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漢書·藝文志》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注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

張衡《西京賦》曰:小說九百,本自虞初。

《漢書·藝文志》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注稱武帝時方士,則小說興於武帝時矣。

故伊尹說以下九家,班固多注依托也。

(《漢書·藝文志注》,凡不著姓名者,皆班固自注。

)然屈原《天問》,雜陳神怪,多莫知所出,意即小說家言。

而《漢志》所載《青史子》五十七篇,賈誼《新書·保傅篇》中先引之,則其來已久,特盛於虞初耳。

跡其流別,凡有三派,其一敘述雜事,其一記錄異聞,其一綴輯瑣語也。

唐、宋而後,作者彌繁。

中間誣謾失真,妖妄熒聽者固為不少,然寓勸戒,廣見聞,資考證者亦錯出其中。

班固稱小說家流蓋出於稗官,如淳注謂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

然則博采旁,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雜廢矣。

今甄錄其近雅馴者,以廣見聞,惟猥鄙荒誕,徒亂耳目者則黜不載焉。

△《西京雜記》·六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晉葛洪撰,洪有《肘後備急方》,已著錄。

黃伯思《東觀餘論》稱此書中事皆劉歆所說,葛稚川采之。

其稱餘者,皆歆本文云云。

今檢書後有洪跋,稱其家有劉歆《漢書》一百卷。

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氏。

有小異同固所不取,不過二萬許言。

今鈔出為二卷,名曰《西京雜記》,以補《漢書》之闕云云。

伯思所說,蓋據其文。

案《隋書·經籍志》載此書二卷,不著撰人名氏。

《漢書·匡衡傳》顏師古注稱今有《西京雜記》者,出於里巷,亦不言作者為何人。

至段成式《酉陽雜俎·廣動植篇》始載葛稚川就上林令魚泉問草木名,今在此書第一卷中。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毛延壽畫王昭君事,亦引為葛洪《西京雜記》。

則指為葛洪者實起於唐,故《舊唐書·經籍志》載此書,遂注曰晉葛洪撰。

然《酉陽雜俎·語資篇》別載庾信作詩用《西京雜記》事,旋自追改,曰此吳均語,恐不足用。

晁公武《讀書志》亦稱江左人或以為吳均依托,蓋即據成式所載庾信語也。

今考《晉書·葛洪傳》,載洪所著有《抱朴子》、神仙、良吏、集異等傳、《金匱要方》、《肘後備急方》並諸雜文,共五百餘卷。

並無《西京雜記》之名,則作洪撰者自屬舛誤。

特是向、歆父子作《漢書》,史無明文。

以此書所紀與班書參校,又往往錯互不合。

如《漢書》載文帝以代王即位,而此書乃雲文帝為太子。

《漢書》又載廣陵王胥、淮南王安並謀逆自殺,而此書乃雲胥格猛獸陷ㄕ死,安與方士俱去。

《漢書·楊王孫傳》即以王孫為名,而此書乃雲名貴。

似是故謬其事,以就洪跋中小有異同之文。

又歆始終臣莽,而此書載吳章被誅事,乃雲章後為王莽所殺,尤不類歆語。

又《漢書·匡衡傳》匡鼎來句,服虔訓鼎為當,應劭訓鼎為方,此書亦載是語,而以鼎為匡衡小名。

使歆先有此說,服虔應劭皆後漢人,不容不見,至葛洪乃傳,是以陳振孫等皆深以為疑。

然庾信指為吳均,別無他證。

段成式所述信語,亦未見於他書,流傳既久,未可遽更。

今姑從原跋,兼題劉歆、葛洪姓名,以存其舊。

其書諸志皆作二卷,今作六卷。

據《書錄解題》,蓋宋人所分,今亦仍之。

其中所述雖多為小說家言,而摭采繁富取材不竭。

李善注《文選》,徐堅作《初學記》,已引其文。

杜甫詩用事謹嚴,亦多采其語,詞人沿用數百年,久成故實,固有不可遽廢者焉。

△《世說新語》·三卷(內府藏本)

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

義慶事跡具《宋書》。

孝標名峻,以字行,事跡具《梁書》。

黃伯思《東觀餘論》謂《世說》之名肇於劉向,其書已亡,故義慶所集名《世說新書》。

段成式《酉陽雜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說新書》可證,不知何人改為《新語》,蓋近世所傳。

然相沿已久,不能復正矣。

所記分三十八門,上起後漢,下迄東晉,皆軼事瑣語,足為談助。

《唐·藝文志》稱劉義慶《世說》八卷,劉孝標《續》十卷,《崇文總目》惟載十卷。

晁公武謂當是孝標《續》義慶元本八卷,通成十卷。

又謂家有詳略二本,迥不相同。

今其本皆不傳。

惟陳振孫《書錄解題》作三卷,與今本合。

其每卷析為上下,則世傳陸游所刊本已然,蓋即舊本。

至振孫載汪藻所云《敘錄》二卷,首為考異,繼列人物世譜,姓字異同,末記所引書目者,則佚之久矣。

自明以來,世俗所行凡二本,一為王世貞所刊,注文多所刪節,殊乖其舊;一為袁所刊,蓋即從陸本翻雕者,雖板巳元敝,然猶屬完書。

義慶所述,劉知幾《史通》深以為譏,然義慶本小說家言,而知幾繩之以史法,擬不於倫,未為通論。

孝標所注特為典贍,高似孫《緯略》亟推之,其糾正義慶之紕繆,尤為精核。

所引諸書,今已佚其十之九,惟賴是注以傳,故與裴松之《三國誌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同為考證家所引據焉。

△《朝野僉載》·六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唐張鷟撰。

鷟有《龍筋鳳髓判》,已著錄。

此書《新唐書·藝文志》作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作《僉載》二十卷,又《僉載補遺》三卷。

《文獻通考》則但有《僉載補遺》三卷。

此本六卷,參考諸書皆不合。

晁公武《讀書志》又謂其分三十五門,而今本乃逐條聯綴,不分門目,亦與晁氏所記不同。

考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載鷟在開元中,姚崇誣其奉使江南,受遺賜死,其子上表請代,減死流嶺南。

數年起為長史而卒。

計其時尚在天寶之前,而書中有寶歷元年資陽石走事,寶歷乃敬宗年號。

又有孟宏微對宣宗事,時代皆不相及。

案尤袤《遂初堂書目》亦分《朝野僉載》及《僉載補遺》為二書,疑《僉載》乃鷟所作,《補遺》則為後人附益。

凡闌入中唐後事者,皆應為《補遺》之文。

而陳振孫所謂書本三十卷,此其節略者,當即此本。

蓋嘗經宋人摘錄,合《僉載》、《補遺》為一。

刪並門類,已非原書,又不知何時析三卷為六卷也。

其書皆紀唐代故事,而於諧噱荒怪,纖悉臚載,未免失於纖碎,故洪邁《容齋隨筆》譏其記事瑣屑擿裂,且多媟語。

然耳目所接,可據者多,故司馬光作《通鑒》亦引用之。

兼收博采,固未嘗無裨於見聞也。

△《大唐新語》·十三卷(內府藏本)

