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不著撰人名氏。有序三首,一稱懶散道人,一稱見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

△《豐暇觀頤》·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有序三首,一稱懶散道人,一稱見廬主人,一稱醉醒逸叟,而卷首復題醉醒逸叟偶閱字。

詳其詞氣,當是一人。

一題己丑,一題辛卯,一題癸巳,皆不著年號。

中引湯賓尹《睡庵集》。

考《睡庵集》序題萬曆庚戌,則此書在是集之後。

己丑為順治六年,辛卯為順治八年,癸巳為順治十一年,是國朝人矣。

其曰豐暇,蓋取謝靈運詩臥疾豐暇豫之意。

皆雜引文集說部,不分門目。

多放曠之言,出入於佛、老之間。

至於元帝垂訓之類亦登簡牘,孰聞之而孰錄之乎?

△《懿行編》·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瑩撰。

瑩字鏡石,揚州興化人。

其書取諸史中嘉言懿行可為法程者,分類標題。

紀事之後,間為論斷,遠自上古,近至明代,凡二十九門。

每條皆載所採書名,而於前人論斷亦節取其一二焉。

△《無事編》·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項真撰。

真字不損,秀水人。

前明諸生。

入國朝官景陵縣知縣。

是書摭拾成文,漫無風旨,雜引故實,皆仍其原文,今古不辨,甚至以喬知之為晉人,疏陋可知矣。

△《葉書》·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生撰。

生有《字詁》,已著錄。

是編皆錄載籍中新雋字句。

然所採多不倫,蓋亦從類書摘抄,以備文字之用,非以是為著述也。

△《倫史》·五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成克鞏撰。

克鞏字清壇,大名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

國朝補選庶吉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

是編以五倫分五門,各有子目,君臣為數四十五,父子為數二十二,夫婦為數十一,兄弟為數十六,朋友為數三十三。

考克鞏休致在康熙三年,此書成於康熙十六年,蓋晚歲田居,借編摩以送老。

采摭蕪雜,固非所計也。

△《多識集》·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編。

裔介有《孝經注義》,已著錄。

是書凡八種,一曰快書秘錄,二曰廣快秘錄,三曰明百家說,皆雜錄前人之說;四曰耕餘雜語,為寧陽張攀龍撰;五曰譚韻新書,摘王元禎《湖海搜奇》等書而成者;六曰遺詩碎金,則皆詩話也;七曰三國問答,為陳繼儒撰;八曰梨尺牘,為袁宏道撰。

皆取各家原本節錄之,不足以言著書也。

△《雅說集》·十九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編。

是書采雜記小品凡十九種:一曰《札記內外篇》,二曰《閒居擇言》,三曰《小心齋札記》,四曰《南牖日箋》,五曰《忠節語錄》,六曰《歲寒居答問》,七曰《大中》,八曰《述古自警》,九曰《居學錄》,十曰《庸言》,十一曰《好善編》、《身世言》,十二曰《荊園小語》,十三曰《野語》,十四曰《知至編》,十五曰《芝在堂語》,十六曰《管言》,十七曰《剩言》,十八曰《中語》,十九曰《退居瑣言》。

