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宋岳飛撰。飛事跡具《宋史》本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

△《岳武穆遺文》·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岳飛撰。

飛事跡具《宋史》本傳。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岳武穆集》十卷,今已不傳。

此《遺文》一卷,乃明徐階所編。

凡上書一篇、十六篇、奏二篇、狀二篇、表一篇、檄一篇、跋一篇、盟文一篇、題識三篇、詩四篇、詞二篇。

其《辭鎮南軍承宣使》僅有第三奏,《辭開府》僅有第四,《辭男轉官》僅有第三,《辭男特轉恩命》僅有第四,《辭少保》僅有第三、第五,《乞敘立王次翁下》僅有第二,《乞解樞柄》僅有第三,《辭除兩鎮》僅有第三。

則其佚篇蓋不可殫數。

史稱萬俟Ι白秦檜,簿錄飛家,取當時御札藏之以滅跡。

則奏議文字同遭毀棄,固勢所必然矣。

然宋高宗御書《聖賢像贊》,刻石太學,秦檜作記勒於後。

明宣德中宋訥乃磨而去之。

飛之零章斷句,後人乃掇拾於蠹蝕灰燼之餘。

是非之公,千古不泯,固不以篇什之多少論矣。

階所編本,附錄《岳廟集》後,前冠以後人詩文四卷,已為倒置。

其中明人惡札,如提學僉事蔡兗詩曰:「千古人來笑會之,會之卻恐笑今時。

若教似我當鈞軸,未必相知岳少師。」

尤為頂上之穢。

今並芟除,而獨以飛遺文著錄集部,用示聖朝表章之義焉。

△《茶山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曾幾撰。

幾字吉甫,贛縣人,徙居河南。

以兄弼恤恩授將仕郎。

試吏部優等,賜上捨出身。

歷校書郎。

高宗朝歷官江西、浙西提刑。

忤秦檜去位,僑寓上饒茶山寺,自號茶山居士,檜死,召為秘書少監,權禮部侍郎。

提舉玉隆觀,致仕。

卒謚文清。

陸游為作墓誌云:「公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

而詩尤工,以杜甫、黃庭堅為宗。」

魏慶之《詩人玉屑》則云:「茶山之學出於韓子蒼。」

其說小異。

然韓駒雖蘇氏之徒,而名列江西詩派中,其格法實近於黃。

殊塗同歸,實亦一而已矣。

後幾之學傳於陸游,加以研練,面目略殊,遂為南渡之大宗。

《詩人玉屑》載趙庚夫題《茶山集》曰:「清於月白初三夜,淡似湯烹第一泉。

咄咄逼人門弟子,劍南已見一燈傳。」

其句律淵源固灼然可考也。

又游跋幾《奏議稿》曰:「紹興末,先生居會稽禹跡精舍。

某自敕局歸,無三日不進見。

見必聞憂國之言。

先生時年過七十,聚族百口,未嘗以為憂。

憂國而已。」

據此,則幾之一飯不忘君,殆與杜甫之忠愛等。

故發之文章,具有根柢,不當僅以詩人目之,求諸字句間矣。

墓誌稱有文集三十卷、《易釋象》五卷。

《易釋象》已不傳。

文集則《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均作十五卷。

是當時已佚其半。

自明以來,並十五卷亦佚,僅僅散見各書,偶存一二。

茲從《永樂大典》中搜采編輯,勒為八卷。

凡得古今體五百五十八首。

雖不足盡幾之長,然較劉克莊《後村詩話》所記九百一十篇之數,所佚者不過三百五十二篇耳。

殘膏剩馥,要足沾丐無窮也。

△《雪溪集》·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王至撰。

至有《侍兒小名錄補遺》,已著錄。

是編乃其詩集。

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並作八卷。

此本僅五卷。

考《墨莊漫錄》載至所作《王文孺瞿》詩一首,又《山村詩》一首。

《越詠》載至所作《門寺》詩一首。

今皆不見於集中。

知今世所傳,已佚其三卷,非完帙矣。

至詩格近溫、李。

王士禎《居易錄》詆其詩不甚工,而獨稱其附載廬山僧可和詩一篇。

似非篤論。

惟至以博洽名,乃集中《白頭吟序》不引《西京雜記》,而引吳兢《樂府解題》,已迷其本。

(案《西京雜記》雖偽書,然在吳兢之前,即兢說所自出。

)又稱《宋志》載文君詩云云,不知《宋書·樂志》《白頭吟》實作古詞,不作文君。

此亦千慮之一失,信乎考證之難也。

△《蘆川歸來集》·十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元撰。

元字仲宗,自號真隱山人,又曰蘆川老隱。

周必大跋其《送胡銓》詞,稱長樂張元。

睢陽王浚明跋其《幽尊祖錄》,則稱永福張仲宗。

皆宋人之詞,莫詳孰是也。

王明清《揮麈錄》紀其以作詞送胡銓得罪除名。

考卷末其孫欽臣跋語,稱得《賀新郎》詞二首真跡於銓之子,其說當信。

然銓貶於紹興戊午,而集中《上張丞相》詩,稱「罪放丙午末,歸來辛亥初」。

又自跋《祭祖母劉氏》文,後稱「宣和元年八月,獲緣職事,道過墓下」。

則徽宗時已仕宦,欽宗時已貶謫,但不知嘗為何官耳。

元及識蘇軾,見所作《蘇黃門帖跋》。

又從陳游頗久,見所作《了翁文集序》。

其結詩社同唱和者,則洪芻、洪炎、蘇堅、蘇庠、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見所作《蘇養直詩帖跋》。

