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
△《文說》·一卷(永樂大典本)
元陳繹曾撰。
繹曾字伯敷。
《元史》附見《儒學傳》,作處州人。
而《吳興續志》亦載其名,蓋家本括蒼,而僑居苕水者也。
至順中,官至國子監助教。
嘗從學於戴表元,而與陳旅友善。
師友淵源,具有所自,故所學頗見根柢。
是書乃因延復行科舉,為程試之式而作。
書中分列八條,論行文之法。
時《五經》皆以宋儒傳注為主,懸為功令,莫敢異趨。
故是書大旨皆折衷於朱子。
《吳興續志》稱繹曾嘗著《文筌》、《譜論》、《科舉天階》,使學者知所向方,人爭傳錄。
焦《經籍志》又載繹曾《古今文矜式》二卷。
今考繹曾所著《文筌》八卷,附《詩小譜》二卷,元時麻沙坊刻,附列於《策學統宗》之首,今尚有傳本,其文與此編迥殊。
惟《科舉天階》與《古今文矜式》今未之見。
疑此編即二書之一,但名目錯互,莫能證定。
今姑仍《永樂大典》舊題,以《文說》著錄,用闕所疑。
卷首所稱陳文靖公,蓋即元翰林學士東平陳儼,亦以文名。
至其自稱先尚書者,則已失其世系,無可考矣。
△《修辭鑒衡》·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王構編。
構字肯堂,東平人。
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謚文肅,事跡具《元史》本傳。
據至順四年王理序,是編乃構官濟南總管時以授其門人劉氏,而理為刻於集慶路者。
舊本殘蠹,闕其前頁,其劉氏之名則不可考矣。
上卷論詩,下卷論文,皆采宋人詩話及文集、說部為之。
構所附論者,惟下卷結語一條而已。
所錄雖多習見之語,而去取頗為精核。
《元史》稱構弱冠以詞賦中選,至元十一年為翰林國史院編修,草《伐宋詔書》,為世祖所賞。
又稱構練習台閣故事,凡祖宗謚議冊文皆所撰定。
又稱其子士熙、士點皆能以文學世其家。
則構在當時,實以文章名世,宜是編所錄具有鑒裁矣。
其中所引如《詩文發源》、《詩憲》、《蒲氏漫齋錄》之類,今皆亡佚不傳,賴此書存其一二。
又世傳《呂氏童蒙訓》非其全帙。
此書所採凡三十一條,皆今本所未載,亦頗足以資考證。
較《詩話總龜》之類浩博而傷猥雜者,實為勝之,固談藝家之指南也。
此書久無刊本,傳寫多訛,而卷中不著書名者凡十條。
又上卷佚其第五頁,序文僅存末頁,中亦時有闕字。
今檢其可考者補之,其無可考者則姑仍原本,以存其舊焉。
△《金石例》·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元潘昂霄撰。
昂霄有《河源記》,已著錄。
是書一捲至五卷述銘志之始,於品級、塋墓、羊虎、德政、神道、家廟、賜碑之制,一一詳考。
六卷至八卷述唐韓愈所撰碑誌,以為括例,於家世、宗族、職名、妻子、死葬日月之類,鹹條列其文,標為程式。
九卷則雜論文體。
十卷則史院凡例。
然昂霄是書,以《金石例》為名,所述宜止於碑誌,而泛及雜文之格,與起居注之式,似乎不倫。
又雜文之中,其目載有郝伯常先生編《類金石》八例,蒼崖先生十五例二條,皆有錄無書。
九卷之末有跋云:「右先生《金石例》,皆取《韓文類輯》以為例,大約與徐秋山括例相去不遠。
若再備錄,似為重複,故止記其目於此。」
然則最後二卷,其始必別自為編,附之《金石例》後。
後人刊版,乃並為一書。
又知六卷至八卷所謂《韓文括例》者,皆全采徐氏之書,非昂霄所自撰矣。
其書敘述古制,頗為典核。
雖所載括例但舉韓愈之文,未免舉一而廢百。