唐劉肅撰。

《唐書·藝文志》載此書三卷,注曰元和中江都主簿,此本結銜乃題登仕郎守江州潯陽縣主簿,未詳孰是也。

所記起武德之初,迄大歷之末,凡分三十門,皆取軼文舊事有裨勸戒者。

有自序,後有總論一篇,稱昔荀爽紀漢事可為鑒戒者,以為漢語,今之所記,庶嗣前修云云。

故《唐志》列之雜史類中。

然其中諧謔一門,繁蕪猥瑣,未免自穢其書,有乖史家之體例。

今退置小說家類,庶協其實。

是書本名《新語》,《唐志》以下諸家著錄並同。

明馮夢禎、俞安期等因與李垕《續世說》偽本合刻,遂改題曰《唐世說》,殊為臆撰。

商刻入《稗海》,並於肅自序中增入世說二字,益偽妄矣。

《稗海》又佚其卷末總論一篇,及政能第八之標題,亦較馮氏姚氏之本更為疏舛。

今合諸本參校,定為書三十篇。

總論一篇,而復名為《大唐新語》,以復其舊焉。

△《次柳氏舊聞》·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李德裕撰。

德裕事跡具《唐書》本傳。

是書所記皆玄宗遺事,凡十七則。

前有德裕自序,大略謂史官柳芳,上元間徙黔中。

高力士時亦徙巫州,相與周旋。

因得聞禁中事,記為一書,曰問高力士。

太和中詔求其書,宰相王涯等向芳孫度支員外郎璟索之不獲。

而德裕父吉甫及與芳子吏部郎中冕游,嘗聞其說,以告德裕,德裕因追憶錄進。

《舊唐書·文宗本紀》載太和八年九月己未,宰臣李德裕進《御臣要略》及《柳氏舊聞》三卷,蓋即其事。

惟卷數與今本不合,殆二書共為三卷歟?中如元獻皇后服藥張果飲堇汁、無畏三藏祈雨、吳後夢金甲神、興慶池小龍、內道場素黃文事,皆涉神怪。

其姚崇、魏知古相傾軋及乳媼以他兒易代宗事,亦似非實錄。

存以備異聞可也。

柳珵常侍言旨(案:此書無別行之本,此據陶宗儀《說郛》所載。

)首載李輔國逼脅玄宗遷西內事,雲此事本在朱崖太尉所續《桯史》第十六條內,蓋以避時事,所以不書也。

考德裕所著,別無所謂《桯史》者,知此書初名《桯史》,後改題今名。

又知此書本十八條,刪此一條,今存十七。

至其名《桯史》之義,與所以改名之故,則不可詳矣。

△《唐國史補》·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唐李肇撰。

肇有《翰林志》,已著錄。

此書其官尚書左司郎中時所作也。

書中皆載開元至長慶間事,乃續劉餗小說而作。

上卷、中卷各一百三條,下卷一百二條,每條以五字標題。

所載如謂王維取李嘉祐水田白鷺之聯,今李集無之。

又記霓裳羽衣曲一條,沈括亦辨其妄。

又謂李德裕清直無黨,謂陸贄誣於公異,皆為曲筆。

然論張巡則取李翰之傳,所記左震、李汧、李廙、顏真卿、陽城、歸登、鄭絪、孔戣、田布、鄒待徵妻、元載女諸事,皆有裨於風教。

又如李舟天堂地獄之說,楊氏、穆氏兄弟賓客之辨,皆有名理。

末卷說諸典故及下馬陵相府蓮義,亦資考據。

餘如摴蒱盧雉之訓,可以解劉裕事,劍南燒春之名,可以解李商隱詩。

可采者不一而足。

自序謂言報應,敘鬼神,徵夢卜,近帷箔,則去之;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則書之。

歐陽修作《歸田錄》,自稱以是書為式,蓋於其體例有取雲。

△《劉賓客嘉話錄》·一卷(內府藏本)

唐韋絢撰。

絢字文明,京兆人。

《唐書·藝文志》載韋絢《劉公嘉話錄》一卷。

注曰:絢,執誼子也。

鹹通義武軍節度使劉公萬禹也。

《宋史·藝文志》則載絢《劉公嘉話》一卷,又《賓客嘉話》一卷。

《劉公嘉話》當即此書,《賓客佳話》則諸家著錄皆無之。

當由諸書所引或稱《劉公嘉話》,或稱《劉賓客嘉話》,故分為二書,又誤脫劉字耳。

諸史藝文志未有荒謬於《宋史》者,此亦一徵矣。

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

前有大中十年絢自序,稱為江陵少尹時,追述長慶元年在白帝城所聞於劉禹錫者。

末有乾道癸巳卞圜跋,稱《新唐書》多採用之,而人罕見全錄,家有舊本,因鋟版於昌化。

則此本當從宋刻錄出。

然趙明誠《金石錄》引此書中所載武氏碑失其龜首,及滅去武字事,力辨其妄,而此本無此條。

考《太平廣記》一百四十三卷引此事,雲出《戎幕閒談》,或明誠以是書亦韋絢所作,偶然誤記。

(案:《續說郛》載《戎幕閒談》亦有此條,知為明誠誤記,非《太平廣記》之誤。

)至所載昭明太子脛骨一條,人臘一條,盧元公病疸一條(案:此本刪去盧字,直作元公),蜀王琴一條,李勉百衲琴一條,碧落碑一條,狸骨方一條,張憬藏書檯字一條,張嘉改忻州一條,王《書畫》一條,《戲場刺蝟》一條,《汲塚書》一條,牡丹花一條,王僧虔書一條,陸暢《蜀道易》一條,魏受《禪碑》一條,張懷《書斷》一條,山九井一條,虎頭致雨一條,五星浮圖一條,寶章集一條,紫芝殿一條,王次仲化鳥一條,李約葬商胡一條,楊汝士說項斯一條,蔡邕《石經》一條,借船帖一條,飛白書一條,章仇兼瓊鎮蜀日女童為夜義所掠一條,寒具一條,昌黎生改金根車一條,辨遷鶯字一條,謝太傅碑一條,《千字文》一條,鄭虔《三絕》一條,鄭承嘏遇鬼一條,堯女塚一條,白居易補銀佛像一條,謝真人上升一條,皆全與李綽《尚書故實》相同,間改竄一二句,其文必拙陋不通。

蓋《學海類編》所收諸書,大抵竄改舊本,以示新異。

遂致真偽糅雜,炫惑視聽。

幸所攙入者尚有蹤跡可尋,今悉刊除,以存其舊。

中昌黎生改金根車一條,王《野客叢書》引之,辨遷鶯字一條,黃朝英《緗素雜記》引之,亦均作劉禹錫《嘉話》,或一事而兩書互見。

疑以傳疑,姑並存之。

雖殘闕之餘,非復舊帙,然大概亦十得八九矣。

△《明皇雜錄》·二卷、《別錄》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唐鄭處誨撰。

處誨字延美,滎陽人。

宰相餘慶之孫。

太和八年登進士第。

官至檢校刑部尚書,宣武軍節度使。

事跡附見《舊唐書·鄭餘慶傳》。

是書成於大中九年,有處誨自序。

案史稱處誨為校書郎時,撰次《明皇雜錄》三篇,行於世。

晁公武《讀書志》則載《明皇雜錄》二卷,然又曰《別錄》一卷,題補闕所載十二事。

則史並別錄數之,晁氏析別錄數之也。

葉夢得《避暑錄話》曰:鄭處誨《明皇雜錄記》張曲江與李林甫爭牛仙客實封,時方秋,上命高力士以白羽扇賜之。

九齡惶恐,作賦以獻,意若言明皇以忤旨將廢黜,故方秋賜扇以見意。

新書取以載之本傳。

據《曲江集》賦序曰:開元二十四年盛夏,奉敕大將軍高力士賜宰相白羽扇,九齡與焉。

則非秋賜。

且通言宰相則林甫亦在,不獨為曲江而設也。

乃知小說記事,苟非耳目親接,安可輕書耶云云。

則處誨是書亦不盡實錄。

然小說所記,真偽相參,自古已然,不獨處誨。

在博考而慎取之,固不能以一二事之失實,遂廢此一書也。

《避暑錄話》又曰,盧懷慎好儉,家無珠玉錦繡之飾,此固善事。

然史言妻子至寒餓,宋璟等過之,門不施箔,風雨至,引席自障,則恐無此理。

此事蓋出鄭處誨《明皇雜錄》,而史臣妄信之云云。

今本無此一條,然則亦有所有佚脫,非完帙矣。

△《因話錄》·六卷(內府藏本)

唐趙璘撰。

璘字澤章。

據《唐書·宰相世系表》,稱南陽趙氏,後徙平原。

璘即德宗時宰相宗儒之從孫,而昭應尉伉之子也。

開成三年進士及第。

大中七年為左補闕,後為衢州刺史。

並見本書及《唐書·藝文志》。

明商濬刻此書入《稗海》,題為《員外郎》,未詳所據也。

其書凡分五部:一卷宮部,為君,記帝王;二卷、三卷商部,為臣,記公卿百僚;四卷角部,為人,凡不仕者鹹隸之;五卷徵部,為事,多記典故,而附以諧戲。

六卷羽部,為物,凡一時見聞雜事無所附麗者,亦並載焉。

璘家世顯貴,又為西眷柳氏之外孫,能多識朝廷典故。

《東觀奏記》載唐宣宗索科名記,鄭顥令璘採訪諸家科目記,撰成十三卷上進,是亦嫻於舊事之明徵。

故其書雖體近小說,而往往足與史傳相參。

其間如記劉禹錫徙播州刺史一條,稱柳宗元請以柳易播,上不許,宰相裴度為言之,始改連州。

司馬光《通鑒考異》以為宗元墓誌乃將拜疏而未上,非已上而不許。

又禹錫除播州時,裴度未嘗入相,所記皆失事實。

又記大中七年詔來年正月一日御含元殿,以太陽當虧,罷之。

今考《通鑒》是年文宗實以風疾不視朝,日食在二月朔,不應預罷朝賀,所載亦不免於緣飾。

然其他實多可資考證者,在唐人說部之中。

猶為善本焉。

△《大唐傳載》·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記唐初至元和中雜事。

唐、宋藝文志俱不載。

前有自序,稱八年夏,南行嶺嶠,暇日瀧舟傳所聞而載之。

考穆宗以後,惟太和、大中、鹹通乃有八年,此書不著其紀元之號,所云八年者,亦不知其在何時也。

所錄唐公卿事跡言論頗詳,多為史所採用。

間及於詼諧談謔及朝野瑣事,亦往往與他說部相出入。

惟稱貞元中鄭國、韓國二公主加謚為公主追諡之始,而不知高祖女平陽昭公主有謚已在前。

又蕭穎士逢一老人,謂其似鄱陽王,據《集異記》乃發塚巨盜,而此紀之以為異人。

如此之類,與諸書多不合。

蓋當時流傳互異,作者各承所聞而錄之,故不免牾也。

△《教坊記》·一卷(內府藏本)

