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宋歐陽士秀撰。士秀,廬陵人,仕履未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

△《孔子世家補》·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歐陽士秀撰。

士秀,廬陵人,仕履未詳。

是書成於淳辛亥。

大抵據《皇極經世》以駁《史記·孔子世家》之訛。

然邵子精於數學,不聞精於史學,所書先聖事跡,亦未必盡確。

《自序》又稱慮夫事之精粗隱顯,大小本末,錯糅其間,而不易見。

則著《年表》以提其綱,列《世本》以類其族,且綴《弟子年名》於其終。

於以稽其是非,用決群疑,而祛己惑。

今考《永樂大典》所載,已無所謂《年表》、《世本》、《弟子年名》者,則已非完書矣。

△《孔氏實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末一條云:大蒙古國領中書省耶律楚材奏准皇帝聖旨,於南京特取襲封孔元措令赴闕里奉祀(案元措以金承安二年襲封衍聖公)。

此書或即元措等所撰歟。

首錄歷代褒崇之典,凡碑文、詔旨皆載其略。

末載孔氏鄉官甚詳。

然敘次頗無體例。

如首載聖母顏氏及聖配亓官氏,而孔子以上歷世之事獨不一敘,疑或傳寫佚脫,非完帙也。

考明《文淵閣書目》有《孔子實錄》一冊,《永樂大典》所載則作《孔氏》,未詳孰是。

然《文淵閣書目》傳寫多訛,未足盡據。

今仍從《永樂大典》之名著於錄焉。

△《孔子論語年譜》·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元程復心撰。

復心字子見,婺源人。

皇慶癸丑,江浙行省以所撰《四書纂釋》進於朝,授徽州路教授。

致仕,給半俸終其身。

是編以《論語》各章分隸於《孔子年譜》之內,而又雜采《左傳》諸事附會之。

如雲九歲見季札,觀樂於魯。

三十五歲從昭公出亡,留齊七年。

此因旁文而牽合孔子者也。

又雲五十三歲孔子聘於齊,執圭鞠躬如也云云。

此因《論語》而妄生旁文者也。

又雲六十三歲厄於陳蔡,不得已,浮海至楚,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云云。

陳蔡之間何由浮海,郢都又豈海道可通,尤夢囈之語,可資笑噱者矣。

至所分隸之《論語》,以《子釣而不綱》章為三十一歲,以《子以四教》章、《子所雅言》章、《子罕言》章、《子不語》章、《自行束以上》章為三十四歲,以《八佾》、《雍徹》諸章為三十五歲,以《君子食無求飽》章為四十三歲,《道千乘之國》章為四十八歲之類,不可殫數,均不知其何所據而云然。

