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明羅倫撰。倫字彝正,別號一峰,江西永豐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

△《一峰集》·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羅倫撰。

倫字彝正,別號一峰,江西永豐人。

成化丙戌進士第一,授修撰。

釋褐甫三月,以疏劾大學士李賢,謫泉州市舶副提舉。

明年詔還,復原官,改南京供職。

尋以疾辭歸,退居金牛山,授徒講學以終。

事跡具《明史》本傳。

倫與陳獻章稱石交,然獻章以超悟為宗,而倫篤守宋儒之途轍,所學則殊。

《明儒學案》云:「倫剛介絕俗,生平不作合同之語,不為軟巽之行。

凍餒幾於死亡,而無足以動其中,庶可謂之無慾。」

今覽其文,剛毅之氣,形於楮墨。

詩亦磊不凡,雖執義過堅,時或失於迂闊。

又喜排疊先儒傳注成語,少淘汰之功,或失於繁冗。

然亦多心得之言,非外強中乾者比也。

後載《夢稿》二卷,記夢之詞至三百餘首,隱約幻渺,幾莫測其用意所在,亦文集中罕見之體。

以其人足重,故得附本集以傳,今亦姑仍舊本錄之焉。

△《篁墩集》·九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

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

是集為敏政所自訂。

據《千頃堂書目》,尚有《外集》十二卷、《別集》二卷、《行素稿》一卷、《拾遺》一卷、《雜著》一卷。

今皆不在此編中,疑其本別行也。

敏政學問淹通,著作具有根柢,非游談無根者比。

特以生於朱子之鄉,又自稱為程子之裔,故於漢儒、宋儒判如冰炭,於蜀黨、洛黨亦爭若寇仇。

門戶之見既深,徇其私心,遂往往傷於偏駁。

如《奏考正祀典》,欲黜鄭康成祀於其鄉;作《蘇氏杌》,以鍛煉蘇軾,復伊川九世之讎,至今為通人所詬厲。

其文格亦頗頹唐,不出當時風氣;詩歌多至數千篇,尤多率易,求其警策者殊稀。

然明之中葉,士大夫侈談性命,其病日流於空疏,敏政獨以雄才博學,挺出一時。

集中徵引故實,恃其淹博,不加詳檢,舛誤者固多,其考證精當者亦時有可取。

要為一時之碩學,未可盡以蕪雜廢也。

其集名曰「篁墩」者,考新安有黃墩,為晉新安太守黃積所居。

子孫世宅於此,故以「黃」為名。

自羅願《新安志》、朱子《文集》所載皆同。

敏政乃稱「黃」本「篁」字,因黃巢而改,遂稱曰「篁墩」,為之作記,且以自號。

其說杜撰無稽,然名從主人,實為古義,今亦仍其舊稱焉。

△《楓山集》·四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章懋撰。

懋有《楓山語錄》,已著錄。

懋初在詞垣,以直諫著名。

今集中第一篇即其原疏。

考元夕張燈,未為失德,詞臣賡韻,亦有前規。

而反覆力爭,近乎伊川之諫折柳,未免矯激太過。

然其意要不失於持正,故君子猶有取焉。

至其平生清節,矯矯過人,可謂耿介拔俗之操。

其講學恪守前賢,弗逾尺寸,不屑為浮誇表暴之談。

在明代諸儒,尤為淳實。

《明史》本傳稱,或諷之為文章,則對曰:「此小技耳,予弗暇。」

有勸以著述者,曰:「先儒之言至矣,芟其繁可也。」

蓋其旨惟在身體力行,而於語言文字之間非所留意。

故生平所作,止於如此。

然所存皆辭意醇正,有和平溫厚之風。

蓋道德之腴,發為詞章,固非蠟貌梔言者所可比爾。

△《莊定山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莊撰。

字孔,江浦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南京禮部郎中,事跡具《明史》本傳。

官檢討時,以不奉詔作《山詩》,與章懋、黃仲昭同謫。

淪落者垂三十年,世頗推其氣節。

惟癖於講學,故其文多闡《太極圖》之義,其詩亦全作《擊壤集》之體,又頗為世所嗤點。

然如《病眼詩》「殘書楚漢燈前壘,草閣江山霧裡詩」句,楊慎亦嘗稱之。

其他如「山隨病起青逾峻,菊到秋深瘦亦香」,「土屋背牆烘野日,午溪隨步領和風」,「碧樹可驚遊子夢,黃花偏愛老人頭」,「酒盞漫傾剛月上,釣絲才恰風和」諸句,亦未嘗不語含興象。

蓋其學以主靜為宗,故息慮澄觀,天機偶到,往往妙合自然,不可以文章格律論,要亦文章之一種。

譬諸釣叟田翁,不可繩以禮貌,而野逸之態,乃有時可入畫圖。

錄之以備別格,亦論唐詩者存《寒山子集》之意也。

△《未軒文集》·十二卷、《補遺》二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明黃仲昭撰。

仲昭有《八閩通志》,已著錄。

是集為其門人劉節所編。

凡文六卷、詩五卷、詞一卷,而以碑文、墓誌銘附之。

仲昭官編修時,與章懋、莊並以疏爭元宵煙火事廷杖謫官,當時有「翰林三君子」之目。

後懋與並以聚徒講學為事,而仲昭獨刻意紀述。

《八閩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南平縣志》、《興化府志》皆所編錄。

故楓山、定山之名滿於天下,仲昭幾為所掩。

然三人氣節相同,居官清介相同,文章質實亦略相同。

未可以仲昭篤志勵行,不作語錄,遂分優劣於其間也。

林瀚作《仲昭墓誌》,稱其作為文章,渾厚典重,無艱深聱堯之語。

鄭岳《莆陽文獻傳》亦稱其有《未軒集》若干卷,文詞典雅。

今觀其集,雖尚沿當日平實之格,而人品既高,自無鄙語。

頡頏於作者之間,正不以坦易為嫌矣。

△《醫閭集》·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賀欽撰。

欽字克恭,其先浙之定海人,以戍籍隸遼東義州衛。

登成化丙戌進士,授戶科給事中,謝病歸。

弘治初,起陝西參議,檄未至而母歿,乃上疏懇辭。

服闋,遂不復出。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此編乃其子士諮輯遺稿並生平言行都為一集。

