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元許衡撰。衡字平仲,河內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四·經部四○易類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四·經部四○易類四

△《讀易私言》·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許衡撰。

衡字平仲,河內人。

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祭酒。

謚文正。

事跡具《元史》本傳。

其書論六爻之德位,大旨多發明《系辭傳》同功異位、柔危剛勝之義。

而又類聚各卦畫之居於六位者,分別觀之。

蓋健順動止入說陷麗,其吉凶悔吝又視乎所值之時,而必以正且得中為上。

孔子《彖、象傳》每以當位不當位、得中、行中為言。

衡所發明,蓋本斯旨。

此書本在衡《文集》中,元蘇天爵《文類》、明劉昌《中州文表》皆載之,國朝曹溶采入《學海類編》。

通志堂刊《九經解》,遂從舊本收入,而何焯《校正九經解目錄》,以為即元李簡之書。

今考簡所撰《學易記》,其書具在,未嘗與此書相復。

且《永樂大典》所載,亦作許衡,則非簡書明甚。

焯之所校,不知何以云然也。

△《易本義附錄纂疏》·十五卷(內府藏本)

元胡一桂撰。

一桂字庭芳,號雙湖,婺源人。

景定甲子領鄉薦,試禮部不第,教授鄉里以終。

事跡具《元史·儒學傳》。

是編以朱子《本義》為宗,取《文集》、《語錄》之及於《易》者附之,謂之《附錄》。

取諸儒《易》說之合於《本義》者纂之,謂之《纂疏》。

其去取別裁,惟以朱子為斷。

《元史》稱其受《易》源流出於朱子,殆以《啟蒙翼傳》及是書歟?陳櫟稱一桂此書,於楊萬里《易傳》無半字及之。

今檢其所引,櫟說信然。

蓋宋末元初講學者門戶最嚴,而新安諸儒於授受源流辨別尤甚。

萬里《易傳》雖遠宗程子,而早工吟詠,與范成大、陸游齊名,不甚以講學為事。

故雖嘗薦朱子、拒韓胄,而慶元黨禁獨不列名。

一桂蓋以詞人擯之,未必盡以其書也。

△《易學啟蒙翼傳》·四卷(內府藏本)

元胡一桂撰。

一桂之父方平,嘗作《易學啟蒙通釋》,一桂更推闡而辨明之,故曰《翼傳》。

《自序》稱去朱子才百餘年,而承學漸失。

如圖書已釐正矣,復仍劉牧之謬者有之。

卜筮之數灼如丹青矣,復祖尚玄旨者又有之。

因於《本義附錄纂疏》外,復輯為是書。

凡為《內篇》者三:一曰《舉要》,以發辭變象佔之義。

二曰《明筮》,以考史傳卜筮卦佔之法。

三曰《辨疑》,以辨《河圖》、《洛書》之同異。

皆發明朱子之說者也。

為《外篇》者一,則《易緯候》諸書以及京房《飛候》、焦贛《易林》、揚雄《太玄》、司馬光《潛虛》以至邵子《皇極經世》諸法,亦附錄其概。

以其皆《易》之支流,故別之曰「外」。

大致與其父之書互相出入,而方平主於明本旨,一桂主於辨異學,故體例各殊焉。

△《易纂言》·十卷(內府藏本)

