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諸家著錄,大抵輾轉旁牽,因耕而及《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

農家條目,至為蕪雜。

諸家著錄,大抵輾轉旁牽,因耕而及《相牛經》,因《相牛經》及《相馬經》、《相鶴經》、《鷹經》、《蟹錄》至於《相貝經》,而《香譜》、《錢譜》相隨入矣。

因五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譜》、《荔支譜》、《橘譜》至於《梅譜》、《菊譜》,而唐昌《玉蕊辨證》、《揚州瓊花譜》相隨入矣。

因蠶桑而及《茶經》,因《茶經》及《酒史》、《糖霜譜》至於《蔬食譜》,而《易牙遺意》、《飲膳正要》相隨入矣。

觸類蔓延,將因四民月令而及算術、天文,因田家五行而及風角、鳥占,因《救荒本草》而及《素問》、《靈樞》乎?今逐類汰除,惟存本業,用以見重農貴粟,其道至大,其義至深,庶幾不失《豳風》無逸之初旨。

茶事一類,與農家稍近,然龍團鳳餅之制,銀匙玉碗之華,終非耕織者所事,今亦別入譜錄類,明不以末先本也。

△《齊民要術》·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後魏賈思勰撰。

思勰始末未詳,惟知其官為高平太守而已。

自序稱,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樂,靡不畢書,凡九十二篇。

今本乃終於五果非中國物者。

自序又稱,商賈之事,闕而不錄。

今本貨殖一篇,乃列於第六十二,莫知其義。

中第三十篇為雜說,而卷端又列雜說數條,不入篇數。

一名再見,於例殊乖。

其詞亦鄙俗不類,疑後人所竄入。

然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治生之道不仕則農為名言,正見於卷端雜說中。

則宋本已有之矣。

思勰序不言作注,亦不雲有音。

今本句下之注,有似自作,然多引及顏師古者。

考《文獻通考》載李燾孫氏《齊民要術音義解釋序》曰,賈思勰著此書,專主民事,又旁摭異聞,多可觀,在農家最然出其類。

奇字錯見,往往艱讀。

今運使秘丞孫公為之音義,解釋略備。

其正名小物,蓋與揚雄、郭璞相上下,不但借助于思勰也。

則今本之注蓋孫氏之書。

特《宋·藝文志》不著錄,其名不可考耳。

董《碧裡雜存》以注中一石當今二斗七升之文,疑其與魏時長安童謠百升飛上天句不合(案:斛律光,齊人,非魏人,此語殊誤),蓋未知注非思勰作也。

錢曾《讀書敏求記》雲,嘉靖甲申,刻《齊民要術》於湖湘,首卷簡端周書曰云云,原系細書夾注。

今刊作大字,毛晉《津逮秘書》亦然。

今以第二篇至六十篇之例推之,其說良是。