皆明季及國初人作,亦裔介隨意摘錄,刻為一集。

△《佳言玉屑》·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編。

其體例與《多識集》、《雅說集》相同。

所採凡陳繼儒《讀書十六觀》十六條,《安得長者言》四十二條,《巖棲幽事》二十九條,徐太室《歸有園麈談》十一條,屠隆《娑羅館清言》四十六條,皆取之《眉公秘笈》中也。

△《牛戒續鈔》·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

裔介因世祖章皇帝刊印《牛戒匯鈔》,乃裒集諸書所載有關於牛戒者,列為三篇。

自序謂發明匯鈔之本旨,而推廣皇上好生之德雲。

△《希賢錄》·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編。

分為學、敦倫、致治、教家、涉世五門,每門又各分子目,以嘉言善行分注,乃康熙辛酉裔介致仕後所作。

其嘉言多采諸家語錄,善行則兼采雜說,不甚簡汰雲。

△《資麈新聞》·七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國朝魏裔介撰。

其書亦鈔撮雜說而成。

卷一曰鬼神類,皆記幽冥因果,還魂托生之事。

遇仙佛名號,必跳行出格書之,已決非裔介所為;至附冒襄鐫經靈驗四則,其中先大夫字乃襄自稱其父,亦空一字書之,裔介亦未必如此之憒憒。

卷二曰陰陽類,皆方術家言,雲出《神樞經》、《洞玄經》、《人玄秘樞經》,次以楊光先《陽宅闢謬》,次以《星野諸圖》。

卷三曰詞賦類,皆抄錄優伶戲文小曲。

卷四曰韻學類,全抄顧炎武《唐宋韻譜》舊文。

卷五無門目,其子目一曰南中遺事,記福王時軼聞,所記黃道周用兵必系其兩手以防肆掠,殆非事實,一曰都門三子傳,乃王崇簡作。

卷六曰盜賊類,記李自成始末,頗稱楊嗣昌之功,而以蔡懋德與李建泰同稱,皆斥為庸鄙,亦非公論。

卷七曰方域類,前為琉球圖,後全錄張學禮《使琉球記》。

全書皆體例猥雜,謬陋百出,與裔介他書如出二手。

又裔介以講學為事,而此書推尊二氏,如恐不及,亦與其生平言行如出兩人。

疑或妄人所托名歟?

△《嗜退庵語存》·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嚴有撰。

有字既方,歸安人。

是書為其子我斯所刊。

稱其晚年結庵城東隅,顏曰嗜退。

網羅古名儒碩輔嘉言懿行,及陰陽圖緯兵農禮樂百家眾流之書,采綜研究,成一家言,用以娛老。

名曰語存,析為內外編。

外篇卷帙稍多,故先梓內篇以問世。

其書凡分三十類,分隸古事,間附論斷。

蓋亦格言之類。

我斯所謂陰陽圖緯兵農禮樂者,則未睹焉,豈皆在外編乎?

△《勝飲編》·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郎廷極撰。

廷極有《文廟從祀先賢先儒考》,已著錄。

是書雜采經史中以酒為喻之語,匯輯成編。

自序謂不飲而勝於飲,故名之曰勝飲。

然所錄僅數十條,簡略太甚。

如引祭酒挈壺氏之類,亦多牽率。

△《經世名言》·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蘇宏祖撰。

宏祖字光啟,湯陰人。

順治丙戌進士,官知縣。

是編多采宋人格言及明人語錄,分志學、明倫、修己、窒慾、慎言、待人、涉世、治家、訓後、治道、當官、用人十二類。

其曰《經世名言》者,自序謂關乎身心之學,所謂名言;裨乎出處之微,所謂經世雲。

△《寄園寄所寄》·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趙吉士撰。

吉士有《續表忠記》,已著錄。

是編采掇諸家說部,分十二門。

曰囊底寄,皆智數事也;曰鏡中寄,皆忠孝節義事也;曰倚杖寄,述山川名勝也;曰須寄,詩話也;曰滅燭寄,談神怪也;曰焚麈寄,格言也;曰獺祭寄,雜錄故實也;曰豕渡寄,考訂謬誤也;曰裂眥寄,記明末寇亂及殉寇諸人也;曰驅睡寄,遺事之可為談助者也;曰泛葉寄,皆徽州佚聞也;曰插菊寄,皆諧謔事也,所載古事十之二三,明季事十之七八,采掇頗富而雅俗並陳,真偽互見,第成為小說家言而已。