元吳澄撰。

澄字幼清,號草廬,崇仁人。

宋鹹淳末舉進士不第。

入元以薦擢翰林應奉文字,官至翰林學士。

卒謚文正。

事跡具《元史》本傳。

是書用呂祖謙古《易》本經文,每卦先列卦變主爻,每爻先列變爻,次列象占。

《十翼》亦各分章數。

其訓解各附句下,音釋考證則《經》附每卦之末,《傳》附每章之末。

間有文義相因即附辨於句下者,偶一二見,非通例也。

澄於諸經,好臆為點竄。

惟此書所改則有根據者為多。

如《師卦》「丈人吉」改「大人吉」,據崔憬所引《子夏傳》。

《比卦》「比之匪人」下增「凶」字,據王肅本。

《小畜卦》,「輿說輻」改「輿說復」,據許慎《說文》,「尚德載」,改「尚得載」,據京房、虞翻、子夏本。

《泰卦》「包荒」改「包…」,據《說文》及虞翻本。

《大畜卦》「曰閒輿衛」改「日閒輿衛」,從鄭玄、虞翻、陸希聲本。

《萃卦》「萃亨」,刪「亨」字,從馬融、鄭玄、虞翻、陸績本。

《困卦》「劓刖」改「」,據荀爽、王肅、陸績本。

《鼎卦》「其形渥」改「其刑屋」,據鄭玄本。

《比彖》「比吉也」,刪「也」字,據王昭素本。

《賁彖》補「剛柔交錯」四字,據王弼注。

《震彖》「驚遠而懼邇也」下補「不喪匕鬯」四字,據王昭素所引徐氏本。

《漸彖》「女歸吉也」改「女歸吉,利貞」,據王肅本。

《坤象》「履霜堅冰」,改「初六履霜」,據《魏志》。

《坎象》「樽酒簋貳」刪「貳」字,據陸德明《釋文》。

(案澄註明言舊本有「貳」字,陸氏《釋文》無之。

今世所行張弧、陸希聲本皆同,是傳文已刪去「貳」字。

徐氏通志堂本乃補刊板增入「貳」字,是顧湄等校正之時以不誤為誤也,謹附訂於此。

)《系辭上傳》「系辭焉而明吉凶」下補「悔吝」二字,據虞翻本。

《系辭下傳》「何以守位曰仁」改「何以守位曰人」,據王肅本。

「耒耨之利」改「耒耜之利」,據王昭素本。

「以濟不通」下刪「致遠以利天下」六字,據陸德明《釋文》。

《序卦傳》「故受之以履」下補「履者,禮也」四字,據韓康伯本。

皆援引古義,具有源流,不比師心變亂。

其餘亦多依傍胡瑗、程子、朱子諸說,澄所自為改正者,不過數條而已。

惟以《系辭傳》中說《上、下經》十六卦十八爻之文定為錯簡,移置於《文言傳》中,則悍然臆斷,不可以為訓矣。

然其解釋經義,詞簡理明,融貫舊聞,亦頗賅洽,在元人說《易》諸家,固終為巨擘焉。

△《易纂言外翼》·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吳澄撰。

澄所著《易纂言》義例,散見各卦中,不相統貫。

卷首所陳卦畫,亦粗具梗概,未及詳言。

因復作此書以暢明之。

《纂言》有通志堂刻本,久行於世。

此書則傳本漸罕,近遂散佚無存。

朱彝尊《經義考》云:「見明昆山葉氏書目,載有四冊,而亦未睹其書。」

今惟《永樂大典》尚分載各韻之下。

考澄所作《小序》,原書蓋共十二篇:一曰《卦統》,以八經卦之純體合體者為經,六十四卦之雜體者為緯,乃《上、下經》篇之所由分。

二曰《卦對》,以奇偶反易成二卦,成上下篇相對。

三曰《卦變》,言奇偶復生奇偶,其用無窮。

四曰《卦主》,因《無妄》傳而推之,以明一經之義。

五曰《變卦》,言剛柔交相變,而一卦可為六十四卦。

六曰《互卦》,言中四爻復具二卦,以為一卦。

七曰《象例》,凡經之取象皆類聚之,以觀其通。

八曰《占例》,言元、亨、利、貞、吉凶、無咎,其義皆本於天道。

九曰《辭例》,乃《象例》、《占例》所未備,而可以互見者。

十曰《變例》,言揲蓍四營十八變之法。

十一曰《易原》,明《河圖》、《洛書》、《先後天圖》。

十二曰《易流》,備舉揚雄以下擬《易》之書。

今缺《卦變》、《變卦》、《互卦》三篇,《易流》缺半篇,《易原》疑亦不完。

然其餘尚首尾整齊,無所遺失。

自唐定《正義》,《易》遂以王弼為宗,像數之學,久置不講。

澄為《纂言》,一決於象。

史謂其能盡破傳注之穿鑿,故言《易》者多宗之。

是編類聚區分,以求其理之會通。

如《卦統》、《卦對》二篇,言《經》之所以厘為上下,乃程、朱所未及。

《象例》諸篇,闡明古義,尤非元、明諸儒空談妙悟者可比。

雖稍有殘缺,而宏綱巨目,尚可推尋。

謹依原目編次,析為八卷,俾與《纂言》相輔而行焉。

△《易原奧義》·一卷、《周易原旨》·六卷(內府藏本)

