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明「武岡王」顯槐撰。顯槐,楚端王榮戒第三子、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

△《少鶴詩集》·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武岡王」顯槐撰。

顯槐,楚端王榮戒第三子、愍王顯榕之弟,嘉靖十七年封。

榮戒嘗自稱黃鶴道人,故顯槐自號曰「少鶴」,嘉靖乙巳,顯榕為其世子英所弒,世宗命顯槐攝國事,事跡附見《明史·楚王植傳》。

此集乃其解政後,所自編也。

《千頃堂書目》載,顯槐尚有文集及續集八卷,今未之見,惟此集存。

△《雁湖釣叟自在吟》·九卷、《附錄》·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王周撰。

周字質齋,嘉興人。

屢試不售,自號「雁湖釣叟」。

是集以年月先後編次,其詩皆率意直書,不拘格律,故名曰《自在吟》。

末附錄同時「題贈」一卷,並前「序」、「後跋」,皆稱其子為觀察,而不著其名。

據王錫命、張大忠等題詞,鹹自稱年侄,證以《太學題名碑》所載,知其子乃嘉靖乙未進士王俸,後官至都御史。

是編前四卷,所稱「北上寓京諸詩」,即俸官京師迎養時作也。

△《十岳山人詩集》·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王寅撰。

寅字仲房,一字亮卿,歙縣人。

嘗北走大梁,問詩於李夢陽。

中年習禪,事古峰和尚。

古峰曰:吾遍游海內五嶽,今將遍歷海外五嶽,而後出世。

寅聞其語而悅之,因自號「十岳山人」。

是集,寅所自編。

其詩音節宏亮,皆步趨北地之派,而鑄語未堅,時多累句。

△《邊仲子詩》·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邊習撰。

習字仲學,濟南人,戶部尚書貢之次子。

王士禎《論詩絕句》所謂「不及尚書有邊習,猶傳林雨忽沾衣」者是也。

貢雖仕宦通顯,而圖籍以外無餘資,習竟貧困以沒,僅存其七十歲客孫氏時詩一卷,本名《睡足軒集》,士禎與徐夜共選定之,附刻其父詩集後,改題今名。

習詩遠不及其父,尤多應俗之作,其《免李東陽》二詩,論雖公而評太訐,亦乖詩品,夜等特以名父之子,重之耳。

△《世經堂集》·二十六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徐階撰。

階所編《武穆集》,已著錄。

是集文二十四卷,賦、頌、詩、詞二卷,其中敷陳治體之文,皆能不詭於正,餘則未見所長。

△《少湖文集》·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階撰。

是集乃階外謫延平府推官時,三年秩滿北上,延平士人裒其前後諸作,為之付梓。

凡文五卷,語錄一卷,詩一卷。

大都應酬之文,十居六七,皆不足以傳,特用志遺愛云爾。

△《歐陽南野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歐陽德撰。

德字崇一,泰和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莊。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是集為其門人王宗沐所編,凡《內集》十卷,皆講學之文;《外集》六卷,皆應制及章奏、案牘之文;《別集》十四卷,則應俗之詩文也。

德之學,宗法姚江,故惟以提唱良知者為內,而餘則外之、別之雲。

△《南野文選》·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歐陽德撰。

此本為隆慶中,其門人馮惟訥等所編。

於全集僅十分取一,然德在朝著述,如《建儲》、《災異》諸疏,皆能言人所不能言,而是編不載,則惟訥等所錄皆講學之文故也,是可以觀明儒之所尚矣。

△《笠江集》·十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潘恩撰。

恩字子仁,上海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左都御史,謚恭定。

事跡附見《明史·周延傳》。

是集為諸生聶叔頤所編,凡賦、詩五卷,策、表、箋、序、碑、記四卷,說、對、贊、志、銘、祭文及雜述三卷。

前有陸樹聲《序》,稱恩所著有《笠江集》,《笠江近稿》,皆已梓行。

既沒,而其子允哲、允端,合前後刻匯為《恭定全集》。

今此本仍題曰《笠江集》,殆當時編集未成,故以「新序」冠於「舊本」歟?

△《章介集》·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章袞撰。

袞字汝明,臨川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陝西按察司副使。

是集首載《大學口義》、《中庸口義》各一卷,皆訓釋章句之語;三卷以下皆雜文,十卷為各體詩,而以《隨筆》、《瑣言》終焉。

《瑣言》者,袞所作語錄也。

其文疏爽,而頗乏體要。

《序王臨川集》幾萬言,極論新法之善,謂:元若能守而不變,孰非繼述之善。

又論:公以瞑眩之藥,攻治之於先;司馬公又以瞑眩之藥,潰亂之於後,遂使國論屢搖,民心再擾云云。

毅然翻久定之案,可謂桑梓情深矣。

△《芝園定集》·五十一卷、《別集》·十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明張時徹撰。

時徹有《善行錄》,已著錄。

是集凡分二編:一曰《定集》,為賦詩二十卷,雜文二十七卷,史論四卷;一曰《別集》,為奏議五卷,公移六卷。

詩文皆分體,而律詩中,又分《兩京》、《藩臬》、《歸田》三稿,《明史·藝文志》載:《芝園全集》八十五卷。

考《浙江通志》,時徹尚有《芝園外集》,史蓋合而總計之。

然《浙江通志》載:《芝園定集》五十六卷,別集十一卷,外集二十四卷,與此卷數亦不合。

或《定集》當為五十一卷,《別集》當為十一卷,《外集》當為二十四卷,共八十六卷,史誤「八十六」為「八十五」;《通志》誤「五十一」為「五十六」歟?其詩文不出常格,樂府喜用古題,而所擬諸篇,皆捨其本詞而擬其增減,入樂之詞,未免逐影而失形,史論尤多偏駁。

△《疣贅錄》·九卷、《續錄》·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顧夢圭撰。

夢圭字武祥,號雍裡,昆山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江西右布政使。

此集為夢圭所自編,同裡歸有光《序》之。

末載《府志列傳》及有光所撰《墓誌》,則其五世孫登重刊時,所附入也。

首二卷為《就正編》,乃其讀書記之語,上卷論「五經」、「四書」,下卷皆雜論,而說經講學者居多,大旨以心學為宗,闡王守仁之餘緒。

考有光《序》中稱:夢圭暇日,以所為文,名之曰《疣贅錄》,則疣贅但其文集之名,不應冠於此書。

《蘇州府志》載:其有《北海》、《齊梁》、《武平》、《還山》諸稿,集中亦不標此名。

意者四稿乃其詩集,與就正編皆別行,登重刊時,始合為一編,而仍襲其文集之名歟。

文凡五卷,詩凡四卷,續錄則文一卷有奇,而詩附焉。

詩文皆平正通達,直抒胸臆,無鉤章棘句之習,惟詩有捶字未堅者,蓋當有明中葉,風氣初更,學問移於「姚江」,而文章未移於「北地」,猶沿「長沙」舊格者也。

△《北泉集》·(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藍田撰。

田字玉甫,號北泉,即墨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

事跡附見《明史·葉應驄傳》。

當張璁等希旨議大禮,田反覆抗論,凡七上章,受廷杖幾殆。

復糾劾陳不法事,直聲動一時。

今集中惟錄《劾禮部尚書席書》一疏,不知何故。

其他古近體詩及書記、雜文,亦未分卷。

考《千頃堂書目》,田有《侍御集》十卷,又《東歸唱和》一卷,則此本已非完書,且田生平可傳者,在諸諫草,今章疏闕佚,則此本,非菁華所在矣。

△《石比部集》·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石英中撰。

英中字子珍,上海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刑部主事。

是集凡詩三卷,文四卷。

英在西曹,以受誣被囚,其《七宣紀夢》及《古樂府》等篇,皆獄中所作,頗磊落有氣。

嘗自評其文,如赤手捕龍蛇,蓋才情俊逸,而未能斂才就法者也。

△《飛鴻亭集》·二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吳鵬撰。

鵬字萬里,秀水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飛鴻亭者,鵬謝事娛老之所,因以名集。

《千頃堂書目》作十二卷,此本實二十卷,蓋黃虞稷誤倒其文也。

鵬常使安南,故集中有《征南行》諸篇,其詩文,多應酬之作,未能精汰,後有其孫維貞《跋》,稱於奏疏外檢得若干首,又雲先有狀譜之作,今是集俱不載,豈尚有闕佚耶?

