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其書述黃帝得《陰符經》,問於廣成子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

△《陰符經三皇玉訣》·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其書述黃帝得《陰符經》,問於廣成子及天真皇人。

皆稱黃帝問而二人答,詞旨鄙淺,前有黃帝御制序一首,文尤謬陋。

蓋粗知字義道士所為也。

然金明昌中范懌作《陰符經注》序已引之,則其偽亦久矣。

△《陰符經注》·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金陵道人唐淳撰。

前有至大己丑孟綽然序,稱不知淳為何代人。

其說皆主於內丹。

中稱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十六字,為杜光庭所加。

則五代後人矣。

△《陰符經集解》·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袁淑真撰。

是書前有淑真銜,稱朝散郎行潭州長沙縣主簿。

其裡貫則未詳也。

其本亦分三篇,引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惟末附一段只五十八字,又與諸本不同。

△《陰符經注》·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俞琬撰。

琬有《周易集說》,已著錄。

琰本文士,故是編所注較他家具有條理,其辟詹谷以容成之術釋強兵戰勝之義,尤為正論。

其本亦合為一篇,而人以愚虞一百十四字則兩存經文、注文之說。

△《陰符經注》·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金劉處玄撰。

處玄即王重陽七弟子之一也。

其說參以佛經。

前有明昌辛亥寧海州學正范懌序。

△《陰符經注》·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姑射山太玄子侯善淵注,不知何許人。

其本合三篇為一,而末有人以愚虞以下一百十四字。

注較他本頗有文義,而傷於簡略。

△《陰符經解》·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焦撰。

有《易筌》,已著錄。

考《戰國策》稱蘇秦得太公《陰符》之謀,其書《漢志》、《隋志》皆不著錄,蓋已不傳。

今世所行之本,出唐李筌。

宋黃庭堅以為即筌所托。

注其書者自筌而後凡數十家,或以為道家言,或以為兵家言,或以為神仙家言,此注雖引張永叔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之說,似乎神仙家言,而核其宗旨,實以佛理解之,與劉處玄注相近。

蓋與李贄友善,故氣類薰染,喜談禪悅,其作此注,仍然三教歸一之旨也。

△《陰符經質劑》·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方時化撰。

時化有《易引》,已著錄。

是編大旨以《陰符》與易理相合。

前有自序,謂已有《易》引百篇,不可不質劑於《陰符》。

末又附陰符質劑問,設為問答以暢其說,大都不離乎禪學。

△《陰符經注》·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光地撰。

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

《陰符經》文意刻酷,五賊三盜之名,尤為奇險。

光地注義純粹,頗能補苴其罅漏。

其注禽之制在氣,謂以心制目,以目制心,如禽鳥之以氣相制,雖雄鷙者不敢動。

似較李筌注為順。

然此書本筌所偽撰,自作之而自注之,自必不失其本意,可不必與立異同。

況此注禽之制在句次在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之下,故此注會通四語以立義。

《漢魏叢書》本次此句於天之至私,用之至公二句下,則義有難通矣。

傳寫互異,莫可究詰。

楚失齊得,輾轉安窮。

既非儒書要義,亦聽其各存一說於天地間耳。

△《古老子》·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舊本題許劍道人手刊。

卷首有自題絕句一首云:道人自昔不談玄,何事幡然繪此篇。

料得浮無掛礙,欲從牛背學長年。

稱壬子閏五題於申州傳捨。

末有二小印,一曰史垂名,一曰青史。

蓋其名字。

次為所畫老子像,亦有二小印,一曰許劍道人,一曰別號題橋生。

又書首二小印,一曰垂名原名南,一曰兩江一字青史。

不知何許人也。

考《石墨鐫華》有元至元間樓觀說經台篆書古《老子》及《正書釋文》,與此無異。

末刻夷門天樂道人李道謙跋,雲魯之大儒高文舉者,善古篆,嘗為會真宮提點張志偉壽符書《道德五千言》,筆法精妙,古今罕有。

至元庚寅,承命祀香岳瀆,駐於終南山重陽萬壽宮。

遂摹諸經台,垂之永久。

然則高所書,李道謙摹刻於石,而是冊又從石刻摹出耳。

字體怪異,不合六書。

趙函謂其雜出頡籀款識古文大小二篆,沾沾自喜,尚不堪郭忠恕一嗤,非過論也。

考自識有雲,《老子》舊有古本,歷歲滋久,不可復見。

於《古文韻海》中檢討綴緝,越月乃成。

據此,則所書篆體,徒本之《古文韻海》耳。

其文視今本《老子》惟增減數虛字,亦不足以資考校也。

△《道德經說奧》·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朱孟嘗撰。

附刻朱翊氏《廣宴堂集》後。

明宗室命名,每府以二十字為次,其下一字則偏旁取五行相生。

此曰孟嘗,蓋其字號。

惟未審即翊氏作,或其子孫所作耳。

其書於每章之後寥寥各贅數言,殊未盡老氏之旨。

△《道德經編注》·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與高撰。

與高字岱瞻,黟縣人。

雍正癸卯舉人。

是書謂《老子》今本相沿,章句多舛。

乃遍訪古本,考正其文,並註釋其義。

而篇中分合增改之處,絕不注所據者何本,未免無徵。

其謂《老子》與六經相發明,亦蘇轍之緒論。

每章註釋之後又有附解,則其弟與宗所續,與高之注成於雍正甲寅,與宗之解成於乾隆戊辰。

據與宗自跋,仍其兄之餘意雲。

△《讀道德經私記》·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縉撰。

縉字大紳,吳縣人。

是書以《易》義解《老子》。

前有自序曰:釋《老子》者多矣,別於諸子方外與《易》相出入者私記之。

蓋其大意欲於諸注之外獨標新義。

然晉人清談,實合《老》、《莊》與《易》為一。

王弼以《老子》解《易》,人人類能言之。

即三語掾之故實,亦非僻事也。

△《道德經懸解》·二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黃元御撰。

元御有《周易懸象》,已著錄。

是書多以養生家言訓釋《老子》,於原文章次多所變更,字句亦多有竄亂。

謂之改本《老子》可也。

△《列子辨》·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康熙後壬寅自序,署其號曰復堂,不知何許人也。

其注用林希逸口義本稍為刪削,而間附以劉辰翁評。

卷首凡例稱,《列子》刻本,書肆絕少。

此特借抄,其中必多訛字云云。

則亦寒鄉之士,罕睹舊籍者矣。

其辨論大旨,謂《漢·藝文志》載《列子》八篇,典午之禍,典籍蕩然。

六朝清談之士,依傍《藝文志》所云而妄托之。

然其所證據,特以文句臆斷之耳。

考《柳宗元集》有《辨列子》一篇,摘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後,然特謂其不免增竄,不以為偽也。

