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舊本題「宋歐陽修編」,明萬曆中刊版也。取《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

△《左傳節文》·十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舊本題「宋歐陽修編」,明萬曆中刊版也。

取《左傳》之文略為刪削。

每篇之首,分標《敘事》、《議論》、《詞令》諸目。

又標《神品》、《能品》、《真品》、《具品》、《妙品》諸名及《章法》、《句法》、《字法》諸字。

前有慶歷五年修《自序》。

《序》中稱胡安國《春秋傳》及真德秀《文章正宗》,是不足與辨矣。

△《春秋道統》·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是書僅分上、下二卷,而抄本細字乃八巨冊。

不著撰人名氏,惟冠以乾道八年晉江傅伯成《序》,稱為元間《春秋》博士劉絢質夫所作。

考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劉絢《春秋傳》,無「道統」二字之名。

《文獻通考》作十二卷,《玉海》作五卷,與二卷之數亦不合。

又振孫稱所解明正簡切,而此本並無解《經》之語,止鈔撮《左氏傳》,間及《公》、《》、《國語》及略采諸家一二條。

且不特《傳》文多所刪節,即《經》文亦止摘錄一二字,如明代坊本之標題。

宋人經說,亦無此例。

《序》中以「何休學」連為人名,其陋已極。

又稱後之有功於《春秋》者有杜預、林堯叟。

林堯叟乃在南宋中年,伯成此《序》作於南宋之初,何由得見?且《杜林合注》是明末坊間所刻,伯成又何由以杜、林並稱乎?又伯成慶元初為太府丞,寶慶初始加龍圖閣學士。

此《序》既曰乾道八年壬辰,是時伯成方舉進士,何得先以龍圖閣學士結銜?訛謬種種,不可殫述。

偽書之拙,無過是矣。

其卷首收藏諸印,亦一手偽造,不足信也。

△《左氏君子例》·一卷、《詩如例》·一卷、《詩補遺》·一卷(內府藏本)

宋李石撰。

石有《方舟易學》,已著錄。

《左氏春秋傳》多有「君子曰」字,林栗指為劉歆所加,其說無據(案栗說見《經義考》所引)。

石則以為《左氏傳》有所謂「君子曰」者,又有稱「仲尼、孔子曰」者,皆示後學以褒貶大法,聖人作《經》之意義。

因錄為例,凡「君子」七十三條,而以「聖語」三十二條附之,皆無所發明。

又以《左傳》引《詩》不皆與今說《詩》者同,因取所載一篇一句,悉裒集而闡論之,以蘄合於斷章取義之旨。

凡一百六十八條,名曰《詩如例》。

復采《左傳》所載筮詞、歌謠三十八事,名曰《詩補遺》。

於《經》義悉無大裨益。

特當南北宋間,正說《春秋》者掊擊三《傳》之時,而石獨篤志古學,為足尚耳。

舊載《方舟集》中,石門人劉伯熊合為一編,題曰《左氏諸例》,實非石之舊名。

今仍各標本目。

其文則與《方舟易學》仍歸諸《方舟集》中,不更錄焉。

△《春秋通論》·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曰「宋人撰」,不著名氏。

諸家書目亦不著錄。

其書統論周及列國大勢,推其興廢之由。

周及魯、齊、晉、宋、衛、鄭、楚、秦,各為一篇,吳、越共為一篇,皆捃拾舊文,為事後成敗之論。

每句隸事而各引《傳》以為之注。

其言膚淺,無所發明。

△《春秋握奇圖》·一卷(永樂大典本)

金利鸞孫撰。

鸞孫字士貴,於江人。

前有《自序》,稱「《握奇圖》者,《春秋》家之學也。

二百四十二年而該之萬八千言。

編年以為經,而列五伯內外諸侯以緯之。

縱取則年與事類,衡切則國之本末具在。

乃各敘事略於其後,一覽而思過半矣」云云。

據其所言,則此書所重在於《年表》。

今《年表》散佚,只存其論,已非鑾孫著書之本旨,不足取矣。

△《春秋左傳句解》·三十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朱申撰。

申有《周禮句解》,已著錄。

是書惟解《左傳》,不參以《經》文,蓋猶用杜預以前之本。

其一事而始末別見者,各附註本文之下,端委亦詳。

惟《傳》文頗有刪節,是其所短。

如隱公之首刪「惠公元妃孟子」一節,則隱桓兄弟之故何自而明哉?

