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國朝夏宗瀾撰。宗瀾字起八,江陰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

△《易義隨記》·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夏宗瀾撰。

宗瀾字起八,江陰人。

由拔貢生薦授國子監助教,是編乃宗瀾恭讀御纂《周易折中》意有所會,即標記之,多因集說而作。

時宗瀾方從楊名時於雲南,以修周易折中時,李光地為總裁官,而名時為光地門人,故參互以光地《榕村易解》,就正於名時,以成此書。

其體例在講章語錄之間,凡問者皆宗瀾語,答者皆名時語也。

△《易卦劄記》·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夏宗瀾撰。

是書惟解上下經,不及系辭以下。

前列易例舉要一篇,讀易指要一篇,其指要有曰:「要明易理,須先將伏羲畫卦次序方位、文王八卦方位、及先後天方圓諸圖反覆記看,令其曉然,再說卦傳記得極熟,然後讀易方有入手處。」

其宗旨不外是矣。

△《程氏易通》·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程廷祚撰。

廷祚有《大易擇言》,已著錄。

是書凡《易學要論》二卷,《周易正解》十卷,《易學精義》一卷,又附錄《占法訂誤》一卷,《易通》其總名也。

其《要論》,盡去漢人爻變、互體、飛伏、納甲諸法,未免主持稍過。

然舉宋人河、洛、先天諸圖及乘、承比應諸例,掃而空之,則實有芟除轇轕之功。

其《正解》,則經傳之義疏不用今本,亦不用古本,以《彖傳》、《小象》散入經文,《十翼》並為「六翼」,頗嫌變亂。

而詮釋尚為簡明。

其《精義》,統論義理,通其說於道學,略如語錄之體;其《占法訂誤》,謂「畫有奇、偶、九、六,而上下進退於初、二、三、四、五、上之際,所謂『六爻發揮』者,《易》之變惟在於此。

之卦則所以識別動爻之用,而所取仍在本卦。」

故以《洪範》之說為占法,而以《春秋》內、外傳所載為附會,變亂不與《易》應。

然箕子殷人,未睹周易,太卜掌三易之法,則三易異占,灼然可證。

左氏所紀,其事或有附會,其占法則當代所用,卜史通行,斷不至實無此法,而憑虛自造。

是則信理黜數,至於橋枉過直者矣。

△《易說辨正》·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程廷祚撰。

此書蓋其中年所作,在《大易擇言》、《易通》二書之前,後多附入二書中。

然亦時有採取未盡者,蓋所見隨年而進,故不一一盡執其舊說也。

△《學易闡微》·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羅登標撰。

登標字子建,寧化人。

康熙間舉人,官松溪縣教諭。

是書皆辨《易》中疑義,凡為論者七十四、為考者五、為解者三十三,共一百十一篇,多循用前人之說。

其首卷第一篇,論畫前有《易》,不免膚詞。

卷三中,以三百八十四爻割隸八卦,於全卦之義反有未融。

至卷四中,以六十四卦之五爻配《歷代帝王解》一篇,亦屬掛一漏百。

其以《恆·五爻》「婦人吉,夫子凶」,擬武後之幽囚太子,竊弄神器,尤為悖理。

夫武後可稱「婦人吉」乎?

△《讀易質疑》·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璲撰。

璲字文儀,號默庵,休寧人。

其書置象數而專言理,其凡例有云:「今說《易》之家,謂《易》以道陰陽,務以圓妙幽渺,籠罩影響,如捕風、如捉影,無當實用。

故愚以為學《易》當就平實切近處用功」云云,其宗旨可見。

故隨文詮釋,無所穿鑿,而亦無所發明。

卷末《雜卦》一篇有錄無書,疑裝緝者偶脫雲。

△《周易會緝》·無卷數(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映撰。

映字沐日,晉江人。

其書大旨,皆宗朱子《本義》而折衷於《蒙引》、《存疑》諸書,持論亦頗平實。

然取材太寡,用意太拘,尚未能深研精奧也。

△《大易闡微錄》·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劉琯撰。

琯字獻白,棗強人。

先天之圖於《周易》之上,別尊《羲易》,其傳出自陳摶,自《參同契》以外別無授受之確證。

故邵子之學,朱子以為《易》外別傳。

自元以來諸儒互有衍說,亦遞相攻擊,至國朝黃宗炎、胡渭諸人,始抉摘根源,窮究依托,渭書考究尤詳。

琯未睹黃、胡二家之書,不知其偽之己破。

故又因而推衍,加以穿鑿。

如謂「人之生虱,人止一個,而所生之虱個個有對。

又謂男女雖是二個,合來仍是一個。

故男鰥女寡俗稱「半個人」,其詞皆不雅馴。

於《月令》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成冬,及《周髀》四游之說,攻駁尤甚。

大抵皆憑臆而談,其敘、跋皆自命甚高,以為聖賢所未發,過矣。

△《周易詳說》·十九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紹攽撰。

紹攽,三原人。

是書大旨以程《傳》為宗,與《本義》頗有同異,於邵子先天之說亦不謂盡然,不為無見。

惟於漢儒舊訓掊擊過當,頗近於傎。

其議論縱橫,亦大抵隨文生義,故往往自相矛盾。

如卷首論「玩辭」一條,駁諸儒之失,曰「甚有釋傳與彖傳不合,釋象與爻不合,無以自解,則借口有伏羲之《易》、有周文之《易》、有孔子之《易》」云云,至開卷「元亨利貞」一條,又主大通而利正固之說,謂「王弼泥於穆姜之言,以元、亨、利、貞為四德,後多宗之,殊不知文王有文王之《易》,孔子有孔子之《易》,《彖辭》、《彖傳》不相率合者甚多」云云,是二說者使後人何所從乎?