而江端友、王至諸人皆有贈答之作。

劉安世、游酢、楊時、李綱、朱松諸人皆為題《幽尊祖錄》。

故其學尊元而詆熙寧。

詩文亦皆有淵源。

其集今有抄本,稱嘉定己卯其孫欽臣所鋟。

然跋稱誦《上陳侍郎詩序》,知掛冠之年甫四十一。

抄本無此篇。

又曾季《艇齋詩話》載元《題瀟湘圖》詩,抄本亦無此篇。

考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嘗錄元之詩一卷,而元不自憶。

則當時已不自收拾,疑欽臣所錄本有佚失。

然近本但有五言律詩一卷、七言律詩一卷,而無古體及絕句,知非完書。

又《跋米元暉瀑布軸》、《跋蘇養直絕句後》,《跋江天暮雨圖》、《跋江貫道古松絕句》,乃收之題跋類中。

亦似後人所竄亂,非其原本。

及考《永樂大典》所載,則所佚諸篇,厘然具在。

今裒集成帙,與鈔本互相勘校,刪其重複,補其殘闕,定為十卷。

元詩格頗遒。

雜文多禪家疏文、道家青詞,今從芟削。

其題跋諸篇,則具有蘇、黃遺意,蓋耳目漸染之故也。

鈔本末有《幽尊祖錄》一卷,乃記其為祖母外家置祭田事。

附以同時諸人題跋,中多元名臣之筆。

亦仍其舊第並附錄焉

△《東萊詩集》·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呂本中撰。

本中有《春秋集解》,已著錄。

其詩法出於黃庭堅。

嘗作《江西宗派圖》,列陳師道以下二十五人,而以己殿其末。

其《紫微詩話》及《童蒙訓》論詩之語,皆具有精詣。

(案今本《童蒙訓》不載論詩諸條,其文散見各書中,說見本條之下。

)敖陶孫《詩評》稱其詩如散聖安禪,自能奇逸。

頗為近似。

苕溪胡仔《漁隱叢話》稱其「樹移午影重簾靜,門閉春風十日閒」、「往事高低半枕夢,故人南北數行書」、「殘雨入簾收薄暑,破窗留月鏤微明」諸句。

殊不盡其所長。

《朱子語錄》乃稱本中論詩欲字字響,而暮年詩多啞。

然朱子以詩為餘事,而本中以詩為專門,吟詠一道,所造自有淺深,未必遂為定論也。

此集有慶元二年陸游序、乾道二年曾幾後序。

《文獻通考》別載有《集外詩》二卷。

此本無之,蓋已散佚。

又陸游序稱嗣孫祖平悉裒集他文為若干卷。

今此本有詩無文。

惟其《草趙鼎遷右僕射制詞》所云:「合晉、楚之成,不若尊王而賤伯。

散牛、李之黨,未如明是而去非」之語,以秦檜惡之,載於日曆,尚為世所傳誦。

其他文則泯沒久矣。

△《澹文集》·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胡銓撰。

銓字邦衡,廬陵人。

建炎二年進士甲科。

紹興五年以薦除樞密院編修官。

抗疏詆和議,謫吉陽軍。

孝宗即位,特召還擢用,歷官權中書舍人兼國子祭酒,權兵部侍郎。

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卒謚忠簡。

事跡具《宋史》本傳。

銓師蕭楚,明於《春秋》。

故集中嘉言讜論,多本《春秋》義例。

於南渡大政,多所補救。

史但稱其高宗時請誅秦檜。

今考集中《論撰賀金國啟》一篇,則於孝宗朝召還以後,更嘗請誅湯思退。

又《孝宗本紀》:「隆興元年三月,金以書來索四州,未報。

八月,又繼書兩省。」

今考集中《玉音問答》一篇,知答金人書孝宗已與銓定於五月三日。

遲至八月未遣,必湯思退有以持之。

當時情勢,可以考見。

史文疏漏,賴此集尚存其崖略也。

本傳稱銓集凡百卷。

今所存者僅文五卷、詩一卷,蓋得之散佚之餘。

然《書錄解題》載銓集七十八卷,《宋志》載銓集七十卷,則在當時已非百卷之舊矣。

羅大經《鶴林玉露》曰:「胡澹十年貶海外,北歸,飲於湘潭胡氏園,題詩曰:『君恩許歸此一醉,旁有梨頰生微渦。

』謂侍妓黎倩也。

後朱文公見之,題詩曰:『十年浮海一身輕,歸見梨渦卻有情。

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云云。

今本不載此詩,殆後人因朱子此語,諱而刪之。

然銓忠勁節,照映千秋,乃以偶遇歌筵,不能作陳烈逾牆之遁,遂坐以自誤平生,其操之為已蹙矣。

平心而論,是固不足以為銓病也。

△《五峰集》·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胡宏撰。

宏有《皇王大紀》,已著錄。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其集凡有二本。

一本五卷,一本不分卷。

此本題其季子大時所編,門人張…為之敘。

凡詩一百六首為一卷,書七十八首為一卷,雜文四十四首為一卷,《皇王大紀論》八十餘條為一卷,經義三種為一卷,蓋即所謂五卷之本也。

所上《高宗封事》,剴切詳盡,《宋史》已采入本傳。

其《易外傳》皆以史證經,《論語指南》乃取黃祖舜、沈大廉二家之說折衷之,《釋疑孟》則辨司馬光疑孟之誤,議論俱極醇。

又有《與秦檜》一書,自乞為岳麓書院山長。

