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元胡炳文撰。炳文有《周易本義通釋》,已著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

△《純正蒙求》·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胡炳文撰。

炳文有《周易本義通釋》,已著錄。

蒙求自李瀚以下,仿其體者數家,大抵雜采經傳事實,隸以韻語,以便童子之記誦。

然多以對偶求工,不盡有關於法戒。

炳文是書,則集古嘉言善行,各以四字屬對成文,而自注其出處於下。

所載皆有裨幼學之事,以視割裂,僅供口耳者,於啟導較為切近。

上卷敘立教、明倫之事,中卷敘立身、行己之事,下卷敘待人、接物之事,略以《白鹿洞規》為準。

每卷一百二十句,總為三百六十句。

卷中又各有子目,每一目多者一二十句,少者不過四句。

中間以拘於駢儷格於聲韻,故漏落甚多。

又如黃香暖席宜入父子之倫,而反入幼學見趣條下。

陳子高讓田宜入長幼之倫,而反入處宗族條下。

其分隸亦未能悉允。

然養蒙之教,取其顯明易曉,不貴以淹博相高。

此書循諷吟哦,以資感發,與朱子《小學·外篇》足相表裡,固未可以淺近廢也。

△《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書中所引事跡,迄於南宋季年。

蓋元人所編次。

相其版式,亦建陽麻沙所刊,乃當時書肆本也。

其例以十干分集,每一集為二卷。

依廣韻次第,以四聲分隸各姓。

末二卷為覆姓,則以上一字為韻而排次之。

每姓俱引史傳人物,摘敘大略,而采其中三四字為標題,大抵在擷取新穎以供綴文之用,姓末多別附女德婚姻一門,歷敘古來淑媛及兩姓結婚故事。

蓋宋、元之間,婚禮必有四六書啟,故載之獨詳,亦以便於剽掇也。

葉盛《水東日記》曰:近代雜書,著述考據多不精。

如《翰墨全書》以彭思永為明道母舅,所謂氏族大全者尤甚。

如以趙明誠為趙之子,廣州十賢有李朝隱一作李尚隱,因而訛為李商隱。

今考中間所列朝代先後,多顛倒失次。

如王導妾雷氏干預政事,陳之張貴妃、龔孔二嬪怙寵亡國,而併入之女德,深為不倫。

又如韋思廉、劉奉林諸人既別立仙之一目,而張果、姜識諸人亦以仙術顯名,乃仍混入人物之中,無所區別,體例亦殊疏舛。

至每姓之末間附韻藻數語,如洪韻龐洪、涵洪,翁韻仙翁、塞翁之類。

既與氏族不相關涉,且掛漏無取,徒滋蛇足。

特捃摭尚為廣博,有其人為史傳志乘所不詳而獨見於此者,頗足以資旁證。

至於王氏有臨沂、太原二派,句氏避宋高宗諱分作數姓,《蘭亭會詩》名氏諸本之不同,亦間附考訂。

寸有所長,固未嘗無裨於藝苑也。

△《名疑》·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陳士元撰。

士元有《易象鉤解》,已著錄。

是書上自三皇,下迄元代,博采史傳及百家雜說。

凡古人姓名異字及更名更字與同姓名者,皆薈萃之。

其中如以司馬遷諱談為同,遂謂談同一音。

以童烏為揚雄子字,以揚雄本姓楊,字訛為揚字之類,間有訛誤。

又神仙鬼怪之名如吳剛、娥、豐隆、屏翳、神荼、鬱壘等皆詳載之,體例亦頗冗雜。

然其采摭繁富,頗廣見聞。

如洞仙部載三皇姓名,列仙傳稱介子推姓王名光之類,皆指駁其謬。

又據《史記·佞幸傳》辨《朱建傳》誤閎孺為閎籍孺,據顏延之誄辨陶徵士名淵明字元亮,亦皆有所根據,存以備考,固亦有資參證焉。

△《荊川稗編》·一百二十卷(內府藏本)