△《周易原始》·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范鹹撰。

鹹字貞吉,號九池,錢塘人。

雍正癸卯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其書惟解經文,不及《十翼》。

大旨以理始於象,像始於畫,又以萬物始於陰陽,像始於日月,取《系辭》「陰陽之義配日月」之語,而總以陰始於陽為斷,故名《原始》。

其說多采輯古義,不以白圈、黑點依托圖、書,亦不以禪偈、道經空標心性,較明以來說《易》諸家頗為篤實。

然其長在盡掃卮言,其短亦在好生新意,如謂「元亨」之「元」為陽在下,至於陰卦亦每稱元,義有難通者,亦曲伸其說。

又謂上經皆陽盛之卦,下經皆陰盛之卦,而上經有《剝》、《復》,下經有《中孚》、《大壯》,理有所格,亦必強合其義。

是又好持己見,務勝先儒之過矣。

△《易經理解》·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郜煜撰。

煜字光庭,汝州人。

雍正癸丑進士,官至中書科中書。

其書不釋《十翼》,惟六十四卦每卦撰說一篇,詮釋大意。

其大旨欲以義理矯象數之失,以平易救穿鑿之失,以切實救支離氾濫之失,而矯枉不免過直雲。

△《周易撥易堂解》·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斯組撰。

斯組,字斗田,新建人。

雍正甲辰舉人,官?縣知縣。

是書前有記,略載梓此書時,其婿夢二童歌詩曰「不、不、不,九六乾坤七四執,黃、農非古世非今,理數瓜分一太極」。

又載著是書時,其侄夢閣上有朱題「撥易閣」三字,因以為名。

其事頗涉幻杳,似乎故神其說。

又謂「撥」字有發揮三才之義,不知《說文》「撥」字在手部,篆作?,隸省作才,非從才也。

其書首二卷皆圖說,大抵因舊解而蔓衍之。

又謂《論語》、《中庸》皆通於易,即陳際泰「群經輔《易》」說之意,六經一貫,理自相通。

至於才辨縱橫,隨心牽引,如解「飛龍在天」曰:「此則唐人所謂『龍池躍龍龍已飛』矣,入天門、開黃道,艮闕亦具爻內,讀《易》方解詩中寫龍德特全。」

是豈詁經之體耶!

△《周易摘抄》·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昺撰。

昺號虛莊,南匯人。

雍正甲辰舉人。

是編為其三經解之一,皆節錄《御纂周易折中》內所集諸儒之說,參以李光地《周易觀彖通論》,故曰《摘抄》,間附己意,亦罕所發明。

△《學易大象要參》·四卷(編修林澍蕃家藏本)

國朝林贊龍撰。

贊龍,字澤雲,侯官人。

雍正丙午舉人。

是書以發明「大象」為主,六十四卦各為一篇,以上下經分二卷,而冠以綱領六篇為一卷,一曰《發凡》,二曰《象例》,三曰《義理象數》,四曰《卦爻中相錯陰陽相應》,五曰《憂患九德》,六曰《大象有通於〈四書〉》。

殿以附解二篇為一卷,一曰《作易憂患解》,二曰《雜卦傳解》。

大旨以「大象」上一句為天地萬物之象,下句為人事,以天象為人事之則,不言吉凶而言理義,不言神聖而言君子,以明人人可學。

故所闡發皆切日用,其綱領有曰:「借易明理,自夫子已然。

『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為《乾·九二》而言也,而《乾》之『九二』豈有學、問、寬、仁之義乎!『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為《鹹·九四》而言也,而《鹹》之『九四』豈有日月、寒暑之義乎!是則借象立言之旨矣。」

△《經義管見》·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饒一辛撰。

一辛,字治人,南城人。

是書成於雍正丙午。

凡《圖說》七、《周易統天旋卦賦》一、《說卦傳論》一、《納音五行論》一、《古今本得失論》一。

於周子《太極圖》、邵子《先天圖》,皆多所攻駁。

而其所自造之圖,亦初無所受。

至擬《歸藏》、《連山》等圖,以乾北、坤南、坎東、離西、艮東北、兌西南、震東南、巽西北為位,尤於古無征。

△《周易解翼》·十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上官章撰。

章字闇然,乾州人。

是書成於雍正丁未。

自稱凡二十六易稿。

大旨本「京房納甲之法」,而以八宮經綸錯綜為脈絡,一切舊圖皆屏不用,頗為潔淨不支。

然不用古圖,而又重乾、巽、艮、坤四卦十二畫,別立為圖,以為河洛、方圓、先後天諸說,皆足以包括。

是掃一圖學之障,又生一圖學之障也。

△《東易問》·八卷(奉天府尹采進本)

國朝魏樞撰。

樞,承德人。

雍正庚戌進士,官永平府教授。

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未及試而卒。

是書用王弼本,列朱子《本義》於前,而以己意附於後。

其「凡例」謂生長遼東,日與東人相問答,故敘其原委而集之,以示初學,名之曰《東易問》,紀其實也。

其論卦變曰:「剛柔皆當指卦,不當指爻,如《訟》之『剛來而得中』者,『坎』也;《隨》之『剛來而下柔』者,『震』下於『兌』也;《蠱》之『剛上而柔下』,『坎』在『巽』上也;《噬嗑》、《晉》、《暌》、《鼎》四卦,言『柔得中而上行』者,皆『離』火也;《賁》『柔來而文剛』,『離』文乎『艮』之內也,『分剛上而文柔』,『艮』文乎『離』之外也;《無妄》之『剛自外來』者,『震』也;《大畜》之『剛上』者,『艮』也;《鹹》『柔上而剛下』,『兌』在『艮』上也;《恆》『剛上而柔下』,『巽』在『震』下也;(《升》)『柔以時升』者,『巽』也。

是凡言『剛』者皆陽卦,凡言『柔』者皆陰卦也,則以『剛來』『柔來』指一爻而言者,固未足以盡其義矣」云云。

其論似近理而不盡然,其論來知德「錯綜」曰:「《乾》本至健也,以錯言,則又可以謂之順。

『初爻』變《巽》為入,以錯言,則又可以謂之動;以綜言,則又可以謂之說;『二爻』變《離》為明,以錯言,則又可以謂之陷;『中爻』《巽》可以謂之入,以錯言,則又可以謂之動;以綜言,則又可以謂之說,推之三、四、五、上莫不皆然,則亦何所不像哉!是故『初』以在下,變巽而潛,有以為錯《震》而躁動者,其將何以應之乎!『二』以在田,變離而見,有以為錯坎而隱伏者,其將何以應之乎!則持論固為明確矣。

