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舊本題宋楊億撰。億字大年,浦城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

△《歷代銓政要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楊億撰。

億字大年,浦城人。

雍熙初,年十一。

召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

淳化中,命試翰林,賜進士第,天禧中,官至工部侍郎、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

卒謚曰文。

事跡具《宋史》本傳。

此書《宋史·藝文志》不著錄,億本傳亦不載,惟曹溶《學海類編》收之。

細核其文,乃《冊府元龜·銓政》一門總序也,已為割裂作偽。

又億雖預修《冊府元龜》,而據晁氏《讀書志》,總其事者尚有王欽若,同修者更有錢惟演等十五人,作序者亦有李維等五人。

億於諸序,不過奉敕點竄,何所見而此序出億手?此真隨意支配者矣。

△《太常沿革》·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任…撰。

…始末未詳,此書乃其為太常博士時所修。

前有危素序,素時亦為太常博士故也。

上卷志沿革,下卷皆職官題名。

始自中統,迄於至正,所載當時奏牘文移,皆從國語譯出,未經修潤。

又案元《太常集禮》一書,中載官屬職掌,曰都監、曰祭祠局、曰鑾儀局、曰法物庫、曰神廚局,皆有事於太廟之官。

而以署令一人、丞一人統之。

此上下兩卷中俱未載及,轉以典書附於卷末,義例殊不可解。

危素序云:「寺升院,院有正從二品之異。

其增損官吏,祿秩弗同,具載此書。」

然大要已具於《元史》矣。

△《南台備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劉孟保等撰。

前有江南行御史台都事索元岱序,稱至元十四年立行台於維揚,以式三省,以統諸道,即今江南諸道行台御史之在集慶者也。

中台嘗並其官屬除拜合為一書,刊布中外,所謂《憲台通紀》是已。

至正癸未,稿城董公守簡,授湖廣行省中丞,欲別為載籍,以便觀覽。

乃命掾屬劉孟保等,歷披案牘,稽核故實,裒集成編。

則此書乃補《憲台通紀》之遺者也。

考《憲台通紀》久已散佚,《永樂大典》亦僅存其卷首。

故不著於錄,而惟存此書之目焉。

△《官職會通》·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魏校撰。

校有《周禮沿革傳》,已著錄。

此書又敷衍其說,以明之六部配周之六官。

其所屬官,因以附焉。

僅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四篇,蓋亦未成之稿。

每述一官,必曰「今欲正某官之職」云云。

然言之則成理,行之則必窒。

自漢以來,未有以《周禮》致太平者也。

△《南ń志》·二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黃佐撰。

佐有《泰泉鄉禮》,已著錄。

南都太學,建於明太祖吳元年。

景泰中,祭酒吳節嘗撰志一十八卷。

嘉靖初,祭酒崔銑重纂未就。

佐得其遺牘,因復加修訂,以吳志為本,而增損成之。

凡《事紀》四,《職官表》二,《雜考》十二,《列傳》六。

書法一准史例,頗為詳備。

惟《音樂考》一門,多泛論古樂。

皆佐一己之見,於太學制度無涉,殊失限斷。

其第十八卷《經籍考》,當時以委助教梅成之。

學問淹貫,故敘述亦具有本末。

書成於嘉靖二十二年,而中有萬曆中事,蓋後人隨時續添者也。

△《虔台志》·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蕭根等撰。

根爵裡未詳。

弘治甲寅,汀漳盜起,楚、粵之不逞者和之,於是設巡撫都御史治贛州,以控制諸省。

