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然風後以下,皆出依托。其間孤虛、王相之說,雜以陰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

《史記·穰苴列傳》稱,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證。

然風後以下,皆出依托。

其間孤虛、王相之說,雜以陰陽五行;風雲、氣色之說,又雜以占候。

故兵家恆與術數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

其最古者,當以孫子、吳子、司馬法為本,大抵生聚訓練之術,權謀運用之宜而已。

今所採錄,惟以論兵為主,其餘雜說,悉別存目。

古來偽本流傳既久者,詞不害理,亦並存以備一家。

明季游士撰述,尤為猥雜。

惟擇其著有明效,如戚繼光《練兵實紀》之類者,列於篇。

△《握奇經》·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一作《握機經》,一作《幄機經》。

舊本題風後撰,漢丞相公孫弘解,晉西平太守馬隆述贊。

案《漢書·藝文志·兵家陰陽》風後十三篇。

班固自注曰:圖二卷,依托也。

並無《握奇經》之名。

且十三篇,《七略》著錄,固尚以為依托。

則此經此解,《七略》不著錄者,其依托更不待辨矣。

馬隆述贊,《隋志》亦不著錄,則猶之公孫弘解也。

考唐獨孤及《毗陵集》有《八陣圖記》,曰:黃帝順煞氣以作兵法,文昌以命將。

風後握機制勝,作為陣圖,故八其陣,所以定位也。

衡抗於外,軸佈於內,風雲附其四維,所以備物也。

虎張翼以進,蛇向敵而蟠,飛龍翔鳥,上下其旁,所以致用也。

至若疑兵以固其餘地,遊軍以案其後列,門具將發,然後合戰。

弛張則二廣迭舉,犄角則四奇皆出云云。

所說乃一一與此經合。

疑唐以來好事者因諸葛亮八陣之法,推演為圖,托之風後。

其後又因及此記,推衍以為此經,並取記中握機制勝之語以為之名。

《宋史·藝文志》始著於錄,其晚出之顯證矣。

高似孫《子略》曰,馬隆本作《幄機》。

序曰:幄者帳也,大將所居。

言其事,不可妄示人,故雲《幄機》。

則因握幄字近而附會其文。

今本多題曰《握奇》,則又因經中有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之語,改易其名也。

似孫又云:總有三本,一本三百六十字,一本三百八十字,蓋呂尚增字以發明之。

其一行間有公孫弘等語。

今本衍四字。

校驗此本,分為三章,正得三百八十四字,蓋即似孫所謂衍四字本也。

經後原附續圖,據《書錄解題》亦稱馬隆所補。

然有目而無圖,殆傳寫佚之歟?

△《六韜》·六卷(通行本)

舊本題周呂望撰。

考《莊子·徐無鬼篇》,稱金版六弢。

《經典釋文》曰:司馬彪、崔譔雲,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

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

(案:今本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次,與陸德明所注不同。

未詳孰是,謹附識於此。

)則戰國之初,原有是名。

然即以為《太公六韜》,未知所據。

《漢書·藝文志·兵家》不著錄,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

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

則《六弢》別為一書。

顏師古注以今之《六韜》當之,毋亦因陸德明之說而牽合附會歟?《三國誌·先主傳注》,始稱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

《隋志》始載《太公六韜》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師姜望撰。

唐、宋諸志皆因之。

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

中間如避正殿乃戰國以後之事。

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

(案:《路史》有虞舜時,伯益為百蟲將軍之語。

雜說依托,不足為據。

)其依托之跡,灼然可驗。

又龍韜中有陰符篇云: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

蓋偽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為符節之符,遂粉飾以為此言,尤為鄙陋。

殆未必漢時舊本。

故《周氏涉筆》謂其書並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

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文代、陰書等篇為孫、吳、尉繚所不屑道。

然晁公武《讀書志》稱,元豐中,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頒武學,號曰七書。

則其來已久,談兵之家恆相稱述。

今故仍錄存之,而備論其踳駁如右。

△《孫子》·一卷(通行本)

