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明羅鶴撰。鶴字子應,號應,泰和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

△《應任意錄》·十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羅鶴撰。

鶴字子應,號應,泰和人。

是書計二百四十四條。

大意欲仿《容齋隨筆》、《學齋占畢》諸書,而耳目頗隘,不能盡有援據考證,多據所聞見,以意褒貶而已。

其持論有最偏駁者,如赤龍合慶都生堯,修己坼背生禹,本緯書妄說,皆反覆論辨,以為必然。

又引章氏《家譜》、宏益《記聞》、東林《論易語》、尹氏之《性學指要》、趙說之《心學淵源後跋》、胡氏《大同論》一切瑣說,文致周、程諸儒皆以僧為師。

至以鄉曲之私,謂建文遜國之時楊士奇不當死難,使務此小節則不足以為東裡,尤為害義。

其謂呂後名雉,高祖字之曰野雞之類,杜撰故實,又其小疵矣。

△《路史》·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舊本題青籐山人撰。

青籐山人,徐渭別號也。

渭有《筆元要旨》,已著錄。

渭以才俊名一時,然惟書畫有逸氣,詩文已弦側調,不入正聲,至考證之功,益為疏舛。

是編蓋其雜記之冊。

王士禎《香祖筆記》嘗議其不知俞糜為漢縣,而妄雲唐時高麗貢墨,以糜膠和松煙謂之俞糜。

又雲中山酒、中山兔毫並是應天府溧水縣,非古中山,亦出杜撰。

今考其書,瑣事多據《事文類聚》,訓詁多據《洪武正韻》,故事多據《十七史詳節》,頗為陋。

甚至檀弓之指為喪冠,月令之大酋指為《周禮》,以暨季江為江季,以寒具為寒食之具,種種臆談,不可枚舉。

至雲劉歆字子駿,向之少子,亦記為異聞,則更無謂矣。

△《梅花草堂筆談》·十四卷、《二談》·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大復撰。

大復字元長,昆山人。

是編為其《梅花草堂集》中之一種,據《江南通志·文苑傳》,乃其喪明以後追憶而作也。

所記皆同社酬答之語,間及鄉里瑣事,辭意纖佻,無關考證。

第十三卷中有論孟解十二條,以釋家語詮解聖經,殊屬支離。

二談輕佻尤甚。

如雲《水滸傳》何所不有,卻無破老一事(案:美男破老,《逸周書》之文),非關闕陷,恰是酒肉漢本色如此,以此益知作者之妙。

是何言歟?

△《聞雁齋筆談》·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張大復撰。

是編大抵欲仿蘇軾《志林》,故多似古人雜帖短跋之格。

然所推重者李贄,所規摹者屠隆也。

△《河上楮談》·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朱孟震撰。

孟震字秉器,新淦人。

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

是書多述舊聞軼事,間或評論詩文,考證典籍,亦頗喜談神怪。

其停小志一卷,記當時文士頗詳,所載詩篇,多可采錄。

其論文宗王世貞,推為明代第一,則當時耳目所染,無足深怪。

其辨王、吳事甚有典據,而遜國一事全沿史彬《致身錄》之訛,引證愈多,舛謬愈甚,與所論元順帝出宋後事,同一誤信之失。

其論《史記》訛字最確,而前輩博雅一條,不知《清江集》之現存。

又誤以《孔傳六帖》為三孔所作,疏駁亦甚矣。

△《汾上續談》·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孟震撰。

其體例與《河上楮談》同,而所記多瑣事,惟安南國試錄一條,敘述頗詳,足資考證。

△《浣水續談》·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朱孟震撰。

是編乃萬曆十三年孟震官四川按察使時所作,故以浣水為名。

浣水者,浣花溪也。

其書雜撮而成,往往不著時代,亦不著出典。

如并州士族好為可笑詩賦一條,蓋《顏氏家訓》之原文,而孟震筆之於己書,儼如新事。

然則所謂兆{敝手}邢、魏諸公者,不幾為明代之邢、魏乎?惟松柏灘觀音寺一條,考詢遺老,繪畫地圖,核其墳塔名氏,師弟世系,知所謂雪和尚者在有無疑似之間,特為明確。

△《游宦餘談》·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朱孟震撰。

自序稱生平宦轍,殆遍九州,因摭耳目所及,撰成此書。

初分五卷,後乃並為一卷。

所錄多瑣事。

末附西南夷風土記二十六條,頗為詳明。

然孟震序中自言,未至滇,則惟據傳聞書之,恐亦未盡確實矣。

△《黃帝祠額解》·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維楨撰。

維楨有《史通評釋》,已著錄。

是書乃其奉詔謁黃帝陵,見舊祠取鼎湖之事,額曰龍髯。

乃作是書以辨其不經,謂騎龍即乘六龍之義。

其實《子華子》已有是說,無庸復贅。

又舉百家所言黃帝神靈諸事,一一駁詰,詞極辨博。

實亦司馬遷五帝本紀文不雅馴,薦紳難言之緒論也。

△《木幾冗談》·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彭汝讓撰。

汝讓字欽之,青浦人。

是編乃記清言,儇佻殊甚,蓋屠隆一派也。

△《說頤》·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余懋學撰。

懋學字行之,婺源人。

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

天啟中追諡恭穆。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凡三百五十二則,每則徵引古事相類或相反者二條,撮為四字標題,而以論斷數語綴其末。

