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舊本題曰《黃帝宅經》。案《漢志·形法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

△《宅經》·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曰《黃帝宅經》。

案《漢志·形法家》有《宮宅地形》二十卷,則相宅之書較相墓為古。

然《隋志》有《宅吉凶論》三卷,《相宅圖》八卷,《舊唐志》有《五姓宅經》二卷,皆不雲出黃帝。

是書蓋依托也。

考書中稱《黃帝二宅經》及《淮南子》、李淳風、呂才等宅經二十有九種,則作書之時本不偽稱黃帝,特方技之流欲神其說,詭題黃帝作耳。

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尋休咎,以八卦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為陽,巽離坤兌及戌為陰。

陽以亥為首,巳為尾,陰以巳為首,亥為尾。

而主於陰陽相得,頗有義理。

文辭亦皆雅馴。

《宋史·藝文志·五行類》有《相宅經》一卷,疑即此書。

在術數之中猶最為近古者矣。

△《葬書》·一卷(通行本)

舊本題晉郭璞撰。

璞有《爾雅注》,已著錄。

葬地之說,莫知其所自來。

周官塚人、墓大夫之職皆稱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擇地之明證。

《漢書·藝文志·形法家》始以宮宅地形與相人、相物之書並列,則其術自漢始萌,然尚未專言葬法也。

《後漢書·袁安傳》,載安父沒,訪求葬地,道逢三書生,指一處,當世為上公,安從之,故累世貴盛。

是其術盛傳於東漢以後。

其特以是擅名者,則璞為最著。

考璞本傳,載璞從河東郭公受《青囊中書》九卷,遂洞天文五行卜筮之術。

璞門人趙載嘗竊《青囊書》為火所焚,不言其嘗著《葬書》。

《唐志》有《葬書地脈經》一卷,《葬書五陰》一卷,又不言為璞所作。

惟《宋志》載有璞《葬書》一卷,是其書自宋始出,其後方技之家,競相粉飾,遂有二十篇之多。

蔡元定病其蕪雜,為刪去十二篇,存其八篇。

吳澄又病蔡氏未盡蘊奧,擇至純者為內篇,精粗純駁相半者為外篇,粗駁當去而姑存者為雜篇。

新喻劉則章親受之吳氏,為之註釋。

今此本所分內篇、外篇、雜篇,蓋猶吳氏之舊本。

至注之出於劉氏與否,則不可考矣。

書中詞意簡質,猶術士通文義者所作。

必以為出自璞手,則無可徵信。

或世見璞葬母暨陽,卒遠永患,故以是書歸之歟。

其中遺體受蔭之說,使後世惑於禍福,或稽留而不葬,或遷徙而不恆,已深為通儒所辟。

然如乘生氣一言,其義頗精。

又所云葬者原其起,乘其止,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諸條,亦多明白簡當。

王褘《青巖叢錄》曰:擇地以葬,其術本於晉郭璞。

所著《葬書》二十篇,多後人增以謬妄之說。

蔡元定嘗去其十二而存其八。

後世之為其術者分為二宗,一曰宗廟之法。

始於閩中,其源甚遠。

至宋王權乃大行。

其為說主於星卦,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剋之理。

其學浙中傳之,而用之者甚鮮。

一曰江西之法。

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遄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

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而他拘泥在所不論。

今大江以南無不遵之者。

二宗之說雖不相同,然皆本於郭氏者也云云。

是後世言地學者皆以璞為鼻祖。

故書雖依托,終不得而廢歟。

據《宋志》本名《葬書》,後來術家尊其說者改名《葬經》。

毛晉汲古閣刻本亦承其訛,殊為失考。

今仍題舊名,以從其朔雲。

△《撼龍經》·一卷、《疑龍經》·一卷、《葬法倒杖》·一卷(通行本)

舊本題唐楊筠松撰。

筠松不見於史傳,惟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其名氏。

《宋史·藝文志》則但稱為楊救貧,亦不詳其始末。

惟術家相傳以為筠松名益,竇州人。

掌靈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廣明中遇黃巢犯闕,竊禁中玉函秘術以逃,後往來於虔州。

無稽之談,蓋不足信也。

然其書乃為世所盛傳。

《撼龍經》專言山龍脈絡形勢,分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各為之說。

《疑龍經》上篇言幹中尋枝,以關局水口為主。

中篇論尋龍到頭,看面背朝迎之法。

下篇論結穴形勢,附以疑龍十問,以闡明其義。

《葬法》則專論點穴。

有倚蓋撞黏諸說,倒杖分十二條,即上說而引伸之。

附二十四砂葬法,亦臨穴時分寸毫釐之辨。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有《疑龍經》一卷,《辨龍經》一卷,雲吳炎錄以見遺,皆無名氏,是此書在宋並不題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據而云然。

其《撼龍》之即《辨龍》與否,亦無可考證。

然相傳已久,所論山川之性情形勢,頗能得其要領,流傳不廢。

亦有以也。

舊本有李國木注並所附各圖,庸陋淺俗,了無可取。

今並加刊削,不使與本文相溷焉。

△《青囊奧語》·一卷、《青囊序》·一卷(通行本)

《青囊奧語》舊本題唐楊筠松撰。

其序則題筠松弟子曾文遄所作。

相傳文遄贛水人。

其父求己,先奔江南,節制李司空辟行南康軍事,文遄因得筠松之術,後傳於陳摶。

是書即其所授師說也。

案趙希弁《讀書後志》有《青囊本旨》一卷,雲不記撰人,演郭璞《相墓經》。

陳氏《書錄解題》有《楊公遺訣曜金歌並三十六圖像》一卷,注雲楊即筠松也。

今是書以陰陽順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貴賤吉凶,未審與曜金歌為一為二。

惟鄭樵《通志·藝文略》別載有曾氏《青囊子歌》一卷,又楊、曾二家《青囊經》一卷,或即是書之原名歟?其中多引而不發之語。

如坤壬乙巨門從頭出一節,歷來注家罕能詳其起例。

至序內二十四山分順逆一條,則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屬甲丙庚壬乙丁辛癸,互起長生。

如甲木生於亥,庫於未,乙木生於午,庫於戌之類。

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巳酉丑申子辰為四局,反覆衍之,得四十八局。

陽用左旋,陰從右轉,蓋本之說卦陽順陰逆之例,為地學理氣家之權輿。

明人偽造之吳公《教子書》、劉秉忠《玉尺經》,蓋即竊其緒餘,衍為圖局。

逮僧徹瑩作《直指元真》,專以三元水口隨地可以定向,於是談地學者捨形法而言理氣。

剽竊傅會,俱以是編為口實。

然不以流派多岐,並咎其創法之始也。

舊本有注,托名劉基。

李國木復加潤色,蕪蔓殊甚。

又妄據偽《玉尺經》竄改原文,尤為誕妄。

今據舊本更正,並削去其注,以無滋淆惑焉。

△《天玉經內傳》·三卷、《外編》·一卷(通行本)