△《易貫》·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敘撰。

敘字鳳岡,太倉人。

雍正壬子舉人。

是書用註疏本,而以「小象」總列六爻之後。

如《乾》、《坤》二卦例,又以「大象」置《彖傳》之前,考《象辭》列六爻後,是吳仁傑所傳鄭本,「大象」置《彖傳》前,是周燔本,而敘乃以為創獲,蓋未知有吳、週二本也。

至圖學傳自邵子,其位置皆依《說卦》,周子《太極圖》初不言八卦,此書皆強為牽合。

又斥諸儒爻變之說,而以左氏所載占法,為周易未成經時卜筮家雜用以測驗,則又過於疑古矣。

△《周易緯史》·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錢偲撰。

偲號堅瓠老人,錢塘人。

雍正壬子副榜貢生。

是書以卦分爻配史事,故曰《緯史》。

夫引事證經,鄭氏《易注》即有之,至《吳園易解》、《誠齋易傳》始大暢厥旨,以人事之成敗證易象之吉凶,是亦以古為鑒之意,未為無所發明。

至此書所引,則多不考據,如《屯·六二》稱曹操待壽亭侯,《需·上六》稱劉備桃園投結,皆未嘗校以史傳也。

△《空山易解》·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牛運震撰。

運震,字階平,號真谷,滋陽人。

雍正癸丑進士,官平番縣知縣。

其學博涉群書,於金石考據為最深,經義亦頗研究。

是編務在通漢、晉、唐、宋為一,然大旨主理不主數,故於卦氣、值日及虞翻「半象」、「兩象」等說皆排抑之,是仍一家之學,不能疏通眾說也。

△《周易剩義》·二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童能靈撰。

能靈,字龍儔,號寒泉,連江人。

雍正中貢生。

其論《易》專主河圖,以明象數之學,曼衍縱橫,旁推曲闡,亦皆有一說之可通。

然云「得作《易》之本旨」,則未必然也。

其亦張行成之支裔歟!

△《易學圖說會通》·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方達撰。

方達,字符蒼,一字扶倉,武進人。

此書自序云「尋繹宋、元經解及近代名家纂述,見其精研象數,或著為圖,或著為說,有裨於《易》者,類而錄之」。

左圖右說,集成八卷。

一曰《太極探原》、二曰《圖書測微》、三曰《卦畫明德》、四曰《變互廣演》、五曰《筮法考占》、六曰《律呂指要》、七曰《外傳附證》、八曰《雜識備參》。

大旨以朱子《本義》九圖為主,而博采諸家,間附己論,蓋專講「先天之學」,故前列《周子太極圖說》,後論《律呂八陣圖》,而不及乎辭、占雲。

△《易學圖說續聞》·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方達撰。

方達既為《易學圖說會通》,復自出己意成此編。

凡三十二條,總不離陳摶之學,其後泛衍及於天文、物理、雜類諸說,皆牽合比附,務使與《易》相通,荀卿所謂「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歟!

△《周易輯說存正》·十二卷、附《易說通旨略》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方達撰。

是書分經二篇、傳十篇,一依《本義》之舊。

大旨亦多主《本義》,惟「卦變」之說主程而不主朱。

其體例以為「必使正義先明,而後以旁義參之,賓主秩然則條理各得」,故凡言變、互者,皆列之圈外,使不與正義相混。

又以爻位之正不正、有應無應乃卦中之大義,彖辭、爻辭皆從此推出,故每卦卦畫之下即為註明。

末附《易說通旨略》一卷,雜引先儒象、彖、爻位之說,間亦參以己見,蓋仿王弼《略例》而為之也。

△《周易蛾術》·七十四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國朝倪濤撰。

濤字昆渠,錢塘人。

其書於每卦中分「尚辭」、「尚變、」「尚象」、「尚占」四類,各采錄舊說發明之,故又名《周易四尚》。

其言「義理」多以程傳為主,其言「像占」則遵馬、鄭、荀、虞之說,而自稱折衷於朱子。

然以世應納甲列圖於每卦之前,乃京氏之學,非朱子之學也。

所引諸書,往往止載姓氏而未錄其辭,蓋編纂未成之稿本耳。

△《易說》·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汝惺撰。

汝惺,字匪席,德州人。

所論十五事,皆闡發宋儒舊說。

自序謂「漢儒所傳《三禮》不可盡信」『故不主漢《易》。

書中致疑邵子之說,亦不盡主先天諸圖,然未能竟廢圖學也。

△《易經一說》·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俶撰。

俶字善思,彭山人。

其書大旨,以程《傳》、《本義》原互相發明、不容偏廢。

坊本依費、王之次,已錯亂聖經,復止載《本義》,不及程《傳》,注不全而解益艱。

因遵朱子十二篇舊次,復參取眾家,歸於一說,使初學易讀易曉,蓋亦為科舉經義而設也。

△《周易匯解衷翼》·十五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許體元撰。

體元,字御萬,靈武人。

其書大旨以「像」為主,每於一卦先觀「本象」,次觀「系辭」所取之「像」,凡時義德用之所在,胥於象中見之。

然謂八卦有「本象」、有「像中之象」、有「理中之象」,又謂「像中象」、「理中象」各有兩端,有「自然之象」、有「懸設之象」,多端辨析,未免涉於煩碎也。

△《易象援古》·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申爾宣撰。

爾宣,字伯言,河南人。

此編乃其父舒坦命意,而爾宣本之成書。

其曰「援古」者,援古事以證易理也。

大旨謂程《傳》引古釋經者六十餘條,朱子《本義》引古釋經者亦四十餘條,故取三百八十四爻每爻隸以一事,又復自分甲乙,以圈點四項別之。

其中逐爻取譬,如《蒙》之「初爻」,謂如伊尹之於太甲,《需》之「五爻」謂如虞帝恭己無為,漢文恭修元默,《師》之「三爻」謂如宋之江南,《泰》之「二爻」謂如狄仁傑事周之類,多於經義不甚比附也。

△《大易合參講義》·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用行撰。

用行,字翼承,新建人。

是書大旨以朱子為主,首列《本義》,而以「正義」、「析義」次之,「正義」以闡朱子之旨,「析義」則兼采他說,又以象數不可竟廢,間采瞿塘、來知德之說,補於析義之後。

大抵循文推衍,未能深造自得也。

△《周易粹義》·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薛雪撰。

雪字生白,號一瓢,蘇州人,自署曰「河東」,稱郡望也。

其書采摭諸說,融以己意,仿朱子「論」、「孟」《集注》之例,皆不載所引姓名。

詮釋頗為簡明,而大抵墨守宋學也。

△《易蓍圖說》·十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潘鹹撰。

鹹,不知何許人。

所著別有《音韻源流》,中引李漁《詩韻》,則其人在李漁後矣。

是書凡《周易大衍蓍》六卷、《連山易蓍》三卷、《歸藏易蓍》一卷,鹹自為之序。

其說謂讀《易》者當自知蓍始,《易》有三,蓍亦有三。

《周易大衍蓍》用四十九策,以四為揲,內含六百八十七萬一千九百四十七萬六千七百三十六卦,共用四千九十六卦,以彖、爻二辭占《左傳》系辭,皆四千九十六卦之卦辭也。

邵子《皇極經世》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千一十有六,互卦一千一十有六,變卦三萬二千五百十有二,以數斷不以辭斷,其吉凶一定而不可易。

