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宋宗澤撰。澤事跡具《宋史》本傳。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

△《宗忠簡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宗澤撰。

澤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自一捲至六卷皆子、狀疏、詩文、雜體。

七卷、八卷為遺事、附錄,皆後人紀澤事實及誥敕、銘記之類也。

澤孤忠耿耿,精貫三光。

其奏規畫時勢,詳明懇切。

當時狃於和議,不用其言,亦竟無收拾其文者。

至寧宗嘉定間,四明樓乃綴輯散佚,以成是集。

然陳振孫《書錄解題》竟不著錄。

是宋末已不甚行。

蓋理宗以後,天下趨朝廷風旨,道學日興。

談心性者謂之真儒,講事功者謂之雜霸。

人情所競,在彼而不在此。

其沉晦不彰,固其所也。

明崇禎間,熊人霖始據舊本重刻。

國朝義烏縣知縣王庭曾又重為編定,增入《諫止割地》一疏,而以樓原序及明初方孝孺序弁於篇首。

考史稱澤力請高宗還汴,疏凡二十八上。

本傳不盡錄其文。

今集中所載僅十八篇,猶佚其十。

則其散亡已多矣。

△《龜山集》·四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楊時撰。

時事跡具《宋史·道學傳》。

是集凡書奏、表、講義、經解、史論、啟記、序跋各一卷、語錄四卷、答問二卷、辨二卷、書七卷、雜著一卷、哀辭祭文一卷、狀述一卷、志銘八卷、詩五卷。

時受蔡京之薦,雖朱子亦不能無疑。

然葉夢得為蔡京門客,南渡後作《避暑錄話》、《石林詩話》諸書,尚袒護熙寧、紹聖之局。

時於蔡京既敗以後,即力持公論。

集中載《上欽宗第七疏》,詆京與王黼之亂政,而請罷王安石配享。

則尚非始終黨附者比。

又於靖康被兵之時,首以誠意進言,雖未免少迂;而其他排和議、爭三鎮、請一統帥、罷奄寺守城以及茶務、鹽法、轉般、糴買、坑冶、盜賊、邊防、軍制諸議,皆於時勢安危,言之鑿鑿。

亦尚非空談性命,不達世變之論。

蓋瑕瑜並見,通蔽互形,過譽過毀,皆講學家門戶之私,不足據也。

時受學程子,傳之沙縣羅從彥,再傳為延平李侗,三傳而及朱子,開閩中道學之脈。

其東林書院存於無錫,又為明季講授之宗。

本不以文章見重,而篤實質樸,要不失為儒者之言。

舊版散佚,明弘治壬戌,將樂知縣李熙重刊,並為十六卷。

後常州東林書院刊本,分為三十六卷。

宜興刊本,又並為三十五卷。

萬曆辛卯,將樂知縣林熙春重刊,定為四十二卷。

此本為順治庚寅時裔孫令聞所刊,其卷帙一仍熙春之舊雲。

(案時卒於高宗建炎四年。

其入南宋日淺,故舊皆系之北宋末。

然南宋一代之儒風,與一代之朝論,實皆傳時之緒餘。

故編錄南宋諸集,冠以宗澤,著其說不用而偏安之局遂成。

次之以時,著其說一行而講學之風遂熾。

觀於二集以考驗當年之時勢,可以見世變之大凡矣。

△《梁溪集》·一百八十卷、附錄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綱撰。

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

是集首載宋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陳俊卿序,謂綱少子秀之裒集其表章奏八十卷,而詩文不與焉。

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五十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一百二十卷。

蓋後人續以詩文合編,互有分並,已非復秀之之舊本。

此本賦四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一百三十八卷,而以《靖康傳信錄》三卷、《建炎進退志》四卷、《建炎時政記》三卷,俱編入集中。

又以年譜、行狀之類六卷附焉。

與晁、陳二家所錄均為不合,又非宋本之舊矣。

綱人品經濟,炳然史冊,固不待言。

即以其詩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尋常文士所及。

徒以喜談佛理,故南宋諸儒不肯稱之。

然如顏真卿精忠勁節,與日月爭光,固不能以書《西京多寶塔碑》、作《撫州麻姑壇記》,遂減其文章之價也。

集中有《補宋梅花賦》,自序謂賦已佚,擬而作之,其文甚明。

元劉塤《隱居通議》所載賦二篇,皆屬偽本。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乃稱得元鮮於樞手書賦,急錄傳之,樞之真跡旋毀。

核其文句,大抵點竄綱賦,十同七八,其為依托顯然。

然亦見綱之賦格,置於唐人之中,可以亂真矣。

△《初寮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安中撰。

安中字履道,中山曲陽人。

登進士第。

累擢尚書左丞,出知燕山府。

除大名尹,兼北京留守司公事。

靖康初安置象州。

紹興初復左中大夫,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

安中以詞藻擅名,而行誼甚為紕繆。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少時嘗師事蘇軾於定武,未卒業而軾去。