△《葉海峰文》·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葉良佩撰。

良佩有《周易義叢》,已著錄。

《天台志》稱:良佩所著,有《海峰堂前稿》十八卷。

此冊乃天一閣鈔本,所載皆雜文,僅四十二頁,蓋後人所摘錄,非其全集也。

△《兩崖集》·八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朱廷立撰。

廷立有《鹽政志》,已著錄。

是集凡詩四卷,文四卷,其門人兵部尚書劉體乾撰《墓誌》,稱其學出於「姚江」,而擠之者復出自「姚江」之流。

今其文集內推尊王守仁甚至,而詩集中《東鄰女》、《西鄰婦》二首,詳其詞意,實有所托諷,意即指所謂擠之者歟?講學而至相傾軋,不知所講何學也。

△《水西居士集》·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華鑰撰。

鑰字德啟,號水西,無錫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兵部郎中。

是集詩二卷,文六卷,其詩多慶賀贈答之什,流麗有餘,而深厚不足,其文亦尚未成就。

△《春詩集》·四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狄沖撰。

沖字仲虛,溧陽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

是集分《未達》、《筮仕》、《南行》、《移滇》、《居筠》、《近游》、《金陵》七稿,其《擬李東陽樂府一百二首》,自謂神似,然全襲原題,篇模句仿,實床上床、屋下屋也。

△《王鳳林文集》·四卷、《詩集》·三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王從善撰。

從善字承吉,號鳳林,襄陽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吏部考功司主事。

是編乃其子之瑞所編,多牽率應酬之作,《千頃堂書目》不著錄,殆偶未見歟。

△《中川遺稿》·三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教撰。

教字庸之,祥符人,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是集乃其子在阡所編,凡賦二卷,古今體詩十三卷,樂章及詩餘一卷,雜文十九卷,前有李濂《序》,稱其學窺本原,志在康濟,居嘗語人曰:「吾賦性蹇拙,詞翰誠非所長。」

是教平日本不以詩文自命,故所作卷帙雖富,大抵縱筆所之,不甚翦裁結構也。

△《水洲文集》·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魏良弼撰。

良弼字師說,別號水洲,新建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禮科都給事中,以劾張璁為所中,削籍歸;隆慶初,即家晉太常寺少卿致仕;天啟初,追諡忠簡。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為南昌劉曰寧所刪訂,豐城熊劍化為刻於華亭。

據其原目,凡《奏議》、《書簡》、《語錄》、《撰述》、《詩賦》等五卷,附錄《碑記》、《行略》一卷。

此本佚其第三卷之《語錄》與其第四卷之《撰述》,僅存四卷,非完帙矣。

原《序》稱其學為陽明高弟,建言受杖者三,今《疏稿》具載一二卷中,蓋亦剛直之士,詞章則非所長也。

△《東遊集》·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黃金撰。

金號莘溪,莆田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山東新城縣知縣。

是集即其赴新城時所作,自出京至濟南,凡所遊歷,俱紀以詩,率皆淺易,又間以應酬雜著,若《賀施少府榮膺旌獎序》之類,錯載於詩之前後,尤無體例。

△《北海野人稿》·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黃禎撰。

禎字德兆,號「北海野人」,安邱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吏部文選司郎中。

《府志》稱其免官歸,日事吟詠,為文力追古作者,與李舜臣齊名,海內謂之李、黃。

然明代他書,不甚著李、黃之名,疑《輿記》誇飾之詞,未必確也。

宋弼山《左明詩鈔》,謂禎有《北上》及《戶部》、《符台》諸集,是編僅鈔存「騷賦」九首,五言古詩數十首,前後無「序」、「跋」,蓋非全帙矣。

△《漳文集》·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新芳撰。

新芳字元德。

別號漳,潞州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是集為其門人楊世卿所編。

前六卷為「雜文」,後二卷為「詩賦」,以「行狀」、「墓誌」附於後。

其文講學之作多至三卷,而他文宗旨亦不離乎是,其詩亦濂洛、風雅之派也。

△《端簡文集》·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鄭曉撰。

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

是編第一卷為《說經》,第二卷為「詩」,第三卷至八卷為「雜文」,第九捲至十二卷為「奏疏」。

於奏疏中又分三類,首「淮揚」,次「兵部」,次「刑部」。

曉熟諳典故,通達國體,志在經世,於韻語頗不多作,其文亦直抒所見,不以詞藻求工,前有萬曆庚子彭夢祖《序》,稱曉著作甚富,歿後懼累畀火,存者未及什一,其孫敬仲始為集,付梓雲。

△《婁子敬文集》·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婁樞撰。

樞字子敬,河內人。

嘉靖乙酉舉人,官廣宗縣知縣。

集中雜著,頗留心經世之學。

其《論〈資治通鑒〉》,專以首篇《命晉大夫為諸侯立論》,雖亦有所見,而以此一條遂欲盡《通鑒》之義,未免主持太過。

至於《韓延壽、趙廣漢考》,《甘陳功罪考》,《唐棄維州考》,則皆人人意中語耳。

△《海樵先生集》·二十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陳鶴撰。

鶴字鳴野,山陰人。

案《浙江通志》:鶴,嘉靖乙酉舉人,年十七,襲蔭紹興衛百戶,非其志也,遂棄官稱「山人」,則亦孤僻之士矣。

是編賦一卷,古體詩四卷,近體詩九卷,文七卷。

隆慶丁卯,其子以世職蒞兵粵東,屬南海盧夢陽、番禺黎民表校正編次。

明自中葉以後,山人墨客,多以詩遨遊公卿間,然有才者纖詭,使氣者粗疏,體格蕪雜,率同一轍。

朱彝尊《詩話》稱鶴才鋒雖鈍,而鑄詞差醇,似比諸家稍勝,考盧夢陽《序》,稱其築室飛來山麓,閉戶伏枕,手不釋卷,足不下床者七年。

蓋卷軸較多,故與枵腹拈韻者異也。

其絕句頗為清雋,不止彝尊所摘律詩數聯,然趁筆而出,往往利鈍互陳,視孫一元《太白山人集》,尚未足旗鼓相當焉。

△《長谷集》·十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徐獻忠撰。

獻忠有《吳興掌故》,已著錄。

是集賦一卷,詩三卷,文十一卷。

嘉靖甲子,松江府知府袁汝是與其鄉士大夫醵金刻之,編次者,其門人董宜陽也。

朱彝尊《詩話》稱:其詩沖澹無累句,所少者警拔。

足為定評。

至其《論松江加耗》、《守備》、《錢法》、《水利》諸書,條析利弊,皆頗詳悉,在一鄉亦足資考核焉。

△《胥台集》·二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袁撰。

有《世緯》,已著錄。

是編,詩不失體格,而特乏堅蒼;文亦俊爽,而醞釀未免少薄。

初為其嗣子尊尼所刊,詩文各十卷,題曰《袁永之集》。

此本,為萬曆甲申衡藩所重刊,改題曰《胥台集》,實則一書,故《千頃堂書目》載:《袁永之集》二十卷,注作《胥台集》也。

前有左長史鄭復亨《序》,言衡府司理張炳忠為之甥,以是集贄於衡王,因為開雕雲。

△《趙浚谷集》·十六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趙時春撰。

時春有《平涼府志》,已著錄。

時春素以將略自命,不屑屑以詩文名,然《明史》本傳,稱其讀書善︹記,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