後周衛嵩《元包》為歸藏蓍,用三十六策,以三為揲,以飛伏、世應、渾天、納甲、五行生剋占吉凶,用十二支、十干,為千有二百兆,又以焦贛《易林》、《參同契》、月卦、《乾坤鑿度》軌數及讖緯諸占為大衍之遺意,以管輅《觀梅數》、《參同契》、納甲,及奇門遁甲、煇夢契響、鳥鳴辨音、拆字諸占為連山之遺意,以京房《火珠林》、翼氏《風角》、《素問》五運六氣、楊子《太元》及《元珠密語》杯珓洞靈、望雲省氣諸占為歸藏之遺意,其中惟《元包》雲出歸藏,於古有征。

其餘大抵臆說,無所授受,如畫「…」為少陽畫「」為少陰,易卦畫為點,多與古法相背。

其《雜卦蓍數圖》以四象起卦,反易為義,本無甚奇特,而托之繙閱舊籍,偶獲一帖。

蓋又在豐坊偽經之下矣。

△《讀易自識》·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金綎撰。

綎字絲五,吳縣人。

是書隨筆記錄,未分卷帙。

首為總論,次為《系辭》、《序卦》,次乃為六十四卦,次序與諸本迥異。

又《序卦》論中乃多解《說卦》,標目亦不相應,蓋未成之稿,後人以意抄合,遂倒亂無緒也。

其說《易》好為新解,如謂「《南華》取象率本於《易》,如《逍遙游》曰『鯤』,陰物類也,猶《坤卦》之象馬也;曰『鵬』,陽物類也,猶《乾卦》之象龍也。

鯤化為鵬,陰變而陽,自北溟而徙南溟,蓋自一陽之動於至陰。

而歷六位以時成,故曰『六月息』也。

曰『九萬里』、曰『六月息』,即卦之用九、用六,以言變也。

言鯤化而不言鵬變,蓋復可喜而變不可言,而《易》之扶陽抑陰也」云云,持論之異,大抵如是,亦可謂之好奇矣。

△《易觀》·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凌去盈撰。

去盈,號旭齋,爵裡未詳,書中引毛奇齡說,則近時人也。

是書主於即像以明理。

大旨謂像有三例,有定象、有化象、有互象。

一卦之「定象」如《乾》為天、《坤》為地是也,其「化象」如《剝》皆言床、《漸》皆言鴻是也。

一爻之「定象」如陽必為九、陰必為六是也,其「化象」如陽動化陰、陰動化陽是也。

又有中爻之「互象」,如二四互、三五互是也。

所引多來知德、毛奇齡之說,而所重尤在「化象」、「互象」二義。

謂王弼崇卦變,來氏置錯卦,毛氏主推易以求一得之偶當,凡以不知有「化象」故也。

其解《乾》之九四「或躍在淵」,謂「『四』化《巽》互《兌》,有『淵』象;《乾》化《巽》風,虛薄天表,『躍』所自起」。

解《屯》之初九「磐桓」,謂「大石曰『磐』,大柱曰『桓』,石者土之核。

《震》九以《乾》陽而為《坤》,初索而為《坎》,《屯》郁而互處《坤》下,二四互《坤》,有若核然,磐之象也,柱者木之豎,《震》九以《坤》索而為天三,化天三生木而為《坎》,《屯》郁而倔強,初下有若豎然,《桓》之象也。」

是皆半附古義,半參臆說,因互體變爻而穿鑿之,不足為說《易》之準也。

△《周易小疏》·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虞楷撰。

楷字孝思,號蓼園,裡籍未詳。

書無序跋,亦不知作於何時。

中述《周易折中》稱聖祖仁皇帝廟號,則近人也。

其次序用古本,大旨亦主圖、書,而以為先天寓理於《易》,後天因數以闡理,文王之《易》即伏羲之《易》。

其說彌縫調停,變而愈巧。

至於掊擊《左傳》諸占,尤似是而非。

夫左氏周人,所述者即周之占法,周之占法所用即太卜之三《易》,謂其占驗之辭多所附會則可,謂古《易》占法不如是則不可。

居百世之下而生疑竇於百世之上,將周人之法周人不知,之今人反知之乎?

△《易經貫一》·二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金誠撰。

誠字閒存,華亭人。

是書分元、亨、利、貞四部,「元」部載《略言》六則、《談余雜錄》四卷、《易學問徑說》、程子《易傳序》,周子《太極圖說》、張子《西銘》及河、洛、卦象諸圖與會講之語。

「亨」、「利」兩部解上、下經,而「亨」部之首冠以《經文定本》四卷及程子篇義。

「貞」部解系辭、說卦、序卦、雜卦,以用《註疏》本,故止此四傳也。

其大旨以程《傳》、朱《義》為歸。

△《易觀》·四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國朝胡淳撰。

淳字厚庵,慶雲人。

乾隆丙辰進士,授蒙自縣知縣,未上而卒。

是編惟解上、下經。

大旨謂聖人作《易》,使學者研究卦爻,推吉凶悔吝之由,以知進退存亡之道,故孔子稱假年學《易》,可無大過。

至於求諸卜筮,以決從違,乃為常人設,非為君子設也。

故其說掃除圖學,惟玩六爻。

然皆隨文生義,未能融會貫通,其謂《系辭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句,為漢儒言讖緯者所竄入,更主持太過矣。

△《易象約言》·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吳鼐撰。

鼐字大年,無錫人。

乾隆丙辰進士,官工部主事。

是書詮釋文句,頗為簡明。

惟自序言「考究先儒更定諸本,而從其是者」,然以《文言》分上、下,而《彖辭》、《象辭》反不分上、下,又每卦《彖辭》以卦名割系卦畫之下,每爻又於句中截斷體例,似皆未允。