△《擇執錄》·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家啟撰。

家啟字誠庵,蔚縣人。

順治辛卯舉人,官廣東新會縣知縣。

是書雜采嘉言善事,分三十四門。

蓋鄉閭勸善之書,趙善《自警編》之類也。

以擇執為名,過其實矣。

△《壽世秘典》·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丁其譽撰。

其譽字蜚公,如皋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行人司行人。

是書專為養生而作,凡分十二門,曰月覽,曰調攝,曰類物,曰集方,曰嗣育,曰種德,曰訓紀,曰法鑒,曰佚考,曰典略,曰清賞,曰瑣綴。

所引各條,俱各注書名於其下,大抵撮《月令廣義》、《玉燭寶典》諸書為之。

其法鑒、典略二門有錄無書,注雲嗣刻,則未成之本也。

△《同歸集》·十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吳調元撰。

調元字雨蒼,石城人。

據卷首胡世安序,蓋嘗以舉人官教諭者也。

是書成於順治丁酉,雜采前古至明末國初故實,分孝順、忠愛、孝行、世德、義門、女范、放生、佛果八門。

每條附以論斷,大旨主因果之說。

故其自序稱,願以是集告天下之讀孔、孟書而存菩提心者雲。

△《聞鍾集》·(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勞大輿撰。

大輿有《甌江逸志》,已著錄。

是編分為五集,每集前俱有自序,後附其子彥跋。

其三集序中稱順治戊戌榜發,落拓如故,蓋嘗舉於鄉而不第者也。

所載皆前人格言懿行,末附儒門功過格、當官功過格二篇,乃取袁黃、顏光衷舊本刪補之。

其意在勸善規過,而皆主於積德積福因緣果報之說,則亦為下等人說法者也。

△《遂生集》·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卓撰。

卓字丹麓,仁和人。

是書前有順治庚子卓自序曰:予所纂輯中,善惡果報,捷於影響,無非欲使天下之人不失好生之意,天下之物得遂樂生之情,故以遂生為名。

書中盛陳因果,多參以神怪之說。

如文昌化書之類,皆據為實事,蓋為悚動下愚設也。

卓所作《今世說》曰:曹顧庵目《遂生集》為鷲苑杠梁,《文津》為藝林長脯。

《文津》今未見,此集則了不異人耳。

△《畜德錄》·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席啟圖撰。

啟圖字文輿,震澤人。

官內閣中書舍人。

是集取周、秦以來迄於元、明嘉言善行,分為二十一類,亦間附批評。

取《大畜象傳》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之義,故以名書。

△《四本堂座右編》·二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潮遠編。

潮遠字卓月,揚州人。

其序自稱朱子之後,當有所考也。

是書成於康熙甲辰,分四門,一曰起家,二曰治家,三曰齊家,四曰保家。

每門又各分六子目,每目為一卷。

皆雜采前言往行,因舊文而稍刪潤之。

△《敦行錄》·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鵬翮撰。

鵬翮有《忠武志》,已著錄。

是書輯古來嘉言善行,以敦本適用分上下卷,中間又分二十一門。

書成於康熙丁巳。

後十年丁卯,慈縣知縣方允獻為之注,蓋鵬翮官浙江巡撫時也。

所紀皆厚德之事,而以徵驗一篇終之,則近乎因果之說,涉於有為而為矣。

故列之雜家類焉。

△《學仕要箴》·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圻編。

圻字邑翼,昆山人。

卷首徐元文序,謂莘田侍御始集仕學格言,圻續為纂輯,凡分十類,曰存心,曰省身,曰型家,曰處物,曰養蒙,曰舉業,曰居官,曰臨民,曰仕宦,曰慎刑。

首標蔣伊鑒定,伊即序所稱莘田侍御。

是此書實伊所作,而圻稍增益之,其標曰鑒定者,蓋讓其名於圻耳。

△《秦氏閨訓新編》·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秦爽撰。

爽有《紫陽大旨》,已著錄。

是書成於康熙丙寅,因呂氏《閨範》而增損之,而分為后妃、女主、女道、兄弟、婦道、妯娌、嫡庶、母道、後母、雜錄、處變十一目,則體例略殊。

△《庸行篇》·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牟允中撰。

允中字叔庸,天津衛人。

是書因揚州史典《願體集》而參補之。

皆先正格言,分門編輯,自達觀以至警醒,凡三十三類。

每類采輯數十則,大都取其明白顯易,可以訓俗化愚。

其立教類有允中自著讀書之法,兼論及於時文,並引八股講論數條,蓋以訓其家塾子弟者也。

△《人道譜》·(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閔忠撰。

忠,歸安人。

是書仿劉宗周《人譜》之意,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人之要,分為八集,各為標目,雜采史事而各引先儒之說以發明之。

△《讀書樂趣》·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伍涵芬撰。

涵芬字芝軒,於潛人。

康熙丁卯舉人。

是書首載朱子《四時讀書樂歌》,以見命名之意。

然四詩《晦庵集》不載,據《仙居縣志》,載此四詩題為縣人翁森作。

稱森字秀卿,號一瓢,宋亡後隱居不仕,著有《一瓢集》云云,則涵芬題為朱子者誤也。

書中分蕩胸、澄心、澹緣、怡情、論文、勵業、品詩七類。

而怡情類半載《花譜》,品詩類附入己作,亦龐雜之甚。

△《硯北雜錄》·(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黃叔琳編。

叔琳有《硯北易抄》,已著錄。

是書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昆蟲、草木,凡經史所載,旁及稗官小說,據其所見,各為采錄,亦間附以己意。