今觀其詩文,多慷慨自喜,不可拘以格律,胡松《序》所謂秦人而為秦聲,亦其風氣然也。

然則史所謂文章豪肆者,長短俱在是矣。

是集詩六卷,文十卷,皆編年而不分體。

徐階《序》稱十六卷,與此集合。

李開先《序》,則謂詩六卷,文九卷,凡十五卷。

續有作者,當續入之。

蓋開先《序》在嘉靖乙丑,而階《序》在萬曆庚辰。

時春沒後十五年,又有所續入也。

△《別本浚谷集》·十七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趙時春撰。

此本凡詩二卷,賦及雜文十五卷,有其甥周鑒《序》。

《明史·藝文志》載,《時春集》作十七卷,即據此本也。

△《崗選稿》·二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龔用卿撰。

用卿字鳴治,懷安人。

嘉靖丙戌進士第一,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是編:首賦,次詞,次詩,次雜文。

考古人以詞為詩餘,今編入詩前,殊乖體例,所作亦大抵館閣體也。

△《東匯詩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呂希周撰。

希周字師旦,崇德人。

嘉靖丙戌進士,官至通政使。

是集編於嘉靖甲寅,其子端甫《志》云:「始自乙酉,迄今甲寅,共詩一千二百八十九首。

呈於太保東湖公,欣然命付之梓。」

東湖,陸炳別號也,為希周門人。

朱彝尊《詩話》云:「東匯於詩,亦沾沾自喜,其集不甚傳。」

由其子請論定於陸武惠也,同裡曹秋岳侍郎,集明三百年名公手跡,裝潢成冊,多至七百家,《東匯雜詩》在焉:比集中所載者較勝。

今詳端甫《志》,希周家居至甲寅尚無恙,曹溶所集,當是其甲寅以後詩歟?

△《陸簣齋集》·十卷、《外集》·二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陸邦撰。

邦有《簣齋雜著》,已著錄。

是集為郁天民所編,外集二卷,則附錄「誥敕」、「志狀」,及「贈送」、「誄奠」之文,與士民頌德之作也。

徐階志其墓,稱邦讀書恥為章句,嘗曰:人心與事物不相離,捨事物而徒求諸心者,禪學也。

逐事物而不求諸心者,俗學也。

故集中有《〈傳習錄〉存疑》,不附和陸學;又有《〈詩傳〉存疑》,亦不盡墨守朱學。

持論可謂篤實,詩文則多近質樸,蓋非所留意雲。

△《田叔禾集》·十二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田汝成撰。

汝成有《炎徼紀聞》,已著錄。

其全稿本名《豫陽集》,亦名《楊園集》。

此集乃汝成晚年令其子藝蘅所編,凡詩文三百六十九首,五十以後所作,均不在是焉。

汝成歸田後,盤桓湖山,搜剔名勝,殊以風流自賞,其詩律隊仗修整,頗自娟娟秀出,然使逢大敵,則未足相當,文體亦頗傷平易。

△《玩芳堂摘稿》·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慎中撰。

慎中有《遵巖文集》,已著錄。

此本乃嘉靖中江陵曹忭以御史巡按江西,取篋中所有慎中之文,校而刻之,僅一百首,故以摘稿為名。

△《江午坡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江以達撰。

以達字於順,號午坡,貴溪人。

嘉靖丙戌進士,官至湖南提學副使(案《千頃堂書目》作福建提學,誤。

福建去湖廣頗遠,不至忤楚藩也),以忤楚藩系獄。

後放歸,病卒。

《明史·文苑傳》,附見《王慎中傳》中。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曰:「午坡以北地文,出廬陵、眉山之上。」

又謂:「昌黎詩不逮文,尚染習氣」云云。

今考其語,見集中所載《張東沙集序》。

然其《與霍渭崖論文書》云:模形者神遺,斫句者氣索,景會者意脫,蕊繁者衰。

譬諸畫地為餅,以炎則難;刻木為人,束之衣冠,與之酬色笑,而施揖讓則不可。

其於正、嘉之時,剽竊摹擬之病,又未嘗不知之,而趨向如是,何耶?

△《芻蕘錄》·二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馮恩撰。

恩字子仁,華亭人。

嘉靖丙戌進士,官南京監察御史,以疏論張璁、汪宏、方獻夫三人,下獄擬死。

其子行可,刺血書疏請代死,謫戍雷州。

越六年赦歸。

隆慶初,進大理寺丞,致仕,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凡文十五卷,詩五卷。

恩為行人時,嘗奉命勞兩廣總督王守仁,因從王守仁講學。

故其詩文得守仁餘緒為多,其最得名者,在《嘉靖壬辰彗星見應詔陳言》一疏;其被禍也,蓋坐以上《言大臣德政律》,固非其罪。

然恩為御史,抨擊權奸,是其職也。

至於所不抨擊者,置之不論可矣。

乃一一臚舉所長,類乎薦牘。

是既欲有所退,又欲有所進,卿相之簡擢,台諫操之矣,此亦憤激一決,不暇擇言。

既乖政體,又授議者以間也,且稱禮部尚書夏言、多蓄之學,不羈之才,駕馭任之,庶幾救時宰相;禮部右侍郎顧鼎臣,警悟疏通,不局偏長,器足任重。

核以二人本傳,亦皆不確。

蓋其忠鯁之氣,足貫金石,而立言則不必盡當,是固當分別觀之者耳。

△《少泉集》·三十三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王格撰。

格字汝化,京山人。

嘉靖丙戌進士,改庶吉士,出為分巡河北道按察司使僉事。

世宗南巡,坐行宮火,杖黜;隆慶初,授太僕寺少卿,致仕。

《明史·文苑傳》附見《王廷陳傳》末。

《千頃堂書目》載:格《少泉集》十卷。

今考此本,凡《詩選》十卷,《詩續選》八卷,《詩新選》六卷,《文選》五卷,《續文選》四卷,共三十三卷。

黃虞稷蓋僅得其詩選著錄也。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信口矢筆,合作者寡。

今考王世貞《序》云:公於意非不能深,不欲使其淫於詩之外;於象非不能極,不欲使其游於見之表;才不可盡,則引矩以囿之;亂不勝靡,則為質以御之。

詳其語意,殆亦微詞也歟?

△《原文草》·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蘇撰。

有《旃瑣語》,已著錄。

是編,乃其文集也。

原分四卷,每卷又自分上下,詞多駢麗,規仿文選,而真氣不足以充之,在七子派中,又為旁支矣。

△《原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蘇撰。

此編乃其詩集,大旨宗李攀龍之說,不肯作唐以後格,而亦不能變唐以前格,故音節琅琅,都無新意。

△《岳石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岳倫撰。

倫字石,懷安衛人,嘉靖丙戌進士,官至工部郎中,卒贈太常寺少卿。

是集文三卷,詩二卷,附以其子《魯訟冤疏》。

案:集中最著之文,莫若《劾張璁、桂萼疏》。

「疏」後,附世宗諭旨曰:「張璁著回家省改;桂萼革去散官,以尚書致仕。」

然考璁、萼本傳,璁之罷也,一由給事中陸粲,再由御史譚績、端廷赦、唐愈賢,三由魏良弼、秦。

萼之罷也,獨由給事中陸粲。

不見有倫劾罷二人之事,與史傳絕不相符,疑以傳疑可矣。

△《金陵覽勝詩》·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章恩撰。

恩字元之,山陰人。

是集,刻於嘉靖丙戌,皆五七言近體,多題詠名勝之作,其所列古跡,如桃花小峴及虎距關,皆志乘所未載,然才力稍弱,尚未足以摹寫江山。

△《別本羅念集》·十三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羅洪先撰。

洪先有《冬遊記》,已著錄。

是編,為嘉靖癸亥其同年滁陽胡松所刻。

凡「書」二卷,「雜著」一卷,「序記」、「傳狀」、「銘」、「表」,各一卷,「祭文」及「雜文」二卷,「古、律詩」二卷,蓋初刊之本,非其全帙也。

△《松溪集》·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程文德撰。

文德字舜敷,永康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

調南京工部右侍郎,疏辭忤旨,除名歸。

萬曆中,追贈禮部尚書,謚文恭。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是集第一卷,為對策、講章,二卷為頌及古體詩,三卷為今體詩,四卷為奏疏、表,五卷為書,六卷為序,七卷為記、跋,八卷為祭文,九卷為傳、志銘,十卷為雜著。

