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
△《今文選》·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孫廣撰。
廣有《孫月峰評經》,已著錄。
是編裒錄明人之文,所選自羅至李維楨,凡三十一人。
並撮其姓氏、爵裡於卷前。
其前七卷稱《今文選》,後五卷稱《續選》。
觀其自序,蓋以李夢陽為宗,故明初諸人皆不之及焉。
△《三忠集》·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郭惟賢撰。
惟賢,晉江人。
萬曆甲戌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以憂歸。
起戶部右侍郎,未上而卒。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乃惟賢官湖廣巡撫時所編。
前有萬曆甲午自序,謂屈原,秭歸人;孔明,南陽人;岳忠武雖起家湯陰而封鄂王,苗裔迄今在武、黃間。
均以楚稱,故合為一編。
於《離騷》取朱子注,編為七卷;於《武侯集》兼取將苑、心書及雜文,編為三卷;於《忠武集》則取《金陀粹編》中家集十卷,汰其大半,編為四卷,其大篇關一時興亡得喪者,多不見采。
於三賢事狀文章俱無可證核。
惟賢一代名臣,此編則未為精善。
蓋一時書帕本也。
△《文府滑稽》·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鄒迪光編。
迪光有《郁儀樓集》,已著錄。
是書選周、秦迄於唐、宋寓言俳諧之文,故以滑稽為名。
而正言莊論,時亦采入,為例已自不純。
或錄全篇,或摘數語,亦漫無體例。
又雖分文部、說部二目,而配隸實無定軌。
如莊子《齊物論》,以「缺問於王倪」一段入文部,「罔兩問景」一段入說部,「瞿鵲子」一段復入文部;「人間世匠石之齊」一段入文部,「南伯子葵」一段入說部。
「大宗師子祀子輿」一段入文部,「意而子見許由」一段入說部。
其餘忽謂之文,忽謂之說,似此類者,不可枚舉。
其編次無緒可知矣。
△《釣台集》·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文煥編。
文煥字靜,臨川人。
官嚴州府知府。
是集成於萬曆丙子,因《釣台集》舊本,續以後來詩文,別無發凡起例之處。
△《詩宿》·二十八卷(內府藏本)
明劉一相編。
一相字維衡,長山人。
萬曆丁丑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
是編采周、秦、漢、魏、六朝、三唐之詩,區別差次,為部二十八,子目一百五十有四。
陳隋以上詩體不甚異者都稱古詩,惟以時代為序。
唐則類以題分,人以詩分,詩以體分,亦張之象《唐詩類苑》之流亞也。
△《翰墨選注》·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屠隆撰。
隆有《篇海類編》,已著錄。
是書皆歷代尺牘,謬妄不可殫述。
如前載漢晁錯與友人索詩編《尺牘》一篇曰:「日外入芳圃,知騎氣南遊。
抱恨而返,所謂南山千萬峰儘是相思情也。
吟編久客左右,偶欲檢點,敢請頒下,霜月更白,尚容賣寒往見,話前人工拙」云云,則其他可知矣。
隆雖縱誕之士,不以學問名,然其陋不應至是。
必書肆偽托也。
△《鉅文》·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屠隆撰。
是集雜選經傳及古文詞,分宏放、悲壯、奇古、閒適、莊嚴、綺麗六門,僅八十篇。
以《考工記》、《檀弓》諸聖賢經典之文與稗官小說如《柳毅傳》、《飛燕外傳》等雜然並選,殊為謬誕。
疑亦坊賈名也。
△《四六叢珠匯選》·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王明{敖山}編。
明{敖山}字懋良,晉江人。
萬曆己卯舉人,官至寧波府通判。
宋葉所編《四六叢珠》凡四十卷,見於《千頃堂書目》,明時抄本尚存。
明{敖山}病其繁冗,因別為選錄刊行。
所分大目十一,子目數百,皆仍葉氏之舊。
然原書所採,多錄全文,今散見《永樂大典》中者,尚可考見其體例。
明{敖山}乃隨意刊削,僅存摘句。
又不列標題,不署撰人名氏,一仿坊刻表聯活套之式。
割裂破碎,遂致盡失其本來,亦可謂不善變矣。
△《詩所》·五十六卷(通行本)
明臧懋循編。
懋循有《負苞堂集》已著錄。
初,臨朐馮惟訥輯上古至三代諸詩為《風雅廣逸》,後又益以漢、魏迄於陳、隋諸詩,總名曰《古詩紀》。
懋循是編,實據惟訥之書為稿本。
惟訥書以詩隸人,以人隸代,源流本末,開卷燦然。
懋循無所見長,遂取其書而割裂之,分二十有三門:曰《郊祀歌辭》、曰《廟祀歌辭》、曰《燕射歌辭》、曰《鼓吹曲辭》、曰《橫吹曲辭》、曰《相和歌辭》、曰《清商曲辭》、曰《舞曲歌辭》、曰《琴曲歌辭》、曰《古歌辭》、曰《雜曲歌辭》、曰《雜歌謠辭》、曰《古語古諺》、曰《古雜詩》、曰《四言古詩》、曰《五言古詩》、曰《六言古詩》、曰《七言古詩》、曰《雜言古詩》、曰《騷體古詩》、曰《闕文》、曰《璇璣圖詩》、曰《雜歌詩》、曰《補遺》。
顛倒瞀亂,茫無體例。
且古詩之名本對近體而起,故沈、宋變律以後,編唐、宋詩者二體迥分。
若陳、隋以前,無非古體,乃亦稱曰幾言古詩,於格調已為昧。
中如《傅元有女篇》本樂府,而入之古詩;傅毅《冉冉孤生竹》一首本古詩,而入之歌曲者。
不可僕數。
又《詩紀》采雖博,亦頗傷氾濫。
故後來常熟馮舒有《匡謬》一書,頗中其病。
懋循不能有所考訂,而掇拾,以博相誇。
又不分真偽,稗販雜書以增之。
甚至庾信諸賦以句雜七言亦復收入,尤為冗雜矣。
△《唐詩所》·四十七卷(通行本)
明臧懋循編。
凡十有四門:曰《古樂府》、曰《樂府系》、曰《三言四言古詩》、曰《五言古詩》、曰《七言古詩》、曰《雜體古詩》、曰《風體騷體古詩》、曰《五言律詩》、曰《七言律詩》、曰《五言排律》、曰《七言排律》、曰《五言絕句》、曰《七言絕句》、曰《闕文》。
每門之內又各以題目類從,割裂,亦張之象《唐詩類苑》之流也。
每卷之首皆注前集二字,則當有後集,今未之見。
然大概可睹矣。
△《詞致錄》·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天麟編。
天麟,大興人。
萬曆庚辰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浙江。
是集皆載詞命之文,分制詞、進奏、啟、祈告、雜著五門,中又各分子目。
所採上自漢、晉,下迄於宋,頗勝明末之猥濫。
然意主於剽詞藻,仍丁之學耳。
△《廣廣文選》·二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周應治編。
應治有《霞外麈談》,已著錄。
嘉靖中,劉節嘗編《廣文選》,此又拾節之遺,故曰《廣廣文選》。
猶之《反離騷》後有《反反離騷》,《非國語》後有《非非國語》也。
其舛漏春駁,與節書亦魯衛之政。
甚至《松柏歌》題曰齊王建,是「並共建住者客耶」一句亦未觀也。
《越絕書序》題周吳平,如據《論衡》及書末題詞則平為後漢人,亦不得謂之周。
如以為周人書,則當曰子貢、子胥,不得謂之吳平也。
則其他可不問矣。
△《江皋小築集》·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元弼撰。
元弼字靖吾,廣東人。
萬曆中卜築江皋,題為十景。
集友朋唱和成編,而以所作詩稿附錄焉。
△《順則集》·八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程文潞編。
文潞字希古,歙縣人。