旁見側出,頗得連珠遺意。

然引事不標出典,置論亦多庸膚。

△《留青日札》·三十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田藝衡撰。

藝衡有《大明同文集》,已著錄。

是書欲仿《容齋隨筆》、《夢溪筆談》,而所學不足以逮之,故蕪雜特甚。

其中詩談初編、二編各一卷,玉笑零音一卷,大統歷解三卷,始天易一卷,皆以所著別行之書編入,以足卷帙,尤可不必。

△《玉笑零音》·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田藝衡撰。

是書皆採取新奇故事,緯以儷語,凡一百二十八條。

其中如以堯、舜之讓天下為愛身,不與朱、均以天下為愛子。

舜、禹之受天下為不知害,鑄鼎為鎮厭之術,金為詛咒之媒,皆紕繆之甚者。

已編入所著《留青日札》中,此乃其初出別行之本也。

△《留留青》·六卷(通行本)

明徐懋升編。

懋升字元舉,錢塘人。

初,田藝衡作《留青日札》,駁雜頗甚。

懋升刪存六卷,因以《留留青》為名,標目已為纖佻。

其所選錄,亦未為精審。

△《天都載》·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馬大壯撰。

大壯字仲復,徽州人。

羅汝芳之門人也。

嘗築天都館讀書,因以名其所著。

大抵喜采異聞,亦間有考證,而往往務求博引,不核虛實。

如魚化為人一條,即引《搜神記》孔子厄陳、蔡時,魚妖與子路斗事為證,是豈可為徵信乎?又往往采自說部,不據本書。

如夜郎王事自見《後漢書·西南夷傳》,而雲小說稱夜郎王云云,則亦雜錄之學耳。

△《異林》·十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支允堅撰。

允堅字子固,號梅坡居士。

是編凡軼史隨筆二卷,時事漫記三卷,軼語考鏡三卷,藝苑閒評二卷。

軼史、隨筆論多瑣屑,時寓不遇之感而識趣頗卑。

如論劉穆之金半貯檳榔,段文昌金蓮花盆濯足之類,皆不勝企羨。

又論飛燕、合德無損於漢,妲己、未喜皆不白之冤,殊為偏僻。

至於薛嵩夢虱報恩,西王母論漢武帝語,小說誣詞,皆竟據為實事,尤不足取。

時事漫記多載委巷之談,軼語考鏡掇拾,如宋人二結之類,點竄《列子》而不竟其說,不知何取。

藝苑閒評皆詩話之流,而所見亦淺。

△《宙合編》·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林兆珂撰。

兆珂有《毛詩多識編》,已著錄。

是編乃其考證之文,分為六門。

一曰泰真測徼,皆談天地。

二曰珍駕提羽,皆談經籍。

三曰墨兵微畫,皆談史傳。

四曰議疇剽耳,皆談世務。

五曰在鈞誦末,皆論學問文章。

六曰說藪{髟沙},皆談雜事。

明代說部,大都ㄎ奢斷爛,游談無根。

兆珂又摭明人之說部而以己見斷之,輾轉稗販,似奧博而實無考證。

每篇名目,故為詭異。

篇首各有小序,亦皆澀體。

均之當時習氣也。

△《累瓦三編》·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吳安國撰。

安國字文仲,長洲人。

萬曆丁丑進士,官至寧波府知府。

是編凡讀經二卷,讀史二卷,述訓二卷,談藝二卷,匡時二卷,紀龐二卷。

其讀經諸條多有駁孟子辟朱子之語,讀史內謂湯武之征誅為逆,而以聖人應天順人之說為非。

述訓以下語頗平正,然大都抄撮說部,亦無所心得也。

△《牖景錄》·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三重撰。

三重有《餘言》,已著錄。

此書名牖景者,蓋取北人讀書如顯處視月,南人讀書如牖中窺日意也。

中多雜論世事,故與所作語錄別為一書。

中多篤實切近之論,而傷於拘迂者亦頗有之。

如謂杜甫詩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饑稚子色淒涼,不如明道程子詩陋巷一生顏氏樂,清風千古伯夷貧。

謂宋之問(案:此蘇味道詩,三重誤以為之問詩。

)上元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游妓皆李,行歌盡落梅,三代盛王之時恐無此俗,《國風·雅頌》之什亦無此言;謂杜甫黃四娘家花滿一首為不軌於名教,皆不能謂之無理。