至甲子罷置。

正德庚午,盜攻武平縣,乃復建焉。

嘉靖壬寅,巡撫虞守愚命根等編纂虔台始末為此書。

序次草創,略備故事而已。

贛州在陳以前曰南康,至隋改為虔州。

宋紹興二十二年,校書董德元上言:「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

廷議以虔有虔劉之意,因改名贛州。

後人詞翰,兼用古名。

然施於詩賦則可,此記明代職官,而用南宋以前之地名,殊於體例未安。

且名虔州時無御史台,於文義亦為杜撰。

明人著述,往往如斯,糾之不可勝糾也。

△《呂梁洪志》·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馮世雍撰。

世雍,江夏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工部主事。

明時運道,自徐州溯呂梁洪入濟,設洪夫以牽免。

歲命工部屬官一員董其事,謂之呂梁分司。

世雍嘗領其職,因述前後建置始末,及官署、祠廟、歷任姓氏,以成斯志。

凡八篇,篇首各有序,末復系以贊語。

△《鄖台志略》·九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徐桂撰。

桂,潛山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鄖陽府知府。

先是,成化初,原傑撫定荊、襄流民,置鄖陽府,設提督撫治一員鎮之。

嘉靖二十五年,慈葉照以右副都御史領其任,桂等輯比事略為此書。

前二卷載建置、輿地、公廨、官職。

後七卷為札奏、政賦、兵防、著述。

此本有嘉靖以後事,則金台於湛等繼為撫治,又附益之也。

△《虔台續志》·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燦撰。

燦裡貫未詳,官贛州府教諭。

此書乃嘉靖中巡撫南贛等處右副都御史談愷屬燦等所輯。

紀弘治以後設官沿革,及分地統轄之制,以續蕭根之書。

首一卷為《輿圖考》,後四卷則編年紀事。

據其凡例,稱於《虔台志》悉仍其舊,凡所損益,別為一編。

蓋視舊志又稍變其例矣。

△《南京太常寺志》·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汪宗元撰。

宗元號春谷,崇陽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總理河道右副都御史。

是書乃宗元為南京太常寺卿時所輯,分《謨訓》、《規制》、《職官》、《禮書》、《樂書》、《舊制》、《薦獻》、《祭告》、《祭器》、《祿食》、《伕役》、《列傳》為十二門。

所記各祀祝文陳設,及樂章樂器,皆較《明會典》、《集禮》諸書為備。

至於薦獻品物,應祀宮觀,及署中藏經字號、存貯什器,皆條列不遺焉。

△《南京太僕寺志》·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雷禮撰。

禮有《明六朝索隱》,已著錄。

是書乃其官南京太僕寺少卿時所作。

據其凡例,稱首載洪武以後歷朝諭旨,次以《事例》、《官司》、《轄屬》、《規制》、《官田》、《種馬》、《草場》、《冊籍》、《俸徭》九志,而《列傳》、《遺文》終焉。

茲本只十一卷,《草場》以下全佚,非完書矣。

△《太僕寺志》·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顧存仁撰。

存仁字伯剛,太倉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太僕寺卿。

是書分《官職題名》、《馬政》、《事例》、《蠲貸》、《苑馬》、《祠祀》、《官署》、《庫藏》、《點調》、《軍馬圖》、《文錄》十一門。

然脫略太多。

如《馬政》一門,上沿歷代,而漢以後各史所載如梁之南牧、左右牧,北齊之乘黃左右龍各署,皆闕而不敘。

《文錄》一門,載漢之《天馬歌》,唐杜甫之《驄馬行》,是類何預太僕事?詩集充棟,又烏可勝收乎?