△《春秋經疑問對》·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黃復祖撰。

復祖字仲篪,廬陵人。

《元史》:「仁宗皇慶三年復科舉法,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

經義一道,各治一經。

元統以後,少變程式。

易漢人、南人第一場《四書》為本經。」

復祖序云:「至正辛巳大科載復有經疑之條。」

即《元史·志》所謂變程式之時也。

其書以《經》、《傳》之事同辭異者求其常變,察其詳略,以《經》核《傳》,以《傳》考《經》,以待學子之問。

蓋亦比事屬辭之遺意。

其大旨則專為場屋進取而作,故議論多,而義理則疏焉。

△《春秋合題著說》·三卷(永樂大典本)

元楊維楨撰。

維楨字廉夫,號鐵崖,山陰人。

泰定四年進士。

初署天台尹,改錢清場鹽司令。

轉建德總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學提舉。

未及上而兵亂,遂不復仕,放浪於詩酒歌舞之間。

明初命修禮樂書,旋以老病辭歸。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案宋《禮部貢舉條式》、《崇寧貢舉令》,《春秋義》題聽於三《傳》解《經》處出。

靖康元年改,止用正《經》出題。

紹興五年禮部議,《春秋》正《經》詞語簡約,比之五經為略。

問目所在,易於周遍。

往往州郡問目,重複甚多。

每遇程文,鮮不相犯。

請仍聽於三《傳》解《經》處相兼出題。

《元史·選舉志》所載延條例,不言《春秋》出題之法。

以維楨是書考之,蓋亦以《經》文易復,改為合題。

明制《春秋》合題之法,蓋沿元舊也。

維楨《自序》曰:「《春秋》正變無定例,故關合無定題。

筆削有微旨,故會通有微意。

初學者不知通活法以求義,場屋中往往不得有司之意。

今以當合題凡若干,各題著說,使推其正變無常,縱橫各出,以御場屋之敵。」

又曰:「學者因是而得其活法,則求《經》之微亦無出於此,不止決科之計。」

然其書究為科舉而作,非通《經》者所尚也。

△《春秋透天關》·四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晏兼善撰」,不著時代。

據其兼及合題,是元人也。

其書專為場屋而作,義殊膚淺。

如解「元年春王正月」云「若就春字正月上用工,則春者天之所為,聖人紀人道之始,全以天道、王道立說亦可」云云,則一書之大指可知矣。

△《春秋四傳》·三十八卷(內府藏本)

不知何人所編。

首載杜預、何休、范寧、胡安國四《序》,次《春秋綱領》,述各家議論。

次《春秋提要》,如周十二王、魯十二公以及會盟戰伐之數,並撮舉大凡。

次《春秋列國圖說》。

次《春秋二十國年表》、次《春秋諸國興廢說》。

凡《經》文之下,皆分注《左氏》、《公羊》、《梁》三傳,而胡《傳》則別為標出,間加音注,別無發明參考之處。

考元俞皋《春秋集傳釋義大成》始於三《傳》之後附錄胡《傳》。

吳澄《序》稱其兼列胡氏,以從時尚。

而四《傳》之稱亦即見於澄《序》中。

知胡《傳》躐躋三《傳》之列,自元初已然。

此本驗其版式,猶為元槧,蓋當時鄉塾讀本也。

△《麟經指南》·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自序》,署曰「退修題」,亦不詳何人也。

《序》稱幼習是《經》,以舉進士為業。

投老山林,兵火之餘,先世遺書無復存者。

間因餘暇,條分大義,立題命意。

凡可引用之語,各附於後,又間引先儒破題。

蓋元末鄉塾之陋本也。

△《春秋圖說》(無卷數,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列目百二十有二,始《十二公年譜》,終《諸儒傳授》。

中間《列國世次》、《輿地山川名號》以及《經》、《傳》所載名物典故,悉有圖有說。

其年表皆鈔《史記》。

其《名號歸一圖》即馮繼先所撰,而分為十九圖。

至《歲星》、《八音》、《四凶》、《十六相》諸圖,則又掇之《五經圖》中,《春秋列國圖說》,則摭自東坡《指掌圖》。

又列鄭樵《考定諸國地名》及《敘國邑地同異說》、《敘山水同異說》。

大抵雜駁不倫,未見精核。

卷首題曰《春秋筆削髮微》。

考楊甲《六經圖》中有《春秋筆削髮微圖》,以此本互勘,一一相合。

蓋掇取甲書《春秋》一卷,而攙以雜說,偽立此名。

卷首有「竹」二字朱文印,蓋朱彝尊所藏,而《經義考》不著此名。

是必後覺其贗托,棄之不錄,而所棄之本又為吳氏所收耳。

△《春秋提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饒秉鑒撰。

秉鑒字憲章,號雯峰,廣昌人。

正統甲子舉人,官至廉州府知府。

朱彝尊《經義考》載秉鑒《春秋會通》十五卷,《提要》一卷。

今按此書實四卷,與《春秋會通》另為一書。

彝尊蓋未見其本,故傳聞訛異。

其書以《春秋》書時書月難於記誦,故錯綜而次序之,分十二公為十二篇。

先列《經》文於右,而總論其義於後,大旨以胡《傳》為宗。

△《左Δ》·一卷(通行本)

明邵寶撰。

寶字國賢,號二泉,無錫人。

成化甲辰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謚文莊。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是編乃其讀《左傳》所記,雜論書法及註解,然寥寥無多。