詩非所長。

奏疏內如《賑濟疏》,所條陳便宜諸事,頗切明季時政之弊;又所奏《郊壇事例》,皆《明史》各志及《明會典》、王圻《續通考》所未載。

考文德自述,謂私淑王子,蓋亦講良知之學者。

如《寄諸生書》,稱今古聖賢之道,不違其心;《復王畿書》,謂全真返初,以求放心;《跋陽明文錄》,謂明德新民,無外無內之疑於禪者,非是。

皆不免於回護。

至其《論學》云:學問之道,必先立志,志既立,則行有定,格致誠正,戒懼慎獨,別其塗轍,學問思辯,自不容已,是尚知以躬行實踐為歸。

史稱文德初從章懋游,後乃從王守仁,故與王畿輩之涉於禪悅者,差少異耳。

△《程文恭遺稿》·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程文德撰。

此集二十二卷以前,皆文;二十一卷以後皆詩。

較《松溪集》為賅備,然體格則一也。

△《周漢中集》·四卷(內府藏本)

明周顯宗撰。

顯宗字子考,濮州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漢中府知府。

是集前三卷為自稿,皆所著詩詞、雜文;後一卷為《感寓錄》,則隨筆、記也。

詩不入格,《感寓錄》亦多雜禪語,以空悟為宗。

△《南北奉使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順之撰。

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

是編:一為《北奉使集》,乃其以職方郎中出核薊鎮兵籍時所作;一為《南奉使集》,乃視師江浙所作。

兩集俱載其籌邊剿寇之事,先敕諭,次題疏,次啟,次詩篇,前後皆無「序」、「跋」。

△《陳後岡詩集》·一卷、《文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束撰,束字約之,鄞縣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河南提學副使。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束與唐順之為同年,共倡為初唐、六朝之作,以矯李、何之習,而所學不逮順之。

又自翰林改禮部主事,迨復官編修,旋即外調,恆忽忽不樂,年僅三十餘而卒,文章亦未成就。

故順之終以古文鳴,而束無稱焉。

詩集為順之所編,皆嘉靖甲午、乙未、丁酉三年之作,其餘僅寥寥數首。

文集為張時徹所刊,分京、楚、閩、洛四集,以居官之地名之。

初刻於蜀中,又刻於吳郡。

此本乃萬曆中,其同邑林可成所校刊也。

△《燕詒錄》·十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孫應奎撰。

應奎字文卿,號蒙泉,餘姚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後左遷山東布政使。

《明史》附見建陽《孫應奎傳》,而以餘姚孫應奎別之。

蓋與《胡松傳》中附載績溪胡松,均以同姓名合傳也。

是集,前三卷,皆憶言,其語錄也;次書二卷,文二卷,詩三卷;次《河南存稿》二卷,《林居續稿》一卷,則詩文雜編焉。

應奎受業於王守仁,講良知之學,初官禮科給事中,疏劾汪宏,頗有直聲。

然其著作,則自成其為講學家之詩文而已。

△《胡莊肅集》·六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胡松撰。

松有《滁州志》,已著錄。

是集,惟第二卷末附載詩賦,餘俱雜著。

考《明史》本傳,松初以禮部郎,任山西提學副使,上邊務十二事,帝嘉其忠懇,進左參政。

巡撫江西時,會討廣東寇張璉,又援閩破倭,功績甚偉。

然其經世之文,惟《答翟中丞邊事書》及《厚蓄》、《實塞》、《防邊》、《制蠻》四篇,頗見謀略。

餘皆不載集中,豈別有奏議集歟?其中《格物解》,謂心外無事,事外無心,蓋從事於姚江之學者,其功名亦略相彷彿焉。

卷首有凌約《東遊稿序》,鄔宗源、趙大綱《南浮稿序》,徐獻忠《西遊集序》,田汝成、徐渭《浙垣稿序》,殆各集別有專本,此其匯而刻之者也。

△《別本胡莊肅集》·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胡松撰。

是集凡文六卷,詩二卷,與六卷之本稍有增刪,而大致相同。

△《鶴田草堂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蔡程撰。

程字亨之,臨海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是集,詩三卷,文七卷。

程當王、李盛行之時,獨無摹擬剽竊之習,可謂不轉移於風氣。

然根柢頗薄,亦不能自樹一幟。

△《熊南沙文集》·八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熊過撰。

過有《周易象旨決錄》,已著錄。

是集,乃隆慶戊辰其門人嚴清所刻。

前四卷為疏、序、書、記,後四卷為題跋、引傳、碑銘、祭文、雜著。

過留心經學,其文章亦列名八才子中,然集中諸作,大抵應酬之文也。

△《環溪集》·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沈愷撰。

愷有《夜燈管測》,已著錄。

是集皆所著雜文,乃其門人任子龍所編。

前有徐階《序》,題曰《鳳峰雜集序》。

又有文徵明《序》,亦題曰《鳳峰子詩稿序》。

疑今名為後來所追改,而又佚其詩集歟。

考《千頃堂書目》,別載《環溪集》二十六卷,則此非其全也。

愷文章頗尚古雅,不肯作秦、漢以下語,而模仿太甚,遂與「北地」同歸。

△《閒居集》·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開先撰。

開先有《中麓畫品》,已著錄。

是集詩四卷,文八卷,皆歸田後所作。

其《自序》謂:年四十罷歸田里,既無用世之心,又無名後之志,作不必工,信口直寫,名其集曰《閒居》,以別居官時苦心也。

嘉靖初,開先與王慎中、唐順之、熊過、陳束、任瀚、趙時春、呂高,稱八才子。

其時慎中、順之,倡議盡洗李、何剽擬之習,而開先與時春等復羽翼之。

然開先雅以功名自負,既廢以後,猶作《塞上曲》一百首,以寓其志。

又末卷有《蘇息民困或問及顏神事宜》,《渠私議》、《漯議》諸篇,亦尚汲汲於經世,不甚爭文苑之名。

故所作隨筆揮灑,一篇或至數千言。

其詩亦往往疊韻至百首,其持論確於李、何,而終不能奪李、何之壇坫,蓋有由矣。

△《蔡可泉集》·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蔡克廉撰。

克廉字道卿,晉江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戶部尚書。

其文每篇皆系以時地,末綴以各體詩及案牘之文。

萬曆初,其子應龍、應麟錄而梓之。

克廉少與鄉人王慎中齊名,而其文乃遠不及慎中。

蘇《序》稱:克廉秉樞執鉞時,慎中已ㄣ伏故園,日尋歐、曾之緒,而克廉方銳意事功。

論者謂慎中「闃寂邱園,故文獨工」云云。

是當時已有定評矣。

△《端肅公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葛守禮撰。

守禮字與立,德平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左都御史,謚端肅。

是集凡文九卷,詩一卷,邢侗為之《序》。

△《知白堂稿》·十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翁溥撰。

溥字德宏,諸暨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謚榮靖。

是集乃其門人金元立、潘季馴所編。

凡詩六卷,雜文八卷,其中奏疏十五篇,乃巡撫江西及為吏科時所上,皆無關大計,其餘亦大抵應酬之作。

△《張靜思文集》·十卷、《附錄》·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選撰。

選字舜舉,無錫人。

嘉靖己丑進士,授蕭山知縣,擢戶科給事中。

會太廟祭,世宗遣勳臣代行禮,選抗疏力諫,廷杖,削籍。

隆慶初,復原官,終於通政司參議,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乃其曾孫纘曾所編,凡文九卷,詩一卷,其末二卷,則附錄居官政績,及「碑銘」、「小傳」也。

