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明王圻撰。圻有《東吳水利考》,已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

△《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通行本)

明王圻撰。

圻有《東吳水利考》,已著錄。

是編續馬端臨之書,而稍更其門目。

大旨欲於《通考》之外兼擅《通志》之長,遂致牽於多岐,轉成春駁。

盡《通考》踵《通典》而作,數典之書也。

《通志》具列朝為紀傳,其略即志,其譜即表,通史之屬也。

其體裁本不相同。

圻既兼用鄭例,遂收及人物,已為氾濫,而分條標目,又復治絲而棼。

如各史有不臣二姓之人,不過統以忠義。

圻則別立忠隱一門。

各史於忠孝節烈之婦女,不過統以列女,圻則別立忠婦、孝婦、節婦、烈婦諸門。

各史於篤行畸節,不過統以孝義,圻則別立順存、義夫、義女、義徒、義母、義姜、義僕諸門。

均乖史法。

至於義物一門,孝釋一門,尤為創見罕聞。

各史但有儒林,《宋史》別出道學傳,已為門戶之私,圻更立道統考,而所收如楚元王之類,不過性喜聚書,范平、王接之類,不過隱居高尚,去取更為不倫。

此皆牽於通志紀傳之故也。

他如田賦考內所載免租,當列於賑恤門,貴州鹽引課,宜列於鹽鐵門,打青草餵養馬匹事例,宜列於兵考,而皆誤載於田賦、國用考內。

漕運門載金天興元年運餉汝州兵,此乃用兵轉餉,非漕運也。

又海運已自列一門,而雜出於漕運之內,所載海道遠近,尤為不詳。

運官選補屬選舉考績之事,更不當列於漕運門。

土貢考內所載明制,其時雖已歸折於一條鞭之法,然尚有解赴內府之項,載於明《會典》者甚詳。

乃皆脫略。

選舉考內所載邵元節、李孜省,乃一時恩幸,不當別立方伎。

選舉一門學校考內所載州縣書院,元制官置山長,猶屬學校之支流。

明則處處私置,志書尚不能悉登。

此書乃泛載之,殊為冗濫。

職官考內載元職官僅本《元史》,其上京分署載於《析津志》諸書甚詳,見元人集者尤夥,乃皆漏略。

謚法考只引《史記》,餘多掛漏,即朱謀所輯諸篇,萬曆初尚存,不容嘉靖末不見,亦為掛漏。

《經籍考》內所載南宋諸人文集,尚不及《文淵閣書目》之半,金人文集載於《中州集》小傳者百有餘家,所載僅十之一二。

而《琵琶記》、《水滸傳》乃俱著錄,空為後來論者之所議。

《六書考》全抄鄭樵《六書略》,又錄《唐韻》及宋《禮部韻略》各序,毫無斷制。

所載法帖,僅明代所刻《寶賢堂帖》十數則。

又既立《經籍考》一門,復於《六書考》內復載字學、書法各書,更為舛雜。

至於釋家一門,本可不立,既已立之,而宗、律二門未能分晰。

列釋家法嗣一門,而二祖六祖以下旁出法嗣,又未能詳敘,殆進退無據矣。

自明以來,以馬氏書止於宋嘉定中,嘉定後事跡典故未有匯為一編者,故多存圻書以備檢閱。

今蒙睿鑒高懸,洞知是編之舛陋,特詔儒臣重為纂輯,業已勒有成書,圻之舊笈,竟以覆瓿可也。

(案:此書雖續《文獻通考》,而體例迥殊,故《文獻通考》入故事,此則改隸《類書》。

△《三才圖會》·一百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圻撰。

是書匯輯諸書圖譜,共為一編。

凡天文四卷,地理十六卷,人物十四卷,時令四卷,宮室四卷,器用十二卷,身體七卷,衣服三卷,人事十卷,儀制八卷,珍寶二卷,文史四卷,鳥獸六卷,草木十二卷,采摭浩博,亦有足資考核者。

而務廣貪多,冗雜特甚。

其人物一門,繪畫古來名人形像,某甲某乙,宛如目睹,殊非徵信之道。

如據倉頡四目之說,即畫一面有四目之人,尤近兒戲也。

△《正音言》·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王荔撰。

荔字子巖,高陽人。

嘉靖中舉人,官至青州府推官。

是書以等韻分二十二部,而又非韻書。

如京字部為第一,則雲天對地,日對星,曉燕對春鶯云云,蓋鄉塾屬對之本。

而首標葉向高選,鹿善繼閱,似乎必無其事。

其李國普序,殆亦贗托也。

△《亙史鈔》·(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潘之恆撰,之恆有《黃海》,已著錄。

是書《明史·藝文志》作九十一卷。

編首顧起元序雲,內紀內篇以內之,而忠孝節義,懿行名言之要舉。

外紀外篇以外之,而豪傑奇偉,技術艷異,山川名勝之事彰。

雜記雜篇以雜之,而草木鳥獸,鬼怪瑣屑,恢諧隱僻之用。

紀以類其事,篇以類其言。

內之目十七,外之目三十,雜之目三十二。

為目七十九,為卷九百九十有六。

今是編僅存內紀內篇,盡殘闕不完之本。

然體例糅雜,編次錯亂,其全書已可見一斑矣。

△《楚騷綺語》·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之象編。

之像有《太史史例》,已著錄。

是書摘《楚辭》字句以供ㄎ奢,已為剽之學。

又參差雜錄於二十五賦,不復著出自何篇,亦與黃省曾《騷苑》同一紕陋。

△《楮記室》·十五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潘塤撰。

塤有《淮郡文獻志》,已著錄。

是書分天、地、人三部,每部又各分子目。

大抵抄撮而成,冗雜特甚。

又多附錄前明事實,間以委巷之語,尤有乖雅馴也。

△《註釋啟蒙對偶續編》·四卷(內府藏本)

