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明何孟春撰。孟春有《何文簡疏議》,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

△《孔子家語注》·八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明何孟春撰。

孟春有《何文簡疏議》,已著錄。

古本《家語》久佚,今本《家語》撰自王肅,其注亦肅所作。

名注古書,實自注也。

故其本於諸家為善。

然明代罕傳。

至崇禎末,毛晉始得北宋本刻之。

故崇禎以前,明人無見舊本者。

孟春以元王廣謀《家語注》庸陋荒昧,又正文多所漏略,乃為此注。

其考訂補綴,不為無功,而由未見王肅注,故臆測亦所不免。

其序謂今本不同於唐,未必非廣謀之妄庸,有所刪除,其論近理。

而近時重刊孟春注者,因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家語》二十七卷條下,有非今所有《家語》之文,遂謂唐以前本業已不同,烏知孟春所據非古本。

案師古但雲唐時《家語》非古《家語》,不雲其時別有古《家語》也。

《隋志·孔子家語》二十一卷,王肅注。

梁有當《家語》二卷,魏博士張融撰,亡。

《舊唐書·經籍志·孔子家語》十卷,王肅注,《新唐書·藝文志》亦同。

孟春安得古《家語》?此假借之詞,非篤論也。

至近本所校補孟春闕誤凡數百條,皆引據精確,則孟春是注之舛漏,抑可知矣。

△《家語正義》·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姜兆錫撰。

兆錫有《周易本義述蘊》,已著錄。

是書首列至聖年表正訛,其四十四篇之次,則從葛鼐本。

以正論與三問禮篇為卷九,以本姓終記與七十二弟子篇為卷十。

案明毛晉汲古閣本自跋,謂初從吳興賈人得一編,乃北宋版王肅注本,惜二卷十六葉以前皆蠹。

繼從錫山酒家得一函,亦宋刻王氏注也,所逸者僅末二卷。

因急倩能書者一補其首,一補其尾,二冊儼然雙璧。

縱未必夫子舊堂壁中故物,已不失王肅本注矣。

是汲古閣刊本,其篇目次第胥仍王本之舊。

即徐勃家宋本《家語》,亦僅與毛本小異,不雲卷目有所易置也。

兆錫乃從萬鼐之本,竄亂舊次,殊為勇於變古。

其訓釋亦似俗下講章之禮,不足以資考證。

△《孔叢子正義》·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姜兆錫撰。

是編即世傳《孔叢子》,刪去連叢子上下篇,又刪去小爾雅、詰墨二篇,但以記孔氏言行者編為五卷。

每條之下略仿《詩序》之例,注曰此言某義也,謂之《正義》。

其中偶有考訂者,如納於大麓作大錄,萬機之政,此自舊說,而引蔡沈傳以駁之。

其他凡引經與宋儒傳注不合者,悉謂之斷章。

未免拘墟之見。

至於子順說趙王以歸齊屍,助以存魏國,兆錫亦頗疑之,然往往回護其詞,不肯竟斥為依托也。

△《曾子全書》·三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曾承業編。

承業為曾子六十二代孫,序稱博士,蓋襲職之宗子也。

案宋汪卓嘗輯《曾子》一卷,分十二篇,割裂補綴,已非唐以來之舊本。

是編又分主言一篇為卷一,修身、事父母、制言上、中、下、疾病、天圓七篇為卷二,本孝、立孝、大孝三篇為卷三。

與王應麟《玉海》所云今十篇,自修身至天圓皆見於《大戴禮》者,又多出主言一篇,而分合迥異。

不知其何所依據,殆亦以意為之也。

△《忠經》·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漢馬融撰。

鄭玄注。

其文擬《孝經》為十八章,經與注如出一手。

考融所述作,具載《後漢書·本傳》。

玄所訓釋,載於鄭《志目錄》尤詳。

《孝經注》依托於玄,劉知幾尚設十二驗以辨之,其文具載《唐會要》,烏有所謂《忠經注》哉!《隋志》、《唐志》皆不著錄,《崇文總目》始列其名,其為宋代偽書,殆無疑義。

《玉海》引宋《兩朝志》載有海鵬《忠經》。

然則此書本有撰人,原非贗造;後人詐題馬、鄭,掩其本名,轉使真本變偽耳。

△《女孝經》·一卷(內府藏本)

唐鄭氏撰。

鄭氏,朝散郎侯莫陳邈之妻。

侯莫陳,三字複姓也。

前載進書表,稱侄女策為永王妃,因作此以戒。

《唐書·藝文志》不載,《宋史·藝文志》始載之。

宣和《書譜》載,孟昶時有石恪畫《女孝經》像八,則五代時乃盛行於世也。

其書仿《孝經》分十八章,章首皆假班大家以立言。

進表所謂不敢自專,因以班大家為主,其文甚明。

陳振孫《書錄解題》直以為班昭所撰,誤之甚矣。

△《千秋金鑒錄》·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舊本題唐張九齡撰。

按王士禎《皇華紀聞》曰:隆慶間,曲江刻張文獻《千秋金鑒錄》一卷,又偽撰序表。

平湖陸世楷為南雄守,著論辨之。

此等謬偽,凡略識之無者亦不肯為,而粵中新刻《曲江文集》竟收入,故孝山謂急應火其書,碎其版云云。

今此書序中所謂非吾子孫不得記錄,非人而傳必遭刑憲,學則素衣之人為上達,不學則赭衣之人為白士,此錄一千年後,方許流布諸語,皆與世楷所指駁者合。

士禎又言別有《金鑒錄》一冊,乃嘉靖間文獻裔孫張希祖所撰。

康熙甲辰,曲江令凌作聖重刊。

士禎所摘謬妄不經之處,如安祿山為野豬之精,史思明為翮鳥之精,楊貴妃為白鷴之精。

又立子旦為相王,武後太子,先為中宗,皇后廢之,又名哲宗。

又蜀州司戶楊元琬女為上子壽王妃,今上寵之,賜名楊貴妃,又宮室未委肅宗也諸語,今亦皆在錄中。

則兩本亦大概略同也。

末一章預作讖語,言及狄青諸人,尤為妖妄。

蓋粗識字義而不通文理者所為,本不足存。

以其出於九齡之子孫,恐惑流俗,故存而辟之,俾無熒眾聽焉。

△《漁樵對問》·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邵子撰,晁公武《讀書志》又作張子、劉安,上集中亦載之。