△《交濱集》·十卷、《附錄》·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蔡撰。

有《交濱語錄》,已著錄。

是集為其門人李登等所編,凡文六卷,詩四卷,銘贊之類附於詩末;附錄二卷,則其朋友贈答與門人稱頌之作也。

早師真定張,入仕後師朝邑韓邦奇、增城湛若水。

平居務講學,立朝務氣節,文章蓋非所長雲。

△《崔筆山文集》·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崔涯撰。

涯號筆山,太平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是集自一捲至七卷,為「奏疏」及「雜著」,八卷為「古、今體詩」,九卷為《虎異》,十卷為《鵲異》,兩卷之末,各附以頌德詩文。

涯在當時有伉直聲,而文章非其所長,詩尤不入格,所謂「虎異」者,涯巡視山西時,有虎自入神廟,為人所殪;「鵲異」者,涯巡視福建時,有葉氏為奴所殺,憑鵲以訴冤。

涯皆自紀其事,而所屬縉紳各歌頌之,因彙刊集後。

昔猛虎渡河,劉寬以為偶然,而涯乃以恍惚之事,引為己功,人之度量相去,蓋不可道里計矣。

△《環碧齋詩集》·三卷、《尺牘》·三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祝世祿撰。

世祿有《環碧齋小言》,已著錄。

《西江志》稱其工詩善草書,談理獨抒心得,今觀其詩,格調頗伉爽,而簡汰未嚴,尺牘更開三袁一派矣。

所謂談理獨抒心得者,殆即指《小言》,已訂正於雜家類中,茲不具論焉。

△《司勳文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羅虞臣撰。

虞臣字熙載,廣東順德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吏部稽勳司主事。

事跡附見《明史·劉世毅傳》。

虞臣以初任刑部主事,提牢時,寬假張延齡,為大猾劉東山所訐,下獄拷掠,斥為民;既歸,結廬山中,讀書纂述,年僅三十五而卒。

然其他著作不傳,惟是集存。

其平生不屑為詩賦,故集中皆散體之文,自六卷以下,則采錄所作家乘以足之,惟以《中官傳》六七篇參雜其間耳。

其文疏快有氣,然皆率其才氣,縱筆一往,未能范以法度也。

冼桂奇《序》,以司馬遷擬之,談何容易乎!

△《五嶽山人集》·三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黃省曾撰。

省曾有《西洋朝貢典錄》,已著錄。

是集凡賦詩十八卷,雜文二十卷。

王世貞《序》稱:其古今體詩,皆出自六代、三唐,於他文亦推許甚至。

及其為《藝苑卮言》,則雲勉之詩如假山,雖爾華整,大費人力。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亦謂其詩品太庸,沙礫盈前,無金可采。

今觀其集,兩家之說不虛矣。

中第二十卷為《客問》四十章,二十一卷、二十二卷為《擬詩外傳》,二十三卷為《黃氏家語》,明人亦摘出別行。

其客問、雜論、物理,多臆揣之說,《擬詩外傳》,未免優孟衣冠,至《家語》創立篇名,儼同孔氏,抑又僭矣。

△《蓉山集》·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董燧撰。

燧字兆時,蓉山其號也,臨川人。

嘉靖辛卯舉人,官至南京刑部郎中。

燧少從王艮、聶豹講良知之學,是集自首捲至六卷,皆其問答會語,七卷至十卷為詩,十一捲至十六卷為雜文。

△《孔文谷詩集》·十四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孔天允撰。

天允字汝錫,號文谷,又號管涔山人,汾州人。

嘉靖壬辰進士第二,於故事當授編修,以藩戚,外補陝西提學僉事,官至浙江布政司參政。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雲,管涔山人如新調鸚鵡,雖復多言,舌音終強,蓋深不取之。

此集為同安洪朝選所刻,內《履霜集》一卷,《澤鳴稿》一卷,《漁嬉稿》以編年為次,自隆慶丁卯至萬曆戊寅十二年所作,分十二卷,校以浙江采進之本,佚闕尚多,非其完帙。

考《千頃堂書目》,亦載《天允詩集》十四卷;則黃虞稷所見,即此本矣。

△《孔文谷文集》·十六卷、《續集》·四卷、《詩集》·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孔天允撰。

此本較其家刻,多文集二十卷,而詩則惟有《履霜集》、《漁嬉稿》、《闕澤鳴稿》一卷,所作《霞海》篇,亦不在其中。

相其詩集版式,蓋隨作隨刻,故傳本多少不定也,焦《國史經籍志》,載《天允集》僅三卷,是即多所續增之明驗矣。

△《霞海篇》·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孔天允撰。

是編乃其督學浙江時,案臨台州所作,故以《霞海》為名,凡詩三十四首,力摹「三謝」而未成。

如《望司成程公詩》起句曰:「瞻塗ㄕ來旌,邂逅欣遽斯。」

以「ㄕ」字為「引領而望」之意,是不止札闥鴻休矣。

△《山文集》·十卷、《詩集》·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馮汝弼撰。

汝弼有《山雜記》,已著錄。

其官工科給事中時,論劾汪宏罪狀,直聲震動一時。

其人足以不朽,其詩文則以人見重,非以詞章傳也。

△《粵台稿》·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謝少南撰。

少南字與槐,上元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參政。

是集乃其提學廣西時所作,詩與文各一卷,詩尚不失清拔,文則未之逮也。

《千頃堂書目》別載少南《河垣稿》一卷,《謫台稿》一卷,今未見傳本,疑其佚矣。

△《序芳園稿》·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趙伊撰。

伊字子衡,平湖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廣西按察司副使。

是集為其甥沈懋孝所選,附以劉子伯批點,其詩時有清脫之致,而醞釀未深。

△《菲泉存稿》·八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來汝賢撰。

汝賢字子禹,蕭山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禮部主事。

是集凡詩二卷,文六卷。

末附許應元所撰《墓誌》及姜寶所撰《誣枉記》,蓋汝賢由丹陽知縣,行取入都後,同僚譖其受金,為巡按御史所論劾,故作此以辯之。

寶,即汝賢之門人也。

《千頃堂書目》載此集作十六卷,疑或有《續集》而佚之。

至雲汝賢字汝禹,則「汝」字傳寫誤耳。

△《洛原遺稿》·八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白悅撰。

悅字貞夫,武進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江西按察司僉事。

悅為尚書昂之孫,家世鼎貴,而獨刻意學詩,句調華贍,神理頗清,視當時襞積者,差勝,特格律未能變化,往往雷同。

△《蔣道林文粹》·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蔣信撰。

信有《道林諸集》,已著錄。

是集,為其門人姚學閔所編。

其文不事華藻,惟直抒胸臆,期於明暢而止。

蓋信嘗從王守仁於龍場驛,後又從湛若水游,所重惟在於講學耳。

△《巾石遺編》·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呂懷撰。

懷有《周易卦變圖傳》,已著錄。

據《千頃堂書目》所著,《巾石類稿》本三十卷,是集不知何人所編,皆掇拾於殘剩之餘,寥寥數篇,不成卷帙,疑原本散佚,此或其子孫所錄存也。

△《閔午塘詩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閔如霖撰。

如霖字師望,號午塘,烏程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是集為其門人吏部侍郎姚宏謨所編,詩多應酬之作,雖清圓而乏骨力,古體尤不擅長。