然事事操此論以往,其勢未有不窒礙者也。

△《家則》·一卷、《野志》·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三重撰。

此書皆貽訓子孫之語。

《家則》為所立規條,每條之後間引古人嘉言善行以證明之,其言酌乎古今之間,如喪禮不得用僧道,而得用紙錢、紙錠之類是也。

《野志》分十六篇,曰端習,曰祛惑,曰營業,曰稽籍,曰本教,曰掄交,曰范內,曰居身,曰人道,曰節用,曰使令,曰狎慝,曰庖饌,曰服飾,曰燕樂,曰戲具。

其詞多用駢偶,蓋與所作家則相發明。

惟《野志》之名不甚可解,豈禮失求野之意歟?末為附志,則偶然自述家事也。

△《湧幢小品》·三十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朱國楨撰。

國楨有《大政記》,已著錄。

是書雜記見聞,亦間有考證,其是非不甚失真,在明季說部之中,猶為質實。

而貪多務得,使蕪穢汩沒其菁英,轉有沙中金屑之憾。

初名曰《希洪》,蓋欲仿《容齋隨筆》也,既而自知其不類,乃改今名。

其曰湧幢者,國楨嘗構木為亭,六角如石幢,其制略如穹廬,可以擇地而移,隨意而張,忽如湧出,故以為名雲。

△《俟後編》·六卷、《補錄》·一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明王敬臣撰。

敬臣字以道,長洲人。

歲貢生。

萬曆丙戌,南京禮部尚書袁洪愈薦授國子監博士。

《明史·文苑傳》附見《魏校傳》中。

是編凡經說一卷,論學、論治共二卷,詩文一卷,禮文疏節、便俗禮節共一卷,女戒一卷。

其補錄一卷,乃其門人所錄,故其中時稱先生。

刊本亦題敬臣撰,校讎者誤也。

經說論《易》頗切近如其為人。

論書《洪範》非《洛書》,亦為有見。

論《詩》以三百篇為秦火之餘,後人竄亂,蓋陰祖王柏之說,不知其謬。

論《春秋》亦平允。

說禮僅一條,謂王製出於史官,與漢文博士之說異,未詳所本。

其講學以立志為本,以慎獨為宗,謂學者不可單看虛明景象,蓋參酌於朱、陸之間。

所定四禮,大抵以《朱子家禮》為藍本,而參以鄉俗,亦呂坤《四禮翼》之支流。

惟《補錄》一卷,頗嫌駁雜。

如謂朱子誤解格致不及陽明之說;又謂朱子後日自悔;又謂王守仁、陳獻章皆理學之宗,王艮見道甚確;又謂莊子甚高曠,使在聖門,則為曾點之流;老子比莊子更高一步;皆不可訓。

蓋敬臣之學本從姚江得力,後乃覺其虛無,參以朱學。

凡《補錄》所載,皆門人過尊其師,一字不欲散佚,掇拾舊論,復成此卷,而不知皆其師所已棄也。

至於軍中呼萬歲,亦下馬呼萬歲,乃宋張詠事,而《補錄》以為郭子儀,則記憶偶訛,又其小疵矣。

△《藝林剩語》·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顧成憲撰。

成憲字初章,松江人。

是書或雜舉古事而綴以論斷,或自立議論而證以古事,其說無大新異,亦無大疵謬。

卷首有萬曆甲戌陳所蘊序,稱其年未三十,而善著書。

末有其門人瞿守跋,亦稱其年方比於賈傅,而著述富於董相。

蓋猶其少作也。

△《趙氏連城》·十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趙世顯撰。

世顯字仁甫,侯官人。

萬曆癸未進士,官梁山縣知縣。

是書中分三種;一為《客窗隨筆》六卷,前有孫昌裔序;一為《芸圃叢談》六卷,前有謝肇制序;一為《松亭晤語》六卷,前有林材序。

連城則其總名也。

以世顯自序弁之。

其書或引古事而稍附以己說,或自作數語,近乎語錄。

又或但引古事一條,無所論斷,似乎類書。

蓋全無著作之體者。

凡意所不合之事,無論鉅細,輒雲恨不縛之生飼豺虎,何其褊且躁也。

林材序稱其松亭晤語不下於洪《景盧隨筆》,今觀所載,疏謬頗多。

如稱永樂末詔學官考滿乏功績者,審已有子嗣,聽淨身入宮訓女官輩,時有十餘人,後獨王振官至太監云云。

考史載太祖不許內侍讀書識字,至宣宗時設內書堂,令翰林二三員為教習,由是此輩通曉古今,作奸為患,不言有學官考滿淨身之事。

此殆當時《稗史》誣傳,世顯信而筆之,殊為失考。

又如偽本沈約《竹書紀年》注,所載大舜龍工衣鳥工衣事出自劉向《列女傳》,乃誤以為約語而詆之,並誤沈約為沈總。

又古惟庶人稱匹夫匹婦,自士以上皆備妾媵,禮有明文,而此書謂孔子不當有妾,駁《孔叢子》之妄,尤為膠固。

《孔叢子》本偽書,然其偽不在此等也。

其他大抵類此,以比《容齋隨筆》,談何容易乎?