明唐順之編。

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

是編義例略仿章如愚《山堂考索》,薈萃群言,區分類聚。

其大旨欲使萬事萬物畢貫通於一書,故鉅細兼陳,門目浩博。

始之以六經,終之以六官。

六經所不能盡,則條次以九流諸家之學術,凡為類二十有七。

六官所不能盡,則賅括以歷代之史傳,凡為類二十有五。

其門人左先為之考校付梓,沒而書多殘闕,茅一相復加釐正刊行。

所引書名、人名原本錯互不合者,一相亦為訂正。

然卷帙既繁,檢校難遍,牾舛駁,尚往往而有。

如程大昌《詩議》在所撰《考古編》中,而乃以為出自《新安文獻志》。

《正諫》本《說苑》篇名,而標之為論。

《林泉高致集》所載荊浩《山水賦》、李成《山水訣》乃其人所自作,而概以為出郭思之手。

敖陶孫字器之,而訛作孫器之。

陶九成《輟耕錄》天閹之說與鑒戒無關,而濫引入宦者門中。

褚淵、王儉雖身事二姓,然不可謂之佞臣,乃列其傳論於幸門。

此類不知為原本之訛,為茅一相之竄亂。

玉瑕珠類,頗累全書。

特以其網羅本富,涉獵攸資,當語錄盛行之時,尚不失為徵實之學,錄備多識之一助,固亦無不可焉。

△《萬姓統譜》·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明凌迪知撰。

迪知有《左國腴詞》,已著錄。

是書以古今姓氏分韻編次,略仿林寶《元和姓纂》,以歷代名人履貫事跡案次時代,分隸各姓下。

又仿章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名為姓譜,實則合譜牒傳記而共成一類事之書也。

古者族系掌於官,故《周禮》小史定世系,辨昭穆。

《南史·王僧虔傳》稱司馬遷仿《周譜》以作年表,其體皆旁行斜上,是其制也。

《戰國策》稱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是週末法猶未改矣。

秦、漢以下,始私相記錄。

自世本以下,纂述不一,其存於今者,惟林寶、鄧名世、鄭樵三家,餘皆散佚。

然散見他書者尚可考見,不過明世系、辨流品而已。

迨乎南宋,啟盛行。

駢偶之文,務切姓氏。

於是《錦繡萬花谷》、《合璧事類》各有類姓一門。

元人《排韻氏族大全》而下,作者彌眾,其合諸家之書勒為一帙者,則迪知此編稱賅備焉。

其中龐雜牾,均所不免。

至於遼、金、元三史姓氏,音譯失真,舛訛尤甚。

然羅既廣,足備考訂,故世俗頗行用之,亦未可盡廢也。

書前別有《氏族博考》十四卷,大旨皆本之《氏族略》,無大發明,以其與原本相附而行,今亦姑並錄之焉。

△《喻林》·一百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元太撰。

元太字汝賢,宣城人。

嘉靖乙丑進士。

官至刑部尚書。

是書采摭古人設譬之詞,匯為一編,分十門,每門又各分子目,凡五百八十餘類,歷二十餘年而後成,用心頗為勤至。

其引書用程大昌《演繁露》之例,皆於條下註明出處,並篇目卷第一一臚載,亦迥異明人剽竊奢ㄎ之習。

其自序稱閱書四百餘種,而檢其所列書名,實不逾半,殆約舉其數,未及詳核歟。

其中隨手摭拾,亦往往不得本始。

如兒說宋人善辨者一條,本出《韓非子》,周人有仕不遇者一條,本出王充《論衡》,皆引《藝文類聚》。

懷金玉者至不生歸一條,本出《後漢書·耿傳》,而引《文選》李善注。

頭白可期汗青無日一條,本出劉知幾《史通》,而引《事文類聚》。

天寒即飛鳥走獸尚知相依一條,本出沈約所作《阮籍詠懷詩注》,而亦以為李善。

此類頗多。

又如以杜預、何休、范甯為漢人,以陳壽為魏人,以李善為隋人,皆時代舛迕。

申培《詩說》、《天祿閣外史》、《武侯心書》之類皆明代偽書,不能辨別。

《廣成子》本蘇軾從《莊子》摘出,偶題此名,乃別為一書。

無能子雲不知何代人,皆未免失於疏略。

然自六經以來,即多以況譬達意,而自古未有匯為一書者,元太是編,實為創例。

其羅繁富,零璣斷璧,均足為綴文者沾丐之資,是亦不可無一之書矣。

△《經濟類編》·一百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馮琦編。

琦字琢,臨朐人。

萬曆丁丑進士。

官至禮部尚書。

謚文敏。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為琦手錄之稿,粗分四類。

琦沒之後,其弟瑗與其門人周家棟、吳光儀稍為排纂。

且刪其重複,定為帝王、政治、儲宮、宮掖、臣、諫諍、銓衡、財賦、禮儀、樂、文學、武功、邊塞、刑罰、工虞、天、地、人倫、人品、人事、道術、物、雜言二十三類,大致與《冊府元龜》互相出入。

