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
古言六書,後明八法,於是字學、書品為二事。
左圖右史,畫亦古義,丹青金碧,漸別為賞鑒一途。
衣裳制而纂組巧,飲食造而陸海陳,踵事增華,勢有馴致。
然均與文史相出入,要為藝事之首也。
琴本雅音,舊列樂部,後世俗工撥捩,率造新聲,非復清廟生民之奏,是特一技耳。
摹印本六體之一,自漢白玄朱,務矜鐫刻,與《小學》遠矣。
射義投壺,載於《戴記》,諸家所述,亦事異體經。
均退列藝術,於義差允。
至於譜博奕,諭歌舞,名品紛繁,事皆瑣屑,亦並為一類,統曰雜技焉。
△《古畫品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南齊謝赫撰。
赫不知何許人。
姚最《續畫品錄》,稱其寫貌人物,不須對看,所須一覽,便歸操筆。
點刷精研,意存形似,目想毫髮,皆無遺失。
麗服靚妝,隨時變改。
直眉曲鬢,與世競新。
別體細微,多自赫始。
委巷逐末,皆類效顰。
至於氣韻精靈,未窮生動之致;筆路纖弱,不副雅壯之懷。
然中興以來,像人為最。
據其所說,殆後來院畫之發源。
張彥遠《名畫記》,又稱其有安期先生圖傳於代,要亦六朝佳手也。
是書等差畫家優劣,晁公武《讀書志》謂分四品。
今考所列,實為六品,蓋《讀書志》傳寫之訛。
大抵謂畫有六法,兼善者難。
自陸探微以下,以次品第,各為序引,僅得二十七人,意頗矜慎。
姚最頗詆其謬,謂如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終始無雙,列於下品,尤所未安。
李嗣真亦譏其黜衛進曹,有涉貴耳之論。
然張彥遠稱謝赫評畫,最為允愜。
姚、李品藻,有所未安,則固以是書為定論。
所言六法,畫家宗之,亦至今千載不易也。
△《書品》·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梁庾肩吾撰。
肩吾字子慎,新野人。
起家晉安王國常侍。
元帝時官至度支尚書。
事跡具《梁書·文學傳》。
是書載漢至齊、梁能真草者一百二十八人,分為九品。
每品各系以論,而以總序冠於前。
考竇皋《述書賦》,稱肩吾通塞,並乏天性,工歸文華,拙見草正。
徒聞師阮,何至遼?使鉛刀之均鋒,稱並利而則佞云云。
其於肩吾書學,不甚推許。
又其論述作一條,稱庾中庶品格拘於文華,則於是書亦頗致不滿。
然其論列,多有理致,究不失先民典型。
如序稱尋隸體發源,秦時隸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見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難制,遂作此法,故曰隸書,今時正書是也。
此足正歐陽修以八分為隸之誤。
惟唐之魏徵,與肩吾時代邈不相及,而並列其間,殊為顛舛,故王士禎《居易錄》詆毛晉刊本之訛。
又序稱二百二十八人,而書中所列實止一百二十三人,數亦不符,殆後人已有所增削?然張彥遠《法書要錄》,全載此書,已同此本,並魏徵之謬亦同,則其來久矣。
△《續畫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陳吳興、姚最撰。
今考書中稱梁元帝為湘東殿下,則作是書時猶在江陵即位之前。
蓋梁人而入陳者,猶《玉台新詠》作於梁簡文在東宮時,而今本皆題陳徐陵耳。
其書繼謝赫《古畫品錄》而作,而以赫所品高下多失其實,故但敘時代,不分品目。
所錄始於梁元帝,終於解,凡二十人,各為論斷。
中嵇寶鈞、聶松合一論,釋僧珍、僧覺合一論,釋迦佛陀吉底、俱麾羅菩提合一論,凡為論十六則。
名下間有附註,如湘東殿下條注曰,梁元帝初封湘東王,嘗畫《芙蓉圖》、《醮鼎圖》。
毛稜條下注曰,惠秀侄,似尚是最之本文。
至張僧繇條下注曰,五代梁時吳興人。
則決不出最手,蓋皆後人所益也。
凡所論斷,多不過五六行,少或止於三四句,而出以儷詞,氣體雅俊,確為唐以前語,非後人所能依托也。
△《貞觀公私畫史》·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唐裴孝源撰,孝源裡貫未詳。
卷首有貞觀十三年八月自序,結銜題中書舍人。
案《唐書·藝文志》有裴孝源《畫品錄》一卷,注曰,中書舍人。
與此序合。
然注又曰,記貞觀、顯慶年事。
而此書序中則稱大唐漢王元昌每燕時暇日,多與其流商榷精奧,以予耿尚,嘗賜討論。
遂命魏、晉以來前賢遺跡所存,及品格高下,列為先後。
起於高貴鄉公,終於大唐貞觀十三年秘府及佛寺並私家所蓄,共二百九十八卷。
屋壁四十七所。
為《貞觀公私畫錄》云云。
與注所言,絕不相符。
考張彥遠《古畫錄》,引孝源《畫錄》最多,皆此書所無。
蓋孝源別有一書,記貞觀、顯慶間畫家品第,如謝赫《古畫品錄》之例,非此書也。
又序稱高貴鄉公以下,而此本所列乃以宋陸探微為首,反居其前,疑傳寫之誤。
又序稱止於貞觀十三年,而此本所列皆隋代收藏官本,其畫壁亦終於楊契丹,均不可解。
考其序末,稱又集新錄《官庫畫總》二百九十八卷。
三百三十卷是隋室官庫,十三卷是左僕射蕭進,二十卷是楊素家得,三十卷許善心進,十卷高平縣行書佐張氏所獻,四卷褚安福進,近十八卷先在秘府,亦無所得人名,並有天和年月。
其間有二十三卷,恐非晉宋人真跡云云。
其文重沓不明,疑傳寫有誤。
推其大意,似尚有《新錄》,今佚之耳。
書中皆前列畫名,後列作者之名,而以梁太清目所有、梁太清目所無分注於下。
太清目既不可觀,則考隋以前古畫名目者,莫古於是。
是亦賞鑒家之祖本矣。
△《書譜》·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唐孫過庭撰。
竇蒙《述書賦注》曰,孫過庭字虔禮,富陽人。
右衛胄曹參軍。
張懷瓘《書斷》則云:孫虔禮字過庭,陳留人。
官至率府錄事參軍。
二人俱相距不遠,而所記名字、爵裡不同,殆與《舊唐書》稱房喬字玄齡,《新唐書》稱房玄齡字喬者,同一訛異?疑唐人多以字行,故各據所聞不能畫一也。
是書篇末自題垂拱三年,蓋武後時作。
《書斷》謂之筆意論。
然世傳石刻,乃其手跡,篇中自稱名曰《書譜》,則作《書譜》為是矣。
過庭之書,頗為竇皋《述書賦》所詆,然自宋以來,皆推能品,不以皋言為然。
張懷推獎是書,亦稱其深得旨趣,故操翰者奉為指南。
然過庭自稱,撰為六篇,分為兩卷,此本乃止一篇,疑全書已佚,傳流真跡,僅存其總序之文。
以前賢緒論,姑存以見一班,而仍題其全書之名耳。
然微言奧義,已足見其大凡矣。
△《書斷》·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唐張懷瓘撰。