△《浙省分署紀事本末》·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茅坤撰。

坤有《徐海本末》,已著錄。

是書之作,蓋以湖州烏戍一鎮,界連六縣,跨帶兩省,奸盜易於窟穴。

郡人致仕副使施儒,以嘉靖十七年疏於朝,請設縣不果,議置通判。

後因通判權輕,不足以彈制諸屬,旋亦汰除。

萬曆元年始設同知以統之。

因作是書以紀其始末。

△《留台雜記》·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符驗撰。

驗有《革除遺事》,已著錄。

是編乃其為巡按南直隸御史時所作,專記南京御史台故事。

因以上溯列朝設官命職之由,分為十類,曰《天文》,曰《院址》,曰《院台》,曰《官制》,曰《職守》,曰《俸秩》,曰《廨宇》,曰《職官表》,曰《宸翰》,曰《碑記》。

驗自為序,述其凡例。

然輿地之書動陳星野,已屬影響之談;一官一署而首志天文,其亦迂而鮮要矣。

△《南京吏部志》·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汪宗伊撰。

宗伊字子衡,崇陽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是編乃其為文選郎中時所作。

首《聖訓》,次《建官》,次《公署》,次《職掌》,次《列官表傳》,次《藝文》。

前有宗伊所作《志引》,謂白之尚書吳岳,創為部志。

又諮之曾官吏部者侍郎李棠,大理卿杜拯,太僕卿殷邁,鴻臚卿孫龍,應天府丞邱有巖,郎中顧闕、鄒國儒、袁尊尼、傅良諫,主事蔡悉、聶廷璧,網羅散失,以成此編,頗為詳悉。

黃氏《千頃堂書目》載「宗伊尚有《留銓志餘》二卷」,蓋即補志中所遺者。

今其書未見雲。

△《吏部職掌》·(無卷數,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黃養蒙撰。

方九功、王篆續修。

養蒙,南安人。

嘉靖辛丑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

九功,南陽人。

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

篆有《江防考》,已著錄。

是編於明嘉、隆以前吏部制度沿革,載之最悉。

蓋排纂案牘而為之,猶今之六部則例也。

△《念初堂集》·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首題《念初堂集》,其書則志太學之略也。

案,鄧元錫《函史》下編,載「嘉靖間王祭酒材官司業時,考稽典訓,作《太學志》六編。

編為之序,序各有志,並抄撮其略」云云。

蓋即是書也。

書列《典制》、《謨訓》、《禮樂》、《政事》、《論議》、《人材》六門,門各分上下二卷。

材,江西新城人。

嘉靖辛丑進士,官至太常寺卿,掌國子監祭酒事。

元錫竟稱為祭酒,非也。

△《公侯簿》·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嘉靖九年公牘一篇,又有嘉靖二十六年公牘一篇。

蓋吏部驗封司所存冊籍,相續編纂者也。

鄭汝璧《明功臣封爵考》,稱舊有底簿,殆即指是書矣。

△《詞林典故》·一卷、附《翰苑須知》·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位撰。

位有《問奇集》,已著錄。

此乃其官翰林學士時所輯詞館通行典例。

自經筵日講以迄輿從服色,凡分三十二門。

《翰苑須知》則庶常館規及俸祿錢糧數目。

當時刊版置院中,入館者人給一冊。

然率據案牘原文,不加潤飾,往往鄙俚可笑,不足以繼《翰林志》、《翰苑群書》後也。

乾隆十有二年,我皇上嘉惠詞垣,徵求文獻,特命輯《詞林典故》一書,本末源流,粲然具備。

木天佳話,榮冠古今。

是編殘闕之餘,蓋不足以為典據,今姑附存其目焉。

△《明功臣封爵考》·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汝璧撰。

汝璧有《明帝后紀略》,已著錄。

是編成於萬曆丙子,乃其為吏部驗封郎中時所輯。

紀明代諸臣封爵,凡分類二十。

曰《開國》,曰《靖難》,曰《征西》,曰《征交趾》,曰《征南》,曰《征北》,曰《征蠻》,曰《征番》,曰《禦寇》,曰《捕反》,曰《備倭》,曰《戰勝》,曰《戰歿》,曰《歸附》,曰《推戴》,曰《海運》,曰《營建》,曰《迎立》,曰《奪門》,曰《外戚》。

其以恩澤、恩幸、方術及追贈封者,並附錄之。

分世封、除封為二類,而采券文宗圖及鄭曉吾《學編本傳》附入,間以所見聞補其闕略。

起於洪武,迄於隆慶。

據其自序,蓋以驗封司舊有功臣底簿,病其弗全,因續為補綴成此帙雲。

△《館閣漫錄》·(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據焦《國史經籍志》,載是書十卷,題張元忭撰。

二人相去不遠,必有據也。

元忭有《紹興府志》,已著錄。

是書所錄皆明成祖至武宗時翰林除授遷改之事,編年紀載,亦間有論斷。

首題「洪武三十五年」者,成祖革除建文四年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五年故也。

△《掖垣人鑒》·十七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蕭彥撰。

彥字思學,涇縣人。

隆慶辛未進士,官至湖廣總督。

是書乃萬曆二十年彥為兵科給事中時與同官王致祥等同輯明代六科名姓鄉貫出處始末,共為一編。

以天順以前為前集,成化以後迄萬曆為後集。

首冠以《官制沿革》,及《兩朝謨訓》各一卷。

而以《題名碑記》諸篇附於其末。

△《職官志》·一卷、附《後紀、妃嬪傳、外戚傳》·三篇(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紀惟部院寺監諸司職掌,不及武臣及外官,蓋非足本也。