唐崔令欽撰。

是書《唐書·藝文志》著錄,又總集類中載令欽注庾信《哀江南賦》一卷,然均不言令欽何許人,蓋修《唐書》時其始末已無考矣。

所記多開元中猥雜之事,故陳振孫譏其鄙俗。

然其後記一篇,諄諄於聲色之亡國,雖禮為尊諱,無一語顯斥玄宗,而歷引漢成帝、高緯、陳叔寶、慕容熙,其言剴切而著明。

乃知令欽此書,本以示戒,非以示勸。

《唐志》列之於經部樂類,固為失當,然其風旨有足取者。

雖謂曲終奏雅,亦無不可,不但所列曲調三百二十五名足為詞家考證也。

△《幽閒鼓吹》·一卷(內府藏本)

唐張固撰。

固始末未詳。

是書末有明顧元慶跋,稱共二十五篇,與晁公武《讀書志》所言合。

今檢此本乃二十六篇,蓋誤斷元載及其子一條為二耳。

元慶又稱固在懿、僖間采摭宣宗遺事,則殊不然。

書中元和、會昌間事不一而足,非僅記宣宗事也。

又稱姚文公《唐詩鼓吹》序謂宋高宗退居德壽宮,嘗纂《唐宋遺事》為《幽閒鼓吹》。

其言不知何據,元慶亦以為疑。

今考《唐書·藝文志》,小說家有張固《幽閒鼓吹》一卷,則出自唐人,更無疑義。

縱高宗別有《幽閒鼓吹》,亦書名偶同,不得以此本當之矣。

固所記雖篇帙寥寥,而其事多關法戒,非造作虛辭,無裨考證者,比唐人小說之中,猶差為切實可據焉。

△《松窗雜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案此書書名,撰人諸本互異。

《唐志》作《松窗錄》一卷,不著撰人。

《宋志》作《松窗小錄》一卷,題李濬撰。

《文獻通考》作《松窗雜錄》一卷,題韋叡撰。

歷代小史則書名與《通考》同,人名與《宋志》同。

蓋傳刻舛訛,未詳孰是。

此本為范氏天一閣舊抄,書名、人名並與歷代小史同,今姑從以著錄,亦三占從二之義也。

其文與歷代小史所刻大概相同,惟多中宗召宰相一條及姚崇姨母盧氏一條,以司馬光《通鑒考異》證之,其中宗一條實原書所有,知小史為佚脫矣。

書中記唐明皇事頗詳整可觀,載李泌對德宗語論明皇得失亦瞭若指掌。

《通鑒》所載泌事,多採取李蘩《鄴侯家傳》,纖悉必錄,而獨不及此語,是亦足以補史闕。

惟謂中宗召宰相蘇瑰、李嶠子進見,二子皆童年,因令奏所通書。

頲應曰: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嶠子亦進曰:斮朝涉之脛,剖賢人之心。

上曰:蘇瑰有子,李嶠無兒云云。

案頲於則天長安二年已為御史,瑰為相時,頲為中書舍人,父子同掌樞密,並非童年。

故司馬光深斥其說,頗不免於誣妄雲。

△《雲溪友議》·三卷(內府藏本)

唐范攄撰。

攄始末未詳。

《唐書·藝文志》注稱為鹹通時人。

而書中李涉贈盜詩一條,稱乾符己丑歲客於霅川,親見李博士手跡。

考乾符元年為甲午,六年為己亥,次年庚子改元廣明,中間無己丑。

己丑實為鹹通十年,疑書中或誤鹹通為乾符,否則誤己亥為己丑,然總之僖宗時人矣。

攄自號五雲溪人,故以名書。

五雲溪者,若耶溪之別名也。

其書世有二本。

一分上、中、下三卷,每條各以三字標題,前有攄自序。

一為商濬《稗海》所刻,作十二卷,而自序及標題則並佚之。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已稱《唐志》三卷,今本十二卷,則南宋已有兩本矣。

《宋史·藝文志》作十一卷,則刊本誤二為一也。

此為泰興季振宜家所藏三卷之本,較商氏所刻為完善,所錄皆中唐以後雜事。

其中如記安祿山生於鄧州南陽,與姚汝能祿山事跡所記生於營州阿軋犖山者不同,殆傳聞之誤。

記李白蜀道難為房琯、杜甫厄於嚴武而作,宋蕭士贇李詩補注已駁之。

他如陳子昂為射洪令段簡所殺在武後時,章仇兼瓊判梓州事在天寶以後,時代迥不相及。

殺王昌齡者閭邱曉,殺閭邱曉者張鎬,與高適亦不相關。

乃雲章仇大夫兼瓊為陳拾遺雪獄,高適侍郎為王江寧申冤,殊不可解。

陳拾遺句下注曰陳冕字子昂,亦與史不符。

又周德華唱賀知章楊柳枝詞一篇,今本據韋縠《才調集》,《才調集》又據此書。

然古詞但有月節折楊柳歌,其楊柳枝一調,實興自中唐白居易諸人,郭茂倩《樂府詩集》班班可考,知章時安有是題?皆委巷流傳,失於考證,至於頌於頔之寬仁,詆李紳之狂悖,毀譽不免失當。

而李群玉黃陵廟詩一條,侮謔古聖,尤小人無忌之談,皆不足取。

然六十五條之中,詩話居十之七八,大抵為孟棨《本事詩》所未載。

逸篇瑣事,頗賴以傳。

又以唐人說唐詩,耳目所接,終較後人為近,故考唐詩者如計有功《紀事》諸書,往往據之以為證焉。

△《玉泉子》·一卷(內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記皆唐代雜事,亦多采他小說為之。

如開卷裴度一條,全同《因話錄》,韓昶金根車事,先載《尚書故實》,不盡其所自作也。

案《宋·藝文志》載《玉泉子見聞真錄》五卷,與此本卷數不符,似別一書。

《書錄解題》作《玉泉筆端》三卷,稱前有中和三年序,末有跋,稱出於淮海相公之孫扶風李昭德家,此本皆無之。

然中和乃僖宗年號,而書中有昭宗之文,時代不符,則亦決非此本。

《書錄解題》又雲別一本號《玉泉子》,比此本少數條,而多五十二條,無序跋。

錄其所多者為一卷。

此本共八十二條,或即陳振孫所錄之一卷,而《書錄解題》訛八字為五字耶。

三者之中,此猶約略近之矣。

△《雲仙雜記》·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唐金城馮贄撰。

贄履貫無可考。

其書雜載古人逸事。

如所稱戴逵雙柑鬥酒往聽黃麗之類,詩家往往習用之,然實偽書也。

無論所引書目皆歷代史志所未載。

即其自序稱天復元年所作,而序中乃雲天元年退歸故里。

書成於四年之秋,又數歲始得終篇,年號先後,皆復顛倒,其為後人依托,未及詳考明矣。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有馮贄《雲仙散錄》一卷,亦有天復元年序。