是編成於萬曆壬午。
輯程氏先世遺詩,自後唐程炳迄明程百教凡百有四人。
但分時代,而皆不詳其仕履,蓋以別有譜牒在也。
其稱順則者,以世業耕鑿,取順帝之則意爾。
△《塤篪音》·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虞淳熙、虞淳貞同撰。
淳熙有《孝經集靈》,已著錄。
淳貞字僧孺,淳熙弟也。
是集凡賦《溪上落花》詩一百五十首,又次韻沈嘉則雜詠一百二十首。
又仿杜甫《同谷》七歌,淳熙作者命曰塤音,淳貞作者命曰篪音,原序稱其《溪上落花》詩,伯仲皆一夜而就。
大意欲誇多斗捷耳。
不知一題衍至百餘首,即曹、劉、沈、謝亦不必工也。
△《韓文杜律》·二卷(內府藏本)
明郭正域編。
正域有《批點考工記》,已著錄。
是編選錄韓愈文一卷,杜甫七言律詩一卷,各為之評點,大抵明末猖狂之論。
如謂佛骨表不知佛理之類,多不足與辨。
所評杜詩,欲矯七子摹擬之弊,遂動以肥濁為詬病。
是公安之驂乘,而竟陵之先鞭也。
△《頻陽四先生集》·四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兌編。
兌始末未詳。
其編此書,則官富平縣知縣時也。
所錄為張、李宗樞、楊爵、孫丕揚四人詩文。
有《南機務抄》,黃爵有《周易辨錄》,丕揚有《論學篇》,均已著錄。
宗樞字子西,號石疊。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
四人皆富平人。
富平古頻陽地,故稱頻陽四先生。
是集之編在萬曆甲申,於時丕揚方以右副都御史家居,兌以丕揚所作為四家之一,殊乖古人蓋棺論定之義。
明季標榜之習,大率如斯矣。
△《明文徵》·七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何喬遠編。
喬遠有《閩書》,已著錄。
是集以明代詩文分體編次,各體之中又復分類,自洪武迄崇禎初年。
自序云:「國家之施設建立,士大夫之經營論著,悉具其中。
下及於方外、閨秀,無不兼收並錄。」
然其稍傷冗濫,亦由於此。
其附時藝數篇,則《宋文鑒》例也。
△《評注八代文宗》·八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袁黃編。
黃有《皇都水利》,已著錄。
是編取《文選》中之近於舉業者,掇拾成書。
有全刪者,有節取數段者。
舛謬百出,不能縷舉。
在坊刻中亦至陋之本。
黃雖不以文章名,亦未必紕繆至是也。
△《釣台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楊束編。
束,建安人。
官桐廬縣知縣。
嚴光釣台詩文,弘治中嚴州府推官龔宏始輯錄而未成,同知鄺才乃續成十卷刊之。
後新安程敏政為增補記文銘贊等六十餘篇。
至萬曆四年,知府陳文煥又屬教諭劉伯潮重編。
萬曆十四年,束復刪補以成此本。
始末凡經五人,故體例頗不畫一。
所載碑記等既不盡存其年月,所載諸詩亦不盡著其原題。
且其目則列卷一至卷四,而其書止有上下二卷。
是篇第尚不能釐正,無論其他矣。
△《嵩少集》·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鄭太原編。
太原,潞安人。
官登封縣知縣。
初,嘉靖中渾源劉思溫嘗輯少林寺題詠碑刻為《少林古今錄》。
萬曆戊子太原因其舊本增入嵩岳、嵩麓諸寺詩文,故名之曰《嵩少集》。
△《古文輯選》·六卷(內府藏本)
明馮從吾編。
從吾有《元儒考略》,已著錄。
是編所錄古文,自春秋、秦、漢以迄宋、元,僅百餘篇,自謂皆至精者。
然其大旨以近講學者為主,不足盡文章之變也。
△《中原文獻》·二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明焦編。
有《易筌》,已著錄。
是書分經集六卷,史集六卷,子集七卷,文集四卷,末附通考一卷。
其自序云:「一切典故無當於制科者,概置弗錄。」
識見已陋。
至首列《六經》,妄為刪改。
以為全書難窮,只揭大要,其謬更甚!雖耽於禪學,敢為異論。
然在明人中尚屬賅博,何至顛舛如是。
殆書賈所偽托也。
△《三忠文選》·三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吳達可編。
達可有《奏疏遺稿》,已著錄。
是編錄嘉靖朝三諫臣之文,一周怡,一楊爵,一劉魁。
怡《訥溪奏議》,爵《楊忠介集》,魁《省愆稿》,皆有本別行。
達可為怡之門人,因並爵、魁所著匯而刻之。
皆摘錄梗概,故所存甚略。
蓋意在存其人,不在備其文也。
△《世玉集選》·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孫便編。
便字汝良,豐城人。
孫氏在豐城為望族,世有聞人。
是編次其先世詩文,自明初國子監博士貞,訖嘉靖中泰州知州樾,凡二十四人。
上卷為詩詞賦,下卷為雜文。
書成於萬曆辛卯。
△《小孤山詩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恪編。
恪字克謹,鄞縣人。
萬曆壬辰進士。
官宿松縣知縣。
是編乃恪於弘治七年,因修小孤山廟落成偕寮友登半山亭,見古今題詠,懼其殘剝不傳,錄而梓之。
前繪山圖。
其所載詩,起南宋迄於明。
蓋就所見而錄之,故寥寥特甚,不足以備考證也。
△《明文雋》·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曰袁宏道精選,邱兆麟參補,陳繼儒標旨,張鼐校閱,吳從光解釋,陳萬言匯評。
蓋坊間刻本,托宏道等以行。
前有周宗建序,謂有志公車業者,其沈酣之無後,亦必非宗建語也。
△《明百家詩選》·三十四卷(通行本)
明朱之蕃編。
之蕃有《奉使稿》,已著錄。
是編前有萬曆丙辰自序,稱「錫山俞公憲殫生平之精力,搜羅四百餘家,編帙浩繁,難於廣佈。
閱之幾半載,始克卒業。
因汰其七八,存僅二三。
友人周時泰謬相許與,用廣梓傳。
因人成事,良足自鬼」云云。
其標題稱百家,而首卷所載名氏實三百一十八人,蓋用王安石《唐百家詩》之例。
惟以詩分體,而不以詩系人,與分家之說名實相迕。
首列賦二卷,末附詩餘二卷,與編錄之體亦乖。
其去取尤漫無持擇,非善本也。
△《鳳山鄭氏詩選》·二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曹學編。
學有《易經通論》,已著錄。
是集乃所選鄭孔道、鄭大亨之詩也。
孔道號一所,閩縣人。
官至南兵備副使。
所著有《一齋集》。
大亨字慕塘,孔道從子。
所著有《書種堂集》。
學撰《八代詩選》,皆采錄之。
其元孫光裔,因即《八代詩選》所錄,別刊此本。
然卷首有崇禎己卯徐勃序,稱:「孔道之孫惟嘉,命序簡端。
則刊版者光裔,編次者實惟嘉也。」
閩縣有鳳凰山,鄭氏聚族於是。
題曰鳳山,蓋從所居也。
△《湛園雜詠》·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米萬鍾撰。
萬鍾字友石,一字仲詔,宛平人。
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太僕寺少卿。
《明史·文苑傳》附見《董其昌傳》中。
嘗構漫園、勺園,又構湛園、標園中佳勝為十八題。
因裒集一時賦詠,類為此編。
△《百家論鈔》·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思任編。
思任字季重,山陰人。
萬曆乙未進士,官至江西九江道按察使僉事。
是書所取皆有明一代議論之文。
前有思任自序,曰:「宋不如唐,唐不如漢,漢不如三代,此文談舊唾也。
吾以為文章至明而始妙。」
是何言歟!