周孫武撰。

考《史記·孫子列傳》,載武之書十三篇,而《漢書·藝文志》乃載《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故張守節《正義》以十三篇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

杜牧亦謂武書本數十萬言,皆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以成此書。

然《史記》稱十三篇在《漢志》之前,不得以後來附益者為本書,牧之言固未可以為據也。

此書注本極夥。

《隋書·經籍志》所載,自曹操外,有王凌、張子尚、賈詡、孟氏、沈友諸家。

《唐志》益以李筌、杜牧、陳皞、賈林、孫鎬諸家。

馬端臨《經籍考》又有紀燮、梅堯臣、王皙、何氏諸家。

歐陽修謂兵以不窮為奇,宜其說者之多,其言最為有理。

然至今傳者寥寥。

應武舉者所誦習,惟坊刻講章,鄙俚淺陋,無一可取。

故今但存其本文著之於錄。

武書為百代談兵之祖,葉適以其人不見於《左傳》,疑其書乃春秋末戰國初山林處士之所為。

然《史記》載闔閭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則確為武所自著,非後人嫁名於武也。

△《吳子》·一卷(通行本)

周吳起撰。

起事跡見《史記·列傳》。

司馬遷稱起兵法世多有,而不言篇數。

《漢·藝文志》載《吳起》四十八篇。

然《隋志》作一卷,賈詡注。

《唐志》並同。

鄭樵《通志略》又有孫鎬注一卷。

均無所謂四十八篇者。

蓋亦如孫武之八十二篇出於附益,非其本書世不傳也。

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三卷,稱唐陸希聲類次為之,凡說國、料敵、治兵、論將、變化、勵士六篇。

今所行本雖仍並為一卷,然篇目並與《讀書志》合,惟變化作應變,則未知孰誤耳。

起殺妻求將,齧臂盟母,其行事殊不足道。

然嘗受學於曾子,耳濡目染,終有典型,故持論頗不詭於正。

如對魏武侯則曰在德不在險;論制國治軍則曰教之以禮,勵之以義;論為將之道則曰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大抵皆尚有先王節制之遺。

高似孫《子略》謂其尚禮義,明教訓,或有得於司馬法者,斯言允矣。

△《司馬法》·一卷(通行本)

舊題齊司馬穰苴撰。

今考《史記·穰苴列傳》,稱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於其中,因號曰司馬穰苴兵法。

然則是書乃齊國諸臣所追輯。

隋、唐諸志皆以為穰苴之所自撰者,非也。

《漢志》稱《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

陳師道以傳記所載司馬法之文今書皆無之,疑非全書。

然其言大抵據道依德,本仁祖義,三代軍政之遺規猶藉存什一於千百。

蓋其時去古未遠,先王舊典,未盡無徵,摭拾成編,亦漢文博士追述王制之類也。

班固序兵權謀十三家。

形勢十一家,陰陽十六家,技巧十三家。

獨以此書入禮類,豈非以其說多與周官相出入,為古來五禮之一歟?胡應麟《筆叢》惜其以穰苴所言參伍於仁義禮樂之中,不免懸疣附贅。

然要其大旨,終為近正,與一切權謀術數迥然別矣。

隋、唐志俱作三卷。

世所行本,以篇頁無多,並為一卷。

今亦從之,以省繁碎焉。

△《尉繚子》·五卷(通行本)