復心師朱洪範,友胡炳文,雖亦講學之家,原不究心於考證,然不應繆妄至於如是。

考篇末辨季本《聖跡圖考》之妄。

本,王守仁之弟子,元人何自見其書。

殆明季妄人所為,而傳錄者偽題復心之名歟。

△《孟子年譜》·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元程復心撰。

復心既作《論語年譜》,更取《孟子》七篇為編年。

其以某章為某年之言,繆妄與《孔子年譜》相等。

其謂孟子鄒人乃陬邑,非鄒國也。

語極辯而不確,亦好異之談。

蓋與《孔子年譜》一手所偽撰也。

考朱彝尊《經義考》載譚貞默《孟子編年略》一卷,今未見其書。

然彝尊所載貞默《自述》一篇,則與此書之《自述》不異一字。

疑直以貞默之書詭題元人耳,偽妄甚矣。

△《闕里志》·二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陳鎬撰,孔允植重纂。

鎬會稽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

允植,孔子六十五世孫,襲封衍聖公。

闕里向無志乘,僅有《孔庭纂要》、《祖庭廣記》諸書。

弘治甲子,重修闕里孔廟成,李東陽承命致祭。

時鎬為提學副使,因屬之編次成志。

崇禎中,允植重加訂補,是為今本。

以《圖像》、《禮樂》、《世家》、《事跡》、《祀典》、《人物》、《林廟》、《山川》、《古跡》、《恩典》、《弟子》、《巽述》、《藝文》分類排纂。

而編次冗雜,頗無體例。

如歷代誥敕、御制文贊,不入《追崇恩典志》,而另為《提綱》。

《碑記》本《藝文》中一類,乃別增《巽述》一門,均為繁複。

△《孔顏孟三氏志》·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劉編。

,永嘉人,成化中官鄒縣教諭。

鄒,孟子所生也,孟廟在焉。

因考證孔、顏、孟三氏世系,以及褒崇諸典,匯輯成書。

先以《地圖》,次以《世系年譜》,次以《廟制》,次以《志事》。

附《述聖》於卷後。

而前列《提綱》一卷,則壬子四月紫陽楊奐所述《東遊記》也。

壬子為元憲宗二年。

而於「壬子」下注云:「元憲宗淳十二年。」

紀年既誤,而又以宋理宗年號移之於元,殊為疏舛。

即此一端,其他可概見矣。

△《孔孟事跡圖譜》·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季本撰。

本有《易學四同》,已著錄。

是書前說後譜,於孔孟事實頗有考核。

如雲孔子未嘗至楚見昭王,孟子先至齊而後梁,此一二條皆有所見。

然其餘大抵習聞者多。

△《素王記事》·(無卷數,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舊本卷首題明浙江嚴州府通判太原傅汝楫校正。

則非汝楫所撰。

卷末楊奐《東遊記》之首,又題河南開封府知府西蜀黃輯錄,則似為之所撰,然不列名於書首,而綴於書後。

體例叢脞,殊不可曉。

其書則摭拾《闕里志》為之,亦茫然無緒。

蓋當時書帕之本,本不以著書為事者也。

(案:顧炎武《日知錄》曰:昔時人覲之官,其饋遺一書一帕,謂之書帕。

又曰:歷官任滿則必刻一書以充饋遺,此亦甚雅。

而鹵莽就工,殊不堪讀。

陸深《金台紀聞》亦稱有司刻書,只以供饋贐之用。

其不工反出坊本下。

今藏書家以書帕本為最下,蓋由於此。

△《夷齊錄》·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張比撰。

比字席玉,石州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

永平府城西十八里孤竹故城有清德廟,以祀夷、齊。

比守永平時,因搜輯歷代祀典、諸家藝文,編為一帙,據《目錄》,原本有圖。

此本無之,蓋為傳寫者所佚矣。

△《孔聖全書》·三十五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蔡復賞編。

復賞,巴陵人。

卷端自題恩貢出身,南京戶部修職郎,不知其為何官也。

前有《自序》,稱是書始成,就正於兵部侍郎姜廷頤。

廷頤乃次為六卷。

上卷曰《經書》,中卷曰《子史》,下卷曰《雜說》,首卷曰《帝王崇重盛典》,尾卷曰《經術經理世務》,六卷內復條分為四十卷云云。

案《序》稱上中下卷首尾卷只有五卷,不應稱六卷。

又書三十五卷與四十卷之數亦不合。

其間鄙俚荒唐,龐雜割裂。

鬼神怪誕之語,優伶褻諢之詞,無不載入,謂之侮聖人可也。

△《尊聖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堯道編。

堯道裡籍未詳,嘉靖末,官大埔縣教諭。

是書分《圖像》、《世家》、《事跡》、《遺澤》、《制敕》、《巽述》、《封事》七門。

多剿襲《祖庭》、《纂要》諸書,無所考證。

△《仲志》·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劉天和撰。

天和字養和,麻城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提督團營,謚莊襄,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乃天和官總督河道都御史時,以濟寧仲家淺有先賢仲子祠,故志其建置之由,而並及其生平行事大略,名之曰《令名志》。

崇禎中,仲子裔孫於陛等復增損舊本,易以今名。

又繪像列圖於卷首,殊不雅馴。

△《閔子世譜》·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張漢撰。

漢字倬侯,宿州人。

是編兼及閔子後裔之事,故曰《世譜》。

首《姓氏》,次《裡居》,次《特傳》、《列傳》,次《祀典》,次《修葺》,次《官生》,次《世系》,次《遷徙》,次《復業》,次《列女》,次《藝文》,次《家約》。

宿州舊有閔子墓,歷代祠祀不絕。

蓋閔子本宿人。

春秋時宿屬青州,為齊地,故《家語》以為齊人云。

△《夷齊考疑》·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胡其久撰。

其久,崇德人,隆慶丁卯舉人,官龍南知縣。

是編以好事者所傳《夷齊世系》,名字皆據《韓詩外傳》、《呂氏春秋》而附會之。

並以叩馬、恥粟等事亦多不實,因各為駁正,而以先賢論定之語及傳記詩文附其後。

其議論亦頗博辨。

然傳聞既久,往事無徵,疑以傳疑可矣,不必盡以臆斷也。

△《夷齊志》·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白瑜撰。

瑜字紹明,永平人,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

事跡具《明史》本傳。

此書乃因張比《夷齊錄》損益而成,所載視舊《錄》加詳。

△《道統圖贊》·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據卷首《樊維城序》,蓋衍聖公家所刻。

維城為萬曆己未進士,則此書出於明季也。

即《聖跡圖》舊本,而前增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十像,後附以顏、曾、思、孟林廟八圖。