高似孫《緯略》頗以《史記》無傳為疑,又疑其出於後人之薈萃,然未敢定為誰氏作也。

是編漫無所據,竟毅然斷其出於六朝。

極詆其文詞之惡,以硃筆勒其旁者,不一而足。

文詞工拙,姑置無論。

第考東晉光祿勳張湛所注,已疑其言鄭穆公以後事,與劉向所云鄭穆公時人者不合,則書在東晉以前審矣。

作者未見湛注,遂以為出自六朝耳。

觀其批篇首將嫁於衛句雲,嫁字諸書所無,但此書率多訛字,嫁或家字之訛。

不知《爾雅釋詁》曰:嫁,往也。

郭璞注引方言曰:自家而出謂之嫁,猶女出為嫁。

古訓炳然,乃橫生揣度,其空言臆斷可知矣。

△《莊子通義》·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朱得之撰。

得之有《宵練匣》,已著錄。

此書以為《莊子》之書命辭跌宕,設喻險奇,人多謂其荒唐謬悠,不知異者辭也,不異者道也。

故為作通義,並加旁注以詳釋之。

先是,宋鹹淳間錢塘道士褚伯秀嘗作《義海纂微》,未行於世。

王潼錄其遺稿以授得之,得之因附刻於每段之下,先列《通義》,次及《義海》。

前有得之自序。

案伯秀《義海纂微》,采掇詳博,今原本尚存,已著於錄。

得之所解,議論陳因,殊無可采。

至於評論文格,動至連篇累牘,尤冗蔓無謂矣。

△《解莊》·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陶望齡撰。

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會稽人。

萬曆癸丑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

謚文簡。

事跡附見《明史·唐文獻傳》。

是編僅寥寥數則,歸安茅兆河取與郭正域所評合刻之,均無所發明。

△《南華經副墨》·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陸西星撰。

西星字長庚,號方壺外史,不知何許人。

焦作《莊子翼》,引西星之說頗多,則其人在以前。

書首有其從子律序,作於萬曆戊寅,則與相距亦不遠也。

是書編次,一依郭象本,而以天道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八字分標八卷,每篇逐節詮次。

末為韻語,總論一篇之旨。

其名副墨,即取大宗師篇副墨之子語也。

大旨謂南華祖述道德,又即佛氏不二法門。

蓋欲合老、釋為一家。

其言博辨恣肆,詞勝於理。

其謂天下篇為即《莊子》後序,歷敘古今道術,而以己承之,即《孟子》終篇之意,則頗為有見。

故至今注《莊子》是篇者,承用其說雲。

△《讀莊小言》·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文德翼撰。

德翼有《宋史存》,已著錄。

此書就《莊子》諸篇隨筆記其所得,然未能拔奇於舊注之外。

△《藥地炮莊》·九卷(內府藏本)

明方以智撰。

以智有《通雅》,已著錄。

是編乃所作《莊子解》。

藥地者,以智僧號也。

以《莊子》之說為藥,而己解為藥之炮,故曰炮莊。

大旨詮以佛理,借洋恣肆之談,以自攄其意。

蓋有托而言,非《莊子》當如是解,亦非以智所見真謂《莊子》當如是解也。

△《古今南華內篇講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題林屋洞藏書,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時代。

卷一為南華旨要,皆言注《莊》之大旨。

其第五節雲,洞庭今日首提虛用,其言何徵,亦惟得宗印於莊先師。

卷二以《莊子》寓言一篇升冠於諸篇。

前有小序雲,洞庭山縹緲峰林屋洞天夢蝶易師從蕙老農學《易》於天都峰,嘗會門弟子詳說南華反約旨要,弟子三林輩因記錄師語,著為成書。

而《南華旨要》中又有《莊子》至今二千年語,以長歷推之,當為明末國初人也。

卷三為逍遙游。

卷四為齊物論。

卷五為養生主。

卷六為人間世。

卷七為德充符。

卷八為大宗師。

卷九為應帝王。

卷十為天下。

蓋以寓言為《莊子》前序,以天下為《莊子》後序,而內七篇之次第亦先後不同。

其說以郭象注為今本,以向秀注為古本。

然秀注《經典釋文》尚引之,而陳氏《書錄解題》已稱亡佚,宋以來諸家書目皆不著錄,不知何由見之。

且古人一書無兩序,其有序者必附於末,最可考者,《呂氏春秋》之序在十二紀末,《史記》自序、《漢書序傳》、揚雄《太玄》、《法言》、王符《潛夫論》、袁康《越絕書》,下至劉勰之《文心雕龍》諸序,亦皆在書末。

此以前序、後序指為古本,是用後世之例推測三代,其為依托無疑。

又《唐書·藝文志》稱唐天寶元載尊《莊子》為《南華真經》,而此乃雲加之南華之名,吾茲未之聞焉。

意者郭子歟,向子歟,其在後之人歟?吾無聞焉耳矣。

烏在其見古本也。

△《南華評注》·(無卷數,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坦撰。

坦字方平,號一,泰安人。

是書成於康熙戊午。

自序謂廣求古注數十餘家,采其簡當,刪其繁蕪,又參以己意,為之評釋,別為或問十條列於卷首。

今案其書,分段加評,逐句加注,皆不言本某家之古注。

其注似徐增之說唐詩,其評亦如金人瑞之評《西廂記》、《水滸傳》而已。

觀其或問第二條,以《莊子》為風流才子,可知其所見矣。

△《莊子解》·三卷(內府藏本)

國朝吳世尚撰。

世尚,貴池人。

是編成於康熙癸巳,所說止《莊子》內七篇。

大旨引《莊子》而附之儒家,且發揮其文字之妙。

觀其目錄後附記,稱向來解《莊子》者惟林西仲可觀,但有不盡洽乎文義者,是不知古有向、郭;又開卷即雲《莊子》自名其書曰《南華經》,是並《唐書·藝文志》亦未考也。

△《南華通》·七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嘉淦撰。

嘉淦有《春秋義》,已著錄。

是編取《莊子》內篇,以時文之法評之。

使起承轉合,提掇呼應,一一易曉,中亦頗以儒理文其說。

△《南華本義》·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林仲懿撰。

仲懿不知何許人。

是編只注《莊子》內篇,語多附會。

如釋逍遙游以北冥有魚為太極靜而生陰,化而為鵬為太極動而生陽,以南冥北冥為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之類,皆強生意見。