舊本題唐楊筠松撰。

考鄭樵《通志·藝文略》、陳振孫《書錄解題》,楊、曾二家書無《天玉經》之名。

相傳楊氏師弟秘之,不行於世。

至宋,吳見誠遇真人,始授以此經,其子景發乃鸞明其義。

然則是書亦至宋始出。

其為筠松所撰與否,更在影響之間矣。

特其流傳稍遠,詞旨亦頗有義意,故言理氣者至今宗之,其真偽可置勿論也。

內傳首言江東一卦,江西一卦,南北八神一卦,術者罕通其說。

近時潘思矩作《天玉經箋》,許清奇作《天玉經注》,始推繹下文有父母三般卦,又有天卦江東掌上尋之語。

疑所謂江東者即天卦,所謂江西者即地卦,所謂南北者即父母卦,大抵以甲丙庚壬四陽干左旋起長生者為東卦。

陽數奇,故曰天卦,曰八神四一。

以乙丁辛癸四陰乾右旋起長生者為西卦。

陰數耦,故曰地卦,曰八神四二。

又以山家之坐向為南北一卦,由天地而及人,故曰父母卦。

蓋自神其說,故為隱奧之詞,使人惝恍迷離,驟不得其指要。

方技家之譎智,往往如斯,不獨此書為然也。

外篇專言四經五行,其以子寅辰乾丙乙為金,午申戌坤壬辛為木,卯巳丑艮庚丁為水,酉亥未巽甲癸為火,又謂之玄空卦。

亦莫能明其所以然。

舊有天谷散人注,未詳其名,詞意尚屬明顯,合併錄之,以備考證焉。

△《靈城精義》·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南唐何溥撰。

溥字令通,履貫未詳。

是編上卷論形氣,主於山川形勢,辨龍辨穴。

下卷論理氣,主於天星卦例,生剋吉凶。

自宋以來,諸家書目皆不著錄。

觀其言宇宙有大關合,氣運為主。

又言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

天運有轉旋,而地氣應之。

蓋主元運之說者。

考元運之說以甲子六十年為一元,配以《洛書》九宮。

凡歷上中下三元為一周,更歷三週五百四十年為一運。

凡為甲子九,每元六十年為大運,一元之中,每二十年為小運,以卜地氣之旺相休囚。

如上元甲子一白司運,則坎得旺氣,震巽得生氣,乾兌得退氣,離得死氣,坤艮得鬼氣,大抵因《皇極經世》而推演之。

其法出自明初寧波幕講僧,五代時安有是說?其非明以前書確矣。

其注題曰劉基撰。

前列引用書目凡二十二種,如《八式歌》之類,亦明中葉以後之偽書,則出於贗作,亦無疑義。

但就其書而論,則所云大地無形看氣概,小地無勢看精神,水成形,山上止,山成形,水中止,龍為地氣,水為天氣諸語,於彼法之中頗為近理。

注文亦發揮條暢,勝他書之鄙,猶解文義者之所為。

術數之書無非依托,所言可采,即錄存以備一家,真偽固無庸辨,亦不足與辨也。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宋賴文俊撰。

文俊字大素,處州人。

嘗官於建陽,好相地之術。

棄職浪游,自號布衣子,故世稱曰賴布衣。

所著有《紹興大地八鈐》及《三十六鈐》,今俱未見。

是書分龍、穴、砂、水四篇,各為之歌。

龍以二十四山分陰陽,以震、庚、亥為三吉,巽、辛、艮、丙、兌、丁為六秀,而著其變換受穴吉凶之應。

穴仍以龍為主,而受氣有挨左挨右之異。

砂、水二篇亦以方位為斷。

其說頗具懸解。

如謂寅甲二龍出瘋跛者,木盛生風,又星應尾箕而好風,震為足,風淫末疾,故主瘋跛。

丙方上應星馬,故有蠶絲之祥。

丁方上應壽星,故多壽考之兆。

兌龍辰水,辰有金殺,兌為口舌,為毀折,故主闕唇露齒。

又辰酉逢合,土塞金聲,故主重舌含糊。

其言雖頗涉於神怪,而於陰陽五行,生剋制化,實能言之成理。

視悠謬無根之談,侈言休咎而不能明其所以然者,勝之多矣。

書中舊有註解,不知何人所作,闡發頗為詳盡。

其傳已久,並錄之以資考訂焉。

△《發微論》·一卷(通行本)

宋蔡元定撰。

元定字季通,建陽人。

游於朱子之門。

慶元中偽學禁起,坐黨籍,竄道州。

卒於謫所。

後韓胄敗,追贈迪功郎,賜謚文節。

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元定之學,旁涉術數,而尤究心於地理。

是編即其相地之書。

大旨主於地道一剛一柔,以明動靜,觀聚散,審向背,觀雌雄,辨強弱,分順逆,識生死,察微著,究分合,別浮沈、定淺深、正饒減、詳趨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遞為推闡,而以原感應一篇,明福善禍淫之理終焉。

蓋術家惟論其數,元定則推究以儒理,故其說能不悖於道。

如雲水本動,欲其靜,山本靜,欲其動。

聚散言乎其大勢,面背言乎其性情,知山川之大勢,默定於數理之外,而後能推順逆於咫尺微茫之間。

善觀者以有形察無形,不善觀者以無形蔽有形。

皆能抉摘精奧,非方技之士支離誕謾之比也。

《地理大全》亦載此書,題曰蔡牧堂撰。

考元定父發,自號牧堂老人,則其書當出自發手,或後人誤屬之元定,亦未可知。

然勘核諸本,題元定撰者為多,今故仍以元定之名著於錄焉。

──右「術數類」相宅相墓之屬,八部,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相宅、相墓,自稱堪輿家。