前三卷為《言行錄》。

四卷至七卷為《存稿》,皆雜文。

第八卷為《奏稿》。

第九卷為《詩稿》。

以欽常讀書醫無閭山,自號醫閭山人,因以名集。

欽之學出於陳獻章。

然獻章之學主靜悟,欽之學則期於返身實踐,能補苴其師之所偏。

嘗言「為學不在求之高遠,在主靜以收放心而已」。

故集中所錄言行,皆平易真樸,非高談性命者可比。

而所上諸奏疏,亦無不通達治理,確然可見諸施行。

在講學諸人之中,獨為篤實而純正。

文章雖多信筆揮灑,不甚修詞,而仁義之言,藹然可見,固不必以工拙論也。

△《翠渠摘稿》·七卷、《補遺》·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周瑛撰。

瑛有《書纂》,已著錄。

所著詩文集曰《翠渠類稿》。

此本乃其門人林近龍所選錄,故曰《摘稿》。

鄭岳撰《瑛傳》,稱其文章渾成雅健,詩格調高古。

瑛亦嘗作絕句云:「老去歸平澹,時人或未知。」

則其自命不在以繁音縟節務諧俗耳矣。

朱彝尊《明詩綜》、鄭王臣《莆風清籟集》並載瑛《履霜操樂府》,其言怨而不怒,足正昌黎之失。

此集中乃未收之,或近龍去取失當,誤佚之歟。

末附說三篇、序一篇、詩十八首,共為一卷,乃康熙戊子其七世孫維鑣於家乘中鈔出,以補《摘稿》所遺者。

然冠以鄭岳所撰《傳》。

其八世孫成又於雍正壬子求得瑛自撰志銘,補錄於後,亦列於題跋之中。

均乖編次之體。

張詡作陳獻章行狀,稱瑛為獻章門人,而《成跋》力辨其非。

以二人之集考之,蓋始合而終睽者。

詡與成之說皆各執其一偏。

《明史·儒林傳》亦稱瑛始與獻章友,獻章之學主於靜,瑛不然之,謂學當以居敬為主雲。

△《家藏集》·七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吳寬撰。

寬字原博,號匏庵,長洲人,成化壬辰進士第一,官至掌詹事府、禮部尚書,謚文定,事跡具《明史》本傳。

集為寬所自訂。

李東陽、王鏊二《序》皆稱詩三十卷、雜文四十卷,總為七十卷。

今此本詩目相同,而文集實多七卷,又附以補遺文六篇。

《後序》亦稱寬子中書舍人閱笥稿,得詩三十卷、文四十七卷,與《前序》頗不合,疑七十卷以上乃寬原編,而其後七卷則出等所附益也。

寬學有根柢,為當時館閣鉅手。

平生學宗蘇氏,字法亦酷肖東坡,縑素流傳,賞鑒家至今藏┐。

詩文亦和平恬雅,有鳴鸞佩玉之風。

朱承爵《存餘堂詩話》極稱其《雪後入朝詩》,雖非高格。

至謂其詩格尚渾厚,琢句沉著,用事典切,無漫然嘲風弄月之語,則頗為得實。

以之羽翼茶陵,實如驂之有靳。

至其作《史彬墓表》,稱其以力田拓業,代為稅長,而不載有從建文君出亡之事。

後人因據以正《致身錄》諸書之訛,是尤可以資考訂矣。

△《歸田稿》·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謝遷撰。

遷字於喬,餘姚人,成化乙未進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謚文正,事跡具《明史》本傳。

遷之在內閣也,與劉健同心輔政。

史稱其秉節直諒,見事明敏,天下稱為賢相。

其文集全稿,嘉靖中倭亂被毀。

此集乃其致仕以後及再召時所作。

自題曰《歸田稿》,以授其子至者也。

國朝康熙中,其七世孫大名府同知鍾和復加輯,梓而傳之。

集中奏疏,類多晚年陳謝之作。

凡在朝時嘉謨讜論,均已無存。

即史所稱《請罷選妃嬪》、《禁約內官》諸疏,亦不在其間,則其散失者當復不少。

然遷當歸里以後,正劉瑾、焦芳等挾怨修隙,日在危疑震撼之中。

而所作詩文,大抵詞旨和平,惟寄江湖魏闕之思。

老臣憂國,退不忘君,讀此一編,已足以知其忠悃矣。

△《震澤集》·三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鏊撰。

鏊有《史餘》,已著錄。

鏊以制義名一代。

雖鄉塾童稚,才能誦讀八比,即無不知有王守溪者。

然其古文亦湛深經術,典雅遒潔,有唐宋遺風。

蓋有明盛時,雖為時文者亦必研索六籍,覽百氏,以培其根柢,而窮其波瀾。

鏊困頓名場,老乃得遇。

其澤於古者已深,故時文工而古文亦工也。

史稱鏊上言欲仿前代制科,如博學鴻詞之類,以收異才。

六年一舉。

尤異者,授以清要之職。

有官者加秩。

數年之後,士類濯磨,必以通經學古為高,脫去叟聞之陋。

時不能用。

又稱鏊取士尚經術,險詭者一切屏去。

弘、正間文體為一變,則鏊之所學可知矣。

集中《尊號議》、《昭穆對》,大旨與張璁、桂萼相合。

故霍韜為其集序,極為推挹,至比於孔門之遊、夏,未免朋黨之私。

然其謂鏊早學於蘇,晚學於韓,折衷於程朱,則固公論也。

其《河源考》一篇,能不信篤什所言,似為有見。

而雜引佛典、道書以駁崑崙之說,則考證殊為疏舛。

此由明代幅員至嘉峪關而止,軺車不到之地,徒執故籍以推測之,其形響揣摩,固亦不足怪矣。

△《郁洲遺稿》·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梁儲撰。

儲字叔厚,號厚齋,晚號郁洲,廣東順德人。

成化戊戌進士。

官至華蓋殿大學士。

謚文康。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其子次挹所編。

初名《郁洲集》,香山黃佐為之序。

後其孫孜官中書舍人,從內閣錄其奏疏,補入集中,為十卷,故名曰《郁洲遺稿》。

即此本也。

儲歷事三朝,當武宗末造,正杌隉不寧之時,乃能岳岳懷方,彌縫匡救。

集中所載奏疏,如武宗自封鎮國公,則上疏力阻。

許給秦王關中閒田為牧地,則草敕時為危言以動聽,事遂得寢。

又力請迴鑾疏至八九上,無非忠愛之忱。

雖辭乏華腴,而義存規諫,亦可雲古之遺直矣。

胡維霖《墨池浪語》乃引楊慎之言,謂「《明通紀》一書乃儲弟梁億所撰。

故以不草《威武大將軍敕》歸之於儲,其實寫《威武大將軍敕》者儲也。

內閣有敕書稿簿,綴撰文者姓名,何可誣也」云云。

其說獨異,然稿簿果存,不應終明之世無一人見而言之,《明史》本傳亦無明文,置之不論可也。

至於集中詩文,寥寥無幾,體格亦不甚高。

《黃佐序》稱其生平著作多不存稿,蓋非其注意之所在雲。

△《見素文集》·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續集》·十二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林俊撰。

俊字待用,號見素,莆田人,成化戊戌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謚貞肅,事跡具《明史》本傳。

俊始以糾權遠謫。

及撫江右,則抗逆藩;撫西蜀,則平巨寇,為弘、正間名臣。

晚年再起,持正。

卒以不附合張璁、桂萼,致歿後削籍,葬以士禮,尤見後凋之節。

所著詩文,《張詡序》謂俊致仕之時手編成集者五十餘卷。

此本文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續集》詩文十二卷,兼及其起廢以後所作,並附以遺疏四首,與《詡序》不符。