但《冊府元龜》惟隸事跡,此則兼錄文章。

《冊府元龜》惟以史傳為據,此則諸子百家靡不捃拾,體例少異耳。

其中采摭繁富,頗為賅洽。

史稱琦明習典故,學有根柢,此亦可見一斑。

惟此書既非琦所手校,其間所錄諸條,瑗等有所損而弗能益,故或詳或略,不盡均齊。

又離析合併,未必一一得琦本意,故分隸亦間有參錯。

然網羅繁富,大抵采自本書,究非明人類書輾轉稗販者比。

惟編內所收皆義屬正大,而道術類中有神妖諸瑣說,物類中有寶鼎琴酒諸瑣事,概以體例,頗屬蕪雜。

是則尺璧不免於微瑕,大木不免於寸朽,分別觀之可矣。

△《同姓名錄》·十二卷、《錄補》·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余寅撰。

周應賓補。

寅有《乙未私志》,應賓有《九經考異》,皆已著錄。

自梁元帝始著《古今同姓名錄》一卷,見於《隋書·經籍志》。

唐陸善經、元葉森遞相增益,其後漸佚,惟《永樂大典》有此書,而庋置禁庭,世無傳本。

寅因上據經史,旁摭稗官,起自洪荒,訖於元代,先成四卷。

應賓以其未備,搜而廣之,後寅又自續八卷,凡應賓所不欲載者,悉掇拾無遺。

二人間有互異者。

如丙吉,寅謂當姓邴。

陳涉博士孔甲,寅謂當作孔鮒之類。

其義以寅為較長。

其他采考核,訂訛辨異,殊見賅博,惟卷帙既多,不無疏謬。

如知傅霖有二矣,而宋之撰《刑統賦》者不與焉。

知周密有二矣,而宋之撰《齊東野語》者不與焉。

秦徐之音勿,因訛為福,不與漢徐福同。

孔門鄭邦,史諱邦,因改為國,不與韓水工同。

漢之塞決河者王延世,而削去世字。

宋之進《事類賦》者吳淑,而易吳為李。

甚至同地名、同神名、同樂名、同鳥獸蟲名一概錄之,尤為紊雜。

然梁元帝本書簡略,陸善經、葉森所續舛誤亦多。

此書捃摭詳備,足裨考證,固未可以晚出廢之也。

△《說略》·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顧起元撰。

起元有《金陵古金石考》,已著錄。

是編《明史·藝文志》作六十卷。

考起元自序,全書實止三十卷,與此本相合,蓋《明史》偶誤也。

其書雜采說部,件繫條列,頗與曾造《類說》、陶宗儀《說郛》相近,故《明史》收入小說家類。

然詳考體例,其分門排比,編次之法實同類書,但類書隸事,此則纂言耳。

雖其中旁及二氏,及參以怪異詭瑣之事,嗜奇愛博,不免駁雜。

然明代類書大抵剽竊,無資實用。

起元所作,頗有體裁。

凡所採摭,大抵多出自本書,不由販鬻,其史別、典述諸門,尤為有益於考證。

《江南通志》稱起元學問賅博,凡古今成敗,人物賢否,諸曹掌故,無不通曉,亦可見其梗概雲。

△《天中記》·六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陳耀文撰。

耀文有《經典稽疑》,已著錄。

是編乃其類事之書。

以所居近天中山,故題曰《天中記》。

世所行本皆五十卷,卷端亦不題次第,草略殊甚,蓋初刻未竟之本。

惟此本作六十卷,與《明史·藝文志》合,乃耀文之完書也。

明人類書,大都沒其出處,至於憑臆增損,無可徵信。

此書援引繁富,而皆能一一著所由來,體裁較善。

惟所標書名,或在條首,或在條末,為例殊不畫一。

又第一卷內篇目已畢,復綴以張衡《靈憲》一篇,編次亦無條理。

然有明一代稱博洽者推楊慎,後起而與之爭者則惟耀文,所學雖駁雜不純,而見聞終富。

故所採自九流毖緯以逮僻典遺文,羅頗廣,實可為多識之資。

每條間附案語。

如《玉篇》、《廣韻》之解誕字為生,《水經注》之以苗茨堂為茅茨堂,《世說注》以錢唐為錢塘,唐《逸史》之記孫思邈年代舛錯,《新唐書》之載安祿山死日乖互,皆為抉摘其失。

又向來類書之沿訛者,如《合璧事類》以狄兼為魏,《錦繡萬花谷》以浮圖泓為一行,《事文類聚》以劉溉為到溉,《萬卷菁華》以晉建元元年為漢武帝,孔氏《續六帖》以三陽宮為逭暑宮,皆一一辨證。