△《謫仙樓集》·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駱曾編。
曾字象先,武康人。
萬曆戊戌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太平府西北二十五里採石江有牛渚磯。
磯之東,謫仙樓在焉。
以李白得名。
又有白墓在府城東南二十里青山,而採石庚賢坊亦有後人所作衣冠墓。
其地江山秀麗,稱為勝跡。
正德壬申,御史鄺文博始集樓中題詠授梓。
萬曆丙辰,曾巡按應天,復加續輯。
凡文一卷,詩二卷,而以榮昌冷宗元所繪圖冠之卷首。
△《唐音戊簽》·二百一卷、《閏餘》·六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胡震亨編。
震亨有《海鹽縣圖經》,已著錄。
其所撰《唐音統簽》凡一千二十七卷,以十干為紀。
卷帙浩繁,均未鋟版。
國朝康熙乙丑,其孫成之、曾孫頎,始以戊簽刊行,即此本也。
蓋當明末國初時,太倉、歷下之摹古,與公安、竟陵之趨新,久而俱弊,遂相率而為宋詩。
宋詩又弊,而馮舒、馮班之流乃尊昆體以攻江西,而晚唐之體遂盛。
《戊簽》二百一卷,所錄皆晚唐之詩。
《閏餘》六十四卷,所錄皆南唐、吳越、閩國之詩。
風會所趨,故及時先出爾。
方其剞劂之始,尚欲相繼刊布全書。
故此集始於五百五十三卷,迄於八百一十七卷。
編帙之數。
尚仍《統簽》之舊。
迨御定《全唐詩》出,而諸簽遂廢。
惟癸簽僅有續刊,餘則繕錄之本亦日傳日減矣。
△《清源文獻》·十二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何炯編。
炯,晉江人。
官靖江縣教諭。
是集成於萬曆丁酉,皆錄其郡人之詩文。
前列爵裡一卷。
首曰寓賢,凡僑寓於泉者,自唐秦系至元王翰十二人。
次曰溯賢,乃其身未家於是而子孫載族以徙者,為宋李昭、傅堯俞二人。
次曰孕賢,則誕生其地及其父祖為泉人者,為宋王曾、韓琦、明邱三人。
次曰郡賢,薦紳則自唐歐陽詹至明周訓二百五人,藩王則宋陳洪進一人,武弁則明俞大猷、鄧城二人,爵裡疑誤者宋段全等五人,布衣唐王轂等二十六人,閨秀三人,釋子三人,女冠一人,羽士二人。
凡詩賦雜文,悉加甄錄,采頗廣。
然如王曾、邱皆終身未至其地,而亦援以為重,未免失於限斷也。
△《嶺南文獻》·三十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張邦翼編。
邦翼,蘄州人。
萬曆戊戌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副使。
是集采粵中前哲之文,分類編次,先文後詩。
起唐張九齡,迄於明之萬曆,凡二百六十餘人。
於嶺南諸集,搜輯頗廣。
然明人著作,百分之中幾居其九焉。
蓋時彌近而所收彌濫,亦明季標榜之習氣也。
△《文篆清娛》·四十八卷(內府藏本)
明華國才編。
國才號鶴叟,長洲人。
萬曆庚子舉人。
是書於諸選本類書中採摘其短章小品,故曰《清娛》。
上起宋玉、荀卿,下迄於元。
不分體裁,惟以時代為後先,間附小傳及評語。
觀其見解,蓋陳繼儒一流也。
△《續文選》·三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湯紹祖編。
紹祖字公孟,海鹽人。
東甌王湯和裔也。
是編成於萬曆壬寅,采自唐及明詩文以續《昭明》之書。
然所錄止唐人、明人,無五代、宋、金、遼、元。
又明人惟取正、嘉後七子一派,而洪、永以來劉基、高啟諸人僅錄一二。
蓋恪守太倉、歷下之門戶,而又加甚焉。
所分門目,一從《文選》。
惟賦闕京都、郊祀、耕三類,而易江海為山海。
物色一門謂《昭明》惟取天文,殊似未該,今用廣之是也。
然王世貞《竹林七賢圖賦》謂之物色,則亦孰非物色乎?盧冉壽、成皋王賦入志,徐禎卿《反反離騷》入論文,是何體例也?
△《梁園風雅》·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趙彥復編。
彥復字微生,杞縣人。
萬曆甲辰進士,官至湖廣按察司副使。
是編選中州之詩凡九家。
李夢陽五卷,何景明五卷,王廷相一卷,孟洋一卷,薛蕙二卷,高叔嗣二卷,劉繪一卷,張九一三卷,謝榛五卷,而彥復詩一卷附焉。
李、薛皆秦產,以夢陽祖籍扶溝,蕙祖籍偃師,遂並闌入。
謝榛本臨清人,以游跡偶至,遂強為流寓。
以是為例,今古詩人其可以攀附者強半矣,又何止是三人乎。
梁王兔園僅漢時一別館,取以概名中州之詩,尤無謂也。
△《尺牘雋言》·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臣忠編。
臣忠字景周,莆田人。
萬曆甲辰進士,官至南京刑部郎中。
是書摘錄古人書牘,自周、秦訖於宋、元。
各為點論,以朱墨版印之。
去取既乏鑒裁,評論亦無可采。
△《古論元箸》·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傅振商編。
振商有《杜詩分類》,已著錄。
是編乃萬曆壬子振商巡按直隸時所刊。
雜采戰國至唐、宋之文,多竄易篇名,強題曰論。
如莊子之《齊物論》本以物論二字相屬,乃摘取加以論名,尚可曰沿劉勰之誤。
至淮南子《汜論訓》亦割去訓字,題曰《汜論》。
韓愈《原道》、《原毀》則加一論字曰《原道論》、《原毀論》。
《張中丞傳後敘》亦改曰《張中丞傳後論》。
其乖謬率皆類此,則其書可不必問矣。
△《緝玉錄》·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傅振商撰。
是編乃其為御史時巡按關隴,即其所歷山川名勝,各裒輯其題詠,共為一編。
皆明人之作也。
△《蜀藻幽勝集》·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傅振商編。
蜀雖僻處一隅,而自漢、晉以來,文章為盛。
宋慶元中有程遇孫等《成都文類》,明嘉靖中又有周復俊《全蜀藝文志》。
羅賅備,業已鉅細兼登,菁華畢萃。
振商此集,采掇十一,分為二十五類,去取頗無條理。
蓋當時書帕之本,不足以言別裁也。
後有振商自跋,以《秦蜀幽勝錄》標題。
又有「留滯秦川,披尋舊簡,秦蜀幽文,幾無采」之語。
蓋原刻尚有《秦藻幽勝集》合為一編,此本佚其半耳。
△《四家詩選》·四卷(內府藏本)
明傅振商編。
是集選顧起元、焦、郭正域、葉向高四人之詩,人各一卷,蓋崇禎元年為南京兵部侍郎時所刻,亦書帕本也。
△《嶺南文獻補遺》·六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楊瞿來編。
瞿來有《易互》,已著錄。
先是,廣東提學張邦翼撰《嶺南文獻》三十二卷。
瞿來繼為提學,復輯是書。
自序謂張刻詳於人,補則詳於事理,必其事與理關切者,纂而補之。
有文無詩,亦略分體。
中間又自分理類、事類等目,間綴評語。
蓋與張本同為採選嶺南之文,而用意則各有在也。
△《豳風概》·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蔣如蘋編。
如蘋有《萬曆容城縣志》,已著錄。
是集乃其官州知州時采歷代歌詩之有關於風土者,匯為一編,刻於萬曆戊申。
凡七十餘篇,首冠以《豳風·七月》之詩。
△《古文瀆編》·二十三卷(通行本)
明王志堅撰。
志堅有《讀史商語》,已著錄。
是編乃其督學湖廣時所選唐宋八家古文。
凡諸集中稍涉俳偶者,皆不採錄。
以志堅別有《四六法海》一書,登載駢體故也。
其曰瀆編者,取劉熙釋名瀆者獨也,獨出其所而注於海之義。
蓋以八家為正派,餘為支流。
故所選歷代之文,別名瀾編雲。