蓋隨意標識於《傳》文之上,亦其《簡端錄》之類也。

其中精確者數條,顧炎武《左傳補注》已采之。

所遺者,其糟粕矣。

△《春秋經世》·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魏校撰。

校有《周禮沿革傳》,已著錄。

是編名《春秋經世》者,蓋取《莊子》「《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語也。

所注惟隱公一卷,其注多從《左氏》。

然如「公矢魚於棠」,全錄臧僖伯諫詞,惟移《傳》末「非禮也,且言遠地也」二句於《傳》首,此亦何需校鈔錄耶?間有自出新意者,如謂紀子伯、莒子盟於密,當作紀侯子帛,以子帛為紀侯之名;又謂挾卒乃異姓之卿:則又皆杜撰之談矣。

△《春秋說志》·五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呂冉撰。

冉有《周易說翼》,已著錄。

冉所著他書率篤實近理,惟此書務為新說苛論。

凡所譏刺,皆假他事以發之,而所書之本事反置不論。

如以「公及邾儀父盟於蔑」、「祭伯來」、「公及戎盟於唐」、「鄭人伐衛」、「衛人殺州吁」,皆為平王之罪。

又如「叔孫豹卒」,謂《經》不書餓死,乃為賢者諱。

謂「郯子來朝」,以其知禮錄之。

大抵褒貶迂刻,不近情理。

至謂書季孫意如之卒為見天道之左,則聖人並怨天矣。

其失不止於穿鑿也。

△《春秋集要》·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鍾芳撰。

芳字仲實,瓊山人。

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戶部左侍郎。

是書以《集要》為名,故文殊簡略。

中間如謂「春王正月」為建子,謂《桓公三年》書「有年」非紀異,謂《襄公二十八年》書衛侯非俟其改過,謂《昭公元年》書敗狄大鹵非譏毀車崇卒,與胡《傳》異者不過數條。

餘大抵依回其說。

甚至如《僖公十七年》夏滅項,胡《傳》誤以為季孫者,亦因仍不變,無所短長。

又多采董仲舒、劉向、劉歆災異之說,穿鑿事應。

至以《宣公八年》之大旱為《十五年》稅畝之由,事在七年之後,而應在七年之前,尤為乖謬。

其採用《公》、《》月日之例,既多附會,而採用《左傳》,尤無體例。

其最甚者,《莊公二十年》「陳殺公子禦寇」下,忽注「晉獻公患桓、莊之族Τ,而士譖去之」十五字;《僖公二十二年》「宋公伐鄭」下,忽附錄「被而祭於野,夷俗皆然」十字;《二十三年》「楚人伐陳」下,忽附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八字。

此類不可殫數。

其採用《左氏》義者,《襄公四年》「叔孫豹如晉」下,惟辨古自歌、工歌二義;《僖公九年》「會於葵丘」下,責宰孔不當阻晉侯;《成公五年》「梁山崩」下,責伯宗之攘善:亦皆與《經》義渺不相關。

陳烈《序》乃稱其擴前人之所未發,過矣。

△《春秋私考》·三十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季本撰。

本有《易學四同》,已著錄。

本不信三《傳》,故釋《經》處謬戾不可勝舉。

如言惠公仲子非桓公之母,盜殺鄭三卿乃晉人使刺客殺之,晉文公歸國非秦伯所納。

諸如此類,皆無稽之談。

夫孫復諸人之棄《傳》,特不從其褒貶義例而已。

程端學諸人之疑《傳》,不過以所記為不實而已。

未有於二千餘年之後,杜撰事跡,以改易舊文者。

蓋講學家之恣橫,至明代而極矣。

△《春秋世學》·三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豐坊撰。

坊有《古易世學》,已著錄。

是書自稱即其先世宋御史中丞稷之《案斷》而為之釋義,故曰「世學」。

然《案斷》之名,宋人書目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向來說《春秋》者亦所未聞。

其偽蓋無足辨也。

△《左氏春秋鐫》·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陸粲撰。

粲有《左傳附註》,已著錄。

是編乃其由工科給事中坐劾張璁、桂萼謫都勻驛丞時途中所作。

皆糾正《左氏》議論之失,亦柳宗元《非國語》之類。

然於《左氏》釋《經》之謬,辟之可也。

至記事記言,但各從其實。

事乖言謬,咎在古人,與紀載者無與也。

亦謂之「鐫左」,則非其罪矣。

甚哉其固也。

△《春秋讀意》·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唐樞撰。

樞有《易修墨守》,已著錄。

其論《春秋》,以為不當以褒貶看聖人,只備錄是非,使人自見。

蓋以救宋儒穿鑿之失。

然謂《春秋》字字褒貶固為偏論,謂《春秋》竟無褒貶則數十特筆亦灼然不可誣也。

讀者知其矯枉之意可矣。

△《春秋錄疑》·十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趙恆撰。

恆字志貞,晉江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姚安府知府。

是書本胡氏《傳》而敷衍其意,專為科舉而設。

故《經》文可為試題者,每條各於講義之末總括二語,如制藝之破題。

其合題亦附於後,標所以互勘對舉之意。

△《春秋國華》·十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嚴訥撰。

訥字敏卿,常熟人。

嘉靖辛丑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

謚文靖。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以《春秋》所書周及列國之事分隸其國,而仍以魯十二公之年編之,雜采三《傳》附於《經》下,亦間及《國語》、《史記》諸書。