蓋唐以前書文詞古奧,校勘者不盡能通,輾轉訛脫,因而訛異,固亦事所恆有矣。

△《農書》·三卷、附《蠶書》·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此書影宋抄木,題曰陳撰。

《宋史·藝文志》亦同。

陳振孫《書錄解題》作西山隱居全真子陳撰,未詳何人。

《永樂大典》所載則作陳敷。

考漢郊祀歌朱明與,顏師古注曰,古敷字。

《永樂大典》蓋改古文從今文。

陳氏作,則字形相近而誤也。

首有自序,佚其前二頁。

末有洪興祖後序,及自跋。

興祖序稱西山陳居士,於六經諸子百家之書、釋老氏、黃帝神農氏之學,貫穿出入,往往成誦。

下至術數小道,亦精其能。

平生讀書,不求仕進,所至即種藥治圃以自給。

又稱其紹興己巳年七十四,則南北宋間處士也。

自跋稱此書成於紹興十九年,真州雖曾刊行,而當時傳者失其真,首尾顛倒,意義不貫者甚多,又為或人不曉旨趣,妄自刪改,徒事章繪句,而理致乖越。

故取家藏副本,繕寫成帙,以待當世之君子,採取以獻於上。

則興祖所刊之本,有所點竄,蓋不以為然。

其自序又稱,此書非騰口空言,誇張盜名,如《齊民要術》、《四時纂要》,迂疏不適用之比。

其自命殊高。

今觀其書,上卷泛言農事,中卷論養牛,下卷論養蠶。

大抵泛陳大要,引經史以證明之,虛論多而實事少,殊不及《齊民要術》之典核詳明。

遽詆前人,殊不自量,然所言亦頗有入理者。

宋入舊帙,久無刊本,姑存備一家可也。

末有《蠶書》一卷,宋秦湛撰。

湛字處度,高郵人,秦觀之子也。

所言蠶事頗詳。

《宋志》與書各著錄。

不知何人綴書後,合為一編。

其說與書下篇可以互相補苴,今亦仍並錄之焉。

△《農桑輯要》·七卷(永樂大典本)

元世祖時官撰頒行本也。

前有至元十年翰林學士王磐序,稱詔立大司農司,不治他事,專以勸課農桑為務。

行之五六年,功效大著。

農司諸公又慮夫播植之宜,蠶之節,未得其術,於是遍求古今農家之書,刪其繁重,摭其切要,纂成一書,鏤為版本進呈,將以頒布天下云云。

案《元史》司農司設於至元七年,分佈勸農官,巡行郡邑,察舉農事成否,達於戶部,以殿最牧民長官。

史又稱世祖即位之初,首詔天下崇本抑末,於是頒《農桑輯要》之書於民,均與王磐所言合。

惟至元七年至十年不足五六年之數,磐蓋據建議設官之始約略言之耳。

焦《國史經籍志》、錢曾《讀書敏求記》皆作七卷,《永樂大典》所載僅有二卷,蓋編纂者所合併,非有闕佚。

《永樂大典》又載有至順三年印行萬部官牒。

蘇天爵《元文類》又載有蔡文淵序一篇,稱延元年,仁宗特命刊版於江浙行省,明宗、文宗復申命頒布。

蓋有元一代,以是書為經國要務也。

書凡分典訓、耕墾、播種、栽桑、養蠶、瓜菜、果實、竹木、藥草、孳畜十門,大致以《齊民要術》為藍本,芟除其浮文瑣事,而雜采他書以附益之,詳而不蕪,簡而有要,於農家之中,最為善本。