蓋已出後人裒輯,非俊自編之原本也。

俊為文,體裁不一,大都奇崛博奧,不沿襲台閣之派。

其詩多學山谷、後山兩家,頗多隱澀之詞,而氣味頗能遠俗。

奏議分《兩曹》、《外台》、《內台》、《西征》、《起輔》、《新政》、《秋台》六稿,無不委曲詳盡,通達事機。

平生經略,此足見其大凡矣。

又案王鳳靈《續集序》,稱俊原有詩集十四卷,此本無之。

別有《西徵集》,凡詩歌二百二篇、跋二篇、賦一篇、書二十二篇、祭文二十四篇、序四篇、記五篇,亦不以詩為一集。

觀其孫及祖《跋》,稱重梓是書而詩集尚闕。

是當時本未同刊,故流傳頗鮮。

今仍其原第著錄雲,

△《古城集》·六卷、《補遺》·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吉撰。

吉字克修,號翼齋,又曰默庵,又曰怡窩,晚乃自稱曰古城,餘干人。

成化辛丑進士,官至貴州左布政使。

是編第一卷為《三朝奏議》,第二卷為《陸學訂疑》,第三卷為《貞觀小斷》,第四卷為《文略》,第五、第六卷為詩。

末有《補遺》,皆雜文。

明至正德初年,姚江之說興,而學問一變;北地、信陽之說興,而文章亦一變。

吉當其時,猶兢兢守先民矩,高明不及王守仁,而篤實則勝之;才雄學富不及李夢陽、何景明,而平正通達則勝之。

且為工部主事時,則盡言直諫,忤武宗,謫官。

為廣西布政使時,又以不肯納賂劉瑾貶秩。

而為肇慶府同知時,力持公議,掊擊柳,願與都御史秦同逮,卒白其冤,尤人情所難。

以剛正之氣,發為文章,固不與雕章繪句同日而論矣。

△《虛齋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蔡清撰。

清有《易經蒙引》,已著錄。

《明史·藝文志》載清《虛齋文集》五卷,與此本合。

蓋正德間葛志貞所輯,林俊為之序。

其後梨棗漫漶,清族孫廷魁復為重刊,而益以《補遺》、《附錄》,分為八卷。

然所增不過手簡墨跡,本無關輕重。

而史乘傳贊之作一概附入,尤多冗濫,固不若原本之持擇有要矣。

清學以窮理為主,篤守朱子之說。

其《讀蜀阜存稿私記》中,謂:「朱、陸俱祖孔、孟,而門戶不同。

然陸學未盡符於大中至正之矩,不免為偏安之業。」

其宗旨所在,可以概見。

然其《易經蒙引》,於朱子之解意有未安者,亦多所駁正,不為苟合。

是其識解通達,與諸儒之黨同伐異者有殊。

故其文章亦淳厚樸直,言皆有物。

雖不以藻采見長,而布帛菽粟之言,殊非雕文刻鏤者所可幾也。

《明史》本傳稱:「清在吏部,因王恕訪以時事,清上二札。

一《請振紀綱》,一《薦劉大夏等三十餘人》,恕皆納用。」

今檢其札,乃不見集中。

即蔡廷魁增緝之本,亦復不載。

蓋清不欲居功,已諱而削其稿矣。

其斯為醇儒之用心歟。

△《容春堂前集》·二十卷、《後集》·十四卷、《續集》·十八卷、《別集》·九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邵寶撰。

寶有《左Δ》,已著錄。

寶舉鄉試,出李東陽之門,故其詩文矩度,皆宗法東陽。

東陽於其詩文亦極推獎。

當寶以侍郎予告歸,東陽作《信難》一篇以贈,稱其集「出入經史,羅傳記,該括情事,摹寫景物,以極其所欲言。

而無冗字長語,辛苦不怡之色。

若欲進於古之人」。

且以歐陽修之知蘇軾為比,其心之相契如此。

然東陽所見只有《前集》。

其《後集》、《續集》、《別集》則寶後所續編,東陽弗及睹也。

今統觀四集,其文邊幅少狹,而高簡有法,要無愧於醇正之目。

《明史·儒林傳》稱:「其學以洛、閩為的,嘗曰:『吾願為真士大夫,不願為假道學。

』其文典重和雅,以李東陽為宗。

而原本經術,粹然一出於正。」

殆非虛美。

其詩清和淡泊,尤能抒寫性靈。

顧元慶《夷白齋詩話》極稱其《乞歸終養上疏不允》一篇,謂其感動激發,最為海內傳誦,蓋其真摯不可及雲。

△《羅圭峰文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羅撰。

字景鳴,南城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謚文肅,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以氣節重一時。

其《乞定宗社大計》二疏及《上李東陽書》,皆言人之所難言。

其文規無韓愈,戛戛獨造,多抑掩其意,迂折其詞,使人思之於言外。

《陳洪謨序》稱:「聞其為文,必嘔心積慮,至扃戶牖,或踞木石隱度逾旬日,或逾歲時,神生境具,而後命筆,稍涉於萎陋詘誕之微,雖數易稿不憚,蓋與宋陳師道之吟詩不甚相遠。