振孫稱其記事造語如出一手,疑贄為子虛烏有之人。

洪邁《容齋隨筆》、趙與[B081]《賓退錄》所說亦皆相類,然不能指為何人作。

張邦基《墨莊漫錄》雲,近時傳一書,曰《龍城錄》,乃王性之偽為之。

又作《雲仙散錄》,尤為怪誕。

又有李蜀注杜甫詩,注東坡詩,皆性之一手,殊可駭笑。

然則為王至所作無疑矣。

惟陳振孫稱《雲仙散錄》一卷,此乃作《雲仙雜記》十卷,頗為不同。

然孔傳《續六帖》所引散錄,驗之皆在此書中,其為一書無疑。

卷數則陳氏誤記,書名則後人追改也。

此本為葉盛竹堂所刊,較《說郛》諸書所載多原序一篇。

其書未經刪削,較他本獨為完備,今據以著錄焉。

△《唐摭言》·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五代王定保撰。

舊本不題其裡貫。

其序稱王溥為從翁,則溥之族也。

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定保為吳融之胥,光化三年進士,喪亂後入湖南。

《五代史·南漢世家》稱定保為邕管巡官,遭亂不得還,劉隱辟置幕府,至劉Ζ僭號之時尚在,其所終則不得而詳矣。

考定保登第之歲,距朱溫篡唐僅六年。

又序中稱溥為丞相,則是書成於周世宗顯德元年以後,故題唐國號不復作內詞。

然定保生於鹹通庚寅,至是年八十五矣,是書蓋其暮年所作也。

同時南唐鄉貢士何晦亦有《唐摭言》十五卷,與定保書同名。

今晦書未見,而定保書刻於商氏《稗海》者刪削大半,殊失其真。

此本為松江宋賓王所錄,末有跋語,稱以汪士宏本校正,較《稗海》所載特為完備。

近日揚州新刻,即從此本錄出。

惟是晁公武《讀書志》稱是書分六十三門,而此本實一百有三門,數目差舛,不應至是,豈商之前已先有刪本耶?是書述有唐一代貢舉之制特詳,多史志所未及。

其一切雜事,亦足以覘名場之風氣,驗士習之淳澆,法戒兼陳,可為永鑒,不似他家雜錄但記異聞已也。

據定保自述,蓋聞之陸、吳融、李渥、顏蕘、王溥、王渙、盧延讓、楊贊圖、崔籍若等所談雲。

△《中朝故事》·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南唐尉遲偓撰。

偓履貫未詳。

書首舊題朝議郎守給事中修國史驍騎賜紫金魚袋臣尉遲偓奉旨纂進,蓋李氏有國時偓為史官,承命所作。

李忭自以為出太宗之後,承唐統緒,故稱長安為中朝也。

其書皆記唐宣、懿、昭、哀四朝舊聞。

上卷多君臣事跡及朝廷制度,下卷則雜錄神異怪幻之事。

中間不可盡據者,如宣宗為武宗所忌,請為僧,遊行江表一事,司馬光《通鑒考異》已斥其鄙妄無稽,又路巖欲害劉瞻,賴幽州節度使張公素上疏申理一事,考是時鎮幽州者乃張允伸,非張公素,所記殊誤。

又鄭畋鬼胎一事,與唐人所作《齊推女傳》首尾全同,而變其姓名,尤顯出蹈襲。

然其時去唐未遠,故家文獻所記,亦往往足徵。

如崔彥昭、王凝相讎一事,司馬光《考異》雖摘其以彥昭代凝領鹽鐵之誤,而其事則全取之。

與正史分別參觀,去訛存是,固未嘗不足以資參證也。

△《金華子》·二卷(永樂大典本)

南唐劉崇遠撰。

崇遠家本河南,唐末避黃巢之亂,渡江南徙。

仕李氏為文林郎,大理司直。

嘗慕皇初平之為人,自號金華子,因以為所著書名。

崇遠有自序一篇,頗具梗概。

序末題名,具官稱臣,不署年月。

而書中所稱烈祖高皇帝者,乃南唐先主李忭廟號,又有昇元受命之語,亦南唐中主李景紀年,晁公武《讀書志》乃以為唐人,陳振孫《書錄解題》則泛指為五代人,宋濂《諸子辨》則並謂其人不可考。

諸說紛紜,皆未核其自序而誤也。

其書《宋·藝文志》作三卷,世無傳本,惟散見《永樂大典》者蒐輯尚得六十餘條。

核其所記,皆唐末朝野之故事,與晁氏所云錄唐大中後事者相合。

其中於將相之賢否,藩鎮之強弱,以及文章吟詠,神奇鬼怪之事,靡所不載,多足與正史相參證。

觀《資治通鑒》所載宣宗對令狐綯,李景讓稟母訓、王師範拜縣令、王式馭亂卒諸事,皆本是書,則司馬光亦極取之。

惟其紀劉鄩襲兗州一條以兗帥為張姓,而考之五代歐、薛二史,則當時兗帥實葛從周,不免傳聞異詞。

然要其大致,可信者多,與《大唐傳載》諸書摭拾委巷之談者,相去固懸絕矣。

胡應麟《九流緒論》乃以鄙淺譏之。

考應麟仍以崇遠為唐人,不糾晁氏之誤,知未見其自序。

又取與劉基《郁離子》、蘇伯衡《空同子》相較,是並不知為記事之書,誤儕諸立言之列。

明人詭薄,好為大言以售欺,不足信也。

謹裒綴編次,分為二卷,而以崇遠原序冠之簡端,以存其略焉。

△《開元天寶遺事》·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五代王仁裕撰。

仁裕字德輦,天水人。

唐末為秦州節度判官,後仕蜀為翰林學士。

唐莊宗平蜀,復以為秦州節度判斷。

廢帝時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學士,晉高祖時為諫議大夫。

漢高祖時復為翰林學士承旨,遷戶部尚書,罷為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周顯德三年乃卒。

事跡具《五代史·雜傳》。

晁公武《讀書志》曰:蜀亡,仁裕至鎬京,采摭民言,得《開元天寶遺事》一百五十九條,分為四卷。

洪邁《容齋隨筆》則以為托名仁裕,摘其中舛謬者四事:一為姚崇在武後時已為宰相,而雲開元初作翰林學士;一為郭元振貶死後十年,張嘉貞乃為宰相,而雲元振少時,宰相張嘉貞納為胥;一為張九齡去位十年,楊國忠始得官,而雲九齡不肯及其門;一為蘇為宰相時,張九齡尚未達,而雲九齡覽其文卷,稱為文陳雄師。