明孟紱撰。

鄭以誠注。

紱、以誠皆始末未詳。

其書案韻屬對,自一二字至十餘字不等,每韻三則,蓋鄉塾啟蒙之本也。

紱書成於嘉靖中,以誠注成於崇禎中。

前有周燦序,謂書稱續編,必原有初編而逸之。

是初刊之時已非完本矣。

△《三通政典》·(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並不著書名。

江蘇采進《遺書目錄》題曰《三通政典》,亦不知何據也。

其書皆場屋策料,每題為論一篇。

篇末或雲為聖明獻,為執事獻。

其稱明世宗曰今上,敘無錫山川人物曰愚也幸生於斯。

蓋嘉靖間無錫人所作也。

△《類雋》·三十卷(內府藏本)

明鄭若庸撰。

若庸字虛舟,昆山人。

少為諸生,以任俠不羈見斥。

客趙康王厚煜邸中。

厚煜給以筆札,令其仿《初學記》、《藝文類聚》,越二十年而成此書,凡分二十門,《江南通志·文苑傳》謂若庸為趙王著書,采掇古文奇字累千卷,名曰《類雋》,蓋傳聞失實之詞,不足據也。

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其書與俞安期《唐類函》俱有功藝苑。

安期亦雅慕鄭書,以不得見為恨。

久之而太學生汪珙者始為梓行。

然徵引太簡,敘事多不得首尾,未足以為善本。

△《含元齋別編》·十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趙樞生撰。

樞生字彥材,徽州人。

據其子頤光後跋,樞生所著諸書,皆無錫顧冶排纂成帙,有內編、外編、遺編、別編、賡編(案:賡古文續字,賡編即續編也),通三十四卷。

此別編十卷,則所纂輯故實也。

跋稱分十八門,而書中實十九門,其次序又與目錄不應。

殆偶然記,以備遺忘,本無意於著書,故事無始末,亦不詳其出典。

後人強為編次,遂割裂,不堪卒讀。

其最無義理者,莫若同仇考一門。

如雲宋真宗時契丹耶律休哥死,其年樞密使兼侍中曹彬亦卒。

又雲帝時陸秀夫,張世傑負帝死於海,其年元西僧八思巴亦死。

諸如此類,竟不解其何意也。

△《古雋考略》·六卷(內府藏本)

明顧充撰,充有《字義總略》,已著錄。

是書摘錄古人雋語,為類三十有四,附以註釋,亦間有考證。

末有重刻自跋,稱始集《古雋》於定海學宮,鏤版行之。

而嫌其未備,更加增輯云云。

然究亦未能精核也。

△《藝圃萃盤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是書分類標題,各系以總論。

蓋經生揣摩對策之本。

卷首題曰丁卯解元用齋周汝礪選,龍辰進士貞蔣以忠纂,丁卯同年養蔣以化輯。

竟不知實出誰手也。

△《三才考略》·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莊元臣撰。

元臣字忠原,歸安人。

隆慶戊辰進士。

是書備科舉答策之用,分十二門,皆摭《通典》、《通考》諸書為之。

其目列樂律第九,書中乃第六,目列漕河第十二,書中乃第九;目列學校第八,書中乃第十一;目列兵制第十一,書中乃第十二。

蓋卷帙之先後尚未及檢校矣。

△《翰林諸書選粹》·四卷(內府藏本)

明張元忭撰。

元忭有《紹興府志》,已著錄。

是書采掇諸子之語,分編二十五類。

其第四卷臣道類外又分吏、戶、禮、兵、刑、工六科,門目殊嫌冗雜。

△《黔類》·十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郭子章撰。

子章有《衣生易解》,已著錄。

是編為其巡撫貴州時所輯,故曰《黔類》,實隸事之書,非《黔志》也。

凡分三十六門。

自序稱取古今軼事僻事類之,經書人所共讀者略,類書已載者略。

然皆耳目習見,殊罕異聞。

且多引《玉海》、《太平御覽》,輾轉稗販,割裂失真,並迷其本書之出處。

而雲類書已載者略,豈其然乎?