《千頃堂書目》載,《午塘集》十六卷,殆尚有文集九卷,而佚之歟。

△《冰玉堂綴逸稿》·二卷、《蘭舟漫稿》·一卷、附《二餘詞》·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陳如綸撰。

如綸字德宣,號午江,太倉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參議。

文集為其子謙亨等所編,初稿本十卷,以弗戒於火,稿盡亡。

謙亨搜求殘剩,緝為二卷,故題曰《綴逸》。

其詩別名《蘭舟漫稿》,為如綸所自編,乃嘉靖甲辰服闋,補江西按察司僉事時,途中所作。

其詩餘別名《二餘詞》,亦如綸自編,二餘者,如綸別號也。

△《包侍御集》·六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包節撰。

節有《陝西行都司志》,已著錄。

是編,前二卷為《台中稿》,官御史時作;後四卷為《湟中稿》,戍莊浪時作。

二編皆兼載詩文。

節嘗謂《文苑英華集》可以續《昭明文選》,因輯《苑詩類選》三十卷,故所作纖麗為多,大抵皆取材於是也。

△《承啟堂稿》·二十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薇撰。

薇字懋垣,海鹽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禮科給事中。

隆慶初,贈太常寺少卿,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乃其門人嚴從簡所編,凡「詩」七卷,「文」二十卷,附錄「志銘」、「行狀」、「墓表」、「傳誄」一卷,末一卷,則其曾孫嘉徵「二疏」,並「行狀」、「志銘」也。

嘉徵字孚千,天啟辛酉副榜貢生,官松溪縣知縣,嘗劾魏忠賢十大罪。

其疏,為世所傳雲。

△《自知堂集》·二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蔡汝楠撰。

汝楠有《說經記》,已著錄。

是集詩七卷,文十七卷,其門人朱炳如所編。

《明史》稱汝楠初喜文章,從王慎中、唐順之、高叔嗣、顧、皇甫孝兄弟游;中年復好講學,與鄒守益、羅洪先相善。

詩格遂漸頹唐,頗有壽陵餘子,失其故步之譏。

然汝楠才地本不足雁行王、唐諸人,亦不盡繫於講學之後,荒廢吟詠也。

△《涇林集》·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周復俊撰。

復俊有《東吳名賢記》,已著錄。

是集一名《六梅館集》,凡詩三卷,雜文五卷,其詩皆有楊慎評語。

據其孫元幸《跋》,蓋慎戍南之時,與復俊遇於仙屯草堂,劇談七晝夜,因為評定其詩。

一梓於蜀中,再梓於玉田,後編入全集,評亦遂仍其舊雲。

△《龍全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畿撰。

畿字汝中,號龍,山陰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兵部武選司郎中,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畿傳王守仁良知之學,而漸失其本旨。

如謂:虛寂微密,是千聖相傳之秘,從此悟入,乃範圍三教之宗。

又謂:佛氏所說,本是吾儒大路,是不止陽儒而陰釋矣。

故史稱其雜以禪機,亦不自諱。

《史》又載:「畿嘗言學當致知見性而已,應事有小過,不足累。」

故在官不免干請,以不謹斥。

蓋王學末流之恣肆,實自畿始。

《明史》雖收入《儒林傳》,而稱士之浮誕不逞者,率自名龍弟子云云。

深著其弊,蓋有由也。

是集為其子應斌、應吉所編,凡語錄八卷;書序、雜著、記說,共九卷;詩一卷;祭文、志狀、表傳二卷。

其門人蕭良刊之,丁賓又為重鐫,而益以《大象義述》一卷,傳志、祭文一卷。

△《龍語錄》·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畿撰。

是編雖名語錄,實即畿之文集,前有李贄《序》,謂之《龍集抄》,蓋又經贄所品定也,合是二人以成此書,則書可知矣。

△《王侍御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瑛撰。

瑛字汝玉,無錫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是編,為其子鴻臚寺主簿同所刊,蓋歐大任所選定。

前二卷為古體,後五卷為近體。

前有《小傳》,亦大任所作,末有崔銑《兩巡紀行稿》,《跋》一篇。

兩巡者,一出理北直隸、山東、河南馬政,一巡按福建也。

集中無此標目,蓋其詩已散入集中,銑《跋》無所附麗,故綴於後。

鄭啟謨《序》題曰:《石沙漫稿》,亦與此本標題不同,則瑛世居石沙山,初以名集,同改題今名也。

△《少峰草堂詩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林應亮撰。

應亮字熙載,侯官人,人瑞翁春澤子也。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

是集,《千頃堂書目》作二卷,此本僅一卷,其詩皆沿七子之派。

△《寒屯集》·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蘇志皋撰。

志皋字德明,別號寒屯,固安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副都御史。

此集凡詩二卷,雜文二卷,有汪來《後序》,稱其尚有《巡撫奏議》十八卷、《譯語》、《畫跋》、《恆言》,各一卷,今並不傳。

△《東白草堂集》·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顧存仁撰。

存仁有《太僕寺志》,已著錄。

是編詩,分四集,每集一卷。

曰《使蜀初編》,存仁為給事中時作;曰《居庸內編》,曰《居庸外編》,曰《居庸別編》,存仁編管保安時作。

《別編》末,《答羅太史》韻十首,自記作於吳中,蓋當隆慶改元,存仁將起用時也。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建言,受杖,起草時鬼近榻前,詰旦鴉鳴戶上,無所畏縮,其勁直如是。

故其詩亦稱心而談,罕鍛煉之功雲。

△《期齋集》·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呂本撰。

本字汝立,號南渠,又號期齋,餘姚人。

初冒姓李,晚乃歸宗。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謚文安。

本在位不久,即遭憂以歸,遂不復出,家居數十年,以亭館花竹之勝,擅名一時。

是編,詩四卷,文十卷,為其子禮部主事元所編,大抵應酬之作,仍沿台閣之體。

△《璞岡集》·三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馬汝彰撰。

汝彰字存美,璞岡其號也,汲縣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南右布政使。

是編,乃汝彰所自編。

垂沒之時,其友人陰秉欲刻之,汝彰不可;汝彰沒,其嗣子繩祖與其婿阮承謙始刻之,而秉為之《序》,其始末具載《序》中。

凡文一卷,詩一卷,詩餘一卷,皆不擅長。

蓋其友、其子、其婿,均不及汝彰之自知也。

△《許水部稿》·三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許應元撰。

應元字子春,錢塘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

是集乃應元官夔州知府時所自刊。

以皆官郎署時所作,故仍以水部名集,凡詩一卷,文二卷。

△《元光漫稿》·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徵撰。

徵字誠之,湖廣桃源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議。

歸田後結廬於元光洞,因以名集。

其於律詩題曰「八句」,而不名律詩;於絕句題曰「四句」,而不名絕句。

為唐、宋諸集,未見之例。

詩多出韻,又不合洪武正韻,亦不知何說也。

前《序》稱六卷,而其書實止五卷,後餘一頁,蓋殘闕之本,故今以五卷著錄焉。

△《藎心堂集》·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尚文撰。

尚文字寶江,真定人。

嘉靖壬辰武進士,累官福建總兵官,掛征蠻將軍印,都督同知。

明萬曆戊寅,廣西桂林、柳州,苗童煽亂,馬平童韋王朋率東甌,大產諸蠻,攻掠屯落,尚文剿平之。

是書所載,只當時奏疏、啟,附以贈言、壽序之類。

故標題《藎心堂集》,而以《征蠻紀略》為子目。

然韋王朋與堡兵爭鬥之由,及要挾東甌大產諸蠻事實,書中多不一敘,又十寨先後分合開設事宜,亦未能備載,均不及《明史·土司傳》,及《廣西通志》之詳實。

非紀事之書,與紀略之名,殊不相應。

今從其總名,仍題曰《藎心堂集》,存其目於《集部》,庶不失實焉。

△《白山房集》·二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高應冕撰。

應冕字文中,仁和人,嘉靖甲午舉人,官光州知州。

是集,序、記、雜文,凡八十七篇,中如《游閒公子》、《白先生》、《羲皇上人諸傳》、《虞秦對曹交篇》諸文,大抵構虛托喻,遊戲筆墨。

惟《縱囚一辨》,差為有見雲。

△《求志齋言草》·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瀚撰。

瀚號龍岳,秀水人,嘉靖甲午舉人,官至廉州府知府。

是集兼載詩文,詞頗質實,而微嫌鈍置。

前有薛僑《序》,稱所著學論十篇,尤其平日所自得。

今在第十七卷中。

然皆宋儒所常言,無所闡發也。

△《孫文恪集》·二十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孫升撰。

升字志高,餘姚人,燧之子也,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是集,文十四卷,詩六卷,其子龍等所編。