周尉繚撰。

其人當六國時,不知其本末。

或曰魏人,以天官篇有梁惠王問知之。

或又曰齊人,鬼谷子之弟子。

劉向《別錄》又云:繚為南君學。

未詳孰是也。

《漢志·雜家》有《尉繚》二十九篇。

《隋志》作五卷。

《唐志》作六卷,亦併入於雜家。

鄭樵譏其見名而不見書,馬端臨亦以為然。

然《漢志》兵形勢家內實別有《尉繚》三十一篇。

故胡應麟謂兵家之《尉繚》即今所傳,而雜家之《尉繚》並非此書。

今雜家亡而兵家獨傳,鄭以為孟堅之誤者,非也。

特今書止二十四篇,與所謂三十一篇者數不相合,則後來已有所亡佚,非完本矣。

其書大指主於分本末,別賓主,明賞罰,所言往往合於正。

如雲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

又雲,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

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

皆戰國談兵者所不道。

晁公武《讀書志》有張載注《尉繚子》一卷,則講學家亦取其說。

然書中兵令一篇,於誅逃之法言之極詳。

可以想見其節制,則亦非漫無經略,高談仁義者矣。

其書坊本無卷數。

今酌其篇頁,仍依《隋志》之目,分為五卷。

△《黃石公三略》·三卷(通行本)

案黃石公事見《史記》。

《三略》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雲下邳神人撰,成氏注。

唐、宋藝文志所載並同。

相傳其源出於太公,圮上老人以一編書授張良者,即此。

蓋自漢以來,言兵法者往往以黃石公為名,史志所載有《黃石公記》三卷,《黃石公略注》三卷,《黃石公陰謀乘斗魁剛行軍秘》一卷,《黃石公神光輔星秘訣》一卷,又《兵法》一卷,《三鑒圖》一卷,《兵書統要》一卷。

今雖多亡佚不存,然大抵出於附會。

是書文義不古,當亦後人所依托。

鄭瑗《井觀瑣言》稱其剽竊老氏遺意,迂緩支離,不適於用。

其知足戒貪等語,蓋因子房之明哲而為之辭,非子房反有得於此。

其非圮橋授受之書明甚。

然後漢光武帝詔引黃石公柔能制剛、弱能制強之語,實出書中所載軍識之文。

其為漢詔援據此書,或為此書剽竊漢詔,雖均無可考。

疑以傳疑,亦姑過而存之焉。

△《三略直解》·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劉寅撰。

寅始末未詳,自題前辛亥科進士。

考太學進士題名,洪武辛亥有劉寅,崞縣人,蓋即其人。

張綸《林泉隨筆》稱,太原劉寅作《六書直解》,謹據經史,辨析舛謬。

然劉寅所注者凡六書,此其一種也。

《三略》一書,《漢志》不著於錄。

張商英偽作《素書》,托盜者得之張良塚中,而以稱《三略》出黃石公者為誤。

寅辨其雜取子書中語,更換字樣聯屬之,詆商英言涉虛無。

其說當矣。

然必以《三略》為真出太公,至黃石公始授張良,於書中越王句踐投醪飲士一事無以為解,則指為黃石公所附益。

又遁其說以為句踐以前或別有投醪之事,今不可考。

則其誣與商英等矣。

真德秀《西山集》有是書序,亦以為雖非太公作,而當為子房之所受。

則寅說亦有所自來。

其大旨出於黃、老,務在沉幾觀變,先立於不敗以求敵之可勝。

操術頗巧,兵家或往往用之。

寅之所注,亦頗能發明此意,又能參校諸本,注其異同,較他家所刻亦特為詳贍。

中有闕字無可考補,今亦姑仍之焉。

△《素書》·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黃石公撰。

宋張商英注。

分為六篇,一曰原始,二曰正道,三曰求人之志,四曰本德宗道,五曰遵義,六曰安禮。

黃震《日抄》謂其說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一體,雖於指要無取,而多主於卑謙損節,背理者寡。

張商英妄為訓釋,取老子先道而後德,先德而後仁,先仁而後義,先義而後禮之說以言之,遂與本書說正相反。

其意蓋以商英之注為非,而不甚斥本書之偽。

然觀其後序所稱圯上老人以授張子房,晉亂,有盜發子房塚,於玉枕中得之,始傳人間。

又稱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仁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

尤為道家鄙誕之談。

故晁公武謂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

至明都穆《聽雨紀談》,以為自晉迄宋,學者未嘗一言及之,不應獨出於商英,而斷其有三偽。

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書中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皆仙經、佛典之絕淺近者。

