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宋戴復古撰。復古字式之,天台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

△《石屏集》·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戴復古撰。

復古字式之,天台人。

嘗登陸游之門,以詩鳴江湖間。

所居有石屏山,因以為號,遂以名集。

卷首載其父敏詩十首。

蓋復古幼孤,勉承家學,因搜訪其先人遺稿,以冠己集。

昔黃庭堅《山谷集》後附刻其父《伐檀集》,王《野客叢書》後附刻其父《野老紀聞》。

復古以父詩為數無多,不成卷帙,特升弁於簡端。

例雖小變,理乃較協矣。

復古詩筆俊爽,極為作者所推。

姚鏞跋其詩,稱其天然不費斧鑿處,大似高三十五輩。

晚唐諸子,當讓一而。

方回跋其詩,亦稱其清健輕快,自成一家。

雖皆不免稍過其實。

要其精思研刻,實自能獨闢町畦。

瞿佑《歸田詩話》載復古嘗見夕照映山,得句云:「夕陽山外山。」

自以為奇,欲以「塵世夢中夢」對之,而不愜意。

後行村中,春雨方霽,行潦縱橫,得「春水渡傍渡」句以對,上下始稱。

其苦心搜索,即此可見一端。

至集中《嚴子陵釣台》詩所謂「平生誤識劉文叔,惹起虛名滿世間」者,趙與《娛書堂詩話》極賞其新意可喜。

而羅大經《鶴林玉露》又深以其議論為不然。

蓋意取翻新,轉致失之輕佻,在集中殊非上乘。

與所云,固未足為定評矣。

△《蓮峰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史堯弼撰。

堯弼字唐英,眉州人。

其仕履不見於史傳。

焦《國史·經籍志》載堯弼《蓮峰集》三十卷,而世間亦無傳本。

故錄宋詩者多不能舉其姓名。

惟《永樂大典》載有是集原序二篇。

其一作於乾道丙戌,自署曰省齋,不知何人。

其一為任清全序,作於嘉定癸酉。

稱「堯弼童即迥出不凡,少以古樂府、《洪範》等論往見張浚。

浚謂其大類東坡,留館於潭。

與張…游,每開以正大之學。

歲丁丑,偕其弟堯文登第」云云,而亦不言其所終。

考周密《浩然齋雅談》云:「李燾十八歲為眉州解魁。

時第二人史堯弼,方十四歲。

人疑其文未工。

赴鹿鳴宴猶著粉紅,太守命分韻賦詩,堯弼得『建』字,援筆立成云:「四歲尚少房玄齡,七步未饒曹子建。」

後為張魏公客,不幸早世」云云。

其所記與任清全序相合。

又《江湖續集》載張煒《題蓮峰集》詩一首,亦有句云:「一梗江湖客,三朝忠義家。」

以諸書參互考證,蓋堯弼登第後未授官而卒也。

堯弼天姿卓絕,其詩縱橫排宕,擺脫恆蹊。

其論諸篇,明白曉暢,瀾翻不窮,亦有不可羈勒之氣。

大抵有其鄉蘇氏之遺風。

惟其夏綠霜凋,故不能如李燾之著書傳後。

然就其文章而論,要亦不失為才士。

任清全序乃因集中有《論學》之作,遂以張…少年自得,為堯弼磨龍浸灌之功,欲援而入於道學。

則門戶標榜之習,轉不足以見堯弼矣。

其文在宋已多散落,是集乃其從孫師道所重刻,今亦不可復睹。

謹從《永樂大典》中掇拾裒輯,為十卷,著之於錄。

俾懷才繼志之士,無聲塵翳如之慨焉。

△《江湖長翁文集》·四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陳造撰。

造字唐卿,高郵人。

淳熙二年進士。

官至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

遭宋不競,事多齟齬,自以為無補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號江湖長翁。

既不竟其用,故無所表見,而《宋史》亦不為立傳。

惟元申屠為作墓誌,稱其「於誨誘則良師,於撫字則循吏。

身篤操修,道兼體用」。

雖金石之文,稱述例多溢量,亦未必純構虛詞也。

集中《罪言》一篇,蓋仿杜牧而作,不免紙上談兵,徒為豪語。

其文則恢奇排,要亦陳亮、劉過之流。

其他子諸篇,多剴切敷陳,當於事理。

記序各體,錘字煉詞,稍傷真氣,而皆謹嚴有法,不失規程。

在南宋諸作者中,亦鐵中錚錚者矣。

至《易說》一卷,始於《無妄》,終於《比》,凡十五篇,疑其未完之書。

中多以史證經,與楊萬里《誠齋易說》、李光《讀易詳說》相類。

殆為時事而發,托之詁經歟?其集久無刻本。

明崇禎中,李之藻以淮南自秦觀而後,惟造有名於時,始與觀集同刻之於高郵雲。

△《燭湖集》·二十卷、《附編》·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孫應時撰。