會晁說之為無極令,復往執弟子禮。

說之勖以為學當慎初之旨,因築室榜曰「初寮」。

其聞見議論得於說之為多。

及後貴顯,遂諱晁學,但稱「成州使君四丈」,無復「先生」之號。

今考集中,多直呼說之為晁以道,與振孫言相合。

其佻薄已可概見。

曾敏行《獨醒雜誌》稱,安中初學東坡書。

崇、觀、宣、政間,頗更少習,南渡以來,復還其舊。

其隨時局為翻覆,亦為灼然。

史稱其以作《瑞應表》受知徽宗。

考蔡絛《鐵圍山叢談》,實由諂事梁師成以進。

《幼老春秋》又稱其交結蔡攸,引入禁中,則奔競無恥,更為小人之尤。

史又稱其附和童貫、王黼,贊成復燕之議。

又身自請行,規措失當,招納叛亡,挑釁強鄰,禍貽宗社。

則誤國之罪尤為深重。

然其詩文豐潤凝重,頗不類其為人。

四六諸作,尤為雅麗。

史稱徽宗嘗宴睿謨殿,安中賦百韻詩紀事。

令大書殿屏,仍以副本分賜侍臣。

王明清《揮麈後錄》載其詩,周《清波雜誌》又補載其序,皆盛相推挹。

張邦基《墨莊漫錄》又載其《立春帖子》,稱以才華清麗。

其人雖至不足道,而文章富贍,要有未可盡泯者。

錄而傳之,亦不以人廢言之義也。

其集見於本傳者七十六卷。

晁公武《讀書志》止作十卷。

趙希弁《附志》則作《前集》四十卷、《後集》十卷,又《內外制》二十六卷。

與史傳目次相符。

自明以來,久佚不見。

今從《永樂大典》采掇裒次,尚得詩文數百篇。

周必大序稱安中送其曾大父詩「不論與汝小一月,政自容君數百人」句。

又楊萬里《誠齋詩話》稱安中「行余深少宰制,仰惟前代,守文為難,相我受民,非賢不」句。

又在象州思鄉作文,有「萬里邱墳,草木牛羊之踐履。

百年鄉社,室家風雨之飄搖」等句。

今俱不見於集中。

是其散佚甚多。

然羅什一,猶可考見崖略。

謹厘為八卷,而仍以李邴、周必大、周紫芝序三篇冠之卷首,以存其舊焉。

△《橫塘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許景衡撰。

景衡字少伊,溫州瑞安人。

登元九年進士。

宣和中召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

欽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遷中書舍人。

高宗朝至尚書右丞。

罷為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卒謚忠簡。

事跡具《宋史》本傳。

景衡雖源出洛學,而立身剛直,不與賈易諸人囂爭門戶。

其文章坦白光明,粹然一出於正。

在徽宗時,即極言財力匱乏,請罷花石綱運,為王黼所中而去。

及從高宗在揚州,又與黃潛善不協,借渡江之議,斥逐而死。

雖厄於權幸,屢起屢躓,而終始不撓。

今集中所存奏議,如《論童貫誤國》、《辨宗澤無過》、《論王安石當自便》、《乞寬恤東南》諸子,皆誠意懇摯,剴切詳明。

其他亦多關係國家大計。

雖當時不能盡用其說,而史稱「既沒之後,高宗每念其遇事敢言,追思不置」。

亦足見其忠愛之忱,有以感孚於平素也。

至其詩篇,乃吐言清拔,不露伉厲之氣,如「玉樽浮蟻一樣白,青眼與山相對橫」諸句,殊饒風調。

胡仔《漁隱叢話》謂:「寇准詩含思淒婉,富於音情,殊不類其為人。」

今景衡亦然。

蓋詩本性情,義存比興,固不必定為濂洛風雅之派,而後謂之正人也。

《宋史·藝文志》載《橫塘集》三十卷,《書錄解題》亦同。

自明以來,傳本久絕。

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裒綴,以次排纂,厘為二十卷。

《朱子語錄》嘗稱陳少陽事,其詳見《許右丞哀詞》中,今已不睹是篇。

則鉅制鴻裁,佚者不少。

其幸而存者彌宜寶貴矣。

△《西渡集》·二卷、《補遺》·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洪炎撰。

炎字玉父,南昌人。

元末登進士。

官至著作秘書少監。

炎與兄朋、芻,弟羽,號曰四洪。

皆黃庭堅之甥,受詩法於庭堅。

羽元符中以上書入黨籍,不幸早卒,篇章散佚。

故呂本中《江西宗派圖》中僅列芻、炎、朋三人。

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云羽集不傳,惟載朋《清非集》一卷、芻《老圃集》一卷、炎《西渡集》一卷。

《宋史·藝文志》並同。

自明以來,《清非》、《老圃》二集並佚。

近乃從《永樂大典》復裒輯成帙,惟炎集僅存,而亦無刊版。

此本為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所藏,惟分上、下二卷,與陳氏所載少異。

然《老圃集》陳氏亦稱一卷,而今日掇拾殘,尚非一卷所能容。

則或《書錄解題》傳寫之訛,《宋志》因之,均未可知也。

炎詩酷似其舅。

今全集巋然獨完,殊足寶貴。

卷未所附朋詩九首、芻詩二十四首、記二篇,不知何人所輯。

觀其所引之書,如《宋元詩會》、《辟疆園宋文選》,皆康熙中人所集,則亦出近時人手矣。

二人詩集已別著錄。

此為復贅,故刪之不錄焉。

△《老圃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洪芻撰。

芻字駒父,南昌人。

紹聖元年進士。

靖康中官至諫議大夫。

後謫沙門島以卒。

劉克莊《後村詩話》曰:「三洪與徐師川皆山谷之甥。」

龜父警句,往往前人所未道。

然早卒,惜不多見。

駒父詩尤工,陸游《老學筆記》亦極稱其《竄海島》詩「煙波不隔還鄉夢,風月猶隨過海身」句。

蓋當時文士頗重之。

然芻之竄也,《楓窗小牘》謂坐為金人括財太峻,頗稱其冤。

今考王明清《玉照新志》所載,則芻實於根括金銀之時,入諸王邸中,以勢挾內人唱歌侍酒。

得罪名教,殆不容誅。

當時僅斥海濱,殊為佚罰。

其人如是,其詩本不足重輕。

特其學有師承,深得豫章之格。

但以文論,固不愧酷似其舅之稱。

錄六朝人集者存沈約、范,錄唐人集者存沈期、宋之問。

就詩言詩,片長節取,亦古來著錄之通例也。

《宋史·藝文志》載《老圃集》一卷。

久佚不傳。

《宋詩紀事》僅從諸地誌、類書中捃摭數篇,不及百分之一。

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得一百七十首,殆當時全部收入歟?以篇帙稍多,謹厘為上、下二卷,以便循覽焉。