其敘歷朝官制至穆宗而止,間有稱今上云云者,蓋書成於萬曆中。

記載寥寥,不足以存掌故。

末附《後紀》,稱史官楊繼禮撰。

此書殆即繼禮史局殘本,偶留於世歟?繼禮,華亭人,萬曆壬辰進士。

△《楚台記事》·七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李天麟撰。

天麟字公振,武定人。

萬曆庚辰進士。

由牧馬千戶所軍籍中式,故自稱燕人。

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湖廣。

是書即在湖廣所作。

分《地裡圖說》為四卷,《兵糧圖說》為三卷。

又雜載章奏、禮儀、堂規、供應等舊例。

猥雜煩瑣,與書吏簿籍無異。

其載贐饋賀儀、銀數多寡,以官階大小為準,可見當時苞苴陋習。

而公然載之簡牘,毫無顧憚,尤足徵明政之不綱也。

△《符司紀》·六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劉日昇撰。

日昇,廬陵人。

萬曆庚辰進士,官至應天府尹。

是編乃其官尚寶司卿時所輯,具載典璽事規,及各官牙牌,各府衛金牌、令牌之制。

後有附錄一卷,為秦嘉楨所續輯。

嘉楨,德清人。

續此書時官尚寶司丞,其始末未詳。

△《舊京詞林志》·六卷(內府藏本)