△《祝氏事偶》·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祝彥撰。

彥字元美,山陰人。

萬曆癸酉舉人。

其書取史傳所載古今事跡之相同者,仿《世說新語》門目,分條徵引,以類相從。

舊目所不賅者,復分天、地、人三部以隸其後。

自序稱因見余寅同姓名錄而作,蓋彼以名同,而此以事同,義相仿而例則各殊。

大致與後來方中德《古事比約略》相似,而不及其精密。

每條後間綴評語,詞意儇薄,彌為畫蛇之足。

△《廣修辭指南》·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與郊撰。

與郊有《檀弓集注》,已著錄。

是書分二十部,每部或分子目,或不分子目,各列浦南金《修辭指南》原文於前,而增續於後,每類所補不過十數條,又不多著出典,殊無可取。

△《縹緗對類》·二十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屠隆撰。

隆有《篇海類編》,已著錄。

是編采對偶字句自一字至四字,各區門類,皆市井幛軸之詞,其首載習對歌之類,尤俚陋可資笑噱。

隆雖佻蕩不檢,游談無根,然其謬尚不至此,殆坊賈所托名也。

△《何氏類》·三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何三畏撰。

三畏有《間志略》,已著錄。

是編取類書典故,以駢語聯絡成文,每類各為一篇,以便記誦,即宋吳淑《事類賦》之意,但不為韻語耳。

然皆不著出典,事無源委,不便引用,亦不及淑所自注淹洽也。

△《事詞類奇》·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常吉撰。

常吉字士彰,武進人。

萬曆癸未進士。

官浙江按察司僉事。

是書為類二十有四。

其序次,先經後子史,以及仙釋之屬,分門輯事,依類選詞。

其條下註釋,則吳人陸伯元作也。

△《六經類聚》·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徐常吉編,陶元良續增。

元良字乃永,武進人。

是書以六經之語分類為十八門,以備時文剽之用。

△《春秋內外傳類選》·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進士楚潛樊王家撰。

其始末無考。

太學進士題名碑萬曆癸未,有三甲進士樊王家,湖廣潛江人,當即其人也。

其書以《左傳》、《國語》各標題目,分編二十三門,以備時文之用。

間旁注音訓一二字,亦皆淺陋,與經學毫無所關。

而又非文章正宗選錄《左傳》之例,無類可附,姑從其本志,入之類書類焉。

△《奇姓通》·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夏樹芳撰。

樹芳有《棲真志》,已著錄。

是編以楊慎所輯《希姓紀錄》未備,因復考之上古,下迄於明,取姓氏之不經見者,分韻編次,複姓則另編於後。

然引據未博,體例亦往往疏舛。

如廣韻東字下所收古人至多,今止錄東不訾一人;又眉間尺引《吳越春秋》,而《吳越春秋》無此文;又凡慎書所已采者,則竟標《升庵集》云云而不載引用書目,俱不免於春駁也。

△《異物匯苑》·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閔文振撰。

文振字道充,浮梁人。

其書分二十七部。

雜采傳記奇異之事,然亦多世所習見,無出人耳目之外者。

如見稱縊女一條,注雲出《爾雅》,而《爾雅》實無此文,則其徵引亦不足盡據也。

△《廣蒙求》·三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姚光祚撰。

光祚,字允昌,吳縣人。

萬曆戊子舉人。

官保定府同知。

宋王逢原有《十七史蒙求》十六卷,光祚以其未備,從而廣之,分三十七類。

然但有對偶而無韻,既不適童幼之誦讀,注又簡略,益無可取。

△《男子雙名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陶涵中撰。

涵中字雪凡,嘉興人。

萬曆戊子舉人。

官至建昌府同知。

所記古今男子如殷七七、王保保之類凡二十一人。

自敘謂友人過飲,以此為酒令,坐中各舉所知,遂筆記之。

然如趙秉文之閒閒居士乃別號而非名,又以余闕為余闕闕,不知何所據也。

△《秘笈新書》·十三卷、《別集》·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吳道南編。

道南有《河渠志》,已著錄。

是書自序以為本謝枋得未及付梓之書,為之增補。

然所載皆職官故實,故標題有簪纓必用字。

別集首卷為君道,二卷、三卷為類姓,割裂瑣碎,尤多掛漏,斷非枋得所作。

蓋後人假其名以取重,道南未及詳考耳。

△《事物紺珠》·四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黃一正編。

一正字定父,揚州人。

是編成於萬曆辛卯。

《明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六卷。

今考其目,自天文、地理至瑣言、瑣事,凡四十六目,非四十六卷也。

所錄典故,率割裂,又概不著原書之名,是雖杜撰以盈卷帙亦莫得而稽矣。

△《姓氏譜纂》·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李日華撰。

日華有《梅墟先生別錄》,已著錄。

是書所列姓氏,一依《百家新箋》。

《新箋》者,湘潭黃周星所編,以朱王萬壽為首句者也。

然周星為崇禎庚辰進士。

《新箋》後有自跋,稱成於崇禎丁丑。

日華為萬曆壬辰進士,沒於崇禎初,其作是書,不應反用周星之《新箋》,殆出偽托。

其書不詳譜牒世系,而廣引人物,非濫即漏。

雖日華以書畫擅名,不長於考證,亦不應謬陋至此也。

△《時物典匯》·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李日華撰。

是書僅一百三十九頁,雜剽類書故實,成帙,舛謬百出。

卷首題魯重民補訂,錢蔚起校正,或即二人所托名歟。

△《對制談經》·十五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杜涇編。

涇,西安人。

其始末無考。

是書成於萬曆甲午。

因宋葉時《禮經會元》舊文百篇散出無緒,乃分類排纂,立十五門以統之。

以其可資制科之用,故易今名。

然葉書四卷,本有次第,涇以不便ㄎ奢,改為類書,且於原文頗有汰節,非古人著書本志也。

△《諸書考錄》·四卷(內府藏本)