所駁詰皆為確當。

然蘇軾集中有讀《開元天寶遺事》四絕句,司馬光作《通鑒》亦采其中張彖指楊國忠為冰山語,則其書實在二人以前,非《仙散錄》之流,晚出於南宋者可比。

蓋委巷相傳,語多失實,仁裕采摭於遺民之口,不能證以國史,是即其失。

必以為依托其名,則事無顯證。

劉義慶《世說新語》,劉孝標注往往摘其牾,要不以是謂不出義慶手也。

故今仍從舊本,題為仁裕撰焉。

△《鑒戒錄》·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蜀何光遠撰。

光遠字輝夫,東海人。

孟昶廣政初,官普州軍事判官。

其書多記唐及五代間事,而蜀事為多,皆近俳諧之言。

各以三字標題,凡六十六則。

趙希弁《讀書後志》以為輯唐以來君臣事跡可為世鑒者,似未睹其書,因其名而臆說也。

舊本前有劉曦度序,亦見希弁志。

《宋史·藝文志》遂以劉曦度《鑒戒錄》三卷、何光遠《鑒戒錄》三卷分為二書,益舛誤矣。

書中間有夾注,如判木夾一條雲,此答木夾書,元是胡曾與路巖相公鎮蜀日修之,非為高駢相公也。

何光遠誤述危亂黜一條雲,據《禪月詩集》中此詩自哭涪州張侍郎,非張拾遺,何光遠錯舉證也。

四公會一條雲,此篇元在《本事詩》中,敘說甚詳。

何光遠重取論說,又加改易,非也。

皆駁正光遠之說,不知出自何人。

此本析為十卷,有朱彝尊跋,稱從項元汴家宋本影寫,則猶宋人所分也。

今觀所記,如徐後事一條所載王承旨詩,《後山詩話》以為花蕊夫人作。

蜀門諷一條所載向瓚嘲蔣煉師詩,《南唐近事》以為廬山道士,其語大同小異猶可曰傳聞異詞。

鑒冤辱一條,全剽襲殷芸小說,東方朔辨怪哉蟲事(案:小說已佚,此條見《太平廣記》四百七十三),已為附會;鬼傳書一條,不知《水經注》有梁孝直事,更屬粗疏。

至逸士諫一條,稱昭宗何後荒於從禽,考《新唐書·后妃列傳》,昭宗奔播岐、梁間,後侍膳,無須臾去。

《舊唐書》亦云,後於蒙塵薄狩之中,嘗侍膳御,不離左右,安得有畋游之事?且昭宗寄命強藩,不能自保,又安能縱後畋游,恆至六十里外?殊為誣誕。

灌鐵汁一條,稱秦宗權本不欲叛,乃太山神追其魂,以酷刑逼之倡亂,是為盜賊藉口,尤不可以訓。

特以其為五代舊書,所載軼事遺文,往往可資采掇,故仍錄之小說家焉。

△《南唐近事》·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鄭文寶撰。

文寶有《江表志》,已著錄。

是書前有自序,題太平興國二年丁丑,蓋猶未仕宋時所作。

《宋史·藝文志》作《南唐近事集》,名目小異,未詳何據,然《宋史》多舛謬,集字蓋誤衍也。

其體頗近小說,疑南唐亡後,文寶有志於國史,采舊聞,排纂敘次,以朝廷大政入《江表志》,至大中祥符三年乃成。

其餘叢談瑣事,別為緝綴,先成此編。

一為史體,一為小說體也。

中如控鶴致斃一詩,先見蜀何光遠《鑒戒錄》,乃女冠蔣煉師事,而此以為廬山九空使者廟道士,似不免於牽合附會。

又如韓依王審知以終,未見南唐之平閩,乃記其金蓮燭跋事,亦失斷限。

然文寶世仕江南,得諸聞見,雖浮詞不免,而實錄終存,故馬令、陸游《南唐書》採用此書幾十之五六,則宋人固不廢其說矣。

書中以慶王宏茂作王宏,嚴可求作嚴求,劉存中作劉存忠,所記姓名多與他書不合。

又此書之杜業,《江表志》作杜光鄴,尤自相違異。

殆傳抄者有所訛漏,不盡舊本歟。

(案:偏霸事跡,例入載記。

惟此書雖標南唐之名,而非其國記,故入之小說家。

蓋以書之體例為斷,不以書名為斷,猶《開元天寶遺事》,不可以入《史部》也。

△《北夢瑣言》·二十卷(內府藏本)

宋孫光憲撰。

光憲字孟文,自號葆光子。

《十國春秋》作貴平人,而自題仍稱富春。

考光憲自序,言生自岷峨,則當為蜀人。

其曰富春,蓋舉郡望也。

仕唐為陵州判官,旋依荊南高季興為從事。

後勸高繼沖以三州歸宋,太祖嘉之,授黃州刺史以終。

《五代史·荊南世家》載之甚明。

舊以為五代人者,誤矣。

所著有《荊台集》、《橘齋集》、《筆傭集》、《鞏湖集》、《玩蠶書》、《續通歷》等書,自宋代已散佚,惟是書獨傳於後。

其曰《北夢瑣言》者,以《左傳》稱田於江南之夢,而荊州在江北,故以命名,蓋仕高氏時作也。

所載皆唐及五代士大夫逸事,每條多載某人所說,以示有徵,蓋用《杜陽雜編》之例。

其記載頗猥雜,敘次亦頗冗沓,而遺文瑣語,往往可資考證。

故宋李等編《太平廣記》,多采其文。

晁公武《讀書志》載光憲《續通歷》十卷,輯唐及五代事以續馬總之書,參以黃巢、李茂貞、劉守光、阿保機、吳、唐、閩、廣、吳越、兩蜀事跡。

太祖以所記多不實,詔毀其書。

而此書未嘗議及,則語不甚誣可知矣。

世所行者凡二本,一為明商《稗海》所刻,脫誤殆不可讀。

近時揚州新刻,乃元華亭孫道明所藏,猶宋時陝西刊版,差完整有緒。

故今以揚州本著錄,不用商氏本雲。

△《賈氏談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洎撰。

洎字思黯,改字偕仁,全椒人。

初仕南唐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入宋為史館修撰翰林學士,淳化中官至參知政事。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乃洎為李煜使宋時錄所聞於賈黃中者,故曰《賈氏談錄》。

前有自序,題庚午歲,為宋太祖開寶三年。

《宋史·賈黃中傳》載黃中官左補闕在開寶初,與此序合,蓋其時為洎館伴也。

又序末稱貽諸好事,而晁公武《讀書志》乃稱南唐張洎奉使來朝,錄賈黃中所談,歸獻其主。

殆偶未檢此序歟?史稱黃中多知台閣故事,談論,聽者忘倦,故此錄所述皆唐代軼聞。

晁氏稱原書凡三十餘事,明陶宗儀《說郛》所載僅九事,宋曾造《類說》所載亦僅十七事,惟《永樂大典》所載較曾、陶二本為詳。

今從各韻輯,參以《類說》,其得二十六事。

視洎原目,蓋已及十之九矣。

原敘一篇,《說郛》、《類說》及《永樂大典》皆佚之,惟《說郛》有其全文,今仍錄冠卷首,以補其闕。

是書雖篇帙無多,然如牛李之黨,其初肇釁於口語,為史所未及,而《周秦行紀》一書,晁公武亦嘗據此錄以辨韋之誣。

他如興慶宮、華清宮、含元殿之制,淡墨題榜之始,以及院體書、百衲琴、澄泥研之類,皆足以資考核,較他小說固猶為切實近正也。

△《洛陽縉紳舊聞記》·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張齊賢撰。

齊賢字師亮,曹州人,徙居洛陽。

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司空致仕。

卒謚文定。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前題乙巳歲,乃真宗景德二年齊賢以兵部尚書知青州時所作。

皆述梁、唐以還洛城舊事,凡二十一篇,分為五卷。

《書錄解題》目次與此本合,獨晁氏《讀書志》作十卷。

今按自序,明言五卷,而檢《永樂大典》所載此書之文,亦無出此本外者,則《讀書志》字誤明矣。

書中多據傳說之詞,約載事實以為勸戒。

自稱凡與正史差異者,並存而錄之,亦別傳外傳之比。

然如衡陽周令妻報應、洛陽染工見冤鬼、焦生見亡妻諸條,俱不免涉於語怪。

又如李少師賢妻一條,稱契丹降王東丹,朝廷密害之,非命而死,契丹已知之,李肅奉命護喪柩送歸,憂沮不知其計云云。

案《通鑒》、《五代史》,東丹即遼太祖長子,太宗之兄,奔唐為昭信節度使,賜名贊華。

因太宗助石晉起兵,潞王遣宦者秦繼旻、皇城使李彥紳殺之於其第。

是東丹之死,實緣潞王以兵敗逞忿,旋即滅亡。

晉高祖後為之備禮送歸。

時隔兩朝。

在晉人本無密害之事,又何所疑嫌而遽形憂沮?此事殆出傳聞之訛,殊不可信。

至如紀張全義治洛之功,極為詳備,則舊史多採用之。

其他佚事,亦頗有足資博覽者,固可與《五代史闕文》諸書同備讀史之考證也。

△《南部新書》·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錢易撰。

舊本卷首題後人,蓋以《姓譜》載錢氏出鏗也。

易字希白,吳越王宗之子。

真宗朝官至翰林學士。

是書乃其大中祥符間知開封縣時所作。

皆記唐時故事,間及五代,多錄軼聞瑣語,而朝章國典,因革損益,亦雜載其中。

故雖小說家言,而不似他書之侈談迂怪,於考證尚屬有裨。

晁公武《讀書志》作五卷,焦《國史經籍志》作十卷。

今考其標題,自甲至癸、以十干為記則作十卷為是。

公武所記,殆別一合併之本也。

世所行本,傳寫者以意去取,多寡不一。

別有一本,從曾造《類說》中摘錄成,帙半經刪削,闕漏尤甚。

此本共八百餘條,首尾完具,以諸本兼校,皆不及其全備,當為足本矣。

△《王文正筆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王曾撰。

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

鹹平五年鄉貢、試禮部、廷對皆第一。

官至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封沂國公。

謚文正。

事跡具《宋史》本傳。

此乃所記朝廷舊聞,凡三十餘條,皆太祖、太宗、真宗時事,其下及仁宗初者,僅一二條而已。

曾練習掌故,所言多確鑿可據,故李燾作《通鑒長編》,往往全采其文。

如記李沆為相,王旦參知政事,羽書邊奏無虛日,旦以為憂,沆謂他日天下寧晏,未必端拱無事。

及北鄙和好,登封行慶,旦疲於贊導,始服李之深識云云。

司馬光《涑水紀聞》亦載其事,則謂和好既成,而沆獨憂之。

李燾《考異》謂沆卒於景德元年七月,至十二月和議始成,光蓋偶未及考,當以曾說為長。

此類皆為能得其實。

惟景德改元在其年正月,而曾於王繼忠一條乃謂兵罷改元,亦未免有誤。

又繼忠兵敗降遼,不能死國,反為所任用,殊虧臣節,雖有啟導和好之力,殊不足自贖。

曾乃以盡忠兩國許之,褒貶尤為失當矣。

△《儒林公議》·二卷(內府藏本)