其餘詮釋,亦多類金人瑞、徐增之流。

△《南華簡鈔》·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廷槐撰。

廷槐字立三,號笠山,會稽人。

雍正庚戌進士。

是編於《莊子》內篇全錄其文,外篇雜篇頗有刊削,漁父、盜跖、讓王、說劍之屬則全篇刪之。

每篇各為詳注。

其論文論理,純以妙悟不測為宗。

大抵原本禪機,自矜神解也。

△《南華模象記》·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世犖撰。

世犖字無夜,錢塘人。

乾隆甲子舉人。

其學以禪為宗,因以禪解《莊子》。

以天下篇為《莊子》自序,以寓言篇為開宗第一為首卷,如林屋洞南華講錄之說。

其下則悉取外篇之文附內七篇之後,亦明人移掇《管子》、《晏子》之意。

其篇目皆依佛經之例,以內篇之名標曰某品某品,刪去盜跖、漁父、說劍三篇,又刪去蔣閭{勉}數段。

每篇之首,各為宗旨,敘其所以分並之故。

昔蘇軾撰《莊子祠堂記》,欲刪漁父、盜跖等篇,然不過托之文字,非真有刪本。

今則分割並附,又多所芟,是直修改《莊子》,非註釋《莊子》矣。

△《觀老莊影響論》·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釋德清撰。

德清字登印,全椒人。

即當時所稱憨山大師者也。

其書多引佛經以證老、莊,大都欲援道入釋,多惝恍恣肆之言。

以其借老、莊為名,故姑附之道家。

其曰影響論者,取空谷傳聲,眾響斯應之義也。

△《周易參同契註解》·三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張位撰。

位有《問奇集》,已著錄。

是書章次,一依陳致虛本而別為之注。

大抵參取諸家之說,以己意發明之。

其震庚、兌丁諸圖,及上、下弦諸圖,則皆位所補入也。

△《參同契章句》·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光地撰。

是書前有自序,謂《參同契》者,參之而同契也。

三相類者,三字之義疏爾。

魏氏作《參同契》,自以為闕略未備,復作《三相類》一篇,互相解剝,而二千年未有知者。

心之不達,則竊易舊簡以就膚見。

故此書獨無完編,惟《漢魏叢書》所載似是原本,間有竄互不多也。

獨其不知中斷二書及截立標題,亦庸末者之妄云云。

蓋據篇末《參同契》者以下有今更作此命《三相類》之文,考《舊唐書·經籍志》載《周易參同契》二卷,《周易五相類》一卷,並注魏伯陽撰。

三五字形相近,未詳孰是,然足知伯陽原有此二書也。

明楊慎稱或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參同契》,魏伯陽所著上、中、下三篇,後序一篇,徐景休《箋注》亦三篇,後序一篇,淳於叔通《補遺三相類》二篇,後序一篇,合為十一篇。

其說頗怪。

慎好偽托古書,疑其因《唐志》之言,別《三相類》於《參同契》,造為古本,光地是書又陰祖其說。

惟慎以《三相類》為淳於叔通《補遺》,光地則以為亦伯陽著,與《唐志》相合,較為有本耳。

書中分章,大概亦與楊本同,惟不載徐景休《箋注》,又厘《三相類》為三篇,而於二書之後各列爐火說一篇,與楊本異。

則不知光地又何所據也。

△《參同契注》·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兆成撰。

兆成字宜赤,上虞人。

案《浙江遺書目錄》,載有兩陳兆成。

其作《太極圖說註解》者,稱為常熟陳兆成,康熙初人。

作此書者,稱為上虞陳兆成。

然《太極圖說註解》末有乾隆戊辰兆成子魯附記凡例,稱是書與《參同契》互有異同,是刻可分為二,可合為一云云。

則似乎二書又出一人,疑不能明也。

其書盡廢諸家舊注,獨以文義推尋,分《參同契》為三篇。

以補塞遺脫為後篇,亦分為三,與前篇相配。

又統分為二十九章。

大旨謂首篇專明易理,御政章乃言人君治世之事,即易之神化流通處,其後乃配以服食之法,而總不外乎易之中。

又自作釋例一篇附於末,反覆推闡,其說頗詳。

△《古文周易參同契注》·八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袁仁林撰。

仁林字振千,三原人。

是編以《參同契》舊注往往各自為說,反增障礙。

因為隨文解義,凡書中借喻之語,悉以身所自具者指明之。

書成於雍正壬子。

其曰古文者,蓋據楊慎所稱石函本雲。

△《古參同契集注》·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吳龍撰。

吳龍字紹聞,南昌人。

雍正癸卯進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

是集前有自序,稱《參同契》自明楊慎掘地得原本,經傳始分,因本元俞琰發揮而為是注。

前載慎序,謂《參同契》書隋、唐經籍志是書原未著錄,蓋據《讀書志》之說。

考《舊唐書·經籍志·五行類》有《周易參同契》二卷,魏伯陽撰;《周易五相類》一卷,亦魏伯陽撰。

《新唐書·藝文志》同。

晁氏所說,未免失考。

慎述之,亦為沿誤。

至慎所稱古本,雲掘地得之石函,夫文字托於金石,尚不免剝蝕銷泐,石函所藏,如在彭曉以後,則五代至宋,不應無一人見之,至明始出。

如在彭曉以前,則絹素紙札,入土五六百年尚完全無闕,有是理耶?至俞琬之發揮,實不及彭曉、陳致虛所注。

獨據以為本,亦未為確論也。

△《枕中書》·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晉葛洪撰。

考隋、唐、宋藝文志但有《墨子枕中記》及《枕中素書》,而無葛洪《枕中書》。

此本別載《說郛》中,一名元始上真眾仙記,而《通志》所列《元始上真記》無眾仙字,似亦非此書。

書中說多謬悠。

若稱太昊氏治岱宗山,顓頊治恆山,祝融氏治衡霍山,黃帝治嵩高山,金天氏治華陰山,堯治熊耳山,舜治積石山,禹治蓋竹山,湯治元極山,武王為田極明公,漢高祖、光武為四明賓友之類,已屬不經;至謂元始天尊與太玄玉女通氣結精,遂生扶桑大帝、九天玄女,誕妄尤甚。

又在真靈位業圖諸書之下,其出後人偽撰無疑也。

△《真靈位業圖》·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梁陶宏景撰。

宏景有《真誥》,已著錄。

《真誥》見於唐、宋志,朱子謂其竊佛家至鄙至陋者。

此書杜撰鑿空,又出《真誥》之下。

其用緯書靈威仰、赤怒、曜魄寶、含樞紐之名,已屬附會,而易葉光紀為隱侯局,尤為無據。

至以孔子為第三左位太極上真公,顏回為明晨侍郎,秦始皇為酆都北帝上相,曹操為太傅,周公為西明公,比少傅,周武王為鬼官北斗君,則誕妄殆不足辨。

王世貞、胡震亨乃取《真誥》及玉檢大錄諸書詳為考核,殆亦好奇之過矣。

△《冥通記》·四卷(內府藏本)

梁周子良撰。

《隋志》作一卷,《宋志》作十卷,與今本皆不同。

然第四卷目錄末雲,大凡四卷真本書雜色合六十五番,或真或草行,所言乃與今本合,則《隋志》、《宋志》均誤也。

首有陶宏景所作《子良傳》,稱子良字元龠,本汝南縣人,寓居丹陽。

年十二,從宏景於永嘉,受仙靈《老子》五千文,西嶽公禁虎豹符。

十一年從還茅山,受《五嶽圖》三星內文。

十四年乙未歲五月二十三日,遂通真靈。

後一年卒,年二十。

其說荒誕不經。

此書所記遇仙之事,起乙未五月十三日,至丙申七月末,逐日縷載,亦宏景《真誥》之流也。

然其文頗古雅,時有奧字。

黃生義府第二卷末附此書訓釋一篇,如治堂為道士之居,彌淪為夢魘,道義為道友,婁羅一作縷,猶言委曲。

水湯讀為蕩,謂以水滌器。

道子為弟子,約尺為壓書尺,五尺為床之別名,孔孔為夢魘鼻中作聲,區字即甌字,角家為風角家,壇靖皆為修道之所,屐之音洛官反,為二屐相疊,庹為橫展兩臂,乙為以墨滅字,甲乙告之為次第,請為以財事神,登為登時,屏檔為安置,傳寫誤從木,畔等為同伴,扇削為起屋犯鬼神禁忌,靖欞為道室之窗,輔病為口頰病。