三人時代相接,未詳孰是也。

其書設為問答,以發明義理。

所稱有溫泉而無寒火者,楊慎《丹鉛錄》嘗引葛洪《抱朴子》蕭邱寒焰以駁之。

不知儒者論理,論其常耳。

其偶異者,即使有之,不足為據。

執松柏而謂冬不肅殺,執靡草而謂夏不茂育,則拘墟之見也。

且蕭邱誰得而見之,葛洪又何自而知之?摭百家迂怪之言,以曲相詰難,則道經、釋典、理外之事亦多矣,可援以為證乎?至天何依,曰依乎地。

地何附,曰附乎天。

天地何依何附,曰自相依附一條。

慎亦駁之。

然地處天中,大氣包而舉之,所以不墜。

卵黃脬豆,厥譬甚明,是即依附之明證。

慎不知歷術,所以獻疑,均不足為是書病。

然書中所論,大抵習見之談。

或後人摭其緒論為之,如《二程遺書》不盡出於口授歟。

△《太極圖分解》·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天一閣書目》作羅鶴撰,然書中自稱鶚曰,則名鶚非名鶴矣。

考《江西通志》,羅鶚,宜黃人。

嘉靖辛酉舉人。

官至思南府同知。

當即其人,范氏誤以鶚為鶴也。

(案:嘉靖中別有羅鶴,泰和人所注有《應任意錄》,詳雜家類中本條下。

)其書列周子《太極圖說》與朱子之注,而申陸九淵之說以駁之。

案聖人立教,使天下知所持循而已,未有辨也。

孟子始辨性善,亦闡明四端而已,未爭諸性以前也。

至宋儒因性而言理氣,因理氣而言天,因天而言及天之先,輾轉相推,而太極、無極之辨生焉。

朱、陸之說既已連篇累牘,衍朱、陸之說者又復充棟汗牛。

夫性善性惡,關乎民彝天理,此不得不辨者也。

若夫言太極不言無極,於陽變陰合之妙,修吉悖凶之理,未有害也。

言太極兼言無極,於陽變陰合之妙,修吉悖凶之理,亦未有害也。

顧舍人事而爭天,又捨共睹共聞之天而爭耳目不及之天,其所爭者毫無與人事之得失,而曰吾以衛道。

學問之醇疵,心術人品之邪正,天下國家之治亂,果繫於此二字乎?醫家之論三焦也,或曰有名而無形,或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實有名而有形,葛喧闐,動盈卷帙。

及問其虛實之診,則有形與無形一也。

問其補瀉之方,則有形與無形亦一也。

然則非爭病之生死,特爭說之勝負耳。

太極、無極之辨,適類於是。

故今於兩家之說率置不錄,謹發其例於此,後不縷辨焉。

△《太極圖說論》·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國朝王嗣槐撰。

嗣槐字仲昭,錢塘人。

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

老不與試,授內閣中書舍人以歸。

其書論聖人言《易》有太極,未嘗言無,不應於太極之上復加無極二字。

疑此圖授自陳摶,非周濂溪作。

朱、陸互相辨析,朱子不得已,止作無形有理以解之,而無極二字總流入二氏之說。

又謂其言天道則曰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乃老氏道生天地之說。

言人道則曰聖人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主靜二字尤為老氏根本所在。

又謂其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二語乃老氏言道之根原,而不死無生之樞紐。

逐條辨駁,各為一篇,亦力申陸九淵之說者也。

△《太極集注》·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子昶撰。

子昶號主一,聞喜人。

康熙己未進士。

官垣曲縣知縣。

是書取朱子之解分配周子之圖,列為十章,分裂原圖,各繫於下。

又解周子原說亦分為十章,而句解字釋,所釋各注右解之幾章,釋某義,全摹朱子《大學章句》之體。

圖之後附以子昶所演易圖,說之後附以諸家之說,大抵皆可已而不已。

前有康熙丁卯范鎬序,亦頗著微詞雲。

△《太極圖說註解》·(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兆成撰。

兆成字慎亭,常熟人。

是書作於康熙初,以發明朱子《太極圖說》之注。

其雲性雖夾和在氣稟中,而苟無習染之累,亦第於善之中微分差別,若謂之有惡則不可。

足以補正程子善固性也,惡亦不可謂之非性之說。

惟其談五行干支,語多葛。

至於以一歲四時,每一時九十日,分為十八日者五,以五行,各分主十八日,尤為新異。

末有乾隆戊辰其子魯附記凡例,稱是書與《參同契》互有異同,是刻可分為二,可合為一云云。

蓋與所注《參同契》並刊者,宜其惟講陰陽五行之說矣。

△《通書問》·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元何中撰。

中有《通鑒綱目測海》,已著錄。

是書因朱子謂周子《通書》乃發明《太極圖說》之義,故所注《通書》,皆比附於太極陰陽五行中。

則謂二書各自為義,不必字字牽合,故作此書以辨之。

前有自序,謂自天地以來,止有一理,理之同者,雖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九州之內,四荒之外,無不同也。