大抵主於由博返約,以為考據之資。

中多簽題粘補之處,皆叔琳晚年手自刪改,蓋猶未定之本也。

△《孝史類編》·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齊賢編。

齊賢字敬思,嘉興人。

是編前列孝經,次述歷代帝王孝行,次述歷代孝子,各以事跡相似者分類紀之,凡二十有二門。

孝為百行之原,發於至性,各不相師,未可冗陳條目。

至於修道度親一門,尤為二氏之言,非儒者之道矣。

△《經術要義》·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高元標撰。

元標字琴山,嘉興人。

其書雜采舊文,分門排纂,自孝行至閨範,凡二十五目。

末附報應一門,所徵引尤涉荒誕,標曰《經術要義》,未免名實不符矣。

△《查浦輯聞》·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查嗣栗撰。

嗣栗字德尹,海寧人。

康熙庚辰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

是書乃抄撮雜家之言可資博覽者,大抵皆節錄原文,無所考據,間有自附新語,不過數條。

下卷內有西湖事跡十餘則,乃以補吳煒《錢塘志》所未及者。

其以《鶴林玉露》為葛立方作,未免筆誤。

至以楊為楊琚,以葉子奇為葉子才,則校刊者之疏也。

△《會心錄》·四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國朝孔尚任撰。

尚任有《節序同風錄》,已著錄。

是編雜采古人清言佳事,略如沈括《清夜錄》、周密《志雅堂雜抄》之例。

自序雲,不考出處,不次前後,不分體例,間有復訛者,亦懶於刪。

蓋林居多暇,姑以寄意而已,非有意於著書也。

△《范家集略》·六卷(原任工部右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國朝秦坊撰。

坊字表行,號儼塵,無錫人。

是編分身范、程范、文范、言范、說范、閨範,自周、秦以及明代,凡前賢格言懿行,匯為一帙。

然頗冗雜,如宋太祖誓碑一事,既以帝王之事雜於臣庶中,而不殺柴氏子孫,亦無預於身范也。

△《范身集略》·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秦坊編。

坊《范家集略》以身范為先,然僅書中之一門,未為賅備,故繼為此編,專明範身之義。

分為八部,曰成部,應部,容部,貞部,慎部,坦部,辨部,誡部。

每一部為一卷,各有子目,共二十六目。

《范家集略》皆不載所出之典,而此所徵引,必注某人某文,體例較善。

然捃摭既富,亦不免儒、墨兼陳。

△《閒家編》·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俊撰。

士俊字犀川,平越人。

康熙辛丑進士,官至河東總督。

是編分家訓、家禮、家政、家壺四門,又各立子目。

皆雜引古書,間參以己見,大抵習見之詞。

其家壺之名又頗嫌杜撰,於古無稽也。

△《訓俗遺規》·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宏謀編。

宏謀有《大學衍義輯要》,已著錄。

此書乃其為江蘇按察使時以獄訟繁多,因集古今名言人人易曉者,勒成四卷,刊布宣諭。

後無錫華希閔為之重刻,又益以邵寶《手帖》、顧憲成《示兒帖》、高攀龍《家訓》及國朝張英《聰訓齋語》,及其先世所著《家勸》,共為一編雲。

△《學統存》·二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宋士宗撰。

士宗有《史學正藏》,已著錄。

是書分二十四門,各為一卷,多摘錄前人之說。

其自序謂周有老、莊,宋有象山,明有文成,兼之宗杲、大鑒輩日與吾黨爭理,即濂、洛、關、閩復生,不能驟起而勝也。

大抵攻陸、王之學以尊程、朱。

然書名學統,而中多雜引史事及說部諸書,龐雜不可枚舉。

至誌異一門,尤多怪誕不經之語,如《清異錄》所載繾綣司氤氳大使之類,豈亦有關於道學之統乎?

△《權衡一書》·四十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植撰。

植有《四書參注》,已著錄。

是編雜采諸書之言,而間斷以己意,分類四十,子目一百四十九,每一類為一卷,惟制勝分二子卷,故為四十一卷。

其曰《權衡一書》者,自序謂王充有《論衡》,蘇洵有《權書》,《論衡》《權書》皆為一家之私意,而此一書則合古今之嘉言而為之權衡也。

然惟其為一家之言,故其析理有定說,雖偏而不雜。

植乃聚百家之言連篇累牘,繁而無章,忽似類書,忽似說部,其病正在不主一家也。

△《多識類編》·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曹昌言撰。

昌言字禹拜,新建人。

是編乃其記之文。

分動物、植物二門,雜采諸書所載物性、物理,以儷語聯綴成文,頗為博洽。

前有南城陶成序,稱雍正丁未仲夏,昌言以疾卒,年二十有八。

其兄以所著《格物類纂》二卷付梓,乞成為序。

所稱書名與此本不符。

末有其兄茂先所作行狀,則稱昌言聞名山勝跡,異卉奇葩,必周歷遊覽,考其本末,間從野老農夫詢動植情形,得其實,歸即筆之於書。

所著有《玉隆紀游》、《多識類編》、《輿圖輯略》、《四書薈言》諸書,今仍名《多識類編》。

殆初名《格物類纂》,後改今名歟?