各有考證,亦頗賅洽。

惟薰陸為乳香,則可不必箋注耳。

△《金丹詩訣》·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唐純陽真人呂巖撰,宋峰散人夏元鼎編。

元鼎即作《陰符經講義》者也。

卷中詩句皆言坎離交媾,嬰兒奼女,道家修養之術。

其上卷末附載留題詩六首,厲鶚《宋詩紀事》亦采錄之,然巖本唐人,其詩殊不類唐格。

下卷歌行尤鄙俚。

且唐人棋路,黑白各百五十,故《棋經》有枯棋三百之語。

此所載下棋歌中乃稱因看黑白,愕然悟頓,曉三百六十路,又窯頭坯歌內有君不見洛陽富鄭公,說與還丹如盲聾,又不聞三衢趙閱道,參禪作鬼終不懊之句,是直為入宋作矣。

殆羽流所依托歟?下卷末附南嶽遇師本末,亦題夏元鼎編,述元鼎遇赤城周真人指示得道事。

考《蓬萊鼓吹附錄》,稱元鼎博極群書,屢試不第。

應賈、許二帥幕,出入兵間。

至上饒,夜感異夢,棄官入道。

至南嶽祝融峰,得遇異人傳授。

亦道家荒誕之言,不足信也。

△《韓仙傳》·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唐瑤華帝君韓若撰。

篇中自序,祖為韓仲卿,父為韓會,叔父為韓愈。

即世俗所傳韓湘事。

然湘字北渚,不識何以稱韓若也。

傳中自稱遇呂洞賓傳授得道。

考呂巖為呂渭之孫,當在湘後,何以湘轉師之?又《太平廣記》載解造逡巡酒,能開頃刻花,及牡丹瓣上現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句,稱為愈之疏從,自江淮來者,不雲即湘;而愈集秦嶺藍關一詩題雲,示侄孫湘,亦不雲侄;與此傳皆不合,其為偽托明矣。

元陳櫟跋《韓昌黎畫圖》一篇,辨湘事甚詳,見所作《定宇集》中。

△《西山群仙會真記》·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華陽真人施肩吾撰。

肩吾字希聖,洪州人。

唐元和十年進士。

隱洪州之西山,好事者以為仙去。

此書中引海蟾子語。

海蟾子劉操,遼時燕山人,在肩吾之後遠矣。

殆金、元間道流所依托也。

其書凡五卷,卷各五篇。

曰識道、識法、識人、識時、識物;曰養生、養形、養氣、養心、養壽;曰補內、補氣、補精、補益、補損;曰真水火、真龍虎、真丹藥、真鉛汞、真陰陽;曰煉法入道、煉形化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煉道入聖。

其大旨本於《參同契》,附會《周易》,參以《醫經》。

戒人溺房帷,餌金石,收心斂氣,存神固命,有合於清淨之旨,猶道書之不甚荒唐者。

△《仙苑編珠》·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舊本題唐王松年撰。

松年,天台道士。

《文獻通考》作唐人,然書中有梁開成二年事,則已入五代矣。

是書以古來聖帝明王並在仙籍,與後世修真好道者並數,得三百餘人。

仿《蒙求》體,以四字比韻。

撮舉事要,而附箋注於下。

《通考》作二卷,又序文及《通考》所舉人數,皆與今書不符。

或後人有所附益歟?

△《道教靈驗記》·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蜀杜光庭撰。

光庭有《了證歌》,已著錄。

其書歷述奉道之顯應,以自神其教。

凡宮觀靈驗三卷,尊像靈驗二卷,天師靈驗一卷,真人王母等神靈驗一卷,經法符錄靈驗三卷,鐘磬法物靈驗一卷,齋醮拜章靈驗二卷。

以光庭自序及宋徽宗序考之,尚闕五卷。

張君房《笈七簽》亦載此書,僅六卷一百十八條,又節刪之本,更非其舊矣。

陶岳《五代史補》載,光庭,長安人,僖宗時應九經舉不第,嘗從道士潘尊師游。

會僖宗求可領蜀中道教者,潘薦光庭。

遂奉詔披戴,賜號廣成先生。

而《青城山志》載元符中彭崇一序,則雲光庭字賓聖,京兆杜陵人,與鄭雲更應百篇舉不第,入天台為道士。

扈僖宗入蜀,留居青城以卒。

其說小異,未詳孰是,然其為由儒入道則同。

故所述皆嫻於文字,較他道家之書詞采可觀。

惜其純為神怪之說,不足據為典要耳。

舊本題曰唐人。

考朱子《通鑒綱目》書王建以道士杜光庭為諫議大夫,而光庭《廣成集》中又有謝戶部侍郎表,則非惟入蜀,且仕蜀矣。

故今改題焉。

△《神仙感遇傳》·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蜀杜光庭撰。

記古來遇仙之事。

《笈七簽》所載凡四十四條,此本凡七十五條。

然第五卷末尚有闕文,不知凡佚幾條也。

△《墉城集仙錄》·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蜀杜光庭撰。

記古今女仙凡三十七人。

雲墉城者,以女仙統於王母,而王母居金墉城也。

張君房《笈七簽》所載,與此本互異。

然此本前數卷皆襲《漢武內傳》、陶宏景《真誥》之文,真偽蓋不可知。

疑君房所錄為原本,而此本為後人雜摭他書砌合成編。

然均一荒唐悠謬之談,真偽亦無足深辯耳。

△《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蜀杜光庭撰。

首仙山,次五嶽,次十大洞天,附以青城山,次五鎮海瀆,次三十六精廬,次三十六洞天,次七十二福地,次靈化二十四,皆神仙幻之言。

故雖紀山川,不隸之地理類焉。

△《洞仙傳》·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晁、陳諸家書目皆未著錄,然《太平廣記》嘗引之,《笈七簽》第十卷第十一卷亦全載其文,則宋以前人作也。