雖以《圖贊》為名,而僅圖前有說數行,無所謂贊,尤不可解。

△《聖賢圖贊》·(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此書摹仁和縣學石刻而不著刊書人姓名。

首冠以明宣德二年巡按浙江監察御史海虞吳訥《序》。

謂像為李龍眠筆,高宗於紹興十四年即岳飛第作太學。

三月臨幸,首制《先聖贊》。

後自顏回而下亦巽詞。

二十六年十二月,刻石於學。

又稱舊有《秦檜記》,磨而去之。

則是石刻之題識,非木本之跋語。

故顏、曾二子後皆有高攀龍《贊》,知為近時人刻也。

考《玉海》,紹興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己巳,幸太學,覽唐明皇帝及太宗、真宗御制贊文,令有司取從祀諸《贊》悉錄以進。

二十四日乙亥,御制御書《宣聖贊》,令揭於大成殿刻石,頒諸路州學。

二十五年,又制《七十二賢贊》,親札刻石頒降焉。

二十六年十二月戊午,廷臣請頒諸州郡學校,從之。

據此,則高宗所撰《宣聖贊》,刊石在紹興十四年;《七十二賢贊》,刊石在紹興二十五年。

《訥序》謂《先聖》及《七十二賢贊》俱於三十六年十二月刊石,殊誤。

所列七十二子,較《史記》及《唐六典》所載七十七人少十人,增五人;與《宋史·禮志》所載八十二人則少十人;與唐宋典制皆異。

考《玉海》卷一百十三又云:高宗《七十二子贊》,去《史記》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顏祖、梟單、句井疆、罕父黑、申黨、原亢、顏何、公西輿如十一人,增申棖、蘧伯玉、陳亢、林放、琴牢、申堂續六人,遂為七十二人,與此書人數正合。