考《漢志》有《堪輿金匱》十四卷,列於五行。

顏師古注引許慎曰,堪,天道。

輿,地道。

其文不甚明。

而《史記·日者列傳》有武帝聚會占家,問某日可娶婦否,堪輿家言不可之文。

《隋志》則作堪餘,亦皆日辰之書。

則堪輿占家也,又自稱曰形家。

考《漢志》有《宮宅地形》二十卷,列於形法,其名稍近。

然形法所列,兼相人、相物,則非相宅、相地之專名,亦屬假借。

今題曰《相宅相墓》,用《隋志》之文,從其質也。

△《靈棋經》·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漢東方朔撰。

或又以為出自張良,本黃石公所授,後朔傳其術,《漢書》所載朔射覆無不奇中,悉用此書。

或又謂淮南王劉安所撰。

其說紛紜不一,大抵皆術士依托之詞。

惟考《隋書·經籍志》即有《十二靈棋卜經》一卷。

而《南史》所載客從南來,遺我良材,寶貨珠璣,金碗玉杯之繇,實為今經中第三十七卦象詞。

則是書本出自六朝以前,其由來亦已古矣。

卦凡一百二十有四,合以純陰鏝卦十二棋皆覆者為混沌未明,尚不在此數。

晁公武《讀書志》僅載一百二十繇,殆不及檢而偶遺之也。

舊傳晉顏幼明、宋何承天皆為之注,李遠為之敘,元廬山陳師凱又為作解。

而《宋志》別有李進注《靈棋經》一卷,則今已失傳。

明初劉基復仿《周易象傳》體作注以申明其義,見於《明史·藝文志》。

其後序稱靈棋象易而作,以三為經,四為緯,三以上為君,中為臣,下為民。

四以一為少陽,二為少陰,三為太陽,四為老陰。

少與少為耦,老陰與太陽為敵。

得耦而悅,得敵而爭。

或失其道而耦反為仇,或得其行而敵反為用。

陽多者道同而助,陰盛者誌異而乖數語。

足盡茲經之要,大抵與《易筮》相為表裡。

雖所存諸家疏解,或詞旨淺俚,不無後人之綠飾。

而青田一注,獨為馴雅。

或實基所自作,亦未可知。

觀其詞簡義精,誠異乎世之生剋制化以為術者矣。

故錄而存之,以備古占法之一種焉。

△《易林》·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焦延壽撰。

延壽字贛,梁人。

昭帝時由郡吏舉小黃令。

京房師之,故《漢書》附見於房傳。

黃伯思《東觀餘論》以為名贛,字延壽,與史不符。

又據後漢小黃門譙君碑,稱贛之後裔,疑贛為譙姓,然史傳無不作焦,漢碑多假借通用,如歐陽之作歐羊者,不一而足,亦未可執為確證。

至舊本《易林》,首有費直之語,稱王莽時建信天水焦延壽。

其詞蓋出偽托,鄭曉嘗辨之審矣。

贛嘗從孟喜問《易》,然其學不出於孟喜,《漢書·儒林傳》記其始末甚詳。

蓋《易》於象數之中別為占候一派者,實自贛始。

所撰有《易林》十六卷,又《易林變占》十六卷,並見《隋志》。

《變占》久佚,惟《易林》尚存。

其書以一卦變六十四,六十四卦之變共四千九十有六,各系以詞,皆四言韻語。

考《漢·藝文志》所載《易》十三家,《蓍龜》十五家,不及焦氏。

《隋·經籍志》始著錄於五行家。

唐王俞始序而稱之,似乎後人所附會。

故鄭曉《古言》疑其明夷之鹹林,似言成帝時事。

節之解林,似言定陶傅太后事。

皆在延壽後。

顧炎武《日知錄》亦摘其可疑者四五條。

然二家所云某林似指某事者,皆揣摩其詞。

炎武所指彭離濟東,遷之上庸者,語雖出《漢書》,而事在武帝元鼎元年,不必《漢書》始載。

又《左傳》雖西漢未立學官,而張蒼等已久相述說。

延壽引用傳語,亦不足致疑。

惟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是福四句,則事在元帝竟寧元年,名字炳然,顯為延壽以後語。

然李善注《文選》任竟陵王行狀,引《東觀漢記》曰,沛獻王輔永平五年秋,京師少雨,上御台,詔尚席取卦具自卦,以《周易卦林》佔之,其繇曰,豈封穴戶,大雨將集。

明日大雨,上即以詔書問輔曰,道寧有是耶?輔上言曰,案《易卦》震之蹇,蟻封穴戶,大雨將集。

蹇艮下坎上,艮為山,坎為水,出為雨,蟻穴居而知雨,將雨,蟻封穴,故以蟻為興文云云。

今書蹇繇實在震林。

則書出焦氏,足為明證。

昭君之類,或方伎家輾轉附益,竄亂原文,亦未可定耳。

《崇文總目》言其推用之法不傳,而黃伯思記王必占,程迥記宣和、紹興二占,皆有奇驗,則其術尚有知之者。

惟黃伯思謂《漢書》稱延壽《易》分六十四卦更直曰用事者,乃變占法,非《易林》法。

薛季宣《易林序》則謂《易林》正用直日法,辨伯思之說為謬。

並為圖例以明之,其說甚辨。

今錄季宣序與王俞序以存一家之言。

俞序本名《大易通變》,與諸本不同,疑為後來卜筮家所改,非其舊也。

此書隋、唐、宋志俱作十六卷,故季宣序稱每卷四林,每林六十四變。

今一本作四卷,不知何時所並,無關宏旨,今亦姑仍之焉。

(案:《漢書·儒林傳》曰:孟喜受《易》於田王孫,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

同門樑邱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

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焦延壽嘗從孟喜問《易》,京房以為延壽即孟氏學。

翟牧、白生不肯仞,皆曰非也。

劉向校書,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義略同。

惟京氏為異黨。

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

然則陰陽災異之說始於孟喜,別得書而托之田王孫,焦延壽又別得書而托之孟喜,其源實不出於經師。

朱彝尊《經義考》備列焦、京二家之書,蓋欲備易學宗派,不得不爾。

實則以《隋志》列五行家為允也。

今退置《術數類》中,以存其真。

△《京氏易傳》·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漢京房撰,吳陸績注。

房本姓李,吹律自定為京氏,字君明,東郡頓邱人。

受《易》於焦延壽。

元帝時以言災異得幸,為石顯等所嫉。

出為魏郡太守,卒以譖誅。

事跡具《漢書》本傳。

績有《易解》,已著錄。

房所著有《易傳》三卷,《周易章句》十卷,《周易錯卦》七卷,《周易妖占》十二卷,《周易占事》十二卷,《周易守林》三卷,《周易飛候》九卷,又六卷。

《周易飛候六日七分》八卷,《周易四時候》四卷,《周易混沌》四卷,《周易委化》四卷,《周易逆刺占災異》十二卷,《易傳積算法雜占條例》一卷,今惟《易傳》存。

考《漢志》作十一篇,《文獻通考》作四卷,均與此本不同。

然《漢志》所載古書,卷帙多與今互異。

不但此編,《通考》所謂四卷者,以晁、陳二家書目考之,蓋以《雜占條例》一卷合於《易傳》三卷,共為四卷,亦不足疑。

惟晁氏以《易傳》為即錯卦,《雜占條例》為即逆刺占災異,則未免臆斷無據耳。

其書雖以《易傳》為名,而絕不詮釋經文,亦絕不附合易義。

上卷、中卷以八卦分八宮,每宮一純卦統七變卦,而注其世應、飛伏、遊魂、歸魂諸例。

下卷首論聖人作易揲蓍布卦,次論納甲法,次論二十四氣候配卦、與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妻子、官鬼等爻,龍德、虎形、天官、地官與五行生死所寓之類,蓋後來錢卜之法,實出於此。

故項安世謂以《京易》考之,世所傳火珠林即其遺法。

以三錢擲之,兩背一面為坼、兩面一背為單,俱面為交,俱背為重。

此後人務趨捷徑以為卜肆之便,而本意尚可考。

其所異者不以交重為占,自以世為占,故其占止於六十四爻而不能盡三百八十四爻之變。

張行成亦謂衛元嵩《玄包》其法合於火珠林,火珠林之用祖於京房。

陸德明《經典釋文》乃於《周易》六十四卦之下悉注某宮一世、二世、三世、四世、遊魂、歸魂諸名,引而附合於經義,誤之甚矣。

△《六壬大全》·十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卷首題懷慶府推官郭載來校,蓋明代所刊也。

