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明世宗肅皇帝御制。時大內東偏火,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

△《火警或問》·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明世宗肅皇帝御制。

時大內東偏火,帝詔戶、禮二部及都察院命百官修省,複製此文。

大略謂火本非災異,而人事不可不修,並非惑於禍福事應之說。

前有帝所作《自序》,後附《修省敕諭》六條。

案《明史·五行志》,宮中之火在嘉靖十年正月辛亥,此本《或問》末亦題嘉靖辛卯正月終旬,與史相合。

而《敕諭》末乃作嘉靖九年十二月,歲月俱誤。

疑傳抄之訛。

當以史文為正也。

(案:此書為世宗御制之文,《敕諭》乃其附錄,然宣示中外,是亦詔令類矣。

故《明堂從祀》諸編著錄於故事。

此編無預典禮,則附諸《詔令》焉。

△《代言錄》·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楊士奇撰。

士奇有《三朝聖諭錄》,已著錄。

是書乃其《東裡別集》之一種。

所錄皆在內閣撰擬碑冊詔誥之文。

自永樂四年至正統九年,每篇末具標年月日。

核諸《明實錄》俱合。

惟《上皇太后尊號詔》標曰洪熙元年七月十五日,而《明宣宗實錄》是詔實載在七月丁丑。

是月戊辰朔,丁丑則初十日也。

又《實錄》載七月乙亥上奉冊寶尊母后張氏為皇太后。

乙亥為是月初八日。

未有初八日已上冊,至十五日始下詔者。

又《實錄》載七月戊寅行在禮部奏恭上皇太后尊號,已詔告天下云云。

戊寅為是月十一日,於十一日雲已詔告天下,則詔在十一日以前無疑。

此書標十五日,蓋傳寫之誤。

又洪熙元年六月十二日《即位詔》款有云:「原差去官養官員人等即便回京,毋致重擾軍民。」

《實錄》載此篇「毋致重擾軍民」句作「不許托故遲延」。

則此書當為士奇初稿,臨時或更加潤飾,《實錄》由定本錄之耳。

又加洪熙元年八月初六日《諭吏部申明薦舉敕》「自中有廉潔公正」句下尚有十五句,而今本《實錄》載此篇皆脫之。

又如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皇子生詔》第一條,載大赦天下,今《實錄》於第一條則僅載蠲免稅糧鹽糧三分,而大赦反載在第六。

此類文字異同,頗可與《實錄》相參。

然其事則皆史所已具也。

△《諭對錄》·三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張孚敬所奉世宗密諭及其奏草也。

孚敬初名璁,字秉用,永嘉人。

正德辛巳進士。

歷官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謚文忠。

事跡具《明史》本傳。

孚敬以議禮被遇,六年而秉大政,甚為世所詬病。

而世宗始終眷禮不衰,每稱「少師蘿山」而不名。

嘗諭孚敬「朕有密諭毋洩」,「朕有御筆悉親書」。

又仿楊士奇故事,賜孚敬銀章二,以便封奏。

前後所奉手敕凡三百八十一道,因匯為一書,並奏對札子皆隨事附之於後。

蓋孚敬既沒,其孫汝紀、汝經等所裒輯也。

(以上專集。

△《明詔制》·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霍韜編。

韜有《明良集》,已著錄。

是編載明代詔制,始洪武元年,終嘉靖十八年。

大抵皆典禮具文,不足考一代之政令。

△《明詔令》·二十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所載自太祖至嘉靖十八年止,蓋嘉靖時人所為也。

考秦、漢天子之語皆謂之詔,宋以來以璽印頒天下之書乃謂之詔,臣下面奉玉音謂之聖旨。

是書若兼載聖旨,則所遺不可勝道。

若專載詔令,則吳元年《遇變省躬旨》、《授宋濂學士》等旨及正統中《諭五府三法司》等旨,皆不當載,而又雜廁其間。

編次龐雜,殊無義例。

△《絲綸捷要便覽》·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乃明萬曆、天啟中內閣票旨成式,以曹司為次,分類標載。

蓋兩房中書舍人所抄撮而成者。

末題秋審題本,亦一時案牘之文。

(以上總集)(案:此編無類可歸,以其為當日王言之式,附錄於《詔令》之末。

──右「詔令奏議類」《詔令》之屬,六部、六十六卷,皆附《存目》。

△《田表聖奏議》·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田錫撰。

錫字表聖,其先京兆人,唐末,徒蜀之洪雅。

登太平興國三年進士。

官至諫議大夫。

事跡具《宋史》本傳。

其奏議見於《宋史·藝文志》者二卷,已久散佚。

此本乃明給事中安磐所搜輯。

共得奏疏十四篇,附以錫所作《箴序》二篇,本傳及《墓誌銘》二篇。

世所傳《鹹平集》,今尚有傳本。

凡是編所錄者,已具載集中。

磐蓋未見其書,故復為裒輯。

焦《國史經籍志》載錫奏議一卷,與《宋史》不合。

蓋亦僅據此本也。

△《範文正公奏議》·二卷、《書牘》·一卷、《范忠宣公奏議》·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範惟一編。

惟一為仲淹十六世孫,官湖廣按察司僉事。

卷首題朱希周、孫承恩、文徵明、陸師道同校。

前後無序跋,止於《文正奏議》前載韓琦舊《序》一篇。

國朝康熙中,范時崇巡撫廣東,往來吳中,再謁祠宇,因捐貲命主奉孫能校刊。

能《後序》云:舊本《忠宣集》二十卷,獨闕奏議。

明嘉靖中,世孫惟一視學兩浙,復續編文正、忠宣《奏議》、《書牘》,命嚴州守韓叔陽梓行,即此本也。

案此本《忠宣奏議》,其目錄標題,編次前後,與時崇本不合。

能《後序》中又云:閤家藏舊本,細加校勘,正其訛謬。

文集悉遵舊本摹刻,而《忠宣奏議》則考趙忠定奏議標目,而次第其年月,分為二卷。

其前此續刻附錄中,有前後簡編斷續錯亂者,稍為序次,而條分諸目,以便稽考云云。

是重刻之本已多所校定。

然《忠宣奏議》實賴此為初刻。

故別存其目,以不沒經始之勤焉。

△《李忠定奏議》·六十九卷、《附錄》·九卷(內府藏本)