△《說原》·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穆希文撰。

希文字純文,嘉興人。

是編成於萬曆丙戌。

分原天、原地、原人、原物、原道術五部。

雜采事跡,間亦論斷,其體例在類書、說部之間。

大抵剽之談,非根柢之學,又不著其所出,更茫無依據。

△《焦氏筆乘》·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焦撰。

有《易筌》,已著錄。

是書多考證舊聞,亦兼涉名理。

然多剿襲說部,沒其所出。

如周易舉正一條,乃洪邁《容齋隨筆》語。

禿節一條,乃宋祁《筆記》語。

開塞書一條,乃晁公武《讀書志》語。

一錢一條,乃師古偽蘇軾《杜詩注》語。

花信風一條,乃王逵《蠡海集》語。

玉樹菁蔥一條,乃封演《聞見記》語。

何遜詩一條,乃黃伯思《東觀餘論》語。

烏鬼一條,乃沈括《夢溪筆談》語。

倉頡一條,乃張華《博物誌》語。

續史記一條,乃無名氏《尊俎餘功》語。

如斯之類,不可縷數。

其中周易舉正條,末稱此書世罕見,晁公武所進《易解》多引用之。

蓋洪邁當南宋孝宗時,故其言云爾。

至明代則郭京書有刊本,而晁公武書久佚,正與邁時相反,乃仍錄原文,斯非不去葛龔耶?在萬曆中,以博洽稱,而剽竊成書,至於如是,亦足見明之無人矣。

其講學解經,尤喜雜引異說,參合附會。

如以孔子所云空空及顏子之屢空為虛無寂滅之類,皆乖迕正經,有傷聖教。

蓋生平喜與李贄游,故耳濡目染,流弊至於如此也。

△《郁岡齋筆麈》·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肯堂撰。

肯堂有《尚書要旨》,已著錄。

是編第一卷所載論醫諸條,凡四十頁,皆深切微妙,得古人法外之意。

與所作證治準繩足相表裡。

其他雜論天文、算術、六壬、五行家言,以及賞鑒書畫之類,亦頗足資參考。

惟生於心學盛行之時,凡所議論,大抵以佛經詁儒理,甚至謂教習庶吉士當令看《楞嚴經》,是何言歟?

△《紫桃軒雜綴》·三卷、《又綴》·三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李日華撰。

日華有《梅墟先生別錄》,已著錄。

是書《明史·藝文志》不載。

書中惟論書畫,用其所長,餘多剽取古人說部而隱所自來,殊無足取。

不及其《六研齋筆記》遠矣。

△《瓶花齋雜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袁宏道撰。

宏道有《觴政》,已著錄。

此書多記聞見雜事,及經驗醫方,間及書傳,持論亦多偏駁。

如孟子說性善,及儒與老、莊同異諸條,第喜逞才辨,不自知其言之過也。

△《文海披抄》·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謝肇制撰。

肇制有《史Δ》,已著錄。

是編皆其筆記之文,偶拈古書,藉以發議,亦有但錄古語一兩句,不置一詞,如黃香責髯奴文之類者。

大抵詞意輕儇,不出當時小品之習。

較所作《五雜俎》稍為簡約,而疏舛時復相似。

如烏老一條,謂近來村學究作,不知此唐人所錄,見《太平廣記》,其人非出近代也。

曹娥碑一條,據《三國演義》為說,不知傳奇非史也。

婦人能文一條,謂劉琬丫頭能熟魯靈光賦,花面丫頭字出劉禹錫詩,劉琬丫頭無典也。

詩讖一條,謂冰鏡不安台為梁武帝詩,不知梁書作元帝也。

不妄稱人一條,謂鮑照問惠休己與靈運優劣,不知《詩品》所載乃顏延年也。

人日一條,謂虞摯不知曲水為不學無術,不知束傳所載乃摯虞,即字仲洽作《文章流別論》者也。

纏足一條,引《雜事秘辛》,亦不知為楊慎依托。

蓋一時興至輒書,不暇檢閱耳。

△《西峰字說》·三十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曹學撰。

學有《易經通論》,已著錄。

是書分天、地、人三大部,而天部止三卷,人部止三卷,地部乃居二十七卷。

其中或引《說文》小篆之解,或又僅就楷字發義。

如解春字以為三畫像三陽,雖與《說文》不合,而義尚可通。

若解冬字以為反文之反,即陰變陽之義,不知反文雲者,所據何典?且合計通部之中,解字者十之一二,不解字者十之七八,若天官占驗、地理郡國排次成卷,皆與《字說》無與,亦莫解其故。