△《丹陽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葛勝仲撰。

勝仲字魯卿,丹陽人。

紹聖四年進士。

又試學官及詞科,俱第一。

官至華文閣待制,知湖州。

紹興元年乞祠歸。

十四年卒,謚文康。

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據其婿章宗所作行狀,稱有文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

初刊版於真州,兵燹殘闕。

隆興甲寅,知州事宋曉修補之,自跋其後。

淳熙丙午,知州事姚恪又為重鋟,中書舍人王信為之跋。

自明以來,傳本遂絕。

今據《永樂大典》所載,以類裒輯,得文十五卷、詩七卷、詩餘一卷,又附錄行狀、謚議為一卷,共成二十四卷。

王信跋及章宗行狀並稱:「宣和北伐之時,勝仲貽書蔡京,力言其不可。」

然《宋史》本傳不載此事,集中亦無此書。

又稱「由兗州教授入為太學正,時上幸學,多獻頌者,勝仲獨獻賦。

上命中書第其優劣,勝仲為首」。

今集中亦無此賦。

他如本傳所載《論郭天信不當提舉議歷所》、《論僖祖廟增置殿室不必毀》,其奏議並佚不存。

又所稱官諭德時為仁、孝、學三論獻太子者,今惟存《孝論》、《學論》,而《仁論》竟無可考。

則其散失者已多。

然觀其四分之一,亦足以見其大凡矣。

勝仲為太府少卿時,能拒盛章之援引。

知汝州時,能拒李彥之括斂。

知湖州時,能拒朱π之求白雀、。

其氣節甚偉。

歷典諸州,皆有略。

再知湖州,遭逢寇亂,復有全城之功。

其宦績亦足以自傳。

本不盡以文章重。

即以文章論之,在南北宋間,亦α然一作者也。

歐陽修嘗輯建隆至治平故事為《太常因革禮》一百篇。

勝仲官太常卿時,復手續其書為三百卷。

故於當代典制最嫻。

官諭德時,嘗纂歷代太子事跡為《承華詔美》。

又考論諸史為《評古篇》。

故於古今成敗最悉。

崇寧三年居父喪,盡閱釋氏《大藏經》。

故所著作,往往闡明佛理。

惟青詞、功德疏、教坊致語之類,沿宋人陋例,一概濫載於集中,殊乖文體。

流傳既久,姑仍其舊,付諸無譏之列可矣。

△《毗陵集》·十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守撰。

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晉陵人。

崇寧元年進士。

高宗即位,召為監察御史。

紹興中歷官參知政事,兼權樞密院事。

以資政殿大學士知建康府。

卒謚文靖。

事跡具《宋史》本傳。

所著《毗陵集》,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者五十卷。

其本久佚。

故遺文世不概見,僅《前賢小集拾遺》中載其詩一首而已。

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輯編綴,約尚存十之三四。

謹校訂排次,厘為一十五卷。

而以婁機等所作謚議文二篇附之於後。

史稱守家貧好學,過目不忘。

故所為文,具有體。

而論列國家大事,是非利害,如指諸掌。

卓有經世之才,尤非儒生泥古者所可及。

本傳載其建白諸事,如《論防淮渡江利害》、《論金人侵淮有四路,宜擇帥捍御》、《論大臣宜以選將治兵為急,不急之務付之六曹》、《論幸蜀十害》、《論宰相非人》、《論敵退後措置二事》。