宋李綱撰。

綱有《建炎時政記》,已著錄。

案陳俊卿作綱《梁溪集序》,稱其子秀之編其表章奏札為八十卷。

此本僅六十九卷,已非秀之之舊。

卷末附錄,一曰《靖康傳信錄》,一曰《建炎進退志》,一即《建炎時政記》,共為三卷。

第四卷以下皆綱所為制詔表札,疑即《宋史》所云《建炎制詔表札集》也。

俱已編入《梁集》中,故僅存其目,不復錄焉。

△《朱子奏議》·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朱吾弼編。

吾弼字諧卿,號密林,高安人。

萬曆己丑進士。

官至南京太僕寺卿。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皆自《晦集》中抄出,凡章奏十卷,書狀、札子五卷。

《朱子文集》,家弦戶誦,此刻可謂屋下屋,床上床矣。

△《奏對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楊士奇撰。

皆其正統初在內閣所上奏疏,凡十九篇。

多關係軍國大計,已載入《東裡別集》中。

此其單行之本也。

△《葉文莊奏疏》·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葉盛撰。

盛字與中,昆山人,正統乙丑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謚文莊,事跡具《明史》本傳。

盛初官兵科給事中,有《西垣奏草》九卷。

出官山西參政,協贊軍務,有《邊奏存稿》七卷。

巡撫兩廣,有《兩廣奏草》十六卷。

巡撫宣府,有《上谷奏草》八卷。

其子淇,初並《水東稿》、《開封紀行稿》、《竹堂涇東稿》,合為九十卷,刻於衡州。

此本則崇禎辛未其六世孫重華所刊也。

△《兩廣奏草》·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葉盛撰。

已載入所著奏議中。

據卷首嘉靖辛亥《張寰序》,稱盛著作頗多,其子若孫已刻之家塾。

獨兩廣奏議未有刻本,至是始續成之云云。

蓋初刻本自為一帙,後乃與他奏議合為一編,故又有此別行之本傳於世也。

△《王介奏稿》·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恕撰。

恕有《玩易意見》,已著錄。

是編乃其官南京兵部尚書時所刻。

有成化乙巳《程廷珙序》。

又有《陳公懋後序》,作於壬寅。

《李東陽後序》,作於弘治壬子。

皆初刻也。

又有《謝應徵序》,則嘉靖丁未揚州重刻所作。

又有《程啟元序》,正德壬申三原重刻所作。

諸序皆不言篇數卷數,《程啟元序》稱六卷,亦據舊刻。

惟弘治壬戌《楊循吉序》,稱東魯王公,往使關中,得疏草二百餘篇。

又稱以余之居郡下,授而使編。

焉馬魯魚,翦勞得效。

刊正得八十六篇,為六卷云云。

然則此本循吉所定也。

其疏各以官標目。

始於《大理寺》,次《撫治荊襄》,次《南京刑部》,次《總理河道》,次《南京戶部》,次《巡撫南》,次《前參贊機務》,次《巡撫南直隸》,次《後參贊機務》。

所謂參贊機務,皆官南京時所兼,非北京閣務也。

惟吏部諸疏,不在編內。

後正德辛巳,三原知縣王成章始益以吏部諸疏,刻為全帙。

然此本先出,世亦並行,故今亦仍存其目焉。

△《晉溪奏議》·十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王瓊撰。

瓊字德華,太原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恭襄,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刊於嘉靖甲辰,皆其官兵部尚書時所上,故又名《本兵敷奏》。

分地為卷。

首京畿,次遼薊、宣大、三關,次陝西、延寧、甘肅,次山東、河南、四川、南畿、兩浙、湖廣,次江南,次閩、粵、、貴,又次則清軍、驛傳、馬政,而以《雜行類》終焉,共十四卷。

《明史·藝文志》作四卷,殆刊版誤脫「十」字歟。

史稱正、嘉間,瓊與彭澤皆有才略,相中傷不已,亦迭為進退。

而瓊險忮,公論尤不予。

楊廷和《視草餘錄》亦痛詆之。

蓋其才幹足稱,而心術則不足道也。

△《密勿稿》·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毛紀撰。

紀字維之,掖縣人,成化丁未進士,官至謹身殿大學士,謚文簡,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皆在內閣所進奏疏、題本、揭帖。

第一卷二十五首,武宗北巡時作。

其《請車駕還京》諸疏,皆在卷內。

二卷十四首,武宗南征時作。

三卷十七首,嘉靖初政時作。

皆紀歸田以後匯輯舊稿,手自編定者也。

△《辭榮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毛紀撰。

紀自為禮部侍郎至大學士,凡有朝命,必具疏陳辭,合之得二十有六首。

每首各注年月。

其第一首乃正德七年壬申作,而注曰壬午,蓋坊刻訛也。

△《毛襄懋奏議》·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毛伯溫撰。

伯溫字汝厲,吉水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山西、順天,晉工部尚書,改兵部尚書。

天啟初,追諡襄懋。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乃其歷任奏疏,以一官為一集。

凡《台中》、《撫台》、《內台》、《總邊》、《宮賓》、《平南》、《總憲》、《樞垣》八集。

其籌邊諸議,頗詳晰當時利弊雲。

△《方改亭奏草》·(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方鳳撰。

鳳字時鳴,改亭其號也,昆山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

是編載奏議一十八首。

其兄鵬《跋》云:時鳴舊稿凡五十餘疏,今散失,止存此。

考《江南通志》,稱鳳當武宗時官御史,屢諫巡幸。

胡世寧為寧王宸濠所構,力辨其誣。

世宗初大禮議起,尤力持正論,頗著風裁。

然以其兄鵬附和張璁、桂萼遂並其兄劾之,又自劾以謝其兄,則矯激已甚。

使其兄首倡邪說,事關君父,竟大義滅親可也。

考興王而伯孝宗,其根株在璁與萼,其兄不過依阿其間。

破璁、萼之局,則鵬不攻自敗耳,何必先操同室之戈乎。

卷首有《王守仁題詞》,其詞凡近,不類守仁他作。

其題名稱「餘姚新建伯王守仁撰」,守仁之陋亦不應至此。

守仁於大禮一議,不甚非張璁、桂萼。

其稱大禮一疏力折奸諛,尤不似守仁之語。

疑其後人假守仁之名以為重也。

△《石峰奏疏》·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邵錫撰。

錫字天祐,號石峰,安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是集前三卷為官御史給事中時所上奏疏,後一卷為官巡撫時所上奏疏。