△《文儷》·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翼飛編。
翼飛有《慧閣詩》,已著錄。
是書所錄,自漢及唐皆以駢儷為主,略依《文選》之例。
惟不載詩,與《文選》稍異耳。
△《天籟集》·二卷(庶吉士戴震家藏本)
明釋無相編。
無相始末未詳。
是集成於萬曆己酉,所錄皆宋以前不工文者之詩。
如《易水歌》、《黃台瓜詞》之類。
序稱:「詩以道性情。
後世雕繪字句,囂爭宗派,於所謂詩言志者無當也。
孔聖刪詩,多取委巷歌謠,毋乃不工於文者反能直抒性情為風雅正軌乎」云云。
殆為明季風氣而言,然矯枉過直矣。
△《詩歸》·五十一卷(內府藏本)
明鍾惺、譚元春同編。
惺有《詩經圖史合考》,元春有《岳歸堂詩集》,均已著錄。
是書凡古詩十五卷,唐詩三十六卷。
大旨以纖詭幽涉為宗,點逗一二新雋字句,矜為元妙。
又力排選詩惜群之說,於連篇之詩隨意割裂,古來詩法於是盡亡。
至於古詩字句,多隨意竄改。
顧炎武《日知錄》曰:「近日盛行《詩歸》一書,尤為妄誕。
魏文帝《短歌行》:『長吟永歎,思我聖考。
』聖考謂其父武帝也,改為聖老,評之曰:『聖老字奇。
』」《舊唐書》載李泌對肅宗言:「天後有四子。
長曰太子宏,天後方圖稱制,乃鴆殺之,以雍王賢為太子。
賢自知不免,與二弟日侍父母之側,不敢明言。
乃作《黃台瓜詞》,使樂工歌之。
其詞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其言四摘者,以況四子也。
以為非四所能盡,改為摘絕。
(案高秉《唐詩品彙》載此詩,已作摘絕,則非惺之所改,然惺因仍誤本,是亦其失。
故仍存炎武之說。
)此皆不考古而肆臆之說,豈非小人而無忌憚者哉!朱彝尊《詩話》謂是書乃其鄉人托名。
今觀二人所作,其門徑不過如是,殆彝尊曲為之詞也。
△《明詩歸》·十卷、《補遺》·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鍾惺、譚元春編,其邑人王汝南校刊。
汝南又為之補綴。
凡評語稱鍾曰、譚曰者,其原本。
稱補曰者,汝南所加也。
然所錄如錢秉鐙《南從紀事》詩,首稱「皇帝十四載,仲冬月上弦」,是崇禎辛巳歲也。
考鍾惺歿於天啟乙丑,元春亦以崇禎辛未旅卒,何從得秉鐙辛巳之詩而評之?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坊間有《明詩歸》,鄙俚可笑,托名竟陵。」
蓋前人已知其偽矣。
△《名媛詩歸》·三十六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鍾惺編。
取古今宮閨篇什,裒輯成書,與所撰《古唐詩歸》並行。
其間真偽雜出,尤足炫惑後學。
王士禎《居易錄》亦以為坊賈所托名。
今觀書首有書坊識語,稱「《名媛詩》未經刊行,特覓秘本,精刻詳訂」云云。
核其所言,其不出惺手明甚。
然亦足見竟陵流弊,如報讎之變為行劫也。
△《周文歸》·二十卷(內府藏本)
明鍾惺編。
其書刪節《三禮》、《爾雅》、《家語》、《三傳》、《國語》、《楚詞》、《逸周書》共為一編,以時文之法評點之。
明末士習,輕佻放誕,至敢於刊削聖經,亦可謂悍然不顧矣。
△《宋文歸》·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鍾惺編。
宋文多樸實,而惺以纖巧之法選之,以佻薄之語評之。
是為南轅而北轍,其去取之得失可以不必問矣。
△《合評選詩》·七卷(內府藏本)
明凌初編。
初有《聖門傳詩嫡塚》,已著錄。
是編全錄《文選》諸詩,而雜採各家評語附於上方,以朱墨版印之。
所採惟鍾、譚為多,圈點則一依郭正域本,其宗旨可以概見也。
△《陶韋合集》·十八卷(內府藏本)
明凌初編。
是書前有初題詞曰:「從來以繼陶者莫如左司,而兩集無合刻者。
合之自何觀察露始。
余游白門,以其刻見示。」
又曰:「諸家之評其詩者,陶則宋人獨詳,韋則近世亦復不少。
其丹鉛雜見,不能於一。
斟酎其間,則余竊有取焉爾。」
然則合刻者何露,其評則初所定也。
版用朱墨二色,刊刻頗工,而所評率無足取。
陶集八卷,前有焦序,指為昭明太子之舊本。
考是集自陽休之重定之後,昭明本不傳久矣。
宋人不得見,而乃得見之耶?萬曆以後,士大夫務為誕偽,例皆如此,不足深怪。
韋集末附桂天祥評曰:「蘇州古詩,沖雅極高。
律詩閒澹,然不古矣。」
其說故為大言,不知所謂古者,定當何似,亦明季習氣也。
△《八代文鈔》·(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李賓編。
賓字煙客,梁山人。
是編首列文家姓氏,起屈原至明鍾惺,凡九十有二人。
別無卷目。
序云:「文之為物,善行而數變。
東西京而下,由晉、唐歷宋迄明,宗工鉅匠,在在可數。
暇日遴撮諸家之勝,別為一集,以便披覽。
而以屈、宋冠之,此文人之宗祖也。」
按《漢志》,詞賦首屈原、宋玉。
《隋志》,集部首荀況、宋玉。
賓所採錄,惟取有集者刪之,故托始二人。
然文章不止詞賦,以二人為宗祖,則未免失詞。
且所選明代十七人中,如袁宏道、鍾惺,亦未能抗行古之作者。
其去取殆不足憑也。
△《晉安風雅》·十二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徐通編。
通有《幔亭詩集》,已著錄。
是編輯福州一府之詩。
其曰晉安者,福州在晉時為晉安郡也,所錄起洪武迄萬曆,得二百六十四人。
詩以體分,姓氏下各載其裡居出處及所著作,並以右某朝若干人列數於左。
其例多仿高秉《品彙》。
惟閨秀一類,另立妓女以別薰蕕,為小異雲。
△《閩南唐雅》·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徐勃編。
費道用、楊德周等補之。
德周序言之甚明,而卷首題名乃稱道用輯、德周訂,而勃校之。
殆勃為閩人,而道用、德周皆閩令,故讓善於二人也。
所錄皆閩中有唐一代之詩,自薛令之以下得四十人。
是時胡震亨《唐音統簽》已出,鈔合較易,故所載頗詳。
然秦系、周樸、韓,其人既一時流寓,其詩又不關於閩地,一概錄之,未免借材之誚也,勃有《榕陰新檢》,德周有《澹圃芋紀》,皆已著錄。
道用字如,石阡人,官福清縣知縣。
△《古逸書》·三十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明潘基慶編。
基慶字良耜,松江人。
萬曆戊午貢生。
是集名為逸書,而實皆習見。
如《陰符》、《素問》、《逸周書》、《山海經》之類,已為不倫。
甚至《周禮·考工記》、《爾雅》、《釋地釋天》,列在學官,亦稱古逸,不亦真乎。
其分神、妙、奧、閎、麗、特、纖、希、迅、奇、幻、疏、夷、逸、、恣十六品,每品又各分內外,隨意標目,尤為無所取義。
△《秦漢鴻文》·二十五卷(內府藏本)
明顧錫疇編。
錫疇有《綱鑒正史約》,已著錄。
是編凡秦文五卷,漢文二十卷。
秦文首錄《戰國策》,而《楚辭》之《卜居》、《漁父》皆在焉。
漢文亦僅采前、後《漢書》。
所錄評論,惟鍾惺為最多。
△《六朝聲偶刪補》·七卷(內府藏本)
明邵一儒編。
一儒字仲魯,海陽人。
是書成於萬曆庚申之九月。
時廷議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故其序以泰昌紀元也。
初,徐獻忠有《六朝聲偶》,大致本楊慎《五言律祖》而廣之。
此又因獻忠之本重為刪補。
△《蔡氏九賢全書》·九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蔡編。
,元定十五世孫也。
自元定之父發,及元定之子淵、沆、沈,孫模、格、杭、權凡九人。
各載其遺詩,而略紀其生平梗概。
惟蔡發一卷,所載皆形家之言,不應列之詩集。