元保八撰。

保八字普,色目人,居於洛陽。

是書前有《進太子箋》,結銜稱「太中大夫前黃州路總管兼管內勸農事」。

又有任士林《序》,稱「貳卿寶公」。

不知其終於何官也。

《箋》末不題年月。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稱舊有方回、牟二《序》。

按回、皆宋末舊人,則保八為元初人矣。

是書原分三種,統名《易體用》,本程子之說,即卦體以闡卦用也。

朱彝尊《經義考》載:「《易原奧義》一卷,存。

《周易原旨》六卷,存。

《周易尚占》三卷,佚。」

考陳繼《儒匯秘笈》中有《周易尚占》三卷,書名與卷數並符。

書前又有大德丁未保八《序》,人名亦合。

然《序》稱為瑩蟾子李清庵撰,不雲保八自作。

其書乃用錢代蓍之法,以六爻配十二時、五行、六親、六神,合月建日辰以斷吉凶,亦非尚佔之本義。

《序》文鄙陋,尤不類讀書人語。

蓋方技家傳有是書,與保八佚書,其名偶合。

明人喜作偽本,遂撰保八《序》文以影附之。

不知保八說《易》,並根柢宋儒,闡發義理,無一字涉京、焦讖緯之說,其肯以此書當古占法哉?今辨明其妄,別存目於「術數類」中,而保八原書則仍以所存二種著錄,庶闕而真,猶勝於全而偽焉。

△《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三十三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趙采撰。

采字德亮,號隆齋,潼川人。

其書用註疏本,節錄程子《易傳》、朱子《本義》之說,益以《語錄》諸書,列之於前,而各以己說附於後,所謂「折衷」也。

所注僅《上、下經》,殆以程子所傳不及《系辭》以下歟?前有采《自序》,稱「有康節邵子推明羲、文之卦畫而像數之學著,有伊川程子推衍夫子之意而卦畫之理明。

洎武夷朱文公作《本義》,釐正《上、下經》、十翼而還其舊作。

《啟蒙》本邵子而發先天。

雖《本義》專主卜筮,然於門人問答又以為《易》中先儒舊說皆不可廢。

但互體、飛伏、納甲之類,未及致思耳。

故愚以為今時學者之讀《易》,當由邵、程、朱三先生之說溯而上之」云云。

故其書雖以宋學為宗,而兼及於象數變互,尚頗存古義,非竟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也。

顧炎武《日知錄》謂:「割裂《本義》以入程《傳》,始於胡廣之修《大全》。」

然董楷已用程子之本而附以《本義》,采又因之,則其來有漸矣。

炎武專責胡廣,殆未見二書歟?

△《周易衍義》·十六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胡震撰。

震自署曰「廬山深溪」,又題「將仕佐郎南康路儒學致仕教授」。

書前有《自序》,作於大德乙巳,蓋成宗九年也。

又有其子光大識語,稱幾成書而下世。

後十年,始克纂集成編。

則其書實成於光大之手矣。

書中於《乾》、《坤》二卦卦辭下接《彖傳》,繼以釋《彖》之《文言》,次《大象》,次《爻辭》下,接《小象》,繼以釋爻之《文言》,又置《雜卦》於《序卦》之前,序次頗為顛倒。

昔李過作《西溪易說》,改《乾》、《坤》二卦《經》文次第,割裂《文言》分附卦爻,胡一桂譏其「混亂古經」,此書實同其病。

前後脫簡,亦不一而足。

或傳寫者失其原次,故錯紊若此歟?其於《經》文訓詁,大都皆舉史事以發明之,不免太涉氾濫,非說經家謹嚴之體。

然議論尚為平正,所引諸儒之解,亦頗詳核,多可以備參考。

視言理而空談玄妙,言數而漫衍奇耦者,猶為此善於彼焉。

△《易學濫觴》·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黃澤撰。

澤字楚望,資州人,家於九江。

大德中嘗為景星書院山長,又為東湖書院山長,年逾八十乃終。

故趙方生於元末,猶及師事之,其《易》與《春秋》之學皆受之於澤者也。

澤垂老之時,欲注《易》、《春秋》二經,恐不能就,故作此書及《春秋指要》發其大凡。

卷首有延七年吳澄《題辭》。

據其所言,二書蓋合為一帙。

今《春秋指要》亦無傳本,惟此書僅存。

朱彝尊《經義考》載此書,注曰:「已佚」,則彝尊亦未及見,知為稀遘之本矣。

其說《易》以明象為本,其明象則以《序卦》為本,其占法則以《左傳》為主。

大旨謂王弼之廢象數,遁於玄虛。

漢儒之用象數,亦失於繁碎。

故折中以酌其平。

其中歷陳《易》學不能復古者,一曰《易》之名義,一曰重卦之義,一曰逆順之義,一曰卦名之義,一曰卦變之義,一曰卦名,一曰《易》數之原,一曰《易》之辭義,一曰《易》之占辭,一曰蓍法,一曰占法,一曰序卦,一曰脫誤疑字,凡十三事。