是書《唐書·藝文志》著錄,稱懷瓘為開元中翰林院供奉。
竇蒙《述書賦注》則雲懷瓘,海陵人。
鄂州司馬,與志不同。
然《述書賦》張懷環條下又注雲,懷環,懷瓘弟,盛王府司馬,兄弟並翰林待詔。
則與志相合。
蓋嘗為鄂州司馬,終於翰林供奉,二書各舉其一官爾?所錄皆古今書體及能書人名。
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十體,各述其源流,系之以贊。
末為總論一篇。
中卷、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各以體分。
凡神品二十五人,除各體重複得十二人。
妙品九十八人,除各體重複得三十九人。
能品一百七人,除各體重複得三十五人。
前列姓名,後為小傳,傳中附錄又三十八人。
其記述頗詳,評論亦允。
張彥遠《法書要錄》全載其文,蓋當代以為精鑒矣。
△《述書賦》·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唐竇皋撰,竇蒙注。
皋字靈長,扶風人。
官至檢校戶部員外郎,宋汴節度參謀。
蒙字子全,皋之兄。
官至試國子司業兼太原縣令。
並見徐浩《古跡記》。
案張彥遠《法書要錄》,稱皋作《述書賦》,精窮旨要,詳辨秘義。
今觀其賦,上篇所述,自上古至南北朝。
下篇所述,自唐代高祖、太宗、武後、睿宗、明皇以下,而終於其兄蒙及劉秦之妹,蓋其文成於天寶中也。
首尾凡一十三代,一百九十八人。
篇末系以徐僧權等署證八人,太平公主等印記十一家,徵求寶玩韋述等二十六人,利通貨易穆韋等八人。
文與上篇相屬,蓋以卷帙稍重,故分而為二耳。
其品題敘述,皆極精核。
其印記一章,兼畫印模於句下,遂為朱存理《鐵網珊瑚》、張丑《清河書畫舫真跡日錄》之祖。
注文尤典要不支。
舊以為出其兄蒙,考賦中蒙條下注曰,家兄蒙字子全,司議郎安南都護,又似乎皋所自注。
且所敘仕履與卷首結銜亦不同,均為疑竇。
然張彥遠《法書要錄》所題已同今本。
單文孤證,未敢遽易舊文,姑仍原本錄之焉。
△《法書要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唐張彥遠撰。
書首有彥遠自序,但署河東郡望。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晁公武《讀書志》亦但稱其字曰愛賓,而仕履時代皆不及詳。
今以《新唐書·世系表》,《藝文志·列傳》與彥遠自序參考,知彥遠乃明皇時宰相嘉貞之玄孫。
序稱高祖河東公,即嘉貞。
其稱曾祖魏國公者,為同平章事延賞。
(案:延賞封魏國公,本傳失載,僅見於此序中。
)稱大父高平公者,為同平章事宏靖。
稱先公尚書者,為桂管觀察使文規。
《唐書》皆有傳。
此書之末,附載《畫譜》本傳,不知何人所作,乃稱彥遠大父名稔。
考《歷代名畫記》中有彥遠叔祖名諗之文,非其大父,亦非稔字,顯然舛謬。
至本傳稱彥遠博學有文辭,乾符中至大理寺卿,《藝文志》亦同,而世系表作祠部員外郎,則未詳孰是也。
是編集古人論書之語,起於東漢,迄於元和,皆具錄原文,如王《文字志》之未見其書者,亦特存其目。
惟一卷中王羲之《教子敬筆論》一篇,三卷中蔡惲《書無定體論》一篇,四卷中顏師古《注急就章》一篇,張懷瓘《六體書》一篇有錄無書。
然目錄下俱注不錄字,蓋彥遠所刪,非由闕佚,其《急就章注》當以無關書法見遺,餘則不知其故矣。
其書采摭繁富,漢以來佚文緒論,多賴以存。
即庾肩吾《書品》、李嗣真《後書品》、張懷瓘《書斷》、竇《述書賦》各有別本者,實亦於此書錄出。
自序謂好事者得此書及《歷代名畫記》,書畫之事畢矣,殆非誇飾也。
末為《右軍書記》一卷,凡王羲之帖四百六十五,附王獻之帖十七,皆具為釋文。
知劉克莊《閣帖釋文》亦據此為藍本,則其沾溉於書家者非淺鮮矣。
△《歷代名畫記》·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唐張彥遠撰。
自序謂家世藏法書名畫,收藏鑒識,自謂有一日之長。
案《唐書》稱彥遠之祖宏靖,家聚書畫侔秘府。
李綽《尚書故實》亦多記張氏書畫名跡。
足證自序之不誣。
故是書述所見聞,極為賅備。
前三卷皆畫論,一敘畫之源流,二敘畫之興廢,三四敘古畫人姓名,五論畫六法,六論畫山水樹石,七論傳授南北時代,八論顧陸張吳用筆,九論畫體工用寫,十論名價品第,十一論鑒識收藏閱玩,十二敘自古跋尾押署,十三敘自古公私印記,十四論裝褙票軸,十五記兩京外州寺觀畫壁,十六論古今之秘畫珍圖。
自第四卷以下,皆畫家小傳。
然即第一卷內所錄之三百七十人,既俱列其傳於後,則第一卷內所出姓名一篇,殊為繁複。
疑其書初為三卷,但錄畫人姓名,後裒輯其事跡評論續之於後,而未刪其前之姓名一篇,故重出也。
書中徵引繁富,佚文舊事,往往而存。
如顧愷之《論畫》一篇,魏晉勝流《名畫贊》一篇,《畫台山記》一篇,皆他書之所不載。
又古書畫中褚氏書印乃別一褚氏,非遂良之跡。
可以釋石刻《靈飛經》前有褚氏一印之疑,亦他書之所未詳。
即其論杜甫詩惟畫肉不畫骨句,亦從來注杜詩者所未引。
則非但鑒別之精,其資考證者亦不少矣。
晁公武《讀書志》別載彥遠《名畫獵精》六卷,記歷代畫工名姓,自始皇以降,至唐朝,及論畫法並裝褙裱軸之式,鑒別閱玩之方。
毛晉刻是書跋,謂彥遠自序止雲《歷代名畫記》,不及此書,意其大略相似。
考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敘諸家文字,列有是書,注曰,無名氏撰。
其次序在張懷瓘《畫斷》之後,李嗣真《後畫品錄》之前,則必非張彥遠之作,晁氏誤也。
△《唐朝名畫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唐朱景元撰。
景元,吳郡人。
官翰林學士。
《圖畫見聞志》作朱景真,避宋諱也。
是書《唐·藝文志》題曰《唐畫斷》,故《通考》稱《畫斷》一名《唐朝名畫錄》。
今考景元自序,實稱《畫錄》,則《畫斷》之名非也。
《通志略》、《通考》均稱三卷,此本不分卷,蓋後人合併。
《通考》又稱前有天聖三年商宗儒序,此本亦傳寫佚之。
所分凡神、妙、能、逸四品,神、妙、能又各別上、中、下三等,而逸品則無等次,蓋尊之也。
初,庾肩吾、謝赫以來,品書畫者多從班固《古今人表》分九等,《古畫品錄·陸探微》條下稱上上品之外,無他寄言,故屈標第一等,蓋詞窮而無以加也。
李嗣真作《書品》後,始別以李斯等五人為逸品。
張懷作《書斷》,始立神、妙、能三品之目。
合兩家之所論定為四品,實始景元,至今遂因之不能易。
四品所載,共一百二十四人。
卷首列唐代親王三人,皆不入品第,猶之懷《書斷》帝后不入品第,蓋亦貴貴之禮雲。