錫立朝頗著風節。

武宗幸昌平,疏請迴鑾。

議北征,陳不可者十。

及駕出。

又偕同官遮道泣諫。

史不具載。

今諸疏並在集中,尚可考見雲。

△《桂文襄奏議》·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桂萼撰。

萼字子實,安仁人,正德辛未進士。

嘉靖初以議禮驟貴,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謚文襄。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冠以《大禮疏》。

案其初議,但稱興獻帝曰皇考,而別立廟於大內,未及入廟稱宗,如末流之甚。

其後何淵希旨,遂請入興獻帝神主於太廟。

萼上《請罷非議以全大禮疏》,斥為破壞典章,奸邪陷君云云。

則初意亦未甚決裂。

厥後希旨固寵,循聲附和,遂以數載之榮華,博千秋之詬厲。

凡所建白,均為讀史者所厭觀矣。

衡以彰癉之公,此集固在所必斥也。

△《漕河奏議》·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以撰。

以字士招,江寧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督三邊,卒謚襄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當嘉靖時,徐、呂二洪水竭,運船膠滯,命以以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理河漕。

逾年,渠水通,晉秩一等。

是編其督漕時題奏章疏。

前後無序跋,亦無目錄,不知為完本否也。

△《諫垣奏草》·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毛憲撰。

憲字式之,武進人,正德辛未進士。

即於是年八月除刑科給事中。

至正德十三年二月,以禮科給事中致仕。

前後在諫垣八年,所上凡三十一疏。

前附《鄉試策》一篇。

憲別有《古文集》,此其集外別行者也。

△《夢虹奏議》·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顯麒撰。

顯麒字文瑞,奉新人,夢虹其號也,正德甲戌進士,授行人司副。

時諸臣共諫南巡,其疏稿為顯麒所擬,故再予廷杖,謫國子監學正。

嘉靖初,擢監察御史。

是集為其子夷惠所編,凡三十一篇。

有嘉靖甲寅《李楨序》。

後舊版漫漶,其裔孫繡又重刊之。

前有《凡例》,稱以事之大小,時之先後,改易舊次,考顯麒以正德時諫疏得名,其嘉靖講學疏不過循例陳言,體同策論。

而此本乃列諫疏於講學疏後。

蓋明人以講學為至榮,故視為第一大事,取以冠編,而不計其年月顛倒也。

卷首載《一統志·顯麒傳》,稱其劾戚畹陳萬言及論蔚州買木二事。

此本乃無其疏,殆原稿散佚歟。

△《桂洲奏議》·二十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夏言撰。

言有《南宮奏稿》,已著錄。

是編又益以諫垣所上,分為二十一卷。

乃言入閣之後,巡撫江西副都御史王等所刊,事在嘉靖十八年。

後以事獲罪,主其獄者即言也。

言以《論南北郊分祀》受知世宗,遂被擢用。

史稱其奏定典禮,多可采者。

今核其所論,實惟議禮一事,有關典制沿革。

故錄其《南宮奏稿》,而此集則別存其目焉。

△《復套議》·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曾銑撰。

銑字子重,江都人,正德丁丑進士,官至兵部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事跡具《明史》本傳。

嘉靖二十五年,銑建議欲西自定邊營,東至黃甫川,千五百里,築邊牆以御剽掠。

並以河套諸部久為中國患,因上疏請復其地,條八議以進。

嗣又與諸撫鎮條上方略十八事。

此即其前後疏稿。

是時夏言主銑議,後卒以此為嚴嵩所構,言及銑並棄市。

王肯堂《郁岡齋筆麈》云:徐階門客呂生者,殺人亡命河套中。

三年盡得其山川之險易、城堡之虛實,因悉繪為圖。

謂其地不難於攻而難於守,於是並調畫守禦之策若干條,挾以說總督曾銑。

銑聞而深信之,遂以白夏言云云。

則銑諸奏蓋皆據呂生目睹之說也。

△《奏對稿》·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孚敬撰。

孚敬有《諭對錄》,已著錄。

其《諭對錄》中乃備載世宗密諭,即當時奏草亦並載於中。

共三十四卷,篇帙頗夥。

是編乃萬曆中巡按浙江御史楊鶴所選。

凡十一卷,視原集汰三之二。

第十二卷附刻序文十九篇,蓋刪繁舉要,以便流傳。

然《李綱奏議》六十九卷為世所貴,不病其多而難讀也。

《田錫奏議》一卷為世所貴,亦非取其少而易竟也。

△《督撫經略疏》·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遂撰。

遂字邦良,號克齋,豐城人,嘉靖丙戌進士,官至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謚襄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乃其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鳳陽四府時所上奏疏。

起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遷秩還京,因裒輯成帙。

史稱遂官巡撫時,淮揚三中倭,歲復大水,且日役民挽大木輸京師。

遂請餉增兵,恤民節用,次第畫戰守計。

《劉景韶序》亦稱其時值凋弊之秋,獨以急病厚生為念,請蠲恤之疏不下數十章。

今觀集中請恤疏止數篇,餘皆言倭寇事。

序弁書前,不應顯相矛盾,或有所刪汰歟。

△《前川奏疏》·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曾忭撰。

忭號前川,泰和人,嘉靖丙戌進士,官至兵部都給事中。

《千頃堂書目》載《前川奏疏》二卷,與此本合。

其作曹忭,則以字形相近而訛也。

忭《明史》無傳,惟《劉源清傳》附載其申救源清下詔獄事。

其疏今在集中。

然疏中陳處置大同事宜頗詳,申救源清,特其中之一事。

則未審為史文之略,為其後人有所潤色也。

卷末有《跋》,不署名氏。

核其語意,以忭族人所作,稱「忭叔監察御史」,嘉靖乙未,亦以劾汪宏廷杖死。

泰和東門內有叔侄諫臣坊,即為、忭所建雲。

△《本兵疏議》·二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楊博撰。

博字惟約,蒲州人,嘉靖己丑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襄毅,事跡具《明史》本傳。

此集為其子士俊所編。

始嘉靖三十四年,迄隆慶六年,皆博為兵部尚書時所上。

故名曰《本兵疏議》。

是時倭寇亂於南,譜達侵於北。

請餉請兵,羽檄旁午。

故案牘之繁,至於如是。

考本傳,稱博於肅州奏金塔之功,薊鎮著馬蘭之績,大同有牛心之捷。

西北兵機,為所素習,宜其言之頗悉。

然當時倭患之不熄,由經略內倚權相,顛倒是非。

博身居本兵,不能糾趙文華之奸,辨張經之枉。

其依違牽就,抑亦不無可議矣。

△《台省疏稿》·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張瀚撰。

瀚字元洲,仁和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恭懿,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分門編次,一卷曰《賀謝類》,二卷、三卷曰《前後關中類》,四卷、五卷曰《漕運類》,六卷、七卷、八卷曰《兩廣類》,鹹當時案牘之文。