其甥陳瓚《序》,稱訥請沐三月而成是書。

則潦草編排,取盈卷帙,宜但鈔錄舊文,無所發明考證矣。

△《春秋四傳私考》·十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浦撰。

浦字伯源,浦城人。

官監察御史。

是書舉《左氏》、《公》、《》、胡《傳》之異同,衷以己意。

於胡《傳》之深刻者多所駁正,持論頗平允。

然每就事論事,不相貫串。

如「朱公和卒」,謂不書薨以示褒。

不知外諸侯《經》皆書卒也。

又凡浦無所論斷之條,皆不存《經》之原文,似乎刪節聖經,亦非體制。

△《左傳註解辨誤》·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傅遜撰。

遜有《左傳屬事》,已著錄。

是編皆駁正杜預之解,間有考證,而以意推求者多。

視後來顧炎武、惠棟所訂,未堪方駕。

前有《古字奇字音釋》一卷,乃《左傳屬事》之附錄,裝緝者誤置此書中,頗淺陋無可取。

後附《古器圖》一卷,則其孫熙之所彙編。

亦剿襲楊甲《六經圖》,無所考訂也。

△《左氏討》·一卷、《左氏論》·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馮時可撰。

時可有《左氏釋》,已著錄。

是書前有《自序》,稱先為《左氏討》,繼為《左氏釋》,後為《左氏論》。

其《釋》則訓詁為多,《討》與《論》則皆評其事之是非。

不知分為二書,以何別其體例也。

然所討論,皆以意為之,往往失於迂曲。

如謂陽虎之攻季氏為必受命魯君,是真信其張公室也,豈《春秋》書盜為曲筆乎?故今惟錄《左氏釋》,而二書則附存其目焉。

△《春秋翼附》·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黃正憲撰。

正憲有《易象管窺》,已著錄。

是書大旨以胡安國《傳》未免過於刻核,因博采舊聞,自唐孔穎達以下悉為折衷。

於明世諸家則多取山陰季本《私考》、金壇王樵《輯傳》二書。

今觀其所論,如謂尹氏卒為吉甫之後,非即《詩》家父所刺者;仲孫蔑會齊高固於無婁,地非牟婁:亦間有考證。

然核其大體,則未能悉精確也。

△《春秋諸傳辨疑》·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朱睦挈撰。

睦挈有《易學識遺》,已著錄。

是編凡一百八十八條。

《明史·藝文志》著錄,卷數與此本相合。

然與睦挈所撰《五經稽疑》中說《春秋》者,文並相同。

據睦挈《五經稽疑自序》,蓋此書先成,別本行世,後乃編入《五經稽疑》中。

今《五經稽疑》已別著錄。

則此本無庸復載,故附存其原名,備考核焉。

△《春秋以俟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瞿九思撰。

九思字睿夫,黃梅人。

萬曆癸酉舉人。

為知縣張維翰所誣構,謫戍塞下。

張居正援之,得釋。

後薦授翰林院待詔,不赴。

詔有司歲廩給之,終其身。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書多穿鑿附會之談。

如十二公配十二月,二百四十年配二十四氣之類,皆迂謬不經。

與洪化昭《周易獨坐談》皆明儒之行怪者也。

△《春秋疑問》·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姚舜牧撰。

舜牧有《易經疑問》,已著錄。

是書不盡從胡《傳》,亦頗能掃諸家穿鑿之說,正歷來刻深嚴酷之論。

視所注諸經,較多可取,而亦不免於以意推求,自生義例。

如列國之事承告則書,左氏實為定說。

舜牧於宿男卒不書名,既雲告不以名矣,乃於「鄭伯克段」則曰:「此鄭事也,魯《春秋》何以書?見鄭莊處母子兄弟之間,忍心害理,凡友邦必不可輕與之。

此一語專為後日渝平歸方、助鄭伐宋起,非謂此事極大,漫書於魯之《春秋》也。」

是不考策書之例,但牽引《經》文,橫生枝節。

至於解紀季姜歸京師,謂自季姜歸後,周聘不復加於魯,乃知以前三聘特在謀婚。

此無論別無確據,即以年月計之,三聘之首,是為凡伯,其事在隱公九年,距祭伯之逆十四年矣。

有天子求婚,惟恐弗得,謀於十四年之前者乎?此並經文亦不能牽合矣。

說經不應如是也。

△《春秋匡解》·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鄒德溥撰。

德溥有《易會》,已著錄。

是書專擬《春秋》合題,每題擬一破題,下引胡《傳》作注,又講究作文之法。

蓋鄉塾揣摩科舉之本。

德溥陋必不至是,疑或坊刻偽托耶?