蓋檜與宏父安國交契最深,故力汲引之。

宏能蕭然自遠,蟬蛻於權利之外。

其書詞婉而意嚴,視其師楊時委曲以就蔡京者,可謂青出於藍而冰寒於水矣。

△《斐然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胡寅撰。

寅有《讀史管見》,已著錄。

是集端平元年馮邦佐刻於蜀,樓鑰序之。

嘉定三年鄭肇之又刻於湘中,章穎序之。

《宋史》本傳作三十卷,與此本相合,蓋猶從宋槧繕錄也。

寅父子兄弟皆篤信程氏之學,寅尤以氣節著。

其晚謫新州,乃右正言章復劾其不持生母服。

寅上書於檜自辯,其文今載第十七卷中。

大意謂「遺棄之子不同於出繼之子,恩義既絕,不更以本生論之」。

然母子天屬,即不幸遘人倫之變,義無絕理。

設有遺棄之子殺其本生父母者,使寅司讞,能以凡人論乎?章復之劾,雖出於迎合秦檜,假公以濟其私,而所持之事則不可謂之無理。

寅存此書於集中,所謂欲蓋彌彰也。

至於秦檜之罪,罄竹難書,而集中《上秦檜》第一書,第規其不當好佛,其細已甚。

又寅作《崇正辨》三卷,闢佛不遺餘力。

資善堂崇奉佛像,寅至形之繳奏,載此集十五卷。

而三十卷末乃有《慈長老開堂疏》、《嚴州報恩開堂疏》、《光孝長老請疏》、《光孝抄題疏》、《龍山長老開堂疏》、《龍山長老請疏》六篇。

尤未免自亂其例。

然靖康元年金人議立張邦昌,寅方為司門員外郎,與張浚、趙鼎均不肯署議狀。

邦昌立,遂棄官逃。

建炎三年,為起居郎。

時詔議移蹕之所,上萬言書力爭,其文今載第十卷中。

紹興四年,為中書舍人。

時議遣使往中,又抗疏力諫,其文今亦載第十卷中。

並明白剴切。

樓鑰序所謂「引誼以靡上,往往有敵以上所難堪」者,殆非虛語。

又上言「近年書命多出詞臣好惡之私,使人主命德討罪之詞,未免玩人喪德之失」。

乞命詞臣以飾情相悅、含怒相訾為戒。

故集中十二捲至十四卷所載內外諸制,並秉正不阿。

史稱所撰諸制詞,多誥誡語,亦不誣。

至寅之進用,本以張浚。

後論兵與浚相左,遂乞郡以去。

其父安國,與秦檜為契交,檜當國日,眷眷欲相援引。

寅兄弟三人併力拒不入其黨。

寅更忤之,至流竄。

其立身亦具有始末者,其文亦何可廢也。

△《鄧紳伯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鄧紳伯集》散見《永樂大典》中,裒集排纂,尚得二卷。

然原本不著其名,亦不著時代。

諸家目錄皆不載其書。

惟集中有《游羅正仲磬沼分韻詩》,題曰「深得『一』字」。

又有《諸人集貧樂軒賞花分韻詩》,題曰「深得『把』字」。

則其名當為鄧深。

考《永樂大典》「鄧」字韻下,引《古羅志》曰:「宋鄧深字資道。

試中教官,入為太府丞。

輪對論京西湖南北戶及士大夫風俗,高宗嘉納,提舉廣西市舶。

以親老求便郡,知衡州。

茶陵安仁溪峒之盜,望風帖息。

擢潼川,漕鹽酒虛額,久為民害,請於朝,蠲川引四十七萬。

守令貪虐,劾奏之。

虞允文貽書云:『不畏強禦,思濟斯民,挺然之操,未見近比。

』後以朝散大夫終於家。

愛居東湖之勝,建閣曰明秀。

有文集十卷。」

凌迪知《萬姓通譜》亦載:「鄧深,湘陰人。

紹興中進士。」

餘與《古羅志》同。

是編中《鄉人禱雨有應》、《寓烏石》及《詠醴泉》、《題岩石山石鼓》、《贈別饒司理》、《別長沙驛》、《渡玉虛洞》諸作,其地皆近衡州。

《探禹穴》、《溯峽》、《三游洞》、《峽江》、《灩堆》諸作,其地皆近潼川。

與深宦游所歷,一一相符。

則此集為鄧深所撰審矣。

惟紳伯之字與《古羅志》所載不同,殆有兩字歟?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有元《鄧大隱居士詩集》。

此集中《答杜友》詩有「小軒名大隱」句,又有《自賦大隱》一律,與之相合。

然核其詩句標題,實宋人而非元人。

或大隱即深別號,《大隱居士詩集》即此集之別名。

虞稷等輾轉傳寫,誤宋為元,亦未可知也。

△《北山集》·三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鄭剛中撰。

剛中有《周易窺餘》,已著錄。

是集一名《腹笑編》,凡初集十二卷、中集八卷、後集十卷。

初集起宣和辛丑,至紹興乙卯。

中集起紹興乙卯,至甲子。

皆剛中所自編。

後集起紹興戊辰,至甲戌,為乾道癸巳其子良嗣所編。

始末具見剛中自序及良嗣跋中。

此本題初集、二集、三集,而相連編為三十卷。

蓋康熙乙亥其裡人曹定遠重刻所改,非其舊也。

史稱剛中由秦檜以進,故於和議不敢有違。

及充陝西分畫地界使,又棄和尚原與金。

後為宣撫使時,始以專擅忤秦檜意,至竄謫以死。

今集中所載《諫和議》四疏及《議和不屈》一疏,大旨雖不以議和為非,而深以屈節求和為不可。

又有《救曾開》一疏、《救胡銓》一疏,與史皆不合。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於當時章奏事跡括無遺,獨不及此七疏。