△《平倭四疏》·三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章煥撰。

煥字揚華,一字茂實,長洲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督理南京倉儲右副都御史。

煥初由刑部主事改吏部,擢南京太僕寺卿。

值倭犯兩浙諸郡,乃上《平倭疏》凡十二策。

及轉光祿寺卿,復上《安攘八事》。

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又陳《明職守》、《授成算》二疏。

前後四疏,皆為倭事而發。

此本乃嘉靖己未煥由河南巡撫拜督漕之命,將去汴時,周藩鎮國中尉睦挈為序而刻之者也。

△《南宮奏牘》·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高拱撰。

拱有《春秋正旨》,已著錄。

嘉靖壬戌,拱為禮部左侍郎,改吏部,進禮部尚書,召入直廬,皆在一年之中。

《自序》云:視篆南宮未久,故奏牘無多。

然一二有關處分者,皆自屬草,故特存之雲。

△《綸扉內稿》·一卷、《外稿》·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高拱撰。

拱於嘉靖丙寅入閣,隆慶丁卯罷,己巳復召還。

是編乃其先後在閣時疏稿也。

前有《自序》,稱內閣有關機密,人不與知者不敢洩,惟言外事及辭免諸疏則存之雲。

△《掌銓題稿》·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高拱撰。

拱於隆慶己巳復召入內閣,兼掌吏部事者凡二年。

是編皆其疏稿也。

史稱拱在吏部,欲遍識人材,授諸司以籍,使署賢否,志爵裡姓氏,月要而歲會之。

倉卒舉用,無不得人。

蓋其才固有足取者矣。

△《獻忱集》·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高拱撰。

所載皆賀謝奏疏。

《自序》云:國制,廷臣賀謝皆無疏。

近歲章奏浸盛。

節賀無俟言,凡有瑞應必疏賀,而大僚遷官及有譴有賜無不疏謝者。

乃次第成帙,名《獻忱集》。

《明史·藝文志》作五卷。

豈先有別行之本五卷,後編入文集,乃刪並為二卷耶。

△《奏疏輯略》·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董傳策撰。

傳策字原漢,上海人,嘉靖庚戌進士,授刑部主事。

以疏劾嚴嵩,謫戍南寧。

隆慶初,復故官。

萬曆初,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有其弟傳文識後云:伯子由常博至右宗伯,疏草半逸。

今輯梓者寥寥十餘疏耳。

考傳策始以論嚴嵩欺君誤國,遣戍南寧,乃其生平大節,宜以弁集,而乃冠以《極陳時政疏》。

實則未上之稿,附錄之,尚為空言鬻直,況首列乎?此則編次之失也。

△《粵西疏稿》·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吳文華撰。

文華字子彬,連江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謚襄惠,事跡附見《明史·鄒應龍傳》。

此集乃其巡撫廣西時所上諸疏,凡二十一首。

葉向高作文華《濟美堂集序》,稱其督粵西所削平林箐巨憝,累世為患害者,不可勝紀。

今集中《敘報雕剿人員疏》、《地方賊情疏》、《剿平上下四屯疏》、《剿平北山等處地方疏》、《題報地方賊情疏》,皆其事也。

然史稱河池布咳北三未為逆,總督凌翼喜事,殺戮甚慘,得蔭襲,文華亦受賞遷戶部侍郎,則向高所云,不免有所文飾矣。

△《留都疏稿》·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吳交華撰。

文華於萬曆十五年任南京工部尚書,十六年進兵部尚書,旋以病乞歸。

此其兩年之中所上諸疏,凡十一首。

謝恩者三,乞休者二,為人請蔭者一,其四皆營伍常事。

惟《乞誅內監張鯨》一疏,尚見風力雲。

△《存笥錄》·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張賈撰。

賈字叔養,號心吾,江西新城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事跡附見《明史·鄒應龍傳》。

是編乃其曾孫道登所刻。

首載誥敕,末錄墓碑誌銘。

所載賈文,惟奏疏六篇而已。

一為救論嚴嵩言官吳時來,一復召上論三事,一薦王世貞,一薦石星,一劾內監滕祥,一劾大學士高拱。

卷首標題之下,側注「摘要」二字,蓋非完本也。

△《王文肅奏草》·二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錫爵撰。

錫爵字元馭,號荊石,太倉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建極殿大學士,謚文肅,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乃其綸扉進御之詞,自萬曆十三年訖三十八年,以歲月先後編次。

其子衡所輯,其孫時敏所刊也。

△《小司馬奏草》·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項篤壽撰。

篤壽字子長,秀水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兵部郎中。

是編即篤壽官兵部時議覆內外陳奏之文。

凡《駕部稿》一卷,《職方稿》五卷。

其曰小司馬者,蓋取《周禮·夏官》之屬。

然明無此職,以古名題後世之奏牘,似有據而實不典也。

△《沖撫遼奏議》·二十卷、《督撫奏議》·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明顧養謙撰。

養謙字益卿,南通州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戶部侍郎,總督薊遼兼經略。

以議倭封貢事被劾去。

《撫遼奏議》乃巡撫遼東時所上,凡九十餘疏。

《督撫奏議》乃總督薊遼時所上,凡三十餘疏。

△《敬事草》·十九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沈一貫撰。

一貫有《易學》,已著錄。

是書乃其歷官所上奏疏揭帖。

始於萬曆四年正月初充講官,迄於三十四年七月以大學士乞休。

一貫當國,頗為清議所不滿。

如《明史》本傳所載楚獄、妖書二案,所不待言。

即京察一事,集中深自辨白,然終無以解免於物論也。

本傳稱一貫位至建極殿大學士。

據此編所書銜名乃中極殿,蓋史家偶異詞雲。

△《內閣奏題稿》·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趙志皋撰。

志皋字汝邁,蘭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建極殿大學士,謚文懿,事跡具《明史》本傳。