明徐鑒撰。

鑒字觀父,豐城人,萬曆辛丑進士。

官監察御史,提督應天學政。

是編采諸書新艷字句,分三十六門,而地理一類又自分都邑、山水、雜錄三門,實三十八門。

捃拾寒窘,殊罕創睹。

又多不注出典。

其注出典者亦多刪改原文,勘驗本書,率不相應。

蓋皆剽竊於類書之中,非根柢之學也。

△《諸經紀數》·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徐鑒撰。

是書於十三經成語中摘取其數,以類相比,自一數至萬數,其有一句兼諸數者,則別稱為疊數,而無數目字者不錄。

各標本語,略引上下文及註疏附於其平,蓋欲仿《小學紺珠》之例。

然雜事不妨類隸,豈容割裂聖經以供ㄎ奢也。

△《八經類集》·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許獬撰。

獬字子遜,同安人。

萬曆辛丑進士。

官翰林院編修。

八經者,《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孝經》、《小學》也。

獬掇拾其詞,分天地、倫常、學術、君道、臣道、朝政、禮樂、雜儀、世道九類。

而其侄金礪又刪補而注之。

所採諸經,於三禮獨不及儀禮;《小學》成於朱子,亦不當與六經並列:皆為疏舛。

獬以制藝名一時,而所恃為根柢者不過如此。

卷首題名之下,夾注辛丑會元四字,尤未能免俗也。

△《藻軒閒錄補續詞叢類采》·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林撰。

字元盛,福州人。

官廣東三水龍門二縣教諭,終於昌化縣知縣。

是書成於萬曆庚戌。

雜采古書之詞,分一百六十門,頗為繁碎。

蓋為課龍門諸生而作。

藻軒者,龍門學署齋名也。

據其自序,尚有前集,故此曰續采雲。

△《輿識隨筆》·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楊德周撰。

德周有《澹圃芋記》,已著錄。

是書雜采經史奇字,抄撮成帙,多引原注,發明甚少。

△《事言要玄》·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懋學撰。

懋學字希顏,福唐人。

萬曆壬子舉人,官兵馬司指揮。

是編分類隸事,凡天部三卷,地部八卷,人部十四卷,事部四卷,物部三卷。

取提要鉤玄之義,以名其書,然蕪雜太甚,不稱其名。

△《獅山掌錄》·二十八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吳之俊撰。

之俊字彥章,號芝房,歙縣人。

萬曆癸丑進士。

官武強縣知縣。

是編纂輯故實,特取雋穎。

其每卷標目,亦喜為新異,曰甄元,曰控輿,曰挈壺,曰采真,曰測符,曰提靈,曰綜掖,曰緯閥,曰襄奩,曰延清,曰宣籟,曰緝章,曰簡棲,曰合雋,曰挹溫,曰薈芳,曰循蜚,曰登脂,曰抽騎,曰犁潛,曰苑萌,曰連蠕,曰游環,曰折致,曰詮際,曰拾巢,凡二十六類。