有《與人論詩文書》云:李空同步武古人,學李譬則燕途入秦,車轍所歷,可循而至。

又云:空同與何大復辯論,詆其好詞乖法之失。

何氏亦嘗詆李,謂其作疏鹵,間涉於宋。

總之,負氣求勝,各不相下。

觀於是言,可以知其瓣香所在矣。

附錄一卷,乃其繼室楊文儷作。

文儷,仁和人,工部員外郎應獬之女。

諸子成進士者四人;龍,鋌、廣皆至尚書,宗至太僕寺卿,皆文儷教之。

蓋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舉之文者,文儷一人而已。

詩其餘事也。

△《西野遺稿》·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璣撰。

璣字邦在,號西野,豐城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是集,前有何堂《序》,稱璣文稿多毀於火,仲孫自茂掇拾其僅存者,裒為五帙授梓。

此本多至十四卷,又崇禎中,其曾孫九疇所刻也。

凡文十卷,詩三卷,雜著一卷,詩中以古體與五言古風,分為二目,殊乖體例。

△《文肅集》·二十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趙貞吉撰。

貞吉,字孟靜,內江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肅。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凡詩六卷,文十七卷。

貞吉學以釋氏為宗,姜寶為之《序》曰:今世論學者,多陰采二氏之微妙,而陽諱其名,公於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訟言之、昌言之,而不少避忌。

蓋其所見真,所論當,人固莫得而訾議也。

其持論可謂悍矣。

△《駱兩溪集》·十四卷、《附錄》·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駱文盛撰。

文盛,字質甫,武康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初,蔡汝楠刻其詩集七卷,並為之評點。

卷首汝楠《序》,即為詩集而作。

此集,益以雜文、筆記七卷,蓋楊鶴所續增也。

其詩文皆於淺弱之中,時有清遠之致,蓋文盛官翰林時,以不附嚴嵩,遂移疾不出,後貧病垂死,有以千金求居間者,尚力揮之,至歿無以葬。

事具吳尚文《序》,及卷末尚文書事中。

是其胸次本高,故吐言不俗,特編次者,欲取卷帙之富,未能盡翦其榛苦耳。

△《奚囊蠹餘》·十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張瀚撰。

瀚有《台省疏稿》,已著錄。

是集,賦一卷,詩九卷,記一卷,雜著一卷,墓誌二卷,行狀、行略一卷,祭文一卷,書二卷。

瀚於萬曆中以忤張居正罷歸,頗著風節。

《浙江通志》稱其善書法,工點染,詩文莊嚴典則,歸之爾雅;然集中酬贈牽率,什居六七,雖平正無瑕,而殊少醞釀。

其《自序》謂:奔走四方二十餘年,每以一囊自隨,凡所得簡札、詩帖,俱納其中。

積久蠹蝕,因取其字畫稍全,章句可讀者,錄出成帙,故名曰《奚囊蠹餘》雲。

△《璉川詩集》·八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施峻撰。

峻字平叔,歸安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青州府知府。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平叔以七律自詡,然殊不見好。

諸體過修邊幅,未免氣餒。

是集,有顧應祥《序》,亦謂唐以後詩,音調格律相尚,鍛煉益工,其氣益弱,亦似微致不滿焉。

△《陳梧岡集》·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堯撰。

堯字敬甫,號梧岡,南通州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

《明史·藝文志》載:堯文集五卷,詩集三卷。

是集乃文二卷,詩二卷,與《志》不符,然首尾完具,篇次分明,《志》蓋偶沿《千頃堂書目》之誤也。

其文樸直不支,而微傷太質,其詩又遜於文。

△《驪山集》·十四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明趙統撰。

統有《杜律意注》,已著錄;是集乃楊光訓所編。

集中自謂:「嘉靖丁未,誤讎陷獄,近三十年,多為詩。

萬曆癸酉恤歸,仍歲為一集。」

此本凡賦及詩九卷,文一卷,雜著二卷,詩話二卷,總題曰《驪山集》,似光訓有所刪汰也。

前有朱勤{美}《序》,稱其命意搜微,多出己見。

大都骨力莽蒼,學殖淹博,稍稍融透,莫難雁行獻吉。

然則明譏其未融透矣,何不悟而猶刊以弁集也?

△《方山文錄》·二十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薛應撰。

應有《四書人物考》,已著錄。

是集為應所自編。

其學初出於邵寶,後從泰和歐陽德,德,姚江派也。

又從高陵呂冉,冉,河東派也。

故所見出入朱、陸之間。

然先入為主,宗良知者居多。

集中論學之語,互有醇疵,蓋由於此。

至其《職勢論》中稱:「黨錮興,而漢社屋;玄談盛,而晉室傾;清流濁,而唐祚移;學禁作,而宋舟覆。

其初文雅雍容,議論標緻,不過起於一二人之獵勝。

而其究乃致怨惡沸騰於寰中,干戈相尋於海內,而潰敗不可收拾」云云。

若於七八十年之前,預見講學之亡明者,則篤論也。

其文章當李、何崛起之時,獨毅然不變於風氣。

然應以時文擅長,古文特自抒胸臆,惟意所如。

故往往輕快有餘,少停蓄深厚之意,如十五卷《費文通傳》,稱公生成化癸卯三月十四日,距卒六十有六年。

初娶婁氏,以產卒;繼娶金吳都御史女,復卒,俱贈夫人。

五子:長某,次某,云云。

此志狀之文,非傳之體,於文格亦多未合,所謂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歟。

所作史論,如漢武帝、蘇軾諸篇,特為平允。

而《漢文帝論》中,稱賈生不死,文帝終必用之。

《賈誼論》中又稱,文帝終不能用之。

取快筆端,自相矛盾,亦不可盡據為典要也。

△《兩城集》·二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靳學顏撰。

學顏字子愚,濟寧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前有於若瀛《序》,稱所著有《閒存集》、《兩城集》、《荒稿園志》等部。

歿後所存,僅十之二三。

其子需等復裒輯為:詩十四卷,文六卷,即此本也。

其詩格律清整,而蹊徑尚存,不脫歷下流派,文則偶然揮灑而已。

△《嵩陽集》·(無卷數,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劉繪撰。

繪字子素,一字少質,光州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重慶府知府。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首賦、次詩、次書、次疏,復以詩賦殿後,而不分卷帙,蓋編次未定,旋作旋刊,明人文集,往往多如是也。

其詩局度頗宏整,而乏深致,文不加修飾,暢所欲言,如《春秋補傳序》云:古之注經者務簡,後之注經者務繁;古之注經者務簡而經益明,後之注經者務繁而經益晦。

六經之注,莫不皆然,而《春秋》為甚。

持論頗為平允。

至劾夏言一疏,但以不戴所賜香葉冠激世宗之怒,則非諫臣之體,案《明史·夏言本傳》稱,賜香葉束巾,言謂人臣非法服不受。

帝積憤欲去言,嚴嵩因得間之。

至言得罪下獄,帝猶及前不戴香冠事。

據此,則繪是疏或當有所受之歟?

