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宋吳文英撰。文英字君特,夢窗其自號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

△《夢窗稿》·四卷、《補遺》·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吳文英撰。

文英字君特,夢窗其自號也。

慶元人。

所著詞有甲、乙、丙、丁四稿。

毛晉初得其丙、丁二稿,刻於宋詞第五集中。

復摭其絕筆一篇,佚詞九篇,附於卷末。

續乃得甲、乙二稿,刻之第六集中。

晉原跋可考。

此本即晉所刻,而四稿合為一集,則又後人所移並也。

所錄《絕筆鶯啼序》一首,殘闕過半,而乃有全文在乙稿補遺之中。

《絳都春》一首,亦先載乙稿之中,今卷末仍未削去。

是亦刊非一時,失於檢校之故矣。

其分為四集之由,不甚可解。

晉跋稱文英謝世之後,同游集其丙、丁兩年稿為二卷。

案文英卒於淳十一年辛亥,不應獨丙、丁二年有詞。

且丙稿有乙巳所作《永遇樂》,甲辰所作《滿江紅》,而《丙午歲旦》一首,乃介於其中。

丁稿有癸卯所作《思佳客》,壬寅所作《六丑》,甲辰所作《鳳棲梧》,而丙午所作《西江月》亦在卷內。

則丙、丁二稿不應分屬丙、丁二年。

且甲稿有癸卯作,乙稿有端平丙申作,淳辛亥作,亦絕不以編年為序。

疑其初不自收拾。

後裒輯舊作,得一卷即為一集,以十干為之標目,原未嘗排比先後耳。

文英及與姜夔、辛棄疾游,倡和具載集中,而又有壽賈似道諸作。

殆亦晚節頹唐,如朱希真、陸游之比。

其詞則卓然南宋一大宗。

沈泰嘉《樂府指迷》稱其深得清真之妙,但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易知。

張炎《樂府指迷》亦稱其如七寶樓台,炫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

所短所長,評品皆為平允。

蓋其天分不及周邦彥,而研煉之功則過之。

詞家之有文英,亦如詩家之有李商隱也。

其稿屢經傳寫,多有訛脫。

如朱存理《鐵網珊瑚》載文英手書《江南春》詞,題下注張筠莊杜衡山莊,而刻本佚上三字,是其明證。

他如《夜飛鵲》後闋「輕冰潤」句,「輕」字上當脫一字。

解「語花門橫皺碧」一首,後闋「冷荒翠」句,「翠」字與全首之韻不葉。

《塞翁吟別》一首,後闋「吳女暈濃」句,「女」字據譜當作平聲。

《高山流水》後闋,「唾碧窗噴花茸」句,音律不葉,文義亦不可解。

《惜紅衣》一闋,仿白石調而作,後闋「當時醉近繡箔夜吟」句,止八字。

考姜夔原詞作「維舟試望故國渺天北」句,實九字。

不惟少一字,且脫一韻。

《齊天樂》尾句「畫旗塞鼓」據譜尚脫一字。

《垂絲釣》前闋「波光掩映,燭花黯淡」二句。

「掩」字不應葉,又不宜作四字句。

「繞佛閣霞艷錦」一首,前闋「東風搖花絮下」闕三字。

然「花絮」二字乃句尾押韻,以前詞「怕教徹膽寒光見懷抱」句推之,則闕字當在「花絮」二字之上。

毛本校刊皆未及是正。

至乙亥之《丑奴兒慢》,丙稿又易其名曰《愁春未醒》。

則因潘元質此詞以「愁春未醒」作起句,故後人又有此名。

據以追改舊題,尤乖舛矣。

△《惜香樂府》·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趙長卿撰。

長卿自號仙源居士,南豐人,宗室子也。

是集分類編次。

凡春景三卷,夏景一卷,冬景一卷,總詞三卷,拾遺一卷。

據毛晉跋語,乃當時鄉貢進士劉澤所定,其體例殊屬無謂。

且夏景中如《減字木蘭花·詠柳》一闋,《畫堂春·輦下游西湖》一闋,宜屬之春。

冬景中《永遇樂》一闋,宜屬之秋。

是分隸亦未盡愜也。

其詞往往瑕瑜互見。

如卷二中《水龍吟》第四闋,以了、少、峭葉晝、秀。

純用江右鄉音,終非正律。

卷五中《一剪梅》尾句「才下眉尖,恰上心頭」,剿襲李清照此調原句,竄易二字,殆於點金成鐵。