而況一人之心,一人之言,豈有不相通者乎?朱子釋《通書》,顯微闡幽,有功於學者至矣。

然必欲以《通書》發明《圖說》,則恐非周子著書之本意云云。

其持論頗精核,所疑各條,亦皆中理。

卷末附記稱,竊窺朱子之意,同時學者固有疑《圖說》非周子之書。

而朱子主張甚力,遂以《圖說》為主,而以《通書》為發明《圖說》而作云云,尤深得當時有激而立言之故。

然二書分而解之,固各有義理;合而解之,於本意亦無所害。

既非宏旨所關,又何必字句之間徒滋聚訟耶。

△《太極繹義》·一卷、《通書繹義》·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舒芬撰。

芬有《周易箋》,已著錄。

此其所著《梓溪內集》之二種也。

其說太極,大抵以《太極圖》不本於《易》而本於《河圖》。

謂秋冬非肅殺,乃百物之所胎。

土之寄王,惟夏秋之交。

火烈金剛,水緩土柔,性之所以相近。

火散金遒,木上水下,習之所以相遠。

皆與先儒之說不同,亦往往有難通之處。

《通書》則不過隨文解義而已。

其釋顏子章,謂陋巷,陋俗之巷也。

其人習不善而能憂顏子之貧,乃顏子之德所化。

其說亦殊怪異也。

△《正蒙釋》·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高攀龍集注,徐必達發明。

攀龍有《周易易簡說》,必達有《南京都察院志》,均已著錄。

葉向高序,稱《正蒙》精深浩渺,朱子訓釋未盡,錫山高從緣其指,廣為集注。

李徐德夫篤好此書,嘗條其所見,謂之發明。

以質從之說,同者去之,異者存之,異而此失彼得者去之,短長互見者存之云云。

則此書為必達所自定,非攀龍之本矣。

△《周張全書》·二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徐必達編。

周子書自《太極圖說》、《通書》而外,僅得詩文,尺牘數首,附以年譜、傳志及諸儒之論為七卷。

張子書《正蒙》、《理窟》、《易說》而外,兼載語錄、文集,其散見於《性理》、《近思錄》、《二程書》者,輯薈粹,別為拾遺附錄,通十五卷。

△《太極解拾遺》·一卷,《通書解拾遺》·一卷、《後錄》·一卷,《西銘解拾遺》·一卷、《後錄》·一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文撰。

文有《周易本義拾遺》,已著錄。

是書以《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朱子只解其大義,因於原注下別加案語,發揮其說,故名曰《拾遺》。