△《春秋直解》·十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郝敬撰。

敬有《周易正解》,已著錄。

是編前有《讀春秋》五十餘條。

其言曰:「今讀《春秋》,勿主諸《傳》先入一字。

但平心觀理,聖人之情,恍然自見。」

蓋即孫復等廢《傳》之學而又加甚焉。

末二卷題曰《非左》,凡三百三十餘條,皆摘《傳》文之紕繆。

其中如費伯城郎駁《左氏》非公命不書之誤,其說甚辨。

公為天王請糴於四國,不書者諱之也,其說亦有理。

凡此之類,不可謂非左氏諍臣。

至於曲筆深文,務求瑕釁。

如「論賓媚人稱五霸」一條,不信杜預豕韋、昆吾之說,必以宋襄、楚莊足其數,而謂五霸之名非其時所應有。

如此之類,則不免好為議論矣。

△《讀左漫筆》·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懿典撰。

懿典字孟常,秀水人。

萬曆壬辰進士,官至中允,乞假歸。

崇禎初,起為少詹事,不赴。

此書蓋其讀《左傳》時隨筆漫記,凡二十七條。

《嘉禾徵獻錄》載懿典有《讀左史》二卷,此即其《讀左》一卷也。

大抵如時文評語。

如開卷「石昔殺州吁」一條云:「石昔誘州吁離窟穴而執之,大是高識。」

又如「孟僖子知孔子」一條云:「孟僖子能知夫子,且能稱其上世而知後有達者,可謂具只眼人。」

此類亦何須贅論也?

△《春秋闡義》·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曹學撰。

學有《易經通論》,已著錄。

是書朱彝尊《經義考》注曰「未見」,蓋不甚傳。

大抵捃摭舊文,無所闡發。

△《麟經統一篇》·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杞撰。

杞字成夫,湖州人。

萬曆丁酉舉人,官福清縣教諭。

其書不載《經》文,惟以《經》文之可作試題者截其中二三字為目,各以一破題括其意,即注胡《傳》於下。

後列合題數條,亦各擬一破題,並詮注作文之要。

其體又在講章下矣。

△《春秋麟寶》·六十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余敷中撰。

敷中不知何許人。

是書成於萬曆乙卯。

全錄《左》、《國》、《公》、《》之文於《經》文之下。

《左》、《國》則錄其全,《公》、《》則除其復。

《國語》事有在《春秋》前者,別為首卷於前,無所訓釋,亦無所論斷。

前有萬曆乙卯《自序》,言夫子獲百二十國寶書作《春秋》,而絕筆於獲麟,故曰《麟寶》。

其命名取義,殆於「札闥鴻休」矣。

△《春秋續義發微》·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鄭良弼撰。

良弼字子宗,號肖巖,淳安人。

萬曆中舉人。

此編取胡安國《傳》所未及者,拾遺補闕,續明其義。

一步一趨,皆由安國之義而推之,故其得失亦與安國相等。

朱彝尊《經義考》載良弼有《春秋或問》十四卷、《存疑》一卷,並《續義》三卷,俱云「未見」。

今此本分十二卷,與所記卷數不符,殆彝尊以傳聞誤載歟?

△《春秋心印》·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鄭撰。

,上海入。

萬曆中由貢生官青田縣訓導。

是編取林堯叟《春秋句解》中所為提要而推廣其門目,依類摘取《經》、《傳》、《疏》列其下,雜引諸儒之說而附以己意。

前列《春秋總論》十二篇,語多凡陋,率以私意窺測聖人。

其體例尤為復沓。

如《莊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列於錫命類。

《定十四年》「天王使石尚來歸」,列周歸類。

而五始類中皆載之。

《桓十一年》「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既列盟類,又入會類。

《僖九年》「九月戊辰,盟於葵丘」,亦列盟類,又入殊盟類。

舛互殆不勝舉。

其《凡例》末一條云:「書成之時,夢齊桓公、晉文公各持一單,單開七事,相揖贈予,若謝而辭之意。

覺而思之,各開單七事者,二七十四也。

卷完十四,其義已盡,以示不必再錄。

又隆慶初輯《通史聚精》八十卷,亦夢文公朱先生慰余曰:余《綱目》甚覺煩冗。」

是又吳與弼《日錄》之故智矣。

△《春秋左翼》·四十三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王震撰。

震字子省,烏程人。

其書系《傳》於《經》文之下,凡先《經》起義、後《經》終事者,悉撮為一。

《左傳》中稱號不一者,皆改從《經》文稱名。

有《經》無《傳》者,采他書補之。

前後編次,亦間有改易。

案朱彝尊《經義考》有王氏《春秋左翼》,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載卷數,而所錄焦之《序》,與此本卷首《序》合。

當即此書也。

△《春秋衡庫》·三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馮夢龍撰。

夢龍字猶龍,吳縣人。

崇禎中由貢生官壽寧縣知縣。

其書為科舉而作,故惟以胡《傳》為主,雜引諸說發明之。

所列《春秋前事》、《後事》,欲於《經》所未書、《傳》所未盡者,原其始末,亦殊沓雜。

△《別本春秋大全》·三十卷(內府藏本)

明馮夢龍撰。

是書雖以《春秋大全》為名,而非永樂中官修之原本。

其體例,惟胡安國《傳》全錄,亦間附《左傳》事跡,以備時文捃摭之用。

諸家之說,則僅略存數條。

其《凡例》有云:「《大全》中諸儒議論,盡有勝胡氏者。

然業已宗胡,自難並收以亂耳目。」

是不亦明知其謬而為之歟?