曾敏行《獨醒雜誌》雖記剛中與李誼等六人共救胡銓事。

然但雲入對便坐,亦不雲有疏。

或者良嗣恥其父依附秦檜,偽撰以欺世歟?諸疏之後,多良嗣附記之語,若斤斤辨白心跡者。

是必於公議有歉,故多方回護,如恐不及。

李綱、胡銓諸集亦何待如是嘵嘵哉!剛中《封州自序詩》有曰:「我昔貧時冬少,四壁亦無惟有柱。

自從腳踏官職場,暖及奴胥妻子飫。

線引針入敢忘針,入室古雲當見妒。」

是始終不忘秦檜,剛中且自道之矣,亦烏可掩也。

至其詩文則出於南北宋間,猶及見前輩典型。

方回作是集跋,稱其文簡古,詩峭健,在封州詩尤佳。

其品題則頗不謬雲。

△《浮山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仲並撰。

並字彌性,江都人。

《宋史·藝文志》載並《浮山集》十六卷,而不為立傳。

其事跡遂無可考。

惟周必大《平園集》有所作並集序,稱並「以紹興壬子擢進士第。

甲寅以丞相朱勝非等論薦,改京秩。

尋補外去。

後三年丁巳,復以張浚薦,召至闕。

為秦檜所阻,改京口。

自是閒退者二十年。

孝宗即位,擢光祿丞,出知蘄州」。

所紀歷官本末頗詳。

然考集中《謝宰相啟》有「黌序初除」語,則嘗為教官。

又《原弊錄序》自稱「監臨猥局」,則嘗為監場官。

又多與平江、淮西、南安、建康、湖州諸守臣代作表啟,則嘗歷佐諸郡。

而必大序俱未之及,殆以其無關出處略之也。

必大又稱併力排王氏之說,惟孔、孟是師。

其初任京秩時,王居正所草制詞,亦有學知是非邪正之褒。

而陳振孫《書錄解題》乃稱其官湖時,為籍中妓作生朝青詞,坐是謫官。

與其素行不相類,頗不可解。

考集中《陳情啟》,有「旁觀下石,讎家謗傷」之語,意其即指是事歟?又集中有《回孟郡王姻禮書》,郡王,隆太后之侄孟忠厚也。

《宋史·外戚傳》稱忠厚與秦檜為僚婿,而檜實陰忌之。

又稱檜當國,親姻攀援以進,忠厚獨與之忤。

王明清《揮麈錄》稱吳或為忠厚草表,因忤秦檜,謫判泉州。

然則並之見惡於檜,殆以孟氏姻黨之故,故竟以微罪坐廢也。

其古文頗高簡有法度。

四六能以散行為排偶,尤得歐、蘇之遺。

詩亦清雋拔俗。

王應麟《困學紀聞》嘗引所作《詠韋執誼不看嶺南圖》詩「政恐崖州如有北,應未肯受讒夫」二句,以為誅奸諛之蕭斧。

然其詞淺露,殊不盡並之所長。

應麟蓋偶拈及之,以為並詩止此,則非矣。

據周必大序,其集乃並外孫南安太守孟猷所編。

舊本久佚。

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排次訂正,輯成十卷。

△《橫浦集》·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張九成撰。

九成有《孟子傳》,已著錄。

是集乃其門人郎昱所編。

凡賦詩四卷、雜文十六卷。

九成少師楊時,於程門為再傳弟子。

後從僧宗杲問道,其學乃全入於禪。

朱子作《雜學辨》,所駁正者凡四家,九成實居其一。

見於《語錄》者掊擊尤力。

比其沒也,猶謂「可惜將了許多鶻兀道理到地下去」。

蓋身後猶憾之不置。

《宋史》本傳亦稱其早與學佛者游,故議論多偏。

然其立身自有本末。

其廷試對策,極陳恢復大計,規戒高宗安於和議之非。

又指陳時弊,言皆痛切。

於閹宦干政,尤反覆申明。

其在當時,可稱讜論。

劉安世喜言禪,蘇軾喜言禪,李綱亦喜言禪,言禪不可以立訓,要不以是掩其大節也。

陸游《老學筆記》謂九成對策有「桂子飄香」語。

李易安作「露花倒影柳三變,桂子飄香張九成」之句以嘲之。

更掎摭瑣屑,不足為九成病矣。

至洪邁《容齋隨筆》記洪皓沒後,道出南安,九成往祭。

其文但稱年月官爵,而無詞。

情旨倍覺哀愴,以為前人未有此格。

然九成乃一時避禍,不敢措詞,非有意立異。

且其體本孔子《季札墓碑》而小變化之,亦非九成所獨創,其文字之工,實不在此,亦不足為九成稱也。

原本附刻《心傳》、《日新》二錄,本皆各自為書。

今以已存目於子部,故並從刪削,不更復出焉。

△《湖山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芾撰。

芾字明可,自號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人。

紹興二年進士。

官至禮部侍郎,歷知數郡。

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

事跡具《宋史》本傳。

芾為秘書正字時,以不附秦檜劾罷。

後金師臨江,芾建言有進無退,請高宗駐蹕建康,以系中原之望。

其領郡亦多惠政。

蓋非徒以文藝擅長者。

然其詩才甚富,往往瀾翻泉湧,出奇無窮。

雖間或失之流易,要異乎粗率頹唐。

如《免元帥宗澤》諸篇,尤排縱橫,自成一格。

據集中自述,芾生甲申歲,當崇寧三年。

建炎初尚未及三十,而筆力已挺健如此。