今其文具在集中。

他如《論守禦事宜》、《乞以大河州軍為藩鎮》、《乞修德》諸子,史所不載者尚多。

無不揣切時勢,動合機宜。

其大旨在經營淮北以規復中原,而不欲為畫江自守之計。

雖其時宋弱金強,未必盡能恢復。

要其所言,不可不謂非一時之正論也。

至其薦汪伯彥、秦檜,頗乏知人之明。

則瑕瑜不掩,亦不必曲為之諱矣。

△《浮溪集》·三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汪藻撰。

藻字彥章,饒州德興人。

登崇寧二年進士。

歷官顯謨閣大學士、左太中大夫。

封新安郡侯。

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藻學問博贍,為南渡後詞臣冠冕。

其集見於晁公武《讀書志》者僅十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始載有《浮溪集》六十卷。

而趙希弁《讀書後志》又增《猥稿外集》一卷、《龍溪文集》六十卷,共一百二十一卷。

《宋史·藝文志》並著於錄。

然趙方跋《羅願小集》,謂《浮溪》之文,再更變故,失傳頗多。

則明初已非完帙,其後遂亡佚不存。

後有胡堯臣者,別得《浮溪文粹》十五卷,刊行於世。

而其原集終不復可見。

今檢勘《永樂大典》所載,視《文粹》所收,不啻倍蓰。

雖未必盡符原數,而什可得其六七。

統觀所作,大抵以儷語為最工。

其代言之文,如《隆太后手書》、《建炎德音》諸篇,皆明白洞達,曲當情事。

詔令所被,無不淒憤激發,天下傳誦,以比陸贄。

說者謂其著作得體,足以感動人心,實為詞令之極則。

其他文亦多深醇雅健,追配古人。

其詩則得於徐俯,俯得之其舅黃庭堅(見《獨醒雜誌》),尤具有淵源。

孫覿作藻墓誌,以大手筆推之,殆非溢美。

惟楊萬里《誠齋詩話》紀藻與李綱不葉,其草綱罷相制詞,至比之兜、少正卯,頗為清議所譏。

是又名節心術之事,與文章之工拙別為一論者矣。

謹采掇編次,依類分排。

其有《永樂大典》所失載者,即以《文粹》參校補正,考辨異同。

厘為三十六卷,庶操觚之士尚得以考見其大略焉。

△《浮溪文粹》·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汪藻撰。

明胡堯臣刊。

其為何人所編錄,則原本不載,他書亦未言及,不可得而復考矣。

所載僅詩文八十五篇,未能盡窺全豹。

然如洪邁所稱《元太后手書》「中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

獻公之子九人,惟重耳之尚在」數語;又《宋齊愈責詞》中「義重於生,雖匹夫不可奪志。

士失其守,或一言幾於喪邦」數語;又《張邦昌責詞》中「雖天奪其衷,坐愚如此。

然君異於器,代匱可乎」數語;皆當時所謂四六名篇,膾炙人口者。

今並在其中,則采掇菁華,亦已略具。

其去取尚有別裁,故所錄大半精腴,頗足以資諷誦。

昔歐陽修有《文忠全集》,而又有《歐陽文粹》。

黃庭堅有《山谷全集》,而又有《山谷精華錄》。

談藝家俱兩存不廢。

今亦用其例,與新編《浮溪集》並著於錄,以備參訂焉。

△《莊簡集》·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光撰。

光有《周易詳說》,已著錄。

其集目載於《紹興正論》者四十卷,載於《宋史·藝文志》者前後集三十卷,載於焦《國史經籍志》者二十六卷,錯互不合。

錢溥《秘閣書目》、葉盛《竹堂書目》俱載有《莊簡集》八冊。

是明初尚存。

其後散佚,原目多寡,俱無可考證。

今從《永樂大典》中掇采編次,共詩四百二十五首、詞十三首、雜文二百六十五首,厘為十八卷。

考王明清《揮麈餘話》,稱蔡京既敗,攻擊者不遺餘力,光獨無劾章,坐貶。

謝表云:「當垂涕止彎弓之射,人以為狂。

然臨危多下石之人,臣則不敢。」

而集中無此一篇。

又趙之《遺史》載光在儋耳,嘗賦《東坡六無詩》。

今止有《食無肉》、《居無屋》二詩,餘四題亦尋檢不獲。

是佳篇之遺落者已多。

然就其存於今者觀之,波瀾意度,亦約略可睹矣。

考光本傳,光值國步阽危之時,忠憤激發,所措置悉有成緒。

又以爭論和議為權相所排,垂老投荒,其節概凜然,宜不可犯。

而其詩乃志諧音雅,婉麗多姿。

大抵皆托興深長,不獨張昊《谷雜記》、趙與《娛書堂詩話》所舉《雙雁》一詩、《道中》一詩、《籐州安置贈樞密使臣》一詩為清絕可愛。

至所上奏議,如《論守禦大計》、《勸車駕親征》、《戒約煩苛》、《裁減營繕》諸子,尤剴切指陳,有裨國是。

論梁師成、燕瑛等疏,疾惡如風,俱可想見其丰采。

迨過嶺以後,與胡銓往還簡札甚夥,乃皆醇實和平,絕無幽憂牢落之意。

其所養抑又可知矣。

名臣著述,幸而獲存。

雖殘章句,固當以鴻寶視之也。

△《忠正德文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鼎撰。

鼎字元鎮,號得全居士,解州聞喜人。

登崇寧五年進士第。

累官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

卒贈太傅,追封豐國公,謚忠簡。

事跡具《宋史》本傳。

初,紹興五年,鼎監修神、哲二宗實錄成,高宗親書「忠正德文」四字賜之,因以名集。

史稱其為文渾然天成,凡軍國機事,多其視草。

有奏疏、詩文二百餘篇。

《紹興正論》、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作十卷,今久佚不傳。

僅就《永樂大典》散見各條,按時事先後,分類裒綴,得奏議六十四篇、駢體十四篇、古今體詩二百七十四首、詩餘二十五首、筆錄七篇。

又據《歷代名臣奏議》增補十二篇。

仍厘為十卷。

計所存者尚二百九十六篇,與《宋史》所稱二百餘篇不符。

疑其集本三百餘篇,傳刻《宋史》者或偶誤「三」字為「二」字歟?鼎南渡名臣,屹然重望。

氣節學術,彪炳史書。

本不以詞藻爭短長,而出其緒餘,無忝作者。

蓋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繪句而工者。

觀於是集,可以見一斑矣。

△《東窗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擴撰。

擴字彥實,一字子微,德興人。

《宋史》不為立傳。

《江西通志》載其崇寧中進士,授國子監簿,遷博士,調處州工曹,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尋充館職,南渡後歷中書舍人。