卷六中《叨叨令》一闋,純作俳體,已成北曲。

至卷七中《一叢花》一闋,本追和張先作。

前半第四句,張詞三字一句,四字一句,此乃作七字一句。

後半末三句,張詞四字二句,五字一句。

此乃作三字一句,五字二句。

是並音律亦多不協。

然長卿恬於仕進,觴詠自娛,隨意成吟,多得淡遠蕭疏之致,固不以一眚廢之。

他如《小重山》前闋結句,用「疏雨」韻入「芭蕉」六字,亦不合譜。

殆毛晉刊本誤增「雨」字。

又捲六中《梅詞》一首,題曰《一剪梅》,而注曰或刻《攤破丑奴兒》。

不知此調非《一剪梅》,當以別本為是。

卷五之《似娘兒》即卷八之《青杏兒》,亦即名《丑奴兒》。

晉於《似娘兒》下注云:「或作《青杏兒》。」

於《青杏兒》下注云:「舊刊《攤破丑奴兒》,非。」

不知誤在「攤破」二字,《丑奴兒》實非誤刻。

是又明人校讎之失,其過不在長卿矣。

△《龍洲詞》·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劉過撰。

過有《龍洲集》,已著錄。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劉改之詞一卷。

此本為毛晉所刊,題曰《龍洲詞》,從全集之名也。

黃《花庵詞選》謂改之乃稼軒之客,詞多壯語,蓋學稼軒。

然過詞凡贈辛棄疾者則學其體,如「古豈無人,可以似吾稼軒者誰」等詞是也。

其餘雖跌宕淋漓,實未嘗全作辛體。

陶九成《輟耕錄》又謂改之造語贍逸有思致,《沁園春》二首尤纖麗可愛。

今觀集中《詠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闋,刻畫猥褻,頗乖大雅。

九成乃獨加推許,不及張端義《貴耳集》獨取其《南樓》一詞為不失賞音矣。

《渚山堂詞話》云:「改之《沁園春·綠鬢朱顏》一闋,系代壽韓平原。」

然在當時,不知竟代誰作,今亦無從詳考。

觀集中《賀新郎》第五首,注曰:「平原納寵姬,奏方響,席上賦。」

則改之且身預南園之宴,不止代人祝嘏矣。

蓋縱橫游士,志在功名,固不能規言而矩行,亦不必曲為之諱也。

又《沁園春》第七首,注曰:「寄辛承旨,時承旨招不赴。」

此原注也,其事本明。

又注或作「風雪中欲詣稼軒,久寓湖上,未能一往,賦此以解」。

此毛晉校本注也,已自生訛異。

《樂府紀聞》乃謂幼安守京口日,改之即敝衣曳履,承命賦詩。

是兩人定交在幼安未帥越之前。

《山房隨筆》載此詞,又稱「稼軒帥越東時,改之欲見,辛不納。

藉晦、南軒二人為之地,始得進見」云云。

考岳珂與過相善,珂所作《呈史》第二卷載此事云:「嘉泰癸亥,改之在中都。

時辛稼軒帥越,聞其名,遣介招之。

以事不及行,因效辛體《沁園春》一詞」云云。

與集中自注相合。

則諸說之誣,審矣。

珂又稱過誦此詞,掀髯有得色,珂乃以白日見鬼調之。

其言雖戲,要亦未嘗不中其病也。

△《竹屋癡語》·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高觀國撰。

觀國字賓王,山陰人。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竹屋詞》一卷,高觀國撰,不詳何人。

高郵陳造與史達祖二家為之序。

此本為毛晉所刊,末有晉跋,僅錄造序中所稱竹屋、梅溪語,皆不經人道,其妙處少游、美成不及數語,而不載全文。

然考造《江湖長翁集》亦不載是序,或當時削其稿歟?詞自鄱陽姜夔句琢字煉,始歸醇雅,而達祖觀國為之羽翼。

故張炎謂數家格調不凡,句法挺異,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刪削靡曼之詞。

乃《草堂詩餘》於白石、梅溪則概未寓目,《竹屋詞》亦止選其《玉蝴》一闋。

蓋其時方尚甜熟,與風尚相左故也。

觀國與達祖疊相酬唱,旗鼓俱足相當。

惟梅溪詞中尚有《賀新郎》一闋,注云:「湖上與高賓王同賦。」

今集中未見此調,殆佚之歟?