史稱志皋身在床褥,於罷礦、建儲諸大政,數力疾草疏爭。

在告四年,疏八十餘上。

此本乃其在內閣十年之奏稿,於萬曆二十八年手自編定者也。

《明史·藝文志》作十六卷,與此本卷數不合。

殆志皋尚有他奏議,《明史》總舉其數歟。

△《王文端奏疏》·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家屏撰。

家屏字仲伯,山西山陰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謚文端,事跡具《明史》本傳。

家屏輔政在萬曆中年,奏疏多為冊儲之事,餘皆占謝之詞。

本傳稱其柄國僅半載而去,朝野惜之。

閱八年,儲位始定。

遣官存問,繼金幣羊酒。

是編終以此篇,明其志也。

諸疏已載入所著《文端集》,此蓋初出別行之本。

《目錄》作二卷,而書實四卷。

蓋《目錄》之誤,其編校亦可謂疏矣。

△《奏議》·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李頤撰。

頤字維貞,號及泉,餘干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總督河漕、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皆其歷官時所上奏疏,與《明史》相合。

《獻徵錄》載頤行狀,稱《奏議》十卷。

今止二卷,乃國朝段藻所重刊。

末附《重建儒學祭器庫記》一首,而以志傳行狀制誥及諭祭敕葬文冠於卷首。

△《掖垣題稿》·三卷(刑部員外郎顧葵家藏本)

明顧九思撰。

九思字與睿,長洲人,隆慶辛未進士,官至通政司右通政。

是編皆其為給事中時所上奏疏。

在戶科者一,在禮科者十三,在兵科者二十。

其間如持宗藩之冒封,劾邊將之驕詐,皆具有風節。

《江南通志》亦謂其條奏多關切軍國大計,時鹹推其讜直雲。

△《諫垣疏稿》·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姚學閔撰。

學閔字順山,武陵人,隆慶辛未進士,由知縣歷官禮、刑、兵三科給事中。

嘗一視京營,一閱宣大山西邊務。

以其前後奏疏,匯為此編。

卷首有《陳所蘊序》,稱當時不察,有以榆故相為口實者。

今疏稿具在,有一左袒相君語乎?又有其門人吳中明《序》,亦云先生當柄國時,世或蘄為同而能不為同。

迨其後也。

世或蘄為異而能不為異。

蓋學閔官諫垣時,在萬曆初,正其鄉人張居正獨相之日。

故二人並為辨別心跡雲。

△《海防奏議》·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萬世德撰。

世德,山西偏頭千戶所人,隆慶辛未進士,歷官右都御史、總督薊遼。

萬曆二十五年,倭寇朝鮮,議設海防巡撫,以世德為都察院僉都御史,管理天津、登萊、旅順等處海務。

至二十六年,改世德經理朝鮮,而以汪應蛟為代。

是編所載,自二十五年九月至二十六年六月。

一年之中,條上一切海防事宜,凡為疏四十八篇。

△《治河奏疏》·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李化龍撰。

化龍有《平播全書》,已著錄。

是編奏疏乃萬曆三十一年化龍以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時所上。

時黃河橫決,化龍遍行淮徐,得加河遺跡,乃奏請疏鑿。

凡開二百六十丈。

工訖而為流沙所阻。

化龍持之益力,復改鑿頭一路,運道遂通。

故此編於加河一事,最為注意,言之尤為懇切雲。

△《黃門集》·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與郊撰。

與郊有《檀弓集注》,已著錄。

是編為其《奉常佚稿》之第二種,皆其為給事中時奏疏。

與郊黨附大學士申時行、王錫爵。

其論大峪壽宮事,詆李植、江東之。

其疏今載集中。

《明史·萬國欽傳》又載,給事中李春開劾趙南星、張士昌,與郊助之。

亦以二人糾政府私人也。

△《奏疏遺稿》·(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吳達可撰。

達可字安節,宜興人,萬曆丁丑進士,官至通政司左通政。

是集為其孫洪裕等所編,分《西台》、《寺》、《勳寺》、《銀台》四類。

詞氣頗多率易。

惟官御史時劾兵部尚書田樂等一疏,頗為切直。

疏中極數樂子爾耕開門納賄之罪。

爾耕即後以世蔭官錦衣,黨附魏忠賢,鍛煉楊漣、左光斗諸人,流毒天下者。

達可可雲先見矣。

△《周中丞疏稿》·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周孔教撰。

孔教字明行,臨川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右都御史,總理河道。

是集凡《西台疏稿》二卷、《中州疏稿》五卷、《江南疏稿》九卷。

其《西台疏》內極論趙志皋、石星等封日本棄朝鮮之非。

《江南疏》內停織造、止加派及丁未救荒諸疏,尤具見風力。

其餘則案牘之文為多。

據《趙南星序》,此集乃孔教由應天巡撫遷總督河道時所刊。

其時吳中士民請留孔教,言者劾為孔教陰使之。

孔教由此去國,乃裒刊平日之疏,使南星序之。

而顧憲成、高攀龍亦為之序。

三人皆一代名臣,所言當不假借。

然當嫌疑交起之際,而急刻《疏稿》以自表。

日相激薄,黨禍遂成。

是則東林諸人負氣求勝之過,難盡委諸命數也。

△《青瑣藎言》·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楊東明撰。

東明字啟昧(案《明史》作字啟修),號晉安,虞城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事跡附見《明史·王紀傳》。

東明為禮科給事中時,正當萬曆間朝政紕繆,東明多所建白。

如停逮譚一召、安希范及東事、播事諸疏,持論頗正而不激。

後卒以抗論被斥,家居二十六年。

因匯其前後疏稿為一集,寧陵喬允序之。

允亦嘗官御史,與東明同以言罷者也。

△《掖垣諫草》·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貞觀撰。

貞觀字惟誠,別號惺宇,沛縣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禮科給事中。

萬曆甲午,以請皇長子出閣講讀,罷職為民。

此其歷年疏草也。

凡在兵垣者二卷,工垣者一卷,禮垣者二卷。

△《蘭台奏疏》·(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馬從聘撰。

從聘有《四禮輯疑》,已著錄。

是集為從聘所自編,凡二十六疏。

前有《自序》,稱萬曆戊戌題於兩淮公署。

蓋其為江西道御史出理鹽課時所刊也。

△《畿南奏議》·六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王紀撰。

紀字惟理,號憲葵,芮城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刑部尚書,事跡具《明史》本傳。

此其自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巡撫保定時所上奏疏也。

於閭閭災病,言頗詳盡。

史亦稱其居四年,部內大治雲。

△《楊全甫諫草》·四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楊天民撰。

天民號全甫,山西太平人,萬曆己丑進士,官至禮科右給事中,降永從縣典史,後贈光祿寺少卿,事跡具《明史》本傳。

天民在諫垣,敢於言事。

建儲之疏至十二上,卒以是謫死。

其鄉人為梓先後疏稿共成四卷,後附《贈官制》及《諭祭文》。

贈官在天啟二年九月,諭祭在三年十月。

而卷首《許維新序》作於天啟元年十一月,已有「台臣請加恤錄」之語。

蓋奏請在前,得允在後耳。

△《督蜀疏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燮元撰。

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陰人,萬曆壬辰進士,歷官兵部尚書,總督四川、貴州軍務,晉左柱國、少師,謚襄毅,事跡具《明史》本傳。