△《墨藪》·二卷、附《法帖釋文刊誤》·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韋續撰。
續不知何許人。
是書《唐志》亦不著錄,惟《文獻通考》載《墨藪》十卷,引晁公武《讀書志》曰,高陽、許歸與編,未詳何代人。
李氏書目只五卷,又引陳振孫《書錄解題》曰,不知何代所集,凡十八篇。
又一本二十一篇。
此本為明程榮所刻校,其門目上卷,五十六種。
書,第一。
九品書人,第二。
書品優劣,第三。
續書品,第四。
梁武帝評,第五。
書論,第六。
論篆,第七,用筆法並口訣,第八。
筆陣圖,第九。
又筆陣圖,第十。
下卷,張長史十二意法,第十一。
王逸少筆勢傳,第十二。
指意筆髓,第十三。
王逸少筆勢圖,第十四。
筆意,第十五。
晉衛恆等書勢,第十六。
勸學,第十七。
貞觀論,第十八。
書訣,第十九。
徐氏書記,第二十。
唐朝書法,第二十一。
與振孫所言又一本合。
蓋即所見書中所記止於唐文宗、柳公權事,當出於開成後人。
然題為韋續,則不知其何所據也。
末載宋參知政事陳與義《法帖釋文刊誤》一卷,蓋榮之所附。
後有淳熙七年周必大跋,其書僅七紙,然糾劉次莊《釋文》之誤,頗為精核。
必大跋稱與義為侍從時奉敕所撰。
篇頁太少,難以單行,今仍綴之末簡焉。
△《畫山水賦》·一卷、附《筆法記》·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唐荊浩撰。
案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曰,荊浩字浩然,河南沁水人。
五季多故,隱於太行之洪谷,自號洪谷子。
著《山水訣》一卷。
湯《畫鑒》亦曰荊浩山水為唐末之冠,作《山水訣》,為范寬輩之祖。
則此書本名《山水訣》。
此本載詹景鳳王氏《畫苑補益》中,獨題曰《畫山水賦》。
考荀卿以後,賦體數更,而自漢及唐,未有無韻之格。
此篇雖用駢辭,而中間或數句有韻,數句無韻,仍如散體,強題曰賦,未見其然。
又以浩為豫章人,題曰豫章先生。
益誕妄無稽矣。
別有《筆法記》一卷,載王氏《畫苑》中,標題之下注曰一名《畫山水錄》。
案《唐書·藝文志》載荊浩《筆法記》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則作《山水受筆法》一卷,沁水荊浩浩然撰。
今檢記中稱石鼓巖前遇一叟,講授筆法。
則陳氏所記乃其本名,《唐志》所載乃省文呼之,王氏《畫苑》所注又後人改名也。
二書文皆拙澀,中間忽作雅詞,忽參鄙語,似藝術家粗知文義而不知文格者依托為之,非其本書,以相傳既久,其論亦頗有可采者,姑錄存之,備畫家一說云爾。
△《翰墨志》·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高宗皇帝御撰。
《宋史·藝文志》載高宗評書一卷,亦名《翰墨志》。
高似孫《硯箋引》作《高宗翰墨志》,岳珂《法書贊引》作《思陵翰墨志》,後人所追題也。
高宗當臥薪嘗膽之時,不能以修練戎韜,為自強之計,尚耽心筆札,效太平治世之風,可謂捨本而營末。
然以書法而論,則所得頗深。
陸游《渭南集》稱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餘力,清暇之燕,展玩摹不少怠。
王應麟《玉海》稱其初喜黃庭堅體格,後又采米芾,已而皆置不用,專意羲、獻父子,手追心摹。
嘗曰,學書當以鍾、王為法,然後出入變化,自成一家。
今觀是編,自謂五十年未嘗捨筆墨,又謂宋代無字法可稱,於北宋但舉蔡襄、李時雍及蘇、黃、米、薛,於同時但舉吳說、徐兢,而皆有不滿之詞,惟於米芾行草,較為許可。
其大旨所宗,惟在羲、獻。
與《玉海》所記皆合,蓋晚年所作也。
其論效米芾法者不過得其外貌,高視闊步,氣韻軒昂,不知其中本六朝妙處,醞釀風骨,自然超越。
可謂入微之論。
其論徽宗留意書法,立學養士,惟得杜唐稽一人。
今書家無舉其姓名者。
中間論端研一條,謂欲如一段紫玉,磨之無聲,而不以眼為貴,今賞鑒家猶奉為指南。
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引此書評米芾詩文一條。
此本無之,殆經明人刪節,已非完書歟。
△《五代名畫補遺》·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劉道醇撰。
考晁公武《讀書志》曰,《五代名畫補遺》一卷,皇朝劉道醇纂。
符嘉應撰序雲,胡嶠嘗作《梁朝名畫錄》,因廣之,故曰《補遺》。
又別載《宋朝名畫評》,三卷,亦注劉道成纂,符嘉應序。
則劉道醇當作道成。
又陳振孫《書錄解題》曰,《五代名畫記》一卷,大梁劉道醇撰,嘉四年陳詢直序。
則補遺字又當作記。
然此本為毛晉汲古閣影摹宋刻,楮墨精好,纖毫無闕,不應卷首題名乃作訛字。
蓋本此一書,振孫誤題書名,公武誤題人名,馬端臨作《文獻通考》,又偶未見其書,但據兩家之目,遂重載之。
觀卷首陳詢直序,與振孫所言合,而公武所載符嘉應序,又即詢直序中語,知公武並以《宋朝名畫評》序誤注此條,不但成字之訛也。
胡嶠名見《五代史·契丹傳》,郭若虛《圖畫見聞志》稱其為《廣梁朝畫目》,注曰皇朝胡嶠撰,則已入宋。
其書今不傳,道醇不知其仕履。
此書所錄凡二十四人。
蓋已見於胡嶠錄者不載,故五十年中寥寥僅此雲。
△《宋朝名畫評》·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劉道醇撰。
書分六門,一曰人物,二曰山水林木,三曰畜獸,四曰花草翎毛,五曰鬼神,六曰屋木,每門之中,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分上、中、下,所錄凡九十餘人。
首有敘文,不著名氏。
其詞亦不類序體。
疑為書前發凡,後人以原書無序,析出別為一篇也。
案朱景元《名畫錄》分神、妙、能、逸四品,而此仍從張懷例,僅分三品,殆謂神品足以該逸品,故不再加分析,抑或無其人以當之,姑虛其等也。
又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列黃筌及其子居於妙格下,而此書於人物門則筌、居並列入妙品,花木翎毛門則筌、居又列,入神品,蓋即一人,亦必隨其技之高下而品騭之,其評論較為平允。
其所敘諸人事實,詞雖簡略,亦多有足資考核者焉。
△《益州名畫錄》·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休復撰。
前有景德三年李畋序,稱江夏黃氏休復字歸本。
通春秋學,校左氏、公、谷書,鬻丹養親。
游心顧、陸之藝,深得厥趣。