然明以來金石之文,往往不考古法,漫無矩度,得是書以為依據,亦可謂尚有典型,愈於率意妄撰者多矣。
書在元代,版凡三刻。
此本乃其子詡至正五年刊於鄱陽者也。
△《作義要訣》·一卷(永樂大典本)
元倪士毅撰。
士毅有《四書輯釋》,已著錄。
是編皆當時經義之體例。
自宋神宗熙寧四年始以經義試士,元太宗從耶律楚材之請,以三科選舉,經義亦居其一。
至仁宗皇慶二年,酌議科舉條制,乃定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漢人、南人第一場經、疑二問,限三百字以上,不拘格律。
元統以後,蒙古、色目人亦增經義一道。
明以來科舉之文,實因是而引伸者也。
是書所論,雖規模淺狹,未究文章之本源。
然如云:「第一要識得道理透徹,第二要識得經文本旨分曉,第三要識得古今治亂安危之大體。」
又云:「長而轉換新意,不害其為長;短而曲折意盡,不害其為短。
務高則多涉乎僻,欲新則類入乎怪。
下字惡乎俗,而造作太過則語澀;立意惡乎同,而搜索太甚則理背。」
皆後來制藝之龜鑒也。
國家設科取士,仍以經義為先。
我皇上聖訓諄諄,正文體,操觚之士皆知以先正為步趨。
是書又在明前,法雖小異而理則相通。
錄而存之,或亦先河後海之義歟?原序稱兼采謝氏、張氏之說,《永樂大典》注其說已載《舉業筌蹄》卷中,故不復錄。
今是卷佚,姑仍舊本闕之。
然大旨則已具於此矣。
△《墓銘舉例》·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王行撰。
行有《半軒集》,已著錄。
行以墓誌銘書法有例,其大要十有二事:曰諱,曰字,曰姓氏,曰鄉邑,曰族出,曰治行,曰履歷,曰卒日,曰壽年,曰妻,曰子,曰葬。
其序次或有先後,要不越此十餘事而已。
取唐韓愈、李翱、柳宗元,宋歐陽修、尹洙、曾鞏、王安石、蘇軾、朱子、陳師道、黃庭堅、陳、晁補之、張耒、呂祖謙一十五家所作碑誌,錄其目而舉其例,以補元潘昂霄《金石例》之遺。
墓誌之興,或雲宋顏延之,或雲晉王戎,或雲魏繆襲,或雲漢杜子夏,其源不可詳考。
由齊、梁以至隋、唐諸家,文集傳者頗多,然詞皆駢偶,不為典要。
惟韓愈始以史法作之,後之文士率祖其體。
故是編所述以愈為始焉。
△《懷麓堂詩話》·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李東陽撰。
東陽有《東祀錄》,已著錄。
李、何未出以前,東陽實以台閣耆宿主持文柄。
其論詩主於法度音調,而極論剽竊摹擬之非,當時奉以為宗。
至何、李既出,始變其體。
然贗古之病,中其所詆訶,故後人多抑彼而伸此。
此編所論,多得古人之意。
雖詩家三昧不盡於是,要亦深知甘苦之言矣。
姚希孟《松癭集》有此書跋云:「李長沙詩以勻穩為主。
其為古樂府,州譏其類小學、史斷,其談詩頗津津。
是時詞林諸公多以詩為事,卷中所載如彭民望、謝方石輩,相與抨彈甚切。
讀之猶想見前輩風致。」
云云。
核其詞意,似頗不滿於東陽。
然王世貞詆《西涯樂府》乃其少年盛氣之時,迨其晚年作《西涯樂府跋》,已自悔前論。
希孟所引,殊不足為憑。
惟好譽其子兆先,殆有王福之癖,是其一瑕耳。
林炫《卮言餘錄》曰:「成化間,姑熟夏宏集句有《聯錦集》。
《懷麓堂詩話》載其『客醉已無言,秋蛩自相語』為高季迪詩,宏捏寫他人姓名。
今考集中無之」云云。
《聯錦集》今未見。
然炫與東陽均正德間人,所見之本不應有異,或東陽偶誤記歟?近時鮑氏知不足齋刻此編,於浦源「邊路繞巴山色,樹裡河流漢水聲」句下注曰:「案二句《宋詩紀事》以為鬼詩。」