蓋商英嘗學浮屠法於從悅,喜講禪理,此數語皆近其所為,前後注文與本文亦多如出一手。

以是核之,其即為商英所偽撰明矣。

以其言頗切理,又宋以來相傳舊本,姑錄存之,備參考焉。

△《李衛公問對》·三卷(通行本)

唐司徒并州都督衛國景武公李靖與太宗論兵之語,而後人錄以成書者也。

案史稱所著兵法世無完書,惟《通典》中略見大概。

此書出於宋代,大旨因杜氏所有者而附益之。

何薳《春渚紀聞》謂蘇軾嘗言世傳王通《元經》、關子明《易傳》及此書,皆阮逸所偽撰,蘇洵曾見其草本。

馬端臨撰《四朝國史兵志》,謂神宗熙寧間,嘗詔樞密院校正此書,似非逸所假托。

胡應麟《筆叢》則又稱其詞旨淺陋猥俗,最無足采,阮逸亦不應鄙野至此,當是唐末宋初村儒俚學掇拾貞觀君臣遺事而為之。

諸說紛紜,多不相合。

今考阮逸偽撰諸書,一見於《春渚紀聞》,再見於《後山談叢》,又見於《聞見後錄》,不應何薳、陳師道、邵博不相約會,同構誣詞。

至熙寧、元豐之政,但務更新,何嘗稽古?尤未可據七書之制,斷為唐代舊文。

特其書分別奇正,指畫攻守,變易主客,於兵家微意時有所得,亦不至遂如應麟所詆耳。

鄭瑗《井觀瑣言》謂問對之書雖偽,然必出於有學識謀略者之手。

斯言近之。

故今雖正其為贗作,而仍著之於錄雲。

△《太白陰經》·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唐李筌撰。

筌裡籍未詳,惟《集仙傳》稱其仕至荊南節度副使,仙州刺史,著《太白陰經》。

又《神仙感遇傳》曰:筌有將略,作《太白陰符》十卷,入山訪道,不知所終。

《太白陰符》,當即此書,傳寫訛一字也。

考《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皆雲《太白陰經》十卷,而此本止八卷,疑非完帙。

然核其篇目,始於天地陰陽險阻,終於雜占,首尾完具,又似無所闕佚。

殆後人傳寫有所合併,故卷數不同歟?兵家者流大抵以權謀相尚,儒家者流又往往持論迂闊,諱言軍旅,蓋兩失之。

筌此書先言主有道德,後言國有富強,內外兼修,可謂持平之論。

其人終於一郡,其術亦未有所試,不比孫、吳、穰苴、李靖諸人,以將略表見於後世。

然杜佑《通典》兵類取通論二家,一則李靖兵法,一即此經。

其攻城具篇則取為攻城具,守城具篇築城篇、鑿濠篇、弩台篇、烽燧台篇、馬鋪土河篇、游奕地聽篇則取為守拒法,水攻具篇則取為水戰具,濟水具篇則取為軍行渡水,火攻具篇、火戰具篇則取為火兵,井泉篇則取為識水泉,宴娛音樂篇則取為聲感人。