考休復別有《茅亭客話》,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不詳其裡貫,但以所言多蜀事,又嘗著《成都名畫記》,疑為蜀人。
則此書一名《成都名畫記》,而舊本與《茅亭客話》皆未題裡貫,故振孫云然。
今本皆題江夏人,疑後人以畋序補書歟。
然畋序作於宋初,或沿唐、五代餘習,題黃氏郡望,亦未可知,未必果生於是地也。
所記凡五十八人,起唐乾元,迄宋乾德。
品以四格,曰逸,曰神,曰妙,曰能。
其四格之目雖因唐朱景元之舊,而景元置逸品於三品外,示三品不能伍。
休復此書又躋逸品於三品上,明三品不能先。
其次序又復小殊,逸格凡一人,神格凡二人,妙格上品凡七人,中品凡十人,下品凡十一人,而寫真二十二處,無姓名者附焉;能格上品凡十五人,中品凡五人,下品凡七人,而有畫無名、有名無畫者附焉。
其大慈寺六祖院羅漢閣圖畫,休復評妙格中品,而列能品之末,不與寫真二十二處一例。
非妙字誤刊,則編次時偶疏也。
畋序又稱,益都自唐二帝播越,諸侯作鎮,畫藝之傑者多從游而來。
故是編所集,皆取其事跡之繫乎蜀者,而不盡為蜀產。
考鄧椿《畫繼》,稱蜀道僻遠,而畫手獨多於四方,李方叔載《德隅齋畫品》,蜀筆居半云云。
則休復之詳錄益州;非誇飾矣。
其書敘述頗古雅,而詩文典故,所載尤詳,非他家畫品泛題高下無所指據者比也。
《書錄解題》又稱《中興書目》以為李畋撰。
休復書今亡。
此書有景德三年序,不著姓名,而敘休復所錄明甚。
又有休復自為序,則固未嘗亡也云云。
據其所說,則別本但題李畋之名,不以序文出李畋。
今本直作畋序,又與宋時本不合。
然諸刻本皆作畋序,故姑從舊本,仍存畋名焉。
△《圖畫見聞志》·六卷(內府藏本)
宋郭若虛撰。
若虛不知何許人。
書中有熙寧辛亥冬,被命接勞北使,為輔行語。
則嘗為朝官,故得預接伴。
陳振孫《書錄解題》雲,自序在元豐中稱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
郭氏在國初無顯人,但有郭承祐耳。
然今考史傳,並郭承祐亦不載,莫之詳也。
是書馬端臨《文獻通考》作《名畫見聞志》,而《宋史·藝文志》、鄭樵《通志略》則所載與今本並同,蓋《通考》乃傳寫之誤。
若虛以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絕筆唐末,因續為裒輯,自五代至熙寧七年而止,分敘論、記藝、故事拾遺、近事四門。
鄧椿《畫繼》嘗議其評孫位、景樸優劣倒置,由未嘗親至蜀中,目睹其畫。
又謂江南王凝之花鳥,潤州僧修范之湖石,道士劉貞白之松石梅雀,蜀童詳、許中正之人物仙佛,邱仁慶之花,王延嗣之鬼神,皆熙寧以前名筆,而遺略不載。
然一人之耳目,豈能遍觀海內之丹青?若虛以見聞立名,則遺略原所不諱。
況就其所載論之,一百五六十年之中,名人藝士,流派本末,頗稱賅備,實視劉道醇《畫評》為詳,未可以偶漏數人,遽見嗤點。
其論製作之理,亦能深得畫旨,故馬端臨以為看畫之綱領,亦未可以一語失當為玷也。
△《林泉高致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宋郭思撰。
思父熙,字淳夫,溫縣人。
官翰林待詔直長,以善畫名於時。
思字得之,登元豐五年進士,官至徽猷閣待制,秦鳳路經略安撫使。
書首有思所作序,謂角侍先子,每聞一說,旋即筆記,收拾纂集,用貽同好。
故陳振孫《書錄解題》以此書為思追述其父遺跡事實而作。
今案書凡六篇,曰山水訓,曰畫意,曰畫訣,曰畫題,曰畫格拾遺,曰畫記。
其篇首實題贈正議大夫郭熙撰。
又有政和七年翰林學士河南許光凝序,亦謂公平日講論小筆範式,燦然盈編,題曰《郭氏林泉高致》,而書中多附思所作釋語,並稱間以所聞注而出之。
據此,則自山水訓至畫題四篇,皆熙之詞,而思為之注。
惟畫格拾遺一篇紀熙平生真跡,畫記一篇述熙在神宗時寵遇之事,則當為思所論撰,而並為一編者也。
許光凝序尚有元豐以來詩歌贊記,陳振孫即稱已闕,而此本前後又載入王維《李成山水訣》、荊浩《山水賦》、董羽《畫龍輯議》各一篇,亦非郭氏原本之舊。
書末有至正八年豫章歐陽必學重刻一行,或即元時刊書者所附入歟?別本又有《山水訣纂》一卷,亦題宋郭思撰。
前有簽書河南府判官廳公事王緯序,稱思述其父熙平日所說山水畫法,好事者喜傳其文而緯得之最先。
大觀四年,鏤版廣之。
校其文與《林泉高致》所載山水訓一篇首尾相同,疑思先纂是編,後復增益之,為《林泉高致集》,而其書已行,故至今猶兩存之也。
舊末又有《圖畫見聞志》一卷,與郭若虛同名,而其文迥異。
中載葉夢得《評畫行》,似非思所裒輯,疑本別為一編,乃續郭若虛書而作者。
後人因所收畫訣、畫題皆思述其父之詞,故取附山水訓纂之末耳。
以上二編,一與思書相復,一與思書無關,今俱刊除不錄。
而附存其目於此書之末,用以訂同異,備考核焉。
△《墨池編》·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朱長文撰。
長文有《吳郡圖經續記》,已著錄。
是編論書學源流,分為八門。
每門又各析次第,凡字學一,筆法二,雜議二,品藻五,贊述三,寶藏三,碑刻二,器用二,皆引古人成書而編類之。
輯甚博,前代遺文,往往藉以考見,間附己說,亦極典核。
後來《書苑菁華》諸編,雖遞有增益,終不能出其範圍。
陳耀文《學林就正》,嘗摭其引王次仲事誤稱劉向《列仙傳》,小小筆誤,不為累也。
贊述門竇《述書賦》下,自稱編此書十卷。
又器用門下稱因讀蘇大參《文房四譜》,取其事有裨於書者,勒成兩卷,贅墨池編之末,是長文原本當為十二卷。
今止六卷,殆後人所合併歟?又此本碑刻門末載宋碑九十二通,元碑四十四通,明碑一百十九通,皆明萬曆中重刊時所增,明人竄亂古書,往往如是。
幸其妄相附益,尚有蹤跡可尋,今並從刪削,以還其舊。
至其合併之帙,無關宏旨,則亦姑仍之矣。
△《德隅齋畫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李撰。
字方叔,陽翟人。
事跡具《宋史·文苑傳》。
少以文字見知於蘇軾,後軾知舉,乃不第,竟偃蹇而卒。
軾所謂平生浪說古戰場,到眼空迷日五色,至今傳為故實者,即為作也。
是編所記名畫凡二十有二人,各為序述品題。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元符元年趙令官襄陽,行橐中諸畫,方叔皆為之評品,蓋即此書。
惟德隅齋作德隅堂。
考鄧椿《畫繼》稱李方叔載《德隅齋畫品》云云,則陳氏所記誤矣。
本善屬文,故其詞致皆雅令,波瀾意趣,一一妙中理解。
葉夢得《石林詩話》論寇國寶詩所謂從蘇、黃門庭中來者,惟寒龜出曝圖條中,有頃在丞相尤公家見黃監一龜云云。
考元、紹聖之間,丞相未有尤姓者,豈傳寫之訛耶?