所錄自元君迄姜伯,凡為傳七十有七。

△《集仙傳》·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書錄解題》載《集仙傳》十二卷,曾造撰。

稱其書記岑道願而下一百六十二人。

今《說郛》所載,雖非完本,然與此書體例迥殊,知非造作。

焦《國史經籍志》載《集仙傳》十卷,亦不著撰人名氏。

書抄本刊本皆多訛誤,豈十字下脫一五字歟?此書所載皆唐事,每條各注出典,如《太平廣記》之例。

以《廣記》核之,無不符合,蓋即好事者從《廣記》鈔出耳。

△《無上秘要》·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讀書志》載此書,稱元始天尊說。

《藝文志》止七十二卷,不知何時析出二十三通。

此本僅數十則,前後雜亂無次第,不特非七十二卷之舊,即所謂二十三通者亦不可復辨。

卷內引司命東鄉君語,又列張子房司馬季主諸人,疑非晁公武所見之本,或後人襲原書之名,剿他書以成編也。

其大旨推演屍解之術,而屍解之術在煉錄形靈丸。

又雲,屍解者,當遺腳一骨以歸三官,餘骨隨身而遷,男留左骨,女留右骨。

又有火解、兵解諸術,俱怪誕不經。

△《胎息經》·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幻真先生注,不著名氏,亦不著時代。

經與注似出一人。

大旨本《老子》谷神不死一章,而暢發其義。

△《疑仙傳》·三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舊本題隱夫玉簡撰,不著名氏。

諸書或引作王簡,字形相似,莫能詳也。

亦不著時代。

中卷朱子真趙穎一條,稱鑾輿將幸蜀,忽失子真,穎服其藥,果得二百餘歲。

考唐玄宗、僖宗皆嘗幸蜀,即以玄宗幸蜀計之,自天寶十四載乙未下推二百餘年,亦當乾德開寶之間,知為宋人所撰矣。

所錄凡二十二人,皆開元以後事。

前有自序,稱不敢便以神仙為名,因目之曰《疑仙傳》。

其詞皆冗沓拙陋,或不成文,殆粗知字義者所為。

雖宋人舊本,無足采錄也。

△《翊聖保德傳》·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王欽若撰。

欽若爵裡事跡具《宋史》本傳。

初,澶淵之役,欽若忌寇准功,以孤注之說進。

真宗以為恥,乃謀以符命誇四裔。

於是天書之事起,東封西祀,諸說並興。

欽若嘗自言少時見天中赤文成紫薇二字,復於褒城道見異人,告以他日當位至宰相。

視其刺,乃唐裴度。

自以為深達道教,遂創修醮儀,領校道書,凡增六百餘卷。

復自著道書數種,此傳其一也。

傳中所言翊聖真君降民張守真家,太祖、太宗皆崇信之,事殊怪妄。

蓋自張魯之教有三官,天、地之外獨有水官,而木、金、火、土不與,故道家獨尊玄武。

此所謂翊聖真君,即玄武也。

欽若小人,借神怪之說以固寵,不足多責。

至著而為書,則無忌憚之甚矣。

△《案節坐功法》·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陳摶撰。

所論坐功治病之法,分案節氣行之。

《宋史·藝文志》不著錄,蓋後人托名也。

△《極沒要緊》·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公是先生撰。

公是先生,宋劉敞別號也。

錢曾《讀書敏求記》曰:《極沒要緊》一卷,即劉原父弟子記也。

於時人或書名,或書字,蓋以微旨別其人之賢否。

案公是先生《弟子記》載晁公武《讀書志》,曾所述,即公武之語。

然其書尚有傳本。

今別著錄此書,皆采掇郭象《莊子注》語,聯綴成文,與《弟子記》迥別,不知曾何以合為一書。

豈曾所見別一本,而此為好事者所依托歟?《弟子記》本屬儒家,此書既剽《莊子注》,則道家言矣。

故附存其目於道家,而辨其偽妄焉。

△《三洞群仙錄》·二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陳葆光撰。

葆光,江陰道士。

是書采摭古來仙人事實集為四字儷語,而自注之。

蓋王松年《仙苑編珠》之續。

然所載但取怪異,不盡仙人事也。

△《道門定制》·十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前五卷為西蜀道士呂玄素撰。

所載皆齋醮中表狀文牒之式,兼及符,有淳熙戊申自序。

後六卷為玄素門人呂太煥所補,兼錄政和玉音長吟法事、短吟法事及道君自製道詞,有嘉泰辛酉自序。

皆道流以意為之,自神其教者也。

玄素書作於孝宗時,太煥書作於寧宗時。

而第五卷中有大元國鄉貫字樣,殆元代刊刻,又有所附益,非復二呂之舊。

然本書既純構虛詞,則增竄亦不足詰,同歸於誕而已矣。

△《梅仙觀記》·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宋楊智遠編。

智遠,仙壇觀道士,其始末未詳。

是編記漢梅福仙跡。

首列梅仙事實,不著撰人。

稱自漢至今凡二十二丙寅,自元始中至今貞元二年丙申,計一千二百五十九年,則當為唐人作。

然其文前列福王莽時所上書,全錄《漢史》,自變名為吳門市卒以下備言煉丹遇魔,逢師舉之事,其詞甚鄙,至稱王莽為國舅,殆粗野道流所依托也。

次列羅隱碑及蕭山明、蕭泰來題後。

次列宋敕誥。

次列宋人讚詞及題詠,有後林李義山詩一首。

考厲鶚《宋詩紀事》,宋別有李義山,非唐之商隱也。

蕭山明碑陰文稱鹹淳六年六月朔,則此書成於度宗時矣。

△《延壽第一紳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宋愚谷老人撰,不著名氏。

其論攝生以絕欲為第一義,力辟三峰采戰之術。

所引前人緒論居多,中及儲泳疑說,則其人當在南宋末也。

△《廣胎息經》·二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但題為宋人。

然第二十一卷中引羅洪先、陳獻章語,則明代道流所作,題宋人者妄矣。

其書皆稱養浩生問而丹庭真人答,分卻病、延年、成真、了道四部,論吐納之法兼及容成之術,非道家正傳也。

△《玄學正宗》·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俞琬撰。

上卷列經傳及儒先之說,以闡明《周易》坎離水火之旨;下卷載賦詩各一首,名《易外別傳》,附於《周易集說》之後;後又附以琬所解呂巖《沁園春調》及《陰符經》,總名《玄學正宗》。