燮元久膺閫寄,歷樹邊功,威望著於西南。

史稱其治事明果,軍書絡繹,不假手幕佐。

此編乃其總督四川時經理苗疆事宜及舉劾僚屬諸疏。

其曾孫人龍校刻者也。

△《朱襄毅疏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燮元撰。

是書皆其總督貴時論平定諸苗奏疏與督蜀諸疏。

始末均具《明史》本傳中。

其事跡委曲,年月先後,則較史為詳。

△《朱少師奏疏》·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朱燮元撰。

此編為其曾孫世衛所重刊。

冠以倪元璐所撰《行狀》及劉宗周所撰《墓誌銘》。

末有《世衛跋》,稱《燮元奏疏》原鐫成二十四卷(案:此即以《督蜀疏草》十二卷、《朱襄毅疏草》十二卷合而計之,非別有二十四卷之本),以版留家塾。

又別抄一百三十餘疏,合《蜀事紀略》共為一帙。

其《蜀中疏草》刪為四卷,《黔中疏草》刪為三卷。

《蜀事紀略》又自為一卷,冠於《蜀中疏草》之前。

△《留垣奏議》·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黃起龍撰。

起龍字應興,號雨石,莆田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南京吏科給事中。

是編為起龍所自刊,分十六類。

曰《儲講》,曰《藩封》,曰《國典》,曰《聖政》,曰《修省》,曰《賑恤》,曰《糧儲》,曰《錢法》,曰《財用》,曰《謚典》,曰《起廢》,曰《用人》,曰《考選》,曰《糾邪》,曰《時事》,曰《請告》。

共計疏三十六首,而以戶部議覆三疏附其後。

曰《留垣奏議》者。

以當時稱南京為留都也。

△《留垣疏草》·(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黃建中撰。

建中字良輔,揚州興化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南京戶科給事中。

是集凡疏二十四篇。

其中若《論舊撫疏》,劾李三才論救劉光復原為自救。

考《明史·李三才傳》,稱光復坐事下獄,三才陽請釋之,則與建中疏意相符。

而建中疏劾之事,則不見於《三才傳》中,此疏實可以補其闕。

又若《惡監狂逞疏》,劾稅高,尤見風力。

至於《按臣輕去疏》,劾應天巡按御史荊養喬而申理熊廷弼。

考《明史》廷弼督學南畿,嚴明有聲。

以杖死諸生事,與荊養喬相訐奏。

養喬投劾去,廷弼亦聽勘。

不及詳其始末。

據《定陵注略》,則湯賓尹奪人聘妻,逼貞女自盡,諸生芮應元等不平而鳴之官。

廷弼為賓尹所取士,因杖應元殺之。

其事曲在廷弼。

建中此疏,顛倒是非實甚。

建中《明史》無傳,《江南通志》載其初授南陽府推官,下車即置奸掾於法。

邑令饋金,笞其使,令解綬去。

為給事中時,遇事敢言,中內計罷去。

則其人非附宣黨者,殆一時意見之偏耶。

△《湖湘五略》·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春撰。

春字梅谷,武進人,萬曆甲辰進士,官至戶部尚書,事跡附見《明史·錢一本傳》。

萬曆四十年春,以監察御史巡按湖廣,至四十二年代還。

因輯其在官時所作章疏文移,匯為此編。

凡《疏略》三卷,《牘略》一卷,《檄略》二卷,《詳略》二卷,《讞略》二卷。

大都案牘之文。

其中《請釋滿朝薦》一疏,自言當時具草未上,而亦載之編中。

殆與董傳策刻《極陳時政》一疏,其事等矣。

△《兵垣奏疏》·一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懋撰。

懋字養中,別號渭溪,臨潼人,萬曆癸丑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

是集凡奏疏十二篇。

案《平寇志》,稱崇禎元年,給事中劉懋、御史毛羽健請裁驛站,以足國用。

非敕使不得給郵符,歲省費無算。

謂蘇驛累也。

而燕、趙、秦、晉輪蹄孔道,游手之民多仰食驛糈,至是益無賴。

又歲儉無所得食,遂群聚為盜云云。

考天、崇之間,政亂而民困,重以饑歲,即不裁驛站,亦必亂。

未可專以咎二人,況天下之驛皆裁,而亂獨起於秦。

是亦不由裁驛之明徵矣。

《平寇志》又載懋崇禎三年《論流寇》二疏,於當日情形極切,而此集佚之,則不知其何故也。

△《吳侍御奏疏》·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吳玉撰。

玉,壽陽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

此編乃其崇禎初官廣西道監察御史時所上之疏,凡十篇。

劾魏忠賢餘黨者三,劾輔臣者二,劾本兵者三,清國用者一。

其末一篇則懇辭加銜者也。

△《按晉疏草》·(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亦無卷次目錄。

惟分四巨冊。

皆明崇禎五年六年奏疏。

每篇首署巡按山西監察御史李,而不書其名。

末各載所奉諭旨。

疑皆當時胥吏抄錄副本,未經重繕者。

案《山西通志》,崇禎間巡按御史有李嵩者,棗強人。

《畿輔通志》載嵩字影石,天啟壬戌進士,官至布政使。

是此書即嵩案晉時疏稿也。

時流賊勢已猖獗,故疏中言兵事者十之八九。

其五年八月《急請移兵厚餉》一疏,稱寧武兵驕而狡,一遇大敵,非鼓噪即脫逃。

標營兵悍而猾,經過地方,橫索如虎,避盜如鼠。

即有一二守法者,又遲回不用命。

明季軍政敝壞至此,固不待獻、闖並熾,而亡徵先見矣。

△《治河奏疏》·二卷(侍講劉亨地家藏本)

