鏡》·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川布衣編,不著名氏。

書中摘載古事,每事綴以評語,所徵引至明代而止。

其持論不甚謬,而詞氣儇薄,皆明末山人之習,必萬曆以後人作也。

△《枕中秘》·(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衛泳編。

泳字永叔,蘇州人。

王卓《今世說》曰,吳門之有永叔兄弟,猶建安之有二丁,平原之有二陸,時人號稱雙珠。

其弟著作今未見。

是編仿馬總《意林》之體,采掇明人雜說凡二十五種。

曰閒賞,曰二六時令,曰國士譜,曰書憲,曰讀書觀,曰護書,曰悅容編,曰勝境,曰園史,曰瓶史,曰盆史,曰茶寮記,曰酒緣,曰香禪,曰棋經,曰詩訣,曰書譜,曰繪抄,曰琴論,曰曲調,曰拇陣,曰俗砭,曰清供,曰食譜,曰儒禪,皆隆、萬以來纖巧輕佻之詞。

前列凡例二十五則,題曰致語。

考宋代教坊乃有致語,而泳取以自名,尤可異之甚矣。

△《百子金丹》·十卷(內府藏本)

明郭偉編。

偉字士俊,泉州人。

其書分文編、武編、內編、外編、奇編、正編六門。

所採上自周、秦,下迄明代,詭立名號,不可究詰。

如曹植《七啟》設為鏡機子問答,即割其一段,題曰鏡機子。

其大略可知矣。

△《諸子裒異》·十六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汪定國編。

定國字蒼舒,海寧人。

是書采錄諸子,俱取其文字之奧僻者,於佛氏為尤多,而邵子、張子、蔡季通諸儒之說,亦一概摘入,純駁互見,頗為糅雜。

且所標書名,大半今世所未見,率以意為之,尤明季錮習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