前有俞德光序,以伏羲、堯、舜、孔子比諸蔡,尤妄之甚矣。
△《奕世文集》·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蕭自開編。
自開,萬安人。
由蔭生官詹事府主簿。
是編輯其先世文集五種。
凡《二休居士集》一卷,蕭纘撰。
《石巖山房集》四卷,蕭乾元撰。
《小石集》二卷,蕭撰。
《修業堂集》五卷,蕭廩撰。
《復集》四卷,蕭中行撰。
每集之後,各附以志銘傳贊之屬。
纘字昌緒,成化癸卯舉人,官潛江縣知縣。
乾元字必充,弘治己未進士,官南金騰兵備副使。
字惟賓,嘉靖壬午舉人。
官零陵縣知縣。
廩字可發,號兌,嘉靖乙丑進士,官兵部右侍郎。
中行字復,太學生,即自開父也。
△《漢魏名家》·(無卷數,通行本)
明汪士賢編。
士賢,徽州人。
是編所錄,自漢董仲舒迄周庾信,凡二十二集。
刊於萬曆中,在張溥《百三家集》之前,與張燮七十二家互相出入。
中又有題呂兆僖、焦、程榮校者,則非士賢一人所手定也。
中如《謝惠連集》,以《南史》本傳為李燾撰,亦多舛謬。
△《玉屑齋百家論鈔》·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文炎編。
文炎字維謙,杭州人。
其書取明一代之文,泛論經史疑義者,總萃成編。
其體有論,有辨,有評,有解,有說,有考,有敘,有原,有志,有紀,有難,有略,有讀。
所錄凡一百十一家。
雲百家,舉成數也。
△《經濟文鈔》·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文炎編。
是集雜選明代之文,分十一類,每類為一卷。
凡例謂取便舉業,非當今急務,則博雅新聞,其詳略並無軒輊。
蓋其書本為場屋對策設,間或足資考證,而冗雜者居多。
△《尚元齋三世詩》·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姚悅及其子兗、孫舜聰之詩也。
悅字汝,秀水人。
兗字叔信,號元岳山人。
均以布衣終。
舜聰字伯達,官休寧縣訓導。
初,悅以富甲一鄉,兗獨折節與文士游。
所為詩,號《尚元草》,凡十餘卷。
朱國祚為刪定之,存八卷。
又別為詠物詩二卷,用戴復古《石屏集》首載其父詩例,以悅《西郭遺稿》一卷弁前。
舜聰又用顧況《華陽集》末附載其子非熊詩例,以己作《汗漫遊草》一卷綴後。
悅詩僅十六首,而八首和杜甫秋興,八首和林逋梅花,亦可雲敢嬰敵矣。
△《唐樂府》·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吳勉學編。
勉學所編《河間六書》,已著錄。
是集匯輯唐人樂府,只登初、盛,而不及中、晚,皆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已采。
間有小小增損,即多不當。
如王勃《忽夢遊仙》、宋之問《放白鷴篇》之類,皆實非樂府而濫收。
而享龍池樂章之類,乃反佚去。
至詩餘雖樂府之遺,而已別為一體,李白《菩薩蠻》、《憶秦娥》之類亦不宜泛載。
且古題、新題,漫然無別,既無解釋,復鮮詮次,是真可以不作也。
△《情采編》·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屠本撰。
本有《閩中海錯疏》,已著錄。
是編選漢、魏至唐之詩,既春駁不倫,又參以杜撰。
如古詩之名,《文選》所有也。
古絕句之名,亦《玉台新詠》所有也。
此外則王融、沈約以下,文用宮商,當時謂之永明體,唐人謂之齊、梁體而已。
至律詩之名,始於沈期、宋之問,《唐書》列傳可考。
排律之名始於楊士宏《唐音》,亦可考也。
本乃於古詩、律詩之間,別立一名,謂之聲詩,以齊、梁體當之,已為妄作。
乃復以齊邱巨源等四十人之詩列為五言律詩,以梁元帝等十三人之詩列為五言排律,則創見罕聞。
殆因楊慎《五言律祖》之說而彌失彌遠者矣。
其他如古詩四十餘首,《昭明》所錄,偶然得其十九,非有定數可拘。
乃雜摭諸篇,為後十九以配之。
是何異郡縣志書地必有景,景必有八,題必四字,詩必七律者乎?至唐上官昭容之《彩毫怨》,誤題梁《范靖妻沈滿願》;梁劉孝標之《淇上戲蕩子婦》,誤題王筠;唐崔融之《寶劍篇》,誤題北魏崔鴻。
甚至以宋周密《癸辛雜識》所載女仙之詩「柳條金嫩不勝鴉」一首,題為小秦王。
竄入唐人詩者,更指不勝屈也。
△《文壇列俎》·十卷(內府藏本)
明汪廷訥編。
廷訥字昌期,號無我,新都人。
其書分十類:一曰經翼,二曰治資,三曰鑒林,四曰史摘,五曰清尚,六曰掇藻,七曰博趣,八曰別教,九曰賦則,十曰詩概。
所錄上及周、秦,下迄明代。
如無名氏之《雕傳》,佛家之《心經》,俱載入之,特為冗雜。
其詩概部序曰:「六朝以上去四言,無四言也。
於唐去五言古,無五言古也。」
知為依附太倉、歷下者矣。
△《寒山蔓草》·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趙光編。
光有《說文長箋》,已著錄。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光饒於財,卜築城西寒山之麓。
淘汰泥沙,俾山骨畢露,高下泉流。
凡游於吳者無不造廬談宴,廣為樂方」云云。
蓋光雖號隱居,而聲氣交通,實奔走天下。
此集即其山居贈答之作也。
其曰蔓草,則取《鄭風》「野有蔓草」之意。
自序謂先簡子與客賦詩,子太叔賦「野有蔓草」。
至邂逅相遇,「我願兮」,先子起而拜曰:「吾子之惠也。」
寒山投珠,實有賴焉。
因以命名,亦可謂遙遙華胄。
況其事乃趙武非趙鞅,左氏之傳具在,益為數典而忘矣。
△《啟雋類函》·一百九卷(內府藏本)
明俞安期編。
首《職官考》五卷,次載《箋疏表啟》,分古體二卷,近體一百二卷。
近體又分二十九部,上自諸王、宰相,下逮丞簿、教職,終以婚書及募緣疏引,大旨皆為應俗設也。
安期自作凡例雲,江陵秉政,凡箋啟中得一二警語,立躋顯要。
可知當時所尚矣。
△《古文品外錄》·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繼儒編。
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
是書選自秦、漢迄宋、元之文,大抵沿公安、竟陵之波,務求詭雋,故以品外為名。
然實皆習見之文也。
去取亦多乖剌,如楚詞僅取《天問》一篇,是何別裁乎?
△《古論大觀》·四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陳繼儒編。
前有自序,稱「往者坊刻論膾,皆門生輩裒集成之。
就中某一論為士大夫訾議,余不知也。
茲古論多至四十餘卷,純駁錯出,安知無此類雜於其間」云云。
繼儒之意,蓋自知去取未精,故先作斯言,以預杜攻詰之口。
今觀是書,不但漫無持擇,亦且體例龐雜,罅漏百出。
雖以古論為名,而實多非論體。
往往雜掇諸書,妄更名目。
如《史記》、《漢書》諸傳之序,以及《史通》、《文心雕龍》、《新論》、《亢倉子》,其篇題本無論名,乃悉強增一論字,已自無稽。
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不過於徵引典故之後,附以案語;荀悅、袁宏前後《漢紀》,司馬光《資治通鑒》,不過於紀載事實之下,附以評斷,亦加以論名,並各為造作題目,尤為杜撰。
甚至魏文帝《典論論文》,增一字曰《典論論文論》;馮衍《自敘》,改其名曰《自論》;索靖《草書勢》,改其名曰《草書論》;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亦改其名曰《草書論》,任情點竄,不可究詰。
循其例而推之,將古今之書,無不可改題為論,萬卷可得,何止四十卷乎!