應時字季和,自號燭湖居士,餘姚人。

登淳熙乙未進士。

初尉黃巖,遷海陵丞。

再遷遂安令,改知常熟縣。

以倉粟流欠貶秩,移判邵武軍。

未上而卒。

考楊簡作應時廣志及張昊《會稽續志》,均稱其紹熙初嘗應蜀帥邱辟,預料吳曦逆謀,白以別將領其軍。

後曦以叛誅,其言果驗。

時應時已歿,三省奏官其子祖開。

蓋亦智略之士。

又史彌遠受業於應時,集中與彌遠諸書,皆深相規戒。

迨彌遠柄國,獨超然自遠,無所假借,甘淪一而終。

其人品尤不可及矣。

《宋史·藝文志》載《燭湖集》十卷。

據應時詩中自序,蓋嘗應劉克莊之求,手編其稿為五十卷。

集末有其侄祖跋,稱涑水司馬述先以十卷付梓。

後附以《問思錄》五十條、《通鑒摘義》三十條,總名之曰《經史說》。

又附雪齋父子倡和詩,及雪齋行狀、墓銘,楊簡所撰廣記,《會稽續志》小傳,子祖開補官省等篇。

是十卷為祖所編,非其舊本也。

年遠散佚,久無傳本。

故厲鶚作《宋詩紀事》,僅於吳禮部《詩話》、王應麟《困學紀聞》、黃宗羲《姚江逸詩》內采掇數篇,寥寥不備。

茲從《永樂大典》所載,排纂成編。

惟《經史說》殘闕特甚,僅存一篇。

其餘則約略篇數,殆已十得八九。

以卷帙繁重,分二十卷。

仍附編其父介及其兄應求、應符詩,並錄應時父子志傳行狀、子祖開補官省諸篇,為上、下二卷。

應求字伯起,嘗登鄉薦。

應符字伯潛,所著有《歷代帝王纂要》二卷、《初學須知》五卷,載於陳振孫《書錄解題》。

今並未見雲。

△《昌谷集》·二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曹彥約撰。

彥約有《經幄管見》,已著錄。

是編稱《昌谷集》者,考集中有《與劉後溪書》,謂世為都昌村落人,後遷於城下昌谷巷,則其所居地名也。

彥約初游朱子之門。

其後歷任州郡,卻敵平寇,獨卓有實用。

故《宋史》本傳稱其可以建立事功。

及入侍講筵,亦能殫心啟沃。

其《經幄管見》一書,敷陳祖訓,規箴時政,尚歷歷可稽。

文集乃湮沒不顯,《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

惟焦《國史經籍志》有《昌谷小集》二十卷。

錢溥《秘閣書目》亦有《曹文簡公集》十五冊。

然亦久無傳本。

厲鶚《宋詩紀事》羅繁富,絕不及其姓名,則無徵久矣。

今考《永樂大典》,載彥約詩文頗多。

核其篇目,如本傳所稱為利路轉運判官時所作《病夫議》,為兵部侍郎時所上《薦李心傳子》,俱不載其中。

知已未免於佚闕。

然其餘諸作,世所不傳者,為數尚夥。

謹類次排纂,為二十二卷。

其間奏議,大都通達政體,可見施行。

所論兵事利害,尤確鑿有識,不同摭拾游談。

其應詔陳言二封事,乃慶元、寶慶間先後所上。

於當日苟且玩曷之弊,反覆致意,切中要,亦可徵其鯁直之概。

惟儷詞韻語,稍傷質樸。

然不事修飾而自能詞達理明,要非學有原本者不能也。

△《省齋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廖行之撰。

行之字天民,其先延平人。

五季時徙於衡州。

登淳熙甲辰進士。

嘗官岳州巴陵尉,以親老丐養而歸,注授寧鄉主簿。

未赴。

據田奇所作行狀,稱其生平內行修飭,留心經濟,入仕亦多著循績。

然名位不昌,故姓字不著於史傳。

其所著作,諸家亦罕著錄。

是集乃其子謙所刊,原本十卷。

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裒輯,篇帙頗夥,似當日全部收入。

謹排次審訂,仍析為十卷,以還其舊。

其原跋十七通,行狀、墓銘等三首,仍附於後,以備考核。

其文章大抵屏除藻繪,務以質樸為宗,或不免近於樸塞。

故戴溪作序,不甚稱之。

然其詞意篤實,切近事理,亦足以想見其為人。

至其四六之作,則較他文為流麗。

潛敷敬跋,稱其表啟多互見周必大集中。

蓋以必大亦有省齋之名,故相淆混。

今檢勘必大全集,實無一篇與此相復。

當由後人知其誤載,從而刊除矣。

△《南軒集》·四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張…撰。

…字敬夫,廣漢人。

丞相浚之子。

以蔭補官。

孝宗時歷左司員外郎,除秘閣修撰,終於荊湖北路安撫使。

事跡具《宋史·道學傳》。

…歿之後,其弟杓裒其故稿四巨編,屬朱子論定。

朱子又訪得四方學者所傳數十篇,益以平日往還書疏,編次繕寫。

未及蕆事,而已有刻其別本流傳者。