是佑之採用此書,與李靖之書無異,其必有以取之矣。

靖之兵法,宋時已殘闕舛訛;阮逸所傳,又亂以偽本。

筌此經至今猶存,惟篇首陰陽總序及天地無陰陽篇有錄無書,不知佚於何時,今則無從校補矣。

△《武經總要》·四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曾公亮、丁度等奉敕撰。

晁公武《讀書後志》稱,康定中,朝廷恐群帥昧古今之學,命公亮等采古兵法及本朝計謀方略。

凡五年奏御,仁宗御制序文。

其書分前、後二集。

前集制度十五卷,邊防五卷,而十六卷、十八卷各分上下。

後集故事十五卷,占候五卷。

仁宗為守成令主,然武事非其所長;公亮等亦但襄贊太平,未嫻將略。

所言陣法戰具,其制彌詳,其拘牽彌甚,大抵所謂檢譜角也。

至於諸番形勢,皆出傳聞,所言道裡山川,以今日考之,亦多剌謬。

然前集備一朝之制度,後集具歷代之得失,亦有足資考證者。

《讀書後志》別載王洙《武經聖略》十五卷,乃寶元中西邊用兵,詔洙編祖宗任將用兵邊防事跡為十二門,今已佚。

南渡以後,又有《御前軍器集模》一書,今惟造甲法二卷,造神臂弓法一卷,尚載《永樂大典》中,其餘亦佚。

宋一代朝廷修講武備之書,存者惟此編而已,固宜存與史志相參也。

△《虎鈐經》·二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許洞撰。

洞字淵夫,吳興人。

登鹹平三年進士,為雄武軍推官,免歸。

尋召試中書,改烏江縣簿。

坐事變姓名,隱中條山。

龔明之《中吳紀聞》謂,洞平生以文章自負,所著詩篇甚多,歐陽修嘗稱為俊逸之士者是也。

是書卷首有洞進表及自序,大意謂《孫子兵法》奧而精,學者難於曉用。

李筌《太白陰符》經論心術則秘而不言,談陰陽又散而不備。

乃演孫、李之要,而撮天時人事之變,備舉其佔有。

凡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風雲、氣候、風角、鳥情以及宣文設奠、醫藥之用、人馬相法,莫不具載。