△《竹齋詩餘》·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機撰。

機字幾仲,一雲字幾叔,東陽人。

其事跡無可考見。

據調中所注,有時欲之官永興語,蓋亦嘗仕宦於州郡,但不知為何官耳。

其遊蹤則多在吳、楚之間,而與岳總干以長調唱酬為尤夥。

總干者,岳飛之孫珂也,時為淮東總領兼制置使。

岳氏為忠義之門,故機所贈詞,亦皆沉鬱蒼涼,不復作草媚花香之語。

其《乳燕飛》第二闋,乃次徐斯遠寄辛棄疾韻者,棄疾亦有和詞。

世所傳《稼軒詞》本。

賦字凡復用兩韻。

今考機詞,知前闋所用乃付字,足證流俗刊刻之誤。

又辛詞調名《賀新郎》,此則名《乳燕飛》者,以蘇軾此調中有「乳燕飛華屋」句,後人因而改名,實一調也。

卷末毛晉跋惜《草堂詩餘》不載其一字。

案《草堂詩餘》乃南宋坊賈所編,漫無鑒別,徒以其古而存之。

故朱彝尊謂草堂選詞,可謂無目。

其去其取,又何足為機重輕歟?

△《梅溪詞》·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史達祖撰。

達祖字邦卿,號梅溪,汴人。

田汝成《西湖志餘》稱韓胄有堂吏史達祖,擅權用事,與之名姓皆同。

今考集中《齊天樂》第五首註:「中秋宿真定驛。」

《滿江紅》第三首註:「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懷古。」

《水龍吟》第三首註:「陪節欲行,留別社友。」

《鷓鴣天》第四首註:「衛縣道中。」

《惜黃花》一首註:「九月七日定興道中。」

核其詞意,必李壁使金之時,胄遣之隨行覘國,故有諸詞。

知撰此集者即胄所用之史達祖。

又考《玉津園事》,張雖預其謀,而實胄之狎客,故於《滿頭花》生辰得移,廚張樂於其邸。

此編前有序,足證其為胄黨。

序末稱數路得人,恐不特尋美於漢。

亦足證其實為掾史,確非兩人。

惟序作於嘉泰元年辛酉,而集中有《壬戌立春》一首。

序稱初識達祖,出詞一編,而集中有與唱和詞二首。

則此本又後來所編,非所序之本矣。

達祖人不足道,而詞則頗工。

稱其分鑣清真,平睨方回,而紛紛三變行輩,不足比數。

清真為周邦彥之號,方回為賀鑄之字,三變為柳永之原名。

其推獎未免稍溢。

然清詞麗句,在宋季頗屬錚錚,亦未可以其人掩其文矣。

△《石屏詞》·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戴復古撰。

復古有《石屏集》,已著錄。

此詞一卷,乃毛晉所刻別行本也。

復古為陸游門人,以詩鳴江湖間。

方回《瀛奎律髓》稱其豪健清快,自成一家。

今觀其詞,亦音韻天成,不費斧鑿。

其《望江南》自嘲第一首云:「賈島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語不妨村,誰解學西昆。」