△《畫史》·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米芾撰。
芾字元章。
史浩《兩抄摘腴》曰,芾自號鹿門居士,黃晉《筆記》曰,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羋,芾或為黻,又稱海岳外史,又稱襄陽漫士。
周必大《平園集》有章友直《畫蟲跋》曰,後題無礙居士,即米元章。
蓋芾性好奇,故屢變其稱如是。
《宋史》本傳作吳人。
都穆《寓意編》曰,米氏父子本襄陽人,而寓居京口。
嘗觀海岳翁表吾郡朱樂圃先生墓曰,余昔居郡,與先生游,則海岳又嘗寓蘇。
修《宋史》者直雲吳人,而後之論撰者遂以為吳縣人,失之遠矣。
據其所考,則史稱吳人誤也。
芾初以其母侍宣仁後藩邸舊恩,補含匡尉,官至禮部員外郎,知淮南軍。
史稱其妙於翰墨繪圖,自名一家,尤精鑒裁。
此書皆舉其平生所見名畫,品題真偽,或間及裝裱收藏及考訂訛謬歷代賞鑒之家,奉為圭臬。
中亦有未見其畫而載者,如王球所藏兩漢至隋帝王像及李公麟所說王獻之畫之類。
蓋芾作《書史》,皆所親見。
作《寶章待訪錄》,別以目睹、的聞,分類編次,此則已見、未見相雜而書,其體例各異也。
他如渾天圖及五聲六律十二宮旋相為君圖,自為圖譜之學,不在丹青之列,芾亦附載,殆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兼收《日月交會九道諸圖》之例歟?芾不以天文名,而其論天,以古今百家星歷盡為妄說,欲以所作《晝夜六十圖》上之御府,藏之名山,已為夸誕。
又不以韻學名,而其論韻,謂沈約只知四聲,求其宮聲而不得,乃分平聲為上下,以欺後世。
考約集載《答陸厥書》,雖稱宮商之音有五,而《梁書·約本傳》及《南史·厥本傳》並雲四聲,《隋志》亦作沈約《四聲》一卷,芾所謂求其宮聲不得者,不知何據。
殆誤記唐徐景安《樂書》以上下平分宮商歟?(案:景安書今不傳,其說見王應麟《玉海》。
)卷首題詞,謂唐代五王之功業不如薛稷之二鶴,尤為誕肆。
是亦以顛得名之一端,存而不論可矣。
△《書史》·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米芾撰。
是編評論前人真跡,皆以目歷者為斷。
故始自西晉,迄於五代,凡印章跋尾,紙絹裝褙,俱詳載之。
中如言《敘帖辨》為右軍書,而斥柳公權之誤作子敬。
智永《千文驗》為鍾紹京、歐陽詢書,魏泰收虞世南草書,則又定為智永作。
類皆辨別精微,不爽錙黍。
所錄詩文,亦多出於見聞之外。
如許渾詩湘潭盡暮山出句,此載渾手寫烏絲欄墨跡內,暮山實作暮煙,知今世所行《丁卯集》本為誤。
楊慎作《丹鉛錄》,嘗攘其說而諱所自來,是亦足資考證,不但為鑒賞翰墨之資也。
惟卷末論私印一條,謂印關吉凶,歷引當時三省印、御史台印、宣撫使印皆以篆文字畫卜官之休咎。
考《隋書·經籍志》有魏征東將軍程申伯《相印法》一卷,《三國誌注·夏侯尚傳》末附許允相印事,引《相印書》曰,相印法本出陳長文,以語韋仲將,印工楊利從仲將受法,以語許士宗,(案:士宗即許允之字。
)利以法術占吉凶,十可中八九。
仲將又問長文從誰得法,長文曰,本出漢世。
有《相印》、《相笏經》,又有《鷹經》、《牛經》、《馬經》。
印工宗養以法語程申伯,於是有一十二家相法。
是古原有此法,然芾未必能得其傳,殆亦謬為附會,徒為好異而已矣。
△《寶章待訪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米芾撰。
皆紀同時士大夫所藏晉、唐墨跡,成於元元年丙寅。
《書錄解題》作《寶墨待訪錄》二卷,與此互異,疑陳振孫誤也。
自序謂太宗混一,天下圖書皆聚,而士民之間尚有藏者,懼久廢忘,故作此以俟訪,分目睹、的聞二類。
目睹者,王羲之《雪晴帖》以下凡五十四條。
內張芝、王翼二帖注雲,非真,蓋與張直清所藏他帖連類全載之。
的聞者,唐僧懷素自序以下凡二十九條,大概與所撰《書史》相出入,然《書史》詳而此較略。
中如王右軍《來戲帖》,此書謂丁氏以一萬質於鄆州梁子志處,而《書史》則謂質於其鄰大姓賈氏,得二十千。
今十五年,猶在賈氏。
又懷素三帖,此書謂見於安師文家,而《書史》則謂元戊辰安公攜至,留吾家月餘,今歸章公云云。
驗其歲月,皆當在此書既成之後,知《書史》晚出,故視此更為詳備也。
然其間如晉謝奕、謝安、桓溫三帖,《書史》只載竇蒙審定印,而此書又載有鍾紹京書印。
陳僧智永《歸田賦跋》,《書史》作開成某年,而此書實作開成五年,亦有可以互相考證者。
今故備著於錄,備參訂焉。
△《海岳名言》·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米芾撰。
皆其平日論書之語,於古人多所譏貶。
如謂歐、柳為醜怪惡札之祖。
徐浩肥俗,更無氣骨。
薛稷大字,用筆如蒸餅。
顏魯公真字,便入俗品。
皆深致不滿。
其所記對徽宗之語,於蔡襄、沈遼、黃庭堅、蘇軾、蔡京、蔡卞尤極意詆訶。
史稱芾翰墨得王獻之筆意,而書中於子敬書顧不置議論。
但雲吾書取諸長處,總而成之,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
殆亦不免放言矜肆之習。
然其心得既深,所言運筆布格之法,實能脫落蹊徑,獨湊單微,為書家之圭臬,信臨池者所宜探索也。
其書原載入左圭《百川學海》中,篇頁太少,今以類相從,附諸書畫史、《寶章待訪錄》之末,都為一帙焉。
△《宣和畫譜》·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記宋徽宗朝內府所藏諸畫,前有宣和庚子御制序。
然序中稱今天子云云。
乃類臣子之頌詞,疑標題誤也。
所載共二百三十一人,計六千三百九十六軸,分為十門。
一道釋,二人物,三宮室,四蕃族,五龍魚,六山水,七鳥獸,八花木,九墨竹,十蔬果。
考趙彥衛《麓漫鈔》,載宣和畫學分六科,一曰佛道,二曰人物,三曰山川,四曰鳥獸,五曰竹花,六曰屋木。
與此大同小異。
蓋後又更定其條目也。
蔡絛《鐵圍山叢談》曰:崇寧初,命宋喬年值御前書畫所。
喬年後罷去,繼以米芾輩。
迨至末年,上方所藏,率至千計,吾以宣和癸卯歲嘗得見其目云云。
癸卯在庚子後三年,當時書、畫二譜蓋即就其目排比成書歟?徽宗繪事本工,米芾又稱精鑒,故其所錄,收藏家據以為徵。
非王黼等所輯《博古圖》動輒舛謬者比。