朱子以所刻之本多早年未定之論,而末年談經論事,發明道要之語,反多所佚遺。

乃取前所輯,參互相校,斷以…晚歲之學,定為四十四卷,並詳述所以改編之故,弁於書首。

即今所傳淳熙甲辰本也。

…與朱子交最善,集中《與朱子書》凡七十有三首,又有《答問》四篇。

其間論辨,不少假借。

如第二札則致疑於辭受之間。

第三札辨墓祭、中元祭。

第四札辨《太極圖說注》。

第五、六、七札辨《中庸注》。

第八札辨《游酢祠記》。

第十札規朱子言語少和平。

第十一札論社倉之弊,責以偏袒王安石。

第十五札辨胡氏所傳《二程集》不必追改,戒以平心易氣。

第二十一札辨論仁之說有流弊。

第四十四札論山中諸詩,語未和平。

第四十九札論《易說》未安,是從來許多意思未能放下。

第五十四札規以信陰陽家言,擇葬地。

與胡季隨第五札又論朱子所編《名臣言行錄》未精細。

朱子並錄之集中,不以為忤。

又…學問淵源,本出胡弘。

而與朱子第二十八札謂胡寅《讀史管見》病敗不可言,其中有好處,亦無完篇。

又第五十三札謂胡安國《春秋傳》其間多有合商量處。

朱子亦並錄之集中,不以為嫌。

足以見醇儒心術,光明洞達,無一毫黨同伐異之私。

後人執門戶之見,一字一句,無不回護,殊失朱子之本意。

至朱子作張浚墓誌,本據…所作行狀,故多溢美,語錄載之甚明。

而編定是集,乃削去浚行狀不載,亦足見不以朋友之私,害是非之公矣。

論張浚者,往往遺議於朱子,蓋未核是集也。

劉昌詩《蘆浦筆記》駁…《堯廟歌》,指堯廟在桂林,失於附會。

其歌今在集中,蓋取其尊崇帝德,而略其事實。

昌詩又錄…《愨齋銘》稱…奉其父命為其弟杓作,本集不載。

檢之良然。

然…集即杓所輯,不應反漏。

考高斯得《恥堂存稿》有《南軒永州諸詩跋》曰:「劉禹錫編《柳子厚集》,斷至永州以後,少作不錄一篇。

南軒先生永州所題三亭陸山諸詩,時方二十餘歲,興寄已落落穆穆如此。

然求之集中,則鹹無焉,豈編次者以柳集之法裁之乎!然則…集外詩文皆朱子刪其少作,非偶佚矣。

△《勉齋集》·四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黃撰。

字直卿,號勉齋,閩縣人。

少受業於朱子,朱子以女妻之。

寧宗朝,補將仕郎。

歷知漢陽軍、安慶府。

以主管亳州明道宮致仕。

卒謚文肅。

事跡具《宋史·道學傳》。

是集講義經說三卷、雜文三十六卷、詩一卷。

雜文凡守郡公移案牘之辭皆在焉。

據其卷目,與《宋史·藝文志》相合,蓋猶原本也。

昔朱子作竹林精舍成,嘗遺書,有「他時便可請直卿代即講席」之語。

亦能堅守師說,始終不貳。

然林栗與朱子論《易》不合,至構釁攻擊,朱門弟子有慾火栗之書者。

祭栗文,獨能不沒其所長。

可謂絕無門戶之見。

又史稱在安慶府築城,部署有方,民不勞而事集。

及金兵大至,淮東西震恐,獨安慶按堵如故。

又在制置李玨幕中,力以軍政不修,邊備廢弛為言。

玨不能用。

厥後光、黃繼失,卒如其言。

尤非朱學末流空談心性者可比。

亦足見洛、閩設教之初,尚具有實際,不徒以峨冠博帶,刻畫聖賢矣。

其文章大致質直,不事雕飾。

雖筆力未為挺拔,而氣體醇實,要不失為儒者之言焉。

△《北溪大全集》·五十卷、《外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陳淳撰。

淳有《北溪字義》,已著錄。

其生平不以文章名,故其詩其文皆如語錄。

然淳於朱門弟子之中,最為篤實。

故發為文章,亦多質樸真摯,無所修飾。

元王環翁序以為「讀其文者,當如布帛菽粟,可以濟乎人之饑寒。

苟律以古文律度,聯篇累牘,風形露狀,能切日用乎否」云云。

是雖矯枉過直之詞,要之儒家實有此一派,不能廢也。

又淳以朱子終身與陸九淵如水火,故生平大旨,在於力申儒、釋之辨,以針砭金一派之失。

集中如《道學體統》等四篇,《似道》、《似學》二辨,皆在嚴陵時所作。

反覆詰辨,務闡明鵝湖會講之緒論。

亦可謂堅守師傳,不失尺寸者矣。

集為其子矩所編。

末有外集一卷,載奠祭文、志銘、敘述五篇,亦矩所輯附。

淳戊辰郡薛季良為鋟版龍溪書院,歲久散佚。

元至元乙亥、明弘治庚戌,又兩經翻刻。

今所傳者,蓋猶弘治本雲。

△《山房集》·九卷(永樂大典本)

宋周南撰。

南字南仲,吳郡人。

淳熙庚戌登甲科。

官至秘書省正字。

再以薦入詞館,皆不久罷去。

遂以殿廷所授文林郎終焉。

《藝文志》有周南《山房集》五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則稱《周氏山房集》二十卷,後集二十卷。