其後退閒者十有餘年,年幾八十,乃漸趨平淡。

和陶諸詩,當作於其時,亦殊見閒清曠之致。

集中有《寄朱元晦》一詩曰:「夫子於此道,妙處固已臻。

尚欲傳後學,使聞所不聞。

顧我景慕久,願見亦良勤。」

是其末年亦頗欲附於講學。

然其詩吐屬高雅,究非有韻語錄之比也。

周必大集有芾《湖山集序》,稱集二十五卷、長短句三卷、別集一卷、奏議八卷。

而《宋史·藝文志》則稱《湖山集》四十三卷,又別集一卷、《和陶詩》三卷、附錄三卷、《當塗小集》八卷。

本傳又稱表奏五卷、詩文三十卷。

所載卷目,殊牾不合。

原本亡佚,無從核定。

今據《永樂大典》散見各韻者,采輯編訂,為十卷。

以《和陶詩》併入,而仍取必大原序冠之。

史稱芾為文豪健俊整,是其雜著亦必可觀。

惜《永樂大典》中已經闕佚,僅得表一首、序一首。

附之末卷,以略存其概雲。

△《文定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汪應辰撰。

應辰字聖錫,信州玉山人,初名洋。

紹興五年登進士第一。

高宗為改此名。

初授鎮東軍僉判。

後官至敷文閣學士、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

應辰少從喻樗、張九成、呂本中、胡安國諸人游。

又與呂祖謙、張…相善。

於朱子為從表叔。

朱子嘗往來商榷,故《孝經刊誤》援應辰之言以為據。

應辰授敷文閣待制,亦舉朱子以自代,契分特深。

其學問具有淵源。

又官秘書省正字時,以上書忤秦檜,困頓州郡者凡十七年。

史稱其直言無隱,於吳芾、王十朋、陳良翰諸人中最為骨鯁。

其立身亦具有本末。

《宋史·藝文志》載其集五十卷。

明初已罕流傳。

弘治中,程敏政於內閣得其本。

以卷帙繁重,不能盡錄。

乃摘抄其要,編為廷試策一卷、奏議二卷、內制一卷、雜文八卷。

嘉靖間,其鄉人夏浚刻之,又附以遺事、志傳等文凡二卷。

今世所行,皆從程本傳錄、不見完帙者已二三百年。

今考《永樂大典》所載,為程本不載者幾十之四五。

蓋姚廣孝等所據之本,即敏政所見之內閣本。

而敏政取便抄錄,所見太狹,故鉅制鴻篇,多所掛漏。

謹以浙江所購程本與《永樂大典》互相比較,除其重複,增所未備,勒為二十四卷。

較五十卷之舊,業已得其大半。

計其精華,亦約略具於是矣。

△《縉文集》·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馮時行撰。

時行字當可,壁山人。

紹興乙卯、丙辰間為丹稜令。

罷歸後出守蓬黎州。

終於提點成都刑獄公事。

嘗居縣北縉山授徒,因以為號。

《宋志》載其文集本五十五卷。

歲久散佚。

明嘉靖中,重慶推官李璽始訪得舊抄殘本,編為四卷授梓。

此本即從璽所刻傳寫者也。

時行《宋史》無傳。

《四川通志》稱其與曾開、朱松等共斥和議,忤秦檜坐貶。

今讀其詩文,忠義之氣隱然可見,志所載當不誣。

惟志以為嘉熙間狀元及第,考集中明雲宣和初應進士舉,又有《建炎庚戌中秋與同官相期月下》詩及《紹興六年十月六日》詩,斷不得為嘉熙間人。

宋狀元錄亦無其名,志殆流傳之誤也。

△《嵩山居士集》·五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晁公溯撰。

公溯字子西,鉅野人。

公武之弟。

《宋史》無傳,其仕履無考。

今案集中《上周通判書》題左迪功郎、知梁山軍梁山縣尉。

又程氏《經史閣記》稱嘗為涪州軍事判官。

又《與費行之小簡》稱紹興三十年內任施州通判。

又《眉州到任謝表》及《謝執政啟》。

則嘗知眉州。

又《答史梁山啟》稱「猥從支郡,遽按祥刑。」

而集首師序亦稱其為部使者。

則又嘗擢官提刑,而不詳其地。

又《眉州州學藏書記》題乾道年月,而《丙戌元夕》詩有「刺史敢雲樂」句。

丙戌為乾道二年,是時正在眉州。

此集刻於乾道四年,蓋皆眉州以前所作。

師序又稱公溯《抱經堂稿》,以甲乙分第,汗牛充棟,此特管中之豹。

則其選輯之本也。

晁氏自迥以來,家傳文學,幾於人人有集。

南渡後則公武兄弟最為知名。

公武《郡齋讀書志》世稱該博,而所著《昭德文集》已不可見。

惟公溯此集僅存。

王士禎《居易錄》謂其詩在無咎、叔用之下。

蓋其體格稍卑,無復前人筆力,固由一時風會使然。

而揮灑自如,亦尚能不受羈束。

至其文章,勁氣直達,頗有崎歷落之致。

以視《景迂》、《雞肋》諸集,猶為不失典型焉。

△《默堂集》·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陳淵撰。

淵字知默,一字幾叟,沙縣人。

楊萬里序稱為之猶子,而集乃自稱之侄孫。

疑萬里筆誤也。

紹興七年詔舉直言敢諫之士,以胡安國薦,除御史,官至宗正少卿。

嘗榜所居之室曰默堂。

其門人沈度編次詩文,因以名集。

凡文十二卷、詩十卷。

淵為楊時弟子,傳程氏之學。

故《上殿子》首辟王安石。