然多不著出典,亦稗販之學而已。

△《諸經纂注》·三十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楊聯芳編。

聯芳字懋賞,漳州人。

是書成於萬曆癸丑。

以諸經割裂分類,而各注字義於旁,以便記誦。

△《駢字憑霄》·二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應秋撰。

應秋字君義,號林,浙江西安人。

萬曆丙辰進士。

官至福建布政使。

是書皆采掇經史駢連之字,備詞藻之用。

凡詮義十卷,釋名十四卷,每卷又各分子目,皆略為註釋,而不盡著出典。

大概剽諸朱謀韋《駢雅》居多,殊不足依據。

其名憑霄者,自注引王嘉《拾遺記》曰,蒼梧有鳥名憑霄,能吐五色氣,又吹珠如塵,積珠成壟。

名書之義取此云云。

非惟險僻無義理。

且考之嘉書,是舜帝南巡葬於蒼梧之故實,尤非佳事,可謂迂怪不經矣。

△《經濟言》·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子壯編。

子壯字集生,南海人。

萬曆己未進士,官至禮部侍郎,晉尚書。

明亡殉難。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掇輯諸子名言,自管、韓迄唐、宋,分類標題。

以供程試之用,非真為經濟作也。

△《事文玉屑》·二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楊淙撰。

淙不知何許人。

是書《明史·藝文志》著錄。

然二十六類之中,荒唐俚謬,罄竹難書。

明人著述之陋,殆無出其右矣。

△《朱翼》·(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江旭奇編。

旭奇字舜升,歙縣人。

萬曆中官安岳縣縣丞。

《江南通志》列之儒林傳,稱其在太學日,嘗奏上所著《孝經翼》、《孝經疏義》,並請敕儒臣補成《孝經大全》,命題取士,蓋亦講學之家。

然是書則僅供場屋之用,故許成智序謂亦名《論策全書》,蓋為舉業而設。

凡分六部,曰管窺,曰曝愚,曰調燭,曰完甌,曰委質,曰志林,每部之中又各分子目。

皆摭諸書,以類排纂,而是非一斷以朱子,故名《朱翼》。

中多引釋典、道書,殊乏別擇。

甚至采及《水滸傳》,尤龐雜不倫。

實與朱子之學南轅北轍也。

△《史說萱蘇》·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黃以升撰。

以升字孝義,龍溪人。

是書取史事之相類者,隨筆記載,間加評騭。

自序謂皋蘇釋勞,萱草忘憂,故以萱蘇為名。

然闕漏殊甚,尚在後來方氏《古事比》之下也。

△《唐類函》·二百卷(內府藏本)

明俞安期編。

安期初名策,字公臨,後改今名,字羨長。

萬曆末布衣。

此書取唐人類書,刪除重複,匯為一函,分四十三部。

每部皆列《藝文類聚》於前,而《初學記》、《北堂書鈔》、《六帖》次之。

取材不濫,於諸類書中為近古。

惟時令兼取韓鄂《歲華紀麗》,未免非前四書之倫。

又事關政典者既取杜佑《通典》補之,又寥寥數條,掛一漏萬,體例皆為未善。

且顛倒補綴,訛舛亦多。

同時吳允兆亦有是編,但無《六帖》。

議者謂兩書並出,殊為無謂。

允兆遂舉以讓安期。

其中體例,亦有兼采允兆書者,安期凡例嘗言之,不自諱也。

又朱國禎《湧幢小品》曰,俞羨長山人刻《類函》二百卷,盛行於時。

然世廟時原有此書,乃鄭虛舟山人奉趙康王命纂之,累年書成而鄭卒於清源,其子獻之得厚賞,不知視今何如云云。

然鄭若庸書與此書體例迥異。

國禎殆未見其本,以臆揣之歟?

△《詩雋類函》·一百五十卷(內府藏本)

明俞安期撰。

是書取皇古以迄唐代之詩,匯為一編。

自盛唐以前刪去者少,中晚以後則多所刊削。

凡分三十六部,七百七十餘類。

其凡例言,以材具為主,以掇拾為用。

故但分門摭錄,間附以詩話小說。

又稱焦之語,以為《藝文類聚》、《初學記》諸書所採不載全文,因於長篇大什皆加刪削。

蓋類書之體,非總集之例也。

△《類苑瓊英》·十卷(兩淮監政采進本)

明俞安期編。

分別事類,纂輯故實,每條止撮舉二字,而以原文細注其下,其體例前後頗無倫次。

又天文一類盡皆闕如,疑為未成之書也。

△《劉氏類山》·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嗣昌撰。

嗣昌字燕及,桐城人。

萬曆中官至興化府知府。

是書為目七十,所載之事,自唐而止。

較明代類書泛載近事者差為近古。

然大抵轉相稗販,未見賅洽。

△《卓氏藻林》·八卷(內府藏本)

明卓明卿撰。

明卿字甫,錢唐人。

萬曆中由國子監生官光祿寺署正。

是編採擷類書,分門輯錄,頗有節擇,而取材未當。

談遷《棗林藝簣》謂是吳興王氏之本,明卿竊取之。

考明卿嘗攘張之象《唐詩類苑》刊行,則是說似亦有據矣。

△《史學璧珠》·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應充撰。

應充字子美,紹興人。

萬曆中貢生。

是書分類隸事,以坊本綱鑒為主,而稍摭類書附益之。

皆集為偶句,以便剽襲。

冠以歷代帝王歌括,中分天地、災祥、君道、臣道、倫理、品論、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人身、德惡、人事、官職、物類十七門,又分子目三百二十五。

如以心學屬之禮部,不知其何取。

又品論門中有何如一目,尤從古類書所未聞。

自序言書成之日,夢一神人,帕頭皂袍,自稱待制包某,以其褒貶合義,特來勞之。

又言作序之日,五星聚奎。

語皆謬妄,即其書可知也。

△《事典考略》·六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徐袍編。

袍字仲章,婺源人。

是書采前代事跡及先儒議論,分目凡八十有一。

割裂經典,叢雜瑣碎,蓋兔園冊子也。

△《故事選要》·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思義撰。

思義有《宋史纂要》,已著錄。

是書采擇子史故事,分類編次,凡十五門。

多不注所出,動輒舛誤。

如雪門收絳雪丹事,已為不倫;又訛張容為趙容,則他可知矣。

△《劉氏鴻書》·一百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仲達編。

仲達字九逵,宣城人。

是書分二十四類,又分子目二百六十有奇,事實詞章,相雜而載,每條皆注所出,較明人杜撰之書稍有依據。

然大抵轉引類書,不盡出於本文,則亦稗販之學也。

卷端題湯賓尹刪定,而李維楨序乃稱校讎與有力者,為李成白、謝少連,賓尹序中亦無一字及刪定事。

蓋坊賈刊是書時,以仲達諸生,恐不見重,借名於賓尹耳。

△《儒函數類》·六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汪宗姬撰。

宗姬字肇邰,歙縣人,是書《明史·藝文志》作《儒數類函》,蓋刊本誤也。

所錄故實皆以數統計,自一至萬,罔不畢具。

然體例冗雜。

如二獻條下乃列二齊等謚二十二條,如但據標目,於何尋檢?且名曰儒函,當詳於儒,而二氏之言仍復采入甚?至萬善二字引及太上感應篇,不亦真乎?