△《正蒙集解》·九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文撰。

是編解張子《正蒙》,粗具訓釋,無所發明。

其乾稱篇以朱子取《西銘》自為一書,故刪除不載。

此與陳皓注《禮記》,刪除《大學》、《中庸》亦何異乎?至其解,參兩篇七政交食之理,皆據黃瑞節舊文,尤為疏略。

△《周子疏解》·四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明弼撰。

明弼有《易象》,已著錄。

是書成於康熙癸巳。

凡解《太極圖說》一卷,解《通書》三卷,皆列朱子之注於前,而以己意敷衍之。

大意取便初學而已。

△《濂關三書》·(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植撰。

植有《四書參注》,已著錄。

是書取《太極圖說》、《通書》、《西銘》三書,以朱子之注列於前,采諸家之說附於後,亦時時參以己意。

植於宋五子書皆有注,然《皇極經世》、《正蒙》,其書注者差稀,故頗有所考訂。

此三書則人人熟讀,無可發揮,亦如宋以來注孝經者隨文演義而已。

△《伊川粹言》·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張…編。

考宋濂《潛溪集》有此書跋,謂前序不著姓氏,相傳為張南軒…撰。

則明初此書尚不著…之名,此本當為後人據濂語補題也。

其序題乾道丙戌正月十有八日,然…《南軒集》但載二程遺書跋,而無此序。

使果…作,不應諱而削之也。

蓋並編次之說,皆在影響之間矣。

△《二程節錄》·四卷、《文集鈔》·一卷、《附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高攀龍編。

取《二程語錄》,擇其精粹,先辨性,次論學,次治事,次釋經,每類各為一卷。

末載《文集抄》及《附錄》各一卷。

前有康熙癸未陸楣序,稱攀龍官行人時為是書。

其手抄本藏同邑秦松齡家,顧鏊欲刻之未果。

鏊子棟高,乃踵其父志刊行雲。

△《程子詳本》·二十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陳龍正編。

龍正有《救荒策會》,已著錄。

龍正以《二程遺書》雖朱子所手編,而其記載之重複,字句之同異,以至議論之出入,均未暇是正。

乃排比刊削,分類編次,定為此本。

其經說之別行者,亦並載入。

又益以元譚《善心之傳聞續記》。

自序,視全書頗約,而實不敢不加詳,故不曰約本而曰《詳本》。

其間於二子之說多所辨駁,不出明末講學家詬爭之習。

△《二程語錄》·十八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伯行編。

伯行有《道統錄》,已著錄。

初,朱子輯《程氏遺書》二十五篇,皆程子門人記其所見聞答問之詞。

又取諸集錄為《程氏外書》十二篇,又附錄一卷為行狀墓誌之類,凡八篇。

是書篇目次第,悉依朱子原本,而稍加刪訂,合為遺書十五卷,外書二卷,附錄一卷,其少日所聞諸師友說一卷。

己巳冬,所聞一卷悉刪不錄,外書亦刪馮氏本拾遺一卷。

又附錄一卷內以明道先生行狀一篇,墓誌一篇,門人朋友敘述序一篇,皆伊川所作,已入《二程文集》,故不復載。

而邢恕一篇,謂其自絕於程門,亦不錄焉。

其遺書第六卷中伯行注云:此一卷朱子原分三卷,今為一卷。

又下二卷專說《孟子》者,已與《經說易傳》另行別錄,概不載集中。

考朱子原本卷六以下本四卷,無篇名。

卷九本一卷,專說論孟。

今伯行以四卷為三卷,以說論孟一卷為二卷,又第九卷兼說論孟,而伯行雲專說《孟子》,殆偶然筆誤,刊版者失於校讎歟。

△《程書》·五十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程湛編。

湛爵裡未詳。

是編所錄惟《程氏遺書·外書》,而益以明道文一卷。

其次序則非朱子之舊也。

△《浩齋語錄》·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過源撰。

卷末有源行實一編,稱源字道源,號浩齋,其先浙東人。

至高祖徙於臨川。

源生有異徵,篤志聖賢之學,以斯文自任。

嘉間召為國子直講,不赴。

卒於崇寧丙戌九月。

並載所著述甚富,今皆不傳,惟此書僅存上卷,為其門人永新龍圖所錄。

下卷為其門人白城章偉所錄,而其從孫勖刊之。

然所列書名,《宋史》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其中疑竇尤多。

如行實稱源生於丙子,不著年號,以召於嘉,卒於崇寧推之,當生於仁宗景丙子,則卒時年七十一,召時年二十餘,是於邵、周、張、程皆為行輩。

當時所稱,不過曰堯夫、茂叔、子厚、伯淳、正叔而已。

諸家之書可考,而此曰邵子、周子、張子、程子,非同時語也。

李燾《長編》凡所有徵召,如胡瑗、孫復、常秩之類,無不具書。

源見徵既在嘉中,何以嘉首尾八年,《長編》皆不見其事?伊川《易傳》據楊時跋,則臨沒以稿授張繹,至政和初時乃排比成書。

源卒於崇寧五年,在伊川前。

其時《易傳》未出,何以論程傳之得失?自朱子以前,無以《大學》為曾子作者,故攻朱子者以《章句》為口實,此書乃已稱曾子,何以自北宋以來無人引及?《大學》、《中庸》自二程子始表章其書,於《禮記》中取出別行,後人辨難者惟引梁武帝有《中庸義疏》,宋仁宗嘗書《大學》賜進士,以為先於程子而已。

此書乃先有《大學》定本、《中庸》定本,又何以宋儒無一語及之耶?觀其論樂以黃鐘為三寸九分,是《呂氏春秋》之文李文利不得其解,衍為異說者也。

萬曆以前,安有是僻論乎?其跋稱有秦觀、謝無逸二序。

觀《淮海集》具在,實無此文。

無逸《溪堂集》雖佚,而詩文散見《永樂大典》中,今已裒輯成帙,亦無此文。

其依托可以概見。

又末附其從孫勖祖光賦,稱宣和乙巳,余在遼陽。

乙巳為靖康前一年,兩國兵交,信使且艱於往來,遊學之士安能越國至是?其偽尤不問而知矣。

△《唐氏遺編》·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唐棣編。

棣字彥思,宜興人。

嘗受業於伊川程子,與門人共記平日問答之語為此書。

已載入二程之遺書。

康熙中,其裔孫一學等重刊於家塾,乃易以《遺編》之名。

末附桐友遺編一卷,則一學之父所作。

一學又與其弟詩及開緒各附己見,綴列各條之下。

△《通言》·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沆撰。

沆有《易璇璣》,已著錄。

此書亦語錄之類。

如曰不求過於人而人不能及之者,善道也。

不求合於人而人不能離之者,善德也。

又曰:立朝廷而後見山林之志,享富貴而後見貧賤之節。

論亦間有可取。

然其自序有曰,孟軻談仁義,至楊、墨而不通;其道小,不足以容楊、墨故也,孔子則無所否矣。

韓愈原道德,至佛、老而不通;其道小,不足以容佛、老故也,王通則有所可矣。

其宗旨殊為謬誕,不可訓也。

△《道南三先生遺書》·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摘錄楊時、羅從彥、李侗三家語錄及雜著,楊氏四卷,羅氏六卷,李氏一卷。

三人皆南劍州人,疑其鄉人所編也。

《千頃堂書目》載莆田宋端儀有《道南三先生遺書》,或即是編歟。

△《崇正辨》·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胡寅撰。

寅有《讀史管見》,已著錄。

是書專為闢佛而作。

每條先引釋氏之說於前,而辨正於後。

持論最正,其剖析亦最明。

然佛之為患,在於以心性微妙之詞汨亂聖賢之學問,故不可不辨。

至其經典荒誕之說,支離矛盾,妄謬灼然,皆所謂不足與辨者。

必一一較其有無,是亦求勝之過,適以自褻矣。

△《小學集解》·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張伯行撰。

是編以坊刻《小學》數十種,纂注標題,止為試論剽竊之具,無當於朱子親切指點,引人身體力行之意。

因集諸家註釋,融會其說,以成是編。

伯行歿後,其門人樂亭李蘭梓行之。

△《小學集解》·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澄撰。

澄字庭聞,莆田人。

康熙中諸生。

其書取朱子《小學》內外篇參會舊注,附以己見。

章分句釋,援引頗為賅洽。

然亦不免於過冗。

△《小學分節》·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高熊徵撰。

熊徵字渭南,岑溪人。

順治庚子副榜貢生,官至浙江都轉鹽運使。

是書隨章案節,略為分解,特使童子讀之,易於明曉而已。

△《小學集解》·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蔣永修撰。

永修有《孝經集解》,已著錄。

是編即其提督湖廣學政時與《孝經》合刊者。

註釋甚略,而先賢爵裡事跡與《小學》無關者乃載之頗詳。

於朱子著書之旨,似乎倒置矣。

△《小學纂注》·六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高愈撰。

愈有《高注周禮》,已著錄。

是書因天台陳選舊注略刪訂之,後附總論及朱子年譜。

△《小學句讀記》·六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建常撰。

建常有《律呂圖說》,已著錄。

是書因陳選《小學》注本而雜采諸書疏於其下。

略如孔穎達《正義》之例,文頗煩蕪。

△《近思錄集解》·十四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文撰。

是編取朱子之說散見各書者,附於《近思錄》各條之下。

其未備者則益以諸家之說,間亦自附己意。

前有綱領數條,末附感應詩解一卷,訓子詩解一卷。

感應詩見《朱子大全集》,訓子詩稱傳自黃,而無可證據。

其詩淺俗,決非朱子所為也。

△《紫陽宗旨》·二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王必撰。

必,東陽人,即淳壬子作《朱子年譜序》者也。

其書采輯《朱子文集》、《語類》,分誨人、析理、明經、論事四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其中注語有出朱子原文者,亦有出必所增識者。