當時著為功令,亦非漫然矣。

△《家桑衣食撮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魯明善撰。

明善《元史》無傳,其始末未詳。

此本有其幕僚導江張序一篇,稱明善威吾兒人,以父字魯為氏,名鐵柱,以字行。

於延甲寅出監壽郡,始撰是書,且鋟諸梓。

又有明善自序,則稱叨憲紀之任,取所藏《農桑撮要》,刊之學宮。

末署至順元年六月,蓋自壽陽刊版之後,閱十有七年而重付剞劂者也。

考《豳風》所紀,皆陳物候。

《夏小正》所記,亦多切田功。

古來《四民月令》、《四時纂要》諸書,蓋其遺意,而今多不傳。

至元中,頒行《農桑輯要》,於耕種樹畜之法,言之頗詳。

而歲用雜事,僅列為卷末一篇,未為賅備,明善此書,分十二月令,件繫條別,簡明易曉,使種藝斂藏之節,開捲了然。

蓋以陰補《農桑輯要》所未備,亦可謂留心民事,講求實用者矣。

△《農書》·二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王楨撰。

楨字伯善,東平人。

官豐城縣尹。

《文淵閣書目》曰,王楨《農書》一部,十冊。

《讀書敏求記》曰,農桑通訣六,譜四,農器圖譜十二,總名曰《農書》。

《永樂大典》所載,並為八卷,割裂綴合,已非其舊。

今依原序條目,以類區別,編為二十二卷。

其書典贍而有法,蓋賈思勰《齊民要術》之流。

圖譜中所載水器,尤於實用有裨。

又每圖之末必系以銘贊詩賦,亦風雅可誦。

今外間所有王楨《農務集》,即從是書摘抄者也。

唐中和節所進《農書》,世無傳本。

宋人農書惟陳所作存。

元人農書存於今者三本。

《農桑輯要》、《農桑衣食撮要》二書,一辨物產,一明時令,皆取其通俗易行。

惟楨此書,引據賅洽,文章爾雅,繪畫亦皆工致,可謂華實兼資。

明人刊本,舛訛漏落,疑誤宏多,諸圖尤失其真。

《永樂大典》所載,猶元時舊本。

今據以繕寫校勘,以還其舊觀焉。

△《救荒本草》·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周王肅撰。

肅,太祖第五子。

洪武十一年封,十四年就藩開封。

建文中,廢徙南。

永樂初復爵。

洪熙元年薨,謚曰定。

《明史》本傳稱,肅好學,能詞賦,以國土夷曠,庶草蕃廡,考核其可佐饑饉者四百餘種,繪圖上之,即此書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以此書及《普濟方》俱雲洪武初周憲王著。