持論皆有根據。

雖未能勒為全書,而發明古義,體例分明,已括全書之宗要。

因其說而推演之,亦足為說《易》之圭臬矣。

△《大易緝說》·十卷(內府藏本)

元王申子撰。

申子字巽卿,邛州人。

其始末未詳。

據卷首載田澤《刊書始末》,惟稱其「皇慶二年行省付充武昌路南陽書院山長」,又稱其寓居慈利州天門山,垂三十年始成《春秋類傳》及此書。

澤為申送行省、咨都省移翰林國史院勘定,令本處儒學印造而已。

其說《春秋》,主有貶無褒之說,今未之見。

其說《易》則力主數學,而持論與先儒迥異。

大旨以《河圖》配先天卦,以《洛書》配後天卦,而於陳摶、邵子、程子、朱子之說一概辨其有誤。

於古來說《易》七百餘家中,惟取六家。

一《河圖洛書》,二伏羲,三文王,四周公,五孔子,六周子《太極圖》也。

其自命未免太高,不足為據。

同時有玉井陽氏者(案陽氏佚其名字,惟其姓見申子此書中,字為陰陽之陽,蓋宋陽枋之族也。

朱彝尊《經義考》作楊氏,誤。

謹附訂於此),受《易》於朱子門人淵,已傳五世,著《易說》二卷以駁之。

申子又一一辨答,其大端具見於書中。

蓋萬事不出乎奇偶,故圖書之學,縱橫反覆,皆可以通。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耳。

然考申子之繳繞圖書者,僅前二卷。

至於三卷以後,詮解經文,仍以詞變象占比應乘承為說,絕不生義於圖書。

其言轉平正切實,多有發明。

然則又何必繪圖作解,麗麗然千萬言乎?讀是書者,取其詁經之語,而置其經外之旁文可也。

所解惟《上、下經》為詳,《系辭》稍略,《說卦》、《雜卦》尤略,《序卦》一傳則排斥非孔子之言,但錄其文而無一語之詮釋。

蓋自李清臣、朱翌、葉適以來,即有是說,不始於申子。

其論《易》中錯簡、脫簡、羨文凡二十有四,但注某某當作某某,而不改《經》文,亦尚有鄭氏注書之遺意,與王柏諸人毅然點竄者異焉。

△《周易本義通釋》·十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元胡炳文撰。

炳文字仲虎,號峰,婺源人。

嘗為信州道一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不赴。

《元史·儒學傳》附載其父一桂傳中。

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所謂「篤志朱子之學」者也。

是書據朱子《本義》、折衷是正,復采諸家《易》解,互相發明。

《序》題延丙辰,蓋仁宗之三年。

初名《精義》,後病其繁冗,刪而約之,改名《通釋》。

所著《峰集中》有《與吳澄書》曰「《本義通釋》,郭文卿守浮梁時為刊其半,出之太早,今悔之無及也。

刊本今以呈似,中有謬戾,閣下削之繩之,幸甚」云云。

考炳文生於宋理宗淳十年,其與澄書時稱年七十,則當在延七年庚申,在作《序》之後三年。

其所悔者改正與否,則不可考矣。

王懋《白田雜著》曰:「今刻峰《本義通釋》上下經解極詳,以《大全》本考之,增多者十之三四。

《彖傳》以後,語皆與《大全》同,無增多者。

疑《通釋》自《彖傳》後已失去,後人鈔集《大全》所載以續之耳。」

又《大全序例》,謂「胡氏《通釋》既輒變古《易》,又於今《易》不免離析先後。

考今刻乃一依古《易》,此不可曉,或者今刻非原本歟」云云。

案此本前有明潘旦《序》,稱書經兵燹,多至亡佚。

其九世孫珙及弟募遺書,得《上、下經》而闕《十翼》,乃復匯諸集中以補之。

然則今本十翼乃珙、所裒錄,非炳文之舊。

懋蓋未見旦《序》,故有此疑。

惟《大全》稱炳文輒變古《易》,又離析今文之先後,則《彖傳》、《象傳》必附經文之中,何以解傳者佚而解經者不佚,又何以珙、所得舊本《上、下經》文然完具而不參以《彖傳》、《象傳》,此則誠不可曉。