△《養知錄》·八卷(編修曹錫齡家藏本)

國朝紀昭撰。

昭有《毛詩廣義》,已著錄。

是編乃其訓課家庭之作,雜引諸書所載嘉言懿行,而以己意發明之。

分為八門,一曰論事父母舅姑,二曰論別夫婦內外,三曰論處兄弟妯娌,四曰論教子孫,五曰論厚宗族,六曰論御奴僕,七曰論制財用,八曰通論大旨。

皆為家庭以內而設,故不及涉世之事。

其曰《養知錄》者,自序謂人為利慾所昏,習俗所染,於是盡失其本心之明。

豈人本無知哉!蓋所以喪其良心者有由然耳。

特為指其大義,以養其良知良能,故曰養知雲。

△《閒家類纂》·二卷(侍講學士彭紹觀家藏本)

國朝彭紹謙撰。

紹謙字濟光,長洲人。

乾隆丁卯舉人,官至曹州府桃源同知。

是編裒輯治家格言,分為十類,曰敦倫,曰培本,曰學術,曰閒邪,曰慎交,曰教,曰貽謀,曰治生,曰馭下,曰廣愛。

貽謀門後附家塾課約一篇,則紹謙所自述也。

大旨為啟導下愚而作,故多涉於計較利害。

然不談因果,亦不談神怪,在勸善書中,猶為不詭於正雲。

△《課業餘談》·三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陶煒撰。

煒字賓玉,秀水人。

其書仿《釋名》、《廣雅》之體,采輯經史中淺近而易解者,以類編載,自天地至古音轉注,分二十有一篇。

大概人所習知,稍加裒綴,別無考訂之處。

甚至采《昭明文選》之注,連行累牘,而沒所自來,尤非著書之體。

△《福壽陽秋》·(無卷數,內府藏本)

國朝魏博編。

博字約之,江寧人。

其書凡分五集,首集為勸善篇,二集為省克編,三集為修齊錄,四集為秦庭鏡,五集為清涼散。

皆取前人格言,編次成書。

大旨勸人修福延壽,故以為名。

然多主於因果報應,故不免闌入二氏之說。

△《言行匯纂》·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之撰。

之號朗川,湘陰人。

是編分四十門,皆雜采古人嘉言懿行,以己意潤飾之,皆不著所出,亦不盡原文所有。

蓋通俗勸善之書,為下裡愚民而設者。

故語多鄙俚,且多參以禍福之說雲。

△《諸儒檢身錄》·一卷(鴻臚寺少卿曹學閔家藏本)

國朝令狐亦岱撰。

亦岱字太峰,猗氏人。

由左翼宗學教習官縉縣知縣。

是編即其官縉時所刻。

雜采諸儒格言,分為八門,曰讀書,曰講學,曰治心,曰持躬,曰處事,曰接物,曰理家,曰居官,共一百六十二條,各以己意發明之。

詞旨淺近,蓋為初學設也。

△《心鏡編》·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譚文光撰。

皆裒輯前言往行之可為法戒者,故以心鏡為名。

分敦倫、修身、勤學、積德、治家、居官、涉世、愛物、樂天、養生十類,每一類為一卷。

取格言舊本抄撮而成,亦《自警編》、《厚德錄》之類。

△《子苑》·一百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抄本之首有籍圃主人、麥溪張氏二小印,不知為著書之人、為藏書之人也。

其書雜采諸子,分人倫、性行、學業、政事、人事五門,每門之中又各分子目,於一事而彼此異同,或字句有增損者,皆參校分注,其用意頗不苟。

而所載氾濫太甚,如《博物誌》舊列小說家,謂之子可也;《水經注》則史部地理之書,《檀弓》亦經部《禮記》之文,總曰《子苑》,名與實不相應也。

是亦愛博之過矣。

──右「雜家類」雜纂之屬,一百九十六部,二千七百二十三卷,內十三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