今考《宋詩紀事》所載吳簡詩,誠有此聯,惟上句稍異一二字。
然厲鶚所據乃《荊門紀略》,其書為康熙戊戌、己亥間胡作炳所撰。
龐雜,頗無根據,似未可執以駁東陽。
況浦源此事,都穆《南濠詩話》亦載之,知當時必有所據。
安知非《荊門紀略》反摭源此聯偽撰鬼詩耶?是尤不當輕信新聞,遽疑舊記矣。
△《頤山詩話》·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安磐撰。
磐字公石,頤山其號也,嘉定州人。
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
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除名。
事跡具《明史》本傳。
其論詩以嚴羽為宗。
其中如以海棠為杜甫母名,尚沿小說之誤。
又以「朝扣富兒門」四句譏杜甫致君堯舜之妄,亦失之固。
所載《譏陳循詩嘲裁傳奉官詩》,亦皆近乎小說,無關詩法。
然其議莊「溪邊鳥共天機語,杖上梅花太極行」句,論梅堯臣「歌欲論長恨,人將問少君」句,及排周紫芝論林逋梅詩,則固公論也。
磐亦能詩,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載其數篇,深許其工。
故其評論古人,多中會。
蓋深知其甘苦而後可定其是非,天下事類如是也。
△《詩話補遺》·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楊慎撰。
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
此編乃其戍南後所作,其門人曹命編次者也。
慎在戍所,無文籍可稽,著書惟憑腹笥。
中如稱宋本《杜甫集·麗人行》中有「足下何所有?紅蕖羅襪穿鐙銀」二句之類,已為前人之所糾。
至於稱渤海北海之地,今哈密、扶餘,中國之滄州、景州名渤海者,蓋僑稱以張休盛云云,不知哈密在西,扶餘在東,絕不相及,滄、景一帶,地皆瀕海,故又有瀛州、瀛海諸名。
謂曰僑置,殊非事實。
又香、香雨並出王嘉《拾遺記》,而引李賀、元稹之詩。
又以盧象「氣杳流水」句誤為香字,如斯之類,亦引據疏舛。
然其賅博淵通,究在明人諸家之上。
去瑕存瑜,可采者固不少也。
△《藝圃擷餘》·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世懋撰。
世懋有《卻金傳》,已著錄。
是編雜論詩格,大旨宗其兄世貞之說,而成書在《藝苑卮言》之後。
已稍覺摹古之流弊,故雖盛推何、李,而一則曰:「我朝越宋繼唐,正以豪傑數輩得使事三昧,第恐數十年後必有厭而掃除者,則其濫觴末弩為之也。」
一則曰:「李於鱗七律,俊傑響亮,余兄推轂之。
海內為詩者爭事剽竊,紛紛刻鶩,至使人厭。」
一則曰:「嘗謂作詩初命一題,神情不屬,便有一種供給應付之語。
畏難怯思,即以充數。
能破此一關,沉思忽至,種種真相見矣。」
一則曰:「徐昌、高子業皆巧於用短。
徐能以高韻勝,高能以深情勝。
更千百年,李、何尚有興廢,二君必無絕響。」
皆能不為黨同伐異之言。
其論鄭繼之亦平允,未可與七子誇談同類而觀也。
△《唐音癸簽》·三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胡震亨撰。
震亨有《海鹽縣圖經》,已著錄。
所撰《唐音統簽》凡十集,此其第十集也。
九集皆錄唐詩,此集則錄唐詩話。
舊無刊版,至國朝康熙戊戌,江寧書肆乃得鈔本刻行。
為目有七:一曰體裁,凡一卷,論詩體。