△《春秋四傳通辭》·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士芳撰。

士芳字清佩,海寧人。

是書采輯左氏、公羊、梁、胡氏四《傳》,削其繁冗。

其《左氏傳》之不附《經》文者,鹹刪汰無遺,亦間附己意於其下。

因董仲舒有「《春秋》無通辭,隨變而移」之語,遂題曰「通辭」,以明義例之有定。

然名曰「四《傳》」,實則合胡氏者留,不合胡氏者去,未嘗以《經》正《傳》也。

△《春秋左傳典略》·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許廷撰。

許廷字靈茂,海鹽人。

萬曆中諸生,以薦授兵部司務。

其書每一公為一卷,皆摘取《左氏》中單文隻字之可資考核者,證以他書,繁稱博引,以詭麗為宗,不專主於疏通《經》義。

然就其所論,亦往往失之穿鑿。

如衛懿公好鶴,則取浮邱公之言;秦人歸帑,則指為漢興之讖:多未免於蕪雜也。

△《春秋揆》·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黃道周撰。

道周有《易象正》,已著錄。

是書以天人之故,若表之於晷景。

《春秋》以天治人,故以《揆》名書,通為一篇。

其說謂:「揆者,晷也,表晷也。

日南則其晷陰,日北則其晷陽。

揆之則於其景也。

宣公之三年景中也,僖公之十七年而景乃南,襄公之十年而景乃北。

景南者極近,景北者極遠。」

又謂「《春秋》之紀二百四十有二,其三之八十有一,兩之一百二十。

自文王受命之年以及仲尼之沒,參之而得七,兩之而得五。

文王以四千三百二十年為春秋,仲尼以三千六百年為春秋。

五文王之春秋,有五文王者出。

六仲尼之春秋,有六仲尼者出。

十一大聖人者,以行其二統,而天地為再開闢」云云。

蓋以《皇極經世》之學說《春秋》,自三《傳》以來,未之前聞。

即邵子亦未發此義也。

道周《禮記》諸傳,雖不必盡當於本旨,而借《經》抒論,於人事猶有所裨。

此則真無用之數學,不能以道周之故,曲為之說矣。

△《春秋實錄》·十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鄧來鸞撰。

來鸞字繡青,宜黃人。

天啟壬戌進士,官至武昌府知府。

是編專為科舉而作,故其《凡例》曰:「《春秋》從胡,凡左與胡者必削,定是非也。」

又曰:「《春秋左傳》,惟有關經題者載之,從簡便也。」

其書可不必問矣。

△《春秋纂》(無卷數,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朱之俊撰。

之俊有《周易纂》,已著錄。

是書大抵隨文生義,罕所根據。

如「成風請救須」句,乃婦人左袒母家之常態,遽以繼絕美之。

如斯之類,所見頗淺。

又如芮伯萬母事,引隋獨孤後以責其妒,與《經》義了不相關。

至於災異必推事應,尤多穿鑿。

△《麟旨定》(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陳於鼎撰。

於鼎字爾新,宜興人。

是書成於崇禎庚午。

以「麟」字代「春秋」字,命名已陋。

又但標擬題,各以一破題為式,而略為詮釋於下。

即在舉業之中亦為下乘矣。

△《春秋三書》·三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張溥撰。

溥有《詩經註疏大全合纂》,已著錄。

是書第一編曰《列國論》,凡二十四卷。

第二編曰《四傳斷》,凡七卷。

第三編曰《書法解》,凡一卷。

同時徐、張采為之序。

采又有《例言》,稱《列國論》中尚闕《雜國》一題,《四傳斷》中僖公闕十餘年,文公全闕,襄公以下亦全闕。

采間為補之。