絛又稱御府所秘古來丹青,其最高遠者,以曹不興《玄女授黃帝兵符圖》為第一,曹髦《卞莊子刺虎圖》第二,謝稚《烈女貞節圖》第三,自餘始數顧陸僧繇而下,與今本次第不同,蓋作譜之時乃分類排纂,其收藏之目則以時代先後為差也。
又《卞莊子刺虎圖》今本作衛協,不作曹髦,則並標題名氏亦有所考正更易矣。
王肯堂《筆麈》曰,《畫譜》采薈諸家記錄,或臣下撰述,不出一手,故有自相矛盾者。
如山水部稱王士元兼有諸家之妙,而宮室部以皂隸目之之類。
許道寧條稱張文懿公深加歎賞,亦非徽宗口語,蓋仍劉道醇《名畫評》之詞云云。
案肯堂以是書為徽宗御撰,蓋亦未詳繹序文,然所指牾之處,則固切中其失也。
△《宣和書譜》·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記宋徽宗時內府所藏諸帖,蓋與《畫譜》同時作也。
首列帝王諸書為一卷,次列篆隸為一卷,次列正書四卷,次列行書六卷,次列草書七卷,末列分書一卷,而制誥附焉。
宋人之書,終於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歟?芾、京、卞書法皆工,芾尤善於辨別,均為用其所長。
故宣和之政無一可觀,而賞鑒則為獨絕。
蔡絛《鐵圍山叢談》稱所見內府書目,唐人硬黃臨二王至三千八百餘幅,顏魯公墨跡至八百餘幅,大凡歐、虞、褚、薛及唐名臣李太白、白樂天等書字,不可勝記,獨兩晉人則有數矣。
至二王破羌洛神諸帖,真跡殆絕,蓋亦偽多焉云云。
今書所載王羲之帖僅二百四十有二,王獻之帖僅八十有九,顏真卿帖僅二十有八。
蓋其著於錄者亦精為汰簡,魚目之混罕矣。
△《山水純全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韓拙撰。
拙字純全,號琴堂,南陽人。
《畫史會要》稱其善畫山水窠石,著《山水純全集》,即指此書。
別本或作《山水純全論》,傳寫訛也。
拙始末不可考。
惟集末有宣和辛醜夷門張懷後序,稱自紹聖間擔簦至都下進藝,為都尉王晉卿所愜,薦於今聖藩邸。
繼而上登寶位,授翰林書藝局祗候,累遷為直長,秘書待詔,今已授忠訓郎云云。
蓋徽宗時畫院中人也。
是編首論山,次論水,次論林木,次論石,次論霧煙靄嵐光風雨雪霜,次論人物橋彳勺關城寺觀山居舟車四時之景,次論用墨格法氣韻之病,次論觀畫別識,次論古今學者,凡九篇。
而序中自稱曰十篇,豈佚其一歟?其持論多主規矩,所謂逸情遠致,超然於筆墨之外者,殊未之及。
蓋院畫之體如是,然未始非畫家之格律也。
考鄧椿《畫繼》,載有洛人韓若拙工畫翎毛,又善寫真,宣和末應募使高麗,寫國王真,會用兵不果行。
二人同時,同鄉里,同善畫,而姓名只差一字,殆一人而訛傳歟?不可考矣。
△《廣川書跋》·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董撰。
字彥遠,東平人。
題曰廣川,從郡望也。
政和中官徽猷閣待制。
王明清《玉照新志》載宋齊愈《獄牘》,稱司業董在坐,則靖康末尚官司業。
曾敏行《獨醒雜誌》稱建炎己酉駕,則南渡時尚存。
丁特起《孤臣泣血錄》並記其受張邦昌偽命,為之撫慰太學諸生事,則其人蓋不足道,然其賞鑒書畫,則至今推之。
是編皆古器款識及漢、唐以來碑帖,末亦附宋人數帖,論斷考證,皆極精當。
其據《左傳》成有岐陽之,定石鼓文為成王作,雖未必確,而說亦甚辨。
然能知孫叔敖碑不可信,而滕公石槨銘乃信《博物誌》、《西京雜記》之語。
又如以紀為裂之國,不知其是卿非侯;以窗中列遠岫為謝靈運詩,不知其為謝,亦多疏舛。
要不害其鑒別之精也。
△《廣川畫跋》·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董撰。
在宣和中與黃伯思均以考據賞鑒擅名。
毛晉嘗刊其書跋十卷,而畫跋則世罕傳本。
此本為元至正乙巳華亭孫道明所鈔,雲從宋末書生寫本錄出,則爾時已無鋟本矣。
紙墨歲久剝蝕,然僅第六卷末有闕字,餘尚完整也。
古圖畫多作故事及物象,故所跋皆考證之文。
其論山水者,惟王維一條,范寬二條,李成三條,燕肅二條,時記室所收一條而已。
其中如辨正《武皇望仙圖》,東丹王《千角鹿圖》,《七夕圖》,《兵車圖》,《九主圖》,陸羽《點茶圖》,《送窮圖》,《乞巧圖》,《勘書圖》,《擊壤圖》,《沒骨花圖》,《舞馬圖》,《戴嵩牛圖》,《秦王進餅圖》,《留瓜圖》,王波利《獻馬圖》,引據皆極精核。
其《封禪圖》一條,立義未確。
《魚圖》一條,附會太甚。
《分鏡圖》一條,拘滯無理。
《地獄變相圖》,誤以盧稜伽為在吳道元前。
皆偶然小疵,不足以為是書累也。
△《畫繼》·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鄧椿撰。
椿,雙流人。
祖洵武,政和中知樞密院。
其時最重畫學,椿以家世聞見,綴成此書。
其曰《畫繼》者,唐張彥遠作《歷代名畫記》,起軒轅,止唐會昌元年,宋郭若虛作《圖畫見聞志》,起會昌元年,止宋熙寧七年。
椿作此書起熙寧七年,止乾道三年,用續二家之書,故曰繼也。
所錄上而帝王,下而工技,九十四年之中,凡得二百一十九人。
一捲至五卷以人分,曰聖藝,曰侯王貴戚,曰軒冕才賢,曰縉紳韋布,曰道人衲子,曰世胄婦女及宦者,各為區分類別,以總括一代之技能。
六卷、七卷以畫分,曰仙佛鬼神,曰人物傳寫,曰山水林石,曰花竹翎毛,曰畜獸蟲魚,曰屋木舟車,曰蔬果藥草,曰小景雜畫,各為標舉短長,以分闡諸家之工巧,蓋互相經緯,欲俾一善不遺。
八卷曰銘心絕品,記所見奇跡愛不能忘者,為書中之特筆。
九卷、十卷皆曰雜說,分論遠、論近二子目,則書中之總斷也。
論遠多品畫之詞,論近則多說雜事。
論遠之末附綴雜事一條,或傳寫失次歟。
椿以當代之人,記當代之藝,又頗議郭若虛之遺漏,故所收未免稍寬。
然網羅賅備,俾後來得以考核。
其持論以高雅為宗,不滿徽宗之尚法度,亦不滿石恪等之放佚,亦頗為平允。
固賞鑒家所據為左驗者矣。
△《續書譜》·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姜夔撰。
夔有《絳帖平》,已著錄。
是編其論書之語。
曰《續書譜》者,唐孫過庭先有《書譜》故也。
前有嘉定戊辰天台謝采伯序,稱略識夔於一友人處,不知其能書也。
近閱其手墨數紙,筆力遒勁,波瀾老成。
又得其所著《續書譜》一卷,議論精到,三讀三歎,因為鋟木。