六壬與遁甲、太乙世謂之三式,而六壬其傳尤古。

或謂出於黃帝玄女,固屬無稽。

要其為術,固非後世方技家所能造,大抵數根於五行,而五行始於水。

舉陰以起陽,故稱壬焉。

舉成以該生,故用六焉。

其有天地盤與神將加臨,雖漸近《奇遁九宮》之式,而由干支而有四課,則亦兩儀四象也。

由發用而有三傳,則亦一生三,三生萬物也。

以至六十四課,莫不原本羲爻,蓋亦易象之支流,推而衍之者矣。

考《國語》伶州鳩對七律以所稱夷則上宮、大呂上宮推之,皆有合於六壬之義,然特以五音十二律定數,未可即指為六壬之源。

《吳越春秋》載伍員及范蠡雞鳴、日出、日失、禺中四課,則時將加乘與龍蛇刑德之用,一如今世所傳。

而越絕書載公孫聖亦有今日壬午時加南方之語,其事雖不見經傳,似出依托。

然趙煜、袁康皆後漢人,知其法著於漢代也。

其書之見於史者,《隋志》二家,《唐志》六家,《宋志》三十家,而焦《經籍志》所列多至八十三家,然多散佚不傳。

其存者如徐道《符心鏡》,蔣日新《開觀月歌》、凌福之《畢法賦》及《五變中黃經》,術家奉為蓍蔡。

而流傳既久,其說多岐,或專論課體而失之拘,或專主類神而失之粗,或雜取神煞而失之支,又皆不可以為法。

是書總集諸家遺文,首載入手法總鈐及貴神、月將、德煞、加臨、喜忌,旁采唐、宋以來諸論,若括《囊霄賦》、《課經》之類,而緯以心鏡、觀月諸篇,采撮頗為詳備。

案《明史·藝文志》有袁祥《六壬大全》三十三卷,名目相同,而卷帙不符,未必即祥所輯。

要其博綜簡括,固六壬家之總匯也。

惟是六壬所重,莫過於天乙貴神。

陰陽順逆為吉凶所自出,如匠者之準繩矩。

而先天之德起於子,後天之德起於未,以五干德合神取貴,承學之士多未究其源。

我聖祖仁皇帝御定《星歷考原》一書,貫串璣衡,權輿圭臬,以訂曹震《圭晝丑夜未》之訛,實足立千古之標準。

我皇上御纂《協紀辨方》書,復申暢斯旨。

謹案《吳越春秋》所載子胥之占,三月甲戌,時加雞鳴,而以為青龍在酉,是甲日丑為陰貴也。

范蠡石室之占,十二月戊寅,時加日出,而亦以為青龍臨酉,功曹為蛇,是戊日丑為陽貴也。

沿溯古義,皆與聖謨垂示,先後同符。

是書所取天乙,尚沿俗例。

卷中僅載先天貴人一圖,而不用,未免失之舛錯。

又所載十二宮分野,亦多拘牽舊說,未能訂正。

今以原本所有,姑仍其舊錄之,而附訂其失如右。

△《卜法詳考》·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國朝胡煦撰。

煦有《周易函書約注》,已著錄。

考古者大事多用卜,故《尚書》言龜者居多。

《漢書·藝文志》載《龜書》五十二卷,《夏龜》二十六卷,《南龜書》二十八卷,《巨龜》三十六卷,《雜龜》十六卷,則漢時其書猶多。

漢文帝大橫之兆,即其繇詞。

褚少孫補《龜策傳》所述,即其占法也。

《隋書·經籍志》僅載《龜經》一卷,注晉掌卜大夫史蘇撰。

又《龜卜五兆動搖訣》一卷,不注姓名。

則《漢志》所錄已亡矣。

《舊唐書·經籍志》絕不載及龜卜。

《新唐書·藝文志》乃載孫思邈《龜經》一卷,又《五兆算經》一卷,《龜卜五兆動搖經訣》一卷,已多於前。

《宋史·藝文志》又頓增史蘇以下十九部,其為輾轉依托,可以概見。

今其書亦率不傳,傳於世者惟元陸森《玉靈聚義》最著,然其書蕪雜,殊乏雅馴。

煦輯此編,首列周禮《尚書》之文,本經訓也。

次列《史記·龜策傳》,以其猶近古也。

次列《古龜經》(案:此經不著名氏,蓋亦出自後人,非史蘇、孫思邈書也),次列全賜《三圖》,次列楊時喬《龜卜辨》,次列《龜繇詞》,皆參考以求古義也。

次列《玉靈秘本》,次列《古法匯選》,皆近代術士之所傳,考稽以盡其變也。

蓋古占法之傳於今,與今占法之不悖於理者,大略已具於此。

雖非周官太卜之舊,然較之卜肆鄙俚之本,則具有條理。

其駁唐李華、明季本、楊時喬卜用生龜之說,亦極為明析。

存此一家,亦可以見古人鑽灼之梗概也。

舊附所纂《周易函書》中,考其所說,與解易之書究為不類,今別著錄於術數家焉。

──右「術數類」占卜之屬,五部,三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漢志》、《隋志》皆立《蓍龜》一門,此為古法言之也。

後世非惟龜卜廢並,蓍亦改為錢卜矣。

今於凡依托易義,因數以觀吉凶者,統謂之占卜。

△《李虛中命書》·三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鬼谷子撰,唐李虛中注。

虛中字常容,魏侍中李沖八世孫。

進士及第。

元和中官至殿中侍御史。

韓愈為作墓誌銘,見於《昌黎文集》。

後世傳星命之學者,皆以虛中為祖。

愈《墓誌》中所云,最深五行書,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支幹相生勝衰死王相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不利,輒先處其年時,百不失一二者,是也。

然愈但極稱其說之汪洋奧美,萬端千緒,而不言有所著書。

《唐書·藝文志》亦無是書之名,至《宋志》始有李虛中《命書格局》二卷。

鄭樵《藝文略》則作李虛中《命術》一卷,《命書補遺》一卷。

晁公武《讀書志》又作《李虛中命書》三卷。

焦氏《經籍志》又於《命書》三卷外別出《命書補遺》一卷。

名目卷數,皆參錯不合。

世間傳本久絕,無以考正其異同。

惟《永樂大典》所收,其文尚多完具,卷帙前後亦頗有次第。

並載有虛中自序一篇,稱司馬季主於壺山之陽遇鬼谷子,出《逸文》九篇,論幽微之理。

虛中為掇拾諸家,註釋成集云云。

詳勘書中義例,首論六十甲子,不及生人時刻干支,其法頗與韓愈墓誌所言始生年月日者相合。

而後半乃多稱四柱,其說實起於宋時,與前文殊相謬戾。

且其他職官稱謂,多涉宋代之事,其不盡出虛中手,尤為明甚。

中間文筆有古奧難解者,似屬唐人所為。

又有鄙淺可嗤者,似出後來附益。

真偽雜出,莫可究詰。

疑唐代本有此書,宋時談星學者以己說闌入其間,托名於虛中之注《鬼谷》,以自神其術耳。

今以其議論精切近理,多得星命正旨,與後來之窈渺恍惚者不同,故依晁氏原目,厘為三卷,著之於錄,以存其法。

而於其依托之顯然者,則各加案語,隨文糾正,俾讀者毋為所惑焉。

△《玉照定真經》·一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晉郭璞撰,張顒注。

考《晉書》璞傳,不言璞有此書。

《隋志》、《唐志》、《宋志》以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

惟葉盛《綠竹堂書目》載有此書一冊,亦不著撰人。

蓋晚出依托之本,張顒亦不知何許人。

勘驗書中多涉江南方言,疑書與注文均出自張顒一人之手,而假名於璞以行。

術家影附,往往如此,不足辨也。

其書世無傳本,僅元、明人星命書偶一引之。

今檢《永樂大典》所載,首尾備具,猶為完帙。

雖文句不甚雅馴,而大旨頗簡潔明晰,猶有《珞琭子》及《李虛中命書》遺意,所言吉凶應驗,切近中理,亦多有可采。

如論年儀、月儀、六害、三奇、三交、四象之類,尤多所闡發。

惟推及外親女婿,以曲說穿鑿,不免牽強附會耳。

蓋舊本相傳,要有所受,究非後來杜撰者所能及。

故錄而存之,以備星命家之一種焉。

△《星命溯源》·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第一卷為《通玄遺書》,雜錄唐張果之說,凡三篇。