然《大全》為胡廣等龐雜割裂之書,所言亦不盡可據也。

△《周易本義集成》·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熊良輔撰。

良輔字任重,號梅邊,南昌人。

延四年嘗領鄉薦,其仕履未詳,是書前有良輔《自序》,稱「丁巳以《易》貢,同志信其僭說,閔其久勤,出工費鋟梓。」

丁巳即延四年。

元舉鄉試始於延甲寅,是科其第二舉也。

考《元史·選舉志》,是時條制,漢人、南人試經疑二道、經義一道,《易》用程氏、朱氏,而亦兼用古註疏。

不似明代之制,惟限以程朱,後並祧程而專尊朱。

故其書大旨雖主於羽翼《本義》,而與《本義》異者亦頗多也。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稱良輔是書外有《易傳集疏》,不傳。

考《易傳集疏》,元熊凱撰。

《江西通志》載:「凱字舜夫,南昌人,以明經開塾四十年,時稱遙溪先生,同邑熊良輔受業焉。」

良輔《序》中亦稱受《易》於遙溪熊氏,與《通志》合。

截然兩人、兩書。

虞稷以同姓、同裡、同時,遂誤合為一耳。

△《大易象數鉤深圖》·三卷(內府藏本)

元張理撰。

理字仲純,清江人。

延中官福建儒學提舉。

是書上卷《太極圖》,即周子之圖。

其《八卦方位圖》,則本乎《說卦》。

又有《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參天兩地》及《大衍五十五數》諸圖,又有《仰觀俯察》、《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諸圖,而皆溯源於河洛。

中卷《天地數》、《萬物數》二圖,仍即大衍策數。

又有《元會運數》、《乾坤大父母》、《復後小父母》、《八卦生六十四卦》、《八卦變六十四卦圖》,又有《反對變與不變》諸卦圖。

以下則六十四卦之圖,分見於中、下二卷,而參伍錯綜,《序卦》、《雜卦》亦皆為之圖。

蓋純主陳摶先天之學,朱子所謂「《易》外別傳」者也。

其書初少傳本,《通志堂經解》刻本與劉牧之書均從《道藏》錄出。

諸家著錄,卷帙亦復不同。

朱睦挈《授經圖》載理之書有《周易圖》三卷、《易象數鉤深圖》六卷、《易象圖說》六卷。

焦《經籍志》書目與《授經圖》同而《鉤深圖》則作三卷。

朱彝尊《經義考》止載《易象圖說》六卷,而不載此書之名。

蓋由未見其本,但據書目傳鈔,故輾轉岐誤。

白霽《道藏目錄》以《易數鉤隱圖》與理此書並屬之劉牧,亦由但據標題繕錄,未及核作者之異同。

今以徐氏刻本定著三卷,並詳考舛異之故,以祛來者之疑焉。

△《學易記》·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元李簡撰。

簡裡貫未詳。

《自序》稱「巳未歲承乏泰安」,巳未為延六年,蓋仁宗時也。

其書所採自子夏《易傳》以逮張特立、劉肅之說,凡六十四家,一一各標姓氏。

其集數人之說為一條者,亦注曰兼采某某。

其不注者則簡之新義矣。

大抵仿李鼎祚《集解》、房審權《義海》之例。

《自序》稱:「在東平時與張中庸、劉佚庵、王仲徽聚諸家《易》解節取之。

張與王意在省文,劉之設心務歸一說,僕之所取,寧失之多,以俟後來觀者去取。」

又稱:「巳未歲取向所集重加去取。」

則始博終約,蓋非苟作,故所言多淳實不支。

其所見楊彬夫《五十家解》、單風《三十家解》,今並不存。

即所列六十四家遺書,亦多散佚。

因簡所輯猶有什一之傳,則其功亦不在鼎祚、審權下也。

△《周易集傳》·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龍仁夫撰。

仁夫字觀復,廬陵人。

《吉安府志》作永新人。

官湖廣儒學提舉。

事跡附載《元史·儒學傳·劉詵傳》內。

是書成於至治辛酉。

董真卿《周易會通》稱其有《自序》一篇,此本無之。

朱彝尊《經義考》於舊序例皆全錄,而亦無是篇,則其佚已久矣。

《吉安府志》云:「仁夫《周易集傳》十八卷,立說主《本義》,每卦爻下各分變象辭占。

今觀所注,雖根據程朱者多,而意在即像詁義,於卦象爻象互觀析觀,反覆推闡,頗能抒所心得,非如胡炳文等徒墨守舊文者也。」

《吉安府志》又稱其謂《雜卦》為占筮書,引《春秋傳》「《屯》固《比》入」、「《坤》安《震》殺」,皆以一字斷卦義為證。

其說似創而有本,亦異乎游談無根者。

《元史》稱仁夫所著《周易》多發前儒之所未發,殆不誣矣。

原書十八卷,今僅存者八卷。

然《上、下經》及《彖、象傳》皆已全具。

朱彝尊《曝書亭集》有是書《跋》,謂通志堂刻經解時以其殘闕,故未開雕云云。

夫傳錄古書,當問其義理之是非,不當論其篇頁之完闕。

殘編斷簡,古人尚且輯。

仁夫是書,《上、下經》裒然俱完,而以不全棄之,何其真也!況傅寅《禹貢說斷》、程大昌《禹貢圖說》、林之奇《三山書傳》,今以《永樂大典》校之,皆非完帙,而徐氏仍登梨棗,是又何說歟?今特錄存之,俾重著於世,庶於《經》義有所裨焉。