△《覃史》·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穆希文撰。

希文有《說原》,已著錄。

是書專記鳥獸事實,故以覃名,分為羽蟲、毛蟲、鱗蟲、甲蟲、諸蟲五類。

然覃乃蠹魚之別目,非蟲之總名,制名殊謬,徵引亦多未賅。

又中間所稱《覃史》曰者,即其本書。

乃雜廁古書之間,反若引用者然,於體例亦乖也。

△《婦女雙名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李肇亨撰。

肇亨字會泰,嘉興人。

太僕卿日華之子也。

所錄古今婦女雙名凡六十七人。

自序謂王元美《州卮言》、張睿父《琅琊代醉編》、陳無功《析醒漫錄》中皆有所載,而彼此未備。

暇日偶有所睹,即隨手錄出,又兼三書考其出處雲。

△《五侯青》·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彭儼撰。

儼字若思,江西人。

其書分類隸事,凡十四門。

所載皆不著出典,摭拾叢雜,無可采錄。

△《文竽匯氏》·二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傅作興撰。

作興字廷用,建昌人。

是書匯輯古來姓氏,兼載人物,分君姓、臣姓、諸侯、大夫、公族、補遺、覆姓,各標目上闌,而下附偶語一二聯,體例已陋。

至所列系胄,皆妄以己意附會之。

如以皇姓為出於三皇氏,胥姓為出於赫胥氏,桑姓為出於空桑氏,有若巢父為出於有巢氏,鑿空牽合,不可枚舉。

非特昧於三代姓氏之辨,即後世譜牒諸家,亦全未寓目,可謂不知而作者矣。

自序雲,文本于氏,正文者宜先正其氏以辨其文,而濫竽是懼,故以二字為名。

其說亦支離無義理雲。

△《藝林累百》·八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李紹文撰。

紹文字節之,華亭人。

是編成於天啟癸亥。

因《小學紺珠》而變其體例,摭拾故實,不分門類,不詳出處,但以數目為標題,自一至百,故名曰累百。

大抵疏舛,不足以資考證也。

△《十三經類語》·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羅萬藻編。

萬藻字文止,江西人。

天啟丁卯舉人。

福王時官上杭縣知縣。

唐王僭號於福建,擢為禮部主事。

未幾卒。

故至今時文家稱曰羅儀部,《明史·文苑傳》附見艾南英傳中。

是書因坊本《五經類語》,更取十三經廣之,分一百三十四類,杭州魯民重又為之注。

案萬藻雖僅以時文名家,而所學具有原本,其時文幽渺湛深,純以意運,亦決不用此之功。

況其時張溥與張采立復社,艾南英與章世純陳際泰及萬藻立豫章社,會南英選刻時文,塗乙過當,為眾所詬。

乃取己及三人之文亦分合作、摘謬二例,塗乙其半,刊以示公。

溥等因以離間其交,世純,際泰皆為所動,而萬藻恬於名譽,獨不從溥。

今此書之首乃有溥序,與當日情事尤為乖刺。

殆民重托稱萬藻,籍豫章社之名以行,又偽撰溥序,藉復社之名以取重。

總之,坊賈伎倆而已。

△《庶物異名疏》·三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陳懋仁撰。

懋仁有《年號韻編》,已著錄。

是編匯輯物名之異者,為之箋疏。

凡二千四百五十二名,分二十五部。

然多捃拾雜說,轉相稗販。

如柔雪凝,圓靈水鏡,謝莊月賦,人人習讀,而其注稱類書地曰柔,是並《文選》未考也。

大瀛海字出騶衍傳,而注曰大瀛海之異名見《楞嚴經注》,是並《史記》未考也。

眢井字見《左傳》,而注曰韻書井無水曰眢,是三傳亦未考也。

其他可以例見矣。

又異名者,名之異者也。

如虹一名挈貳,電一名列缺是也。

而所列雞彝、黃目、瑞節、玉瓚之類乃其本名,何以為異?至於沙巽泥蟲乃是異物,並無別名,濫列簡牘,以充卷帙,體例亦乖舛之甚也。

△《尚友錄》·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廖用賢編。

用賢字賓於,建寧人。

是書成於天啟中。

采古人事實,以韻為綱,以姓為目,其例一如《萬姓統譜》。

諸所紀載,詳略失宜,無所考證,蓋亦為應俗作也。

△《詩學匯選》·二卷(內府藏本)