第二卷為《果老問答》,稱明李登遇張果所口授,凡四篇。

第三卷為《玄妙經解》,稱張果撰,元鄭希誠注。

第四卷為觀星要訣。

第五卷為觀星心傳口訣補遺。

均不雲誰作。

詳其題詞,似要訣為鄭希誠編,補遺又術士掇拾,增希誠所未備也。

考《明皇雜錄》,載果多神怪之跡,不言其知祿命。

獨是編以五星推命之學依托於果,術者遂以果老五星自名一家。

考韓愈作李虛中墓誌,稱其推命尚止用年日月不用時,則開元、天寶之間且無八字,似不應有五星。

然王充《論衡》稱天施氣而眾星布精,天所施氣而眾星之氣在其中矣,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貴或秩有高下,富或貲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大小之所授也。

是漢末已以星位言祿命。

又韓愈《三星行》雲,我生之辰,月宿南鬥,牛奮其角,箕張其口。

杜牧自作墓誌銘曰,爾生於角星昴畢,於角為第八宮,曰病厄宮,亦曰八殺宮,土星在焉,火星繼木星宮。

楊曰,木在張,於角為第十一福德宮,木為福德,大君子救於其考,無虞也。

余曰,自湖守不週歲遷舍人,木還福於角是矣,土火還死於角,宜哉。

是唐時實以五星宮度推休咎,其托名於果,亦有所因爾。

希誠自署其官曰主簿,其籍曰瑞安,其號曰滄洲,始末未詳。

登自稱中都人,遇果在嘉靖二年九月,尤怪妄不足辨。

總之,術家務神其說而已。

然世所傳五星之書,以此本為鼻祖,別有所謂果老星宗者,實因此而廣之。

其後又有天官五星術,與此頗異。

據理而論,化氣當從天官,正氣當從果老,二家之術亦可以互參。

其論星度乘除生剋,及兼取值年神煞,亦未可盡廢也。

△《徐氏珞琭子賦注》·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徐子平撰。

《珞琭子》書為言祿命者所自出,其法專以人生年月日時八字推衍吉凶禍福。

李淑《邯鄲書目》,謂其取錄錄如玉,珞珞如石之意,而不知撰者為何人。

朱弁《曲洧舊聞》雲,世傳《珞琭子三命賦》,不知何人所作。

序而釋之者以為周世子晉所為。

然考其賦所引有秦河上公,又如懸壺化杖之事,皆後漢末壺公、費長房之徒,則非周世子晉明矣。

是書前有楚頤序,又謂珞錄子者陶弘景所自稱。

然祿命之說,至唐李虛中尚僅以年月日起算,未有所謂八字者,弘景之時,又安有是說乎?考其書始見於《宋藝文志》,而晁公武《讀書志》亦云,宣和建炎之間是書始行,則當為北宋人所作。

舊稱某某,皆依托也。

自宋以來,注此賦者有王廷光、李仝、釋曇瑩及子平四家。

子平事跡無可考,獨命學為世所宗,今稱推八字者為子平,蓋因其名。

劉玉《已瘧編》曰,江湖談命者有子平,有五星。

相傳宋有徐子平者,精於星學,後世術士宗之,故稱子平。

又雲,子平名居易,五季人。

與麻衣道者、陳圖南、呂洞賓俱隱華山,蓋異人也。

今之推子平者,宋末徐彥升,非子平也云云。

其說不知何所本。

然術家之言,百無一真,亦無從而究詰也。

其注久無傳本,惟見於《永樂大典》中者尚為完帙。

謹加裒輯,厘為上、下二卷,以符《宋志》之舊。

其中論運氣之向背,金木剛柔之得失,青赤父子之相應,言皆近理。

間有古法不合於今者,是則在後人之善於別擇耳。

又考《三命通會》亦載有《珞琭子》寥寥數語,與此本絕不相合,蓋由原書散佚,談命者又依托為之。

偽中之偽,益不足據,當以此本為正也。

△《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錢曾《讀書敏求記》,稱《珞琭子三命消息賦》二卷,王廷光、李仝、釋曇瑩、徐子平四家註解。

今考《永樂大典》所載,凡有二本,一本即徐子平注,一即此本,獨題曇瑩之名,王廷光與仝之說悉在焉。

或錢氏之本乃後人輯四家之說合為一書,故所題撰人之名互異。

抑此本為曇瑩撮王李之注,附以己說,故其文兼涉二家歟?廷光之書進於宣和癸卯,曇瑩之書成於建炎丁未,在廷光後五年,知非與廷光等同注。

而卷首董巽、楚頤二序,亦惟稱曇瑩一人,則當以《永樂大典》獨題其名為是也。

其說往往以命理附合易理,似不及徐子平注為明白切實。

然如所列王廷光推演命限一條,頗為精確。

曇瑩自論孤虛一條,亦有可采擇。

與徐氏之書並行,亦可謂驂之靳矣。

上卷之中,三家之注並載。

下卷之中,則曇瑩之注為多,而廷光與仝之注少。

又曇瑩自序,以李仝、鄭並稱,而卷中無一語,疑傳寫脫佚,或《永樂大典》有所刪節,亦未可定也。

廷光與仝,爵裡事跡,均無可考。

李仝之名,《讀書敏求記》作同,晁公武《讀書志》作全,亦莫詳孰是。

曇瑩號蘿月,嘉興人,以談《易》名一時。

洪邁《容齋隨筆》載之,稱曰易僧。

其以易理言命,蓋由於是雲。

△《三命指迷賦》·一卷(永樂大典)