其幽渺奧折也固宜,而磊落崎,有意作態,不能如韓文之渾噩,亦緣於是。

殆性耽孤僻,有所偏詣歟。」

然在明人之中,亦可謂為其難者矣。

明制,以翰林教習宦官,謂之內館。

據所作《白江墓碑》,蓋嘗充是任者。

故集中諸文,為宦官作者頗多。

雖之風概,可以共諒於後世,然其為微瑕,不止陶集之閒情。

顧一一錄之,是所不可解也。

《因樹屋書影》稱集一刻於盱眙,再刻於南國子監,又有武進孫氏本,今皆未見。

據此本所敘,則初刻於常州,再刻於荊州,版皆佚。

嘉靖五年,陳洪謨得荊州本六卷,又得《續集》二卷、《奏議》一卷,匯而重刊。

後其鄉人黃端伯又於曾孫寬處求得逸稿,合原集編為三十卷。

是其集輾轉增入,已非其舊。

茲數篇者,毋乃端伯所增入歟。

此本為康熙庚午八世從孫美才所刊,編次頗無體例。

如文以壽文為冠,而以奏議列雜著後;詩亦以壽詩為冠,而名之曰「古樂府」。

又以詞置賦之後、詩之前,皆為顛舛。

其《凡例》第二條云:「集中詳加評綴,凡有資舉業者,聯圈標出。」

所見如是,則其失於刊削,以多為貴亦宜矣。

△《吳文肅公摘稿》·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吳儼撰。

儼字克溫,宜興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謚文肅,事跡具《明史》本傳。

正德初,儼主順天鄉試,以《為臣不易》命題,為劉瑾所怒,以飛語罷去。

瑾誅,乃復進用。

其程文今在集中。

史稱劉瑾聞儼家多貲,遣人啖以美官。

儼峻拒之,瑾怒。

會大計群吏,中旨罷儼官。

即其事也。

其集初藏於家。

至萬曆甲申,其孫士遇始刊版。

同邑王升、武進莊煦及其仲孫達可為刪而存之,故名曰《摘稿》。

儼當何、李未出以前,猶守明初舊格,無鉤棘塗飾之習。

其才其學,雖皆不及李東陽之宏富,而文章局度舂容,詩格亦復嫻雅。

往往因題寓意,不似當時台閣流派,沿為膚廓。

雖名不甚著,要與東陽肩隨,亦足相羽翼也。

△《熊峰集》·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石缶撰。

缶字邦彥,稿城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隱,改謚文介,事跡具《明史》本傳。

缶出李東陽之門,東陽每稱後進可托以柄斯文者,惟缶一人。

皇甫方嘗刪定其集為四卷,歲久版佚。

國朝康熙丁未,餘姚孫光{}為稿城知縣,得《別集》遺稿於其家,為合而重刊之。

嗣聞真定梁清標家有其全集,乃購得續刊,共為十卷,即此本也。

自一捲至四卷為詩,五卷、六卷為文,七卷至九卷又為詩,十卷又為文。

蓋刊版已定,不能依類續入,故其體例叢脞如是也。

缶詩文皆平正通達,具有茶陵之體,故東陽特許之。

當北地、信陽代興之日,而缶獨堅守師說。

屢典文衡,皆力斥浮誇,使粹然一出於正。

雖才學皆遜東陽,而持正,不趨時好,亦可謂堅立之士矣。

△《立齋遺文》·五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鄒智撰。

智字汝愚,合州人。

成化丙午鄉試第一人。

時萬安方倚內官怙權。

智上公車時,道過王恕,即立志欲發其奸。

丁未成進士,改庶吉士。

會星變,遂上疏擊安及劉吉、尹直三大學士,兼劾中官。

雖留中不報,而奸黨銜之次骨,乃借他事羅織下詔獄,將擬死刑。

彭韶力持之,得謫廣東石城千戶所吏目。

卒於官,年僅二十六。

事跡具《明史》本傳。

金祺作《智墓誌》,稱所著有《立齋集》藏於家。

考集中《初到石城詩》第二首後有其友人順德知縣吳廷舉附註,記智自改定中四句事。

末有附載《寄吳獻臣》一書,失其姓名,論刻集及作序事。

則集為廷舉所編次刊刻。

此本前有什邡縣訓導《李廷梁序》稱舊版佚闕,案台李公芳麓重梓。

蓋天啟乙丑所刊也。

凡奏疏一卷、雜文三卷、詩一卷、附錄一卷。

智疏劾權奸,直聲動天下。

然於君國之間,纏綿篤摯,至死不忘,無一毫怨尤之意。

其《在獄詩》有云:「夢中不識身猶系,又逐東風入紫宸。」

其《辭朝詩》有云:「韶聲靜拜彤墀,轉覺嬋媛不自持。

罪大故應誅兩觀,網疏猶得竄三危。

盡披肝膽知何日,望見衣裳只此時。

但願太平無一事,孤臣萬死竟何悲。」

與明季台諫務以矯激沽名者,相去萬萬。

故詩文多發於至性,不假修飾之功,雖間傷樸,而真氣流溢,其感人者固在文字外矣。

△《西村集》·八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史鑒撰。

案憲宗、孝宗時有兩史鑒。

其一長洲人,弘治己未進士,見《太學題名碑》。

其一吳江人,字明古,號西村,隱居不仕,即撰此集者也。

鑒留心經世之務,三原王恕巡撫江南時,聞其名,延見之,訪以時政。

鑒指陳利病。

恕深服其才,以為可以當一面。

所著詩四卷、文四卷,嘉靖間其孫周裒而刊之,以墓表及諸人哀挽之詩附於後。

周用、盧襄各為之序。

其文究悉物情,練達時勢,多關於國計民生,而於吳中水利言之尤詳。

第五卷皆明初諸人《列傳》,敘次簡明,疑其欲為野史而未就也。

其詩亦落落無俗韻,惟古詩不知古音,所注葉韻多謬誤。

文中《祭徐有貞文》及文後《跋》一篇,以私恩之故,為力辨奪門一事,未免曲筆耳。

案王士禎《香祖筆記》曰:「吳江門人徐翰林電發(案電發乃檢討徐九之字),寄《西村集》二十八卷,其鄉前輩史鑒明古著也。

集中有曾祖文質府君行狀(案文質乃史彬之字),只言洪武中縛貪吏詣闕事,無一語及靖難。

集是陳繼儒仲醇選」云云。

是鑒集本二十八卷。

此本八卷,尚非完帙。

然今未見繼儒所選本,故仍以此本著錄,而附載其卷帙之異同,備考證焉。

△《胡文敬公集》·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胡居仁撰。

居仁有《易像抄》,已著錄。

居仁本從吳與弼游,而醇正篤實,乃過其師遠甚。

其學以治心養性為本,以經世宰物為用,以主忠信為先,以求放心為要。

史稱薛之後,惟居仁一人而已。

居仁病學者撰述繁蕪,嘗謂朱子注《參同契》、《陰符經》皆可不作。

故《易傳》、《春秋傳》外,於經書皆不輕為之注。

講授之語,亦惟《居業錄》一編。

詩文尤罕。

是集乃其門人余網羅散失而成。

雖中多少作,然近裡著己皆粹然儒者之言,不似吳與弼書動稱夢見孔子也。

△《小鳴稿》·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秦王朱誠泳撰。

誠泳號賓竹道人,太祖五世孫也。

弘治元年以鎮安王襲封。

十一年薨,謚曰簡。

《明史·諸王列傳》稱「誠泳性孝友恭謹,嘗銘冠服以自警」。

所著有《經進小鳴集》。

案朱彝尊《詩話》稱:「王年十齡,嫡母陳妃以唐詩教之,日記一首。

嗣位後日賦一篇,三十年靡閒。」

(案誠泳襲爵僅十一年,此雲三十年當並其初封鎮安王時言之也。

)既薨,紀善強晟校刻其詩。

嘉靖初,王孫定王維焯表上之,詔送史館。

史稱「經進」,蓋由於此。

此本不題「經進」字,蓋刻在前而進在後也。

自卷一至卷八皆詩;卷九為雜文;卷十為《恩賜勝覽錄》,乃弘治癸丑,誠泳請朝命養疾於鳳泉溫泉湯泉時所作。

其詩古體清淺而質樸,近體諧婉可誦,七絕尤為擅場。

如《秋夜詩》云「霽月滿窗明似晝,梧桐如雨下空庭」,又云「空庭久坐不成寐,明月滿階砧杵聲」,又《山行詩》云「啼鳥無聲僧入定,半巖風落紫籐花」,皆風骨戍削,往往有晚唐格意。

爾時館閣之中,轉無此清音矣。

△《方簡肅文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良永撰。

良永字壽卿,莆田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

告歸再起,巡撫應天,中途疾作,乞致仕,旋除南京刑部尚書,良永已先卒。

謚簡肅。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為河南按察使鄭茂所編,隆慶庚午其孫山東布政使攸續刊之。

良永當正德時歷仕巖疆,皆著丰采。

乞休後廷推屢及,輒以養親辭。

今諸疏俱在集中,進退頗為不苟。

其文信筆揮灑,雖不刻意求工,而和平坦易,不事鉤棘。

視後來摹擬塗飾之習,轉為本色。

其論劾朱寧一疏,慷慨壯烈,猶有牽裾折檻之風。

又常豫決寧王宸濠反謀。

濠敗後,貽書王守仁,與論定亂大計,及其生平言學,則云:「近世學者,出天入神,超悟獨到,專以心學為言,皆附於象山,其妄如此。

即所為象山者似矣,而中實未然,毋亦優孟之為孫叔敖歟。」

其語皆隱刺守仁,可謂卓然不阿其所好者矣。

△《懷星堂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祝允明撰。

允明有《蘇材小纂》,已著錄。

《明史·藝文志》載《祝氏集略》三十卷、《懷星堂集》三十卷、《小集》七卷。

本傳稱其《詩文集》六十卷。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載《祝氏集略》外,又有《金縷》、《醉紅》、《窺簾》、《暢哉》、《擲果》、《拂弦》、《玉期》等集。