△《讀易考原》·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蕭漢中撰。

漢中字景元,泰和人。

此書成於泰定中。

凡三篇,一論分卦,一論合卦,一論卦序。

不敢顯攻《序卦傳》,而亦不用《序卦》之說。

大旨以圓圖《乾》、《坤》、《坎》、《離》居四正為《上經》之主卦,《兌》、《艮》、《巽》、《震》居四隅為《下經》之主卦。

復按圖列說,申明《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多寡分合之不可易。

及《乾》、《坤》之後受以《屯》、《蒙》,《屯》、《蒙》之後受以《需》、《訟》,次序之不可紊。

卷後論三十六宮陰陽消長之機,以互明其義。

漢中書不甚著,明初朱升作《周易旁注》,始采錄其文,附於末卷。

升自記稱:「謹節縮為《上、下經》二圖於右,而錄其原文於下,以廣其傳。」

則是書經升編緝,不盡漢中之舊。

今升書殘缺,而漢中書反附以得存,此本即從升書中錄出別行者。

朱彝尊《經義考》作三卷,蓋以一篇為一卷,實無別本也。

其說雖亦出於邵氏,而推闡卦序,頗具精理。

蓋猶依《經》立義,視黑白奇偶蔓衍而不可極者,固有殊焉。

△《易精蘊大義》·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解蒙撰。

蒙字求我,吉水人。

《江西通志》作「字來我」,蓋字形相近而誤也。

中天歷乙巳江西鄉試。

與兄子尚字觀我者,並以善《易》名於時。

子尚所著《周易義疑通釋》,久無傳本。

朱彝尊《經義考》載蒙此書,亦注曰「佚」。

今檢《永樂大典》所引蒙說尚多,自《豫》、《隨》、《無妄》、《大壯》、《睽》、《蹇》、《中孚》七卦及《晉卦》之後四爻外,其他皆文義完備,然具存。

其例於彖爻之下,采輯先儒之說,而末乃發明以己意,各以「蒙謂」二字別之。

雖原為場屋經義而作,而薈萃群言,頗能得其精要。

凡所自注,亦皆簡明。

如《頤》六三云:「頤養之道,以安靜為無失。

二三動體,故顛拂而凶。

四五靜體,故顛拂亦吉。

《震》三爻凶,《艮》三爻吉。

可見《恆彖》雲恆有二義,利貞者不易之恆,所以體常;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恆,所以盡變。

天地聖人所以能恆者,以其能盡變也。」

其義雖多根柢前人,而詮釋明晰,亦殊有裨於後學。

至所引諸家之說,往往不署名氏,蓋用朱子《詩集傳》例。

雖不能盡考其由來,要皆宋元以前諸經師之緒論也。

謹依文排比,正其訛舛,為十二卷,著之於錄。

解縉《春雨堂集》稱是書為《易經精義》,《經義考》稱是書為《周易精蘊》。

考《永樂大典》所題,實作《解蒙周易精蘊大義》,二人皆偶誤記也。

今據以為斷,庶不失其本名焉。

△《易學變通》·六卷(永樂大典本)