積四年書成,凡二百十篇,分二十卷,名曰《虎鈐經》。

大都匯輯前人之說,而參以己意,惟第九卷所載飛鶚、長虹、重覆、八卦四陣,及飛轅寨諸圖,為洞自創耳。

其四陣統論自以為遠勝李筌所纂。

其間亦多迂闊誕渺之說,不足見諸施行。

然考《漢書·藝文志》兵家者流,有兵權謀、兵形勢、陰陽諸類,凡七百餘篇。

蓋古來有此專門之學,今《漢志》所錄者久已亡佚,而洞獨能掇拾遺文,撰次成帙,不可謂非一家之言。

錄而存之,亦足以備一說也。

△《何博士備論》·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何去非撰。

去非字正通,浦城人。

元豐五年以特奏召。

廷試,除右班殿直,武學教授博士。

元祐四年以蘇軾薦,換承奉郎。

五年出為徐州教授。

軾又奏進所撰備論,薦為館職,不果行。

是編即軾奏進之本。

軾狀稱二十八篇,此本僅二十六篇,蓋佚其二也。

去非本以對策論兵得官,故是編皆評論古人用兵之作。

其文雄快踔厲,風發泉湧,去蘇氏父子為近。

蘇洵作《六國論》,咎六國之賂秦;蘇轍作《六國論》,咎四國之不救;去非所論,乃兼二意,其旨尤相近,故軾屢稱之。

卷首惟載軾薦狀二篇,所以志是書之緣起也。

卷末有明歸有光跋,深譏是論之謬。

且以元符政和之敗,歸禍本於去非。

夫北宋之釁,由於用兵,而致釁之由,則起於狃習晏安,廢弛武備,驅不可用之兵而戰之。

故一試而敗,再試而亡。

南渡以後,卒積弱以至不振。

有光不咎宋之潰亂由士大夫不知兵,而轉咎去非之談兵?明代通儒所見如是,明所由亦以弱亡歟。

△《守城錄》·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右正議大夫陳規在德安禦寇事跡也。

規字元則,密州安邱人。

中明法科。

靖康末,金兵南下,荊、湖諸郡,所在盜起。

規以安陸令攝守事,連敗劇寇。

建炎元年,除知德安府,擢鎮撫使。

群盜先後來攻,隨機捍御,皆摧破去。

尋召赴行在,又出知順昌,與劉琦同卻金兵。

又移知廬州,兼淮西安撫使,卒。

乾道中追封忠利智敏侯,立廟德安。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凡分三種。

首為規所撰《靖康朝野僉言後序》,《朝野僉言》本夏少曾作,備載靖康時金人攻汴始末。

規在順昌見之,痛當日大臣將帥捍御失策,因條列應變之術,附於各條下,謂之後序。

徐夢莘嘗采入《北盟會編》一百三十九卷中。

然其文與此大同小異,疑傳錄者有所刪潤也。

次曰《守城機要》,亦規所作,皆論城郭樓櫓制度,及攻城備御之方。

《宋史》本傳載規有《攻守方略》傳世,疑即此書。

次曰《建炎德安守禦錄》,乃瀏陽湯璹所作。

璹,淳熙十四年進士,官德安教授。

尋訪規守城遺事,作為此書。

紹熙四年除太學錄,乃表上之。

案規本傳,載乾道八年詔刻規德安守城錄頒天下,為諸守將法。

《藝文志》亦別有劉荀《建炎德安守禦錄》三卷,而無璹書之名,疑荀所撰者即乾道所頒之本。

璹書上於紹熙時,距乾道已二十餘年,或又據荀書而重加增定歟?三書本各自為帙,不知何人始並為一編。

觀書末識語,則寧宗以後人所輯矣。

宋自靖康板蕩,宇內淪胥。

規獨能支拄經年,不可謂非善於備御。

然此僅足為守一城乘一障者應變之圖,而不足為有國有家者固圉之本。

當時編為程式,原欲令沿邊肄習,蘄保殘疆,然至元師南下,直破臨安,復為東京之續,卒未聞有一人登陴以抗敵者。

豈非本根先撥,雖有守禦之術,亦無所用歟?伏讀睿題,闡晰精微,抉汴梁喪敗之由,申守在四夷之訓,然後知保邦諶命,自有常經。

區區輸攻墨守之技,固其末務矣。

謹錄存是帙,以不沒規一事之長。

並恭錄宸翰,弁於簡端,俾天下萬世知聖人之所見者大也。

△《武編》·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唐順之編。

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

是書皆論用兵指要,分前、後二集。

前集六卷,自將士、行陣至器用、火藥、軍需、雜術凡五十四門。

後集徵述古事,自料敵、撫士至堅壁、摧標,凡九十七門。

體例略如《武經總要》。

所錄前人舊說,自孫、吳、穰苴、李筌、許洞諸兵家言,及唐、宋以來名臣奏議,無不摭集。

史稱順之於學無所不窺,凡兵法、弧矢、壬奇禽乙皆能究極原委,故言之俱有本末。

其應詔起為淮揚巡撫剿倭也,負其宿望,虛憍恃氣,一戰而幾為寇困。

賴胡宗憲料其必敗,伏兵豫救得免。

殆為宗憲玩諸股掌之上。

然其後部署既定,亦頗能轉戰蹙賊,捍御得宜,著有成效,究非房琯、劉秩迂謬僨轅者可比。

是編雖紙上之談,亦多由閱歷而得,固未可概以書生之見目之矣。

△《陣紀》·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何良臣撰。

良臣字惟聖,會稽人。

弱冠棄諸生從軍,嘉靖間官至薊鎮游擊。

是編皆述練兵之法。

一卷曰募選、束伍、教練、致用、賞罰、節制,二卷曰奇正、虛實、眾寡、卒伍、技用,三卷曰陣宜、戰令、戰機,四卷曰摧陷、因勢、車戰、騎戰、步戰、水戰、火戰、夜戰、山林谷澤之戰、風雨雪霧之戰,凡二十三類,共六十六篇。