蓋夔撰是書,至采伯始刊行也。
此本為王氏《書苑》補益,所載凡二十則。
一曰總論,二曰真書,三曰用筆,四曰草書,五曰用筆,六曰用墨,七曰行書,八曰臨摹,九曰書丹,十曰情性,十一曰血脈,十二曰燥潤,十三曰勁媚,十四曰方圓,十五曰向背,十六曰位置,十七曰疏密,十八曰風神,十九曰遲速,二十曰筆鋒。
其燥潤、勁媚二則,均有錄無書。
燥潤下注曰,見用筆條。
勁媚下注曰,見情性條。
然燥潤之說,實在用墨條中。
疑有舛誤。
又真書、草書之後各有用筆一則,而草書後之論用筆,乃是八法,並非論草,疑亦有訛。
敬考欽定《佩文齋書畫譜》,第七卷中全收是編,臨摹以前八則,次序相同,臨摹以下則九曰方圓,十曰向背,十一曰位置,十二曰疏密,十三曰風神,十四曰遲速,十五曰筆勢,十六曰情性,十七曰血脈,十八曰書丹,先後小殊。
而燥潤、勁媚二則則並無其目。
蓋所據之本稍有不同,而其文則無所增損也。
《書史會要》曰,趙必字伯,宗室也。
官至奏院中丞。
善隸楷,作《續書譜辨妄》,以規姜夔之失。
案必之書今已佚,不知其所規者何語。
然夔此譜自來為書家所重,必獨持異論,似恐未然。
殆世以其立說乖謬,故棄而不傳歟。
△《寶真齋法書贊》·二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岳珂撰。
珂有《刊正九經三傳例》,已著錄。
是書以其家所藏墨跡,自晉、唐迄於南宋,各系以跋而為之贊。
珂處南渡積弱之餘,又承家難流離之後,故其間關涉時事者多發憤激烈,情見乎詞。
至於諸家古帖,尤徵人論世,考核精審。
其文亦能兼備眾體,新穎百變,層出不窮,可謂以賞鑒而兼文章者矣。
珂所著《呈史》、《金陀卒編》、《愧郯錄》諸書,世多傳本,獨是編諸家皆未論及,惟米芾《外紀》所引《英光堂帖》載其一條,即珂所刻米芾墨跡,其文視此稍略。
蓋彼為帖後跋尾,此則編輯以成書,猶歐陽修《集古錄》有真跡、集本之異也。
文徵明停館所刻《萬歲通天帖》亦有一條,而此本無之,意偶佚歟。
原本為《永樂大典》割裂分系,其卷目已不可考。
今就其僅存者排比推求,大抵以類分編。
首以歷代帝王,次晉真跡,次唐摹,次唐五代至宋真跡。
而唐摹又自分二王及雜跡,五代又先以吳越三王,宋則終以鄂國傳家。
每類之首有總標,如吳越三王判牘,鄂國傳家帖,可以考也。
總標之下先系以總贊,如唐摹二王之貞觀胃興云云,無名氏帖之非紀錄不概云云,可以考也。
其總贊無可專屬,《永樂大典》皆棄不錄。
惟此二首連前後帖尾,幸而得存,猶可尋當日體例耳。
所類諸帖,晉、唐以前,簡幅省少,帖各為贊。
南北宋人篇翰繁多,則連類為贊。
而每帖之或真或草,幾幅幾行,題記塗乙,又附註於分標之下,約略編次,尚可二十八卷。
其間遺聞佚事,可訂史傳之是非;短什長篇,可補文集之訛闕。
如朱子儲議一帖,辨論幾及萬言;許渾烏闌百篇,文異殆逾千字,於考證頗為有功。
且所載諸帖,石刻流傳者十僅二三,墨跡僅存者百鮮一二,皆因珂之彙集以傳,其書泯沒零落逾數百年,遭遇聖代右文,得邀裒輯,復見於世,可謂珂之大幸,亦可謂歷代書家之大幸矣。
至於前賢法帖,釋者聚訟,珂所載亦間有異同,其已經欽定重刻閣帖釐定者,並敬遵駁正。
間有參差岐出,數說皆通者,亦並用參存,不沒其實焉。
△《書小史》·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陳思撰。
思有《寶刻叢編》,已著錄。
是書以歷代書家小傳纂次成帙。
前有鹹淳丁卯天台謝愈修序。
書中所載,自庖犧迄五季。
凡紀一卷,載帝王為五十一人,傳九卷,首后妃十人,附以諸女十三人。
次諸王二十七人。
次倉頡至郭忠恕共四百三十人。
如中間閨秀一門,自宜依史例退置史末,乃以廁於后妃諸王之間,殊為乖舛。
又如北齊彭城王攸本無能書之名,惟史載其以歲時書跡未工為博士韓毅所戲。
思因此一節,遂一概采入書家中,尤屬氾濫,迥不及《書苑菁華》之詳密。
特其排比薈萃,用力亦勤。
自張彥遠名畫法書各有記錄,嗣後品錄畫家者多,品錄書家者少。
思羅編輯,匯為斯編,亦足以為考古者檢閱之助也。
△《書苑菁華》·二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宋陳思撰。
是編集古人論書之語,與《書小史》相輔而並行。
卷一、卷二曰法,卷三曰勢,曰狀,曰體,曰旨。
卷四曰品,卷五曰評,曰議,曰估。
卷六曰斷。
卷七曰錄。
卷八曰譜,曰名。
卷九、卷十曰賦。
卷十一、卷十二曰論。
卷十三曰記。
卷十四曰表,曰啟。
卷十五曰箋,曰判。
卷十六曰書,曰序。
卷十七曰歌,曰詩。
卷十八曰銘,曰贊,曰敘,曰博。
卷十九曰訣,曰意,曰志。
卷二十曰雜著。
所收凡一百六十餘篇,以意主閎傳,故編次叢雜,不免疏舛。
如序古無作敘者,因蘇軾避其家諱而改,本非二體,《昌黎集》內所載皆序而非敘,思乃列序敘為二目,且以韓愈送高閒上人一篇載入敘中,殊無根據。
又《晉書·王羲之傳》唐太宗稱制論斷,即屬傳贊之流,而思別題作書王羲之傳後,列之雜著中,尤為不知體制。
然自唐以來,惟張彥遠《法書要錄》、韋續《墨藪》采群言,而篇帙無多,未為賅備。
其裒錄諸家緒言,薈萃編排以資考訂,實始於是編。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中論書一門,多採用之。
雖思書規模草創,萬不及後來之精密,而大輅肇自椎輪,層冰成於積水,其造始之功固亦未可泯焉。
△《書錄》·三卷、《外篇》·一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董史撰。
史字更良,不詳其裡貫。
自稱閒中老叟,蓋未登仕版者也。
其書皆紀宋代書家姓氏,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載藝祖至高宗,中篇載北宋書家一百十人,下篇載南宋書家四十五人。
有所見輒抄於帙,故不復以人品高下為銓次。
凡諸書所有評論書法者,悉加采摭,匯次每人之後,更加外篇附於卷末。
所載女子六人,蓋仿《華陽國志》窶儒貧女有可紀者莫不鹹具例也。
錄中所紀,雖未為賅備,而徵引典核,考據精審,亦殊有體裁,非氾濫奢ㄎ者可比。
其書成於理宗淳壬寅,後景定元年庚申,毀於火。
度宗鹹淳元年乙丑,從章氏得其舊本,乃重加修校,復成此編。
原本書末有至正丁未三月錄辦云云一行,蓋元時華亭孫氏所抄存者,後輾轉傳錄,訛脫益甚,自序亦已殘闕不可讀。