然《玉海》謂所去十一人內有申黨,而此書仍列申黨;《玉海》稱增申堂續,而此書於申黨之外乃增申棖;互相剌謬。

又如顏子封復聖公,曾子封宗聖公,皆始於元至順中。

紹興中作《贊》,安得標此?又考唐開元二十七年贈顏子兗公,閔子以下至卜商九人皆侯,曾參以降六十七人皆伯。

宋祥符二年,贈閔子以下至卜商九人皆公,曾參以下七十二人皆侯。

今書標爵皆襲開元,高宗作《贊》亦不應近廢祥符,而遠從唐制,疑非宋之原石。

且李公麟北宋人,安得至紹興中作圖。

其圖畫諸賢,多執書卷,既非古簡策之制。

而樊遲名須,即作一多髯像;梁字叔魚,即作手持一魚像;猶如戲劇,其妄決矣。

△《闕里書》·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沈朝陽撰,陳之伸補。

朝陽,江寧人,天啟間貢生,官池州府學教授。

之伸,海鹽人,仕履未詳。

是編雜采聖賢事跡,湊合成篇。

每篇各系以《贊》,詞意膚淺,考訂甚疏。

如《越絕書》所載子貢事之類,皆無所辨正。

△《聖門志》·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呂元善撰。

元善字季可,號冠洋,海鹽人,天啟中官山東布政司都事,後殉流寇難。

其書一卷為《聖門表傳》,二卷為《從祀列傳》,三卷為《四氏封典》,四卷為《禮樂》,五卷為《古跡》,六卷為《東野氏仲氏世系》,分子目六十有五。

蓋元善官山東時,所得孔氏諸家譜牒為詳,因輯其宗系,述為此編。

又取後代理學諸儒,附於弟子之後。

然如魁名內閣,無關道統,而詳悉臚列,別次於從祀諸儒之末,殊為不倫。

又以諸儒未入祀典者,別載擬祀三十五人。

中如岳飛之精忠,不在乎闡明理學;錢唐之直諫,亦未聞其詮釋聖經;乃欲例諸歷代儒林,擬議亦為失當。

元善書成未梓,其子兆祥重加校訂。

海鹽令樊維城為刻入《鹽邑志林》中。

末附崇禎初曲阜祠祀元善及四氏子孫等給匾案牘,冗雜尤甚。

△《三遷志》·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呂元善撰。

蓋因史鶚、胡繼先二家舊本為之訂補。

未脫稿而元善殉寇難。

其子兆祥、孫逢時,乃續成之。

所載孟廟事跡。

每卷之中又各分三子卷,凡二十一類。

每類前為四言贊一首,紀載頗詳。

而體例標目,俱未能雅馴。

△《宗聖志》·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呂兆祥撰。

案曾子祠墓皆在今山東嘉祥縣。

嘉靖中,詔錄其後為五經博士世襲。

求得其裔孫賢粹,居江西之永豐。

令還嘉祥,世守祠廟。

而歷代崇祀本末,記載未備。

兆祥始修訂成書。

卷一為《像圖志》,卷二為《世家志》,卷三、卷四為《追崇志》,卷五、卷六為《恩典志》,卷七、卷八為《事跡志》,卷九至卷十二為《藝文志》。

書成於崇禎中,而《世家志》述其譜系,乃載及國朝康熙中事,《恩典志》內亦載及順治初年,不知何人所增,蓋非盡兆祥之舊矣。

△《陋巷志》·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呂兆祥撰。

顏子陋巷,相傳在曲阜孔廟東北六百步,舊無記載。

正德中,提學副使陳鎬始為作志。

萬曆中,御史楊光訓又續編輯之。

而兆祥是編蓋因二家之本,重為訂定。

所載皆歷代崇祀典禮,而冠以《退省》、《從行》諸圖。

△《東野志》·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海鹽呂兆祥撰,裔孫東野武訂。

考兆祥與武皆明末人。

而是編二卷之末附錄順治、康熙中奏議,詳載聖祖仁皇帝恩授東野沛然為五經博士。

蓋即沛然因兆祥舊志稍為續補也。

前有呂化舜、方應祥《原序》。

而《粘本盛跋》則作於康熙壬寅,《陳良謨序》則作於康熙丙寅,亦續刻所加也。

考《元和姓纂》載,伯禽少子別為東野氏,則東野氏系出周公,更無疑義。

世承厥職,原非濫膺。

惟是所敘世譜,稱第三代生二子,長暉次;六代生二子,長縉次紳。

其人皆在春秋以前,則兄弟聯名已在應、應璩之前。

又二代東野宗,於田中勝處建祠以安先靈,則大夫之廟可不建於家。

十六世東野獲,字獲德,號白,則別號已見於戰國。

二十一代東野質,遭楚滅魯,負子攜譜,竄於東吳。

是別族不必於太史,而戰國之末尚延吳祚。

蓋譜牒之學,古來即不一說。

司馬遷敘五帝世系,往往與載籍牾。

而白居易自敘世系,亦與《左傳》相違。

記載異同,固不足怪也。

△《孔子年譜綱目》·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夏洪基撰。

洪基字元開,高郵人。

其書成於崇禎中。

於先聖事跡,分年編輯。

各提其要為綱,而詳載其事為目。

於諸書異同,稍有訂正,而亦未一一精核也。

△《孔門弟子傳略》·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夏洪基撰。

其書合《家語》、《史記》所載孔門弟子,得八十人。

卷首《凡例》稱,《家語·弟子解》止記姓名邑里,而言行散見別卷。

《史記》雜撮經書,語無倫次。

《四書人物考》及《備考》收錄群書,龐亂無紀。

是編各傳首敘聖賢教學,次及行事,終以評語。

於經史典確者大書,列為正傳。

事瑣文異者小書附焉。

妄誕者雜錄備覽。

其搜擇頗勤。

然《論語》、《禮記》之文,人人習讀,亦一字一句備錄不遺,未免冗贅。

卷末附錄者九人,為仲孫何忌、仲孫說、左丘明、伯魚、子思、孟子、顏涿聚、公罔之裘、序點,其辨仲孫說與南宮適為二人,顏涿聚與顏讎由為二人,《論語》左丘明與傳《春秋》者為一人,皆為典核。

至公伯寮之列於弟子,雖據《史記》,然明代已罷其祀,洪基仍濫載入,則不免失考也。

△《聖門志考略》·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惟書中自稱其名曰昌。

「檜樹」一條後稱崇禎三年庚午春,隨其大父登岱,詣孔林。

「祀典」一條後稱康熙八年以廷對留京,則國朝人也。

而考康熙庚戌進士題名碑,是科無名昌者,殆貢生也。

其書雜抄闕里諸志為之,殊不足以資考證。

△《闕里廣志》·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宋際、李慶長同撰。

際字峨修,慶長字簡臣,俱松江人。

《闕里志》自前明陳鎬後,屢有修輯,皆蕪雜不足觀。

康熙十二年,際為孔廟司樂,慶長為典籍,相與搜求典故,因舊志而增損之。

分《圖像》、《世家》、《禮樂》、《林廟》、《山川》、《古跡》、《恩典》、《弟子》、《職官》、《聖裔》、《賢裔》、《藝文》十二門。

所載於故實較詳,然亦不能有所考訂也。

△《三遷志》·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孟衍泰、王特選、仲蘊錦同撰。

書成於康熙壬寅。

以呂元善舊志歲久漶漫,而國朝尊崇之典,及子孫世系、林廟增修,亦未纂錄成編。

乃以次輯補,分為二十一門。

特選,滕縣人。

蘊錦,濟寧人。

衍泰為孟子六十五代孫,世襲五經博士。

△《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閻若璩撰。

若璩有《古文尚書疏證》,已著錄。

是編博引諸書,考孟子出處始末。

初辨孟子所生之鄒是邾非鄹。

次考來往梁、齊、滕、宋之年月,中間旁及萬鎰、百鎰之數,與所以去齊不入燕之故。

而於生卒年月,卒無的據。

案《山堂肆考》,具載孔孟生卒,謂孟子生於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卒於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年八十四。