考趙希弁《讀書附志》,載晦先生《朱文公語後錄》二十卷,注曰右東陽王必記、楊方、黃、劉琰、黃顥、邵浩、劉砥、李、黃卓、汪德輔、陳芝、吳振、吳雉、林子蒙、林學履、劉礪、鍾震、蕭佐、舒高、魏春、楊至所錄也。

其說謂池錄初成,勉齋猶未免有遺恨於刊行之後,況饒本又出於其後乎?此二十卷,皆池饒所未及刊者云云。

其書名各異,卷數復殊,據其所言,乃續刊之語錄,體例亦與此書不合。

惟《內閣書目》有必《紫陽宗旨》三十八卷,《千頃堂書目》則作二十八卷。

書名撰人均與此本相合,而卷數復異,未詳其故。

然《浙江通志》經籍門中,以必《朱文公語後錄》列為一條,而以此書附載於下,不入標目,則亦疑非必作矣。

△《朱子語類纂》·十三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鉞撰。

鉞有《粵游日記》,已著錄。

是書其《世德堂遺書》之第五種也。

取黎靖德所編《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摘理氣、鬼神、性理、論學四門,餘皆不取。

四門之外,又各刪存大略,而間附以己說。

如朱子謂理氣本無先後,語原無病,鉞必謂先有天地之理,然後太極生兩儀。

如其所說,是理又別是一物,可以生氣。

然則氣未生時,理又安在?此主理太過之弊。

又如謂雨是郁蒸之氣,有時龍能為之者,龍亦是郁蒸之氣。

雹是不和之氣,有時蜥蜴能為之者,蜥蜴亦是不和之氣。

執一理以該天下之變,不至於穿鑿附會不止矣。

△《朱子文語纂編》·十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其書取《朱子文集》、《語類》約略以類相從,而不分門目,前後亦無序跋。