明胡文煥編。

文煥有《文會堂琴譜》,已著錄。

是書即坊本《詩學大成》中采輯重編,凡三十九門。

所錄詩自六朝至於明代,妍媸並列,殊為猥雜。

文煥自序,文亦陋劣。

《詩學大成》本依托於李攀龍,此更掇拾其殘,風益下矣。

△《文奇豹斑》·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繼儒撰。

繼儒有《邵康節外記》,已著錄。

是編分天文、地理、人物、文史、花木、鳥獸、器用、人事、釋教、字學十類,皆剽竊之文。

末一卷分韻編古字,尤多舛謬。

△《五車韻瑞》·一百六十卷(通行本)

明凌稚隆撰。

稚隆有《春秋左傳評注測義》,已著錄。

是編因《韻府群玉》而稍變其體例,每韻之下,先列小篆一字,然後隨韻隸事。

其排纂之序,曰經,曰史,曰子,曰集,曰雜。

又以賦頌歌詩之類分體標名,綴列於後。

其曰雜者,蓋仙經佛典之言。

考梁阮孝緒作《七錄》,以釋道別為門目,不入子家。

稚隆區而別之,猶為有說,至賦頌歌詩諸體本皆集部之文,而別立諸名,殊無義例。

昔陰氏《韻府群玉》,前人病其龐雜無倫,然其時去宋未遠,多見舊本,故朱彝尊跋其書,尚以所引杜詩老去詩篇渾漫與句為足資考證。

稚隆此書,名為廣所未備,而舛謬彌滋,且往往杜撰增添,非本書所有。

如平淮西碑下引舊《唐史》一條,並載入千載斷碑人膾炙,不知世有段文昌二句;此二句乃宋人之語,為蔡京改撰儲祥觀碑而作,《舊唐書》實無此文。

如雲別一《舊唐史》,則唐、宋以來著錄者實無此目。

如斯之類,觸處皆然。

又出陰氏書下,謝肇制序乃謂《韻府群玉》為耳食,獨盛推此編,可謂曲阿所好矣。

△《五經總類》·四十卷(內府藏本)

明張鸞撰。

鸞字羽臣,號泰巖,無錫人。

崇禎初嘗以所輯《經書講義》獻之闕下。

此編復取五經及《周禮》、《孝經》之語,分門排比,共為七十二類,厘上下二集。

自跋謂大要不外經濟、學術兩端,上集為經濟,下集為學術。

今案其目次,以天道、地道、君德、臣德、聖學等為經濟,而以衣服、飲食、器用、宮室、草木、鳥獸等皆入之學術。

未為允協。

然鸞此書,不過為舉業之用,本不為經義立言,亦無足深論。

今退置類書類中,庶核其實焉。

△《茹古略集》·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程良孺撰。

良孺有《讀書考定》,已著錄。

是書三十卷,凡三百九十四篇。

每篇皆採擷藻麗之詞,聯為偶語,其體全同事類賦。

自序稱不奇不已,不幽不已,不僻不已不合其奇者、幽者、僻者以成一家言不已。

然觀所徵引,實了不異人也。

△《古今好議論》·十五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呂一經編。

一經字子傳,號非庵,吳縣人。

崇禎辛未進士,官至河南提學副使。

是書輯漢、唐以下迄於明季諸儒議論,分經學、經濟二門。

經學為類二十有二,經濟為類二十有四,共五百五十六則,蓋以備場屋策論之用者也。

△《名物考》·十卷(內府藏本)

明劉侗撰。

侗有《帝京景物略》,已著錄。

是書分二十三部,附物理考、通微志二篇,皆采輯類書而成。

卷帙無多,搜羅甚隘,不足以供考核也。

△《六經纂要》·(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顏茂猷撰。

茂猷有《迪吉錄》,已著錄。

考顧炎武《日知錄》,茂猷鄉試會試皆以全作五經題取旨中式,嗣後始立五經中額。

今觀此書,凡分君臣、人倫、修治三門,割剝字句,無所發明,蓋即其揣摩之本也。

自序謂稽古之力,食報於諸聖人,所見亦云淺矣。

△《事物考》·八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傅巖撰。

巖字野清,義烏人。

崇禎甲戌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其書大抵本高承《事物紀原》而稍為附益,兼增入明代地名、官制、禮儀,抄合成書,不免漏。

如輿地言舜分十二州,不著其名;幽並、營商、周異制,亦無剖辨。

又謂漕運為起於秦之飛免,不知《管子》所載粟行三百里諸條,即漕運之原始,載於《通典》者甚詳。

謂唐始以上柱國為勳官,不知隋制勳官已先列上柱國,唐特沿隋之舊。

謂後漢改常侍曹為吏部,不知後漢只改為吏曹,至魏時始改為吏部。

其舛略往往似此。

唯所載明初文臣無謚,及五軍營制諸條,頗足參證明《會典》諸書之互異耳。

△《傭吹錄首集》·二十卷、《次集》·二十一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明文德翼撰。

德翼有《宋史存》,已著錄。

是書皆採集古人新巧字句,蓋沿楊慎《謝華啟秀》而廣之者。

然多不著出典,時有訛誤,間作品題,亦皆儇佻之語,蓋又兼涉竟陵之習者也。

△《四六霞肆》·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何偉然撰,吳正炳、吳宗邵增刪。

偉然有《廣快書》,已著錄。

正炳字刃齋,宗邵字敬齋,並休寧人。

是編采掇故實,撰為駢偶之詞。

分類編次,而總注於每門之後。

詞既拙俗,注尤陋,殆無一長之可取。

△《廣韻藻》·六卷(內府藏本)