至於《參同契》稱「日月為易」,虞翻注雖亦引之,然核以《說文》,「易」字實不從日月。

今其末冊既以懸象著明,畫?為圖,而又以此字大書於卷首,據為宗旨,亦泥古太甚也。

△《易經提要錄》·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徐鐸撰。

鐸字令民,鹽城人。

乾隆丙辰進士,官至山東布政使。

此書不載經文,第摭古今論《易》之語。

前有《總義》一卷,又《圖像》一卷,皆不載其圖,惟存其說,余各分卦分章,第取總括大意而止,故以「提要」為名。

△《易讀》·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宋邦綏撰。

邦綏,字逸才,號況梅,長洲人。

乾隆丁巳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是編用《註疏》之本。

其凡例云「專為課子而成,故以行文之體為講書,使孺子易於記誦」。

又雲是書「專奉朱注」。

自序又稱「取之方氏時論者十之二三,不敢隱其所自」。

其大旨儘是數言矣。

△《大易理數觀察》·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如日撰。

如日,字洞彝,號荷軒,蓮花廳人。

是編成於乾隆丁巳。

大抵敷衍圖、書之說。

△《來易增刪》·八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祖武撰。

祖武,長安人。

乾隆戊午舉人。

是編即明來知德《易注》原本,去其繁冗,間補以《易傳》、《本義》諸說,其錯綜、變爻、中爻、大象、卦情、卦畫、卦佔之類,則一仍其舊焉。

△《周易輯要》·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瓚撰。

瓚字?沾,全椒人。

是書成於乾隆庚申。

不言河、洛,亦不取朱子卦變之說,頗能芟除枝蔓。

惟逐句詮釋,詞義雖潔淨而未精微。

△《周易讀翼揆方》·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夢逵撰。

夢逵,字中伯,常熟人。

乾隆壬戌進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是編不取陳摶先天諸圖,深有考證。

惟謂孔子作《彖傳》以釋《彖辭》,作《爻傳》以釋《爻辭》,世所稱《小象傳》乃《爻傳》非《象傳》,當附《彖傳》之後,而《大象》則剮歸《系辭》之後,用吳仁傑本而變之,於歷來諸本之外自為一例。

謂經文經孔子作傳,後人豈能加毫末。

故但釋傳而不釋經,於諸家易解之外,亦自為一例。

其論揲蓍「左扐」得一得三為奇,得四得二為偶,亦不同於舊解,皆自我作古之論也。

△《易深》·八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許伯政撰。

伯政,字惠棠,巴陵人。

乾隆壬戌進士,官山東道監察御史。

是書以為圖、書皆出太昊之世,卦數生於河圖,蓍數生於洛書。

又兼取漢人「卦氣」、「納甲」及《京房易傳》、《火珠林》之法,而不用「卦變」及「變占」之說。

其論「卦變」曰:「重卦自具兩體,凡《傳》稱上下者,如《乾》下《乾》上、《震》下《坎》上之類;凡稱進退、往來、內外者,如《乾·九四》『上下無常』、『進退無恆』,及《否》、《泰》反其類也。

《泰》之『小往大來』,《傳》曰『內陽外陰』,《否》之『大往小來』,《傳》曰『內陰外陽』之類,皆《易》例之顯而易見者。

又『剛柔』之稱,有以爻言者、有以卦言者,以義求之,皆象明理顯,無取於『卦變』之穿鑿。」

其論「變占」曰:「《啟蒙》所論,依傍《左》、《國》,參以己意,其實卜筮以衍,忒宜各隨其人、其地、其事、其時而推衍之,乃能旁通其變、曲暢其情,未可先為例以拘之。

左氏卜筮之法,如」秦伯伐晉「,卦遇《蠱》,是六爻不變之卦,而其佔全不用《彖辭》;孔成子筮「立君」,卦遇《屯》之《比》,史朝以靈公名「元」,即以「元亨」屬之,孟縶弱行,即以「利居貞」屬之,皆非《系辭》之本旨「云云。

其辭甚辨,然所論有合有離,不能一一精確也。

△《易經講義》·八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萇仕周撰。

仕周,字穆亭,汜水人。

乾隆壬戌進士,官宜君縣知縣。

是書以程《傳》及《本義》為宗,不用象數之說,於「卦變」辨之尤力。

大旨謂「凡卦有二體,即有內外、上下,有內外、上下即有上下、往來,凡《彖傳》言上下、往來者,皆虛象耳,大概在內卦曰『來』,在外卦則曰『往』也」云云。

其說與魏樞《東易問》同。

今按:《賁》言「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噬嗑》、《渙》俱言「剛柔分」,「分」者,自合而分也。

不用卦變自《泰》、《否》之說,亦當用卦本《乾》、《坤》之說,方於「分」字之解有合,以《泰》、《否》即《乾》、《坤》也。

今但云「柔在下為來」、「剛在上為往」、「三陰、三陽為平分」,恐可以解上下、往來,而不可解分合也。

△《周易析疑》·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蘭?撰。

蘭?,原名一是,字天隨,武進人。

是書初刻於乾隆甲子,至己巳,又改訂八十頁而重刻之,是為今本。

大旨以程子《易傳》、朱子《本義》為宗,而佐證以宋、元諸說。

其謂卦必先分而後序,不用古文十二篇之說,蓋從蕭漢中《讀易考原》。

其《系辭》以下,略不置解,則用王弼例也。

△《易說存悔》·二卷(編修邵晉湧家藏本)

國朝汪憲撰。

憲字千陂,錢塘人。

乾隆乙丑進士,官刑部陜西司員外郎。

是書大旨謂學《易》期於寡過,欲過之寡,惟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漸消,可日趨於吉,故以「存悔」顏其齋,因以名其《易說》,蓋即耿南仲《周易新講義》以「無咎」為主之意。

所說唯上、下經,而不及《十翼》。

前有「擬議」數條,譏「自漢以來儒者說《易》之病在調停經傳,文王作《彖辭》,今不求諸《彖》,而執《彖傳》以解《彖》,是有孔子之《易》無文王之《易》矣。

周公作《爻辭》,今不求諸爻而執《爻傳》以解爻,是有孔子之《易》無周公之《易》矣。

孔子作傳多取言外之意,當別為孔子之《易》,雖述而實作」云云,亦朱子不可便以孔子之《易》為文王之《易》之舊說也。

夫傳以翼經,必依經以立義,故《釋名》曰:「傳,傳也 (案:上『傳』字去聲 ,下『傳』字平聲)。

以傳示後人也。」

朱子作《詩集傳》,不能不依詩立義。

即分《大學》為一經十傳,亦不能曰「此曾子所傳孔子之《大學》」、「此門人所傳曾子之《大學》」也。

何至於《易》乃曰「孔子之傳必異於文王之經」乎!