明之中葉,武備廢弛,疆圉有警,大抵鳩烏合以赴敵,十出九敗。

故良臣所述,切切以選練為先。

其所列機要,亦多即中原野戰立說。

夫事機萬變,應在一心,蘇軾所謂神兵非學到,自古不留訣也。

明代談兵之家,自戚繼光諸書外,往往捃摭陳言,橫生鄙論,如湯光烈之掘阱藏錐,彭翔之木人火馬,殆如戲劇。

惟良臣當嘉靖中海濱弗靖之時,身在軍中,目睹形勢,非憑虛理斷、攘袂坐談者可比。

在明代兵家,猶為切實近理者矣。

△《江南經略》·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鄭若曾撰。

若曾有《鄭開陽雜著》,已著錄。

是編為江南倭患而作,兼及防禦土寇之事。

八卷之中,每卷又分二子卷。

卷一之上為兵務總要,卷一之下為江南內外形勢總考。

卷三之上至卷六之下分蘇州、常州、松江、鎮江四府所屬山川險易,城池兵馬,各附以土寇要害。

卷七上下論戰守事宜。

卷八上下則雜論戰具戰備,而終以水利積儲與蘇、松之浮糧。

明季武備廢弛,法令如戲,倭寇恆以數十人橫行數千里,莫敢嬰鋒,土寇亦乘之不靖。

若曾此書,蓋專為當時而言,故多一時權宜之計。

福建林潤時為應天巡撫,為評而刊之,所評亦多遷就時勢之言。

然所列江海之險要,道路之沖僻,守禦之緩急,則地形水勢,今古略同,未嘗不足以資後來之考證。

究非紙上空談,檢譜而角者也。

△《練兵實紀》·九卷、《雜集》·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戚繼光撰。

繼光字元敬,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

歷官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進太子太保。

事跡具《明史》本傳。

考隆慶二年,繼光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

至鎮,上疏請浙東殺手、炮手各三千,再募西北壯士馬軍五枝,步軍十枝,專聽訓練。

此書乃載其練兵實效。

一練伍法,二練膽氣,三練耳目,四練手足,五練營陣,六練將。

其附載《雜集》,一儲將通論,二將官到任,三登壇口授,四軍器制解,五車步騎解。

蓋繼光為將,精於訓練,臨事則飆發電舉,當世稱為戚家軍。

今以此書考其守邊事跡,無不相符,非泛摭韜略常談者比。

繼光初到鎮疏有雲,教兵之法,美觀則不實用,實用則不美觀。

此書標曰實紀,徵實用也。

考登壇口授雲,時惟庚午夏六月,諸邊新台,肇建過半,奏奉暫停,以舉練事。

庚午為隆慶四年。

又考繼光請刊此書移文雲,擬定教練已經二年,今將條約通集成帙。

則是書成於隆慶五年辛未矣。

《明史·本傳》稱,薊鎮十七年中易大將十人,率以罪去。

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整,薊門宴然。

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又稱所著《紀效新書》,《練兵事實》,談兵者遵用焉。

此本題曰《練兵實紀》,與史不同,或史偶誤一字歟。

△《紀效新書》·十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戚繼光撰。

是書乃其官浙江參將時前後分防寧波、紹興、台州、金華、嚴州諸處練兵備倭時作。

首為申請訓練公移三篇。

所謂提督阮者,阮一鶚;所謂總督軍門胡者,胡宗憲也。

次為或問,題下有繼光自注雲,束伍既有成法,信於眾則令可申,苟一字之種疑,則百法之是廢,故為或問以明之。

蓋明人積習,惟務自便其私,而置國事於不問。

故己在事中,則攘功避過,以身之利害為可否,以心之愛憎為是非;己在事外,則嫉忌成功,惡人勝己,吠聲結黨,倡浮議以掣其肘。

繼光恐局外阻撓,敗其成績,故反覆論辨,冠之簡端,蓋為當時文臣發也。

其下十八篇,曰束伍,曰操令,曰陣令,曰諭兵,曰法禁,曰比較,曰行營,曰操練,曰出征,曰長兵,曰牌筅,曰短兵,曰射法,曰拳經,曰諸器,曰旌旗,曰守哨,曰水兵。

各系以圖而為之說,皆閱歷有驗之言,故曰《紀效》。

其詞率如口語,不復潤飾。

蓋宣諭軍罰,非如是則不曉耳。

或問第一條云:開大陣,對大敵,比場中較藝,擒捕小賊不同。

千百人列陣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後,只是一齊擁進。

轉手皆難,焉能容得左右動跳;一人回頭,大眾同疑,焉能容得或進或退!可謂深明形勢,不為韜略之陳言。

第四篇中一條雲,若犯軍令,便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

厥後竟以臨陣回顧,斬其長子。

可謂不愧所言矣。

宜其所向有功也。

──右「兵家類」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皆文淵閣著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