考憲王有敦於仁宗初始嗣封,其說殊誤。

是編為嘉靖乙卯陸東所重刊。

每卷又分為前後,共成四卷。

其見諸舊本草者一百三十八種,新增者二百七十六種,皆詳核可據。

前有東序,亦稱周憲王著。

蓋當時以親藩貴重,刊書皆不題名,故輾轉傳訛,有所不免。

今特為糾正焉。

△《農政全書》·六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徐光啟撰。

光啟有《詩經六帖》,已著錄。

是編總括農家諸書,裒為一集。

凡農本三卷,皆經史百家有關民事之言,而終以明代重農之典。

次田制二卷,一為井田,一為歷代之制。

次農事六卷,自營制開墾以及授時占候,無不具載。

次水利九卷,備錄南北形勢,兼及灌溉器用諸圖譜。

後六卷則為泰西水法。

考《明史·光啟本傳》,光啟從西洋人利瑪竇學天文歷算火器,盡其術。

崇禎元年,又與西洋人龍華民、鄧玉函、羅雅谷等同修新法歷書,故能得其一切捷巧之術,筆之書也。

次為農器四卷,皆詳繪圖譜,與王楨之書相出入。

次為樹藝六卷,分、、蔬、果四子目。

次為蠶桑四卷,又蠶桑、廣類二卷。

廣類者,木棉、麻苧之屬也。

次為種植四卷,皆樹木之法。

次為牧養一卷,兼及養魚、養蜂諸細事。

次為製造一卷,皆常需之食品。

次為荒政十八卷,前三卷為備荒,中十四卷為救荒本草,末一卷為野菜譜,亦類附焉。

其書本末鹹該,常變有備,蓋合時令、農圃、水利、荒政數大端,條而貫之,匯歸於一。

雖采自諸書,而較諸書各舉一偏者,特為完備。

《明史》稱光啟編修兵機、屯田、鹽、水利諸書,又稱其負經濟才,有志用世,於此書亦略見一斑矣。

△《泰西水法》·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萬曆壬子,西洋熊三拔撰。

是書皆記取水蓄水之法。

一卷曰龍尾車,用挈江河之水。

二卷曰玉衡車,附以專車;曰恆升車,附以雙升車;用挈井泉之水。

三卷曰水庫記,用蓄雨雪之水。

四卷曰水法附餘,皆尋泉作井之法,而附以療病之水。

五卷曰水法或問,備言水性。

六卷則諸器之圖式也。

西洋之學,以測量步算為第一,而奇器次之。

奇器之中,水法尤切於民用,視他器之徒矜工巧,為耳目之玩者又殊,固講水利者所必資也。

四卷之末有附記雲,此外測量水地,度形勢高下,以決排江河,蓄洩湖澱,別為一法。

或於江湖河海之中,欲作橋樑、城垣、宮室,永不圯壤,別為一法。

或於百里之遠,疏引源泉,附流灌注,入於國城,分枝析派,任意取用,別為一法。

皆別有備論。

茲者專言取水,未暇多及云云。

則其法尚有全書,今未之見也。

△《野菜博錄》·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鮑山撰。

山字元則,號在齋,婺源人。

嘗入黃山,築室白龍潭上七年,備嘗野蔬諸味。

因次其品彙,別其性味,詳其調製,著為是編。

分草部二卷,木部二卷。

草部葉可食者,自大藍至秋角苗,一百四十二種。

木部葉可食者,自茶樹柯至藩籬枝,五十九種。

花可食者,自臘梅至霸齒,五種。

實可食者,自青捨子條至野葡萄,二十五種。

花實可食者,槐樹、樂華木、房木三種。

葉實可食者,杏樹至石榴,十九種。

花葉實俱可食者,松樹至旁其,五種。

葉皮實俱可食者,榆錢至老兒樹,四種。

併圖繪其形,以備荒歲。

蓋明之末造,饑饉相仍,山作此書,亦仁者之用心乎。

自序記所得凡四百數十種,而是編所載僅二百六十二種,蓋又有所試驗去取歟。

所錄廣於王磐《野菜譜》,較明周定王《救荒本草》亦互有出入。

木饑金穰,理可先知;堯水湯旱,數亦莫遁。

有備無患,不厭周詳。

苟其有益於民命,則王道不廢焉。

書雖淺近,要亦荒政之一端也。

△《欽定授時通考》·七十八卷乾隆二年奉敕撰,乾隆七年進呈欽定,御制序文頒行。

凡八門。

曰天時,分四子目,明耕耘收穫之節也。

曰土宜,分六子目,盡高下燥濕之利也。

曰種,凡九子目,別物性也。

曰功作,分十子目,盡人力也。

曰勸課,分九子目,重農之政也。

曰蓄聚,分四子目,備荒之制也。

曰農餘,分五子目,種植畜養之事也。

曰蠶桑,分十子目,蔟箔織之法也。

天時冠以總論,餘七門各冠以匯考,而詔諭御制詩文,並隨類恭錄焉。

昔周公作書,以無逸為永年之本,而所謂無逸,在先知稼穡之艱難。

故重農貴粟,治天下之本也。

《管子》、《呂覽》所陳種植之法,並文句典奧,與其他篇不類。

蓋古者必有專書,故諸子得引之,今已佚不可見矣。

劉向《七略》,綜別九流,以農家自為一類,其書亦無一存。

今所傳者,以賈思勰《齊民要術》為最古,而名物訓詁,通儒或不盡解,無論耕夫織婦也。

沿而作者,不可殫數,惟王楨、徐光啟書為最著,而疏漏冗雜,亦不免焉。

我皇上御極之次年,即深維堯典授時之義,虞廷命稷之心,特詔刪纂諸書,編為此帙。

准今酌古,務期於實用有裨。

又詳考舊章,臚陳政典,不僅以自生自息聽之閭閻,尤見軫念民依之至意,非徒農家言矣。

──右「農家類」十部,一百九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農家類存目

△《耒耜經》·一卷(內府藏本)