又如詆秦檜,糾莫將、鄭億年,論宰執不職,皆侃侃不阿。

其他議論時政,亦多切實。

為詩不甚琢,然時露真趣,異乎宋儒之以詩談理者。

惟《與翁子靜論陶淵明》,以不知義責之,未免講學諸人好為高論之錮習。

又力崇洛學,而於陳之事佛獨津津推獎。

亦未免牽於私情,不為至公耳。

《宋史·藝文志》載淵集二十六卷、詞三卷。

此本止二十二卷,未知為傳寫脫佚,或《宋史》字誤。

又別本十二卷,題曰《存誠齋集》。

蓋淵嘗以「存誠齋」銘示學者,故後人以名其集。

有文無詩。

第一卷末較此本少啟三篇。

第九卷末較此本少書二篇。

字亦多所訛闕,未若此本之完善也。

△《知稼翁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黃公度撰。

公度字師憲,莆田人。

紹興八年進士第一。

歷官考功員外郎。

《書錄解題》載公度集十一卷。

卷端洪邁序稱公度既沒,其嗣子知邵州沃收拾手澤,匯次為十有一卷。

卷末載有沃跋,亦稱故笥所存,塗乙之餘,才十一卷。

均與陳氏所載合。

又《書錄解題·詞曲部》別有公度《知稼翁詞》一卷,合之當為十二卷。

此本為天啟乙丑其裔孫崇翰所刊。

稱嘉靖丙午得於陝西謁選人,乃前朝秘府之本,尚有御印。

然並詞集合為一編,僅一百三十四頁。

分為上、下二卷,似不足十二卷之數,豈尚有佚遺歟?公度早掇巍科,而卒時年僅四十八。

仕宦不達,故《宋史》無傳。

《肇慶府志》稱其「為秘書省正字時,坐貽書檯官言時政,罷為主管台州崇道觀。

《過分水嶺題詩》有『誰知不作多時別,依舊相逢滄海中』之句。

時趙鼎方謫潮陽,說者謂此詩指鼎而言,遂觸秦檜之怒,令通判肇慶府」云云。

殆亦端愨之士,不附時局,故言者得借趙鼎中之歟!其詩文皆平易淺顯。

在南宋之初,未能凌躒諸家。

然詞氣恬靜而軒爽,無一切典忍齷齪之態,是則所養為之矣。

公度別有《漢書鐫誤》,今已佚。

此本從他本掇拾二段,並佚詞一首附之卷末。

今亦並錄之焉。

△《唯室集》·四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長方撰。

長方有《步裡客談》,已著錄。

是集詩文散入《永樂大典》各韻下。

據胡百能行狀,原本凡十四卷。

又唐彖原序稱其家所刊凡二百篇。

今掇拾殘闕,僅得文五十五首、詩三十九首,勒為四卷。

而以他人所作銘、狀、記、序附錄於後,以備稽考。

雖較原書篇數只及其半,而菁華具在,亦可以觀其大凡矣。

長方父先,與游酢、楊時、鄒浩、陳等游,故長方之學以程氏為宗。

《朱子語錄》於同時學者多舉其字,惟於長方則稱曰唯室先生,蓋頗引以為重也。

馮時可《雨航雜錄》謂宋儒論人,喜核而務深,長方亦不免於是。

然如謂劉先主滅劉璋取蜀,為行不義,殺不辜,故不能有天下;謂張九齡與李林甫同輔政,不能發其奸而去之,以致天寶之亂。

雖核以事勢,均未必盡然。

要其理則不為不正。

至於《紹興六年應詔子》,諄諄以嚴師律、備長江、講漕運為急。

又因朝廷罷趙鼎任張浚,作《裡醫》一篇,以為「國家起錮疾,必固元氣。

補當持重,攻當相機」。

蓋其意不主於和,亦不主於遽戰。

富平、淮西、符離三敗,躁妄僨事,若預睹之,固與迂闊者異矣。

雖佚簡殘篇,僅存什一,要勝於虛談高論,徒供覆瓿者也。

△《漢濱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之望撰。

之望字瞻叔,襄陽城人,後寓台州。

登紹興八年進士第。

累遷太府少卿。

孝宗即位,除戶部侍郎,充川陝宣諭使。

存擢至參知政事,勞師江淮,為言者論罷。

乾道元年起為福建安撫使,加資政殿大學士,移知溫州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

錢溥《秘閣書目》載有之望《漢濱集》,而佚其冊數。

焦《經籍志》作六十卷。

然趙希弁、陳振孫兩家俱未著錄,則宋代已罕傳本。

後遂散佚不存。

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撮裒綴,所存什之三四而已。

之望當秦檜柄國時,落落不合,人咸稱其有守。

其歷官亦頗著政績。

惟在隆興時力主和議,與湯思退相表裡,專以割地啖敵為得計,而極沮張浚恢復之謀,考宋南渡之初,自當以北取中原為務。

然惟岳、韓諸將可冀圖功。

張浚很愎迂疏,但急於立功以固位,實非可倚以恢復之人。

一敗於富平,而喪師三十萬。

再衄於淮西,而叛逃者七萬。

三挫於符離,而喪師又十三萬。

僨轅誤國,其驗昭然。

講學家以張…之故,回護其父,殊未免顛倒是非。

之望之沮浚,不可不謂之知人。

至其《論和議》之策,以為「南北之形已成,未易相兼。

惟當移攻戰之力以自守,然後隨機制變」。

又以為「金人制勝之謀,舉無遺策。

加以器械之利,形勢之便,雖漢、唐全盛之時,猶未能輕此敵,而況於今日」!其斟酌時勢以立言,與史浩意頗相近,亦不可謂之不知時務。