△《秦漢文膾》·五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編。
是編雜選秦、漢之文,如《戰國策》、《史記》、《漢書》之類,皆不標本書之名。
又如留侯致四皓定太子,霍光廢昌邑,李陵降敵始末,蘇武出使始末,更杜撰篇目,不用原書標題。
改《管晏列傳》為《管仲傳》,改《屈原賈生列傳》為《屈原傳》,改《滑稽列傳》為《淳於髡傳》,尤多所竄亂。
至於魏文帝《典論·論文》、曹植《求自試表》、鍾會《檄蜀文》,列之秦、漢,更無理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六十卷(通行本)
明周編。
字無瑕,海寧人。
初,其曾祖敬,輯《唐詩選脈》一書,刊未竟而毀於倭變。
輯綴殘稿,續成是編。
其持論以高秉《品彙》、李攀龍《詩刪》為宗。
每體之中,各分初、盛、中、晚。
又箋釋其字句典故,名之曰證。
發明其詞意脈絡,名之曰訓。
而以諸家議論及所自品題者標於簡端,是為評林。
大抵貪多務博,冗雜特甚,疏舛亦多。
△《秦漢文鈔》·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馮有翼編。
有翼字君卿,杭州人。
是書前後無序跋,不知刊於何時。
其版式則萬曆以後之坊本也。
凡秦文二卷,西漢文五卷,東漢文三卷。
冠以楚詞,惟錄《卜居》、《漁父》二篇,題為秦人,是不足與論矣。
△《師子林紀勝》·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釋道恂撰。
師子林在蘇州府城內。
元至正中,天如禪師居寺中,倪瓚為之疊石成山。
地址逼仄,而起伏曲折,有若穹谷深巖,遂為勝地。
頂一石,狀若狻猊,故名曰:「師子林。」
勝流來往,題詠至多。
道恂裒而編之,以成是集。
自翠華南幸,繪圖題句,奎藻輝煌,一邱一壑,藉以千古。
回視斯編,又不啻爝火之光矣。
△《三僧詩》·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三僧均不著其名。
一曰《二楞詩稿》,一曰《高松詩稿》,一曰《中峰詩稿》。
考《千頃堂書目》有智觀《中峰草》,注曰字止先,號蔚然。
江都僧,雪浪弟子,居吳興雙髻峰。
其二僧則未詳。
然其《高松詩稿》中又附書啟數首,三僧均有酬倡之作,蓋同時人。
中峰詩內有陳繼儒、湯賓尹、文震孟、姚希孟諸人,則皆當明季也。
△《西曹秋思》·一卷(庶吉士樑上國家藏本)
明黃道周、葉廷秀、董養河倡和詩也。
道周有《易象正》,養河有《羅溪閣詩》,皆已著錄。
廷秀字謙齋,濮州人。
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事跡附見《明史·道周傳》。
是編皆七言律詩,依上下平韻各為三十首。
養河子師吉隨侍獄中,合而編之。
前有廷秀小引,後有師吉跋。
考《明史》道周本傳,道周以劾楊嗣昌貶為江西按察使照磨。
久之,江西巡撫解學龍薦所部官,推獎道周備至。
大學士魏照乘者,惡道周,擬旨責學龍濫薦。
帝發怒,立逮二人下刑部獄,並究黨與。
詞連工部司務董養河等,戶部主事葉廷秀救之,皆系獄。
案道周照磨之貶在崇禎十一年。
後之系獄,史不言何歲。
今以此編跋語考之,蓋十四年辛巳也。
△《古文奇賞》·二十二卷、《續奇賞》·三十四卷、《三續奇賞》·二十六卷、《明文奇賞》·四十卷(通行本)
明陳仁錫編。
仁錫有《系詞十篇書》已著錄。
是書初集,自屈平《離騷》至南宋文天祥、王炎午,依時代編次。
前有萬曆戊午自序,謂折衷往古,有一代大作手,有一代持世之文,有一代榮世之文。
其目錄內即以此三者或標注人名之下,或標注篇題之旁。
而於漢文中又各分類標題。
或以人為類,則分天子、侯王、郡守相、皇太子、藩國、將帥、邊塞、學者;或以事為類,則分應制、薦舉、彈駁、乞休、理財、議禮、災異、籌邊、議律、頌冤、治河、策士、奏記;其最異者,又別立一代超絕學者,一代超絕才子之目。
自漢以後,又改此例,仍以時代為序。
體例殊為龐雜。
其續集序稱,「文章有殺生而無奇正。
殺生奇也,奇外無正。
文,兵也。
兵,禮也。
始武經,繼戴禮,終《文苑英華》以此。
蓋武事之不張,由文心之不足」云云。
其議論紕繆,編次亦甚不倫。
其三續則題曰《廣文苑英華》。
序稱「舊有《古文類》一書,盈數百卷,大率仿英華而廣之。
偶得之故家,各從其類,刪成一書」。
分類尤為瑣碎。
其《明文奇賞》,自宋濂、楊維楨以至陳勳、王衡,凡一百八十餘人。
去取亦多未審。
蓋務博而不精,好分流品而無緒,悉不免冗雜之失雲。
△《古文彙編》·二百三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陳仁錫編。
以經、史、子、集分部,然所配多不當理,如《水經》屬地理,當列之史。
《太玄》當列之子。
乃因其以經為名,遂列於經。
而《左氏春秋傳》反列諸史。
又芟削《周禮》,而顛倒其六官。
體例龐雜,無足觀者。
考仁錫嘗刻古《周禮》,不應此選自亂其例,其托名歟?
△《秦漢文尤》·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倪元璐編。
元璐有《兒易內外儀》,已著錄。
元璐氣節文章,震耀一世。
而是書龐雜特甚,殊不類其所編。
其以屈原、宋玉列之秦人,既乖斷限,且名實舛迕。
疑亦坊刻托名也。
△《國瑋集》·六十一卷(通行本)
明方岳貢編。
岳貢字禹修,城人。
天啟壬戌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乃其官松江府知府時所刻,故徐孚遠、李雯、陳子龍、宋徵璧共為校讎,而張采為之序,皆松江人也。
據其凡例,蓋所錄自秦、漢以迄南宋,即《公羊》、《梁》二傳及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桓寬《鹽鐵論》諸子書,班、范以下諸史贊,亦皆摘抄。
而此本僅有唐文二十八卷,宋文三十三卷。
殆刊刻未全之本,或有所散佚歟?
△《經濟文輯》·三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陳其愫編。
其愫字素心,餘杭人。
是編選明代議論之文,分聖學、儲宮、宗藩、官制、財計、漕免、天文、地理、禮制、樂律、兵政、刑法、河渠、工虞、海防、邊夷十六目。
書成於天啟丁卯,所錄皆嘉靖、隆慶以前之文。
大抵剽諸類書策略,空談多而實際少。
其斯為明人之經濟乎?
△《唐詩解》·五十卷(通行本)
明唐汝詢撰。
汝詢有《編蓬集》,已著錄。
是書取高廷禮《唐詩正聲》、李於麟《唐詩選》二書,稍為訂正,附以己意,為之箋釋。
書影曰:「唐汝詢五歲而瞽,默坐聽諸兄占畢,而暗識之。
積久,遂淹貫。
嘗解唐詩,掇拾古文,以為箋注。
溯流從源,羅略盡。
必先經後史,不少紊淆。
雖詩賦之屬,亦從年代次序之。
如某字某句,秦、漢並用,則必博采秦人,不以漢先。
人推挹之甚至。」
然所注實多冗蕪,不盡得古人之意,亦不盡得其所出。
徒以幼而失明,乃口授耳治,博通群籍,且能著書,實為亙古所稀有。
故世以為異,至今傳之耳。
△《古詩解》·二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唐汝諤撰。
汝諤有《詩經微言合參》,已著錄。
其兄汝詢有《唐詩解》,故此以古詩配之。
其註釋體例略同,惟《唐詩解》以五七言分古今體,此則分為五類:曰古歌謠辭,曰古逸雜篇,曰漢歌謠辭,曰樂府,曰詩。
其訓詁字義,頗為簡略。
所發明作意,亦皆敷衍。
又樂府之類,聲詞合寫者,汝諤不究其源,一一強為之說,尤多牽強。
其凡例謂五言起於鄒、枚。
考枚乘之說,見《文心雕龍》及《玉台新詠》。
鄒不知其所指,亦不知其所本。
漢郊祀歌注,鄒子樂名,又非五言,所言已為荒誕。
又以十九首冠於蘇、李之前,不知「冉冉孤生竹」一篇,《文心雕龍》稱為傅毅作,毅固東漢人。
「去者日以疏」、「客從遠方來」二首,鍾嶸《詩品》稱為舊疑建安中陳王所制,則時代尤後。
乃俱躋之蘇、李以前,殊為失考。
所註解抑可知矣。
△《古今濡削選章》·四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李國祥編。