蓋草創未完之本也。

△《玉溪師傳錄》·一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童伯羽撰。

伯羽字蜚卿,甌寧人,朱子之門人也。

是編所錄朱子語,在語錄饒本內,系以庚戌。

庚戌為紹熙元年,伯羽時年四十七也。

本名《晦庵語錄》。

明成化中,其九世孫訓,以語類諸本參校補訂,改題今名。

前列道學統宗一圖,上溯羲、孔,而以伯羽直接朱子之下,蓋亦訓之所為。

後附墓表、行實,載朱子詩二首及敬義堂銘,考《朱子文集》及續刊諸集,皆所未載,莫詳所自。

其稱伯羽撰《四書集成》、《孝經衍義》、《群經訓解》三書,《宋志》不著錄。

朱彝尊《經義考》亦惟載伯羽有《四書訓解》,無此諸名。

又前有邱序,其文不類。

復有龔道後序,作於萬曆甲午,而稱皇宋淳熙,跳行出格,尤為舛迕。

疑即訓捃拾語類附益之,非必果出伯羽也。

△《分類標注朱子經濟文衡》·七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滕珙編。

其原本已著錄,此本為明朱吾弼重刊,即珙之書而標其要語於簡端,以備答策之用。

殊為猥陋。

△《性理字訓》·一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程端蒙撰。

程若庸補輯。

端蒙字正思,德興人。

淳熙七年鄉貢,補太學生。

若庸字達原,休寧人。

鹹淳四年進士。

嘗充武夷書院山長。

端蒙所作凡三十條,若庸廣之為造化、性情、學力、善惡、成德、治道六門,凡百八十三條,門目糾紛,極為冗雜。

明初朱升又增善字一條,摭袁甫之說以補之,共為一百八十四條。

皆以四字為句,規仿李瀚《蒙求》,而不諧聲韻。

不但多棘唇吻,且亦自古無此體裁。

疑端蒙游朱子之門,未必陋至於此,或村塾學究所托名也。

△《聖門事業圖》·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李元綱撰。

元綱字國紀,錢塘人。

孝宗時上庠生。

是書凡分十圖,曰傳道正統,曰大本達道,曰進修倫類,曰為學之序,曰存心要法,曰求仁捷徑,曰聚散常理,曰傳心密旨,曰一氣通感,曰帥氣良方,曰心性本體。

前有自序,後有自跋。

其大旨以存心為主,以謹獨為要,而以窮理為用力之始。

大抵皆儒生習見之說。

△《庸言》·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楊萬里撰。

萬里有《易傳》,已著錄。

是編乃其語錄。

大致規摹揚雄《法言》,頗極修飾之力。

較其詩文又自為一體,而詞工意淺,亦略近於雄。

△《明倫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塗近正撰。

近正字尊爵,筠陽人。

歐陽偉跋謂其隱德弗耀,以私淑諸人為己任,謝樞跋則稱致政塗公。

自序亦題嘉定六年承務郎致仕塗近正,則近正故嘗通籍矣。

是集雜采前言往行,分為十類,一曰盡事,二曰養志,三曰勿辱,四曰移忠,五曰移治,六曰因睦,七曰廣孝,八曰念德,九曰家學,十曰揚名。

自序有曰:考諸載籍,隨事而書。

衣冠之族,必志其家法,而不問閥閱。

文章之錄,必志其行實,而不取浮華。

其論周公曰:嘗讀金之書,棠棣之詩,見周公之仁兄弟,而不見周公之誅管、蔡。

後世信以為周公自誅管、蔡者,起於孔安國傳書之妄,與漢儒序詩之誤。

我之弗辟,辟者避也,言即日以塚宰之事付之召公、畢公,而身乃避居東都以待命。

安國訓闢為法,遂使周公之志不白於天下。

其於經亦間有發明。

惟所錄多習見之事,未免為床上床、屋下屋耳。

△《子家子》·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家頤撰。

頤字養正,眉山人。

其始末未詳。

衛《禮記集說》嘗引其語,則亦研經之士也。

此書趙希弁《讀書附志》著錄,世罕傳本。

此本載《永樂大典》中,蓋語錄之類。

亦頗明白醇正,而率皆習語。

案《公羊傳》有子公羊子、子沈子、子司馬子、子女子、子北宮子。

何休注發例於子沈子下曰:子沈子,後師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

此書果頤自撰,不應自稱子家子,殆其門人所題歟?然《劉禹錫集》中亦自稱子劉子,或偶然沿誤,亦未可知也。

△《言子》·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龠編。

龠字伯晦,會稽人。

陳振孫《書錄解題》雲,言子相傳所居在常熟縣。

慶元間,邑宰孫應時始為之祠。

近王龠復裒諸書為此書。

梁維樞《內閣書目》云:宋嘉熙間,平江守王龠輯子游言行及祠廟事跡。

自序以言子生是邑,嘉言懿行,散在經傳,爰輯是書,其本末可以考見。

蓋以言子吳人,故為此編而刊之,以存於祠。

其書分內篇、外篇、附錄為三卷。

所採不出《論語》、《禮記》、《家語》、《孔叢子》諸書,無異聞也。

△《心經附註》·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程敏政撰。

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

其書以真德秀《心經》僅《書》一條,《詩》二條,《易》五條,《論語》三條,《中庸》二條,《大學》二條,《樂記》三條,《孟子》十二條,接以周子二條,程子一條,范氏一條,朱子三條,未為賅備。

又其注中或稱《西山讀書記》,疑非德秀自作。

乃補輯厘為四卷,名曰《附註》。

前後皆有敏政序,末私印文曰伊洛淵源,蓋敏政自以為程子裔雲。

△《大學衍義通略》·三十一卷(內府藏本)

明王諍編。

諍號竹巖,永嘉人。

嘉靖庚戌進士。

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

其書取楊廉《大學衍義節略》、邱《大學衍義補》合為一編,凡《節略》十卷,《補略》二十一卷。

間亦釋字證義,取便檢閱,無所闡明。

△《大學衍義輯要》·六卷、《大學衍義補輯要》·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宏謀撰。

宏謀字汝咨,號榕門,臨桂人。

雍正癸卯進士。

官至大學士。

謚文愨。

是編乃宏謀官南布政使時所刊。

取真德秀《大學衍義》四十三卷,纂為六卷。

邱《大學衍義補》一百六十卷,纂為十二卷。

蓋為邊方之士艱購全書者設也。

△《研幾圖》·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宋王柏撰。

柏有《書疑》,已著錄。

是書前有自序,稱溫習舊書,有未解者,因畫成圖,沈潛玩索,萬理悠然而輻輳云云。

考《宋史·柏本傳》雖載柏嘗撰《研幾圖》,然其本不傳。

元代諸儒,亦未嘗一字及是書。

至明永樂中,突出此本。

自二五交運以下,為圖者凡七十三。

又衍聖公孔昭煥家別傳一本,增綴以李元綱《聖門事業圖》、徐毅齋《性命心說諸圖》,共為圖八十五。

大抵支離破碎,徒亂視聽。

即真出於柏,亦無足采,更無論其偽撰也。

△《太極辨》·三卷(永樂大典本)

元孫自強撰。

自強,會稽人。

仕履未詳。

是書大旨謂聖人之言約而明,先儒之論詳而汨。

又謂漢、唐以來語焉而弗明,濂、洛諸賢明焉而未純,學者因其辭之紛紜,不以異端傅會於聖經者鮮矣。

故條舉《太極圖說》、《正蒙》及《朱子四書集注》諸書言性命者而辨之。

其謂經典未嘗離氣質以言性,蓋駁張子義理之性、氣質之性之說。

後來李光地《孟子札記》、《榕村語錄》,皆與自強所論同。

然自強之書,外間實無傳本,光地蓋與合耳。

△《魯齋心法》·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許衡撰。

衡有《讀易私記》,已著錄。

是書刻於嘉靖元年。

前有懷慶府知府洪洞韓士奇序,稱正德庚辰,得《魯齋全書》,其行實文章備之矣。

既而得其寫本心法,細閱之,的然見我魯齋行實文章所以重於世者,悉自斯錄中流出。

則斯錄視全書之補於世何如,酷愛之。

惜勿傳,因廣以梓云云。

今考此書即全書中語錄之下卷,而摘其語錄上卷之三十二條,亂其次第,竄入其中,非全書之外別有此書也。

士奇所云,失考甚矣。

其斯以為書帕本歟?