明周堪賡撰。

堪賡字仲聲,號五峰,寧鄉人,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工部侍郎。

集中有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升南京戶部尚書《乞賜骸骨疏》。

《三藩紀事本末》亦載福王時起用戶部尚書周堪賡,以疾不赴,則堪賡雖未南京任事,實以尚書歸里也。

《明史·河渠志》載,崇禎十五年流賊決河灌城,民盡溺死。

總河侍郎黃希憲以身居濟寧,不能攝汴,請特設重臣督理。

命工部侍郎周堪賡督修汴河。

此治河奏疏蓋即是時所上。

然史載十六年六月堪賡言,河之大勢盡歸於東,運道已通,陵園無恙。

疏甫上,決口再潰。

帝趣鳩工,未奏績而明亡云云。

而集中有十六年十二月汴工築塞已完,《歲修防守宜豫》一疏與史不符,未詳何故也。

△《真定奏疏》·一卷、《附刻》·一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明衛楨固撰。

楨固字紫嵐,韓城人,崇禎甲戌進士,歷官南道監察御史。

此其巡按真定時所上疏稿也。

凡二十六篇。

其論劾白廣恩淫掠及領兵官潘鳳閣擅責縣官諸疏,於明季軍政不修,可以概見一二。

其子執蒲跋而刻之。

執蒲字禹濤,國朝順治辛丑進士,官至左都御史。

其初授監察時,適亦得南道,遂以己疏一冊附刻其後。

△《文襄公奏疏》·十五卷、附《年譜》·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之芳撰。

之芳字鄴園,武定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謚文襄。

是編奏疏前十一卷,為總督浙江時所上。

又《台諫集》二卷,為監察御史時所上。

康熙甲申,耿精忠之變,經理征剿疏稿,亦具載集中。

末附《年譜》一卷,淄川唐夢賚所編也。

△《郝恭定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郝惟訥撰。

惟訥字敏公,霸州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吏部尚書。

此集凡《都察院奏疏》八篇,《刑部奏疏》四篇,《禮部奏疏》一篇,《戶部奏疏》九篇,《吏部奏疏》六篇。

其《禮部請行釋奠疏》、《戶部稅銀款目疏》,皆注「疏存部案」字。

蓋當時同官公議,而惟訥具草,故仍刻之私集也。

△《清忠堂奏疏》·(無卷數,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朱宏祚撰。

宏祚字徽蔭,高唐人。

是編乃其官廣東巡撫時奏疏。

始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終於三十一年八月,凡七十五篇。

前有《梁佩蘭序》,稱其在粵五年,凡上一百六十有五疏。

則此刻亦選擇而存之者也。

△《西台奏議》·一卷、《京兆奏議》·一卷、附《曲徙錄》·一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素蘊撰。

素蘊字筠湄,宜君人,順治壬辰進士,官至湖廣巡撫。

《西台奏議》,其為四川道監察御史時所上。

《京兆奏議》,其官順天府尹時所上。

《曲徙錄》則東明劉祚昌集其劾奏吳三桂疏,又謫官復起始末也。

然三桂逆跡一形,素蘊即邀擢用,未可謂之「曲突徙薪無恩澤」也。

祚昌之命名,亦不思之甚矣。

△《大觀堂文集》·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余縉撰。

縉字仲紳,號浣公,諸暨人,順治壬辰進士,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

是集即其官御史時所上諸疏,凡四十三篇。

其外官告病諸疏,皆縉私擬未上之稿,未嘗見之施行,不當一例附入也。

△《疏稿》·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胡文學撰。

文學字卜言,鄞縣人,順治壬辰進士,官至福建道監察御史。

此即為御史時題奏之稿也。

自順治十七年起,至康熙元年巡視兩淮鹽政止,凡十六篇。

△《存奏疏》·(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越撰。

越字山琢,山陽人,順治壬辰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遷兵部督捕左理事官,仍留御史之任。

是集皆其所上奏疏,自順治十七年至康熙十二年止,凡五十四篇。

皆具年月,並恭載諭旨。

《江南通志》稱其在台十有三年,所條奏皆有關時政之大者。

言漕河事先後凡十六疏,歷陳淮、黃分合變遷及兩河沖決狀尤悉。

△《楊黃門奏疏》·(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雍建撰。

雍建字自西,一字以齋,海寧人,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此編乃其官給事中時所上奏疏,故以黃門為名。

前有康熙元年《胡兆龍序》,謂雍建壬寅假歸,梓其前後疏章三十餘篇。

又《自序》云:歷吏、禮、兵、刑四垣,章凡三十餘上。

今卷內實五十一篇。

末四篇稱《西台奏議》,蓋康熙十八年官左副都御史時也。

《目錄》後有《自識》云:余以內升,復入垣署,章奏及西台諸疏,原稿散失無存。

賴吾侄存理中發留心搜輯,得以續梓。

然則此所載者蓋合前後所刻通為一編矣。

△《撫黔奏疏》·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雍建撰。

雍建自康熙十八年巡撫貴州,凡在任六年。

內升兵部侍郎,閱一年有餘,告請終養。

是編合載貴州及兵部奏疏共五百四十一篇。

△《於山奏牘》·七卷、附《詩詞》·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於成龍撰。

成龍字北溟,永寧人。

前明拔貢生。

入國朝,授廣西羅城縣知縣。

官至湖廣總督。

此集刊於康熙癸亥,自卷一至卷七,皆載其歷任所上奏疏,及詳文、牌示並一時同官往來書牘。

第八卷則《詩詞》,而終之以《制藝》一首。

其後《政書》之刻,即因此本而增損之。

此編蓋猶其初稿。

至於詩詞,本非所長。

《制藝》一首,尤不入格。

亦不如《政書》之刊除潔淨也。

△《平岳疏議》·一卷、《平海疏議》·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師中小札》·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萬正色撰。

正色號中庵,晉江人,康熙十三年,正色以岳州水師總兵官征吳三桂,累立戰功。

《平岳疏議》作於是時。

尋提督福建水師,同總督姚啟盛平海壇及金、廈兩島。

《平海疏議》及《咨文》作於是時。

《小札》亦是時師中作也。

△《督漕疏草》·二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董訥撰。

訥字茲重,號默,平原人,康熙丁未進士,官至江南總督。

是編乃其督理漕河時所上疏草,皆吏牘之文。

△《奏議稿》·(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江蘩撰。

蘩有《四譯館考》,已著錄。

是編冠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蘩由靈寶縣知縣擢御史時御試策二道。

次為陝西道御史時疏三篇,次為巡視東城時疏二篇,次為協理江西道時疏三篇,次為巡視北城時疏一篇,次為巡視長蘆鹽課時疏三篇,次為掌山東道時疏一篇、掌京畿道時疏一篇。

△《撫豫宣化錄》·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田文鏡撰。

文鏡,正黃旗漢軍,官至河東總督,謚端肅。

是編乃文鏡官河南巡撫時,《奏疏》一卷、《條奏》一卷、《文移》一卷、《告示》一卷。

內《文移》又分一子卷。

均始於雍正二年七月,迄五年九月。

惟《告示》迄於五年正月。

前有河南布政使費金吾、按察使彭維新、分守開歸河道楊夢琬、河務兵備道祝兆鵬、分守河北兵備道朱藻、分巡南汝光道孫蘭芬會請刊刻詳文一道,及文鏡批詞。

△《河防疏略》·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朱之錫撰。

之錫字孟九,號梅麓,義烏人,康熙壬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

是編即其治河奏稿也。

(以上專集)