明周應賓撰。

應賓有《九經考異》,已著錄。

應賓嘗以左諭德少詹事兩掌南京翰林院事,故著此書,專記南院故事。

永樂以後,定都北京,事有關於南院者亦錄之。

分《紀事》、《紀典》、《紀官》三門。

洪武初,建翰林國史院於皇城內,賜扁曰「詞林」。

洪武十四年,改翰林國史院為翰林院,又別建廨捨,非故地矣。

獨「詞林」之稱,自洪武以後皆沿之,故應賓取以為名焉。

△《南京鴻臚寺志》·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桑學夔撰。

學夔,濮州人。

萬曆壬辰進士,官光祿寺少卿、攝鴻臚寺事。

明初置侍儀司,洪武九年改殿廷儀禮司,三十年始改為鴻臚寺。

永樂北遷,乃以故署之在留都者加「南京」二字,而儀禮亦因之有繁簡隆殺。

其後竟習簡易,故學夔創為寺志,以復典章之舊。

然昧於取裁,不諳體例。

屬官考語,備載於冊。

而卿丞諸人之傳,率全錄焦《獻徵錄》舊文,漫無刪節。

至以王守仁曾官此職,遂以良知講學語書之累牘,尤支蔓之甚矣。

△《官制備考》·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舊本題明李日華撰。

日華有《梅墟先生別錄》,已著錄。

是書因明代官制,而上溯歷代之沿革,大抵取備書啟之用。

舛漏頗多,不足以備考證。

末附文武爵秩數條,並著京外官之稱呼,尤未免於陋。

疑日華未必至此,殆坊賈托名也。

△《續宋宰輔編年錄》·二十六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呂邦撰。

邦字元韜,錦衣衛籍,順天人。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通政司右參議。

邦既刊行宋徐自明《宰輔編年錄》,復作是編以續之。

起寧宗嘉定九年,終衛王祥興二年。

其體例皆仿原書,而詳略失宜,遠不及自明之精核。

蓋此書大旨在紀拜罷歲月,以備考證。

至其人行事本末,則史家自有專傳,原無庸復引繁稱。

自明於每人略述梗概,最為得體。

邦乃並朝廷之事廣為摭錄,正史以外,並據諸說以附益之,氾濫殊甚。

又自明每人具載命官及罷免制詞,足徵一朝典故。

嘉定以後,雖無專書可考,而見於南宋文集者,尚有流傳。

邦不能輯增補,而反斥其有無不足重輕,尤為寡識。

至如元順帝為瀛國公子,不獨說本荒唐,亦與宰輔編年全無關涉。

乃亦累牘連篇,詞繁不殺,真可謂漫無體要者矣。

△《南京工部志》·十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朱長芳撰。

長芳,上海人。

南京國子監生。

天啟初編修神宗、光宗兩朝《實錄》,博采志乘,諸部寺舊無志者,鹹創為之。

南京工部尚書何熊祥,因使長芳輯舊牘為此編。

△《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施沛撰。

沛始末未詳。

其修此書時則為南京國子監生。

時董其事者為操江副都御史徐必達,亦天啟初因修兩朝《實錄》而作也。

△《南京行人司志》·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翁逢春撰。

逢春,吳縣人。

南京國子監生。

分《詔命》、《建官》、《公署》、《儀注》、《奏疏》、《年表》、《列傳》、《藝文》八門。

董其事者為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彭維成。

前有維成序,序末私印作「萬曆給諫」四字。

考維成字元性,廬陵人。

萬曆辛丑進士,以刑科給事中謫是官,故自標此目。

然既志行人,宜以行人為斷。

是書乃載維成為給事中時奏疏,是六科志,非行人司志矣;又載維成一切來往書牘,居《藝文》十之五六,是維成之別集,非官書矣。

殆全不知體例為何事也。

△《留都武學志》·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伯徵撰。

伯徵字孺台,海寧人。

萬曆己未進士,官至揚州府知府。

明之武學,建於正統壬戌。

因御史彭勖之請,選教授、訓導等官以專教京衛武官之子。

有南京國子監祭酒陳敬宗所撰碑,備載始末。

是編乃天啟三年伯徵官南京武學教授時所著,分《建置》、《典禮》、《制令》、《職官》、《選舉》、《人物》、《藝文》七門。

△《明文武諸司衙門官制》·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題詞,稱官制舊有成書,久而多訛。

近兩淮運司翻刻者,彼善於此,而未嘗訂正,亦非善本。

因照《會典》、《一統志》及現行事宜采輯成編,以廣其傳。

末署「新喻縣丞陶承慶校正,廬陵縣末學葉時用增補」,乃江西書賈刊行之本也。

所列官制,大抵以萬曆初年為斷。

第五卷內附載上任選擇日期,而並列天體、赤口日等圖。

彌為猥雜,殆不足譏。

△《官爵志》·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徐石麒撰。

石麒字寶摩,嘉興人。

天啟壬戌進士,授工部主事,忤魏忠賢削籍。

崇禎中官至吏部尚書。

南都破後,不食死。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志述有明一代官制,歷引前代沿革,互相參證,引據頗為詳核。

然大抵為《通典》、《文獻通考》所已具。

△《古今官制沿革圖》·(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光魯撰。

光魯有《閱史約書》,已著錄。

是書載秦、漢迄於宋、元,凡官制之升降沿革頗詳悉。

而限於尺幅,考據亦多所未備。

明宜興路進校刊金履祥《通鑒前編》,首列古今官制,未著撰人姓名。

今校之悉與此合,蓋即光魯本也。

△《明官制》·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備錄明代直省各府州縣文武官員品秩,暨道裡遠近、編戶多寡、到任期限。