△《易義便覽》·三卷(侍講劉亨地家藏本)

國朝向德星撰。

德星,字雲路,漵浦人。

是書前有乾隆丙寅德星自序。

大旨以朱子《本義》為主,附采《大全》、《蒙引》、《存疑》諸說,取初學易於循省,故以《便覽》為名。

其卷首六十七圖,則德星因舊說而推衍者也。

△《周易集解增釋》·八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仁浹撰。

仁浹,秀水人。

是書前有乾隆戊辰自序。

首八卷載諸儒傳授及王氏《略例》、朱子《啟蒙》,九卷以後始釋經文。

其說惟以朱子《本義》為主,故《本義》與經文一例大書,而雜取前儒諸說合於本義者著於下,如程《傳》之類與朱子異義者,偶附一二,不以為例。

蓋名為「釋經」,實則釋《本義》也。

其首列引用姓氏,特升朱子於漢儒之前,題曰「先賢」,以示尊崇之意。

然所列先賢三人,一曰「卜子」,實則張弧之《易》;一曰「左氏」,考丘明於《易》未有成書,亦不知其何以特列;至周、程、張、邵五子,則雜於先儒之中,以時代為序。

考邵子為《易》外別傳,張子於二程亦尚為友教,至於朱學本程,程學本周,源流燦然,抑周、程而獨尊朱,似非朱子所樂受。

又謂張弧優於周、程,恐亦非周、程所甘矣。

△《周易曉義》·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唐一麟撰。

一麟,宜興人。

由貢生官江寧府學訓導。

是書成於乾隆戊辰。

大旨主於義理,與《本義》不甚異同,惟不取朱子「卦變」之說。

△《易例舉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鼎撰。

鼎字尊彝,號易堂,金匱人。

乾隆辛未薦舉經學,授國子監司業,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後降補侍講。

《易》有「義例」,《系辭傳》、《說卦傳》已括其要。

是書仿《御纂周易折中》卷首「義例」,而益加推衍。

上卷多輯先儒之說,下卷多出己意,凡一百四十八條。

書中惟不及「互卦」「卦變」二義,其自序云「已詳《中爻考》、《卦變考》中」,今書中不載「中爻」「卦變」二考,或別有成書歟?

△《十家易象集說》·九十卷(大學士於敏中家藏本)

國朝吳鼎撰。

是編采宋·俞琰,元·龍仁夫、吳澄、胡一桂,明·來知德、錢一本,唐鶴征、高攀龍、郝敬、何楷十家之說。

其論辨去取,別為《附錄》十卷。

蓋以漢唐舊說略備於李鼎祚《周易集解》,宋儒新義略備於董楷《周易會通》,惟元、明諸解則未有專匯一書者。

因裒此十家以繼二書之後。

大旨主於明象,其論六十四卦之對體、覆體,《雜卦傳》非錯簡,出於來《易》者為多。

△《周易井觀》·十二卷(編修吳壽昌家藏本)

國朝周大樞撰。

大樞,字元木,號存吾,山陰人。

乾隆壬申舉人,官平湖縣教諭。

此編論天地之數,謂與大衍相符,必漢儒遞相傳授,以及康成,是以古來說《易》並無先天八卦,故不取邵子所傳圖位。

蓋先天八卦,即從所稱後天圖演出,不過取其一畫,交易則各成乾坤,乃道家「抽坎填離」之說,不合聖經之旨也。

於六十四卦,則尊《離》重《震》,各為之解,為圓圖以應一歲節候之數,為方圖以應三才旋轉之象。

以《雜卦傳》為孔子之序《易》,取文王所序卦而雜之他卦,皆用文王覆卦。

至《大過》而後獨不覆焉。

終之以剛決柔,與卦首之乾相接,即無大過之道,作《雜卦傳》三十六宮圖以差次之。

又創為兼兩卦,每六畫覆之則為十二畫,仍可並為六畫,以盡《易》之變化也。

如用九用六、四象八卦以及蓍策占驗諸說,俱博綜眾論,斷以己意。

惟引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愈分愈多、愈興愈有,云云,頗涉二氏之旨焉。

△《大易近取錄》·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邵晉之撰。

晉之,字敘階,號檀波,仁和人。

乾隆辛酉舉人。

其大旨以朱子《本義》有「有注而可疑」者,有「可疑而無注」者,偶有所見,即以己意補之。

其曰「近取」者,自序謂「遠取諸物,必俟宏通該博之士」,而「近取諸身,則人莫不有身也」。

首列《卦圖初參》,自謂所得者淺,或將來更有所見,故以「初參」為名。

次《大凡發明》,乃著書之義例,其所詮釋,多切人事。

自序云「館海州三閱月而成,傳之家塾,為子弟求釋字義者觀」之雲。

△《周易觀瀾》·無卷數(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喬大凱撰。

大凱,字頤庵,濟寧州人。

乾隆癸酉舉人。

此書每彖、爻之下,皆先列《本義》、程《傳》,次列諸儒舊說,而以己意折之。

其所採掇不出習見之書,間有自出新義者。

如謂「《乾》之『彖辭』不設象,《坤》則曰『利牝馬之貞』;《乾》無分於先後、無擇於西南東北,《坤》則不然。

為天道地道,陽全陰半之分」云云,為先儒之所未發,然亦隨文生義之說,《彖》不設象,不止《乾》一卦也。

△《易經觀玩篇》·無卷數(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宗洛撰。

宗洛,字紹川,無錫人。

乾隆庚辰進士,官天鎮縣知縣。

是編凡例謂用費直本,然其書每卦畫六爻於前,而分書初九、九二等字於爻畫之中,右列爻辭,左列小象,而後列卦辭及彖傳,至《文言》、《大象》則另錄置《系辭》前,則是宗洛自定本,非費直本矣。