卷目多寡迥異。

今檢《永樂大典》所載,有《題山房集》者,亦有《題山房後稿》者,與陳氏著錄之本合。

知《宋志》五卷之目,乃傳寫脫訛,不足據也。

惟計《永樂大典》所錄,篇帙無幾,當由刪太甚,故佚去者多。

今但就其存於今者,各依原目,為前集八卷、後稿一卷,以略存其舊。

南長於四六,以俊逸流麗見稱。

制誥諸篇,尤得訓詞之體。

其初入館也,葉實薦之。

考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有云:「開禧用兵,韓胄欲以葉直學士院草詔。

謝不能。

既而衛涇被命草詔云:『百年為墟,誰任諸人之責。

一日縱敵,遂貽數世之憂。

』涇見舉似,誤『為墟』為『成墟』。

他日周南至,告以涇文字近頗長進,然『成墟』字可疑。

南愕然曰:『本「為墟」字,何改也?』方知南實代作,因薦其宜為文字官。

遂召試館職。」

蓋即其事。

案此四語,今在南所作《秦檜降爵易謚敕》中。

則當時已載入己集,足徵其不能割愛。

而敕內別有「兵於五材,誰能去之。

臣無二心,天之制也」數語。

亦極為王應麟所激賞。

是其織組之工,膾炙人口,尤可以概見矣。

集中又有諸書題跋二十餘則,與《館閣續書目》體例相近,疑亦在館校勘時所作。

又雜記數十條,多述宋代故事,間或直錄古書之文,無所論斷。

疑本別有說部附於集內,而為《永樂大典》所割裂。

今無可參證,姑仍其原文錄之雲。

△《橘山·四六》二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李廷忠撰。

廷忠字居厚,橘山其號也。

於潛人。

淳熙八年進士。

歷無為教官、旌德知縣。

終於夔州通判。

《宋史》無傳。

厲鶚作《宋詩紀事》,載所著有《洞霄詩集》,今亦不傳。

惟是編尚存,明萬曆中丹陽孫翼為之箋注。

翼自序稱:「所藏原系抄本,甲申應貢之京師,偶攜是帙,遂取番閱,隨手箋釋。

後隨牒炎徼,左僻多暇,爰取訂正,稍加銓次」云云。

蓋向無刊版,自翼箋釋後始授梓行世也。

廷忠名位不顯,故集中啟為多,大抵候問酬謝之作。

而第十四卷內乃皆賀正、賀至箋表,中有「乘軺護漕」等語,與廷忠仕履不合,必非其所自為。

案洪邁《容齋四筆》稱:「宋時所在州郡,相承以表奏書啟委教授,因而餉以錢酒。」

則此必廷忠為教官時代州守及憲臣所作。

特原本未及註明,遂不可辨耳。

北宋四六,大都以典重淵雅為宗。

南渡末流,漸流纖弱。

廷忠生當淳熙、紹熙之間,正風會將變之時,故所作體格稍卑。

往往好博務新,轉傷繁冗。

然織組尚為工穩,其佳處要不可掩。

固當存之以備一家。

至翼箋注,尤多蕪雜,未足以資考核。

以其裒綴頗勤,故姑仍舊本錄之,不復刊削焉。

△《後樂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衛涇撰。

涇字清叔,華亭人。

徙居昆山。

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第一。

王《野客叢書》所謂「潮至夷亭出狀元,甲辰衛涇果魁天下」者也。

累官參知政事,封秦國公。

卒謚文節。

其事跡不具於《宋史》。

惟《南宋翰苑題名記》載涇以開禧二年七月,官中書舍人,兼修玉牒官,直學士院。

十月,除吏部侍郎,兼侍讀。

三年十月,除禮部尚書。

十一月,除御史中丞。

《宋史·宰輔表》載開禧三年十一月丙戌,涇自中奉大夫試御史中丞,除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丁亥,兼權參知政事。