《明史·藝文志》不載此書,《福建通志》載此書而不載卷數。

殆學沒後,後人重其忠義,掇拾殘稿刻之。

故詳略不齊,體例亦不畫一也。

四庫之中,無類可附,姑存其目於雜家焉。

△《射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朱光裕撰。

光裕字仁仲,蘇州人。

萬曆中諸生。

是書取平日所見聞者論次之,曰輿象系、君臣系、政事系、藝文系、禮樂系、疆戎系、田賦系,皆為發策決科而設,中多沿襲舊聞,間有深中時弊者。

如取士制祿防禦之類,亦不為無見。

惟其決震澤是、廢會通河諸論,揆之時勢,皆不可行。

至欲仿海運鑿新河,則又邱之偏見矣。

△《青溪暇筆》·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姚福撰。

福字世昌,自號守素道人,江寧人。

是編皆記讀書所得,及雜錄耳目見聞。

其首卷所述明初軼事,多正史所不載。

惟體用字見《周易正義》,福乃以為宋儒以前無此字,出於佛典。

至其取鄭謐之說謂異姓可以為後,而深駁陳淳之論,其為乖剌,又不止訓詁間矣。

△《讀書雜記》·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胡震亨撰。

震亨有《海鹽縣圖經》,已著錄。

是編乃其讀書筆記。

如引元稹《白集序》,證刊版始唐長慶中;引顏師古《匡謬正俗》,證柏梁詩傳寫之謬;引劉孝標《世說注》,證《蜀都賦》有改本;引杜牧詩,證木蘭為黃陂人;引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證爆仗字;引朱子陸游詩,證豆腐緣起;引曾造《類說》,證李賀容州槎語;引王象之《碑目》,證顧況《仙遊記》;皆語有根據。

他如辨孔子防墓,辨周稱京師,亦俱明確,以及元鄉試錄條格、贊寧譯經論、道藏源流諸條,亦足以資考據。

惟其生於明末,漸染李贄、屠隆之習,掉弄筆舌,多傷佻薄;憤嫉世俗,每乖忠厚。

如謂嫦娥、纖阿兩雌、與吳剛共處月中,則調笑及於明神;謂生天,生地,乃生盤古,應稱三郎,則嘲弄及於古帝。

以至明末時事,動輒狂詈,牽及唐之進士,並詆為賊,其真亦未免已甚也。

△《說儲》·八卷、《二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陳禹謨撰。

禹謨有《經籍異同》,已著錄。

是編乃其記。

皆偶拈一二古事,綴以論說,不出明人掉弄筆墨之習。

中多闡揚佛教,大抵沿屠隆鴻苞之派,但不至如隆之放恣耳。

△《閱耕餘錄》·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所望撰。

所望字叔翹,上海人。

萬曆辛丑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副使。

此其隨筆記之文。

中頗有所考證,而摭拾舊文者亦多。

又兼錄諧謔果報諸雜事,蓋陳繼儒《珍珠船》之類也。

△《書肆說鈴》·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葉秉敬撰。

秉敬有《字孿》,已著錄。

是書乃其隨筆記,原分三卷。

後烏程閔元衢為之重編,分十一類,並為上下二卷,而仍載原次於卷首,以存其舊,即此本也。

秉敬好為議論,而考據殊疏。

如謂三代皆建寅,若周人建子則二十四氣皆錯,不知古本無二十四氣之名;謂《三都賦》改草木甲坼為甲宅,不知《周易》古本實作甲宅;謂冰凝於水而寒於水為《翰苑新書》論文之妙,不知本《荀子》語,《昭明太子文選序》亦嘗引用;皆失之目睫之前。