明方夏撰。

夏字南明,自號養春子,長洲人。

是編取楊慎《韻藻》,刪其繁複,而廣其未備,然掛漏仍多。

惟慎書假借均字為韻字,夏獨改從今文,立心篤實,不涉炫俗釣名之習,為寸有所長耳。

△《麗句集》·六卷(內府藏本)

明許之吉撰。

之吉爵裡未詳。

其書采前人儷偶之語,或一聯或數十聯,分門編次,亦楊慎《謝華啟秀》之類。

△《文苑匯雋》·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孫丕顯撰。

丕顯字啟周,自稱閩人。

未詳其邑里。

其書分二十九門,抄撮類書,體例殊為猥雜。

△《事類通考》·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葉撰。

葉字芝華,饒州人。

是書於古今事實分類纂輯,凡七十七門。

隸事而間以評論,或似記,或似語錄,或似對句,體例莫能名狀。

觀其以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十字,分標十卷之號,則其書可知也。

△《策統綱目》·三十九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卓有見撰。

有見,莆田人。

其書以邱《大學衍義補》、湛若水《聖學格物通》二書為本,分立四門,曰經傳格言,曰史鑒證義,曰諸儒論議,曰國朝事實,頗略於古義而詳於時務。

蓋亦林《源流至論》之類,專為射策而作者。

△《古今事物原始》·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徐炬撰。

炬有《酒譜》,已著錄。

是書仿《事物紀原》之體,稍附益之,而蕪雜太甚。

蓋制度器數,皆可考其淵源,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與天地而俱生,豈能確究其始?轉輾援引,彌見糾紛。

至於鳥獸、花草諸門,每類之首,或括以偶語一聯,或括以律詩二句,乃從而釋之,尤陋之甚矣。

△《古史彙編》·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韓孔贊撰。

孔贊字羲一,裡貫未詳。

是書摭諸史典故,分四十七門,起於唐虞,終於明代,大致仿《文獻通考》而敘述簡略,僅足供舉業對策之用。

△《子史匯纂》·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馮廷章撰。

廷章字子建,常熟人。

是書分二十四類,每類之中又別為子目,雖以子史為名,而亦兼采詞賦。

自序謂一尺之,方寸之木,無或遺棄。

又謂上極天道,下該人事,六合之內,略在其間,其自譽甚力。

卷首列徵引書目千餘種,唐、宋諸志不著錄者十之六七,明以來諸家書目不著錄者十之九,廷章何自得之乎?

△《類雅》·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中風雨類引《蠡海集》,乃明王逵撰。

又鳥類引《埤雅》廣要,乃明牛衷撰,則明人作也。

其書皆由抄撮而成,亦往往不詳出典。

如開卷蔚藍天一條,乃陸游《老學筆記》之語,而失注書名,又日御一條雲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陳子昂詩還丹奔日御,卻老餌芽,注曰律歷志,何史律歷志中有此語乎?其疏舛可知矣。

△《萬年統紀》·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引明代諸書,皆仍其皇明之稱,則明人矣。

首紀歷代帝王,不以時代為次,而以年數為先後,由初生至四萬五千六百歲止為第一卷。

次紀孔子誕生至七十二歲止為第二卷。

以下載歷代臣民,自初生至一千百有餘歲,為七卷,末載佛氏、神仙二家,各為一卷,列女為一卷。

采摭頗富。

然所徵引,多出小說,不足為據也。

△《對類》·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詳時代。

凡二十門,蓋村塾課蒙之本。

驗其格式,猶明中葉所刊也。

△《大政管窺》·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皆科舉之策略也。

分敘吏、敘戶、敘禮、敘經,六曹舉其三,而四部舉其一。

體例無所取義,必非完書,蓋經生家偶存之殘稿耳。

△《汲古編》·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其書雜抄古事,分七十三門,名目冗瑣,時代顛舛。

如孔融在北海,為賊所攻,流矢雨集,矛戟內接,融憑幾安坐云云。

此謂之鎮靜則可,而列之智略門中,是未見本傳下文城破融遁之事也。

伊尹耕有莘之野,樂堯舜之道,三聘就湯,阿衡作相,此自名臣類中事,而列之忠烈門中,與程嬰、公孫杵臼相連,殆不可理解矣。

每門之末,必留空紙數頁,蓋隨意雜抄,草創未定之本,故疏謬如是也。

△《天華山房秘藏玉杵臼》·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原本無序錄。

卷首一行,題曰西湖赫主人吳培鼎九牧父搗。

培鼎亦不知何許人。

案六書精蘊,音沓,震怖也。

二龍並飛,威靈震赫,見者氣奪。

自號必取字,已極誕妄,其搗字之義,又因玉杵臼而附會之,更屬不經。

觀卷中所載,即取《唐類函》抄撮十之二三,去其總類。

又於諸細目中前後亂其部分,蓋明季書賈作偽以欺人者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