今行於世者惟《祝氏集略》及此集,凡詩八卷、雜文二十二卷。

允明與同郡唐寅並以任誕為世指目。

寅以畫名,允明以書名,文章均其餘事。

寅詩頹唐淺率,老益潦倒。

袁所輯《六如居士集》,王世貞《藝苑卮言》以「乞兒唱蓮花落」詆之。

顧《國寶新編》稱:「允明學務師古,吐詞命意,迥絕俗界。

效齊、梁月露之體,高者凌徐、庾,下亦不失皮、陸。」

其推挹誠為過當。

然允明詩取材頗富,造語頗妍,下擷晚唐,上薄六代,往往得其一體。

其文亦蕭灑自如,不甚倚門傍戶。

雖無江山萬里之鉅觀,而一邱一壑,時復有致。

才人之作,亦不妨存備一格矣。

△《整庵存稿》·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羅欽順撰。

欽順之學以窮理格物為宗,力攻王守仁良知之說。

其大旨具見所作《困知記》中,已別著錄。

至詞章之事,非其所好,談藝家亦罕論及之。

其弟欽藹,作《儀訓錄》,嘗稱「欽順於應酬文字辭謝居多,下筆稿成,未嘗自是。

舊稿盈笥,晚年手自芟存,餘悉焚去。

謂二子曰:『此等文字世間不少,慎勿出以示人,姑留自觀可也』」云云。

其志趣可以想見。

然集中所作,雖意境稍涉平衍,而典雅醇正,猶未失成化以來舊格。

詩雖近擊壤派,尚不至為有韻之語錄。

以抗行作者則不能,在講學諸家亦可雲質有其文矣。

△《東江家藏集》·四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顧清撰。

清有《松江府志》,已著錄。

是編凡《山中稿》四卷為初集,乃未仕時作。

《北遊稿》二十九卷為中集,乃既仕後作。

《歸來稿》九卷為後集,乃致仕後作。

皆清晚年所自編,故體例頗為精審。

又有《留都稿》四卷、《存稿》十卷,為其子孫所續輯,今已不傳矣。

清學端行謹,砥礪名節。

當正德時,諫疏凡十數上。

嘉靖初,力請停遣旗校,於時政皆有所獻替。

其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

文章簡煉醇雅,自嫻法律。

當時何、李崛興,文體將變,清獨力守先民之矩。

雖波瀾氣焰未能極ㄈ奇偉麗之觀,要不謂之正聲不可也。

在茶陵一派之中,亦挺然翹楚矣。

△《空同集》·六十六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明李夢陽撰。

夢陽有《空同子》,已著錄。

夢陽為戶部郎中時,疏劾劉瑾,遘禍幾危,氣節本震動一世。

又倡言復古,使天下毋讀唐以後書,持論甚高,足以竦當代之耳目。

故學者翕然從之,文體一變。

厥後摹擬剽賊,日就窠臼。

論者追原本始,歸獄夢陽,其受詬厲亦最深。

考明自洪武以來,運當開國,多昌明博大之音。

成化以後,安享太平,多台閣雍容之作。

愈久愈弊,陳陳相因,遂至單緩冗沓,千篇一律。

夢陽振起痿Φ,使天下復知有古書,不可謂之無功,而盛氣矜心,矯枉過直。

《因樹屋書影》載其《黃河水繞漢官牆》一詩,以落句有「郭汾陽」字,涉用唐事,恐貽口實,遂刪除其稿不入集中。

其堅立門戶,至於如此。

同時若何景明、薛蕙皆夢陽倡和之人,景明論詩諸書,既往復;蕙亦有「俊逸終憐何大復,粗豪不解李空同」句,則氣類之中已有異議,不待後來之排擊矣。

平心而論,其詩才力富健,實足以籠罩一時。

而古體必漢魏,近體必盛唐,句擬字摹,食古不化,亦往往有之。

所謂武庫之兵,利鈍雜陳者也。

其文則故作聱牙,以艱深文其淺易。

明人與其詩並重,未免怵於盛名。

今並錄而存之,俾瑕瑜不掩。

且以著風會轉變之由,與門戶紛競之始焉。

△《山齋集》·二十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鄭岳撰。

岳有《莆陽文獻》,已著錄。

其所著詩文有《蒙難錄》、《西行紀》、《南還錄》、《山齋吟稿》、《漫稿》、《淨稿》、《續稿》、《奏議》。

因雕本燹毀,所存不過數種。

是集乃萬曆中其曾孫炫輯重鋟,凡詩七卷、文十七卷。

《炫跋》謂較視舊集十未能存二三,蓋亦幸而不佚也。

柯維騏《續莆陽志》稱其所作詩文,俱暢達蘊藉。

朱彝尊《明詩綜》引謝山子之言,亦稱其詩深於諷諭之體。

考《明史》岳本傳,稱其屢拒中官崔文之干請,爭寧王宸濠之侵佔。

又以爭興獻王廟,忤旨奪俸。

其居官頗著風節。

而為江西按察使時,與李夢陽互訐。

為兵部侍郎時,又為聶豹劾罷。

所與齟齬者,乃皆正人。

蓋其天性孤介,非惟與小人相忤,即君子亦不苟合也。

其文章落落遠俗,固亦有由焉。

△《浮湘集》·四卷、《山中集》·四卷、《憑幾集》·五卷、《續集》·二卷、《息園存稿詩》十四卷、《文》九卷、《緩慟集》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明顧撰。