△《聖賢語論》·二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元王廣謀編。

廣謀始末未詳。

其書以《禮記》、《家語》、《史記》諸書所載孔子言行,始於相魯,終於公西赤,分四十四篇。

卷首有孔子像、素王事實。

又載至元十年所定廟制及祭祀儀注樂章,後有嘉靖癸巳書林余氏自新齋跋語,蓋明人所重刊也。

卷端題曰新刊標題明解聖賢語論,豈當時各路或以孔子遺語命題試士歟?《元史·選舉志》延條格所不載,莫之詳矣。

其書體例龐雜,注亦淺陋。

雖元人舊本,殊不足錄。

何孟春注《家語》稱有元王廣謀本,多所竄亂,今未之見。

此書當即一時所成也。

△《聖學心法》·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成祖文皇帝撰。

前有永樂七年御制序,謂以君道、父道、臣道、子道揭其綱,其下分而為目。

有統言者焉,有專言者焉。

今案首三卷及第四卷之前半,皆言君道。

自統言以外,分子目二十有五。

第四卷之後半卷,則以父道、子道、臣道附之。

父道、子道有綱無目,臣道亦首為統言,而分列四子目。

所採皆經史子集之文,每條後各有附註。

考《實錄》,載永樂七年二月甲戌,上出一書,示翰林學士胡廣等曰:朕因閒暇,采錄聖賢之言,今已成書。

卿等試觀之,有不善,更為朕言。

廣等觀覽畢,奏曰:帝王之要,備載此書,請刊印以賜。

上曰:然。

遂名曰《聖學心法》,命司禮監刊行,上親為之序。

則此書實成祖所自編,不由詞臣擬進。

其序以唐文皇作《帝范》十二篇自比。

案成祖稱兵篡位、悖亂綱常。

雖幸而成事,傳國子孫,而高煦、宸濠、番之類,接踵稱戈,鹹思犯上,實身教有以致之。

而乃依附聖賢,侈談名教,欲附於逆取順守。

自序委曲繁重,至五千餘言,抑亦言之不怍矣。

至於殺戮諸忠,蔓延十族。

淫刑酷暴,桀紂之所不為者,夷然為之,可謂無復人理。

而其序乃曰秦、隋之君,用法慘酷,倚苛暴之吏,執深刻之文。

法外加法,刑外施刑,曾何有忠厚惻怛之意。

死人之血,漂流於市;受刑之徒,比肩而立。

此仁人君子所以痛傷也云云。

天下萬世,豈受此欺乎?

△《性理備要》·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王三極撰。

三極號少墩,仙遊人。

是書成於萬曆丁亥,取《性理大全》,摘其要語,以便誦習。

仍冠以成祖御制序。

去取不甚中理,蓋坊刻陋本也。

(謹案:此書因《性理大全》而刪削之,皆永樂中所纂之原本,故仍列永樂中所纂之原第。

若楊道會之《性理鈔》,鍾仁傑之《性理會通》,詹淮、陳仁錫《性理綜要》、《性理標題匯要》,皆顛倒竄亂,非復原文,則仍各從其時代編之。

△《顏子鼎編》·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徐達左編。

高陽刪補並注。

達左字良夫,平江人。

元季遁跡鄧尉山。

洪武初,起為建寧縣學訓導。

舊本題為元人,誤也。

陽,嘉興人。

始末未詳。

觀其持論,乃李贄、何心隱之流耳。

考歷代史志無顏子書。

胡應麟《甲乙剩言》稱,明太祖時朝鮮國進顏子書,卻之。

知其偽托也。

惟宋張…采經文為《希顏錄》,元高安李純仁、河北李鼐,遞相補益。

達左此編,成於至正庚子。

前有自序,稱鼐所編未及見純仁所編,集亦有未然,因更定以成此編,陽又因達左之書重為點竄,首列達左舊目,各注其當刪之由。

次列新目,各注其增入之數。

末有陽自識,稱損益私裁,先後妄參,蓋已非達左之舊矣。

考達左原序,譏二家於《莊》、《列》之寓言雜取而不擇,伊、雒考亭之緒論猶未盡舉。

而此本所引《莊》、《列》,連篇累牘,且所注提唱心學,剌剌不休,與達左之旨全乖。

蓋姚江末派,借顏子以闡禪宗,遂使先儒編輯之本志,竄亂無存。

斯非特輕改古書,抑亦厚誣先賢矣。

其曰《鼎編》,蓋即鼎新之義。

即其命名,亦明季纖詭之習也。

△《西村省己錄》·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顧諒撰。

諒字希武,上虞人,西村其別號也。

洪武中,以薦為無錫縣教諭。

錄中皆論修省之道,大旨醇正,詞亦平近易曉,然持論未免稍迂。

其書一刻於正統,再刻於弘治。

萬曆九年,其十六世孫充,復訪求舊本,手寫而刊之。

△《雜誡》·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方孝孺撰。

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正學,天台人。

以薦召授漢中府學教授。

建文中,官至翰林侍講學士,改文學博士。

燕王篡位,抗節死。

事跡具《明史》本傳。

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文。

是書分三十八章,所言皆立身、行己之道,於日用為切近。

已編入《遜志齋集》第一卷。

此乃弘治辛酉,蜀人鄒魯摘出別行之本也。

△《夜行燭》·(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曹端撰。

端有《太極圖說述解》,已著錄。

明初理學,以端為冠。

而其父崇事佛、老,端因采經傳格言切於日用者,輯為此書。

名《夜行燭》,以進其父。

其書分類編輯,為目十有五,大抵取淺顯易解之語。

△《月川語錄》·一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曹端撰。

端講學之書,有《理學要覽》一卷,《性理論》一卷。

又有《儒家宗統譜》、《存疑錄》,亡其卷數,並載《千頃堂書目》,今皆未見。

是編乃真寧趙邦清輯其講學之語為一卷,非端之全書,亦非端所自著,不足以盡其底蘊。

然《千頃堂書目》載《月川語錄》作一卷,則所見亦即此本矣。

△《從政名言》·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薛撰。

有《讀書錄》,已著錄。

案年譜,宣德元年四月,服闋至都,上章願就教職。

宣宗特擢為御史,尋差監沅州銀場。

此書第二條,稱吾居察院;第四條,稱余始自京師來源南;則作於奉使沅州時也。

其言皆切實通達,然精要已見《讀書錄》中,此其緒餘矣。

△《薛子道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薛撰。

皆自《讀書錄》中摘出,別立此名,以炫俗聽。

蓋明末詭誕之習,凡屬古書,多改易其面目以求售。

雖習見如《讀書錄》者,尚不免刪竄以市欺也。

△《明良交泰錄》·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尹直撰。

直有《名臣贊》,已著錄。

是編為其致仕以後所作。

成於弘治十七年,而表上於正德六年。

書中皆援引經史,附以論斷。

一卷易三篇,書十二篇。

二卷詩五篇,春秋傳五篇,禮記二篇,孔子三篇,孟子五篇。

三卷以下,則備述歷代君臣問答之語,治忽興衰之故,始自漢高,迄明孝宗,而明事當古事二之一。

蓋亦范祖禹《帝學》多述宋代祖宗之意。

惟末卷自錄其獻納之詞,連篇累牘,雖序中引夏侯勝、魏徵、韓琦、司馬光、歐陽修、楊士奇、李賢為例,然勝未嘗著書,徵事為王方慶所集,琦特自編奏議,修與光與士奇與賢皆自為記載,非自附諸古名臣後,表進於朝也。

《明史·直本傳》,載孝宗薄其為人,令致仕。

弘治九年,表賀萬壽,並以太子當出閣,上承華箴,引先朝少保黃淮事,冀召對。

帝卻之。

此書或亦是意歟?