檢勘諸本並同,無可校補,今姑仍其舊焉。
△《竹譜》·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李撰。
字仲賓、號息齋,薊邱人。
皇慶元年為吏部尚書,拜集賢殿大學士。
謚文簡。
蘇天爵《滋溪集》有墓誌,稱其翰墨餘暇,善圖古木竹石,有王維、文同之高致。
《續宏簡錄》曰,李少時見人畫竹,從旁窺其筆法,始若可喜,旋覺不類,輒歎息捨去。
後從黃華子澹遊學。
(案:黃華老人,金王庭筠之別號。
澹游,庭筠子曼慶之別號。
《書史會要錄》稱庭筠善古木竹石,曼慶亦工墨竹。
)已觀黃華所畫墨竹,又迥然不同,乃復棄去。
至元初來錢塘,得文同一幅,欣然願慰。
自後一意師之,兼善畫竹,法加青綠設色。
後使交趾,深入竹鄉,於竹之形色情狀,辨析精到,作《畫竹》、《墨竹》二譜,凡黏幀礬絹之法悉備。
又鄧文原《履素齋集》有哭詩二首,詩末注曰,仲賓近刊《竹譜》二十卷,其書世罕傳本。
浙江鮑氏所傳抄者僅有一卷,疏略殊甚。
惟《永樂大典》載其完書,實分四門。
曰畫竹譜、墨竹譜,與《宏簡錄》所言合。
又有竹態譜、竹品譜。
其竹品譜中又分全德品、異形品、異色品、神異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子目,共為十卷。
卷各有圖,蓋每二卷並一卷矣。
其書廣引繁徵,頗稱淹雅。
錄而存之,非惟遊藝之一端,抑亦博物之一助矣。
中有有說而無圖者,自序謂與常竹同者則不復圖,非闕佚也。
△《畫鑒》·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東楚湯君載撰。
案卷首有題詞曰:采真子妙於考古,在京師時,與今鑒畫博士柯君敬仲論畫,遂著此書,用意精到,悉有據依云云。
則與柯九思同時。
九思為鑒畫博士在元文宗天歷元年,則作此書時上距宋亡已五十三年,下距元亡僅三十九年,安得復稱宋人?且書中稱元曰本朝,稱宋曰宋朝,內元外宋,尤不得以遺民藉口,舊本蓋相沿誤題也。
又題詞稱惜乎尚多疏略,乃為刪爾,編次成帙,名曰《畫鑒》。
後有高識,賞其知言。
采真子,東楚湯君載之自號也云云。
則此書乃因舊稿重為潤色,不但非之原本,並《畫鑒》之名亦非所自命矣。
惟題詞不著名氏,遂不能詳考其人耳。
所論歷代之畫始於吳曹不興,次晉衛協,顧愷之,次六朝陸探微諸家(案:吳、晉皆在六朝之數,不應別探微以下為六朝,原本標目如是,姑仍其舊,而附訂其誤於此。
)次唐及五代諸家,次宋、金、元諸家。
然元惟龔開、陳琳二人,蓋趙孟諸人並出同時,故不錄也。
次為外國畫,次為雜論。
大致似米芾《畫史》,以鑒別真偽為主。
所辨論皆在筆墨氣韻間,不似董諸家以考證見長也。
△《衍極》·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鄭勻撰。
案何喬遠《閩書》曰:勻字子經,羅源人。
泰定中官南安縣教諭,與陳旅為文字友,著《衍極》五篇,《衍極記載》三篇。
其書自倉頡迄元代,凡古人篆籀以極書法之變,皆在所論。
宣撫使齊伯亨采而上之,作衍極堂以藏其書。
陶宗儀《書史會要》又稱其能大字,兼工八分,蓋究心斯藝,故能析其源流如是也。
其書載《永樂大典》中,而闕其記載三篇。
別本又載有《學書次第》、《書法源流》二圖,《永樂大典》亦闕。
然別本字句訛脫,文注混淆,不及《永樂大典》之精善。
謹合兩本參校,補遺正誤,復還舊觀,其注為劉有定所作。
有定字能靜,號原范,莆田人。
其名載林承霖《莆陽詩編》,亦見《書史會要》。
蓋亦文雅之士雲。
△《法書考》·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盛熙明撰。
案陶九成《書史會要》曰,盛熙明,其先曲鮮人,後居豫章。
清修謹飭,篤學多材。
工翰墨,亦能通六國書,則色目人也。
是書前有虞集、揭斯、歐陽玄三序。
集序稱其備宿衛,斯序則稱為夏官屬,其始末則不可考矣。
斯序又稱熙明作是書,稿未竟,已有言之文皇之前者,有旨趣上進。
以修皇朝《經世大典》,事嚴,未及錄上。
四年四月五日,今上在延春閣,遂因奎章學士實喇巴勒以書進。
上方留神書法,覽之終卷,親問《八法旨要》,命藏之禁中,以備親覽。
《書史會要》亦稱至正甲申,嘗以《法書考》八卷進上,與序相合,則是書實當時奏御本也。
其書首為書譜,分子目四。
次為字源,次為筆法,次為圖訣,次為形勢,各分子目二。
次為風神,次為工用,各分子目三。
次為附錄、印章、題署、跋尾,雖雜取諸家之說,而采擇特精。
其字源一門所列梵書十六聲三十四母,蒙古書四十二母,亦與陶九成通六國書之說合。
皆頗足以資考證也。
△《圖繪寶鑒》·五卷、《續編》·一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元夏文彥撰。
文彥字士良,其先吳興人,居於松江。
陶宗儀《輟耕錄》曰:友人吳興夏文彥,號蘭渚生,其家世藏名跡,罕有比者。
朝夕玩索,心領神會,加以游於畫藝,悟入厥趣。
是故鑒賞品藻,百不失一。
因取《名畫記》、《圖畫見聞志》、《畫繼》、《續畫記》為本,加以宣和《畫譜》、南渡七朝《畫史》、齊、梁、魏、陳、唐、宋以來諸家畫錄,及傳記雜說百氏之書,潛剔秘,網羅無遺。
自軒轅至宋德乙亥,得能畫者一千二百八十餘人,又金、元三十人,本朝至元丙子(案:宗儀此書作於至正中,故稱元為本朝)至今九十餘年間二百餘人,共一千五百餘人。
其考核誠至,其用心良勤,其論畫之三品蓋擴前人所未發云云,即指此書也。
中間如封膜之類,尚沿舊訛,未能糾正。
又每代所列不以先後為次,往往倒置,體例亦未為善。
然羅廣博,在畫史之中最為詳贍。
郎瑛《七修類稿》嘗謂《圖繪寶鑒》但紀歷代善畫人名及所師某人而已,當添言所以,方盡其意。
如董源則曰山是麻皮皴之類,馬遠則曰山是大斧劈兼丁頭鼠尾之類,如是則二人之規矩已寓目前,而後之觀其畫者亦易云云。
然文彥所記,主於徵考家數源流,中間傳其名者多,見其跡者少,安能一一舉其形似?瑛云云,蓋未知著書之難,不足據也。
《續編》一卷,明欽天監副韓昂所纂。
起明初迄正德一百五十年間,采輯得一百七人,而冠以宣宗憲宗孝宗三朝御筆。
成於正德十四年。
然核其書中如文彭、陸治、錢等以下,皆嘉靖時人,殆後來有所增補,非昂之舊歟?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