尤能於隸事之中,兼資考據,為諸家之所未及。

范守己《曲洧新聞》謂是書鶴門無浮邱翁、王子晉、丁令威、徐亞卿四事,浦門無青浦、黃浦等水,頗譏其漏。

郭孔太《書傳正誤》亦謂其失載《紫薇苑》。

夫天下事物無窮,一書卷帙有限,自有類書以來,未有兼括無遺者。

《太平御覽》卷帙盈千,所未錄者尚不知凡幾,況此五六十卷之書乎?是固不足為耀文病也。

△《圖書編》·一百二十七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章潢撰。

潢有《周易象義》,已著錄。

是編取左圖右書之意,凡諸書有圖可考者皆匯輯而為之說。

一捲至十五卷為經義。

十六卷至二十八卷為象緯歷算。

二十九捲至六十七卷為地理。

六十八卷至一百二十五卷為人道。

一百二十六卷為易象類編,一百二十七卷為學詩多識,此二卷與圖譜無涉,別綴於末,蓋《玉海》附錄諸書例也。

其門人萬尚前序,稱是編肇於嘉靖壬戌,成於萬曆丁丑。

考潢年譜,乃稱萬曆五年丁丑論世編成,又稱萬曆十三年乙酉出《圖書編》與鄧元錫《函史》相證。

然則初名《論世編》,後乃改此名矣。

明人圖譜之學,惟此編與王圻《三才圖會》號為巨帙。

然圻書門目瑣屑,排纂冗雜,下至弈棋牙牌之類,無所不收,不及潢書之體要。

其所繫諸說,亦皆捃掇殘剩,未晰源流。

甚至軍器類中所列鞭、間二圖稱鞭為尉遲敬德所用,間為秦叔寶所用,雜采《齊東之語》,漫無考證,亦不及潢書之引據古今,詳賅本末。

雖儒生之見,持論或涉迂拘,然采摭繁富,條理分明。

浩博之中,取其精粹。

於博物之資,經世之用,亦未嘗無百一之裨焉。

△《駢志》·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禹謨撰。

禹謨有《經籍異同》,已著錄。

是書取古事之相類者比而錄之。

對偶標題,而各注其所出於條下,不立門目,但以甲至癸十干為序,而大較以類相從。

其中嗜博愛奇,務盈卷帙,如晏子宅、晏子塚、蘇秦宅、蘇秦塚之類,古來有宅有塚者豈能遍收。

秦趙高為丞相,漢趙高為太守之類,古來同姓名者更難悉數。

又如平仲君遷,乃《吳都賦》之本文。

橘不逾淮,貉不逾汶,乃《考工記》之成語。

因而采為駢句,名為隸事,實則鈔胥,齊、梁來儷偶之文亦恐罄竹難盡。

至於癸部所載及於經典一字之異同,如浴乎沂,沿乎沂,詠而歸,詠而饋,則經典釋文且將全錄矣。

然所採既繁,所儲遂富,或一言而出典各殊,或兩事而行蹤相近,多可以考證異同,辨別疑似。

其中間有考證。

如漢高帝母溫姓,駁司馬貞依托班固碑之類,雖未必果確,亦可存備一說。

大抵簡核不及趙崇絢之《雞肋》,而博贍則勝方中德之《古事比》也。

△《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補遺》·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明彭大翼撰。