十二月壬戌,涇與雷孝友同除參知政事。

嘉定元年六月乙亥,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潭州。

而集中謝表自潭州以後又嘗一知福州,再知隆興府。

其歷官歲月,尚可考見。

涇初號拙齋居士,改號西園居士。

後築堂成,取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語題之曰後樂堂。

遂以自號,並名其集。

原本凡七十卷,乃其子樵所編,嘗刻之於永州。

歲久亡佚。

明楊樞淞《故述》僅著其名,而其本已不可見。

今從《永樂大典》中裒輯編次,為二十卷。

衛氏在宋世,以文學知名。

涇諸父膚敏,紹興間為禮部侍郎,立朝頗著風采。

涇弟,亦湛深經術,所著《禮記集說》,已別著錄。

涇所作大都和平溫雅,具有體裁。

歸有光《震川集》稱其文章議論,有裨當世。

當韓胄用事時,隱居十年。

於所居石浦,辟西園,堅臥不出。

其進退之際,蓋能以禮自守者。

今即集中諸奏疏考之,其《應詔論北伐子》謂兩國相敵,持重者安,輕動者危。

應兵常勝,首事常沮。

力詆胄開釁之非,詞意極為切直。

其劾易祓、朱質、林行諸狀,亦能牴觸奸佞,侃侃不阿。

他所論列,並中要。

在當時可稱正人。

特其執政未久,《宋史》又佚而不傳,其大節幾就湮沒。

幸而遺文復顯,猶得據以見其仕履之大略。

故著之於錄,補史文所未及焉。

△《竹齋詩集》·三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裘萬頃撰。

萬頃字元量,新建人。

淳熙十四年進士。

歷官大理寺司直。

請外任,添差江西撫。

楊簡志其墓,以默識稱之。

陳宏緒《寒夜錄》稱萬頃在當時,與胡桐原、萬澹庵、徐竹堂往來倡和,號為四傑。

今三人俱已湮沒,惟萬頃集存。

劉克莊《後村集》有《裘元量司直詩跋》,稱其「標緻高勝,有顏氏之瞿,龔生之潔」。

又稱「其猶子南昌理掾應材《攜竹齋遺墨》古律詩三首,其季元齡又手錄四十二首,其言若近而遠,若淡而深。

近而淡者可能,遠而深者不可能。

為人自貴重,恥表暴,惟詩亦然。

世知竹齋者多,而見其詩者絕少。

理掾盍鋟諸梓,與同志共之」云云。

則元量之詩,克莊時尚無專集。

此本為康熙己丑其裔孫錦縣知縣奏所刊。

凡詩三卷。

末一卷附錄誥敕志銘,不知何人所編。

近時工部尚書裘曰修又重刊之。

曰修亦萬頃裔也。

其詩雖風骨未高,而清婉有餘,不染江湖之濫派。

趙與《娛書堂詩話》嘗稱其《歸興》一篇。

又稱其初官樂平印曹,與洪邁詩篇往來,邁最推其「歸青嶂雨初歇,花臥碧苔春已休」之句雲。

△《華亭百詠》·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許尚撰。

尚自號和光老人,華亭人。

其始末無考。

是編作於淳熙間,取華亭古跡,每一事為一絕句,題下各為注。

然百篇之中,無注者凡二十九,而其中多有非注不明者。

以例推之,當日不容不注,殆傳寫佚脫歟?弔古之詩,大抵不出今昔之感,自唐許渾諸人已不能拔出窠臼。

至於一地之景,衍成百首,則數首以後,語意略同,亦固其所。