宗洛酷信圖、書,故其解經多引《參同契》為說。

其《序卦圖說》亦主五行納甲,其《雜卦圖說》以為即古《歸藏易》,孔子附之《易》末,如錄詩之有《商頌》,亦無所據也。

△《易解拾遺》·七卷、附《周易句讀讀本》二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世金撰。

世金,字仲蘭,衡山人。

是書成於乾隆辛巳。

大旨以數言《易》,卷一、卷二衍河圖洛書、先天後天之說,務拔奇於舊說之外。

卷三、卷四、卷五為觀玩四法,各系以圖解。

卷六解《易》象卦宮及標舉《系辭》、《說卦》、《雜卦》要義。

卷七又別為十九卦解。

據目尚有詩一首、呈一篇,而有錄無書,蓋繕寫佚之矣。

後附《周易句讀讀本》,上下經各注句讀,字系辭以下則但以黑白圈分章、段,其自序謂「句讀有訛,則經旨皆晦,故為此本以正之」雲。

△《周易集注》十一卷、《圖說》一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琰撰。

琰,渭南人。

是書成於乾隆乙酉。

自序稱年八十有一,蓋積一生之力為之也。

其論來知德列《太極圖》於《河圖》前,所圖黑白各半,明是陰陽,不得謂之太極。

論《洛書》無關於畫卦,《系辭》並舉圖、書,猶之並舉蓍龜,不過帶言。

論伏羲八卦次序及六十四卦次序,並改邵子之「右陽左陰」為「左陽右陰」以合於逆數。

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既有圓圖,則方圖可以不作。

論文王八卦次序,即「帝出乎《震》」一節,不得當以「《乾》《坤》六子」一節。

論羲、文二圖,並無對待流行之分,不過一明二氣、一明五行。

論「《易》有太極」一節,即生蓍之數,觀不言「天地萬物有太極」,而言「《易》有太極」,可得其旨。

論來知德所謂「錯卦」即「橫反對卦」,所謂「綜卦」即「豎反對卦」,不必添立名目。

論《本義·筮儀》第一變歸奇之策,通掛一數,不五則九,二三變去第一變所掛之一而不用,惟於本數策中掛一策,仍復合而通數其奇,是以四八與初之五九不同。

來知德謂第一變不通掛一數,所見為是。

然謂二三變並不掛一,則少像三一營,止三營而非四營矣。

惟第一變掛一而歸奇,不必通掛一數,二三變即用第一變所掛之一而歸奇,亦不必通掛一數,斯皆不四則八,無所謂「不五則九」也。

其大旨雖亦糾繞圖學,然其說均自出新意,亦可備一解。

惟以《十翼》兼《象辭》、《爻辭》數之,未免於古無稽。

其解經亦皆敷衍成文,殊乏精義,蓋所注意惟在圖說而已。

△《易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廷棟撰。

廷棟,字六吉,嘉善人。

是書為圖學而作。

一卷《河圖》、二卷《洛書》、三卷《大衍圖》、四卷《蓍法》。

其於《河圖》改中宮十點之舊,於《洛書》信鳳來道士之傳,通《洛書》、《大衍之》說於《易》,更分掛扐揲之法於蓍,又皆圖學中後起之說矣。

△《易圖疏義》·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鳴珂撰。

鳴珂,字伯容,蒲城人。

是書因《周易啟蒙》「本圖書」、「原卦畫」二篇之說,而疏通其義。

其稍有異同者,《大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謂「聖人」兼指羲、文,非專雲伏羲;至「則之」之義,既取邵子加一倍法,則如朱子之說可自六十四而加之以至無窮矣。

乃復謂六十四卦之畫,限以六位,為三才之義,又不知《乾》一《兌》二之數出於小橫圖,而以為邵子「逐爻漸生」之說與之天然吻合,皆未免彌生繳繞。

其解《易》逆數也,謂「自《震》一陽曆《離》、《兌》二陽至《乾》三陽,左旋而順;自《兌》一陰曆《坎》、《艮》二陰至《坤》三陰,左旋而逆。」

以《乾》一《兌》二之序推之,則陽進陰退,皆為逆數,則較邵、朱之數頗為貫穿,然亦《易》外之旁義。

至於本來知德之說,以羲《易》為錯、文《易》為綜,益強生區別矣。

△《易見》·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貢渭濱撰。

渭濱,字羨溪,丹陽人。

是書前列《易序》、《傳序》、《諸儒姓氏》、《易學源流》,邵子、程子、朱子綱領及筮儀、五贊、經傳音釋、《本義》異同、程《傳》異同不入卷數,末附《啟蒙大旨》,亦不入卷數。

其解經以《本義》為宗,而雜錄先儒舊說以足之,然往往曲相遷就。

如《坤·彖》「先迷,後得主」,以《文言》「後得主而有常」考之,應以「主」為句,以陽為陰主故也。

渭濱附合《本義》「主利」之讀,乃云「主利者不主於迷,而主於利也」。

又,《漸》爻辭九三、九五取?於婦,《本義》於九五取六二,正應在下為解,於九三則雲九三過剛不中,而無應於《彖傳》,云「自二至九,五位皆得正,故其占為女歸吉」,前後自相抵牾,渭濱則云「《艮》非婦、但以二為陰,故云然耳」,然何以處九三乎?是亦偏主之過也。

△《易象圖說》·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脈鬯撰。

脈鬯,字灌先,蓬萊人。

是書檃括諸圖,各為之說。

以圓圖像天,方圖像地,因創為?圖、象、人,以配三才。

復集邵子、朱子詠易諸詩,附以己作及沈時升詩。

末附《八宮納甲占例》,則今以錢代卜者之所用也。

△《周易後天歸圖》·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黎由高撰。

由高,字鵬翥,通城人。

是書專明後天之《易》、六十四卦、「反對」之義,而一歸之於「圖」。

一卷總論後天方位,見「經」之當歸於「圖」;二卷說《乾》、《坤》為「歸經於圖」之綱領;三卷說「反對」為「歸經於圖」之門戶;四卷摘錄諸卦為「歸經於圖」之凡例。

首卷《方位圖》其「三四長少序次」變為自右而左,與《本義》異。

大旨以邵子諸說為宗,而參用《本義》之解也。

△《易經輯疏》·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家?撰。

家?,臨川人。

其書刪邵子之「橫圖」,謂「此邵氏之《易》,非羲文之《易》」,而不免仍用先天之說。

又謂來知德之「卦錯」、「卦綜」勝於「卦變」,而不免仍用「卦變」之說。

觀其自序稱「來《易》」恐不近於舉業,是既欲詁經又牽合以就程試,遂兩者騎牆耳。

△《易經會意解》·無卷數(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芝蘭撰。

自序稱伊南人,未詳其仕履。

是書首《句讀質疑》,皆與《本義》句讀相異者;次《辨〈本義〉衍文》,謂「《易》為卜筮之說,不經「秦火」應無衍文「;次《〈乾卦〉質疑》、《〈坤卦〉質疑》;次《〈乾卦〉以下八卦說》。

其序六十四卦,專取兩卦相對相反之義,一頁之中分上、下二格。

上格列一卦之辭,其文自前左行;下格列其相對相反之卦,其文自後右行。

一順一逆,體若回文,為自來經典所未有。

其《系辭傳》以下,亦各分篇次。

名目有《開宗明義篇》、《綱領篇》、《申明爻辭篇》、《彌綸篇》、《四道篇》,《尚辭》、《尚變》、《尚象》、《尚占》諸篇,先後天圖辨又有《征時篇》《終意篇》,亦儒先傳授所未聞也。

△《河洛先天圖說》·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天真撰。

天真 字汝迪,號去偽,興國州人。

由歲貢生官安仁縣訓導。

其言《易》大旨謂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其六、七、八、九之數,乃一、二、三、四倚五而成,蓋即參天兩地而倚數之說。