大翼字舉,又字一鶴,揚州人。

是書有萬曆乙未廖自伸序,稱其冠軍諸生者廿有餘年,竟不得一登賢書。

其弟大翱序則稱其宦游百越,凌儒序亦稱其浩然解組,杜門海上。

則又嘗隸仕籍,其嘗為何官則不可得詳矣。

據卷端凡例,是書成於萬曆乙未。

浸淫散佚越二十餘年,至萬曆己未,其孫胥張幼學乃尋繹舊聞,踵事增定,遂成完帙。

則幼學又有所附益不盡大翼之舊本也。

(案:焦序作於乙未,已稱幼學增定,與凡例不符,疑坊本翻刻訛己為乙。

)凡分宮、商、角、徵、羽五集,如趙《因話錄》例。

然書於五音之義各有所取,大翼此書則臣職一門割隸宮、商二集,親屬一門割隸商、角二集,無所分別。

特以紀其部帙如甲稿、乙稿之類而已。

中分四十五門,門又各分子目,大致與他類書相等。

惟《卉原訓草》,而以《草卉》標題,似乎字復。

然考沈約詩有勿言草卉賤,幸宅天地中語,則自有出典,未可議也。

又道教、神仙分為二部,與他類書亦稍別。

考《漢志》道家、神仙家原自分別,則亦古義矣。

所收雖多掇拾群籍,不盡采自本書,而網羅繁富,存之亦足備參考焉。

△《古儷府》·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誌慶編。

誌慶字與游,昆山人。

天啟丁卯舉人。

是書以六朝、唐、宋駢體足供詞藻之用者,采摭英華,分類編輯。

其漢、魏賦頌之類,雖非四六,而典實博麗,已開對偶之漸者,亦並取焉。

分十八門,曰天文,曰地理,曰歲時,曰帝王,曰宮掖,曰儲宮,曰帝戚,曰人,曰職官,曰禮,曰樂,曰道術,曰文學,曰武功,曰居處,曰恩賚,曰物類。

子目凡一百八十有二。

大概仿歐陽詢《藝文類聚》之例,或載全篇,或存節本,與他類書割裂,僅存字句者不同。

所引止於宋以前,又皆從各總集,別集採出,亦不似明人類書輾轉稗販,冗瑣舛訛。

惟間收《玉海》所載偶句,稍為猥雜。

以例推之,則吳淑《事類賦》將全部收入乎?幸其偶一見之,故尚不甚為累也。

△《廣博物誌》·五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董斯張撰。

斯張有《吳興備志》,已著錄。

晉張華《傅物誌》世所傳本,真偽相淆,簡略亦甚。

南宋李石嘗續其書,雖旁摭新文,尚因仍舊目。

斯張從而廣之,遂全改華之體例,變為分門隸事之書。

凡分大目二十有二,子目一百六十有七。

所載始於《三墳》,迄於隋代,詳略互見,未能首尾賅貫。

其徵引諸書,皆標列原名,綴於每條之末,體例較善,而中間亦有舛駁者。

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皆采摭古書,原名具在。

乃斯張所引,凡出自二書者,往往但題《御覽》、《廣記》之名,而沒所由來,殊為不明根據。

又圖經不言某州,地誌不言某代,隨意剽掇,亦頗近於稗販。

《三墳》為毛漸偽撰,漢《雜事秘辛》為楊慎贗作,世所共知。

乃好異喜新,雜然並載,更不免疏於持擇。

至若孔疏、鄭箋,牽連滿幅,道經、釋典,采錄盈篇,愛博貪多,尤傷枝蔓。

然其羅既富,唐以前遺文墜簡,裒聚良多。

在明代諸類書中,固猶為近古矣。

△《御定淵鑒類函》·四百五十卷康熙四十九年聖祖仁皇帝御定。

類書自《皇覽》以下,舊本皆佚。

其存於今者,惟《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六帖》為最古,明俞安期刪其重複,合併為一。