至於溺信二氏,謂盲儒之議老子,如叔孫之毀仲尼,桀犬之吠堯舜,又謂讀書不可不學禪,其言尤不可訓也。

△《蓬窗日錄》·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陳全之撰。

全之字粹仲,閩縣人。

萬曆甲辰進士。

是編分世務、寰宇、詩談、事紀四門,門各二卷。

世務一門多可采。

寰宇一門頗參輿記陳言。

詩談、事紀則更傷猥雜矣。

△《歐餘漫錄》·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閔元衢撰。

元衢字康侯,烏程人。

縣有山,山麓有歐陽亭,故山一名歐餘山。

元衢因以歐餘生自號,並以名其記。

書中考證間有可采,而膚淺者居多。

△《秋涇筆乘》·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宋鳳翔撰。

鳳翔字羽皇,秀水人。

萬曆壬子舉人。

是書皆載史傳雜事,而附以議論,類多迂闊。

其記太倉王千戶入海見龍抱石事,則又涉於神怪矣。

△《燕居功課》·二十七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安世鳳撰。

世鳳字鳳引,商邱人。

萬曆癸丑進士,官定海縣知縣。

是編分二十四類,每類子目各五。

其議論出入儒、釋之間。

自謂天地之大,無不閱歷,然所見率皆膚淺。

至於標題纖巧,識見偏駁,尤明代山人結習,不足深詰者矣。

△《仙愚館雜帖》·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黃元會撰。

元會字經甫,太倉人。

萬曆癸丑進士。

是書多剽掇佛、老浮談,而於服食修煉尤所篤信,其名館以仙愚,當由於此。

其他雜說引據,亦多訛舛。

如唐優宋婦一條,謂德宗為宋主;點陳言為佳句一條,謂宋王與柳宗元論詩;海棠無香一條,謂彭淵材為劉淵材;文人顯紕一條,謂荀悅稱漢高祖字國;則其他不足詰矣。

△《戒庵漫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詡撰。

詡字厚德,江陰人。

少為諸生。

坎坷不第,年八十餘而卒。

所作《世德堂吟稿》、《名山大川記》諸書,皆已亡佚,惟是編為其孫如一刊行,皆所記聞見雜說。

詡自號戒庵老人,因以為名。

書中稱世宗為今上,而又載有萬曆初事,蓋隨時綴錄,積久成編,非一時所撰集,故前後不免於駁文也。

其間多志朝野典故及詩文瑣語,而敘次煩猥,短於持擇,於凡諧謔鄙俗之事,兼收並載,乃流於小說家言。

惟記蘇軾、黃庭堅真跡詩句,可補本集之亡佚;記劉基畫《蜀川圖》,可證《圖繪寶鑒》之闕漏。

又如論《孟子》古本同異,則較王士禎《池北偶談》所摘為詳。

又據《三水小牘》以證洪邁《夷堅志》之蹈襲,辨《兩山墨談》所稱蘇軾有妹嫁秦觀之誕妄諸條,為沙中金屑耳。

△《認字測》·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周宇撰。

宇有《字考啟蒙》,已著錄。

是書標八十一字,每字各為疏解一篇。

其義欲藉以講學,而穿鑿點畫,實則王安石之緒餘而已。

既非小學,又非語錄,四庫之中,無類可入,姑附之於雜家焉。

△《呂氏筆弈》·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呂曾見撰。

曾見字眉陽,紹興人。

由貢生官西安縣教諭。

是編前有方應祥、鄒維璉、汪慶伯、呂奇策序,蓋萬曆中人也。

首二卷多說經義。

其學出於姚江,詆毀程、朱頗甚,至謂伊川背師忘本。

每篇各有批評,乃純用禪語,殊不免心學習氣。

其餘或史論,或雜考,大抵捃摭楊慎、王世貞、陳耀文、胡應麟、焦諸家說部,而以議論貫串之,亦非根柢之學也。

△《黃元龍小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黃奐撰。

奐字元龍,歙縣人。

是書分醒言一卷,偶載一卷。

醒言皆讀書時隨筆記之文,所見頗為迂闊。

偶載則鬼神怪異之事,亦多不經。

△《古今評錄》·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商維撰。

維字初陽,會稽人。

世所傳商氏《稗海》,即所輯也。

是書皆借古事立論,不出明季纖巧之習,間有考證,每多疏舛。

如論以船量物事,謂《苻子》所紀燕昭王稱豕事,在曹蒼舒稱像之前,不知《苻子》為苻朗所撰。

朗,秦王堅之侄也。

其書今已佚,惟見《類書》所引。

如關龍逢諫桀,齊景公好馬之類,皆假借古人為寓言,並無事實。

維徒知燕昭王在蒼舒前,而不知朗在蒼舒後,殊為失考。

其膚淺率此類也。

△《雪清史》·五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樂純撰。

純字思白,號天湖子,沙縣人。

是書皆小品雜言。

分清景、清供、清課、清醒、清神為五門,每門又各立子目。

大抵明季山人潦倒恣肆之言,拾屠隆、陳繼儒之餘慧,自以為雅人深致者也。

△《露書》·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姚旅撰。

旅號園客,莆田人。

其書分核篇二,韻篇三,華篇、雜篇、跡篇、風篇、錯篇、人篇、政篇、籟篇、諧篇、規篇、枝篇、異篇各一。

雜舉經傳,旁證俗說,取東漢王仲任所謂口務明言、筆務露文之意,名曰《露書》。

然詞氣儇薄,頗乖著書之體。

其核篇所論經義,率毛舉捃拾,無關大旨。

韻篇亦猥雜不倫,諧異諸篇尤多鄙俚。

至謂屈原宜放,馬遷宜腐,以其文之繁也。

真亦甚矣。

△《稽古堂論古》·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張燧撰。

今核其書,即從《千百年眼》中摘出,蓋坊賈偽立此名以售欺者。

鈔本尚新,是近時所依托也。

△《書焦》·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

繼儒有《邵康節外記》,已著錄。

是書皆雜抄《古今名物訓詁》及奇文雋字可供詞藻之用者,隨筆記,頗無倫次。

如執金吾秦吉了之類,人所習見者,俱泛載之,徒費簡牘。