案宋張伯端《悟真篇》自序曰:世之人以心腎為坎離,配肝肺為龍虎。

皆日月失道,鉛汞異爐,慾望還丹,必無所就。

今琰之言乃曰子時曰坎卦,腎氣生。

午時曰離卦,心氣生。

又曰,內煉之道至簡至易,惟欲降心火於丹田耳。

與伯端之言乃截然相反。

又琬《陰符經注》本自為一書,《易外別傳》亦別有一書,今以《陰符經注》併入此編,而所謂《易外別傳》者又止一詩一賦,不應兩書同名。

蓋道流采合琬書,成帙,非所手著也。

△《爐火鑒戒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宋俞琬撰。

琬所著書,多闡明玄學。

此書專為言外丹爐火者而發。

以為為之者未必成,而致禍者十居八九,歷引古今事跡及前人議論以為鑒戒。

自序謂兵後稿不復存,姑舉其略。

今核其文,即所作《席上腐談》第二卷之下半卷。

曹溶割裂其文,別為一書,收之《學海類編》中。

然琬原有此書,特以散佚不完,附其大概於《席上腐談》中。

溶摘出別行,較所收鑿空贗造之書,別立書名人名者,尚屬偽中之真矣。

△《華山志》·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金王處一撰。

處一始末未詳。

前有大定癸卯泥陽劉大用序。

其書皆載華山神仙故事。

蓋道藏之餘文,非地誌之正體,故隸之道家類焉。

△《海瓊傳道集》·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廬山太平興國宮道士《洪知常集》。

前有陳守默、詹繼瑞序,稱乙亥之秋,遇其師白玉蟾於武夷山。

戊寅之春,復於廬山相會,有道友洪知常,字明道,號故離子云云。

白玉蟾即葛長庚,宋末道士。

則所謂乙亥者為宋德元年,所謂戊寅者為元至元十五年,知常蓋元人矣。

其書稱白玉蟾所傳凡二篇,一曰金丹捷徑,一曰鉤鎖連環經。

文詞鄙倍,殆村野黃冠所依托。

前有錢曾名字二印,篆刻醜惡,亦庸劣書賈所贗造也。

△《攝生消息論》·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元邱處機撰。

處機,登州棲霞道士。

為全真之學,自號長春子。

嘗應元太祖召,入西域。

還燕,居長春宮。

事跡具《元史·釋老傳》。

此書皆言四時調攝之法,其真出處機與否無可證驗。

考處機答元太祖之問,亦止以節欲保躬,無為清淨為要,與此書頗相發明,或有所受之。

亦未可知。

然曹溶《學海類編》所收偽本居十之九,不能不連類疑之耳。

△《中和集》·三卷、《後集》·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李道純撰。

道純字玄素,號清,都梁人。

又自號瑩蟾子。

是書乃其門人蔡志頤所編次。

題曰《中和集》者,蓋取其師靜室名也。

前集上卷曰玄門宗旨,曰畫前密意,中卷曰金丹秘訣,下卷曰問答語錄,曰全真活法。

後集上卷曰論,曰說,曰歌,中卷曰詩,下卷曰詞,曰隱語。

大旨盡辟一切爐鼎服食修煉之說,歸於沖虛渾化,與造化為一。

前有大德丙午杜道堅序,蓋世祖時人也。

△《三元參贊延壽書》·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李鵬飛撰。

鵬飛至元間人。

自稱九華澄心老人。

所言皆攝生之事,凡節嗜欲,慎飲食,神仙導引之法,俚俗陰陽之忌,因果報應之說,無不悉載。

其說頗為叢雜,要其指歸,則道家流也。

前有自序,亦稱得之飛來峰下道士雲。

△《修真捷徑》·九卷(內府藏本)

元余覺華撰。

覺華字榮甫,建安人。

其書成於至元中。

輯道家服氣煉神歌訣,論皆篤實。

大旨闡發谷神不死之說者也。

△《金丹大要》·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陳致虛撰。

致虛有《周易參同契分章注》,已著錄。

金丹二字,其源即出於《參同契》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之語。

自唐人專以金石爐火為丹藥,服之反促其生,是循名而失其實也。

致虛是書,猶不失魏氏之本旨。

其牽合老、莊、佛氏之書,皆指為金丹之說,則未免附會。

學術各有源流,非惟佛、道異塗,即道家不能概以一軌也。

△《清微仙譜》·一卷、《附錄》·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陳采撰。

采,建安道士。

是書自序,道教啟於元始,一再傳至老君,分為四派,曰真玄,曰太華,曰關令,曰正一。

十傳至清微侍元昭凝元君,復合於一。

元君,零陵女子也。

繼是八傳,至混隱真人南公。

南公傳雷黃先生,黃傳之於采,因著是譜。

其所序四派傳授,亦不甚明瞭。

大概今所云全真者,乃關令派;張道陵者乃正一派。

四派皆可以有清微之名,而采又自以會合四派別為清微派也。

後附道跡靈仙記一卷,上清後聖道君列記一卷,洞玄靈寶三師記一卷,每卷各編為一、致一、有一、有二等號。

蓋自道藏抄出別行者也。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三卷、附《終南山說經台歷代仙真碑記》·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元道士李道謙編。

《終南山說經台歷代仙真碑記》,元道士朱象先編。

終南山樓觀為尹喜故居,故其徒目曰祖庭。

是編載歷代羽流居是觀者。

道謙所編,皆金、元人。

象先所纂,則自尹喜而下,周、漢以來人也。

象先自跋雲,樓觀先師傳者,尹喜之弟尹軌所撰。

至唐有尹文操者,續紀三十人,各列一傳,為書三卷。

今碑記僅一卷,而有三十五人。

蓋象先節錄文操所傳,又增入文操等五人耳。

所言多涉神怪。

異學之徒,自尊其教,不足與辨真偽也。

△《甘水仙源錄》·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道士李道謙撰。

自老子言清靜,佛言寂滅,神仙家言養生術,而張魯等教人以符祈禱之事,四者各別。

至金源初,咸陽人王嘉棄家學道,狀若狂疾。

正隆中自稱遇仙人於甘河鎮,飲神水,疾愈,遂自號重陽子。

大定中聚徒寧海州,立三教平等會,以《孝經》、《心經》、《老子》教人諷誦,而自名其教曰全真。

元興之後,其教益盛。

都《三餘贅筆》曰:今之道家,有南北二宗。

其南宗者謂自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漢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巖、遼進士劉操,操授宋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白玉蟾,玉蟾授彭侶。

其北宗者謂呂巖授金王嘉。

嘉授七弟子,其一邱處機,次譚處端,次劉處玄,次王處一,次郝大通,次馬玨及玨之妻孫不二。

此外又有所謂全真者,其名始嘉。

蓋嘉大定中抵寧海州,馬玨夫婦築事之,題曰全真。

由是四方之人凡宗其道者,皆號全真道士云云。

其說甚詳,然孰見其授受乎?厥後三教歸一之說,浸淫而及於儒者。

明代講學之家矜為秘密,實則嘉之緒餘耳。

是書作於至元中,集文士所為碑記詩歌,合為此編。

以其源出重陽子,故取甘河鎮神水之事名焉。

△《玄品錄》·五卷(兩淮監政采進本)

元張雨撰。

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別號貞居子,錢塘人,宋崇國公九成後也。

年二十餘,棄家為道士。

往來華陽、右間,自稱句曲外史。

能詩詞,工書翰,當時虞集、楊維楨亟稱之。

是編載歷代道家者流,起周訖宋,列為十品,曰道品、道權、道化、道儒、道術、道隱、道默、道言、道質、道華,得百三十五人。

然書名玄品,自應以清淨為宗,故曹參、張良之流可以類入。

至於神仙方士,別自成家;隱士逸人,各為一傳;溷而一之,已昧老氏之宗。

乃至范蠡權謀之士,鬼谷捭闔之師,亦復借材,未知其可。

羅雖富,難免蕪雜之譏矣。

又雨自序中稱題曰《玄史》,今標題之目與序不同,豈書後改名,而序則偶未及改歟?