(案:直之進退,未合儒者之道。

然其言則儒家之言,列之《儒家》,從其書也。

△《朱子學的》·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邱編。

有《家禮儀節》,已著錄。

是編上卷分下學、持敬、窮理、精蘊、須看、鞭策、進德、道在、天德、韋齋等十篇,下卷分上達、古者、此學、仁禮、為治、紀綱、聖人、前輩、斯文、道統等十篇。

蔡衍晃序曰:上編自下學以至天德,由事而達理,而終之以韋齋,所以紀朱子之生平言行,猶《論語》之有鄉黨也。

下編自上達以至斯文,由理而散事,而終之以道統,所以紀濂、洛、關、閩之學之所由來,猶《論語》之有堯曰也。

然闡朱子之言以示學者,即仿朱子編《近思錄》、《小學》之體足矣,何必摹擬《論語》,使之貌似聖人?況揚雄、王通之僭經,朱子嘗深譏之。

之是編,豈朱子所樂受乎?

△《居業錄類編》·三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胡居仁撰。

陳鳳梧編。

居仁有《易象鈔》,已著錄。

鳳梧字文鳴,廬陵人。

弘治丙辰進士。

官至右都御史,巡撫應天。

是編凡分三十一類,類為一卷。

序雲錄舊無銓次,不便觀覽。

頃自山東巡撫改佐南台,舟次之暇,輒手自編訂,以類相從,付門人無錫陳大尹名世,校而刻之,以廣其傳。

此本蓋從刻本傳寫者。

昔薛《讀書續錄》亦有原本及分類二刻,然論者謂分類失意,此本亦猶是也。

△《道一編》·六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編朱、陸二家往還之書,而各為之論斷,見其始異而終同。

考陳建《學通辨》曰:程篁墩著《道一編》,分朱、陸同異為三節。

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則疑信之相半,終焉若輔車之相依。

朱、陸早異晚同之說,於是乎成矣。

王陽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論》之錄,與《道一編》輔車之說,正相唱和云云。

然則此書乃程敏政作也。

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

△《性理要解》·二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蔡清撰。

清有《易經蒙引》,已著錄。

是編以《性理要解》為名,而上卷題虛齋《看太極圖說》,下卷題虛齋《看河圖洛書說》。

前有蘇序,稱其冥搜之暇,神遊太極。

左圖右書。

字字而櫛之,言言而綜之,亦但舉二書。

其序詞氣拙陋,殆出依托。

疑清本有此殘稿,其後人匯為一編,強立此名,又偽撰序於前也。

△《虛齋三書》·(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蔡清撰。

是編即以《看太極圖說》改名《太極圖說》,以《看河圖洛書說》改名《河洛私見》,而增以《艾庵密箴》五十條,故曰《三書》。

乾隆壬戌,其裔孫蔡廷魁所刊,其名亦非清所自題也。

△《白沙遺言纂要》·十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張詡編。

詡字廷實,南海人。

成化甲辰進士。

官至南京通政司左參議。

嘗受業於陳獻章。

《明史·儒林傳》附載獻章傳末。

是編采獻章《白沙文集》中語,仿南軒《傳道粹言》例,分為十類,以闡新會之本旨。

獻章之學,當時胡居仁、章懋等皆以為禪。

詡溺禪尤深,即獻章亦頗訾之。

略見於羅欽順、湛若水問答書中雲。

△《文公先生經世大訓》·十六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明余編。

字子積,鄱陽人。

弘治庚戌進士。

官至南布政使。

內召為太僕寺卿,未及行,又擢吏部侍郎,未聞命而病卒。

《明史·儒林傳》附見胡居仁傳中。

,居仁之門人,又其婿也。

是書成於正德甲戌,采《朱子文集》、《語類》二書,分類排纂為三十六門,別無一字之發揮。

其曰《大訓》,蓋取與天球河圖並重之義。

然書所稱者乃古聖先王之教典,非大賢以下所敢受,恐未必合朱子意也。

△《近言》·一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顧撰。

有《國寶新編》,已著錄。

是書凡十三篇,而末一篇為序志。

其體例仿揚雄《法言》、王符《潛夫論》,其篇名則取之劉勰《文心雕龍》也。

所論皆持身涉世之道,大致平正無疵,而亦無深義。

△《傳習錄略》·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取王守仁《傳習錄》刪存大略,曹溶收入《學海類編》者。

《明史·藝文志》載王守仁《傳習錄》四卷,《聚樂堂書目》有戴經《傳習錄節要》一卷,《會稽縣志》有劉宗周《陽明傳習錄選》,皆無《傳習錄略》之名。

末有鄒元標跋語,然亦但雲嘗讀《傳習錄》,不雲有所刪輯。

蓋以《傳習錄》跋移綴之,均非其舊也。

△《慎言》·十三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王廷相撰。

廷相字子衡,儀封人。

弘治壬戌進士。

官至兵部尚書。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前有嘉靖丁亥自序,稱仰觀俯察,驗幽核明,有會於心,即記於冊。

二十餘年,言積數萬,類分為十三篇,附諸集以藏於家。

又論諸儒之失有曰,擬議過貪,則援取必廣;性靈弗神,則詮擇失精。

由是旁涉九流,淫及緯術,卒使牽合附會之妄,以迷乎聖人中庸之軌云云。

持論大抵不詭於正。

然以擬議過貪詆諸儒,故罕考群言;以性靈弗神詆諸儒,故多憑臆見;甚至並五行分屬四時,亦以為必無之理,則愈辨而愈真矣。

本傳稱廷相博學好議論,以經術稱。

於《星歷》、《輿圖》、《樂律》、《河圖》、《洛書》及周、程、張、朱之書皆有所論駁,然其說多乖僻。

良得其實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