又如泥孩兒一條出陸游《老學筆記》,而沒其書名,亦為攘美。

至以闞止為宰予,渾為渾成,陳正敏為陳所敏,尤失考矣。

△《枕談》·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繼儒撰。

僅寥寥數條。

自跋謂讀古人書,往往承襲訛謬,因取目前常用之語而考據之。

然亦各有所本,非心得也。

△《偃曝談餘》·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繼儒撰。

取其平日與客談者抄撮成書,無他考證。

所紀歷代年號一則,遺漏尤多。

前有自跋雲,入冬喜負暄讀書,故以偃曝名之雲。

△《明辨類函》·六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詹景鳳撰。

景鳳有《畫苑補益》,已著錄。

是書《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俱作《詹氏小辨》。

而世所傳崇禎壬申刊本,實作《明辨類函》,蓋後又改名也。

首列作者辨,以發明周子《太極圖》至蔡氏《范極十書》之旨。

次造化辨,分理氣至異事八目。

次人道辨,為篇三:曰明自,言學也;曰行自;言治也;曰適自,言藝也。

次人品辨,為統二,以歷代君臣志得道行者為得志統,以不能行其道者為繼志統。

景鳳宗耿定向之學,故所論格物致知及明明德於天下皆以知識為良知,乖隔支離,不能窺見本體。

其於當時為禪學者,雖亦斥之甚力,而中無定識,往往騎牆。

如諸子門中謂夫子與老子同生周世,為萬古開辨局。

又謂佛、老倘真能信之,亦足為清心寡慾之助。

仍不免混儒、墨而一之。

又稱孟子在齊,三卿往返數年,名實竟未加上下。

尤放言無忌。

其品藻同時諸人,每恨不為王世貞所知,蓋亦文士好名者,乃欲附講學以自重。

議論高而無所歸宿,終不免於游談無根之誚也。

△《澹齋內言》·一卷、《外言》·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楊繼益撰。

繼益字茂謙,松江人。

是書內言間有考證,外言則語錄也。

議論皆宗二氏。

其解邵子三十六宮都是春句,誤以為宮闈之宮,殊為疏舛。

欲刪《元史》一條,尤為悖謬。

惟解《孟子》洩洩沓沓一條,引《說文》世訓多言,引《荀子》沓沓而沸亦謂多言,證洩沓皆多言之意,足備一解耳。

末有陳繼儒跋,稱其學道有得,蓋為禪學言之也。

△《說苦》·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焦周撰。

周字茂叔,上元人。

焦之子也。

萬曆庚子舉人。

其書皆刺取諸書中新穎之語,及聞見所及,可資談噱者,雜載成編,不分門類。

如元微之謫通州,史無其事。

論吳越改元,誤以歐陽修《五代史》與《十國世家》為二書,亦時有疏舛。

其稱《說苦》者,取《荀子》說苦勿聽之義也。

△《譚子彫蟲》·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譚貞默撰。

貞默有《三經見聖編》,已著錄。

此書作於崇禎壬午,乃其《著作堂集》之一種。

所錄只小蟲賦一篇,又名《小化書》,其命意蓋取《莊子》惟蟲能蟲,惟蟲能天,及家語裸蟲三百有六十而人為之長二語。

因即蟲喻人,分為三十七段。

每段自為之注,亦和《香方》、《禽獸決錄》之支流也。

△《福堂寺貝餘》·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元儀撰。

元儀有《嘉靖大政類編》,已著錄。

此書首有自序雲,崇禎三年,余守大將軍,以傲罷,為頭陀於是寺,有所感則識之。

蓋其罷官後所為也。

雜記古今,語無倫次,議論亦多偏駁。

△《蘭葉筆存》·(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釋本以撰。

本以字以軒,別號亦已,又號師岳叟,蘇州人。

書中載天啟四年董其昌所記玉璽事,則猶在其後也。

又稱先生每書竟,必令潛寫填語,蓋潛其本名矣。

是編首頁題為《蘭葉筆存》,次頁又題為《慎辭錄》。

所論淳熙秘閣續帖,於黃庭內景經點畫形模,辨析絲毫,蓋即姜夔蘭亭偏傍之意。

其餘多談書畫,亦偶及雜事。

所稱引者,焦、董其昌語為多。

中後雜載詩二十餘首,即其自作。

大抵隨筆紀錄之冊,後人抄合為帙也。

其中石頭城謠一條,論《樂府》音節,穿鑿附會,殊不足據。

餘皆明末山人語耳。

△《蒙泉雜言》·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上卷采撮陰陽五行之說,率多穿鑿附會。

下卷隨筆記載,如以書家《永字八法》為合於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類,亦多牽強。

△《東皋雜記》·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載皆有明朝野雜事,間及經義及《音律詩話》。

其中若辨康定易儲,薛不諫。

謂崔銑修《孝宗實錄》,親見秘閣舊案,銜下注以公出,則乃未嘗與其事,非不諫也。

此類頗有關於史事。

至所論樂律,謂六十調仲呂所生之黃鐘,僅能得黃鐘之半而差強焉。

考黃鐘無半聲,旋宮所用之半聲乃變半聲也,止得四寸三分有奇,則得黃鐘之半而猶弱焉。

此書雲差強,殊不可曉。

其他亦率多膚末,無足采擇。

△《春寒閒記》·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卷末自跋,稱辛酉三月二十五日記,署曰德水。

又有錢塘厲鶚跋,謂是書頗有可觀,而疑德水為德州盧氏子。

蓋以盧世字德水也。

案御史題名曰,盧世,山東德州左衛軍籍,直隸來水人。

前明進士。

順治元年起福建道御史,以病乞歸。

其書多錄前人佳事雋語,然頗推重李贄。

△《山居代[C202]》·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凡臚列山居、園居、舟居、游居、瓢居、獨居、酣居、宵居、睡居、病居十目,下引前人閒適之語以應之,意以示客,故名代[C202]。