又益以韓鄂《歲華紀麗》,而稍采杜佑《通典》,以補所闕,命曰《唐類函》。

六朝以前之典籍,頗存梗概。

至武德貞觀以後,僅見題詠數篇,故實則概不及焉。

考《輟耕錄》載趙孟之言,謂作詩才使唐以下事便不古,其言已稍過當。

明李夢陽倡復古之說,遂戒學者無讀唐以後書。

夢陽嘗作黃河水繞漢宮牆一篇,以末句用郭汾陽字,涉於唐事,遂自削其稿,不以入集。

安期編次類書,以唐以前為斷,蓋明之季年,猶多持七子之餘論也。

然詩文隸事在於比例精切,詞藻典雅,不必限以時代。

漢去戰國不遠,而詞賦多用戰國事,六朝去漢不遠,而詞賦多用漢事,唐去六朝不遠,而詞賦多用六朝事。

今距唐幾千年,距宋、元亦數百年,而曰唐以後事不可用,豈通論歟?況唐代類書原下括陳、隋之季,知事關勝國,即屬舊聞。

既欲羅,理宜賅備。

又豈可橫生限斷,使文獻無徵。

是以我聖祖仁皇帝特命儒臣,因安期所編,廣其條例,博采元、明以前文章事跡,臚綱列目,薈為一編,務使遠有所稽,近有所考,源流本末,一一燦然。

計其卷數,雖僅及《太平御覽》之半,然《御覽》以數頁為一卷,此則篇帙既繁,兼以密行細字,計其所載,實倍於《御覽》。

自有類書以來,如百川之歸巨海,九金之萃鴻鈞矣。

與《佩文韻府》、《駢字類編》皆亙古所無之巨製,不數宋之四大書也。

△《御定駢字類編》·二百四十卷康熙五十八年聖祖仁皇帝敕撰,雍正四年告成,世宗憲皇帝制序頒行。

謹案唐以來隸事之書,以韻為綱者,自顏真卿《韻海鏡源》而下,所採諸書,皆齊句尾之一字,而不齊句首之一字。

惟林寶《元和姓纂》、鄧椿《古今姓氏書辨證》、《元人排韻事類氏族大全》以四聲二百六部分隸諸姓,於覆姓齊其首一字,使以類從。

然皆書中之變例,非書中之通例也。

凌迪知《萬姓統譜》,隨姓列名,體例略如《韻府》,然亦以首一字排比其人,非《記事纂言》之比也。

我聖祖仁皇帝天裁獨運,始創造是編。

俾與《佩文韻府》一齊尾字,一齊首字,互為經緯,相輔而行。

凡分十有二門,曰天地,曰時令,曰山水,曰居處,曰珍寶,曰數目,曰方隅,曰采色,曰器物,曰草木,曰鳥獸,曰蟲魚。

又補遺一門曰人事。

所隸標首之字凡一千六百有四,每條所引以經史子集為次,與《佩文韻府》同。

而引書必著其篇名,引詩文必著其原題。

或一題而數首者,必著其為第幾首,體例更為精密。

學者據是兩編以考索舊文,隨舉一字,應手可檢。

較他類書門目紛繁,每考一事,往往可彼可此,猝不得其部分者,其披尋之難易,固迥不侔矣。

△《御定分類字錦》·六十四卷康熙六十一年聖祖仁皇帝御定。

皆采掇成語,裁為駢偶,分類編輯。

每類以二字、三字、四字為次,各詳引原書,注於條下。

考類書全用對句,始於隋杜公瞻之《編珠》。

然其書《隋志》、《唐志》皆不載,至《宋志》始著錄,而宋人無引用者,亦無舊刻舊鈔流傳於世。

至康熙中,乃有高士奇家刊本,頗疑依托。

其灼然可徵者,當自《初學記》之事對始。

然亦僅每門之內,載有數條,非全部如是。

其全部對句者,以楊慎《謝華啟秀》為稍博,然捃摭未富,篇帙無多,標新異則有餘,備採用則不足也。

是編所錄,皆《石渠天祿》之珍藏,既多未睹之秘,又仰遵訓示,體例詳明,翦裁皆得其菁華,配隸務權其銖兩。

遇麗句可供文藻,而單詞不可駢連者,寧各依字數附綴於末,謂之備用,而不強為之湊泊。

是以抽黃對白,巧若天成,合璧分璋,詞如己出。

昔宋人四六,喜綴成句,一篇之內不過數聯而已。

宋人詩話又喜稱巧對。

如帶眼、琴心、殺青、生白之類,一集之內亦不過數聯而已。

至於累牘連篇,集為巨帙,無一字一句之不工,則自古以來,未有逾於此編者矣。

△《御定子史精華》·一百六十卷康熙末聖祖仁皇帝敕修,雍正五年世宗憲皇帝御定頒行。

四庫之中,惟子史最為浩博,亦最為蕪雜。

蓋紀傳編年以外,凡稗官野記,皆得自托於史。

儒家以外,凡異學方技,皆得自命為子。

學者雖病其冗濫,而資考證廣學問者,又錯出其中,不能竟廢,卷帙所以日繁也。

或寒門細族,艱於購求;或僻壤窮鄉,限於耳目,則涉覽有所不能遍。

或貪多務得,不別瑕瑜;或嗜異喜新,偏矜荒誕,則持擇有所不能精。

於是刪纂之學興焉。

然摘錄之本,如庾仲容之《子鈔》(案:《子鈔》世無傳本,其文散見《永樂大典》中),馬總之《意林》,簡略不詳,錢端禮之《諸史提要》,疏陋寡緒;楊侃之《兩漢博聞》、林鋮之《漢雋》,偏舉不全。