皆采之《明會典》及《一統志》諸書。

蓋坊間所刊,以便仕宦之檢閱,不足以言著書也。

《歷代銓選志》·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袁定遠撰。

定遠裡貫未詳。

此書其官吏部文選司郎中時作也。

歷敘各朝銓政選舉之法,略而寡當。

如敘魏晉九品官人之制,而失載《漢志》限年之沿革。

宋分四郡、餘郡之歲舉,梁代中正之廢置,後魏之中正與吏部並銓,皆歷朝銓選之制,悉略而不敘。

金、元銓政,載於史志甚詳,亦概略之。

至謂明興立制,入仕之途有三:進士、監生、吏員。

不知明初三途並用,乃科舉、薦能、吏員三途。

其時應薦者或以賢良方正,或以儒士,或以秀才,或以人才,皆官至卿輔,非盡在監之監生也。

△《歷代宰輔匯考》·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萬斯同撰。

斯同有《聲韻源流考》,已著錄。

是編取秦、漢以迄元、明宰輔,分職系名,以便檢核。

其於官制增損異同之處,亦間附案語,頗為簡明。

然不著拜罷年月,視諸史表例頗為簡略。

又如唐代使相,以其為藩鎮加官,俱不載錄,是也。

然如李克用、朱全忠、王智興、李載義、韓建等之位冠三師,亦只屬優以空銜,並未嘗入輔左右,而顧一概列之。

則義例亦未能盡歸畫一也。

△《銓政論略》·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蔡方炳撰。

方炳有《增訂廣輿記》,已著錄。

是書專論唐、宋二代銓政,頗為淺略。

如謂侍郎起於隋,不知梁天監三年已有侍郎之設。

謂唐選官必試於吏部,不知五品以上之不試。

至接承他姓以應調,乃五代時弊政,唐時鮮有。

宋時科目甚多,專舉經明行修、賢良方正二科,更見掛漏。

唯所議明末專拘進士資格之弊,立論頗確雲。

△《文武金鏡律例指南》·十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凌銘麟撰。

銘麟字天石,杭州人。

是書成於康熙辛酉。

自文武儀注品級,以及蒞任居官事宜,無不備載。

又發律例大旨,而以相傳之案牘為之證據,蓋亦為初仕者設也。

△《南台舊聞》·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叔敬撰。

叔敬有《南征記程》,已著錄。

是書詳述御史典故,凡十三門。

每事各注所出之書,頗為詳備。

其曰「南台」者,據王士禎《分甘餘話》「今都察院可稱南台,不可稱西台」語也。

──右「職官類」官制之屬,四十二部,三百五十四卷內三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牧民忠告》·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元張養浩撰。

養浩有《三事忠告》,已著錄。

此即三事中之一種。

魏裔介摘出別行,非完書也。

△《官箴》·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明宣宗章皇帝御制。

自都督府至儒學,凡三十五篇。

前有宣德七年六月諭旨一道,稱取古人箴儆之義。

凡中外諸司,各著一篇,使揭諸廳事,朝夕覽觀,庶幾君臣交儆之道。

蓋當時嘗以頒行者。

嘉靖戊戌,南京國子監祭酒倫以訓,復刊布之。

後載宣宗御制《廣寒殿記》一首,《玉簪花賦》一首,詩二十七首,詞曲二首,不知何人所附。

叢雜不倫,殊乖編錄之體。

△《牧津》·四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祁承業撰。

承業字爾光,山陰人。

萬曆甲辰進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參政。

其書采輯歷代循吏事實,分類編次。

首列《緝概》一卷,分為五目:一《考名》,二《稽制》,三《述意》,四《論世》,五《辨類》。

以下凡四十四卷,分《經濟》、《消弭》、《匡定》、《節義》、《當機》、《惠愛》、《化導》、《勤節》、《集事》、《政才》、《政術》、《真誠》、《清德》、《砥躬》、《風力》、《守正》、《嚴肅》、《敦厚》、《忠信》、《明決》、《得情》、《察奸》、《矜慎》、《平恕》、《執持》、《識見》、《崇體》、《任人》、《治賦》、《救荒》、《詰盜》、《儒治》三十二類。

每類前各有小序。

徵采既廣,不無煩碎叢雜之病。

△《明職》·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呂坤撰。

坤有《四禮翼》,已著錄。

坤於萬曆壬辰以僉都御史巡撫山右,作此編以申飭屬吏。

自弟子員之職,至督撫之職,統十八篇。

於省府州縣職官利弊得失,言之甚悉。

△《仕學全書》·三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魯論撰。

論有《四書通議》,已著錄。

是書初名《聞見錄》,以明代官製法令,仿《周禮》六官分類編載,各附論斷,蓋亦備場屋對策之用者。

分上下二編,上編為六部大政,下編則自京朝直省各官職守,終於掖庭、宗藩。

△《政學錄》·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鄭端撰。

端字司直,棗強人。

順治己亥進士,官至江南巡撫。

是編原本呂坤、余自強兩家之書,而參酌之。

內而閣、部、科、道,外而督、撫、司、道、守、令,應行事宜,鹹載利弊。

△《為政第一編》·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孫宏撰。

宏字可,錢塘人。

其書所載皆州縣職事。

分《時宜》、《刑名》、《錢》、《文治》四類,條目瑣碎,議論亦鄙。

蓋幕客之《兔園冊》,不足資以為治也。

△《百僚金鑒》·十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牛天宿撰。

天宿字覲薇,章邱人。

康熙中官瓊州府知府。

是編前為《總論》七卷,以中外職官為次。

取古之稱職者,略載事跡,而以歷代官制沿革弁諸條之首。

八卷至十卷別列《廉潔》、《度量》、《用人》、《刑賞》、《恬退》、《忠烈》、《武功》七門,亦略摭事實,掛一漏萬。

十一卷則載古來箴銘訓頌之類,而以己作參錯其中。

至十二卷則自敘其粵中政績,而以去思碑終焉。

未免近於自炫矣。

──右「職官類」官箴之屬,八部、一百七卷,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