國祥字休徵,南昌人。
天啟中官開封府同知。
是書選錄四六書啟,以官制為類。
每類之首,載官制考一篇。
所選上起六朝,下迄宋、明,而宋、明尤詳。
國祥及其弟鼎作亦附焉。
大抵為應酬而作,其體則總集,其實則類書也。
△《滕王閣續集》·十九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嗣京撰。
嗣京,揚州興化人。
崇禎戊辰進士,官南昌府推官。
巡撫解學龍屬其取明中葉以後滕王閣中賦詠,編成此集。
蓋以續正德中董遵所輯也。
△《金華詩粹》·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阮元聲編。
元聲有《南詔野史》,已著錄。
此書輯自梁迄明婺人所作詩二百五十四家。
自樂府迄六言,皆以體分,每篇後間附評語。
輯頗富,而略遠詳近,未免失之氾濫。
△《古文正集二編》(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葛鼐、葛鼐評輯。
楊廷樞、顧緗二序及鼐自為序,言皆不及,文中評語亦止載鼐字。
蓋為鼐兄,附名其間,實則鼐作也。
鼐字端調,吳縣人,崇禎庚午舉人。
是書題曰二編,當以先有初編,此為續集。
所錄凡二十二家:曰顏真卿、曰陸贄、曰李德裕、曰杜牧、曰韓琦、曰范仲淹、曰司馬光、曰范純仁、曰鄒浩、曰二程子、曰李覯、曰張耒、曰黃庭堅、曰楊時、曰王十朋、曰朱子、曰陸九淵、曰陳亮、曰真德秀、曰文天祥、曰劉因、曰虞集。
每人各以小傳冠集前。
所錄猶采自本集,差勝村書之稗販。
然去取皆漫無持擇,其蕪雜亦相去無幾耳。
△《漢魏詩乘》·二十卷(通行本)
明梅鼎祚編。
鼎祚有《才鬼記》,已著錄。
其所輯漢、魏六朝之詩,名《八代詩乘》,六朝詩多所刪削,而漢、魏詩則全載。
又其書先出,故刊本或亦別行。
孫皓、韋昭諸作,別題曰吳詩,亦以時代類附焉。
此書作於馮惟訥《詩紀》之後,頗欲補其軼闕。
然真偽雜糅,不能考正。
如《蘇武妻詩》之類,至今為藝林口實也。
△《書記洞詮》·一百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梅鼎祚編。
先是,楊慎編《赤牘清裁》一書,自左氏至六朝,僅八卷。
王世貞益之,訖於明代,為六十卷。
是書仍楊慎之舊,起周、秦,訖陳、隋,凡長篇短幅,采錄靡遺,卷帙幾十倍於楊。
而真贗並收,殊少甄別。
至《左傳》所載問對之辭,並非形諸筆札,非類強附,尤為不倫。
總目載有補遺四卷,此本無之。
然今世傳本並同,蓋當日本有錄無書,非闕佚也。
△《宛雅》·十卷、《續宛雅》·八卷、《宛雅三編》·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宛雅》十卷,明梅鼎祚編。
所載皆自唐至明宣城之詩,凡九十二家。
《續宛雅》八卷,國朝蔡蓁春、施閏章同編。
采明嘉靖以後至崇禎末年諸作,以續鼎祚所集,凡六十五家。
後施念曾、張汝霖又采唐、宋諸詩為二集所遺者,益以國朝之作,為《宛雅三編》二十四卷。
所補凡唐三人,五代一人,宋三人,元五人,明三十人,國朝二百十五人。
閨閣:明一人、國朝三人。
方外:唐五人、宋三人、元一人、明三人、國朝五人。
妓女:唐一人。
附聯句、逸句一卷,詩話三卷,視前二集為完備。
惟近詩所錄稍繁,蓋選錄一地之詩者,大勢類然,不但斯集也。
蓁春始末未詳。
閏章有《矩齋雜記》,汝霖有《澳門志略》,皆已著錄。
念曾號竹窗,閏章孫也。
△《文致》·(無卷數,內府藏本)
明劉士編。
士,杭州人。
崇禎辛未進士。
是集輯漢、魏、六朝以至明人所著,通為一書。
不分卷數,但別為十有七門。
詮次頗傷於蕪雜,無所取裁。
△《史漢文統》·十五卷(內府藏本)
明童養正編。
養正字聖功,會稽人。
是集序稱丙子,凡例稱竣於乙亥,均不著年號。
卷端有王思任鑒定字,凡例中又稱張采,則崇禎八年、九年也。
凡《史記統》五卷,刪節《史記》,多所未安。
《西漢文統》五卷,《東漢文統》五卷,分錄兩漢之文,而《漢書》則附於東漢中,又與《史記》例異。
相其評點,蓋坊刻射利之本也。
△《同時尚論錄》·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蔡士順編。
士順,蘇州人。
由國子監生官福建按察司照磨。
此錄成於崇禎丁丑,所輯皆東林諸人詩文。
以科目先後為序,始萬曆甲戌,終崇禎辛未。
△《南園五先生集》·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葛徵奇編。
徵奇有《蕪園詩集》,已著錄。
初,嘉靖乙丑,陳暹合刻孫、王佐、黃哲、李德、趙介五人之詩為《廣中五先生集》。
崇禎丁丑,徵奇以御史巡撫廣東,又訂正而重刻之。
△《三忠文選》·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胡接輝編。
接輝字篤父,廬陵人。
官監察御史。
是編成於崇禎丁丑,選錄宋胡銓、周必大、文天祥之文。
曰三忠者,以銓謚忠簡,必大謚文忠,天祥謚忠烈也。
按廬陵原有三忠堂,一為歐陽文忠修,一為楊忠節邦,一為胡忠簡銓,建於嘉泰四年,周必大為之序。
岳珂《呈史》載其始末甚詳。
邦以節義著,其文不傳。
修集則固具在。
補以必大、天祥,當合為四。
接輝增周文而去歐陽,殆未詳考平園集歟?卷首序文,一為李建泰,一為阮大鋮,一為楊文驄。
以是三人,弁冕三忠,殊嫌著穢。
不知當日何以氣類相從。
如斯巧合,斯亦可異也已。
△《小瀛洲社詩》·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孺、鍾祖述同編。
嘉靖中,襄陽府知府徐鹹致仕歸海鹽,築園城,名小瀛洲。
招同邑布衣朱樸、思南府知府錢琦、福建布政使吳昂、布衣陳鑒、海寧指揮使劉銳、濟南府知府鍾梁、龍巖縣知縣陳瀛、僧永瑛並鹹兄光澤縣知縣泰,共十人,為社會,飲酒賦詩。
陳詢為繪圖,而鹹自作記。
崇禎己卯,琦孫孺,梁孫祖述,輯十人之詩為此集。
孺又各為小傳,列於首卷。
△《成氏詩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大名成氏之家集也。
一曰《和堂初集》,成宰撰;一曰《和堂繼集》,宰子之蓮撰;一曰《東壁園詩集》,蓮仲子仲龍撰;一曰《鷦鷯園集》,蓮季子少龍撰。
一曰《永言集》,仲龍之子象撰。
前四集皆稱象纂錄。
象集則稱倪元璐、王思任、蔣鳴玉三人選,則此集象所合刻也。
△《玉台文苑》·八卷、《續玉台文苑》·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玉台文苑》,明江元禧編。
《續集》,江元祚編。
二人兄弟而元禧自署曰「體陵」,元祚自署曰「橫山」。
疑元禧自托江淹後,襲其侯國之名也。
其書錄女子之文自周訖明,中間多采小說傳奇。
如張麗貞《上太守書》之類,至為猥雜。
又如魏文帝《寡婦賦序》曰:「為丁妻作。」
此乃直作《丁妻》。
梁元帝《為妾宏夜姝謝東宮賚合心花釵啟》,此乃直作《宏夜姝》,又訛「姝」為「珠」。
宋李清照即李易安,此乃分為二人。
唐侯莫陳邈妻鄭氏乃三字複姓,此乃誤為陳邈。
又如漢武內傳、神仙傳、真誥之屬,皆純構虛詞,託言神怪,此本乃題曰漢西王母、漢上元夫人、漢麻姑、晉右英夫人、晉九華安妃,尤為不經矣。
△《漢魏名文乘》·(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運泰、余元熹同編。
二人皆閩中書賈也。
所錄凡六十家,蓋雜采何堂《漢魏叢書》、張溥《百三家集》二書合併而成。
惟增公孫弘文,偽題曰《公孫子》。
趙充國文,偽題曰《趙營平集》。
又改東方朔文為《吉子》而已。
△《元四家詩》·二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編。
晉有《毛詩陸疏廣要》,已著錄。
是編凡虞集詩八卷,楊載詩八卷,范亨詩七卷,揭斯詩三卷。
集詩乃晉以意摘抄,非其完本。
且四家各有專集,亦無庸此合編也。