元曾貫撰。

貫字傳道,泰和人。

天歷辛巳舉於鄉。

官紹興府照磨。

元季兵亂,棄官家居。

鄉人推率義軍,後御龍泉寇,戰敗抗節死。

事跡見《江西通志》。

所著《四書類辨》、《學庸標旨》諸書,俱湮沒不傳。

惟朱彝尊《經義考》載有《周易變通》之名,亦以為已佚。

今檢《永樂大典》所錄《周易》各卦下,收入貫說尚多,其標題實作《易學變通》。

知彝尊未見原書,故稱名小誤矣。

謹裒輯匯次,為六卷。

其《豫》、《隨》、《無妄》、《大壯》、《晉》、《睽》、《蹇》、《中孚》八卦為《永樂大典》所原闕者,今無可校補,亦姑仍其舊。

是書純以義理說《易》,其體例每篇統論一卦六爻之義,又舉他卦辭義之相近者參互以求其異同之故。

如《乾卦》云:「《乾》六爻不言吉,無往而非吉也。

初九處之以勿用,即初九之吉。

上九處之以無悔,即上九之吉。

二之見,五之飛,三四之無咎,皆然。

蓋位或過於中,而聖人處之則無不中。

位或失於正,而聖人處之則無不正。

所謂剛健中正,純粹以精者。

吉有大於此乎!」《坤卦》云:「或疑六三王事為六五之事,然《乾》主君道,《坤》主臣道,王事乃九五大人之事,故《坤》卦三五,聖人皆有戒辭者,其所以正人臣之體,為慮深矣。」

《艮卦》云:「敦《臨》、敦《艮》皆吉,何也?曰敦者,厚道也。

厚於治人則人無不服者,《臨》是也。

厚於治己而己無不修者,《艮》是也。

人之自處容可處於薄乎?」

凡此諸條,立義皆為純正。

其他剖析微細,往往能出前儒訓解之外。

間取互體立說,兼存古義,尤善持平。

在說《易》諸家,可謂明白而篤實。

且其成仁取義,無愧完人。

而《元史·忠義傳》失於記載,殊傷漏略。

今輯遺文,著之於錄,非惟其書足重,亦因以表章大節,發潛德之幽光焉。

△《周易會通》·十四卷(內府藏本)

元董真卿撰。

真卿字季真,鄱陽人。

嘗受學於胡一桂。

斯編實本一桂之《纂疏》而廣及諸家。

初名曰《周易經傳集程朱解附錄纂注》。

蓋其例編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經》而翼以孔子之《傳》,各為標目,使相統而不相雜。

其無《經》可附之《傳》,則總附於六十四卦之後,是為《經傳》。

又取程子之《傳》、朱子之《本義》夾注其下,是為《集解》。

其程子《經》說、朱子《語錄》各續於《傳》之後,是為《附錄》。

又取一桂纂疏而增以諸說,是為《纂注》。

其後定名《會通》者,則以程《傳》用王弼本,《本義》用呂祖謙本,次第既不同,而或主義理,或主象占,本旨復殊。

先儒諸說,亦復見智見仁,各明一義,為門戶之爭。

真卿以為諸家之《易》,途雖殊而歸則同,故兼搜博采,不主一說,務持象數、義理二家之平,即蘇軾、朱震、林栗之書為朱子所不取者,亦並錄焉。

視胡一桂排斥楊萬里《易傳》,不肯錄其一字者,所見之廣狹,謂之「青出於蘭」可也。

惟其變易《經》文,則不免失先儒謹嚴之意,可不必曲為之詞耳。

△《周易圖說》·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錢義方撰。

義方字子宜,湖州人。

嘗舉進士,其仕履則不可考矣。

是書成於至正六年。

上卷為圖者七,下卷為圖者二十。

朱彝尊《經義考》作一卷,疑傳寫誤也。

其說謂《河圖》為作《易》之本。

《大傳》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乃聖人即理推數,二者可以相通,故並言之,非謂作《易》兼取《洛書》。

又引朱子之說,謂圓圖有造作,且欲挈出方圖在圓圖之外。

又謂「朱子《易本義》於先天、後天卦位必歸其說於邵子,似歉然有所未足。

是以不揆其陋,而有所述」云云。

其說較他家為近理,然猶據陳摶以來相傳之圖書言之。

其實《河圖》、《洛書》雖見經傳,而今之五十五點、四十五點兩圖,其為古之圖書與否,則經傳絕無顯證。

援《左傳》有《三墳》,而謂即毛漸之書,援《周禮》有《連山》、《歸藏》,而謂即劉炫之書,考古者其疑之矣。

且《系辭》言《洛書》,不言即《九疇洪範》。

言《九疇》,不言即《洛書》。

盧辯注《大戴禮記》,始雲明堂九室法龜文,其說起於後周。

阮逸偽作《關朗易傳》,因而述之。

於是《洛書》之文始傳為四十五點,而《九疇》亦遂並於《易》。

義方知《九疇》之非《易》,而不知《洛書》本非《九疇》,其辨猶為未審。

至其謂自漢以來惟孟喜本《易緯稽覽圖》推《易》《離》、《坎》、《震》、《兌》各主一方,餘六十卦每卦主六日七分為有圖之始,寥寥千載,至陳摶始本《易》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因而重之」及「天地定位」等說,為橫、圓、大、小四圖,傳穆李以及邵子。