宋田況撰。

況字元均,其先京兆人,徙居信都。

舉進士,又舉賢良方正。

為太常丞,辟陝西經略判官,入為右正言。

歷帥秦、蜀,擢樞密使。

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景靈宮,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

所著有《奏議》三十卷,久佚不傳。

是編記建隆以迄慶歷朝廷政事及士大夫行履得失甚詳,五代十國時事亦間附以一二條。

蓋雜錄而成,故前後多未詮次。

其記入閣會議諸條,明悉掌故,皆足備讀史之參稽,其持論亦皆平允。

《東都事略》稱況嘗作好名、朋黨二論,極以為戒。

而是編內范仲淹、歐陽修諸條亦拳拳於黨禍所自起,無標榜門戶之私,公議之名,可雲無忝矣。

又況曾為夏竦幕僚,好水川之役,況上疏極論之,竦不出師,蓋用況之策。

書中雖於竦多恕詞,而於富弼諸人竦所深嫉者,仍揄揚其美,絕無黨同伐異之見,其心術醇正,亦不可及。

蓋北宋盛時,去古未遠,儒者猶存直道,不以愛憎為是非也。

此本末有嘉靖庚戌陽裡子柄一跋,不知何許人,論此書頗詳,今仍錄存之。

商濬刻《稗海》,以此跋為宋無名氏作,殊為疏舛。

今據舊本改正焉。

△《涑水記聞》·十六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司馬光撰。

光有《易說》,已著錄。

是編雜錄宋代舊事,起於太祖,訖於神宗,每條皆注其述說之人,故曰記聞。

或如張詠請斬丁謂之類,偶忘名姓者,則注曰不記所傳,明其他皆有證驗也。

間有數條不注者,或總注於最後一條,以括上文,或後來傳寫不免有所佚脫也。

其中所記國家大政為多,而亦間涉瑣事。

案《文獻通考·溫公日記》條下引李燾之言曰:文正公初與劉道原共議取實錄、國史,旁采異聞,作《資治通鑒後紀》。

今所傳記聞及日記,朔記,皆後紀之具也。

光集有與范夢得論修《通鑒長編》書,稱妖異有所警戒,詼諧有所補益,並告存之。

大抵《長編》寧失於繁,毋失於略云云。

此書殆亦是志歟。

至於記太祖時宋白知舉一事,自注雲疑作陶。

記李迪、丁謂斗鬩一事,前一條稱上命翰林學士錢惟演草制,罷謂政事,惟演乃出迪而留謂;後一條稱詔二人俱罷相,迪知鄆州,明日謂復留為相。

種世衡遣王嵩反間一事,前一條雲間旺榮,後一條雲間剛朗。

凌招撫保州亂兵一事,前一條雲田況,後一條雲郭逵。

聞見異詞,即兩存其說,亦仍《通鑒考異》之義也。

王明清《玉照新志》曰:元初修《神宗實錄》,秉筆者極天下之文人,如黃、秦、晁、張是也。

紹聖初,鄧聖求、蔡元長上章指為謗史,乞行重修。

蓋舊文多取司馬文正公《涑水記聞》,如韓、富、歐陽諸公傳及敘劉永年家世,載徐德占母事,王文公之詆,永年、常山,呂正獻之評曾南豐,安簡借書多不還,陳秀公母賤之類,取引甚多,於是《裕陵實錄》皆以硃筆抹之,盡取王荊公《日錄》以刪修焉,號朱墨本。

是光此書實當曰是非之所繫,故紹述之黨務欲排之。

然明清所舉諸條,今乃不見於書中,殆避而刪除歟?陳振孫《書錄解題》亦曰:此書行世久矣,其間記呂文靖數事,呂氏子孫頗以為諱。

蓋常辨之為非溫公全書,而公之曾孫侍郎遂從而實之,上章乞毀版。

識者以為譏,知當時公論所在不能以私憾抑矣。

其書《宋史·藝文志》作三十卷,《書錄解題》作十卷。

今所傳者凡三本。

其文無大同異而分卷,則多寡不齊。

一本十卷,與陳氏目錄合。

一本二卷,不知何人所並。

一本十六卷,又補遺一卷,而自九捲至十三卷所載往往重出,失於刊削。

蓋本光未成之稿,傳寫者隨意編錄,故自宋以來,即無一定之卷數也。

今參稽釐訂,凡一事而詳略不同,可以互證者,仍存備考。

凡兩條復見,徒滋冗贅者,則竟從刪定。

著為一十五卷。

其補遺一卷,或疑即李燾所謂日記。

案《書錄解題》載《溫公日記》一卷,司馬光熙寧在朝所記。

凡朝廷政事,臣僚遷除,及前後奏對,上所宣諭之語,以及聞見雜事皆記之,起熙寧元年正月至三年十月出知永興而止。

此書雖皆記熙寧之事,然無奏對宣諭之語,且所記至熙寧十年,與止於三年亦不符,其非日記明甚。

今仍併入此書,共為一十六卷。

以較舊本卷數雖殊,要於光之原書無所闕佚也。

△《澠水燕談錄》·十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宋齊國王辟之撰。

《宋·藝文志》作王關之,蓋以辟關形近而誤。

《通考》引晁、陳二家書目並作王辟。

案魏野《東觀集》有贈王衢、王辟同登第詩,則北宋實有其人。

然野當真宗之時,與此書年不相及,蓋傳寫脫之字也。

《山東通志》載辟之字聖塗,青州人。

《書錄解題》稱其為治平四年進士。

《讀書志》稱其從仕四方,與賢士大夫燕談,有可取者,輒記,久而得三百六十餘事。

今考此書皆記紹聖以前雜事,分十五類。

帝德十七條,讜論十一條,名臣五十條,知人四條,奇節十二條,忠孝八條,才識十二條,高逸二十條,官制二十條,貢舉二十一條,先兆十七條,歌詠十八條,書畫八條,事志三十二條,雜錄三十五條,共二百八十五條,與《讀書志》所載之數不合。

蓋此本為商《稗海》所刻,明人庸妄,已有所刪削矣。

所記諸條,多與史傳相出入。

其間如誰傳佳句到幽都一詩,乃蘇轍使遼時寄其兄軾之作,而誤以為張舜民;又如柳永以夤緣中官,獻醉蓬萊詞,為仁宗所斥,而以為仁宗大悅之類,亦間有舛訛。

然野史傳聞,不能盡確,非獨此書為然。

取其大致之近實可也。

△《歸田錄》·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歐陽修撰。

多記朝廷軼事及士大夫談諧之言。

自序謂以唐李肇《國史補》為法,而小異於肇者不書人之過惡。

陳氏《書錄解題》曰:或言公為此錄未成,而序先出,裕陵索之。

其中本載時事及所經歷見聞,不敢以進,旋為此本,而初本竟不復出。

王明清《揮麈三錄》則曰:歐陽公《歸田錄》初成未出,而序先傳,神宗見之,遽命中使宣取。

時公已致仕在穎州,因其間所記有未欲廣佈者,因盡刪去之。

又惡其太少,則雜記戲笑不急之事,以充滿其卷帙,既繕寫進入,而舊本亦不敢存。

二說小異。

周《清波雜誌》所記,與明清之說同。

惟雲原本亦嘗出,與明清說又不合。

大抵初稿為一本,宣進者又一本,實有此事。

其旋為之說與刪除之說,則傳聞異詞耳。

惟修歸穎上在神宗時,而錄中稱仁宗立今上為皇子,則似英宗時語。

或平時記,歸田後乃排纂成之,偶忘追改歟?其中不試而知制誥一條,稱宋惟楊億、陳堯叟及修三人。

費袞《梁漫志》舉真宗至道三年四月以梁周翰夙負詞名,令加獎擢,亦不試而知制誥,實在楊億之前,糾修誤記。

是偶然疏舛,亦所不免。

然大致可資考據,亦《國史補》之亞也。

△《嘉雜誌》·二卷(內府藏本)