△《吳興藝文補》·四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董斯張、閔元衢、韓千秋同編,而韓昌箕為校錄刊刻。
斯張有《吳興備志》,元衢有《歐餘漫筆》,皆已著錄。
千秋字聖開,昌箕字仲弓,並烏程人。
是書采錄自漢至明藝文之有關湖州者,匯為一編,以補舊志所未備。
其自唐以前為斯張手輯,宋、元以後則元衢、千秋諸人共成之。
所採錄前代頗詳,而明代則漸濫,亦志乘之通病也。
△《十六名家小品》·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陸龍編。
龍字雨侯,錢塘人。
是編評選屠隆、徐渭、李維楨、董其昌、湯顯祖、虞淳熙、黃汝亨、王思任、袁宏道、文翔鳳、曹學、陳繼儒、袁中道、陳仁錫、鍾惺、張鼐十六家之文,每篇皆有評語。
大抵輕佻薄,不出當時之習。
前有何偉然序,偉然即嘗刻廣快書者,宜其氣類相近矣。
△《唐詩韻匯》·(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施端教編。
端教有《讀史漢翹》,已著錄。
是書采唐人近體諸詩,以上下平韻隸之,大抵取供集句者之用。
前有王震序,稱其集句為絕藝。
可知是書所由作矣。
△《文字會寶》·(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朱文治撰。
文治字簡叔,錢塘人。
是書取前代之文,浼善書者書之,人各一篇,裒而成集。
據其凡例,書家姓氏悉從文之朝代後先遞為序次。
而篇目則王勃在江淹之前,劉禹錫在駱賓王之前,李華在李白之前,邱遲、唐太宗在終軍、范蔚宗之前,而《阿房宮賦》又誤杜牧為杜甫。
斯皆事在耳目之前,不煩稽考,而顛倒如此!其字畫亦傳刻失真,既非總集,又非法帖,更為兩無所取也。
△《集古文英》·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顧祖武編。
祖武字爾繩,號盧塘,無錫人。
是書裒集古文賦表奏疏之類。
其師錢鍾義序曰:「湘離之騷,非不油然忠愛,而聱牙沉晦之詞,非應時制科所急,將別冊另存。
至如古詩歌行,選律近體,李、杜、高、王、岑、孟諸賢,誠可繼三百篇遺響,而占畢之士,猶當捨旃」云云。
是此書特為場屋而作,可無庸深論矣。
△《天台詩選》·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許鳴遠編。
鳴遠字有望,天台人。
自序:「為天台先正詩,多湮沒失傳,慮後學並此近今者而失之,因加羅。」
間入仙釋及占籍之士,起南宋迄明,凡二百二十四家。
搜采不可謂不廣,然元以前僅得二十餘人,餘皆明人也。
△《古表選》·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一卿編。
一卿字次公,自號求如居士,涇縣人。
是書輯歷代表章,上起六朝之末,下逮於元。
然六朝不過庾信、盧思道等數篇。
元惟阿嚕台一篇,餘皆唐、宋作也。
分八門:曰賀、曰進上、曰辭讓、曰謝官、曰陳請、曰詔賜謝恩、曰遷謫謝恩、曰乞休陳情。
末附補遺九篇。
其凡例稱,未入儷偶者,不諧聲律者,簡儉無可取材者,文義無關制學者,並經裁汰。
則為場屋擬表作矣。
凡本題事實及引用典故皆略為註釋,而不著出典。
殊不出《兔園冊子》錮習。
△《唐詩近體集韻》·三十卷(內府藏本)
明施重光編。
重光字慶徵,裡貫未詳。
是集以唐人近體分上下平三十韻編次。
案上下平聲分三十部,乃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所並,與唐韻不同。
唐人私相歌詠者,又與官韻不同。
如東、冬二部,蕭、餚、豪三部,鹽、鹹二部,皆互有出入。
此書及《唐詩韻匯》均以宋韻分隸唐律,不免時有牽混。
而此書之漏略。
則又出《韻匯》下焉。
△《唐詩廣選》·七卷(內府藏本)
明凌宏憲編。
宏憲始末未詳。
初,李攀龍撰《詩刪》,王世貞序之。
後坊間割其中所錄唐詩刊行,別題曰《唐詩選》,已非於鱗之舊。
宏憲又病其無評點,乃雜摭諸家之評,綴於簡端,以朱墨版印之,改題此名。
蓋坊刻翻新之技耳。
△《西園遺稿》·(無卷數,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汪茂槐編。
茂槐字廷植,績溪人。
以歲貢授宜陽主簿。
是編一曰《康范詩集》,宋汪卓撰;一曰《北遊詩集》,宋汪夢斗撰,皆已著錄。
茂槐為二人裔孫,復合而刻之。
西園者乃汪氏所居裡名也。
後有外集,則宋蘇軾贈汪覃,蘇轍贈汪琛、汪宗臣諸人之詩,以其皆為汪氏而作,故亦附之於末雲。
△《海虞文苑》·二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應遴編。
應遴字選卿,常熟人。
是書輯其鄉有明一代賦詩雜文,以類敘次而成。
其中如桑悅《兩都賦》,朱彝尊修《日下舊聞》未見其本。
牟俸《請興水利疏》,《續文獻通考》及《明史·河渠志》皆載之,而不及此之詳盡。
明之中葉,嘗平減蘇松賦役,載在《明史·食貨志》,而與此略有異同。
張洪《與緬甸五書》,亦較《明史》列傳為備。
特時代既近,牽於鄉曲之恩怨,不免有所濫收。
蓋凡輯一鄉之文者,均不免此失,亦其勢然也。
△《荊溪外紀》·二十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沈敕編。
敕字克寅,宜興人。
是編輯錄其邑藝文人物,上起漢,下迄明。
凡詩十一卷,詞賦、碑銘、序、奏議、書、題跋各一卷,記、傳各二卷,風土記、拾遺、紀遺、雜說各一卷附焉。
采摭頗為詳贍。
惟詩以絕句居律體前,律體居古風前,稍為失次。
又四言亦謂之絕句,而七言古詩之外又別出歌行為二門,亦非體例。
至所列諸傳,皆采之正史及地誌。
以為紀錄人物,則掛漏太多。
以為藝文之一體,則此種例不入集。
尤為進退無據矣。
△《名媛匯詩》·二十卷(內府藏本)
明鄭文昂編。
文昂始末未詳。
閨秀著作,明人喜為編輯。
然大抵輾轉剿襲,體例略同。
此書較《名媛詩歸》等書,不過增入雜文。
其餘皆互相出入,訛謬亦復相沿。
魯、衛之間,固無可優劣也。
△《漢鐃歌發》·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董說編。
說有《易發》,已著錄。
是書取漢鐃歌十八章,反覆解說。
首論大意,次論韻,次論音。
其論韻則有伏、有擊、有進退、有同攝、有同母同入;論音,本《周禮·三宮》之說,按宮、商、角、徵、羽,篇分章位,章分句位。
立說殊為創辟,然沈約嘗言漢鐃歌大字為詞,細字為聲。
後來聲詞合寫,不復可辨,遂無文義可尋,但存其聲而已。
自唐後樂府失傳,新題迭作,於是並聲而亦亡之。
說不知聲詞合寫之源,而強為索解,已迷宗旨,至鐃歌乃鼓吹之曲,但奏其音而不歌其詞。
故十八章或韻或不韻,亦猶風雅皆有韻而頌不盡韻也。
說一概強為葉讀,非惟不知古音,亦並不知樂府體裁矣。
△《翰墨鼎彝》·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但標曰「車書樓選刻」。
卷首有金聶文麟序,稱《養恬集》輯古名公牘札,溯周而下,迄於宋、元,莫不詳加訂正,亦不知養恬為誰也。
所錄皆春駁不倫。
如《左氏傳》所載諸辭命問答,如薛侯長滕之類,特假言詞,非寓書策。
且出於左氏潤飾之文。
乃至指為其人之箋札,標署其姓名,殊為杜撰。
其他顛倒舛謬,更不可縷舉。
蓋書肆射利之本耳。
△《吟堂博笑集》·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雜采隋、唐以來閨閫之作,以死節、勸戒、奇遇、題詠、寄情分為五類。
惟首二卷尚有裨風教,然采擇亦頗疏舛。
其後三卷則多鄙穢之詞,不出小說家言矣。
△《二十六家唐詩》·(無卷數,內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二十六家者,李嶠、蘇、虞世南、許敬宗、李頎、王昌齡、崔顥、崔曙、祖詠、常建、嚴武、皇甫冉、皇甫曾、權德輿、李益、司空曙、嚴維、顧況、韓翊、武元衡、李嘉、耿、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