二曰法微,凡三卷,分二十四子目,自格律以及字句、聲調,無不備論。
三曰評匯,凡七卷,集諸家之評論。
四曰樂通,凡四卷,論樂府。
五曰詁箋,凡九卷,訓釋名物典故。
六曰談叢,凡五卷,採擷逸事。
七曰集錄,凡三卷,首錄唐集卷數,次唐選各總集,次金石墨跡。
震亨括唐詩,用力最劇。
九簽之中,惟戊簽有刻。
而所錄不出御定《全唐詩》之外,亦不甚行。
獨詩話採擷大備,為《全唐詩》所未收。
雖多錄明人議論,未可盡為定評。
而三百年之源流正變,犁然可按,實於談藝有裨。
特錄存之,庶不沒其輯之勤焉。
△《金石要例》·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撰。
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
是編凡為例三十六則,後附《論文管見》九則。
自序謂潘蒼崖有《金石例》,大段以昌黎為例。
顧未嘗著為例之義與壞例之始。
亦有不必例而例之者,如上代兄弟宗族姻黨有書有不書。
不過以著名不著名,初無定例。
故摘其要領,稍為辨正,所以補蒼崖之闕。
其考據較潘書為密。
然如比干《銅銘》出王俅《嘯堂集古錄》,乃宋人偽作。
夏侯嬰《石槨銘》出吳均《西京雜記》,亦齊、梁人影撰。
引為證佐,未免失考。
又據孫何《碑解》,論碑非文章之名,其說固是。
然劉勰《文心雕龍》已列此目。
如樂府本官署之名,而相沿既久,無不稱歌詞為樂府者。
是又不必定以古義拘矣。
△《歷代詩話》·八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景旭撰。
景旭字旦生,歸安人。
是書前後無序跋,而中有塗乙之處,蓋猶初定之稿。
分為十集,以十干為目。
甲集六卷,皆論《三百篇》。
乙集六卷,皆論《楚詞》。
丙集九卷,皆論賦。
丁集六卷,皆論古樂府。
戊集六卷,皆論漢、魏、六朝詩。
己集十二卷,前九卷論杜詩,後三卷為《杜陵譜系》。
庚集九卷,皆論唐詩。
辛集七卷,皆論宋詩。
壬集十卷,前三卷論金詩,後七卷論元詩。
癸集九卷,皆論明詩。
其體例仿陳耀文《學林就正》。
每條各立標題,先引舊說於前,後雜采諸書以相考證。
或辨其是非,或參其異同,或引伸其未竟,或補綴其所遺,皆下一格書之。
有舊說所無而景旭自立論者,則惟列本詩於前,而以己意發揮之。
雖皆采自詩話、說部,不盡根柢於原書。
又嗜博貪多,往往借題曼衍,失於芟。
然取材繁富,能以眾說互相鉤貫,以參考其得失。
於雜家之言,亦可謂淹貫者矣。
較以古人,固不失《苕溪漁隱叢話》之亞也。
△《漁洋詩話》·三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
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
其論詩之語散見於所著《池北偶談》諸書中,未有專帙。
張潮輯《昭代叢書》,載《漁洋詩話》一卷。
實所選古詩凡例,非士禎意也。
是編乃康熙乙酉士禎歸田後所作,應吳陳琬之求者。
初止六十條,戊子又續一百六十餘條,裒為一集,付其門人蔣景祁刻之。
士禎論詩主於神韻,故所標舉,多流連山水,點染風景之詞,蓋其宗旨如是也。
其中多自譽之辭,未免露才揚己。
又名為詩話,實兼說部之體。
如記其弟士祜論焦字,徐潮論蟹價,汪琬跋其兄弟尺牘,冶源馮氏別業,天竺二僧詬誶,劉體仁倩人代畫諸事,皆與詩渺不相關。
雖宋人詩話往往如是,終為曼衍旁支,有乖體例。
至如《石橋堊書》絕句,乃晚唐儲嗣宗詩,點易數字。