張尚瑗序之,以為後天八卦配洛書合若符契,「帝震」一章是其註腳。

不知圖、書之數正影附此章而作,即以配河圖亦相吻合,不僅洛書可配也。

△《周易象訓》·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姚球撰。

球字頤真,無錫人。

其凡例稱辛未歲年二十七,始讀周易。

二十餘年間,見註疏百三四十部,不知為前辛未、後辛未也。

是書雖用古本,分十二篇,而篇數迥異。

其分《象傳》於《爻傳》之外,本於宋吳仁傑。

又分《說卦》為三,以《系辭》上、下傳為《說卦》之第一、第二,本於隋書經籍志。

皆非?據每卦前之六畫,古本皆先下後上,乃用朱謀?之例,標曰「上某卦」、「下某卦」,亦非古本之舊也。

△《易經辨疑》·四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國器撰。

國器,湘鄉人。

是書首為《圖書辨疑》,次為《羲易辨疑》,以舊傳「八卦方位」復各衍為數十圖,頗為繁碎。

△《周易剩義》·四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磷撰。

磷字暘谷,湘潭人。

其凡例謂「說經者有未備、未當,而作此以補之」,故曰《剩義》。

然體例頗近講章所注,亦皆先儒之舊說,無甚新義也。

△《易經告?》·四卷、《圖注》·三卷(侍講劉亨地家藏本)

國朝趙世迥撰。

世迥,字鐸峰,湘潭人。

是書凡例稱遵仿《本義》分卷,然其書仍用註疏本,未喻其故,殆據坊刻《本義》言之歟?卷首《圖注》三卷,皆推衍河、洛之義,書中時時附圖,蓋欲以圖、書明《易》,而反以《易》明圖、書者也。

△《周易懸?》·八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元御,字坤載,號研農,昌邑人。

早為諸生,因庸醫誤藥損其目,遂發憤學醫。

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皆有註釋,凡數十萬言,已別著錄「醫家類」中。

大抵自命甚高,欲駕出魏晉以來醫者,上自黃帝、岐伯、秦越人、張機外,罕能免其詆訶者,未免師心太過,求名太急。

惟其詁經乃頗能沿溯古義,其訓釋以觀象為主,其觀象以說卦為主,而參以荀九家之說,亦兼用「互體」。

大抵緣象以明理,不糾繞飛伏、納甲之術,亦不推演河、洛、先天之說,在近人《易》說中猶可謂學有根據。

惟好以己意改古書,並《彖象傳》於經,而合《文言》為一篇,此猶據鄭元本也。

鄭元本文言自為,一篇見中興書目,改《乾卦》之次序使與《坤卦》以下同,此猶據王弼本六十三卦之例也。

割《系辭》十九卦之說,移入《文言》,於古僅吳澄有此說。

見易纂言,斯已無據矣。

至《系辭》全移其次第,並多所刪節,又割掇《說卦》以補之,《說卦》更多所改正,直以「孔翼」為槁本,而筆削其文,別造一經,尤非古法也。

△《易經本義翼》·十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不標撰人名字。

惟卷首題籤云「蘇州府學附生曹澐手輯吳敬庵《羲經本義》二十本,上大宗師鑒定。

今呈到十九本,其一本系《圖說》,因繪畫不及,俟於原本錄出補送呈」云云,蓋江南諸生錄送提學之本,不知吳敬庵者為何人也。

其書《圖說》分六編,一曰「河洛圖說」、二曰「卦畫圖說上」、三曰「卦畫圖說下」、四曰「明筮圖說」、五曰「序卦圖說」、六曰「合纂圖說」,而附以《易》說綱領,皆不入卷數。

其解釋經文共十二卷,亦分為八編,上經《乾》至《履》為一編,《泰》至《觀》為二編,《噬嗑》至《離》為三編,下經《鹹》至《解》為一編,《泰》至《艮》為二編,《漸》至《未濟》為三編,附以上、下編,分六編說。

別以《彖傳》上下、?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分七卷,共為一編。

說卦、序卦、雜卦三傳分三卷,共為一編。

例體頗為冗碎,大抵以河、洛之說輾轉推衍,其解經則惟以《本義》為宗,間有出入,不過百分之一,故名曰《本義翼》雲。

△《讀易隨抄》·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

目其書用「反對」之說,除《乾》《坤》、《頤》《大過》、《坎》《離》六卦,兩名並列外,余五十八卦皆每二卦順逆相對,畫之所解,多參以人事。

雖以「隨抄」為名,實雜采諸家之言,而融貫以己意,不出原采書名也。

△《卦爻遺稿演》·一卷(左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小引,乃其子所作。

謂其父於《易》多有論說,未有完書,其子始類次成編,而間附己說於後。

其自稱曰「覲」者,即其子之名,而姓則不可考矣。

書中每一卦為一篇,於每爻下具列中、正、應三義,而不載經文。

詞?簡略,殊無心得。

△《周易觀彖疑問》·二卷、《大傳章旨》·二卷(原任工部右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但署上谷手授,莫知為誰,亦不詳其時代。

其書於六十四卦各為總說,大傳章旨於各章亦總為疏解,俱無甚奧義。

附錄

△《古三墳》·一卷(內府藏本)

案,三墳之名,見於《左傳》,然周、秦以來,經、傳、子、史從無一引其說者,不但漢代至唐鹹不著錄也。

此本晁公武《讀書志》以為張商英得於北陽民舍,陳振孫《書錄解題》以為毛漸得於唐州,蓋北宋人所為。

其書分山墳、氣墳、形墳,以《連山》為伏羲之《易》,《歸藏》為神農之《易》,《乾坤》為黃帝之易,各衍為六十四卦,而系之以傳,其名皆不可訓詁。

又雜以河、圖、代姓紀及策辭、政典之類,淺陋尤甚。

至以燧人氏為有巢氏子、伏羲氏為燧人氏子,古來偽書之拙,莫過於是。

故宋、元以來,自鄭樵外無一人信之者。

至明何鏜刻入《漢魏叢書》,又題為宋·阮鹹注,偽中之偽,益不足辨矣。

(案,《左傳》稱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孔安國書序所解雖出依托,至劉熙釋名則?屬古書,據所訓釋,「三墳」乃書類,非易類也。

然偽本既托於三《易》,不可復附書類中,姑從《易》緯之例,附其目於諸家《易》說之末。

──右易類三百十七部二千四百卷,內四十九部無卷數,附錄一部一卷,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