即洪邁之《經子法語》、《諸史精語》,呂祖謙之《十七史詳節》,亦未為善本。

明人所輯,叢脞彌甚,益自鄶無譏。

聖祖仁皇帝嘉惠藝林,特命纂輯此編,俾其知津逮。

分三十類,子目二百八十。

凡名言雋句,采掇靡遺。

大書以標其精要,分注以詳其首尾,原原本本,條理秩然,繁簡得中,翦裁有法。

守茲一帙,可以富擬百城,於子史兩家,誠所謂披沙而簡金,集腋而為裘矣。

△《御定佩文韻府》·四百四十四卷康熙五十年聖祖仁皇帝御定。

考《唐書·藝文志》載:顏真卿《韻海鏡源》二百卷,釋皎然陪顏使君修《韻海》畢,東溪泛舟餞諸文士詩,有外史刊新韻,中郎定古文,菁華兼百氏,縑雅備三墳句。

其自注又有魯公著書,依《切韻》起東字腳語。

然則分韻隸事,始自真卿。

今其書不傳。

宋、元間作者頗夥,謂之詩韻。

(語詳《韻府群玉》條下。

)其傳於今者惟《韻府群玉》為最古,至明又有《五車韻瑞》,然皆疏漏不完,舛訛相踵。

楊慎作《韻藻》,朱彝尊作《韻粹》,其子昆田又作《三體摭韻》,皆欲補陰氏凌氏之闕而仍未賅備。

是以我聖祖仁皇帝特詔儒臣,羅典籍,輯為是編。

每字皆先標音訓。

所隸之事凡陰氏、凌氏書所已采者,謂之韻藻,列於前,兩家所未采者,別標增字,列於後。

皆以兩字、三字、四字相從,而又各以經史子集為次。

其一語而諸書互見者,則先引最初之書,而其餘以次注於下,又別以事對摘句附於其末。

原本不標卷第,但依韻厘為一百六卷。

而中分子卷二十有四。

今以篇頁繁重,編為四百四十四卷。

自有《韻府》以來,無更浩博於是者。

俯視陰氏、凌氏之書,如滄海之於蠡勺矣。

考康熙五十九年大學士王等恭制《韻府拾遺》序,有曰《佩文韻府》書成,卷帙一百有六。

間諸臣分纂之時,每繕初稿,先呈御覽。

我皇上十行並下,點摘闕遺。

舉凡六經奧義詁訓之所難通,四部僻書棗梨之所未鋟,莫不親加批乙,宣付諸臣,再三稽考。

雖諸臣眾手合作之書,實我皇上一心裁定之書也云云。

蓋由聖學高深,為千古帝王所未有,故是書博贍,亦千古著述所未有也。

△《御定韻府拾遺》·一百十二卷康熙五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御定,以抬《佩文韻府》之遺也。

《佩文韻府》凡一萬八千餘頁,藝林傳佈,已浩若望洋,而睿慮周詳,猶恐滄海之兼收,或有涓流之未會,故特命搜奇抉秘,續輯是書。

其分韻悉准前編,其所補則為例有四。

凡前編所有之字,則惟增韻書之音切。

如一東之東字,注唐韻、正韻德紅切,集韻、韻會都籠切是也。

凡前編未收之字,從他韻增入者,則兼注音義。

如二冬之庸字,注廣韻丑凶切,集韻癡凶切,並音童,與傭同,集韻均也直也,又注照廣韻增入是也。

其文句典故為前編所未載者,謂之補藻,東字下引禹貢北東諸條是也。

前編已載而所注未備者,謂之補注,東字下引《周易折中集》說居東諸條是也。

羅賅備,體例詳明。

大學士王等恭制序文所謂舉大而及其細,則《拾遺》為《韻府》之支流。

附少以成其多,則《拾遺》為《韻府》之全璧也。

聖人制事,精益求精,不留絲毫之欠闕,此亦一端矣。

舊本不標卷第,與《佩文韻府》同。

今以一韻為一卷,其篇頁稍多者,分六子卷為一百十有二卷。

△《格致鏡原》·一百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元龍撰。

元龍字廣陵,海寧人。

康熙乙丑進士及第,歷官文淵閣大學士。

謚文簡。

是編乃其類事之書。

其曰《格致鏡原》者,自昔類書,大抵縷陳舊跡,與史傳相參,或臚列典章,與會要相佐。

此所採輯,分三十類,曰乾象,曰坤輿,曰身體,曰冠服,曰宮室,曰飲食,曰布帛,曰舟車,曰朝制,曰珍寶,曰文具,曰武備,曰禮器,曰樂器,曰耕織器物,曰日用器物,曰居處器物,曰香奩器物,曰燕賞器物,曰玩戲器物,曰,曰蔬,曰木,曰草,曰花,曰果,曰鳥,曰獸,曰水族,曰昆蟲。