士禎不辨而盛稱之,亦疏於考證,然其中清詞佳句,采掇頗精,亦足資後學之觸發,故於近人詩話之中,終為翹楚焉。
△《師友詩傳錄》·一卷、《續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師友詩傳錄》,國朝郎廷槐編。
《續錄》,國朝劉大勤編。
二人皆學詩於新城王士禎,各述其師說,以成其書。
以郎錄在前,故劉錄稱續焉。
郎錄雖以士禎為主,而亦兼質於平原張篤慶、鄒平張實居,故每一問而三答。
其稱歷友者,篤慶之號。
稱蕭亭者,實居之號也。
篤慶於士禎為中表,所著有《崑崙山房集》。
實居於士禎為婦兄,所著有《蕭亭詩集》。
士禎皆嘗論次之。
故三人所答,或共明一義,或各明一義,然大旨皆不甚相遠。
中間如篤慶「答古詩十九首」一條,歷引《玉台新詠》、《文心雕龍》,證為枚乘所作,而力駁「遊戲宛洛詞兼東京」之說。
然考鍾嶸《詩品》,稱「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客從遠方來」、「橘柚垂華實」,亦為驚絕矣。
嶸與劉勰同時,而稍在徐陵前,其說必有所受,似未可盡懸斷為西京之作。
篤慶又稱《文選》以十九首為二十,蓋分「燕趙多佳人」以下自為一章。
不知此明張鳳翼之《文選纂注》,李善及五臣舊本均不若是。
(嚴羽《詩話》稱《玉台新詠》以「越鳥巢南枝」以下另為一首。
則析一為二乃徐陵,非蕭統。
然宋本《玉台新詠》實不另為一首,未審羽何以云然。
謹附識於此。
)篤慶誤也。
士禎答樂府一條,稱樂府之名始於漢初,引高祖《三侯之歌》、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為證。
然樂府始漢武帝,史有明文,漢初實無是名。
篤慶又稱樂府主紀功,古詩主言情,實居又稱樂府之異於古詩者,往往敘事。
古詩貴溫裕純雅,樂府貴遒深勁絕,又其不同也。
不知郊祀鐃歌之類,倚聲制詞之樂府也,與詩稍別。
清商平調之類,采詩入律之樂府也,其初本皆古詩。
故「孔雀東南飛」,樂府雜曲歌詞也,而本題曰《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其序曰:「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紫騮馬》,樂府橫吹曲詞也,而吳均《樂府解題》曰:「『十五從軍征』以下,古詩也。」
其說甚明,不必以後世之法,遽區分其本始。
至《君子行》為言理之作,《怨歌行》乃緣情之什,亦何嘗專敘事乎?又士禎答稱七言換韻始於陳、隋。
案吳均、費昶之《行路難》,蕭子顯之《燕歌行》,皆已排偶換韻,啟初唐四傑之體,安得雲始之陳、隋耶?劉錄所載皆士禎語。
如所答「大勤問截句」一條,稱截句或截律詩前四句,如後二句對偶是也。
或截律詩後四句,如起二句對偶是也。
非一句一截之謂。
又稱此等迂拘之說,總無足從是矣。
然何不雲漢人已有絕句,在律詩之前,非先有律詩,截為絕句,不尤明白乎?(古絕句四章,載《玉台新詠》第十卷之首。
)又答唐人省試排律本止六韻而止,不知《玄元皇帝應見詩》未嘗不至八韻,《詠青詩》未嘗不四韻,《文苑英華》可以覆案。
又稱至杜始為長律,元、白又蔓延至百韻。
不知杜甫《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詩》正一百韻,杜集亦可覆案也。
至「辨桃無綠葉,認杏有青枝」,乃石延年詩,而雲晚唐作。
《詩苑類格》之李淑乃宋仁宗時人,而雲唐李淑。
(案以李淑為唐人乃沿詩家禁臠之誤。
)引證偶誤,又其小焉者矣。