若璩獨不引之。

蓋先儒詁經,多不取雜書。

鄭玄注《禮記》「南風之詩」不引《屍子》,郭璞注《爾雅》「西王母」不引《穆天子傳》、《山海經》,皆義取謹嚴,非其疏漏也。

△《孔子年譜》·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楊方晃撰。

方晃字東陽,號鶴巢,磁州人。

是書中三卷為年譜,以天、地、人分紀之。

其前一卷曰《卷首》,末一卷曰《卷尾》。

中間於《史記世家》歷聘紀年、《闕里舊志》諸書頗有糾正。

然注太冗瑣,又參以評語,皆乖體例。

至《卷首》本《祖庭廣記》作《麟吐玉書圖》,殊未能免俗。

《卷尾》泛引雜史,為身後異跡。

如魯人泛海見先聖,七十子游於海上,及唐韓為子路轉生諸事,連篇語怪,尤屬不經矣。

△《至聖編年世紀》·二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灼、黃晟同編。

灼字松亭,嘉定人。

晟字曉峰,歙縣人。

是書成於乾隆辛未。

一捲至十六卷為《至聖年譜》。

十七卷至二十四卷為歷代至國朝尊崇之典。

冠以灼所作《孔子生日說》、《孔門出妻辨》、《增祀孔璇論》三篇。

其《生日說》,謂《公羊》、《梁》二傳與《史記》所記差一年。

《公》、《》記其懷妊之年,司馬遷記其誕生之年,殊為穿鑿。

自古及今,未聞以懷妊之年筆之於書者也。

至《孔門出妻》,謂之記載舛誤則可,必謂庶氏之母為庶子之母,子思嫡長,安得謂之庶乎。

書中辨野合之說,病亦同此。

周道衰微,百氏橫議,造作言語以誣聖者,不可殫陳。

史遷妄采,張華誤述,不過斷以一語,斥諸名教之外耳。

乃附會其詞,以為禱於尼山,野宿懷孕,故曰野合。

是又愈鑿而愈舛矣。

△《洙泗源流》·(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自序》,亦不署年月。

《序》稱所採始於堯、舜,以為洙泗之源。

終於顏、曾、思、孟,為洙泗之流。

今考其書,僅自唐、虞訖孔門弟子二十餘人至子思而止,未及孟子。

蓋不全之本。

前有錢曾二印,一曰虞山錢曾遵王藏書,一曰雒陽忠孝家。

篆刻拙惡,朱色猶新,蓋庸陋書賈所贗托也。

──右「傳記類」聖賢之屬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一卷,內三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案:孔子稱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

孟子亦曰:伯夷,聖之清者也。

故孤竹之錄得入《聖賢》。

其餘非親炙鄒魯之堂者,概不濫預焉。

蓋聖賢之名,惟聖賢能論定之。

司馬遷敘仲尼弟子為列傳,而七十子之門人不及焉,孟子弟子亦不及焉,慎之至也。

△《別本晏子春秋》·六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齊晏嬰撰。

其書原本八卷,已著於錄。

此本為烏程閔氏朱墨版。

以《外篇》所載已見《內篇》者,悉移綴其文附於《內篇》各條之下。

與梅士享所刻《管子》,同一竄亂古書。

然今代所行,大抵此本。

恐久而迷其原第,因附存其目,以著其失焉。

△《王文正公遺事》·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王素撰。

素字仲儀,旦之幼子也,舉進士,官屯田員外郎,歷工部尚書,謚曰懿,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所述旦事,雖子孫揚詡之詞,然大概與史傳相出入,旦本賢相故也。

惟記真宗東封西祀之後,令近臣編錄符瑞。

旦言:兩為大祀使,所奏符瑞,一一非臣目睹。

今堂吏取司天監邢中和狀,稱有此瑞。

乞令編修官實錄臣奏,不可漏落一事云云。

於事理殊為不近。

蓋旦於符瑞齋醮不能匡正,論者有遺議焉。

故素以此陰解之,非實錄也。

晁公武《讀書志》作四卷,注稱凡五百條。

此本僅一卷,蓋非完書。

然陳振孫《書錄解題》已稱一卷,則南宋末已行此節本矣。

△《韓魏公家傳》·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記宋韓琦平生行事。

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是其家所傳。

晁公武《讀書志》則以為其子忠彥所撰錄。

公武去忠彥世近,當有所據也。

其書隨年排次,頗為繁冗。

公武引陳之言,謂魏公名德,在人耳目如此,豈假門生子姓之間區區自列。

其說當矣。

△《韓魏公別錄》·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王巖叟撰。

巖叟字彥霖,清平人,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調欒城簿,歷樞密直學士,簽書院事,事跡具《宋史》本傳。