宋江休復撰。

休復字鄰幾,開封陳留人。

舉進士。

充集賢校理,謫監蔡州稅。

復官歷刑部郎中,修起居注。

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休復有《文集》二十卷,今佚不傳。

惟此書存。

《文獻通考》及《宋史·藝交志》皆作三卷,而《稗海》、《唐宋叢書》皆不分卷。

明胡應麟《筆叢》雲,《江鄰幾雜誌》宋人極推之,今不傳。

略見《說郛》。

然《說郛》所載止十頁,而《稗海》、《唐宋叢書》與此抄本皆三倍於《說郛》,應麟殆偶未見也。

歐陽修作休復墓誌雲,休復歿於嘉五年。

而是書屢記己亥秋冬之事,即休復未歿之前一年,年月亦皆相應。

惟書中記其奉使事,《宋史·本傳》與墓誌皆不載,又刻本皆題雲臨川江休復,而史與墓誌皆雲陳留人,頗為舛異。

然諸家引用其說,無不稱江鄰幾者,而晁公武《讀書志》亦以為《嘉雜誌》即《江鄰幾雜誌》。

蓋休復奉使雄州未嘗出境,不過館伴之常事,故墓誌本傳皆不書。

而刻本標題,又後人所妄加爾。

其書皆記雜事,故《宋志》列之小說家。

姚寬《西溪叢語》摘其象膽隨四時一條,誤以《酉陽雜俎》為《山海經》。

朱翌《猗覺寮雜記》摘其壓角一條,誤以丞相為直閣,以坐於榻為立於褥。

是誠偶誤。

然休復所與交遊,率皆勝流,耳濡目染,具有端緒,究非委巷俗談可比也。

△《東齋記事》·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范鎮撰。

鎮字景仁,華陽人。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據其自序,乃元豐中作。

《宋·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作十卷,舊本久佚,未能考其孰是。

今采輯《永樂大典》所收,以類編次,厘為五卷。

又江少虞《事實類苑》、曾造《類說》亦多引之。

今刪除重複續為補遺一卷。

雖未必鎮之完書,然以《宋志》及《通志》所載卷數計之,幾於得其強半矣。

王得臣《麈史》載是書為鎮退居時作,故所記蜀事較伙,晁公武《讀書志》稱崇觀間以其多及先朝故事,禁之。

今觀其書多宋代祖宗美政,無所謂誹訕君父,得罪名教之語。

特以所記諸事皆與熙寧新法隱然相反,殆有寓意於其間。

故鎮入黨籍,而是書亦與蘇、黃文字同時禁絕。

迨南渡以後,黨禁既解,其書復行。

是直蔡京以王安石之故,惡其異議耳,非真得罪於朝廷也。

今所存諸條句下,如張繪,注曰京版作張綸之類,凡有數處,是當時刊本且不一而足矣。

鎮與司馬光相善,惟論樂不合,此書所記尚相爭。

而於陰瑗、阮逸,詞氣尤不能平,蓋始終自執所見者。

他如記蔡襄為蛇精之類,頗涉語怪;記室韋人三眼,突厥人牛蹄之類,亦極不經;皆不免稗官之習,故《通考》列之小說家。

然核其大綱,終非《碧》、《東軒筆錄》諸書所能並論也。

△《青箱雜記》·十卷(內府藏本)

宋吳處厚撰。

處厚字伯固,邵武人。

皇祐五年進士,初為將作丞。

以王珪薦,授館職,出知漢陽軍。

後擢知衛州,卒。

其書皆記當代雜事,亦多詩話。

晁公武《讀書志》謂所記多失實,又譏其記成都置交子務,誤以寇瑊為張詠。

案處厚以干進不遂,挾怨羅織蔡確車蓋亭詩,驟得遷擢,為論者所薄,故公武惡其人,並惡其書。

今觀所記,如以馮道為大人之類,頗乖風教不但記錄之訛。

然處厚本工吟詠,《宣和畫譜》載其題王正升隱景亭詩一首,《剡史》載其自諸暨抵剡詩二首,皆綽有唐人格意。

故其論詩往往可取,亦不必盡以人廢也。

△《錢氏私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或題錢彥遠撰。

或題錢面撰,或題錢世昭撰。

錢曾《讀書敏求記》定為錢面。

其說曰,面為彭城王第三子,昭陵之甥,故記熙寧尚主玉仙求嗣事獨詳。

其稱大父寶謨閣知台州回者,乃冀國公諱暄,字載陽,以父蔭累官駕部郎中,知撫州,移台州進少府監,權鹽鐵副使時也。

彭城王諱景臻,字道邃,冀國公第九子,建炎二年追封,故稱先王。

俗子以為起居舍人彥遠之筆,不知彥遠乃忠遜之孫,翰林學士易之子,與彭城為再從叔侄。

世次犁然,安得反有先王之稱?所辨良是。

然此書末有錢世昭序,謂叔父太尉昭陵之甥。

凡耳目之所接,事出一時,語流千載者,皆廣記而備言之。

世昭敬請其說,得數萬言,敘而集之,名曰《錢氏私志》。

據此,則是書固非彥遠所為,亦非盡面所纂。

蓋面嘗記所聞見,而世昭序而集之爾。

序稱叔父太尉,則世昭面之猶子也。

《宋史·秦魯國大長公主本傳》,主為仁宗第十四女,以景五年封慶壽,即是書中所云錢某可尚慶壽公主。

而《通考》前列秦魯國大長公主適錢景臻,後列慶壽公主而不言所適,則以慶壽公主與秦魯國大長公主分為二人,證以是書,與《宋史》相合,可知《通考》之誤。

惟其以《五代史·吳越世家》及《歸田錄》貶斥錢氏之嫌,詆歐陽修甚力,似非公論。

然其末自稱皆報東門之役,則亦不自諱其挾怨矣。

△《龍川略志》·十卷、《別志》·八卷(內府藏本)

宋蘇轍撰。

轍有《詩傳》,已著錄。

案晁公武《讀書志》載《龍川略志》六卷,《別志》四卷。

稱轍元符二年夏居循州,杜門閉目,追惟平昔,使其子遠書之於紙。

凡四十事,其秋復紀四十七事。

此本《龍川略志》作十卷,《別志》作八卷,《略志》凡三十九事,較晁公武所記少一事。

《別志》則四十八事,較晁公武所記又多一事。

蓋商維刻本,離析卷帙,已非其舊。

又誤竄《略志》中一事入《別志》中,並轍序所稱十卷之文亦維所追改也。

《略志》惟首尾兩卷,紀雜事十四條,餘二十五條皆論朝政,蓋是非彼我之見,至謫居時猶不忘也。

然惟記眾議之異同,而不似王安石、曾布諸日錄動輒歸怨於君父。

此轍之所以為轍歟。

《別志》所述,多耆舊之餘聞。

朱子生平以程子之故,追修洛、蜀之舊怨,極不滿於二蘇,而所作《名臣言行錄》,引轍此志幾及其半。

則其說信而有徵,亦可以見矣。

△《後山談叢》·四卷(內府藏本)

宋陳師道撰。

師道字無己,後山其別號也。

彭城人。

以薦為棣州教授。

徽宗時官至秘書省正字。

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陸游《老學庵筆記》頗疑此書之偽,又以為或其少時作。

然師道《後山集》前有其門人魏衍附記,稱《談叢》、《詩話》別自為卷,則是書實出師道手。

又第四卷中記蘇軾卒時太學諸生為飯僧,考軾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師道亦以是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從祀南郊,感寒疾卒。

則末年所作,非少年所作審矣。

洪邁《容齋隨筆》議其載呂許公惡韓范富一條,丁文簡陷蘇子美以撼杜祁公一條,丁晉公賂中使沮張乖一條,張乖買田宅自污一條,皆爽其實。

今考之良信。

然邁稱其筆力高簡,必傳於後世,不雲他人所贗托。

邁去師道不遠,且其考證不草草,知陸游之言未免失之臆斷也。

△《孫公談圃》·三卷(內府藏本)