蓋新城詩派,以盛唐為宗,而不甚考究漢、魏、六朝。
以神韻為主,而不甚考究體制。
故持論出入,往往不免。
然其談詩宗旨,具見於斯。
較諸家詩話所見,終為親切,固不以一眚掩全璧也。
郎錄中士禎之語或鈔出別行,名「漁洋定論」,劉錄亦有本別行,名《古夫於亭詩問》。
實皆一書。
今附存其名,不別著錄焉。
△《聲調譜》·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趙執信撰。
執信有《因園集》,已著錄。
執信嘗問聲調於王士禎,士禎靳不肯言。
執信乃發唐人諸集,排比鉤稽,竟得其法,因著為此書。
其例古體詩五言重第三字,七言重第五字,而以上下二字消息之。
大抵以三平為正格。
其四平切腳如李商隱之《詠神聖功書之碑》;兩平切腳如蘇軾之《白魚紫蟹不論錢者》,謂之落調。
柏梁體及四句轉韻之體則不在此限焉。
律詩以本句平仄相救為單拗。
出句如杜甫之「清新庾開府」,對句如王維之「暮禽相與還」是也。
兩句平仄相救為雙拗。
如許渾之「溪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是也。
其他變例數條,皆本此而推之。
而起句結句不相對偶者則不在此限焉。
其說頗為精密。
惟所列李賀十二月樂府所標平仄不可解,卷末附以《古韻通轉》,其說尤謬。
或曰《古韻》一篇,乃其門人所妄增也。
△《談龍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趙執信撰。
執信為王士禎甥婿,初甚相得。
後以求作《觀海集序》不得,遂至相失。
因士禎與門人論詩,謂當作中之龍,時露一鱗一爪,遂著此書以排之。
大旨謂詩中當有人在。
其謂士禎《祭告南海都門留別》詩:「盧溝河上望,落日風塵昏。
萬里自茲始,孤懷誰與論」四句,為類羈臣遷客之詞。
又述吳修齡語,謂士禎為清秀李於鱗。
雖忿著書,持論不無過激。
然神韻之說,不善學者往往易流於浮響。
施閏章華嚴樓閣之喻,汪琬西川錦匠之戒,士禎亦嘗自記之。
則執信此書,亦未始非預防流弊之切論也。
近時揚州刻此書,欲調停二家之說,遂舉錄中攻駁士禎之語,概為刪汰。
於執信著書之意,全相乖忤,殊失其真。
今仍以原本著錄,而附論其紕繆如右。
△《宋詩紀事》·一百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厲鶚撰。
鶚有《遼史拾遺》,已著錄。
昔唐孟作《本事詩》,所錄篇章,鹹有故實。
後劉、呂居仁等諸詩話,或僅載佚事而不必皆詩。
計敏夫《唐詩紀事》,或附錄佚詩而不必有事。
揆以體例,均嫌名實相乖。
然猶偶爾泛登,不為定式。
鶚此書裒輯詩話,亦以紀事為名。
而多收無事之詩,全如總集;旁涉無詩之事,竟類說家。
未免失於斷限。
又采摭既繁,牾不免。
如四卷趙復《送晏集賢南歸詩》,隔三卷而重出。
七十二卷李玨題《湖山類稿》絕句,隔兩卷而重出。
九十一卷僧惠渙《送王山人歸隱》詩,隔一卷而重出。
四十五卷尤袤《淮民謠》,隔一頁而重出。
二卷楊徽之《寒食詩》二句,至隔半頁而重出。
他如西昆體、江西派既已別編,而月泉吟社乃分析於各卷,而不改其前題字。
以致八十一卷之姚潼翔於周柬《送僧歸蜀詩》後標前題字,八十五卷之趙必范於趙必象《避地惠陽詩》後標前題字,皆不免於粗疏。
又三十三卷載陳師道,而三十四卷又出一穎州教授陳復常,竟未一檢《後山集》及《東坡集》訂復字為履字之訛。
四十七卷載鄭伯熊,三十一卷已先出一鄭景望,竟未一檢《止齋集》證景望即伯熊之字。