特其朋比小人,附和權幸,與浩之出於老成忠藎者不同。

又湯思退所主者乃六國賂秦之計,與浩之主於持重俟釁者亦復迥異。

故當時重為人所抨擊,而《宋史》亦極不滿之,誅其心也。

至其詩文,則皆疏暢明達,猶有北宋遺矩。

諸子亦多足以考見時事,與正史相參,未可遽廢。

謹為十六卷,著之於錄。

庶其人其文是非得失各不相掩焉。

△《香溪集》·二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范浚撰。

浚字茂名,蘭溪人。

紹興中舉賢良方正,以秦檜柄政,辭不赴。

然浚雖不仕,實非無意於當世者。

其《書曹參傳後》,則隱戒熙寧之變法。

其《補翟方進傳》,則深愧靖康之事讎。

其《讀周禮》一篇,亦為王安石發。

而《進策》五卷,於當時世務尤言之鑿鑿。

非迂儒不達時變者也。

其《詩論》戒穿鑿,似為鄭樵而言。

《易論》鄙象數,亦似為陳摶而設。

於經術頗為有功。

《春秋論》欲廢三傳,則猶祖孫復之餘習,頗為乖迂。

然盧仝所注,儒者罕傳。

浚論尚載其數條,亦足資異聞。

其辯孟母無三遷事、黃帝無阪泉事、周穆王無西至崑崙事,雖頗失之固,然皆於理無害。

其詩凡三卷。

近體流易,猶守元舊格,不涉江西宗派。

古體頗遒,亦非語錄為詩之比,有足稱焉。

集為其門人高所編,其侄端臣刊之。

前有紹興三十一年陳巖肖序。

後有元吳師道跋,稱朱子取其《心箴》注《孟子》。

而其集金履祥時已不傳,後從應氏得其前七卷。

又從其族孫俊家得殘本,佚前五卷。

合之遂為完書。

跋又稱端臣《蒙齋集》未及刊,先刊其與浚唱酬諸詩附見焉。

此本無端臣詩,蓋又佚矣。

△《鄭忠肅奏議遺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鄭興裔撰。

興裔字光錫,初名興宗。

顯肅皇后外家三世孫。

由成忠郎歷官江東路鈐轄,遷均州防禦使、保靜軍節度使,召領內祠,武康軍節度使。

贈太尉,謚忠肅。

是集所錄多奏疏、表狀,其記、序、辨、跋諸雜著則間附數篇。

其中如《請起居重華宮》及《論淮西荒政》諸疏,詞意剴摯。

他如《蠲緡錢》、《禁改鈔》、《論折帛錢》諸奏,所列紹興間一切弊政,皆《宋史·食貨志》及《文獻通考》所未載,亦足補史志之闕。

又紀《淳化閣帖》之摹拓傳寫,與黃伯思互有異同。

辯瓊花之復榮,較周必大《玉蕊辨證》更為詳贍。

亦考據者所不廢矣。

《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

蓋其裔孫所裒輯,出於南宋之後。

錄之亦足徵宋代故實之一二焉。

(案此編雖以奏議為名,實則裒輯雜文,共為一集。

故錄之《別集類》中。

△《莊集》·五卷(永樂大典本)11111111111111111宋曾協撰。

協字同季,南豐人。

《宋史》無傳,志乘亦不載其名。

據傅伯壽所作集序,知為曾肇之孫,曾之子。

而所敘仕履但曰官零陵太守,不及其詳。

且宋無零陵郡,亦無太守之名,殊非實事。

今以集中詩文考之,知紹興中舉進士不第,以世賞得官。

初為長興丞,遷嵊縣丞。

繼為鎮江通判,遷臨安通判。

乾道癸巳權知永州事以卒。

伯壽所云,蓋以古地名與古官名假借用之,文人換字之陋習耳。

伯壽又稱:「慶元庚申,協沒已二十八年。

其子直敷文閣、福建轉運副使炎輯其文為二十通。」

考劉禹錫作《柳宗元集序》,稱一卷為一通,則原集蓋二十卷。

今傳於世者,惟《詠芭蕉》一詩,僅見陳景沂《全芳備祖》中。

他不概見,則其亡已久矣。

今捃拾《永樂大典》所載,以類編次,尚得五卷。

又得傅伯壽序一篇,亦並錄入。

序稱其古詩多效選體。

然合諸作觀之,大抵源出蘇軾、陳與義。

故《同沈正卿作仇池石詩》用軾韻,《陳賢過零陵贈詩》亦用與義韻,而絕不及於他家。

知其唱和講求在二家舊格也。

雜文頗雅飭有法。

《賓對》一賦為集中巨篇,語特偉麗。

而大旨以安享太平為渾穆之王風,以恢復中原為戰爭之霸術。

誇大其詞,以文偏安之陋。

曲學阿世,持論殊乖。

姑以文采錄之,從《昭明文選》不廢《劇秦美新》之例。

讀其文者,分別觀之可矣。

△《竹軒雜著》·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林季仲撰。

季仲字懿成,永嘉人。

登進士第。

歷官太常少卿,知婺州。

自號蘆山老人。

嘗僑居暨陽。

集中又自稱濟南林某者,蓋其祖貫也。

《宋史》不為立傳,其行事不可概見。

惟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季仲以趙鼎薦入朝,奏疏沮和議得罪。

仲熊、叔豹、季其弟也,皆知名」云云。

今案集中《與趙僕射書》有「相公過聽,引而置諸朝。

鹿鹿三年,蔑有報稱」之語。

與趙鼎薦引之說合,惟《沮和議》一疏,已不見於集中。

其得罪貶謫之事,遂略而弗顯。