其所引書有明末陳繼儒《巖棲幽事》,而序題丁亥夏五,則當在國朝順治四年也。

△《棗林雜俎》·(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談遷撰。

遷有《海昌外志》,已著錄。

是書分類記載,凡十二門。

曰科牘,曰藝簣,曰名勝,曰器用,曰榮植,曰頤動,曰幽冥,曰叢贅,曰彤管,曰空元,曰炯鑒,曰緯候。

多紀明代軼事,而語多支蔓。

其名勝一門,雜引《志乘》及《里巷齊東》之語,漫無考證。

藝簣亦多疏舛。

其餘大抵冗瑣少緒,亦不分卷。

疑雜錄未成之本也。

△《讀書偶然錄》·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程正揆撰。

正揆字端伯,孝感人。

前明崇禎辛未進士,官尚寶司卿。

入國朝授光祿寺丞,官至工部侍郎。

是編乃其讀書記,議論考證,兼而有之,間出新意,而頗不免春駁。

如以武王上祭於畢為畢星,引《蘇竟傳》為證,未免牽合。

論聯句詩二條,一以為始於柏梁,一以為起於式微,一書之中,自相矛盾。

又解杜甫《丹青引》,據先帝天馬玉花驄句,以為至尊含笑,圉僕惆悵,乃深譏肅宗不軫羹牆之念,而斥舊說之非。

則不考明、肅、代三朝受終年月,而臆為穿鑿,尤固於說詩矣。

△《見聞記憶錄》·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余國楨撰。

國楨字瑞人,別號劬庵,遂安人。

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官富順縣知縣。

是編乃其入國朝以後家居所作。

自序稱生平卷帙,盡佚兵火,偶舉所憶,惝恍都如夢境。

後其子中恬分為五卷:曰記文,曰記人,曰記物,曰記異,曰雜記。

本隨筆纂錄之本,大抵皆明末瑣事,間涉荒誕,無關考證。

又所作雜文並廁其中,亦非得體。

△《餘雜錄》·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陳恂撰。

恂字子本,本姓曹,海鹽人。

前明崇禎壬午舉人。

是書雜說經義詩文,兼載碎事。

其論禹治水順行一條,全攘鄭樵之說,不言所自。

其引伊世珍《郎記》一條,以范睢裹足不入秦語為女子纏足之證,亦失之不經。

△《冬夜箋記》·一卷(大學士英廉購進本)

國朝王崇簡撰。

崇簡字敬哉,宛平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

入國朝補選庶吉士,官至禮部尚書。

是編成於康熙乙巳,皆其隨筆記之語。

所述格言,多先儒名論,亦間摘錄古事及同時耳目所見聞。

然徵引舊聞,皆不載其出典,亦或偶然記憶未真。

如伯夷、叔齊姓名一條,雲出《呂氏春秋》及《韓詩外傳》,今二書並無此文。

案《論語疏》所引乃出《春秋·少陽篇》也。

△《樗林三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

裔介有《孝經注義》,已著錄。

是書分三種。

樗林閒筆一卷,樗林偶筆二卷,樗林續筆二卷。

閒筆所載多息心養生之論,偶筆上卷多講學之語,下卷皆論史事,續筆則援引先儒,間參己見,亦頗及明季時事。

裔介以講學名,而是編多以二氏為宗,殆不可解。

至續筆內稱楊嗣昌起復入都,白合布袍,所過驛傳蔬粳而已。

剿殺流賊,不遺餘力。

襄陽之破,鬱鬱而死云云。

未免為之回護,則亦不盡公論矣。

△《雕邱雜錄》·十八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梁清遠撰。

清遠字邇之,號葵石,真定人。

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吏部侍郎。

是編十有八卷,卷立一名。

一曰眠閒錄,二曰籐亭漫鈔,三曰情話記,四曰巡簷筆乘,五曰臥痾隨筆,六曰今是齋日鈔,七曰閉影雜識,八曰采榮錄,九曰飽卿談叢,十曰過庭暇錄,十一曰東齋掌鈔,十二曰予寧漫筆,十三曰晏如筆記,十四曰西廬漫筆,十五曰晏如齋檠史,十六曰耳順記,十七曰嗇翁檠史,十八曰休園語林。

皆隨時筆記之文。

大抵雜錄明末雜事及真定軼聞,頗多勸戒之意。

惟末年尤信修煉之說,亦間涉釋氏,至謂《心經》是古今第一篇文字。

蓋禪學、玄學、明末最盛,清遠猶沿其餘風也。

間有考證,然不甚留意。

如九卷載李屏山所作《西集》序,稱李義山喜用僻事,下奇字,晚唐人多效之,號西昆體,殊無典雅渾厚之氣,反詈杜少陵為村夫子。

是以楊億事為李商隱事,殆唐、宋不辨。

又引黃庭堅之言,謂韓退之詩如教坊雷大使舞,學退之不至,即為白樂天。

是以陳師道所評蘇軾詞,蘇軾所評陶潛詩,並誤為庭堅評韓愈詩之詞,顛舛尤甚。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