舊本題宋岳珂補注。

珂有《九經三傳沿革例》,已著錄。

其他撰述如《愧郯錄》、《桯史》、《金陀粹編》、《寶真齋法書贊》、《玉楮集》,皆尚有傳本,獨不聞其有是書。

《宋史·藝文志》亦不著錄。

惟《桯史》中有珂與瞽者楊艮論韓侂胄祿命,及論幕官袁韶祿命一條,其說頗詳。

則珂亦頗講是事,或術家因而依托欸。

自元、明以來,諸家命書多引用其文。

以此本檢勘,並相符合,知猶宋人所為也。

《文淵閣書目》載是書一部一冊,葉盛《綠竹堂書目》亦有是書一冊。

是明初其書尚存。

今則久無單帙行世,惟《永樂大典》所錄,尚首尾完具。

謹采掇釐訂,編為一卷,附之術數類中。

所論大抵專主子平,於夾馬、夾祿、拱庫、拱貴,辨論詳盡,往往為他家所未發。

而拱庫一條,尤稱精晰。

其他文義通達,亦多有可取。

惟專以月建及胎元為推測之本,則不為定論。

蓋月建是行運所主,要必當以日時參之。

人生十月而產,固為常期,然氣稟不同,亦有逾期不及期者。

若悉以十月為限,則刻舟求劍,未免轉失之支離,是又在學者之抉擇矣。

△《星命總括》·三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遼耶律純撰。

有純原序一篇,末署統和二年八月十三日,自稱為翰林學士,奉使高麗議地界,因得彼國國師傳授星躔之學云云。

案統和為遼聖宗年號。

《遼史·本紀》,是年無遣使高麗事。

其二國外紀,但稱統和三年詔東征高麗,以遼澤沮洳罷師,亦無遣使議地界之文。

遼代貴仕不出耶律氏、蕭氏二族,而遍檢列傳,獨無純名。

殆亦出於依托也。

《文淵閣書目》載有是書一部,不著冊數。

《綠竹堂書目》作五冊,又不著卷數。

外間別無傳本。

惟《永樂大典》所載,始末完具,然計其篇頁,不足五冊之數,或葉盛所記有訛歟。

中間議論精到,剖析義理,往往造微,為術家所宜參考。

惟所稱宮有偏正,則立說甚新,而驗之殊多乖迕。

蓋天道甚遠,非人所能盡測,故言命者但當得其大要而止。

苟多出奇思,曲意揣度,以冀無所不合,反至於窒塞而不可通矣。

術家流弊,往往坐此。

讀者取其所長而略其繁瑣可也。

△《演禽通纂》·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姓名。

乃以演禽法推人祿命造化之書也。

相傳謂出於黃帝七玄之說。

唐時有《都利聿斯經本梵書》五卷。

貞元中,李彌乾將至京師,推十二星行歷,知人貴賤。

至宋而又有秤星經者,演十二宮宿度以推休咎,亦以為出於梵學。

晁公武《讀書志》復有《鮮鶚經》十卷,以星禽推知人吉凶,言其性情嗜好。

說者謂本神仙之說,故載於《道藏》。

其書均已失傳。

而詳溯源流,要皆為談演禽者所自祖。

今世亦頗有通其術者,則以為本於明之劉基。

然其中如《甲子寶瓶》之類,與回回歷所載名目相近,似其源亦出於西域。

蓋即秤星鮮鶚之支流,傳者忘其自來,遂舉而歸之於基,非其實也。

其書上卷載三十六禽喜好吞嚥,干支取化,及旬頭胎命流星十二宮行限入手之法。

下卷鑒形賦,具論窮達夭壽吉凶變幻之理。

其詞為俗師所綴集,大抵鄙俚不文,而其法則相承已久,可與三命之學相為表裡,故存之以備一家。

至鑒形賦,世或別為一書,名之曰《星禽直指》。

其實上卷提其綱,下卷竟其用,為說相輔。

今仍合為一集雲。

△《星學大成》·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萬民英撰。

民英字育吾,大寧都司人。

嘉靖庚戌進士,歷官河南道監察御史,出為福建布政司右參議。

是編取舊時星學家言,以次編排,間加註釋論斷。

卷一曰星曜圖例,卷二曰觀星節要宮度主用十二位論,卷三曰諸家限例琴堂虛實,卷四曰耶律秘訣,卷五至卷七曰仙城望斗三辰通載,卷八曰總龜紫府珍藏星經雜著,卷九曰碧玉真經鄧史喬廟,卷十曰光淵微星曜格局。

其於星家古法,纖鉅不遺,可稱大備。

自來言術數者,惟章世純所云,其法有驗不驗,驗者人之智計所及,不驗者天之微妙所存。

其言最為允當。

而術家必欲事事皆驗,故多出其途以測之,途愈多而愈不能中。

其尤難信者,無過於喬廟一說。

其說以火土二星相反而相成,晝火參軫及箕壁無咎乃大吉,夜土角鬥及井奎降福亦如之。

不知五行之理,惟主生剋,如季土坐於凋零之木,本自借其疏通。

旺火臨於爵之流,亦轉樂其滋益。

若乃冬火坐水鄉,春土居木位,豈可目為喬廟,而定其吉乎?且土雖盛而木已被其沉埋,火即熾而水已虞其枯涸,有利於此,即不利於彼。

是皆好奇求驗,而不計五行生剋之故者。

民英於此類大抵沿襲舊聞,未能駁正其謬。

且今之五星躔度,歲差既異於古,亦難必其盡合,然其鳩集眾說,多術家不傳之本,實為五星之大全,與子平之《三命通會》並行不悖。

後來言果老術者參互考證,要必於是取資焉。

《明史·藝文志》及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皆以此書為陸位撰,而別出萬民育《三命通會》十二卷。

今檢此書卷首自序及凡例,確為民英所撰。

《藝文志》蓋沿黃氏之誤,故仍以民英名著錄雲。

△《三命通會》·十二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卷首但題曰育吾山人。

《明史·藝文志》有萬民育《三命會通》十二卷,與此本卷數相合,惟以通會作會通,為稍異,考世所傳《星學大成》一書,為萬民英所撰。

英字育吾,與此本所題合,當亦出民英之手。

《藝文志》蓋誤以民英為民育,又通會二字傳寫互倒耳。

自明以來談星命者,皆以此本為總匯,幾於家有其書。

中間所載仕宦八字,往往及明季之人,蓋後來坊刻所攙入,已非其舊。

然其闡發子平之遺法,於官印財祿食傷之名義,用神之輕重,諸神煞所繫之吉凶,皆能采撮群言,得其精要,故為術家所恆用,要有未可遽廢者。

至其立論多取正官正印正財,而不知偏官偏印偏財亦能得力。

知食神之能吐秀,而不知傷官之亦可出奇,是則其偏執之見,未為圓徹。

且胎元等論施之今日,亦多有不驗。

言命學者但當得其大意,而變通之可矣。

若所引《珞琭子》與今《永樂大典》中所輯完本,其文迥殊。

則其時秘冊僅存,外間未由窺見,遂誤信依托之本,固未足以為病也。

△《月波洞中記》·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月波洞中記》見於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者一卷。