集中又有祭德和弟、察和弟諸文,據所云同祖所出兄弟八人者,知其兄弟甚多,而仲熊、叔豹之名亦已不可復考。

然《宋史·趙鼎傳》稱鼎之再相,嘗奏言:「今清議所與如劉大本、胡寅、呂本中、常同、林季仲之流,陛下能用之乎?」

是季仲在紹興中,實負清流重望,故集中子雖所存無幾,而多力持正論,深切時弊之言。

其趙鼎南遷以後,所與簡牘數篇,無不反覆慰藉,詞意諄摯。

交道之篤,尤可概見。

又《庚溪詩話》稱季仲頗喜為詩,語佳而意新。

今觀所作,雖邊幅稍狹,已近江湖一派。

而筆力挺拔,其清雋亦可喜也。

集本十五卷,世久失傳。

論宋代人物者或不能知其姓氏。

今從《永樂大典》中搜輯編綴,為詩一卷、文四卷,用存其概。

且為略考本末,附著於此,俾不至無聞於後焉。

△《拙齋文集》·二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林之奇撰。

之奇有《尚書全解》,已著錄。

是集凡記問二卷,蓋即本傳所謂《道山記問》者。

詩一卷、雜文十七卷。

末附呂祖謙祭文及李間所為哀辭、姚同所為行實。

以之奇自號曰拙齋,因以名集。

之奇之學得於呂本中。

其《記問》內稱少蓬及呂紫微者,皆謂本中。

其後呂祖謙又受學於之奇,祖謙祭之奇文云:「昔我伯父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獻之傳,載而之南。

先生與二李伯仲實來定師生之分。」

二李謂李葵之子李冉、李樗。

西垣公者亦謂本中也。

(案祖謙之祖朋中,為本中之弟,本中乃其從祖。

而祖謙稱伯父者,蓋用《左傳》「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語,然亦太僻矣。

謹附訂於此。

)呂氏之學頗雜佛理,故之奇持論亦在儒、釋之間。

呂氏雖談經義,而不薄文章。

故之奇註釋《尚書》,究心訓詁。

而此集所載諸篇,皆明白暢達,不事鉤棘,亦無語錄粗鄙之氣。

其詩尤具有高韻,如《江月圖》、《早春偶題》諸篇,置之蘇、黃集中,不甚可辨也。

△《於湖集》·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張孝祥撰。

孝祥字國安,歷陽烏江人。

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第一。

孝宗朝累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領建康留守。

尋以荊南湖北路安撫使,請祠。

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

事跡具《宋史》本傳。

《書錄解題》載《於湖集》四十卷,此本卷數相合。

前有其門人謝堯仁及其弟華文閣直學士孝伯序。

堯仁序稱孝祥每作詩文,輒問門人視東坡何如。

而堯仁謂其《水車》詩活脫似東坡。

然較蘇氏《畫佛入滅》、《次韻水官》、《韓畫馬》等數篇尚有一二分劣。

又謂以先生筆勢,讀書不十年,吞東坡有餘矣。

今觀集中諸作,大抵規摹蘇詩,頗具一體。

而根柢稍薄,時露竭蹶之狀。

堯仁所謂讀書不十年者,隱寓微詞,實定論也。

然其縱橫兀傲,亦自不凡。

故《呈史》載王阮之語,稱其平日氣吐虹霓。

陳振孫亦稱其天才超逸雲。

△《太倉ㄗ米集》·七十卷(編修朱筠家藏本)

宋周紫芝撰。

紫芝字少隱,宣城人。

紹興中登第。

歷官樞密院編修官,出知興國軍。

自號竹坡居士。

是集樂府詩四十三卷、文二十七卷。

前載唐文若、陳天麟及紫芝自序。

集中《悶題》一首下注云:「壬戌歲始得官,時年六十一。」

是紫芝通籍館閣,業已暮年,可以無所幹乞。

而集中有《時宰生日樂府》四首,又《時宰生日樂府》三首,又《時宰生日樂府》七首,又《時宰生日詩》三十絕句,又《時宰生日五言古詩》六首,皆為秦檜而作。

《秦少保生日七言古詩》二首,《秦觀文生日七言排律三十韻》,皆為秦喜而作。

又《大宋中興頌》一篇亦歸美於檜,稱為元臣良弼。

與張《紹興復古頌》用意相類。

殊為老而無恥,貽玷汗青。

集中嘗引蘇軾之言,謂古今語未有無對者,琴家謂琴聲能娛俗耳者為「設客曲」。

頃時有作《送太守》詩者,曰此供官詩,不足觀。

於是設客曲乃始有對。

因戲作俳體詩曰:「設客元無琴裡曲,供官尚有選中詩」云云。

是數篇者,殆所謂供官詩歟?然其詩在南宋之初,特為傑出。

無豫章生硬之弊,亦無江湖末派酸餡之習。

方回作是集跋,述紫芝之言曰:「作詩先嚴格律,然後及句法,得此語於張文潛、李端叔。」

觀於是論,及證以紫芝《詩話》所徵引,知其學問淵源,實出元。

故於張耒《柯山》、《龍門右史》、《譙郡先生》諸集汲汲搜羅,如恐不及。

葉夢得《石林詩話》所謂寇國寶詩自蘇、黃門庭中來,故自不同者也。

略其人品,取其詞采可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