△《赤城論諫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謝鐸、黃孔昭同編。

鐸字鳴治,天順甲申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兼國子監祭酒,謚文肅。

孔昭字世顯,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工部侍郎,謚文毅。

事跡具《明史》本傳。

二人皆天台人。

是編裒其鄉先輩奏議,自南宋至明初,凡十四人,文六十六篇。

又吳芾、葉夢鼎二人在宋末亦以言事著稱,而奏稿不可復得,亦附名於後。

略載其出處行事,以存其人焉。

△《大儒奏議》·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邵寶編。

寶有《左Δ》,已著錄。

是書取宋二程子及朱子奏議匯抄成帙。

蓋寶督學江西時所刊。

然三子以道學傳,不以經濟見也。

△《右編》·四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唐順之編。

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

是編所錄皆歷代名臣論事之文,凡分二十一門、九十子目。

古來崇論宏議,切於事情,可資法戒者,菁華略備。

其曰《右編》者,取右史記言之義也。

然其稿未定而順之沒。

後萬曆中焦得其殘本,南京國子監祭酒劉曰寧、司業朱國楨仿左編義例,為定其部分,且補其遺軼,付之梓。

然其中所補之文,如司馬師《上高貴鄉公勸學書》、李斯《諫秦王逐客書》及唐武後時諸臣所上書,多以詞藻見收,恐非順之本意。

又如《論晉鑄刑鼎》一書,自是左氏之文,而題曰仲尼,尤為無識。

蓋明自萬曆以後,國運既頹,士風亦佻,凡所著述,率竊據前人舊帙,而以私智變亂之。

曰寧等之補此書,亦其一也。

△《明疏議輯略》·三十七卷(內府藏本)

明張瀚編。

是書乃瀚官大名知府時,督學御史阮鶚以世所行《名臣經濟錄》、《名臣奏議》二書去取猥雜,因屬瀚別加刪補,以成此本。

略仿《宋名臣奏議》之例,分《君道》、《聖學》、《修省》、《釐正》、《納諫》、《史職》、《銓選》、《考課》、《財計》、《賦役》、《征榷》、《漕運》、《荒政》、《禮儀》、《律歷》、《陵廟》、《祀典》、《制科》、《學校》、《武備》、《征伐》、《撫治》、《馬政》、《御邊》、《議獄》、《屯田》、《河渠》、《營繕》、《風紀》、《糾劾》三十門。

然當時有所避忌,所載亦不能盡備也。

△《嘉隆疏鈔》·二十卷(內府藏本)

明張鹵編。

鹵字召和,儀封人,嘉靖乙未進士,歷官右副都御史,調南京太常寺卿。

是編專錄嘉靖、隆慶兩朝臣僚奏疏,分三十七類,凡四百餘篇。

蓋續張瀚《疏議輯略》而作。

故類例雖稍有出入,而大致略相彷彿雲。

△《兩朝疏鈔》·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顧爾行編。

爾行,歸安人,萬曆甲戌進士,官大名府推官。

初,張瀚撰《疏議輯略》,所載止武宗以前,故爾行復錄世宗、穆宗朝諸疏,以續其書。

明至世宗以後,紀綱日弛,議論日多。

當時諸疏,或忿爭詬戾,使聽者不平;或支蔓冗沓,使讀者欲臥。

士大夫淳厚忠樸之風,自是漸壞。

其間忠義激發,非為名計者,亦參雜其中,混淆而不能別矣。

是則世運為之也。

△《留台奏議》·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吾弼、李鵠、蕭如松、孫居相同編。

取正、嘉、隆、萬間南京御史所上奏疏,分二十門。

所載諸疏,四人自撰者為多。

露才揚己,蓋所不免焉。

吾弼有《朱子奏議》,已著錄。

鵠字黃羽,內鄉人,萬曆壬辰進士。

如松字鶴侶,內江人。

居相字伯輔,沁水人。

並萬曆壬辰進士。

時皆官南京御史,故與吾弼同輯是編也。

△《右編補》·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姚文蔚編。

文蔚字元素,錢塘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太僕寺卿。

初,唐順之為《右編》,其書未完。

劉曰寧補而輯之,尚多闕略。

文蔚因取永樂中所修《名臣奏議》,拾其所遺。

其門目則仍從《奏議》之舊,分四十二類,大抵皆習見之文。

特於順之所不錄者,覆為掇拾,以成一編耳。

△《古奏議》·(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黃汝亨編。

汝亨字貞父,仁和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江西提學僉事,轉布政司參議。

此書輯古人奏議,自戰國迄於唐、宋,共一百一十首。

每首系以評論。

然若蘇秦、范睢、韓非輩,不過辨士功利之談。

論文則當取其工,論奏議則當斥其詭,奈何托始於是也。

△《二李先生奏議》·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徐宗夔所編李夢陽、李三才二人奏議也。

夢陽以風節振一世。

三才結納東林,亦負當代之望,而智數用事,不及夢陽之伉直,其為人不甚相類。

宗夔以二人俱產關中,故合刻之。

末各附詩數首,於體例亦為不倫。

宗夔字效虞,蘇州人。

△《奏議稽詢》·四十四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本榮編。

本榮,黃岡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侍講學士。

是書仿《歷代名臣奏議》之體,匯輯自周訖明諸臣奏疏,分三十六門。

然自《君德》至《弭盜》六十五門,止二十六卷。

其中《律歷》一門,又有錄無書。

最後《御邊》一門,自二十七卷起至四十四卷止,共十八卷。

未免繁簡不倫,體例未能盡善,疑草創未全之本也。

(以上總集)

──右「詔令奏議類」奏議之屬,九十部、八百十八卷,內十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