有《國寶新編》,已著錄。

是編乃其詩文全集。

《浮湘集》由開封府知府謫全州知州時作,蔡羽序之。

《山中集》移病家居時作,陳束序之。

《憑幾集》、《憑幾續集》皆起官湖廣巡撫時作,皇甫方序之,亦有《自序》。

《息園存稿》並刻於嘉靖戊戌,《詩稿》陳大壯序之,《文稿》鄧繼中序之。

附錄曰《緩慟集》,官工部侍郎時哭其亡女之作,自序之。

朱彝尊《明詩綜》稱其尚有《歸田集》,今未見傳本,不知佚否也。

《明史·文苑傳》稱初與同裡陳沂、王韋號「金陵三傑」,後寶應朱應登繼起,號「四大家」。

然、應登羽翼李夢陽,而韋、沂則頗持異論。

又稱詩矩唐人,以風調勝。

今觀其集,遠挹晉安之波,近驂信陽之乘,在正、嘉間固不失為第二流之首也。

△《華泉集》·十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邊貢撰.貢字庭實。

華泉其號也。

歷城人。

弘治丙辰進士。

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集凡詩八卷、文六卷。

魯中立《海岳靈秀集》曰:「華泉之作雖不逮何、李,然平淡和粹,孝廟以前,海岱之才無其倫比。」

胡應麟《詩藪》曰:「世人獨推李、何為當代第一。

余以為空同關中人,氣稍過勁,未免失之怒。

張大復之亮節俊語出於天性,亦自難到,但工於文句而乏意外之趣。

獨邊華泉興象飄逸,而語尤清圓,故當共推此人。」

陳子龍《明詩選》則曰:「尚書才情甚富,能於沉穩處見其流麗。

聲價在昌之下、君采之上。

今考其詩,才力雄健,不及李夢陽、何景明善於用長;意境清遠,不及徐禎卿、薛蕙善於用短。

而夷猶於諸人之間,以不戰為勝。

無憑陵一世之名,而時過事移,日久論定,亦不甚受後人之排擊。」

三人所論,當以子龍為持平矣。

昔薛蕙於嚴嵩為同年,頗相唱和。

及嵩柄國,蕙即謝絕往還,並削去舊作,不留一字,至今為論者所稱。

是集乃以送嵩之作列為壓卷,不免見疑於清議。

然詩集為貢沒之後其裡人劉天民所編。

時當嘉靖戊戌,正嵩權熾盛之日,或天民無識,趨附時局以為榮,非貢本志歟。

其文集亦大名魏允孚所續刊,自明以來,談藝家置而不論。

今核其品格,實遠遜有韻之詞。

蓋才有偏長,物不兩大。

附詩以行,視為琬炎之藉可矣。

△《劉清惠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麟撰。

麟字元瑞,一字子振,江西安仁人。

後流寓長興,子孫遂隸籍焉。

弘治丙辰進士。

官至工部尚書。

事跡具《明史》本傳。

初,麟觀政工部時,即與同年陸昆抗疏爭諫官下獄事。

及為紹興府知府,又以忤劉瑾褫職。

後官尚書,卒以爭蘇松織造為宦官所擠而罷。

蓋始終介介自立者。

其自紹興歸也,依其姻家吳充於長興。

與孫一元、文徵明等往來倡和。

世傳徵明《神樓圖》,即為麟作也。

是集凡詩二卷,奏疏、雜文九卷,《附錄》一卷,麟曾孫{欽心}陛所編。

萬曆丙午,湖州知府無錫陳幼學刊之長興。

朱鳳翔為序,稱「其文出入秦漢,詩則韋、杜」,固未免太過。

至稱「其標格高入霄,胸中無一毫芥蒂,故所發皆盎然天趣,讀之足消鄙吝」,則得其實矣。

是亦文章關乎人品之驗也。

△《東田遺稿》·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羽撰。

羽字鳳舉,泰興人。

弘治丙辰進士。

官至河南左布政使。

案明初張羽,為「吳中四傑」之一。

相距不過百載,而襲前輩之姓名,殊不可解。

然前張羽工詩,此張羽亦復工詩。

豈有心倣傚,有藺相如之慕歟。

是集詩文各一卷,為其季子楨所編,其門人儲洵序之。

羽為御史,抗疏劾劉瑾,直聲震朝野。

集中疏文雖不多,皆切中時弊,方正之概,猶凜然可見。

詩亦規摹盛唐,不落纖巧之習。

蓋弘治、正德之間,去明初前輩猶為未遠,流風餘韻,往往尚存。

而羽之澹靜峭直,又出天性。

雖其博大富健不及李東陽諸人,排鉅麗亦不及李夢陽諸人,而不為舊調之膚廓,亦不為新聲之塗飾。

肖心而出,務達所見而止。

在諸作者中,亦可以自為一隊矣。

△《沙溪集》·二十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孫緒撰。

緒字誠甫,沙溪其自號也,故城人。

弘治己未進士。

官至太僕寺卿。

是集文八卷、賦一卷、雜著一卷、《無用閒談》六卷、詩七卷。

其文沉著有健氣。

其《無用閒談》有曰:「文章與時高下,人之才力亦各不同。

今人不能為秦、漢、戰國,猶秦、漢、戰國不能為六經也。

世之文士,尺寸步驟,影響摹擬,晦澀險深,破碎難讀」云云。

其意蓋為李夢陽發,可以見其趨向矣。

至於《古今仕學辨》之類,參以排偶,不古不今,則編次者失於刪汰,轉為作者累耳。

其《無用閒談》多深切著明之語。

《論文》、《論詩》,亦各有確見。

王士禎《池北偶談》嘗摘其誤以五代王祚事為彭時事,其說良是。

他如論揚雄事亦失當,然要不害其大旨。

詩格頗近李東陽,而深以何孟春等注《東陽樂府》稱其過於李、杜為非。

蓋譏譽者之溢量,非排擊東陽也。

此集舊與馬中錫《東田集》合刊,然學問筆力皆勝中錫,故今摘錄《緒集》,而《中錫集》則存其目焉。

△《王文成全書》·三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守仁撰。

守仁有《陽明鄉約法》,已著錄。

是書首編《語錄》三卷為《傳習錄》,附以朱子晚年定論。

乃守仁在時,其門人徐愛所輯,而錢德洪刪訂之者。

次《文錄》五卷,皆雜文。

《別錄》十卷,為奏疏、公移之類。

《外集》七卷,為詩及雜文。

《續編》六卷,則《文錄》所遺,搜輯續刊者。

皆守仁歿後,德洪所編次。

後附以《年譜》五卷、《世德記》二卷,亦德洪與王畿等所纂集也。

其初本各自為書。

隆慶壬申,御史新建謝廷傑巡按浙江,始合梓以傳,仿《朱子全書》之例以名之。

蓋當時以學術宗守仁,故其推尊之如此。

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

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

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此書明末版佚,多有選輯別本以行者,然皆闕略,不及是編之詳備焉。

△《雙溪集》·八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杭淮撰。

淮字東卿,宜興人。

弘治乙未進士。

官至南京總督糧儲右副都御史。

與兄濟並負詩名。

與李夢陽、徐禎卿、王守仁、陸深諸人遞相唱和。

其詩格清體健,在弘治、正德之際不高談古調,亦不沿襲陳言,頗諧中道。

此本乃其弟洵所編,為朱彝尊曝書亭舊藏。

卷末有彝尊手題兩行,稱「康熙辛巳九月十九日,竹老人讀一過,選入《詩綜》一十四首」。

各詩內亦多圈點甲乙之處,蓋其輯《明詩綜》時所評騭。

今《詩綜》本內所錄淮詩篇數,並與自記相同。

中如《打牛坪詩》第三聯,原本作「碧障自生」,而彝尊改作「蔓草自春生」;《王思槐過訪詩》第三聯,原本作「野竹過牆初挺秀」,而彝尊改作「挺拔」,亦間有所點定,皆較原本為善。