當有所據也。

《宋志》載擴《東窗集》四十卷,又詩十卷。

而陳振孫《書錄解題》不著於錄,則在宋末已不甚傳。

故元、明以來談藝者罕相稱引。

惟《永樂大典》尚多錄其詩文。

其為中書舍人時所作制詞尤夥,大抵溫麗綿密,與汪藻可以聯驅。

謹采掇編輯,厘為一十六卷。

其為秦檜追贈祖父及萬俟Ι兼侍讀諸制,極詞諛頌,紕繆殊深。

考王明清《揮麈餘話》,稱擴為著作郎,其兄秘書少監楚材新婚,約觀梅西湖。

擴賦詩有「折歸忍負新蕉葉,笑插新臨玉鏡台」之句。

秦檜見之,大稱賞,曰:「旦夕當以文字官相處。」

遷擢左史,再遷而掌外制。

是擴本因檜得進,故假草制以貢媚。

其為人殊不足道。

然擴所交遊,如朱翌、曾造、呂本中、徐俯,皆一代勝流。

切靡有助,故詞采清麗,斐然可觀。

亦未可盡沒也。

其中《贈顧景繁》詩,龔明之《中吳紀聞》僅載有五十六字。

厲鶚《宋詩紀事》遂引作《絕句》二首。

今檢閱舊文,乃知為七言古詩二篇,明之特節錄數語。

鶚蓋未睹斯集,是以傳訛,亦足雲罕覯之笈矣。

△《忠惠集》·十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翟汝文撰。

汝文字公巽,潤州丹陽人。

登進士第。

事徽、欽兩朝,至顯謨閣學士,出知越州。

高宗時歷官參知政事。

以伉直忤秦檜罷歸。

事跡具《宋史》本傳及孫繁所作志銘中。

「忠惠」者,其沒後門人所私謚也。

汝文好古淹博,深通篆籀。

嘗從蘇軾、黃庭堅、曾鞏游,故所為文章,尚有熙寧、元遺風。

史稱其為中書舍人時,外制典雅,一時稱之。

蓋當北宋之季,如汪藻、孫覿皆以四六著名,惟汝文能與之頡頏。

周必大序覿《鴻慶集》,稱中多誤收汝文所作。

亦足見其體格之相近矣。

楊萬里《誠齋詩話》引汝文《左僕射制》中「古我先王惟圖任舊人共政,鹹有一德克左右厥辟宅師」二句。

以為用成語雅馴妥貼之式。

又引《賀蔡攸除少師啟》中「朝廷無出其右,父子同升諸公」二句。

以為截斷古語,補以一字而讀者不覺,為巧之至。

今觀其文,大都根柢深厚,措詞雄健。

所謂無一字無來處者,庶幾足以當之。

非南宋表啟塗飾剽掇之比。

其為作者所推,非徒然也。

集乃其子耆年所編。

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三十卷。

明以來久不復傳。

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掇拾排比,編為十卷,以存其梗概。

又汝文罷執政後,嘗提舉洞霄宮。

《宋史》失載其事。

近朱彝尊撰《洞霄題名記》,僅以李彌遜《筠溪集》所作制詞為據,系之紹興二年。

且取靖康原職,題曰顯謨閣學士。

今考孫繁志銘,則汝文實在紹興七年冬以郊恩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彝尊未見此文,故所記俱誤。

今並以繁文附錄於末,亦足為考證之一助焉。

△《松隱文集》·三十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曹勳撰。

勳有《北狩見聞錄》,已著錄。

是集前載正統中大理寺正洪益中序,稱為勳十世孫參所藏。

朱彝尊亦嘗從其家借抄《迎鑾賦》七篇。

謂勳之子姓保有此卷半,千餘年勿失。

後復得文集錄之。

蓋止有家傳抄本,從未鋟版也。

其中第十四卷已全佚。

樓鑰《攻鬼集》載有《松隱集序》,亦闕不載。

又脫篇落句,不一而足。

則亦蠹蝕斷爛之餘,轉相傳寫,幸而僅存矣。

勳嘗從徽宗北狩,奉密詔南歸。

後又奉使至金迎宣仁太后。

故其詩文,多可以考見時事。

詞采亦雅贍可觀。

惟《上呂頤浩書》,欲結劉豫以圖金,則其計太疏。

非惟於理不可,即於勢亦必不行矣。

洪邁《夷堅志》謂勳父元寵,昔以《紅窗迥曲》著名。

今觀集中諸詩,如「獨不見楊花曲」之類,語多縟麗,時有小詞香艷之遺。

似乎尚沿其家學。

然如《乾道聖德頌》之類,亦未嘗不肅穆典重,具有古音。

蓋亦如《淮海》一集,諸體並具,不可全謂之詩如詞也。

△《石林居士建康集》·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葉夢得撰。

夢得有《春秋傳》,已著錄。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夢得總集一百卷,《審是集》八卷。

今俱不傳。

又載《建康集》十卷,乃紹興八年再鎮建康時所著。

此本八卷,與振孫所記不合。

然末有其孫輅題跋,亦云八卷。

其或《書錄解題》屢經傳寫,誤以八卷為十卷。

抑或舊本殘闕,亡其二卷,後人追改輅跋以偽稱完帙。

則均不可考矣。

夢得為蔡京門客,章姻家。

當過江以後,公論大明,不敢復噓紹述之焰。

而所著《詩話》,尚尊熙寧而抑元,往往於言外見之。

方回《瀛奎律髓》於其《送嚴婿北使》一詩,論之頗詳。

然夢得本晁氏之甥,猶及見張耒諸人。

耳需目染,終有典型。

故文章高雅,猶存北宋之遺風。

南渡以後,與陳與義可以肩隨。

尤、楊、范、陸諸人皆莫能及。

固未可以其紹聖餘黨,遂掩其詞藻也。

△《簡齋集》·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陳與義撰。

與義字去非,洛陽人,簡齋其號也。

登政和三年上捨甲科。

紹興中官至參知政事。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集第一卷為賦及雜文九篇,第十六卷為詩餘十八首,中十四卷皆古今體詩。