△《徐仙翰藻》·十四卷、附《贊靈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不著編輯者名氏。

前有至元乙未福州教諭周壯翁序,似元時舊本矣。

所載皆唐末徐溫二子知證、知諤詩文,稱降神於閩所作,然不言其所自來。

考第三卷塞謗文中有今之箕筆語,乃知皆附乩書也。

考倪岳集有《正祀典疏》,其第十條雲,金闕上帝、玉闕上帝。

謹案《大明一統志》,福州府閩縣南舊有洪恩靈濟宮一所,祀二徐真人,即今之金闕、玉闕二真人也。

真人五代時徐溫子,曰知證,封江王;曰知諤,封饒王。

常提兵定福建,父老戴之,圖像以祀,宋賜今額。

又考御制碑文雲,太宗文皇帝臨御之十有五年,適遇疾弗愈,百藥罔效。

或有言神靈驗者,禱之輒應,脫然卒復。

於是大新閩地廟云云。

又《春明夢餘錄》載劉健革除濫祀疏雲,謹案正史載徐溫養子知誥篡偽吳王,楊氏諸子皆為節度使。

知證夭死,知諤病死。

五代石晉時無故立廟,稱之為神。

成化末年,加為上帝云云。

是徐仙之祀肇於晉,顯於宋,而大盛於明。

此書元人輯之,明人刊之,蓋有以矣。

後附《贊靈集》四卷,皆頌神之文,其中無一知名者。

蓋未有端人正士肯列名於此等書也。

△《周顛仙傳》·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太祖高皇帝御制,紀周顛仙事跡。

顛仙,建昌人。

少得狂病,其蹤跡甚怪。

初謁太祖於南昌,隨至金陵。

後從征陳友諒,旋即辭去。

友諒既平,太祖遣使往廬山求之不得。

洪武二十六年,太祖親制此傳,命中書舍人詹希庾書之,勒石廬山。

後人錄出別行,並附以太祖御制祭天眼尊者文一首,群仙詩及亦腳僧詩各一首。

《明史·方技傳》敘周顛事,即據此文也。

△《神隱志》·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寧王權撰。

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

此書多言神仙隱逸攝生之事。

權本封大寧,為燕王所劫,置軍中,使草檄。

永樂元年,改封南昌。

會有謗之者,乃退講黃、老之術,自號瞿仙,別構精廬,顏曰神隱,並為此書以明志。

永樂六年上之。

蓋借此韜晦以免患,非真樂恬退者也。

△《修齡要指》·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冷謙撰。

謙字啟敬,嘉興人。

洪武初官太常協律郎。

世或傳其仙去,無可質驗也。

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

所言皆養生調攝之事,如十六段錦、八段錦之類,匯輯成編。

疑亦依托。

△《鶴林類集》·(無卷數,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道士郭本中、步履常同編。

以述其師周玄真之靈異者也。

玄真字元初,吳縣人,居玄妙觀。

以雨祈禱頗有應驗,故一時文士多以詩文投贈。

本中等因萃為是編。

又以玄真所授五雷法本於宋道士王文卿、莫起炎二人,故卷首先列二人繪像及事跡碑傳像贊,以明淵源所自雲。

△《龍門子凝道記》·二卷(內府藏本)

明宋濂撰。

濂有《洪武聖政記》,已著錄。

是書乃元至正間濂入小龍門山所著。

有四符、八樞、十二微,總二十有四篇,蓋道家言也。

舊載《潛溪集》中。

嘉靖丙辰與劉基《郁離子》合刻於開封,李濂為之序。

△《實地論》·二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有永樂乙酉自序,稱養和子題。

不知何許人也。

上卷二篇,曰一宗,闡寡慾延年之旨;曰二要,言導引服食之事。

下卷二篇,曰辨惑,斥燒煉之妄;曰破邪,詆御女之非。

大旨謂清淨以葆元神為道家之實地,一切異術皆虛幻之談雲。

△《霞外雜俎》·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鐵腳道人撰。

有敖英序,稱嘉靖丁酉泊舟空灘,遇仙翁所授。

又有後跋,稱鐵腳道人姓杜氏,名巽才,魏人。

亦未詳其信否也。

所言皆養生術,大旨闡黃老恬靜之理。

△《至遊子》·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上卷凡十有三篇,下卷凡十有二篇。

大旨主於清心寡慾,而歸於坎離配合,以保長生,且力辟容成御女之術,言頗近正。

惟上篇多取佛經,而復附會以儒理,故謂顏子之不改其樂與莊子、竺乾氏皆殊塗而同歸。

《朱子語錄》謂今世佛經皆六朝文士剽莊、老以潤色之。

此編又摭釋典以為道書,蓋二氏本出一源,宜相假借。

至援儒以入之,則陋見也。

前有嘉靖丙寅姚汝循序,謂原書不著名氏。

考宋曾造號至遊子,造嘗作《集仙傳》,蓋亦好為道家言者,則似乎當為造作。

然玉芝篇首引朝玄子,注曰,陳舉寶,元人,則明人所撰矣。

毛漸傳《三墳》,世以為即出於漸;張商英傳《素書》,世以為即出於商英;然則是書也,其亦汝循所托名歟?

△《諸真玄奧集成》·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載韋編。

第一卷為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解者為黃自如。

第二卷為石泰《還源篇》,泰字得之,號杏林。

第三卷為薛式《還丹覆命篇》,式字道源,又號紫賢,嘗受訣於石泰。

第四卷為陳楠《翠虛篇》,楠號泥丸。

第五卷為《金液還丹印證圖》,序稱龍眉子,不著名氏,據林淨後序,龍眉子之師為翁葆光,即注悟真篇者。

第六卷為《白玉蟾指玄篇》,白玉蟾即葛長庚,嘗受訣於陳楠,楠受之於薛式。

第七卷為蕭廷之《金丹大成集》,廷之號紫虛。

第八卷為趙友欽《仙佛同源》,友欽即趙緣督,嘗作革象新書者。

第九卷為許遜《石函記》上下篇,遜即道家所謂旌陽真人也。

宋、元之間以仙佛著稱者,若石泰、薛式、陳楠、葛長庚之流,其源皆出於張伯端、蕭廷之、趙友欽,所言亦皆悟真篇之旨。

其仙佛同源一篇,繁稱博引,謂仙佛皆有入室求丹之事。

再傳為陳致虛《金丹大要》,其發明仙佛同源之義尤詳。

但以為即釋氏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之旨,則未知其果合否也。

△《群仙珠玉集成》·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第一卷賦二十二篇,第二卷論十七篇,第三卷歌詞六十六首,第四卷為錢道華《敲爻歌注》、李光元《海客論》。