五十九卷據《齊東野語》載曹豳《竿伎詩》,作刺趙南仲,九十六卷又載作無名子刺賈似道。
八十四卷花蕊夫人《奉詔詩》,不以勾延慶《錦裡耆舊傳》互勘。
八十六卷李煜《歸宋渡江詩》,不以馬令《南唐書》參證。
八十七卷《永安驛題柱詩》,不引《後山集》本序,而稱「名媛璣囊」。
又《華春娘寄外詩》,不知為唐薛濤《十離》之一。
陸放翁《妾詩》,不知為《劍南集》七律之半。
英州《司寇女》詩,不知為錄其父作。
皆失於考證。
然全書網羅賅備,自序稱閱書三千八百一十二家。
今江南、浙江所採遺書中,經其簽題自某處鈔至某處,以及經其點勘題識者,往往而是,則其用力亦云勤矣。
考有宋一代之詩話者,終以是書為淵海,非胡仔諸家所能比較長短也。
△《全閩詩話》·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方坤編。
方坤有《經稗》,已著錄。
是編皆薈萃閩人詩話及他詩之有關於閩者。
閩士著名始於唐初薛令之,盛於歐陽詹。
故六朝以上,惟載郭璞、謝、到溉、江淹四人。
而郭璞《地讖》尚以其全作七言律體,辨其出於依托,頗為謹嚴。
唐以後則彬彬矣。
凡六朝、唐、五代一卷,宋、元五卷,明三卷,國朝一卷,附無名氏及宮閨一卷,方外一卷,神仙鬼怪雜綴一卷。
所採諸書,計四百三十八種。
采摭繁富,未免細大不捐。
而上下千餘年間,一方文獻,犁然有徵。
舊事遺文,多資考證。
固亦談藝之淵藪矣。
△《五代詩話》·十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方坤撰。
初,王士禎欲作《五代詩話》,僅草創而未成。
其門人務尊師說,遂以未成之本傳鈔,闕陋實甚,體例尤疏。
宋弼嘗補其闕遺而刊之,仍多未備。
方坤得士禎殘稿於歷城朱氏,乃采摭諸書,重為補正。
原本六百四十二條之中,刪其二百一十六條,增入七百八十九條,共成一千二百一十五條。
凡所增入,仿宋庠《國語補音》、吳師道《補正戰國策》之例,各以一「補」字冠之,使不相混。
凡國主、宗室一卷,中朝一卷,南唐一卷,前蜀、後蜀一卷,吳越、南唐一卷,閩一卷,楚、荊南一卷,宮閨、仙鬼、緇流一卷,羽士、鬼怪一卷,雜綴一卷。
其中有尤而效之者,如原本載羅隱《謝表》、殷文圭《啟事》,本為四六駢詞,無關吟詠。
他若《李氏藏書太原草檄》、和凝之《令癡符》、桑維翰之《鑄鐵硯》、徐寅之《獻過大梁賦》,直成雜事,無預於詩,一概從刪。
殊有廓清之功。
而李後主《跋懷素書》,亦無關詩事,乃錄之不遺。
原本方干、鄭谷、唐球諸人,上連唐代,方坤既已刊削。
而司空圖之不受梁官,韓之未食閩祿,例以陶潛稱晉,仍是唐人。
列之五代,亦乖斷限。
至潘慎修《獻宋太宗詩》,劉兼《長春節詩》,宋事宋人。
一併闌入,尤氾濫矣。
又如蘇軾演《陌上花》,晁補之撰《芳儀曲》,李淑《題周恭帝陵》,宋徽宗書白居易句,雖詠五代之事,實非五代之人,一概增入。
則詠明妃者當列之漢詩,賦雀台者應入之魏集,自古以來,無斯體例。
貪多務得,方坤亦自言之矣。
至於《江南江北舊家鄉》一首,《江表志》以為楊溥,馬令《南唐書》以為李煜。
《嘲宋齊邱喪子》一詩,《夢溪筆談》以為老瞽樂工,《漁隱叢話》以為李家明。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
前後並載,既不互注,又不考定,亦屬疏舛。
然采摭繁富,五代軼聞瑣事,幾於搜括無餘。
較之士禎原書,則賅備多矣。
──右「詩文評類」六十四部,七百三十一卷,皆文淵閣著錄。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