△《王氏存笥稿》·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維楨撰。

維楨字允寧,華州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明史·文苑傳》附見《李夢陽傳》中。

《千頃堂書目》載:維楨《存笥稿》二十卷,又全集四十二卷。

今全集未見傳本,惟此集存,乃其友餘姚孫升所編也。

前十六卷為雜文,後四卷為古今體詩。

升《序》稱:其文法司馬遷,詩法漢、魏,近體尤宗杜氏。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謂七律滯鈍,五言有句無篇。

今觀其集,彝尊之論為允。

胡應麟又稱:其文矯健勝其詩,亦不盡然。

△《天山草堂存稿》·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何維柏撰。

維柏字喬仲,南海人。

嘉靖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監察御史,坐劾嚴嵩,廷杖,除名。

隆慶初,復原官,累遷南京禮部尚書,謚端恪,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文六卷,詩二卷。

文集中有《講義》、《語錄》二種,皆以《白沙緒論》為宗。

其詩亦多講學語,蓋維柏嘗從陳獻章游也。

朱彝尊《明詩綜》謂其《乞休詩》云:「樂事尚饒新歲月,勝游不改舊山。」

乃侍其父與鄉人,為九老會時所作。

今考《乞休詩》為萬曆丙子,得旨歸老之作。

而和其父與九老韻七律二首,則作於嘉靖戊申,乃劾嚴嵩後削籍歸里時作。

彝尊徵引偶誤,殆亦未見此集歟。

△《金齋集》·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宋諾撰。

諾字子重,號金齋,故城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兗州府知府。

是集,文三卷,詩一卷,而別以策對、書啟之類附入詩後。

其《歷官條教》,又標《政績》一目,體例頗為糅雜,集中大抵宦游應酬之作。

△《沈鳳岡集》·四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沈良才撰。

良才字鳳岡,泰州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其為吏科給事中時,嘗疏劾嚴嵩,頗見風采,詩則尚未成家。

△《陳文岡集》·二十卷(內府藏本)

明陳撰。

,鄢陵人,文岡其字也。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甘肅巡撫。

是集詩文多率筆,奏疏亦多迂論。

△《省中稿》·二卷、《二台稿》二卷、《歸田稿》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明許撰。

字仲貽,上元人。

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尚寶司卿。

《二台稿》、《歸田稿》皆詩集,惟《省中稿》兼有雜文。

詩格頗爽俊,當其合處,時得古人之意;而失於芟擇,多參以應俗之作,遂不免沙中金屑之憾。

《千頃堂書目》載,所作尚有《武林稿》一卷。

此本不載,或裝緝者偶佚歟?

△《徐陽溪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徐燦撰。

燦字文華,後更字本充,號陽溪,奉新人。

嘉靖丁酉舉人,嘗館於嚴嵩家,一日嵩與朝官燕,方獻酬,客皆跪受爵,燦遂慨然辭歸,蓋亦知幾之士,較賢於張{角}。

平生喜講良知之學,故其文皆質俚,詩亦類「《擊壤集》派」。

△《見滄文集》·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瓚撰。

瓚字見滄,錢塘人。

嘉靖戊戌進士第一,官至吏部左侍郎。

是集為其門人趙應元所編,而其子藉吉校刊之,第一卷為廷對策,二捲至七卷為各體詩,八卷以下皆雜文,大抵應俗之作也。

△《袁文榮詩略》·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袁煒撰。

煒字懋中,慈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建極殿大學士,謚文榮。

事跡附見《明史·嚴訥傳》。

史稱:煒才思敏捷,帝半夜出片紙,命撰青詞,舉筆立成。

遇中外獻瑞,輒極詞頌美。

帝畜一貓死,命儒臣撰詞以醮。

煒詞有「化獅作龍」語,帝大喜。

其詭詞媚上多類此。

時謂李春芳、嚴訥、郭璞及煒為「青詞宰相」。

又稱:煒自負能文,見他人所作,稍不當意,輒肆詆誚。

館閣士出其門者,斥辱尤不堪,故人皆畏而惡之。

是編首,題門人王犀登校。

蓋犀登以山人游煒之門也。

申時行《序》稱,煒所為詩甚多,歲久散逸。

其孫景祖、景高搜遺草,得若干首,名之曰《詩略》,案《明史·藝文志》,袁煒詩集八卷,是煒別有全集。

此其選本,故題曰《詩略》耳。

集中佳句寥寥,不識何以狂傲如是。

又兩卷無一應制之作,殆犀登削之耶?

△《愛吾廬集》·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徐良傅撰。

良傅字子弼,東鄉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以言事斥為民。

其門人湯顯祖所作傳,載其行履頗詳。

集凡八卷,詩體略近七子,氣度安雅,而風骨不足以振之。

古文則序多至數十篇,而論、碑、記、祭文,僅得六篇。

第八卷中,題曰:瑞金楊於莊採補,疑本有散佚,而後人掇拾刊行之,非其全也。

△《崇蘭館集》·二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莫如忠撰。

如忠字子良,華亭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浙江布政使。

告歸,杜門著書,年至八十餘乃卒。

《明史·文苑傳》附載《董其昌傳》中。

其詩頗具唐音,五言近體尤多佳句。

文則應俗之作居多,惟題跋十餘則,頗為雅令。

案:如忠精於賞鑒,流傳墨跡,題識最多,此所收猶未盡也。

△《陳兩湖集》·三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昌積撰。

昌積號兩湖,泰和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尚寶司少卿,兼翰林院學士。

嘗手刪其文為《龍津稿》,後其子文揚、文振又益以古今體詩,合為此集。

其詩文悉才調富有,而馳驟自喜,細大不捐。

△《松風軒藏稿》·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昌積撰。

此集《千頃堂書目》不著錄,蓋其初刻未定之本也。

△《已寬堂集》·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陳鎏撰。

鎏字子兼,號雨泉,吳縣人,自署曰穎川,從郡望也。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四川提學副使,署布政使。

是集所載詩,自嘉靖壬辰至萬曆乙亥,計四十四年之作,篇什雖多,頗傷蕪雜。

前有岷王定耀《序》,言其子出《已寬堂詩文》二編,而此帙有詩無文,蓋不全之本也。

然《千頃堂書目》已作四卷,則文集之佚久矣。

△《錢永州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錢芹撰。

芹字懋文,號泮泉,海鹽人,琦之次子也。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永州府知府,故以永州名集。

首列奏疏二卷,頗切當時利弊,其《斥異端》一條,蓋為陶仲文而發也。

惟其學出自湛若水,後乃改從王守仁,故於姚江一派,推挹頗深,持論不無少偏雲。

△《華陽漫稿》·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章煥撰。

煥有《平倭四疏》,已著錄。

其官總督南京倉儲副都御史時,以赴任遲延,言者劾其怠慢君命,逮治,謫戍廣東。

卷中題「羅浮山人」,蓋在粵時所自號也。

集為其子德基所編,凡奏疏四卷,雜文九卷,詩一卷,而以德基從戍時賦詩百餘首,附於末。

△《天目山齋歲編》·二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吳維岳撰。

維岳字峻伯,孝豐人。

嘉靖戊戌進士。

官至右都御史,巡撫貴州。

《明史·文苑傳》附見《王世貞傳》中,為嘉靖廣五子之一。

是集皆其讀書天目山時,吟詠倡和之作,分年編次,起嘉靖己亥,訖壬戌,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峻伯詩如鉛刀土花,不堪灑削。

雖詆之太過,然覆核斯集,其論亦非無因也。

△《白華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