宋臨江劉延世錄所聞於孫升之語也。

升字君孚,高郵人。

元中官中書舍人。

紹聖初謫汀州。

延世父時知長汀,得從升游,因錄為此書。

升為元黨籍,多述時事。

觀其記王安石見王冥中受報事,則不滿於安石。

記蘇軾以司馬光薦將登政府,升言軾為翰林學士,其任已極,不可以加。

如用文章為執政,則趙普、王旦、韓琦未嘗以文稱。

王安石在翰林為稱職,及居相位,天下多事。

若以軾為輔佐,願以安石為戒。

又記軾試館職,策題,論漢文帝宣帝及仁宗、神宗。

升率傅堯俞、王叟言,以文帝有弊,則仁宗不為無弊,以宣帝有失,則神宗不為無失。

則又不滿於軾。

記爭吊司馬光事,亦不滿程子。

殆於黨籍之中,又自行一意者歟?王《野客叢書》曰:臨汀刊《孫公談圃》三卷,近時高沙用臨汀本復刊於郡齋。

余得山陽吳氏建炎初錄本校之,多三段。

其後二段,乃公之甥朱享所記。

並著於此,庶幾異時好事者取而附之卷末云云。

今考此本,亦無此三條。

蓋雖有是說,而刊版迄未補入。

謹據所錄增入卷末,成完書焉。

(案:三段載《野客叢書》第五卷第十五條。

△《孔氏談苑》·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宋孔平仲撰。

平仲有《珩璜新論》,已著錄。

是書多錄當時瑣事,而頗病叢雜。

趙與[B081]《賓退錄》嘗駁其記呂夷節、張士遜事。

謂以宰相押麻不合當時體制,疑為不知典故者所為,必非孔氏真本。

今考其所載,往往與他書相出入。

如梁顥八十二為狀元一條,見於《齋閒覽》,錢ㄈ進寶帶一條,王禹玉上元應制一條,見於《錢氏私志》。

宰相早朝上殿一條,見於《王文正筆錄》。

上元燃燈一條,詔敕用黃殿一條,見於《春明退朝錄》。

寇萊公守北門一條,見於《國老談苑》。

其書或在平仲前,或與平仲同時,似亦摭拾成編之一證。

至於王才辨傲狠,新法之行實有力,而稱之為不慧,殊非事實。

至張士遜死入地獄等事,尤誕幻無稽,不可為訓。

與[B081]所論未可謂之無因。

姑以宋人舊本,存備參稽云爾。

△《畫墁錄》·一卷(內府藏本)

宋張舜民撰。

舜民字芸叟,自號浮休居士,又號丁齋,州人。

中進士第,為襄樂令。

累官龍圖閣待制,知定州,坐元祜黨籍,謫商州。

復集賢殿修撰,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

舜民所著《詩文名畫墁集》,是書乃所作筆記,亦以畫墁為名。

中多載宋時雜事,於《新唐書》、《五代史》均屢致不滿之詞。

蓋各有所見,不足為異,其說不妨並存。

至徐禧於永樂死事,朝廷贈恤之典,見於史冊甚詳。

而舜民乃雲徐禧不知所歸,人無道者,或曰有人見之夏國,疑亦有之。

是直以禧為屈節偷生,殊為誣妄。

舜民嘗從高遵裕西征,喜談兵事,殆因惡禧之失策,故丑其詞歟?其他載錄,亦頗涉瑣屑。

以一時典故,頗有藉以考見者,故存以備宋人小說之一種云爾。

△《甲申雜記》·一卷、《聞見近錄》·一卷、《隨手雜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並宋王鞏撰。

鞏字定國,自號清虛先生,莘縣人,同平章事旦之孫,工部尚書素之子。

嘗揚州,坐與蘇軾游,謫監筠州鹽稅,後官至宗正丞。

所記雜事三卷,皆紀東都舊聞。

《甲申雜記》凡四十二條,甲申者,徽宗崇寧三年也。

故所記上起仁宗,下訖崇寧,隨筆記載,不以時代為先後,《聞見近錄》凡一百四條,所記上起周世宗,下訖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為多。

《隨手雜錄》凡三十三條,中惟周世宗事一條,南唐事一條,吳越事一條,餘皆宋事,止於英宗之初。

二書事跡在崇寧甲申前,而原本次《甲申雜記》後,蓋成書在後也。

卷末有其從曾孫從謹跋,稱先世著書散佚,隆興元年乃得此三編於向氏抄錄合為一帙。

前有張邦基序,言得其本於張由儀,由儀則少從其父得於鞏家敝篋中。

末題甲寅五月,為高宗紹興三年,蓋向氏之本又出於張氏。

當時親傳手跡,知確為鞏撰,非依托矣。

三書皆間涉神怪,稍近稗官,故列之小說類中。

然而所記朝廷大事為多,一切賢奸進退,典故沿革,多為史傳所未詳,實非盡小說家言也。

《甲申雜記》中李定稱蘇軾一條,費袞《梁溪漫志》駁其失實。

今考袞謂軾詩自熙寧初始多論新法不便,至元豐二年有烏台詩案,前後不過十年,定雲二三十年所作,文字殊不相合,其說是也。

至謂能記二三十年作文之因,則人皆能之,似不足為東坡道,則其說未然。

書中所載定語,乃雲所作文字詩句引證經傳,隨問即答,無一字差舛。

則是指其所引之書,非指其作詩之故。

袞殆未審其語歟?

△《湘山野錄》·三卷、《續錄》·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宋僧文瑩撰。

文瑩字道溫,錢塘人。

《文獻通考》引晁公武《讀書志》以為吳僧,今案《讀書志》實無吳字,《通考》誤也。

其書成於熙寧中,多記北宋雜事。

以作於荊州之金鑾寺,故以湘山為名。

《讀書志》作四卷,《通考》則《續錄》亦作三卷,皆與今本不同,未詳孰是。

厲鶚《宋詩紀事》稱文瑩及識蘇舜欽,欲挽致於歐陽修,文瑩辭不往。

今考錄中歐陽公謫滁州一條,稱文瑩頃持蘇子美書薦謁之,迨還吳蒙見送云云,與鶚所言正相反。

豈別據他說,未及考此書耶?《續錄》中太宗即位一條,李燾引入長編,啟千古之論端,程敏政《宋紀受終考》,詆之尤力。

然觀其始末,並無指斥逆節之事,特後人誤會其詞,致生疑竇,是非作者本意,未可以為是書病也。

吳開《優古堂詩話》,論其以陽郇伯妓人入道詩誤為陳彭年送申國長公主為尼詩;朱翌《猗覺寮雜記》,論其載琴曲賀若一條,誤賀若夷為賀若弼;姚寬《西溪叢語》,論其記宋齊邱事失實。

蓋考證偶疏未為大失。

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論其載王欽若遇唐裴度事,小說習徑,亦不足深求。

惟朱弁《曲洧舊聞》曰:宇文大資言,文瑩嘗游丁晉公門,晉公遇之厚,野錄中凡記晉公事,多佐佑之。

人無董狐之公,未有不為愛憎所奪者。

然後世豈可盡欺,是則誠其一瑕耳。

△《玉壺野史》·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僧文瑩撰。

據晁公武《讀書志》,文瑩《湘山野錄》,作於熙寧中。

此書則作於元豐中,在《野錄》之後。

前有自序雲,收國初至熙寧間文集數千卷,其間神道、墓誌、行狀、實錄、奏議之類,輯其事成一家,蓋與《野錄》相輔而行。

玉壺者,其隱居之地也。

《文獻通考》載文瑩《玉壺清話》十卷,諸書所引亦多作《玉壺清話》,此本獨作《野史》,疑後人所改題。

然元人《南溪詩話》已引為《玉壺野史》,則其來已久矣。

若曹溶《學海類編》摘其中論詩之語,別名曰《玉壺詩話》,則杜撰無稽,非古人所有也。

周必大《二老堂詩話》,嘗駁其記王禹事之訛;趙與[B081]《賓退錄》,亦詆其誤以梁固之弟為固之子;王《野客叢書》,又摘其誤以龐籍對仁宗事為梁適。

蓋不無傳聞失實者,然大致則多可考證雲。

△《東軒筆錄》·十五卷(內府藏本)

宋魏泰撰。

泰字道輔,襄陽人,曾布之婦弟也。

《桐江詩話》載其試院中因上請忿爭,毆主文幾死,坐是不得取應。

潘子真《詩話》稱其博極群書,尤能談朝野可喜事。

王至跋范仲尹墓誌,稱其場屋不得志,喜偽作他人著書,如《志怪集》、《括異志》、《倦游錄》,盡假名武人張師正。

又不能自抑,作《東軒筆錄》,用私喜怒誣蔑前人。

最後作《碧》,假作梅堯臣,毀及范仲淹。

晁公武《讀書志》稱其元中記少時所聞成此書,是非多不可信。

心喜章,數稱其長,則大概已可見。

又摘王曾登甲科,劉為翰林學士相戲事,歲月差舛,相去幾二十年,則泰是書宋人無不詆其之。

而流傳至今,則以其書自報復恩怨以外,所記雜事亦多可采錄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