厲鶚作《宋詩紀事》,僅錄其《陸機茸》、《三女岡》、《征北將軍墓》、《顧亭林》、《白龍洞》、《俞塘》、《普照寺》、《陸瑁養魚池》、《唳鶴灘》、《湖光亭》十首。

亦以其罕逢新警故也。

然格意雖多復衍,而措詞修潔,尚不失為雅音。

所注雖簡略,而其時在今五六百年之前,舊跡猶未全湮。

方隅之所在,名目之所由,亦尚足備志乘之參考。

在詩家,則無異於眾人。

在輿記之中,則視後來支離附會者勝之多矣。

△《梅山續稿》·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姜特立撰。

特立字邦傑,麗水人。

父綬,靖康中殉難。

南渡後蔭補承信郎。

孝宗召為太子春坊,累官浙東馬步軍副總管、慶遠軍節度使。

事跡具《宋史·佞幸傳》。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梅山稿》六卷、續稿十五卷,列之《詩集類》中。

則兩集皆有詩無文。

此本出休寧汪森家,附以雜文及詩餘共為十七卷,不知何人所增輯。

森序稱其流傳絕少,故繕寫以傳。

則亦罕覯之本。

其正稿六卷,藏書家皆不著錄。

意其散佚已久矣。

特立在當時,恃光宗藩邸之舊,頗攬權勢,屢為廷臣所糾。

其人殊不足道。

陳振孫稱其本一士人,塗轍一異,儼然{執目}御之態,蓋惜之也。

然論其詩格,則意境特為超曠,往往自然流露,不事雕琢。

同時韓元吉、陸游皆愛之,亦有由矣。

其《上梁文引》自述其生平最悉,有云「百首之清詩夜上,九重之丹詔晨頒」。

今考此集所載,皆官春坊以後之作。

而所云百首者,集中不載。

或在所佚之數歟!

△《信天巢遺稿》·一卷、附《林湖遺稿》·一卷、《江村遺稿》·一卷、《疏寮小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高翥撰。

翥字九萬,號菊間,餘姚人。

孝宗時游士也。

有《菊間集》二十卷,久佚不存。

至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其裔孫士奇於徐乾學家宋槧書中採得遺詩一百九首。

合以家藏二十二首。

又於他集中得十三首。

續得朱彝尊宋刻《江湖集》所載四十七首。

刪除重複,共得詩一百八十九首刻之,題曰《信天巢遺稿》。

信天巢者,翥所以名其居也。

然卷前元貞元年姚燧序,本稱曰《菊間集》,不知何以改名也。

後附《林湖遺稿》一卷,為翥侄鵬飛字南仲者所撰。

又附《江村遺稿》一卷,則翥父選、叔邁之詩。

選、邁皆紹興間登第。

選官武當軍節推,邁官縣尉。

此卷之中,又附質齋、遁翁二人之詩,則高氏譜中所載。

僅存其號,即士奇亦莫能舉其名矣。

最後附高似孫《疏寮小集》一卷。

似孫即撰《緯略》者。

《文獻通考》載《疏寮集》三卷。

此所刻甚少,尚有他選所有而此刻無之者。

是集在宋頗著稱,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作文怪澀,詩猶可觀。

劉克莊《後村詩話》謂其詩能參誠齋活句。

不知此刻何以采輯轉不完備。

然士奇後序中初未言及附刻《疏寮集》,疑為士奇後人所加,更不暇博采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