且稱「其詩遒煉如繭絲,抽自梭腸,似澀而有條理。

五言尤擅場」,持論亦屬允愜雲。

△《對山集》·十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康海撰。

海有《武功縣志》,已著錄。

其詩文集自明以來凡四刻。

一為張太微所選,一為王世懋所選,互有去取。

國朝康熙中,其裡人馬氏始裒其全集刻之江寧。

此本乃乾隆辛巳其裡人編修孫景烈以所藏張太微本又加刊削而刻之。

海以救李夢陽故,失身劉瑾。

瑾敗,坐廢。

遂放浪自恣,徵歌選妓,於文章不復精思,詩尤頹縱。

《王世懋序》稱其五七言古律多率意之作,又慕少陵直攄胸臆,或同時人名號爵裡,韻至便押,不麗於雅。

《朱孟震序》述李維楨之言,亦稱張太微本武夫燕石,間列錯陳。

故馬氏所增刊,頗傷蕪雜。

景烈此本雖晚出,而去取謹嚴,於詩汰之尤力,較諸本特為完善,已足盡海所長矣。

明人論海集者是非不一,要以俞汝成「文過於詩」語為不易之評。

其《擬廷臣論寧夏事狀》及《鑄錢論》諸篇,尤頗切時弊。

崔銑、呂冉皆以司馬遷比之,誠為太過。

然其逸氣往來,然自異,固在李夢陽等割剝秦漢者上也。

△《柏齋集》·十一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何瑭撰。

瑭有《醫學管見》,已著錄。

瑭篤行勵志,其論學一以格致為宗。

集中《送湛若水序》,謂「甘泉以存心為主,予以格物致知為先。

非存心固無以為格致之本。

物格知至,則心之體用益備」。

其生平得力在此。

故當時東南學者多宗王守仁良知之說,而瑭獨以躬行為本,不以講學自名。

然論其篤實,乃在講學諸家上。

至如《均徭》、《均糧》、《論兵》諸篇,究心世務,皆能深中時弊,尤非空談三代,迂疏無用者比。

雖其文體樸質,不斤斤於格律法度之間,而有體有用,不支不蔓,與雕章繪句之學固又當別論矣。

集凡文十卷、詩一卷,為嘉靖己酉鄭王所刻。

鄭世子載育,即瑭之甥。

其律數之學,皆受之於瑭者也。

△《竹澗集》·八卷、《竹澗奏議》·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潘希曾撰。

希曾字仲魯,金華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是集為嘉靖末長洲黃省曾所校。

首載詩四卷,次雜文四卷,次奏議四卷,而以墓誌、小傳之類附錄於末。

核其卷數,與《千頃堂書目》所載相符,蓋猶舊本也。

希曾官兵科給事中時,奏奪太監汪直義男官爵。

復因災異陳八事,皆直指近幸,無所避忌。

及奉使湖廣、貴州,計處邊儲,又以不賂劉瑾,矯旨下獄,拷訊除名。

瑾誅,起官,復抗疏爭太素殿、天鵝房諸役,俱著直聲。

今觀集中章奏,語皆剴切真摯,不為粉飾而深中事理,不愧其名。

其平時雖不以文章著,而直抒胸臆,沛然有餘,亦其剛正之氣有不可掩遏者歟。

又希曾治河,績最著。

《小傳》稱其別有《治河錄》,今已不傳。

然集中條議修築諸疏,措置規模,猶見一二。

是尤切於實用之文,足以資後來考證者矣。

△《大復集》·三十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何景明撰。

景明有《雍大記》,已著錄。

是集凡賦三卷、詩二十六卷、文九卷,傳志、行狀之屬附錄於末。

王廷相、康海、唐龍、王世貞各為之序。

正、嘉之間,景明與李夢陽俱倡為復古之學,天下翕然從之,文體一變。

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徑稍異。

故集中與夢陽論詩諸書,反覆詰難,然兩不相下。

平心而論,摹擬蹊徑,二人之所短略同。

至夢陽雄邁之氣與景明諧雅之音亦各有所長。

正不妨離之雙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景明於七言古體深崇四傑轉韻之格,見所作《明月篇序》中。