又本「帝出乎震」之說,為《後天圓圖》,內《大橫圖》之卦為《否》、《泰》,反類方圖。

則於因《易》而作《圖》,非因《圖》而作《易》。

本末源流,粲然明白。

不似他家務神其說,直以為古聖之製作,可謂獨識其真矣。

其所演二十七圖,亦即因舊圖而變易之。

奇偶之數,愈推愈有。

人自為說,而其理皆通。

譬之自古至今,弈無同局,固亦不妨存之以備一家焉。

△《周易爻變義蘊》·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元陳應潤撰。

應潤,天台人。

始末未詳。

《黃晉集》有是書《序》,稱其字曰「澤」。

又稱其延間由黃巖文學起為郡曹掾,數年調明掾,至正乙酉調桐江賓幕。

首卷應潤《自序》題「至正丙戌」(案《經義考》載此《序》,題至治丙戌。

至治有壬戌無丙戌,干支不合。

且黃晉《序》題至正丙戌,《序》中稱「延間余丞寧海,又數年餘為越上鹽運,三年餘乞老金華」。

晉延二年進士,下距至治壬戌僅六年,安有乞老之事?此必《經義考》刊版之訛,非此本傳寫之誤也。

謹附訂於此),則是書成於桐江也。

其書大旨謂義理玄妙之談,墮於老莊,先天諸圖雜以《參同契》爐火之說,皆非《易》之本旨。

故其論八卦,惟據《說卦傳》「帝出乎震」一節,為八卦之正位,而以「天地定位」一節,邵氏指為先天方位者,定為八卦相錯之用。

謂文王演《易》,必不顛倒伏羲之文,致相矛盾。

其論太極、兩儀、四象,以天地為兩儀,以四方為四象,謂未分八卦,不應先有揲蓍之法,分陰、陽、太、少。

周子無極、太極、二氣、五行之說,自是一家議論,不可釋《易》。

蓋自宋以後,毅然破陳摶之學者,自應潤始。

所注用王弼本,惟有《上、下經》六十四卦,據《春秋傳》某卦之某卦例,如「《乾》之《後》」曰「潛龍勿用」、「《乾》之《坤》」曰「見群龍無首,吉」之類,故名曰「爻變」。

其稱一卦可變六十四卦,六爻可變三百八十四爻,即漢焦贛《易林》之例。

蓋亦因古占法而推原其變通之意,非臆說也。

每爻多證以史事,雖不必其盡合,而因卦象以示吉凶,以決進退,於聖人作《易》垂訓之旨實有合焉。

在宋元人《易》解之中,亦翹然獨秀者矣。

△《周易參義》·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梁寅撰。

寅字孟敬,新喻人。

元末辟集慶路儒學訓導,以親老辭。

明年兵起,遂隱居教授。

明初徵修禮樂書,將授以官,復以病辭歸,結屋石門山。

學者稱曰「梁五經」。

著有《禮書演義》、《周禮考注》、《春秋考義》諸書。

此乃所作《周易義疏》,成於至元六年,前有寅《自序》。

其大旨以程《傳》主理,《本義》主象,稍有異同,因融會參酌,合以為一,又旁采諸儒之說以闡發之。

其分《上、下經》、《十翼》,一依古《易》篇次,即朱子所用呂祖謙本。

其詮釋經義,平易近人,言理而不涉虛無,言象而不涉附會。

大都本日用常行之事,以示進退得失之機,故簡切詳明,迥異他家之葛。

雖未能剖析精微,論其醇正,要不愧為儒者之言焉。

△《周易文詮》·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趙方撰。

方字子常,休寧人。

師事黃澤,受《易象》、《春秋》之學。

隱居著述,作東山精舍以奉母。

洪武二年召修《元史》,不願仕,乞還。

未幾卒。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此書大旨源出程、朱,主於略數言理。

然其門人金居敬《跋》,稱其「契先天內外之旨,且悟後天卦序之義」,則亦兼用邵氏之學也。

《經義考》載八卷,此本舊鈔止四卷,然首尾完具,不似有所闕佚,或後人合併歟?原書上方,節節標題細字,詳其詞意,不類方筆,或後來讀者所題識,於《經》義亦無所發明。

今並從刪削。

方平生學力,多在《春秋》,所著說《春秋》之書亦最多,並已別著於錄。

其說《易》只有此本,流傳頗罕。

其中詮釋義理,大抵宋儒緒論為多,不及其《春秋》諸書之深邃。

然其於天道人事、吉凶悔吝之際,反覆推闡,亦頗明暢。

觀其名書曰《文詮》,其宗旨固可見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