巖叟嘗在韓琦幕府,每與琦語,輒退而書之。

琦歿後,乃次為《別錄》三篇。

上篇皆琦奏對之語,中篇乃琦平日緒言,下篇則雜記其所聞見也。

《讀書志》稱以國史考之,歲月往往牾,蓋失之誣。

其書《讀書志》作四卷。

《書錄解題》載有《語錄》一卷,亦稱與《別錄》小異而實同。

《別錄》分四卷。

此總為一篇,皆與此本三卷不合。

其為何時所並,不可考矣。

△《韓忠獻遺事》·一卷(內府藏本)

宋強至撰。

至字幾聖,錢塘人。

諸書不詳其始末。

此書結銜稱群牧判官、尚書職方員外郎。

以其《祠部集》中詩文考之,則登第之後,謁選得泗州掾。

以薦歷浦江、東陽、元城三縣令。

終於三司戶部判官、尚書祠部郎中。

其《上河北都運元給事書》所謂四歷州縣、三任部屬者,雖不盡可考,參以此書所題,尚可見其大略也。

至嘗佐韓琦幕府,故此編敘琦遺事頗詳。

世所傳琦《重陽詩》「不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句,諸家詩話,遞相援引。

其始表章者,實見至此篇焉。

△《豐清敏遺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李樸撰。

樸字先之,興國人,紹聖中進士,官至國子祭酒,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編次其師禮部尚書豐稷事跡。

《宋志》著錄一卷,與今本同。

末有紹熙二年朱子《後序》,並附《墓誌》、《本傳》於後。

稷歷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屢著讜論,時稱名臣。

樸所敘錄,較史傳為詳。

書末又有《稷注孟子》三章、《幸學詩》一首及曾鞏所贈歌行、袁桷《祠記》,則明景泰中其十一世孫河南參政慶所搜討增入也。

△《種太尉傳》·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宋趙起撰。

起字得君,自稱河汾散人。

河汾地廣,不知其裡貫何所也。

其書專記龍驤四衛指揮使知延州種諤事跡。

諤為世衡次子,與兄古、弟診號「關中三種」,頗著威名。

《宋史》附載《世衡傳》後。

起所敘述,較史加詳。

末云「次其行事,作《種諤傳》」,而此本前題《種太尉傳》。

考史不言諤官太尉,此傳亦無此文。

蓋自唐以後,武臣顯貴者往往加至太尉,遂習為尊稱,不必實居是職。

如李煜歸宋後只為特進隴西郡公,而徐鉉奉詔往謁,乃語閽者,稱願見太尉。

蓋當時流俗有此等稱謂,意其猶宋人舊題也。

史稱諤雖名將,而喜事貪功,實開永樂之釁。

今《傳》中無貶詞,殆亦不無溢美矣。

△《三蘇年表》·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孫汝聽撰。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三蘇年表》三卷,右奉議郎孫汝聽編,即此本也。

然《永樂大典》所載惟存《蘇洵》一卷、《蘇轍》一卷。

《蘇軾》則別收王宗稷《年譜》,而汝聽之本遂佚。

蓋當時編錄,不出一手,故去取互異如是。

今仍以《三蘇年表》著錄,從其本名也。

△《東坡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宗稷撰。

宗稷字伯言,五羊人。

自記稱紹興庚申隨外祖守黃州,到郡首訪東坡先生遺跡,甲子一周矣。

思諸家詩文皆有年譜,獨此尚闕。

謹編次先生出處大略,敘其歲月先後為《年譜》云云。

今刻於《東坡集》首者,即此本也。

迨國朝查慎行補注蘇詩,於此《譜》多所駁正,皆中其失。

蓋創始者難工,踵事者易密,固事理之自然耳。

△《範文正年譜》·一卷、《補遺》·一卷、附《義莊規矩》·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年譜》一卷,宋樓鑰撰。