《書法解》為目多端,僅成一則。

溥與采倡立復社,聲氣交通,蔓延天下,為明季部黨之魁。

其學問則多由涉獵,未足專門。

其所撰述,惟《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搜羅放佚,采摭繁富,頗於藝苑有功。

然在當時,止與梅鼎祚《文紀》諸書齊驅並駕。

較之楊慎、朱謀韋考證,已為少遜矣。

至於經學,原非所擅長。

此書為未成之本,亦別無奧義。

采等以交遊之故,為掇拾補綴而刊之,實不足以為溥重也。

△《春秋說》·三十卷、《附錄》·三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王浸大撰。

浸大字幼章,合肥人。

崇禎丁丑進士。

是書雜采諸說,斷以己意,而本於卓爾康《辨義》者為多。

其首為《諸家考》,敘古來《春秋》家及所著書。

次為《經傳大旨》,輯諸家議論之與己合者,次《紀傳》,輯周及列國事跡,分析《經》文,各以類從,而附以《時義、地義論》。

次為《春秋總義》。

次《比事》四十二則,《自跋》附焉。

總為三卷弁於首。

次乃詮釋《經》文,分十二公為三十卷。

朱彝尊《經義考》不載,蓋此本為浸大孫龍所錄,未及刊版故也。

浸大以《春秋》本魯史原文,孔子修之。

蓋筆削史文以見義,非變史文以起義。

自說《經》者不舉大義而求之名字、爵號、日月及會之類以為義例,蓋於《公》、《》,盛於胡氏。

詮說愈繁,而經學愈亂。

故著是書以破諸家之言書法者。

然《春秋》固本魯史,其間亦有聖人特筆。

如「天王狩於河陽」,《左傳》具述改修之義。

《坊記》所引魯《春秋》、《公羊傳》所引不修《春秋》及寧殖所稱「載在諸侯之策」者,揆之聖《經》,有同有異。

欲駁一字褒貶之說,而謂聖《經》僅魯史之節文,未免矯枉而過直。

其說《經》亦多臆斷。

如解「尹氏卒」云:「《公》、《》謂譏世卿,鑿矣。

欒、、韓、范世專晉,七穆世專鄭,曷為不譏,而特譏王朝大夫乎?」

夫外大夫卒,例不見《經》,《春秋》何由譏之耶?解「肆大眚」云:「文姜罪惡通天,歿後必有陰禍,莊公肆眚,為之求福免罪耳。」

不知《春秋》時浮屠之教未入中土,何得有罪福之說。

解「鄭棄其師」云:「此高克怨辭。」

夫克一逋臣,豈能以其事遍赴列國?杜預所謂克狀其事以告魯者,本無確證,何得遽斷為據克之言?又《比事》中解「城築」一條云:「邑書城。

台、館、囿書築。

城,土功也,故須築。

南門、雉門書作,木功也,故須作。」

夫南門、雉門豈竟不須土功?且兩觀何以亦書作也?凡此皆隨意生文,不為典要。

至其《紀傳》敘事,並始於隱元年,訖於哀十四年。

其中止雲某事書於《經》某事不書。

又自齊、晉以下皆以魯公年數紀年,即《周本紀》亦然。

是屈天王之正朔,就侯國之紀年。

經解史裁,蓋兩無所當矣。

其《諸家考》中升胡《傳》於西漢諸儒之前,已為無識。

卷後又自識云:「呂大圭、灌甫、趙企明、姜廷善未詳。」

案灌甫,明宗室朱睦挈字,已見《考》中,而遽忘之。

呂大圭字圭叔,南宋末人,所著有《春秋或問》及《五論》。

企明,宋趙鵬飛字,所著有《春秋經筌》。

廷善,明姜寶字,所著有《春秋事義考》。

而浸大俱曰未詳。

是即此數家,尚未窺全帙,甚至引杜預《集解》亦稱之為杜《疏》,尤為無據。

蓋所見未博,故議論多而考證少也。

△《春秋義》·三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顧懋樊撰。

懋樊有《桂林點易丹》,已著錄。

是書朱彝尊《經義考》云「未見」。

前有懋樊《自序》,稱以胡《傳》為宗,參之《左氏》、《公》、《》三家,佐以諸儒之說。

今觀其書,直敷衍胡《傳》為舉業計耳,未嘗訂正以三《傳》,亦未訂正以諸儒之說也。

△《鍾評左傳》·三十卷(內府藏本)