稱老君記於太白山月波洞,凡九篇。

晁公武《讀書志》亦載此書一卷,序稱唐任逍遙得之於太白山月波洞石壁上,凡九篇相形術也,與《藝文略》所記併合。

《宋史·藝文志》載《月波洞中龜鑒》一卷,又《月波洞中記》一卷,皆無撰人姓氏。

其為一書異名,抑或兩本別行,已無可考。

自來術家亦罕有徵引,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存。

核其體例,蓋猶據宋時刊本錄入。

並有原序一篇,稱老君題在太白山鴻靈溪月波洞中七星南龕石壁間。

其說與《藝文略》相符,而序中不及任逍遙之名,則亦非晁氏所見之舊矣。

序末又題赤烏二十年七月二十三日。

案相術自《左傳》已載,而序中乃獨稱鍾、呂二真人。

鍾離權生於漢代,其事已屬渺茫。

呂則唐之洞賓,傳記鑿然。

何由三國時人得以預知其名姓?且赤烏紀號盡十三年,又安得有二十年?明為不學之徒依托附會,其妄殆不足與辨。

特以其所論相法,視後來俗本較為精晰,當必有所傳授。

篇目自仙濟至玉枕九章,其詞亦頗古奧。

蓋即鄭樵、晁公武所言之九篇,疑原本實止於此。

故諸家著錄皆稱一卷,九篇以下或為後人所附益,未可知也。

然相傳已久,今亦不復刪汰。

以篇頁稍多,析為二卷,以便循覽,且微示原本與續入之別焉。

△《玉管照神局》·三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南唐宋齊邱撰。

齊邱字超回,改字子嵩,廬陵人。

初以布衣事李,授殿直軍判官,擢右司員外郎,累遷同平章事,兼知尚書省事。

李嗣立,以太傅領劍南東川節度使,封楚國公。

尋得罪被廢,自經死。

事跡具《南唐書·本傳》。

齊邱生五季ㄈ擾之世,以權譎自喜,尤好術數。

凡挾象緯青烏姑布壬遁之術居門下者,常數十輩,皆厚以資之。

是書專論相術,疑即出其門下客所撰集,而假齊邱名以行世者也。

《宋史·藝文志》、焦《經籍志》皆稱《玉管照神局》二卷,其名與此本同。

陳振孫《書錄解題》則稱《玉管照神》而無局字,且僅有一卷。

疑所見本非完帙。

吳任臣《十國春秋》則載齊邱有《玉管照神經》十卷,名目稍異,而卷數亦與《宋志》不符。

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與《十國春秋》相合。

且稱上局所論,皆人之體貌,有形可見,故謂之陽局。

下局所論,皆出形之外,無象可觀,故謂之陰局。

其言體例甚悉。

此本為《永樂大典》所載,大指皆以形狀立論,與錢氏所云有陰陽二局者不符。

疑此本即《宋志》所稱之二卷,故與十卷之本多所同異歟。

術家之書,為後人緣飾增損,彼此抵牾,往往如此,不足深詰。

特以其議論頗為精晰,而所取各書,尤多世所未睹,猶屬相傳舊文,故稍加訂正,厘為三卷,錄備一家焉。

△《太清神鑒》·六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後周王樸撰。

乃專論相法之書也。

考樸事周世宗為樞密使。

世宗用兵,所向克捷,樸之籌畫為多。

歐陽修《新五代史》,稱樸為人明敏,多材質,非獨當世之務,至於陰陽律法,莫不通焉。

薛居正《舊五代史》,亦渭樸多所該綜,星緯聲律,莫不畢殫。

然皆不言其善於相法。

且此書前有自序,稱離林屋洞下山三載,編搜古今,集成此書。

考樸家世東平,入仕中朝,游跡未嘗一至江左,安得有隱居林屋山事?其為依托無疑。

蓋樸以精通術數知名,故世所傳奇異詭怪之事,往往皆歸之於樸。

如《玉至默記》所載,樸與周世宗微行,中夜至五丈河旁,見火輪小兒,知宋將代周,其事絕誕妄不可信。

而小說家顧樂道之,宜作此書者亦假樸名以行矣。

然其間所引各書篇目,大都皆宋以前本。

其綜核數理,剖析義蘊,亦多微中,疑亦出宋人,非後來術士之妄談也。

其書《宋史·藝文志》不載,諸家書目亦罕著錄,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文。

雖間有闕脫,而掇拾排比,猶可得十之七八。

謹裒輯成編,厘為六卷。

樸之名則削而不題,以祛其偽焉。

△《人倫大統賦》·一卷(永樂大典本)

金張行簡撰。

行簡字敬甫,莒州日照人。

禮部侍郎暐之子。

大定十九年進士,累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太子太傅,贈銀青榮祿大夫。

謚文正。

事跡具《金史》本傳。

行簡世為禮官,於天文術數之學,皆所究心。

史稱其文章十五卷,禮例纂一百二十卷。

會同朝獻禘佩喪葬,皆有記錄,及清台皇華戒嚴為善自公等記藏於家。

而獨不載是書之目。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有《人倫大統賦》一冊,亦不著撰人姓名。

惟《永樂大典》所載,皆題行簡所撰,且有薛延年字壽之者為之注,序末稱皇慶二年。

皇慶乃元仁宗年號,與金時代相接,所言當必不誤。

蓋本傳偶然脫漏也。

其書專言相法,詞義頗為明簡。

延年序謂其提綱挈領,不下三二千言,囊括相術殆盡,條目疏暢而有節,良非虛譽。

惟意欲自神其術,中間不無語涉虛誇。

此亦五行家附會之常,不足為病。

至延年之注,雖推闡詳盡,而於不待注而明者亦復概行贅入,冗蔓過甚,轉不免失之淺陋耳。

原本卷帙無多,然檢勘首尾完具,當為足本。

金源著述,傳世者稀。

今特加釐訂,著之於錄,庶考術數者尚得以窺見崖略雲。

──右「術數類」命書相書之屬,十四部,五十三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相人見《左傳》。

《漢志·形法》有相人二十四卷。

人生時值星貴賤,見王充《論衡》。

《隋志》有《雜元辰祿命》二卷,並《河祿命》三卷。

則其來已久,特書之傳於今者,大抵附會依托耳。

謹擇其稍古與稍近理者,錄存數家,以見梗概。

其說亦本五行,故古與相宅、相墓之屬均合為一。

今別為類,蓋命言前知,主於一定不可移。

他術則皆言可趨避,其持論殊也。

△《太乙金鏡式經》·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唐王希明撰。

希明不詳其裡貫。

開元時以方技為內供奉,待詔翰林。

是書乃其奉敕所編,見於《新唐書·藝文志》,故書中多自稱臣。

而其間推太乙積年有至宋景元年者,則後人已有所增入,非盡希明之舊也。

《史記·日者傳》術數七家,太乙家居其一。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為太乙常居。

而封禪書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名天神貴者太一。

鄭康成以為北辰神名,又或以為木神,而屈原《九歌》亦稱東皇太乙,則自戰國有此名。

《漢志·五行家》有泰壹陰陽二十三卷,當即太乙家之書,然已佚不傳。

惟《周易》乾鑿度有太乙行九宮法,而今所傳次序乃特右旋,以乾巽為一九。

希明謂太乙知未來,故聖人為之蹉一位,以示先知之義。

郭璞則謂地缺東南,故蹉九以填之。

樂產又謂太乙之理後王得之以統天下,故蹉一以就乾。

其說頗參差,而皆近於附會,故黃宗羲至詆為經緯混淆,行度無稽。

蓋術家又有所汨亂矣。

核其大旨,乃仿《易》、《歷》而作。

其以一為太極,因之生二目,二目生四輔,猶《易》之兩儀四象也。

又有計神,與太乙合之為八將,猶《易》之八卦也。

其以歲月日時為綱,而以八將為緯,三基五福十精之類為經,亦猶夫《歷》也。

其法以八將推其掩迫囚擊關格之類,占內外災福。

又推四神所臨分野,占水旱兵喪饑饉疾疫。

又推三基五福、大小游二限易卦大運,占古今治亂。

術士傳習,其來甚久,故《漢書》已載有陽九、百六之語。

《南齊書·高帝紀贊》所引太乙九宮占,自漢高祖五年推至宋禎明元年,幾數百年,而其術遂大顯於世。

至希明承詔纂次,參校眾法,益為詳備。

觀李燾《續通鑒長編》,稱夏主元昊通蕃漢文字,嘗推太乙金鑒,則其書且行於四裔矣。

然其所論徵應,實多錯謬。

如東周逢陽九而不及於夏癸、商辛、少昊、帝舜皆以靈神首出,周之成、宣,唐之太宗,其時亦可稱治安,乃謂與秦始皇同逢百六,其說殊不可通。

其凶神吉星所會,皆以分野為憑,而割裂牽配,尤為渺茫無據。

故宋時劉黻亦嘗議其非。

(《宋史·劉黻傳》,黻疏言,傳者謂太一所臨分野則有福、近歲自吳移蜀、信如其說,刊維按堵可也。

今五六十州,安全者不能十數,福何在耶?)蓋術數之學如星平壬遁之類,所推止及於一身一時。

匹夫之精神志氣,不能與造化相通,故韓蘇箕斗,蠡種龍蛇,亦間為數所操而不能遁,然已為聖人所罕言。

至歷代之治忽興亡,則所為克享天心者,實在主德,以為凝承之本。

故聖王御世而八荒賓服,九順成。

時有和甘,物無疵癘,其太和洋溢,自有斂疇錫福之所以然,夫豈演紀尋元之可得而推測?是書所列,乃秦、漢間緯書之遺,幾祥小數之曲說,不衷於正,宜為聖人所必斥。

特以其術為三式之一,所傳尚古,其書亦出自唐人,故附著於錄,而詳加辨正,以祛千古之惑焉。

△《遁甲演義》·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程道生撰。

道生字可生,海寧人。

言遁甲者皆祖《洛書》。

然《河圖》以圖名,當有奇偶之象。

《洛書》以書名,當有文字之形。

故班固以為六十五字,(見《漢書·五行志》),劉向以為三十八字,劉歆以為二十字(並見《尚書正義·洪範篇》),是皆先漢以來《洛書》無圖之明證。

若如宋以後所傳四十五點之狀,與《河圖》不殊,則當名《洛圖》,不名《洛書》矣。

考《大戴禮》載明堂古制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文,此九宮之法所自,而易緯乾鑿度載大乙行九宮尤詳,遁甲之法,實從此起。