方回《瀛奎律髓》稱《簡齋集》中無全首「雪」詩。

惟以《金潭道中》一首有「後嶺雪槎牙」句,編入「雪類」。

今考集中古體、絕句,並有雪詩,與回所言不合。

蓋回所選錄,惟五七言近體,故但就近體言之。

非後人有所竄入也。

與義之生,視元諸人稍晚。

故呂本中《江西宗派圖》中不列其名。

然靖康以後,北宋詩人,凋零殆盡。

惟與義為文章宿老,巋然獨存。

其詩雖源出豫章,而天分絕高,工於變化。

風格遒上,思力沈摯,能卓然自闢蹊徑。

《瀛奎律髓》以杜甫為一祖,以黃庭堅、陳師道及與義為三宗,是固一家門戶之論。

然就江西派中言之,則庭堅之下,師道之上,實高置一席無愧也。

初與義嘗作《墨梅》詩,見知於徽宗。

其後。

又以「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句為高宗所賞。

遂馴至執政。

在南渡詩人之中,最為顯達。

然皆非其傑構。

至於湖南流落之餘,汴京板蕩以後,感時撫事,慷慨激越,寄跡遙深,乃往往突過古人。

故劉克莊《後村詩話》謂其造次不忘憂愛,以簡嚴掃繁縟,以雄渾代尖巧。

第其品格,當在諸家之上。

其表侄張為作墓誌云:「公詩體物寓興,清邃超特。

紆餘閎肆,高舉橫厲。」

亦可謂善於形容。

至以陶、謝、韋、柳擬之,則殊為不類。

不及克莊所論為得其真矣。

△《北山小集》·四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程俱撰。

俱有《麟台故事》,已著錄。

是集凡詩十一卷,賦及雜文二十九卷。

俱天性伉直,其在掖垣,多所糾正。

如《高宗幸秀州賜對子》,極言賞罰施置之當合人心。

《論武功大夫蘇易轉橫行子》,極言朝廷之當愛重官職。

又徐俯與中人唱和,驟轉諫議大夫,俱亦繳還錄黃,頗著氣節。

今諸俱在集中。

其抗論不阿之狀,讀之猶可以想見。

至制誥諸作,尤所擅場。

史稱其典雅閎奧,殆無愧色。

詩則取逕韋、柳以上陶、謝,蕭散古澹,亦頗有自得之趣。

其《九日》一首,毛奇齡選《唐人七律》,至誤以為高之作。

足知其音情之近古矣。

其集傳世頗稀。

此本乃石門吳之振得於泰興季振宜家。

蓋猶從宋槧抄存,故鮮所闕佚。

近時厲鶚作《宋詩紀事》,載俱古詩二首、律詩二首、聯句一首,皆稱采自《北山集》。

而其中《南園》一首,檢集本實作《章僕射山林》,與鶚所引已不相合。

又《游大滌》一首,采自《洞霄詩集》。

而集本第三卷內有《同餘杭尉江仲嘉褒道人陳祖德良孫游洞霄宮》一首,檢勘即鶚所引。

而篇幅較長,幾過其半。

鶚亦不及詳檢,反欲以補是集之遺,殊為疏舛。

殆鶚據他書轉引,未見此本歟!

△《杉溪居士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劉才邵撰。

(案字從,不從邑,他書或從邑者,傳寫誤也。

)才字美中,廬陵人,杉溪居士其自號也。

大觀二年上捨釋褐。

宣和二年又中宏詞科。

累遷校書郎,以養親歸。

家居十年,紹興初起為秘書丞,再掌制誥。

官至工部侍郎,權吏部尚書,加顯謨閣直學士。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集之名,亦見傳中。

然《藝文志》乃闕而不載。

據周必大序,原本蓋二十二卷。

顧自明以來,傳本甚稀。

厲鶚《宋詩紀事》從詩話補遺中錄其《夜度娘歌》一首。

今檢勘原集,乃《相思曲》中之四句,誤作全詩。

知舊本久亡,故無從而考正矣。

謹就《永樂大典》所載,裒輯編次,厘為詩三卷、內外制四卷、雜文五卷。

其間如必大原序所舉《清江引》、《大堤曲》諸詩,皆不復存。

然約略卷帙,似尚得十之六七。

其詩源出蘇氏,故才氣頗為縱橫。

其雜文亦多馴雅,而制誥諸作,尤有體裁。

其他所紀朝廷典故,與《宋史》往往異同。

如《地理志》謂南渡有淮平無盱眙,而集中有《向子固知盱眙軍轉官制》。

《職官志》載政和七年易觀察留後為承宣使,而集中《賜董先辭免新除承宣使恩命不允詔》,有「頃因留務之職,易以使名」之語。

知承宣使之名乃始於紹興不始於政和。

又如《選舉志》不載紹興二十六年戒諭科舉事。

《張綱傳》不載綱參知政事。

《陳康伯傳》不載其居館職之類。

皆可據以訂訛補闕。

惟所行秦檜制詞,語多溢量。

至稱其「道義接丘、軻之傳,勳名真伊、呂之佐」,尤為謬妄。

史稱其於權臣用事之時,能雍容遜避以保名節,頗著微詞。

其指此類歟?是則白璧之瑕矣。

△《筠溪集》·二十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李彌遜撰。

彌遜字似之,連江人,居於吳縣。

大觀三年上捨第一。

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任戶部侍郎。

以爭和議忤秦檜,乞歸。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集首有樓鑰序,稱其「歸隱西山十六年,不復有仕宦意。

詠詩自娛,筆力愈偉」。

《朱子語錄》稱「李彌遜亦一好前輩」。

又嘗跋其《宿觀妙堂詩》後,亦傾倒甚至。

蓋其人其文,俱卓然足以自立者也。

舊本原題《筠溪集》。

筠溪者,其歸連江時所居之地,彌遜以自號,因以名集。

集中有《筠溪圖跋》,敘其始末甚明。

《宋史·藝文志》載彌遜集二十四卷,亦名曰《筠溪》,可以互證。

此本題曰《竹溪集》。

考諸家著錄,皆無此名,知為傳寫之誤。

今仍改題曰《筠溪集》,以復其舊焉。

△《華陽集》·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張綱撰。

綱字彥正,金壇人。

大觀、政和間試捨法,三中首選。

初與蔡京、王黼不合,二人每擠抑之。

及南渡後,登瑣闥,復與秦檜有隙,遂致仕。

檜沒,乃召用,終參知政事。

事跡具《宋史》本傳。

綱健於為文,每一落紙,都人輒傳播。

遭建炎兵毀,十不存一。

值檜柄國,懼為所忌,絕意著述。

然嗣子堅搜輯散佚,尚得八百餘篇。

至孫釜始刊版置郡學。

以其自號華陽老人,即以名集。

洪邁為之序,凡文三十三卷、詩五卷、詞一卷,後附行狀一卷。

詩文典雅麗則,講筵所進故事,因事納忠,亦皆剴切。

至南宋之初,盡革紹述之弊。

凡元諸臣之後,無不甄錄。

轉相標榜,頗滋偽冒。

綱乃復有子論黨籍推恩太濫。

尤可謂卓然特立,毫無門戶之見者矣。

△《忠穆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呂頤浩撰。

頤浩字元直,其先樂陵人,徙齊州。

中進士第。

徽宗時歷官至河北都轉運使。

高宗南渡,起知揚州。

兩入政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後以少傅、醴泉觀使致仕。

卒贈太師、秦國公。

謚忠穆。

事跡具《宋史》本傳。

頤浩集凡十五卷,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者並同。

舊本久佚。

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遺篇。

裒而輯之,尚得文一百三十七首、詩詞五十八首。

今重為排輯,勒成八卷。

頤浩在相位時,顓肆自用,力排李綱、李光諸人。

創立月舂錢,貽東南患。

深為公論所不與。

然宣和伐燕之役,頤浩隨轉運,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請議長久之策。

一時稱其切直。

至建炎中苗傅、劉正彥為逆,頤浩與張浚倡義勤王,卒平內難。

又少長西北兩邊,於軍旅頗為嫻習。

其應詔上戰守諸策,載於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者,大約皆謂和議之必不可成,而勸高宗為乘機進取之計。