是編為毛晉汲古閣所刻。

惟錄杜預《左傳集解》。

較坊本兼刻林堯叟《注》者,特為近古。

然綴以鍾惺評點,改其名為《鍾評左傳》,殊為蛇足。

惺撰《詩歸》,別開蹊徑,尚能成一家之言。

至於詁經,則非其所長也。

△《春秋左傳評注測義》·七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凌稚隆撰。

稚隆字以棟,烏程人。

是書詮釋《左傳》,以杜預《注》為宗,而博采諸說增益之。

其於《左氏》之不合者,亦間有辨正,又取世次、姓氏、地名、謚號、封爵標於卷首,以便檢閱,然皆冗碎不足觀。

朱彝尊《經義考》作七十卷,《浙江通志》作三十卷。

此本與彝尊所記合,知《通志》為傳寫誤矣。

△《麟傳統宗》·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夏元彬撰。

元彬本名彪,字仲,德清人。

其書成編,漫無體例。

隱公之前,冠以《國語》十數條,以志周東遷始末。

蓋仿馮夢龍《春秋衡庫》為之,而疏略尤甚。

《經》文之下,或錄《左氏》,或取《公》、《》、《國語》隸之。

或標《傳》名,或不標《傳》名。

其附錄者,或有「附」字,或無「附」字。

端緒茫然,猝難究詰。

又如「費伯」之注誤在「盟唐」之下。

「楚殺公子側」《傳》上,忽注云:「出宋楚平《傳》」。

「衛州吁弒君」下只載《詩·綠衣》一章,並無他注。

「壬午大閱」,全錄《周官》「中春教振旅」以下四則,亦不置一詞。

如是者指不勝屈。

文震孟《序》乃稱其得於經術者深,亦可異矣。

△《春秋因是》·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之員撰。

之員字惠連,麻城人。

是編專為《春秋》制義比題、傳題而作,每題必載一破題而詳列作文之法。

蓋舊制以《春秋》一經可命題者不過七百餘條,慮其易於弋獲,因而創為合題。

及合題之說紛紜淆亂,試官舉子均無定見,於是此類講章出焉。

夫信《傳》不信《經》,先儒以為詬厲,猶為三《傳》言之也。

至於棄置《經》文而惟於胡《傳》之中推求語氣以行文,《經》已荒矣。

其弊也,又於胡《傳》之中摘其一字、兩字,牽合搭配,以聯絡成篇,則並《傳》亦荒矣。

此類講章,皆經學之蟊賊,本不足錄。

特一以見場屋舊制。

所謂比題、傳題者,其陋如此,並非別有精微。

一以見明季時文之弊,名為發揮《經》義,實則割裂《傳》文,於聖人筆削之旨,南轅北轍。

均可以為炯鑒。

故附存其目,為學《春秋》者戒焉。

△《春秋三傳衷考》·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施天遇撰。

天遇字昌辰,武康人。

是編雖以三《傳》為名,實以胡《傳》為去取。

凡胡《傳》所駁,概從刊削,故所存僅三《傳》之事跡。

又雜引《詩》、《書》、《禮記》及《國語》之文以足之,特取備時文之捃摭而已。

△《春秋左傳地名錄》·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城撰。

城字伯宗,貴池人。

是編前列國名,後列地名,各以十二公時代為序。

地名之下各有注,少僅一二字,多亦不過六七字。

蓋隨手集錄,姑備記誦,無所考正。

視後來高士奇、江永二家之書不及遠矣。

△《春秋五傳平文》·四十一卷(內府藏本)

明張岐然編。

岐然字秀初,錢塘人。

其書采《左傳》、《公羊傳》、《梁傳》、胡安國《傳》而益以《國語》。

《國語》亦稱《春秋外傳》,故謂之「五傳」。

曰「平文」者,明五《傳》兼取,無所偏重之義也。

其《自序》曰「嘗與虞子仲高泛覽《春秋》七十二家之旨,蓋鮮有不亂者。

及觀近時經生家之說,殆不可復謂之《春秋》。

究其弊,率起於不平心以參諸家而過尊胡氏。

久之惟知有胡氏《傳》,更不知有他氏。

又久之惟從胡《傳》中牽合穿鑿,並不知有《經》。

此所謂亂之極也」云云。

考胡安國當高宗之時,以《春秋》進講,皆准南渡時勢以立言。

所謂喪欲速貧,死欲速朽,有為言之者也。

元、明兩代,時異勢殊,乃以其源出程子,遂用以取士,已非安國作《傳》之初意。

元制兼用三《傳》,明制兼用張洽《傳》,蓋亦陰知胡安國之多僻,而補救其偏。

永樂中修《春秋大全》,襲用汪克寬《纂疏》,乃專尊胡《傳》,又非延、洪武立法之初意。

然胡廣等之《大全》,雖偏主一家,傷於固陋,猶依《經》立義也。

其後剽竊相仍,棄《經》誦《傳》,僅摘《經》文二三字以標識某公某年。

迨其末流,《傳》亦不誦,惟約略《傳》意,標一破題,轉相授受而已。

蓋又並非修《大全》之初意矣。

岐然指陳流弊,可謂深切著明,故其書皆參取四《傳》以救胡《傳》之失。

雖去取未必盡當,要其針砭俗學,破除錮習,於《春秋》不為無功。

惟五《傳》皆具有成編,人所習誦,不待此刻而傳。

故取其衛《經》之意,而不復錄其書焉。

△《春秋年考》·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後有《自跋》,稱初成於天啟甲子,重訂於崇禎辛未。

自署曰「天畸人」。

有三小印:一曰「三峨」,一曰「仲先」,一曰「且止居」。

不知為何許人也。

其書仿《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之例,以年為經,以國為緯,各書大事於年下。

然體例頗為叢雜。

如周為第一格,平王四十九年稱「宰亙來仲子」。

此內魯之詞,當系之魯,不當系之周也。

至五十九年稱「武氏子來魯求賻」,則稱「來」似內魯,稱「魯」又似外魯,更無體例矣。

又瓦屋之盟列之於晉,則排纂有訛;晉獲秦諜增晉伐秦字,則事實或誤:均不足以為據。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