王士禎《論詩》絕句有曰:「接跡風人明月篇,何郎妙悟本從天。

王楊盧駱當時體,莫逐刀圭誤後賢」,乃頗不以景明為然。

其實七言肇自漢氏,率乏長篇。

魏文帝《燕歌行》以後,始自為音節。

鮑照《行路難》始別成變調。

繼而作者實不多逢。

至永明以還,蟬聯換韻,宛轉抑揚,規模始就。

故初唐以至長慶,多從其格。

即杜甫諸歌行,魚龍百變,不可端倪,而《洗兵馬》、《高都護》、《驄馬行》等篇,亦不廢此一體。

士禎所論,以防浮艷塗飾之弊則可,必以景明之論足誤後人,則不免於懲羹而吹齏矣。

△《洹詞》·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崔銑撰。

銑有《讀易餘言》,已著錄。

是集題曰《洹詞》,以銑家安陽,境有洹水故也。

一卷、二卷曰《館集》,三卷曰《退集》,四卷曰《雍集》,五卷至十卷曰《休集》,十一卷、十二卷曰《三仕集》。

皆編年排次,不分體裁,雜著筆記亦參錯於其間。

銑力排王守仁之學,謂其不當捨良能而談良知。

故持論行己,一歸篤實。

其爭大禮,劾張璁、桂萼,風節表表,亦不愧其言。

所作《政議》十篇,准今酌古,無儒生迂闊之習。

他若《漫記》十條,可以補《宋史》之未備。

《訛傳》兩則,可以靖明代之浮言。

而《岳飛論》一篇,稱飛之急宜奉詔班師,尤識大體。

蓋不以文章著,而文章自可傳也。

第十一卷中有《嚴嵩鈐山堂集序》,似涉南園作記之疑。

然嵩集載此序,題嘉靖己亥。

據《明史·嵩傳》,是時方為禮部尚書,未操國柄,尚無由預識其奸。

是猶司馬光之於王安石,非陸游之於韓胄矣。

△《莊渠遺書》·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魏校撰。

校有《周禮沿革傳》,已著錄。

校欲行周禮於後世,其說頗為迂闊。

所著《六書精蘊》,欲以古篆改小篆。

而所列古篆,又多杜撰,尤為紕繆。

然校見聞較博,學術亦醇。

故是集文律謹嚴,不失雅正。

考據亦具有根柢,無忝於儒者之言。

其御札《問經義》諸條,亦多精確。

惟《郊祀論》一篇,謂見於經者獨有南郊無北郊,而以社當地之祭。

不知大司樂方丘之文與圜丘相對,圜丘為郊天,方丘為祭地可知。

未聞祭社於澤中之方丘,且於夏日之至也。

又《祭法》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與燔柴於泰壇祭天之文相對,皆北郊祭地之顯證。

校乃引《周禮》陰祀用黝牲,駁《祭法》祭地用犢為附會。

不知《周禮》、《禮記》不能強合,先儒辨之甚明,無庸橫相牽合,自生糾結也。

△《儼山集》·一百卷、《續集》·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陸深撰。

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

是集有費、徐階二《序》,文徵明《後序》。

《續集》前有《唐錦序》,後有《陸師道跋》。

皆其子楫所編。

《錦序》及《師道跋》並稱尚有《外集》四十卷,通此二集為一百五十卷。

此本不載《外集》。

蓋《外集》皆其筆記、雜著,又自別行也。

《明史·文苑傳》稱「深少與徐禎卿相切磨,為文章。

又善書,仿李邕、趙孟。

賞鑒博雅,為詞臣冠」。

《階序》稱深以經濟自許。

在翰林,在國子,數上書言事。

督學於晉,參藩於楚,旬宣於蜀,則皆有功德於其士民。

而惜其獨以文章見。

《序》亦稱其以剴切不諛忤宰臣,左遷以後,略無感時憤俗之意,而舉其《發教巖詩》、《峽江道中詩》證其無所怨尤。

今觀其集,雖篇章繁富,而大抵根柢學問,切近事理,非徒斗靡誇多。

當正、嘉之間,七子之派盛行。

而獨以和平典雅為宗,毅然不失其故步,抑亦可謂有守者矣。

△《迪功集》·六卷、附《談藝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禎卿撰。

禎卿有《翦勝野聞》,已著錄。

其平生論詩宗旨,見於《談藝錄》及《與李夢陽第一書》。

如云「古詩三百,可以博其源。

遺篇十九,可以約其趣。

樂府雄高,可以勵其氣。

《離騷》深永,可以裨其思。

然後法經而植旨,繩古以崇辭。

或未盡臻其奧,吾亦罕見其失也」。

又云「繩漢之武,其流也猶至於魏;宗晉之體,其弊也不可以悉據」。

其所談仍北地摹古之門徑。

特夢陽才雄而氣盛,故枵張其詞。

禎卿慮淡而思深,故密運以意。

當時不能與夢陽爭先,日久論定,亦不與夢陽俱廢,蓋以此也。

王士禎《居易錄》稱黃庭堅自定其詩為《精華錄》,僅三百首。

禎卿自定《迪功集》亦三百首。

此本凡樂府四十四首、贈答詩十六首、遊覽詩二十五首、送別詩四十首、寄憶詩二十一首、詠懷詩十二首、題詠詩二十一首、哀輓詩三首,共一百八十二首,不足三百之數。

而五卷以下則為雜文二十四篇,題正德庚辰刊。

前有李夢陽、顧《序》,並稱六卷,當是原本。

不知何以與士禎所言不符,豈士禎所見別有一本歟。

毛先舒《詩辨坻》曰:「昌《迪功集》外,復有《徐迪功外集》,皇甫子安為序而刻之者。

又有《徐氏別稿》五集,曰《鸚鵡編》、《焦桐集》、《花間集》、《野興集》、《自慚集》。」

又曰:「《迪功集》是所自選,風骨最高。

《外集》殊復奕奕。

《焦桐》多近體,最疵。

《鸚鵡》多學六朝,間雜晚唐,有《竹枝》、《楊柳》之韻。

《花間》『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於詩為小乘,入詞亦苦於不稱。

他如『花間打散雙蝴蝶,飛過牆兒又作團』。

《詠柳花詩》云『轉眼東風有遺恨,井泥流水是前程』,便是詞家情語之最」云云。

今不盡可見矣。

△《鄭少谷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鄭善夫撰。

善夫有《經世要錄》,已著錄。

其詩規模杜甫,多憂時感事之作。

林貞恆《福州志》病其時非天寶,地遠拾遺,為無病而呻吟。

然武宗時奄豎內訌,盜賊外作,詩人蒿目,未可謂之無因。

王世懋《藝圃擷餘》曰:「閩人家能占畢,而不甚工詩。

國初林鴻、高廷禮、唐泰輩皆稱能詩,號閩南十才子。

然出楊、徐下遠甚,無論季迪。

其後氣骨,差堪旗鼓中原者,僅一鄭善夫耳。

其詩雖多摹杜,猶是邊、徐、薛、王之亞」云云。

斯言持其平矣。

善夫《論詩》五言云:「大哉杜少陵,苦心良在斯。

末流但叫噪,古意漫莫知。

鳳鳥空中鳴,眾禽反見嗤。」

觀其抒論,知其不諧於俗也。

△《太白山人漫稿》·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孫一元撰。

一元字太初,自稱秦人。

或傳為安化王孫。

王世貞《題一元墓詩》曰:「死不必孫與子,生不必父與祖。

突作憑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土。」

蓋其蹤跡詭異,當時即莫之詳也。

嘗棲太白之巔,故稱太白山人。

又嘗西入華,南入衡,東登岳,又南入吳,與劉麟、吳充、陸昆、龍霓稱「苕溪五隱」。

晚而就婚施氏,遂卒於吳興。

麟為文以表其墓。

事跡具《明史·隱逸傳》。

一元才地超軼,其詩排凌厲,往往多悲壯激越之音。

《靜志居詩話》謂其瓣香在黃庭堅,體格固略相近。

然庭堅之詩,沉思研練而入之,故蟠崛強之勢多。

一元之詩,軒豁披露而出之,故淋漓豪宕之氣盛。

其意境亦小殊也。

《明史·藝文志》載一元《太白山人稿》五卷。

此本為崇禎中湖州周伯仁所刻,凡八卷。

蓋據吳興張氏本及陽湖本而合輯之。

目錄於八卷之末尚標有補遺若千首,而卷內無之。

豈當時有志搜訪而未得歟。

閔元衢《歐餘漫錄》載一元逸詩有《送許相卿詩》一首,見許氏譜;《題王伯雨園亭》二首,見《烏青鎮志》;《和吳甘泉》四首,《重遊》一首,《君馬黃》一首,見真跡;《飲馬長城窟》一首,見盧志所錄。

續於紀宣符家得十四首。

又稱鮑稚家有其詩,抄約千餘首。

而梁清遠《雕邱雜誌》亦稱所藏一元墨跡,有《送別李遠北上詩》,風調極高,不知《漫稿》何以不載。

則其散佚已多矣。

△《苑洛集》·二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韓邦奇撰。

邦奇有《易學啟蒙意見》,已著錄。

是集凡序二卷、記一卷、志銘三卷、表一卷、傳一卷、策問一卷、詩二卷、詞一卷、奏議五卷、《見聞考隨錄》五卷。

乃嘉靖末所刊,汾陽孔天允為之序。

當正、嘉之際,北地、信陽方用其學提唱海內。

邦奇獨不相附和,以著書餘事,發為文章。

不必沾沾求合於古人,而記問淹通,凡天官、地理、律呂、數術、兵法之屬無不博覽精思,得其要領。

故其徵引之富,議論之核,一一具有根柢,不同綴拾浮華。

至《見聞考隨錄》所紀朝廷典故,頗為詳備。

其間如譏于謙不能匡正之失,及辨張采阿附劉瑾之事,雖不免小有偏駁,而敘次明晰,可資考據。

其他辨論經義,闡發易數,更多精確可傳。

蓋有本之學,雖瑣聞雜記,亦與空談者異也。

△《東洲初稿》·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夏良勝撰。

良勝有《中庸衍義》,已著錄。

《明史》本傳稱良勝除名以後,輯其部中章奏,名曰《銓司存稿》,凡議禮諸疏俱在。

今已不傳。

此其詩文集也。

前七卷為雜文,第八卷為詩,第九卷為《考定皇極指掌諸圖》,第十卷為《天文便覽》,自十一卷以下皆題曰《仕止隨錄》,十一、十二兩卷雜錄諫南巡下獄疏奏詩文及同時諸人投贈申救之作,十三、十四兩卷雜錄家居詩文。

自十三卷以前皆題門人滇池羅江編,十四卷則題門人鍾陵江治續編。

《明史·藝文志》載《東洲稿》十二卷,詩八卷,與此本卷帙互異。

然此本題曰《初稿》,刻於正德十五年。

其嘉靖以後諸作,鹹未之及。

史所載者,殆其全集之卷數歟。

良勝兩以直諫謫,風節凜然。

其詩文無意求工,而皆岳岳有直氣。

雖不以詞藻著名,要非雕章繪句之士所可同日語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