唐陸龜蒙撰。

龜字魯望,吳江人。

事跡具《唐書·隱逸傳》。

是編記犁制特詳。

犁與耒耜,今古異名也。

次及,因又及爬與歷,而以碡終焉。

敘述古雅,其詞有足觀者。

舊載《笠澤叢書》中,故唐、宋藝文志皆不載。

陳振孫《書錄解題》始自出一條,意宋末乃別行也。

△《耕織圖詩》·(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樓撰。

,鄞縣人,鑰之伯父也。

《文獻通考》載是書,引陳氏之言曰,於潛令鄞樓玉撰。

今檢《永樂大典》所載陳振孫《書錄解題》,乃作於潛令鄞樓壽玉撰。

是壽玉乃之字,刊通考者誤落一壽字也。

此本後有嘉定庚午孫洪跋。

又有作霖跋,不著其姓,謂公孫洪跋語未載公名,引樓鑰後序及宋濂題《耕織圖》後,以證此書為所作。

蓋作霖並未見《通考》耳。

原書凡耕圖二十一,織圖二十四,各系以詩。

今內府所藏畫本尚在,業經御題勒石。

此本僅存詩三十五首,不載其圖,蓋非原本矣。

△《經世民事錄》·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桂萼編。

萼有《桂文襄奏議》,已著錄。

是書乃萼為武康知縣時,按明大統歷所載逐月節氣,各注事宜,刊布曉諭。

故每卷之首皆稱,湖州府武康縣據本縣陰陽呈,某時為某節,當奉時令施行云云。

後嘉靖七年蔣瑜知鄱陽縣,萼以是本授之,瑜遂重刊以行。

其中每月冠以月令全文一段,與民事無關。

且居青陽左個云云,與明制亦絕不相合也。

△《野菜譜》·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高郵王磐鴻漸撰。

磐,明正德嘉靖間人,嘗誦詠老人燈詩以譏李東陽者,非元之王磐也。

前有存白山人序,不著年月姓名。

辨其私印,微似李宮二字,不知為何許人。

所記野菜凡六十種,題下有注,注後系以詩歌,又各繪圖於其下。

其詩歌多寓規戒,似謠似諺,頗古質可誦。

然所收錄,不及鮑山書之賅博也。

△《農說》·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馬一龍撰。

一龍字負圖,溧陽人。

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國子監司業。

自序謂農不知道,知道者又不明農,故天下不務此業而他圖賈人之利。

閭閻之間力倍而功不半,十室九空,知道者之所深憂。

因就田廬作《農說》一章,逐條自為之注,文頗簡略。

△《別本農政全書》·四十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徐光啟撰。

陳子龍刪補。

子龍有《詩問略》,已著錄。

初光啟作《農政全書》,凡六十卷。

光啟沒後,子龍得本於其孫爾爵,與張國維方岳貢共刊之。

既而病其稍冗,乃重定此本。

子龍所作凡例有曰,文定所集,雜采眾家,兼出獨見,有得即書,非有條貫。

故有略而未詳者,有重複而未及刪定者,中丞公屬子龍以潤飾之。

以友人謝廷正、張密皆博雅多識,使任旁搜覆校之役,而子龍總其大端。

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

其評點俱仍舊觀,恐有深意,不敢臆易云云。

所謂文定者,光啟之謚。

所謂中丞公者,即國維也。

今原書有刊版,而此本乃出傳鈔,並其評點失之。

核其體例,較原書頗為清整。

然農圃之事,本為瑣屑,不必遽厭其詳。

而所資在於實用,亦不必以考核典故為優劣。

故今仍錄原書,而此本則附存其目焉。

△《沈氏農書》·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案此編為桐鄉張履祥所刊,稱漣川沈氏撰。

不知沈氏為誰也。

其書成於崇禎末。

履祥以其有益於農事,因重為校定。

具列藝、栽桑、育蠶、畜牧諸法,而首以月令以辨趨事赴功之宜。

沈氏為湖州人,故所述皆吳中土宜,與陳、王禎諸本互有出入。

近時朱坤已刻入《楊園全書》中,而曹溶《學海類編》亦備載之雲。

△《梭山農譜》·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應棠撰。

應棠字又許,奉新人。

梭山其所居地也。

其書分耕、耘、獲三卷,詳其器與其事,而每條綴一讚詞。

每卷又各有小序,詞多借題抒憤,不盡切於農事也。

△《豳風廣義》·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山撰。

山字雙山,西安人。

其書述樹桑、養蠶、織之法。

備繪諸圖,詳說其制,而雞豚畜字之法亦附見焉。

考蠶月條桑,《豳風》所述,則其地非不可蠶桑。

而近代其法久廢,故貧民恆以無衣為虞。

山之所述,蓋秦民之切務。

近時頗解織,故所作之帛,世稱秦紗,俗曰繭子。

四方往往有之,或亦講求之力歟。

──右「農家類」九部,六十八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