凡分兵策應機宜,條畫頗備。

雖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復之績,不能盡酬其所言;然較張浚之迂謬寡謀,娼嫉誤國,富平諸役,流毒蒼生者,則固有間矣。

集中《上時政》一書,乃作於靖康初年,能預決金兵之必來,諄諄以遷避為說,亦復具有先見。

而本傳獨未及此事,是亦足以補史闕也。

《書錄解題》又稱集後三卷皆燕、魏雜記。

蓋頤浩在河北時所作。

今只存二十九條,於古跡頗有典據。

又其集在孝宗時嘗付兩浙漕司鏤版,詳見其子所作謝表中。

今與頤浩《配享省札》一通並附於末,以備稽核焉。

△《紫微集》·三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撰。

字巨山,襄陽人。

宣和三年上捨中第。

紹興九年除司勳員外郎。

累遷敷文閣待制,知衢州。

終於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為陳與義之表侄,少時嘗從受學。

故劉克莊《後村詩話》謂其詩句法與簡齋相似。

而於五言古詩尤極賞其語意高簡,意味深遠。

又克莊所摘七言絕句,如《故園墳樹想青蔥》諸篇,尤能以標格見長。

而集中似此類者尚多。

大抵絕句清和婉約,較勝與義。

其他雖未能遽相方駕,而氣體高朗,頗足以自名一家。

至古文典雅沈實,亦尚有北宋諸家矩。

所上奏議,如《論和戰守》、《論攻取》等篇,史皆采入本傳。

於當時事勢,尤條析詳明。

惟《紹興復古詩》一章,貢諛秦檜,深玷生平。

考《朱子語錄》有云:「金人敗盟時,秦檜大恐,顧朝士問計。

張巨山微誦曰:『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善無常主,協於克一。

』檜因留與語,巨山為之畫策。

檜喜,即命作奏稿。

倉卒不仔細,起頭兩句,以『德無常師』為伊尹告成湯。

『陳力就列』為孔子之語。

尋擢巨山為中書舍人。

有無名子作詩嘲之云:『成湯為太甲,宣聖作周任』」云云。

是本因附檜得進。

陳振孫《書錄解題》亦載此事。

且稱「檜旋疑貳己,未幾亦罷」。

然則此詩之作,乃藉以修好於檜者。

故本傳謂詩進後,將復召用,殆由檜意解而然。

特作史者不能得其情故耳。

今其代檜奏稿雖已不存,而是詩尚傳。

留供千秋之嗤點,亦足以昭炯戒矣。

《宋史·藝文志》載《紫微集》三十卷。

《書錄解題》則作《張巨山集》,亦三十卷。

自明以來,久無傳本。

今據《永樂大典》所錄,裒輯排比。

諸體鹹備,當已鮮所闕遺。

以其篇帙較富,析為三十六卷。

仍依宋史,題作《紫微集》,復其舊目焉。

△《苕溪集》·五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一止撰。

一止字行簡,湖州歸安人。

宣和三年進士。

紹興初召試,除秘書省校書郎。

歷給事中,以敷文閣直學士致仕。

事跡具《宋史》本傳。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一止居瑣闥僅百餘日,忤秦檜罷去,閒居十餘年。

後檜死,復召,仍力辭不起。

年八十二乃終」。

蓋亦守正不阿之士。

其沒也,韓元吉為作行狀,稱其文章推本經術,出入韓、柳,不效世俗纖巧刻琢。

雖演迤宏博,而關鍵嚴備。

其為詩寓意高遠,自成一家。

呂本中、陳與義讀之,曰:「語不自人間來也。」

是其著作亦盛為當代所推矣。

行狀及《宋史》本傳皆稱《非有齋類稿》五十卷。

《書錄解題》亦同。

此本前有曝書亭印記,蓋朱彝尊家舊鈔。

題曰《苕溪集》,不知何人所改。

又詩文共五十三卷,末附行狀一卷、誥詞一卷,凡五十五卷。

卷數亦非其舊,或後人掇拾遺篇,增附其後,因而更名歟?