鑰字大防,鄞縣人,隆興元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卒謚宣獻,事跡具《宋史》本傳。

《補遺》一卷,不知何人所作。

前有《自識》一條,謂取《舊譜》所未載者,見之各年之下。

所摭《前譜》闕遺頗多,亦足以互相考證。

元天歷三年,仲淹八世孫國俊與《文正奏議》同刊行之。

其《義莊規矩》一卷,則仲淹嘗買田置義莊於蘇州,以贍其族。

創立規矩,刻之版榜,後其法漸隳。

治平中,其子純仁知襄邑縣,奏乞降指揮下本州,許官司受理,遂得不廢。

南渡後,其五世孫左司諫之柔,復為整理,續添規式。

其本為范氏後人所錄,凡皇二年仲淹初定規矩十條,又熙寧、元豐、紹聖、元、崇寧、大觀間純仁兄弟續增規矩二十八條。

其慶元二年十二條,則之柔所增定。

書中稱二相公者謂純仁,三右丞者謂純禮,五待郎者謂純粹,皆其子孫之詞也。

△《綦崇禮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綦煥撰。

煥,崇禮孫也,仕至通直郎,知饒州德興縣,主管勸農事。

是《譜》詳敘歷官,而系以所作詩文。

崇禮有《北海集》,歲久散佚。

近始搜《永樂大典》所載編次成帙。

此《譜》頗可考其著作年月之前後焉。

△《呂忠穆公遺事》·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之,亦不雲誰作。

所記呂頤浩言行,每條必曰公於某事云云。

蓋其後人所述也。

△《呂忠穆公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中頗載頤浩詩句,與他家年譜體例小異。

△《涪陵紀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馮忠恕撰。

忠恕,臨汝人,紹興初官黔州節度判官。

其父理,師事伊川程子,與尹享為同門友。

忠恕又師事享。

享自金人圍洛,脫身奔蜀,紹興四年止於涪。

時忠恕官峽中,及遷黔州,往來必過涪。

紹興六年,享被召赴都。

明年,忠恕以鞫獄來涪,因由繹舊聞,輯而錄之,以成此編。

忠恕之侍享多在涪,涪為程子謫居之地,而是書之成又在涪,故以《涪陵紀善錄》為名。

前有忠恕《自序》。

《宋史·尹享傳》稱,享言行見於《涪陵紀善錄》為詳,則修史時即采此書也。

△《尹和靖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和靖,尹享謚也。

據書中稱謂,蓋其門人所編。

享講學以存養為先,著述無多。

又立朝不久,亦無所表見。

故是《譜》所記事跡,殊甚寥寥,又不及《涪陵紀善錄》矣。

△《周子年譜》·一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宋度正撰。

正字周卿,合州人,紹興元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乃嘉定十四年正官於蜀時所作。

自雲於周子入蜀本末為最詳。

其他亦不能保其無所遺誤。

此本前有《像贊》,後附《行錄》、《志銘》及《宋史》本傳。

蓋後人又有所增入,非正原本矣。

明張元禎嘗與《朱子年譜》合刻之。

△《二梅公年譜》·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梅詢年譜》一卷,宋淳熙中陳天麟撰。

《梅堯臣年譜》一卷,元至元中張師曾撰。

二人皆籍宣城,與梅氏為同裡也。

明萬曆中,梅一科合而刻之。

又於《詢譜》後載《詩略》一卷、《附錄》一卷,《堯臣譜》後載《文集拾遺》一卷、《附錄》一卷。

△《韓柳年譜》·八卷(編修汪如藻藏本)