方技家不知求其源,故妄托也。

其法以九宮為本,緯以三奇、六儀、八門、九星。

視其加臨之吉凶,以為趨避,以日生於乙,月明於丙,丁為南極,為星精,故乙丙丁皆謂之奇。

而甲本諸陽首,戊己下六儀分麗焉,以配九宮,而起符使,故號遁甲。

其離坎分宮,正授超神,閏奇接氣,與歷律通。

開休生之取北方三向,與太乙通。

龍虎蛇雀刑囚旺墓之義,不外於乘承生剋,與六壬星命通。

至風雲緯候,無不賅備。

故神其說者,以為出自黃帝風後,及九天玄女。

其依托,固不待辨。

而要於方技之中最有理致。

考《漢志》所列惟風後六甲、風後孤虛而已,於奇遁尚無明文。

至梁簡文帝《樂府》,始有三門應遁甲語。

《陳書·武帝紀》,遁甲之名遂見於史。

則其學殆盛於南北朝。

《隋志》載有《伍子胥遁甲文》、《信都芳遁甲經》、《葛秘三元遁甲圖》等十三家,其遺文世不概見。

唐李靖有《遁甲萬一訣》,胡乾有《遁甲經》,俱見於史志。

至宋而傳其說者愈多。

仁宗時嘗命修《景樂髓新經》,述七宗二變,合古今之樂,參以六壬遁甲。

又令司天正楊維德撰《遁甲玉函符應經》,親為制序。

故當時壬遁之學最盛,談數者至今多援引之。

自好奇者援以談兵,遂有靖康時郭京之輩,以妖妄誤國。

後人又攙雜以道家符之法,益怪誕不可究詰。

於是六壬盛行而遁甲之學幾廢。

究之遁通於壬,壬於人事為切,遁於天文為優,實亦未有以軒輊也。

世所傳《五總龜煙波釣叟訣》,稍存梗概。

而是編旨約詞該,於用奇置閏之要,頗為詳具。

至論本命行年,謂欲乘本局中吉星生旺,其說亦他書所未及。

存之以備三式之一,殆亦五行家所不廢歟。

△《禽星易見》·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池本理撰。

本理,贛州人。

《明史·藝文志》載所著有《禽遁大全》四卷,《禽星易見》四卷。

此本僅作一卷,蓋傳抄者所合併也。

禽星之用不一,此專取七元甲子局,用翻禽倒將之法推時日吉凶,以利於用。

或以為其法始於張良,本風後神樞鬼藏之旨,為兵家秘傳,蓋好事者附會之說,其實於一切人事得失趨避,無所不佔。

凡行營立寨吉時,特間一及之而已。

所論禽宮性情喜好吞嚥進退取化之理,較他書為簡明。

而以時日禽為彼我公用之禽,專取翻禽為我,倒將為彼,乃其獨得之解,尤為可采。

惟不載治曜,較異於他書。

至以斗木為蟹,故其性最弱靜而安閒,非獬豸之獬,亦足訂星家之訛異。

存之以與壬遁諸書參覽,猶不失為古之遺法焉。

△《御定星歷考原》·六卷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

初,康熙二十二年命廷臣會議修輯《選擇通書》,與《萬年書》一體頒行。

而二書未能畫一,餘相沿舊說,亦多未能改正。

是年因簡命諸臣明於數學音學者,在內廷蒙養齋纂輯算法、樂律諸書,乃並取曹振圭《歷事明原》詔大學士李光地等重為考定,以成是編。

凡分六目。

一曰象數考原,二曰年神方位,三曰月事吉神,四曰月事凶神,五曰日時總類,六曰用事宜忌。

每一目為一卷。

考古者外事用剛日,內事用柔日。

其日以卜不以擇,趙岐《孟子注》謂天時為孤虛王相,則戰國時已漸講之。

然神煞之說則莫知所起。

易緯乾鑿度有太乙行九宮法。

太乙,天之貴神也。

《漢志·兵家陰陽類》亦稱順時而發,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

又陰陽家類稱出於羲和之官,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拘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則神煞之說自漢代已盛行矣。

夫鬼神本乎二氣,二氣化為五行,以相生相剋為用。

得其相生之氣則其神吉,得其相剋之氣則其神凶,此亦自然之理。

至其神各命以名,雖似乎無稽,然物本無名,凡名皆人之所加,如周天列宿,各有其名,亦人所加,非所本有。

則所謂某神某神,不過假以記其方位,別其性情而已,不必以詞害意也。

歷代方技之家,所傳不一,輾轉附益,其說愈繁,要以不悖於陰陽五行之理者近是。

是書簡汰諸家,刪其鄙倍,而括其綱要。

於順天之道,宜民之用,大聖人之於百姓,事事欲其趨利而遠害,無微之不至矣。

△《欽定協紀辨方書》·三十六卷乾隆四年奉敕撰。

越三年告成,進呈欽定。

凡本原二卷,義例六卷,立成、宜忌、用事各一卷,公規二卷,年表六卷,月表十二卷,日表一卷,利用二卷,附錄、辨訛各一卷。

舉術家附會不經、繁碎多礙之說,一訂以四時五行生剋衰旺之理。

蓋欽天監舊有《選擇通書》,體例猥雜,動多矛盾。

我聖祖仁皇帝嘗纂《星歷考原》一書,以糾其失,而於《通書》舊本尚未改定,是書乃一一駁正,以祛群疑。

如《通書》所載子月巳月天德之誤,五月十二月月恩之誤,甲日丑時為喜神之誤,正月庚日七月甲日為復日之誤,九空大敗等日之誤,並條分縷析,指陳其謬。

甚至荒誕無稽,如男女合婚嫁娶大小利月及諸妄托許真君《玉匣記》者,則從刪削。

於趨吉避凶之中,存崇正辟邪之義。

於以破除拘忌,允足以利用前民。

至於御制序文,特標敬天之紀、敬地之方二義,而以人之禍福決於敬不敬之間,因習俗而啟導之。

尤仰見聖人牖民覺世,開示以修吉悖凶之理者,至深切矣。

──右「術數類」陰陽五行之屬,五部,五十五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五行休咎見於《洪範》。

蓋以徵人事之得失,而反求其本,非推測禍福,預為趨避計也。

後世浸失其初,遂為術數之所托。

《史記·日者列傳》載,武帝聚占者論娶婦之日,有五行家、堪輿家、建除家、叢辰家、歷家、天文家、太乙家凡七家。

《漢志》並為陰陽、五行二家。

而兵家又出陰陽十六家。

陰陽家所列諸書,不甚可考。

《隋志》以下,並有五行而無陰陽。

殆二家之理本相出入,末流合而一之,習其技者亦不能自分別矣。

今總題曰陰陽五行,以存舊目。

其書則略以類聚,不復瑣屑區分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