△《東牟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洋撰。

洋字元渤,山陽人。

以省試第二名中宣和六年甲科。

紹興初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誥,直徽猷閣,歷典三郡。

其事跡不見於《宋史》。

惟周必大所作集序,略紀其行履大概。

《嘉定山陽志》中有洋小傳,亦皆采必大序中語,不能有所增益。

今考韓虎《澗泉日記》,稱「洋在信州城,居有荷花水木之趣,因號王南池。

辟宴坐一室,號半僧寮。

清貧,衣服窶甚。

善詩篇」云云。

《江西通志》亦稱洋僑寓上饒,與曾幾相唱和。

以二書所載與集序參考之,蓋亦南渡之清流也。

集為其子昌祖所編。

《宋史·藝文志》列其目為二十九卷,而必大原序實作三十卷。

則《宋史》為誤。

自明以來,世罕傳本。

選錄宋詩者多未之及。

獨《永樂大典》各韻中散見頗多。

謹采掇編訂,得古今體詩七百首、雜文三百五十餘首。

其詩極意鏤刻,往往兀自喜,頗不為邊幅所拘。

文章以溫雅見長,所撰內外制詞,尤有典則。

蓋洋生當北宋之季,猶及睹前輩典型。

故其所作,雖未能上追古人,而蟬蛻於流俗之中,則然遠矣。

洪邁《容齋三筆》載洋《題餘干縣琵琶洲》詩云:「塞外風煙能記否,天涯淪落自心知。

眼中風物參差是,只欠江州司馬詩。」

當時稱為佳句。

而《永樂大典》內已佚不收。

又《澗泉日記》極賞洋為李彭老所作《養源齋記》。

檢《永樂大典》亦無此篇。

則其他殘闕,當復不少矣。

今姑就其尚存者分類排纂,析為十四卷,以著其概。

其周必大序亦仍冠之於首焉。

△《相山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之道撰。

之道字彥猷,廬州人。

宣和六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

調歷陽丞。

南渡後累官湖南轉運判官。

以朝奉大夫致仕。

後以其子藺官樞密使,追贈太師。

《宋史》為藺立傳,而不及之道。

故其事跡不詳。

惟尤袤所撰神道碑尚在《永樂大典》中,可以考見大略。

之道嘗自號相山居士,其集即以為名。

《宋史·藝文志》作二十五卷。

《書錄解題》作二十六卷。

《寶濡須志》及《濡須續志》俱作四十卷。

尤袤碑文作三十卷。

彼此乖互不合。

今原集既亡,無可復證。

然袤碑乃據其子家狀所書,似當得其實也。

初,金兵南伐,廬州盜起,之道率鄉人據險共保,城賴以全,略頗有足稱。

又其登第對時,即極言燕、用兵之非。

以切直抑置下列。

及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移吏部侍郎魏工、司諫曾統書,力陳辱國非便。

尋又上疏論之,並以前書繳進。

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

坐是淪廢者二十年。

今原疏雖佚不存,而所與工、統二書,具在集中。

其所論九不可和之說,慷慨激烈,足與胡銓封事相匹。

氣節尤不可及。

其他論事諸子,亦多明白曉暢,可以見諸施行。

韻語雖非所長,而抒寫性情,具有真樸之致。

蓋有體有用之言,固不徒以文章工拙論矣。

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輯編次,仍可得三十卷。

疑明初纂修諸臣,重其為人,全部收入。

故雖偶有脫遺,而仍去原數不遠歟。

△《三餘集》·四卷(永樂大典本)

按《三餘集》世無傳本,惟散見《永樂大典》中。

然各韻所載,題為黃次岑者計七十餘篇。

題為黃次山者計五篇。

已自相牾。

其中《見山堂記》一首,篇末自署豫章黃次岑。

又別載謝鍔所撰《三餘集序》,則曰流江黃季岑。

更互相舛迕。

《宋史·藝文志》則作黃季岑《玉餘集》。

焦《國史經籍志》則作黃次山《三餘集》。

《前賢小集拾遺》載其詩一首,《歷代名臣奏議》載其文三篇,亦均作黃次山,近時厲鶚撰《宋詩紀事》,則雲黃次山字季岑。

輾轉異同,幾於不可究詰。

惟《豐城縣志》載宋黃得禮字執中,元間進士,曾為柳州軍事參軍。

與集中《先大夫述》一首符合。

又載得禮長子名彥輔,字伯強,登政和進士。

次子彥平,字季岑,號次山,登宣和進士。

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

出提點湖南刑獄。

載其世系名字、科第仕履,皆一一條晰。

然則撰此集者乃黃彥平。

所謂次岑、次山、季岑者,或傳寫訛異,或偶以字行耳。

至其集名《三餘》,當取三國董遇三餘讀書之意。

《宋史》作《玉餘》,亦字形相似而誤也。

彥平在靖康初,坐與李綱善,貶官。

南渡後數上子論事,多所建白。

其《論賞罰》一疏,持論尤為平允。

厥後劉光世、呂祉得失,卒為所料,如操券然。

亦剛正有識之士矣。

又張端義《貴耳集》曰:「馬子方作守令,幕下黃次山作啟,與廟堂不入意。

因自作之,有云『方九之年,買臣自知其將貴。

當乙巳之歲,淵明已賦其歸來。

固不敢自比於古人,欲以此折衷於夫子。

』黃大服」云云。

是其虛心從善,異乎一長自足者,宜其文之工也。

今據《永樂大典》所存,編為賦詩二卷、雜文二卷。

存其文,並以存其人焉。

△《大隱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李正民撰。

正民有《己酉航海記》,已著錄。

正民《宋史》無傳,事跡始末不可考。

惟據《航海記》所述,知其高宗時為中書舍人,嘗奉使通問隆太后而已。

今以集中諸表考之,則在朝嘗為給事中、禮部吏部侍郎。

在外嘗知吉州、筠州、洪州、湖州、溫州、婺州、淮寧府。

揚歷頗久,晚予宮祠以歸。

又考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載「紹興十二年五月,金元帥來書云:『汴梁留守孟庾、陳州太守李正民及畢良史者,比審議使蕭毅等回,具言江南嘗詢訪此人,今並委沿邊官司,發遣前去。

』六月,金人放東京留守孟庾、知陳州李正民還」云云。

是正民於知陳州時嘗為金人所獲,以和議成得還。

集中《南歸詩》所云「淪身絕域久睽孤,投老歸來鬢疏」者,蓋即其事。

特孟庾以東京附金,歸後高宗棄不復用。

而正民屢更任使,終始弗替。

則其在金朝當猶未至於失節,特史文闕略,不能得其詳耳。

其集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三十卷,傳本久佚,惟《嘉興府志》載其《海月亭》詩一首。

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掇拾編次,厘為文六卷、詩四卷。

中多中書制誥之作,溫潤流麗,頗近浮溪。

其詩亦妍秀可誦。

在南渡初,猶不失為雅音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