大概忽不可究詰,其詞亦多涉於鄙俚。

△《悟真篇註解》·三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張位注。

位有《問奇集》,已著錄。

是編前有位序,謂《悟真篇》自葉文叔著外傳,紊亂真經,使學者愈增惑誤。

故分此書為三,而又撰直指、詳說、三乘秘要諸論,附於卷末。

△《玉洞藏書》·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堪撰。

堪號楚愚,應城人。

書首何思沛序,稱其屢失利於棘闈,則嘗為諸生也。

是書成於萬曆壬子。

前二卷取宋張伯端《悟真篇》,句為箋釋,而附以諸仙修煉之說,後二卷則注漢魏伯陽《參同契》、《三相類》。

其以《三相類》為淳於叔通作,用楊慎本也。

△《黃白鏡》·一卷、《續黃白鏡》·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文燭撰。

文燭字晦卿,自號夢覺道人,丹徒人。

其第一卷專言丹汞之術,謂土稟中央之氣,色象故黃。

鉛稟西方之氣,色象故白。

黃者為藥,白者為丹。

一藥一丹,是謂黃白。

自取藥以至成仙,按其次序,分二十六條。

前後有自序、自跋。

其續編一卷則醒醒歌二十七則,水心篇五十則。

卷末亦有自跋雲,昔余遭劉青田累,幾成孔北海禍。

姑蘇拙老獨不避去,由是多老遂欲以修煉胎仙之法告之,故續此鏡。

題萬曆辛丑午月,然距劉基二百餘年,而稱受其累為不可解。

大抵荒誕之談也。

△《觀化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朱約佶撰。

約佶號仙,又號弄丸山人,靖江王守謙之裔。

居於廣西。

集中所載詩,皆論內丹之旨。

篇首有三圖,亦內養之法。

原序稱其得僧古光之傳,蓋專以修煉為事者。

前有刑部郎中袁福徵序,稱其別有詩集行世,又精於繪素雲。

△《含玄子》·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趙樞生撰。

樞生字彥材,太倉人。

是書仿《莊子》體例,自一捲至八卷為內篇,九卷、十卷為外篇,十一卷、十二卷為餘篇。

其內篇大旨,皆言習靜養生,修仙修佛之說。

謂心中真靈種子,毫末不許外佚,則吾身之氣與天地之氣淡漠而合一。

前後立言,皆本此意。

然衍為八卷,不免有繁冗重複之弊。

外篇多言歷代帝王之事,間及於飲食植物之類,則隨筆雜記也。

餘篇意主發明五經,而究多剿襲,亦時傷穿鑿。

如論《易》之諸卦,聖王純乾也,佛純坤也,仙復也,水仙後也,僧剝也。

道士也,於義亦難通矣。

△《香案牘》·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

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

是書述神仙故事,自軒轅以下凡七十二人,皆自《列仙傳》、《集仙傳》諸書中抄撮成編,了無義例。

末有王衡跋,稱乙未正月繼儒以此書寄衡云云。

蓋衡嘗以書抵繼儒,約為楊許碧落之遊,故繼儒以此相報也。

然繼儒聲氣通天下,與棲神山澤,吐納清虛者,其趣固不同矣。

△《養生膚語》·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繼儒撰。

以寡慾保神及起居調攝諸法為養生之要。

雜采史傳說部及前人緒論,大抵習見語也。

△《化機匯參》·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段元一撰。

元一字思真,號涵虛子,又號永明道人,自稱北郡人。

明無北郡,不知為何地也。

自雲一行作令,遂歸林下,則嘗官知縣矣。

其書成於崇禎元年,摭拾道藏之言,以端的上天梯五字為號,列為五卷。

凡六十四篇,皆內丹訣也。

其序稱親請正於呂洞賓,殆為乩仙幻術所惑。

所列編次姓名,有新安呂維祺,自稱純陽子二十六世從孫。

維祺儒者,且殉節名臣,不知何以如是也,其托名耶?

△《含素子麈譚》·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朱清仁撰。

清仁號懷白,別號含素子,黃州人。

流寓南昌為道士。

此書分條記,而以類分為十篇,曰行品,曰玄真,曰聖居,曰佛說,曰審世,曰博論,曰迂言,曰地形,曰雜記,曰疣批。

疣批即諸篇之自評,匯之於末,其實九篇也。

其說有頗切事理者,然大旨出於黃、老。

艾南英序取其闢佛,然清仁為道士,自爭釋、老之勝負,非儒者之闢佛。

其地形一篇雜采《山海經》、《神異經》及道家附會之說,繪為地圖,尤為謬誕。

△《引年錄》·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靖江朱應鼎撰。

前有自敘,不著時代年月。

書中引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萬曆後人也。

大旨講養生之術,故以引年為名。

上卷分天地、時令、居處、服飾、人事五類,下卷分飲饌、、菜、果、草、木、鱗介、禽、獸、蟲、服餌、病之藥忌十三類。

其中如以狗肝合土泥灶,令婢妾孝順諸條,亦不盡關於養生也。

△《讀丹錄》·(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彭在份撰。

在份號從野逸人,莆田人。

是書論道家煉丹養生之法。

前列道宗,起漢欒巴以下寥寥數則,次總論,次錄杜道堅歌,次錄白玉蟾玄關秘論。

自是以下,皆所自著。

詳論修煉之法,自習靜至崑崙,共分四十四篇。

其大旨以斷欲清淨為宗,以煉氣凝神為要雲。

△《道書類抄》·(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前後無序跋,亦無卷數。

蓋偶於道藏摘取以備觀覽,非欲勒為成書者也。

△《攝生要語》·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息齋居士撰。

不著名氏。

所載調攝之方,皆雜引舊文,無所論斷。

△《二六功課》·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明石室道人撰,不著名氏。

所錄自辰至卯凡十二節,各有調攝事宜。

蓋道家導引術也。

△《列仙通紀》·六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薛大訓撰。

大訓字六詁,吳縣人。

是書采摭道藏神仙故實,始於黃帝,次為穆天子傳,次為廣黃帝本行記,次為元始上真眾仙記,次為老子史略,次關尹子以下至孫仙姑,凡八百七十七人。

往往時代參錯,莫明其例。

次以文昌化書,次以玄天上帝啟聖錄,次以金蓮正宗,次以純陽神化妙道通紀,次以六仙外傳、桓真人仙記、洞天福地記、十洲記、閻祖師傳、吳許二真君傳、群仙總會錄。

前有華亭王宗熙、王辰熙二序,並稱親見許旌陽。

辰熙又稱見潛山司命神,與其兄宗熙對談。

其言尤怪異無稽。

二序皆不署年月。

考此書先刊於崇禎庚辰,名《神仙通鑒》,卷數相符。

則序中所謂壬午者,崇禎壬午。

己丑,蓋先刊於明,名《神仙通鑒》。

至國朝版毀重刊,改此名雲。

△《真詮》·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自序,稱葆真子所留真詮,余舊嘗刪節之,猶病其多。

今重為訂正,撮其要旨云云。

後跋題丁酉立秋前二日夢覺子書,亦不知為誰。

又一行署酉巖山人四字,知為無錫秦氏抄本,則丁酉當為順治十四年也。

其書皆言煉氣還丹之術,大旨依傍《道德經》、《陰符經》而傅合以《易》義。

較道家荒誕之說,頗為近理。

△《果山修道居志》·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葉撰。

有《續小學》,已著錄。

果山在嘉興,卜居其地,創修道居。

此其所自為志也。

其所居以釋教、道教與儒教合為一堂,殊為乖誕。

後一卷為同時諸人贈言,亦大抵荒謬之談。

蓋明林兆恩等之流亞也。

△《得一參五》·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姜中貞撰。

中貞,會稽人。

卷末有許尚質所作中貞小傳,稱嘗遇紫清真人白玉蟾,因得仙術。

蓋妄人也。

是書闡明修煉之旨,所注《陰符經》、《道德經》各一卷,《參同契》三卷,《黃庭經》、《悟真篇》各一卷,為書凡五,故以得一參五名。

案《陰符經》、《道德經》皆黃、老之言,無所謂丹法也。

自宋夏尚鼎始以《陰符》言內丹,葛長庚又以《道德經》言內丹,而宗旨大變。

中貞以《陰符經》所言九竅三要為火候之訣,《道德經》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為金丹之母。

蓋因二家之書而衍之,即在道家亦旁支別解而已。

△《萬壽仙書》·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無極編。

無極字若水,金壇人。

是書裒輯調息導引之法,而崔子玉《座右銘》、范堯夫《布衾銘》之類亦采入焉。

蓋守靜默,寡嗜欲,為黃、老養生之本。

其文雖似不倫,而其理實一家之學也。

──右「道家類」一百部,四百六十四卷,內四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