皆博物之學,故曰格致。

又每物必溯其本始,略如事物紀原,故曰鏡原也。

其採擷極博,而編次具有條理。

又以明人類書多不載原書之名,攘古自益,因各考訂所出,必系以原書之名。

雖所據或間出近代之本,不能盡溯其源,而體例秩然,首尾貫串,無諸家叢冗猥雜之病,亦庶幾乎稱精核矣。

其書為康熙戊子丁亥間元龍歸養時所作。

後官廣西巡撫,乃刊行之於粵中雲。

△《讀書紀數略》·五十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宮夢仁編。

夢仁字定山,泰州人。

康熙戊戌進士,官至福建巡撫。

康熙四十六年,聖駕南巡。

夢仁方罷官裡居,因恭迎六御,以此書奏呈御覽。

得旨刊行,遂並版繳進。

至今存貯於內府,亦儒生之榮遇也。

前奏摺二通,摺稱五十二卷,此本實五十四卷,或鋟木時析其兩卷歟?其書分天、地、人、物四大綱。

天部分子目四,地部分子目十,人部分子目二十九,物部分子目十一。

凡諸書所載故實,有數可紀者,各以類從。

大抵以王應麟《小學紺珠》、張九韶《群書拾唾》為藍本,而稍摭宋、元、明事附益之,較二家之書頗為賅備。

每類先標目錄,亦較二家之書為易檢尋。

雖載籍極博,未能包括無遺,所載諸事,又或不注所出,然凡例稱數之可紀,既數不勝數。

而汗牛充棟之書,更難盡讀。

茲不過就耳目所及見聞,懼其略而弗詳,故名之曰略。

又稱題下必注某書,示不忘本也。

其間多有不注者,大約世所習見之書,亦或鈔時偶忘。

若原本所未注,則彼先失記,相沿已久,且難遍考云云。

則夢仁固已自言之,無庸執以相病矣。

謹案倪國璉《康濟錄》,仰蒙皇上敕內直諸臣重為刪潤,並賜嘉名,官為刊版,故列於官撰諸書之中。

此書雖版貯內府,而既非官撰,亦非官刊,不過與馬《繹史》同例,故仍以作者時代為次。

△《花木鳥獸集類》·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吳寶芝撰。

寶芝,石門人。

是書集花木鳥獸故實,分門臚列。

原本卷端題臣吳寶芝恭纂字,當為經進之本也。

上卷凡四十三目,中卷凡四十二目,下卷凡二十五目,皆采掇舊文,以供詞藻之運用。

旁及稗官小說,下至詩詞佳句,無不博引。

大旨主於湔滌陳因,羅新穎,較諸家類書所載,蹊徑頗殊。

中間如《三國典略》、《瑞應圖》、《字說》等書,久已佚亡,亦不免輾轉稗販之弊。

然搜奇抉異,出於獨得者居多,蓋《清異錄》之支流,而《全芳備祖》之餘派也。

卷帙無多,而轉以少勝。

固勝於連篇累牘,數見不鮮者矣。

△《別號錄》·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葛萬里撰。

萬里號夢航,昆山人。

其書取宋、金、元、明人別號,以下一字分韻編輯。

宋、金、元人共一卷,明人八卷,時彌近者彌易詳也。

考錢曾《讀書敏求記》,載有宋淳間錢塘徐光浦《自號錄》一卷,載當代名公鉅卿騷人墨士之號,譚友聞序之。

其本為元至正間華亭孫道明所鈔,今未之見。

萬里此書,蓋仿其例而廣之者也。

古人冠而稱字,年過五十稱伯仲而已。

至《左傳》所載子產、子美,至於兩字並行,已難辨識,然猶無別號。

《戰國策》有寒泉子,其為氏為號不可考。

商山四皓,皆自有名姓,而又有黃綺諸稱,其別號之所乎?自唐以後,名目彌繁,萬里序稱盛於南宋,濫於明,見者莫知為誰,誠為確論。

惟其體例苟簡,每韻惟第一人標兩字,以下皆但標一字,驟觀殊不了了。

又宋、金、元但注時代,明人則兼注爵裡,而爵止兩字,裡止一字,亦費推求。

其中如坡韻收蘇軾之東坡,而翁韻乃遺歐陽修之醉翁。

失之眉睫,亦多遺漏。

要其采摭之勤,實足以資考據。

雖似瑣屑,而於史學有補。

楊萬里之於院吏,固時得一字師也。

△《宋稗類鈔》·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潘永因編。

永因有《讀史津逮》,已著錄。

是書以宋人詩話、說部分類纂輯,凡五十九門。

末附搜遺一卷,以補諸門之所未備,亦江少虞《事實類苑》之流。

惟皆不著所出,是其一失。

蓋明人編輯舊文,往往如是,永因尚沿其舊習也。

又如異數門中盧延讓紅綾餅餡事,則上及唐末。

符命門中庚申帝事,武備門中泰定間鄧弼事,則不及元時。

諂媚門中徐學詩劾巖嵩,嘉定人有與同姓名者,遂改為學謨事,並闌入明代。

皆失斷限。

至武備門中載狄青不祖狄仁樂,不去黥文之類,分隸亦多未允。

然宋代雜記之書,最為汗漫,是編掇集英華,網羅繁富,且分門別類,較易檢尋,存之亦可資考核也。

──右「類書類」六十五部,七千零四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