《韓文類譜》七卷,宋魏仲舉撰。

仲舉,建安人,慶元中書賈也。

嘗刊《韓集五百家注》,輯呂大防、程俱、洪興祖三家所撰《譜記》,編為此書,冠於集首。

《柳子厚年譜》一卷,宋紹興中知柳州事文安禮撰,亦附刊集中。

近時祁門馬曰璐得宋槧《柳集》殘帙,其中《年譜》完好,乃與《韓譜》合刻為一編,總題此名雲。

△《朱子年譜》·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袁仲晦撰。

案《朱子年譜》,宋洪友成刻者為洪本,閩省別刻者為閩本,明李默刻者為李本。

此本前有朱子後裔懷慶《序》,謂因各本不同,因訂正重刊。

然校以王懋本,此本猶多漏略,不能一一精核也。

△《君臣相遇錄》·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載宋韓琦事跡。

考晁、陳二家書目,自今所傳《韓魏公家傳》、《韓魏公別錄》、《韓忠獻遺事》外,尚有《韓魏公語錄》一卷。

又韓忠彥所撰《辨欺錄》一卷。

《語錄》即《別錄》之文,而顛倒其先後,惟卷末多一條。

《辨欺錄》為忠彥記其父嘉末命事,與文富諸人辨。

今雖未見其本,而書中大旨皆可考。

惟此書晁、陳皆不著錄,不知何人所作。

蓋南宋時其家子孫所為。

合《辨欺錄》、《別錄》所載裒為一書。

觀書末載曾孫名十二人,而無胄,蓋諱而削之,知其成於開禧後矣。

△《鄱陽遺事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陳貽范撰。

貽范,天台人。

初,范仲淹嘗守鄱陽,有善政,饒人為之立祠。

紹聖乙亥,貽范為通判,因取仲淹在饒日所修創堂亭遺跡及其游賞吟詠之地,采而輯之,以志遺愛。

自《慶朔堂》至《長沙王廟記》,凡十有三目。

前有貽范《自序》。

△《範文正遺跡》·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輯范仲淹生平遊歷。

自其出於吳中,長於山東,以及洛陽、陝西、睦池、饒潤諸地為仕宦所經,後人傳為遺跡者。

采其名目,共為一編。

間附以前人題詠碑刻。

至於西夏堡寨,亦並載之。

中有《文正書院》等六圖,為仲淹裔孫安崧所繪,蓋亦其後人所編也。

△《言行拾遺事錄》·四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記范仲淹言行事跡為《行狀》、《墓誌》所未載者,故曰《拾遺》。

大抵取諸《實錄》、《長編》、《東都事略》、《九朝通略》諸書,而說部之可采者亦附列焉。

其第四卷所錄,則仲淹子純佑、純仁、純體、純粹四人遺事也。

△《道命錄》·十卷(內廷藏本)

宋李心傳編。

心傳有《丙子學易編》,已著錄。

是書載程子、朱子進退始末。

備錄其褒贈、貶謫、薦舉、彈劾之文。

《宋史》心傳本傳作五卷。

此本十卷,與本傳不合。

考卷首元至順癸酉新安程榮秀《序》,稱宋秀巖先生李公《道命錄》五卷,刻梓在江州,毀於兵。

榮秀嘗得而讀之,疑其為初稿,尚欲刪定而未成者。

齋居之暇,僭因原本,略加定,匯次為十卷如左云云。

然則此為榮秀所編,非心傳之舊稿矣。

《永樂大典》載有心傳原本。

然所記惟程子事,與此本前六卷相同者過半。

此本所有而《永樂大典》不載者凡二十八條。

《永樂大典》所有而此本不載者凡八條。

第七卷以下《永樂大典》全無之。

則榮秀大有所增刪,並所記朱子諸條亦疑為榮秀所附益。

則所謂略加正者,特諱不自居於改竄耳,非其實也。

其大旨不出門戶之見。

其命名蓋以孔子比程朱,然於道命之義亦未得其解。

御制《詩序》及《識語》已辟之至悉,茲不具論焉。

△《饒雙峰年譜》·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雙峰,宋饒魯號也。

魯自稱從黃、李燔游,距朱子僅再傳。

當時重其淵源,多相趨附。

歷主講於東湖、白鹿、西澗、安定諸書院。

故是《譜》所記,亦惟講學之事為詳。

案周密《齊東野語》,深致不滿於魯,且稱其自詭為黃弟子。

疑以傳疑,蓋莫能明,然亦不足深辨也。

△《許魯齋考歲略》·一卷(永樂大典本)

元耶律有尚撰。

有尚字伯強,號迂齋,東平人,以伴讀功授助教,歷昭文館大學士,謚文正,事跡具《元史》本傳。

世祖時,許衡除中書左丞,固辭不受。

因上奏取舊門生十二人為伴讀,有尚其一也。

是編載衡言行較史為詳。

然大端已具於史矣。

△《劉文靖公遺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蘇天爵撰。

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錄。

是編乃所述容城劉因行實也。

考天爵《名臣事略》第十五卷,即紀因事。

然此卷所述,皆《事略》所未言。

天爵於《事略》既成之後,別采舊聞,補其所闕,故命曰《遺事》。

《元史》劉因本傳多採用此卷,亦以後來搜輯較為詳備歟。

△《辜君政績書》·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陶凱撰。

凱字中元,江都人。

以至正七年丁亥鄉試榜授永豐教諭。

適永豐令辜中受代去,縣之父老子弟願以中善政刻諸石。

凱因序中政績,為此書,以《贈言》、《學記》等篇附焉。

△《思賢錄》·五卷、《續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謝應芳撰。

應芳字子蘭,武進人。

至正中薦授三衢清獻書院山長,阻兵不能赴。

明洪武中,歸隱橫山以終。

自號龜巢老人。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是編為其鄉宋寶文閣直學士鄒浩而作。

《正錄》成於至正十五年,分為五目,曰《事實》,曰《文辭》,曰《祠墓》,曰《祠墓廢興》,曰《古今題詠》。

有楊惟楨、鄭元二《序》。

《續錄》則皆應芳及知府張度等祭墓之作,成於明洪武十二年。

其中又載有洪武十三年以後祭文、碑記諸篇,迄於正統十年,則後人所附入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