復古論詩之宗旨,於此具見。

宜其以詩為詞,時出新意,無一語蹈襲也。

集內《大江西上曲》即《念奴嬌》,本因蘇軾詞起句,故稱《大江東去》。

復古乃以己詞首句,又改名《大江西上曲》,未免效顰。

至《赤壁懷古·滿江紅》一闋,則豪情壯采,實不減於軾。

楊慎《詞品》最賞之,宜矣。

此本卷後載樓鑰所記一則,即系《石屏集》中跋語。

陶宗儀所記一則,見《輟耕錄》。

其《江右女子》一詞,不著調名。

以各調證之,當為《祝英台近》。

但前闋三十七字俱完,後闋則逸去起處三句十四字。

當系流傳殘闕,宗儀既未經辨及,後之作圖譜者,因詞中第四語有「揉碎花箋」四字,遂別造一調名,殊為杜撰。

至於《木蘭花慢·懷舊》詞前闋,有「重來故人不見」云云,與《江右女子》詞「君若重來,不相忘處」,語意若相酬答。

疑即為其妻而作,然不可考矣。

△《散花庵詞》·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撰。

字叔,號玉林,又號花庵詞客。

以所居有玉林,又有散花庵也。

毛晉刊本,以作昃,以叔作叔陽。

而諸本實多作黃。

考花庵《絕妙詞選》舊傳刻本,題曰黃{曰多}。

又《詩人玉屑》前有序,世所傳翻刻宋本,猶鉤摹當日手書,亦作黃{曰多}。

檢詞選序末,尚有當時姓氏小印,實作「{曰多}」字。

蓋許慎《說文》,「」字篆文作「{曰多}」。

特以篆體署名,故作「{曰多}」字。

晉不考《六書》,妄改作「昃」。

殊為舛謬。

至叔陽乃盧炳之字,炳即撰《哄堂詞》者。

晉乃移而為字,益桃僵李代矣。

所選《絕妙詞》,末附以己詞四十首,蓋用王逸編《楚詞》,徐陵編《玉台新詠》,芮挺章編《國秀集》之例。

此本全錄之,惟旁摭他書,增入三首耳。

早棄科舉,雅意歌詠。

曾以詩受知游九功,見胡德方所作《詞選序》。

其詞亦上逼少游,近摹白石。

九功贈詩所云「晴空見冰柱」者,庶幾似之。

德方序又謂閩帥樓秋房聞其與魏菊莊相友,以泉石清士目之。

按菊莊名慶之,建安人,即撰《詩人玉屑》者。

梅間《詩話》載慶之《過玉林詩》絕句云:「一步離家是出塵,幾重山色幾重。

沙溪清淺橋邊路,折得梅花又見君。」

則必慶之之同裡,隱居是地,故獲見稱於閩帥。

又游九功亦建陽人,其《答叔》五言古詩一首,尚載在《詩家鼎臠》。

是為閩人,可以考見。

朱彝尊《詞綜》及近時厲鶚《宋詩紀事》均未及詳其裡籍,今附著於此焉。

△《斷腸詞》·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宋朱淑真撰。

淑真,海寧女子,自稱幽棲居士。

是集前有《紀略》一篇,稱為文公侄女。

然朱子自為新安人,流寓閩中。

考年譜世系,亦別無兄弟著籍海寧。

疑依附盛名之詞,未必確也。

《紀略》又稱其匹偶非倫,弗遂素志,賦《斷腸集》十卷以自解。

其詞則僅《書錄解題》載一卷,世久無傳。

此本為毛晉《汲古閣》所刊。

後有晉跋,稱詞僅見二闋,於《草堂集》又見一闋,於十大曲中落落如晨星。

後乃得此一卷,為洪武間抄本,乃與《漱玉詞》並刊。

然其詞止二十七闋,則亦必非原本矣。

楊慎《升庵詞品》載其《生查子》一闋,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語,晉跋遂稱為白璧微瑕。

然此詞今載歐陽修《廬陵集》第一百三十一卷中,不知何以竄入《淑真集》內,誣以桑濮之行。

慎收入《詞品》,既為不考。

而晉刻《宋名家詞》六十一種,《六一詞》即在其內。

乃於《六一詞》漏注互見《斷腸詞》,已自亂其例。

於此集更不一置辨,且證實為白璧微瑕,益鹵莽之甚。

今刊此一篇,庶免於厚誣古人,貽九泉之憾焉。

△《山中白詞》·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張炎撰。

炎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

循王張俊之五世孫,家於臨安。

宋亡後,潛跡不仕,縱游浙東西,落拓以終。

平生工為長短句,以《春水詞》得名,人因號曰張春水。

其後編次詞集者,即以此首壓卷,倚聲家傳誦至今。

然集中他調,似此者尚多,殆如賀鑄之稱梅子,偶遇品題,便為佳話耳。

所長實不止此也。

炎生於淳戊申。

當宋邦淪覆,年已三十有三,猶及見臨安全盛之日。

故所作往往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剪紅刻翠為工。

至其研究聲律,尤得神解。

以之接武姜夔,居然後勁。

宋、元之間,亦可謂江東獨秀矣。

炎詞世鮮完帙,此本乃錢中諧所藏,猶明初陶宗儀手書。

康熙中,錢塘龔翔麟始為傳寫授梓。

後上海曹炳曾又為重刊。

舊附《樂府指迷》一卷,今析出別著於錄。

其仇遠原序、鄭思肖原跋及戴表元送炎序,則仍並錄之,以存其舊焉。

△《竹山詞》·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蔣捷選。

捷字勝欲,自號竹山,宜興人。

德中嘗登進士,宋亡之後,遁跡不仕以終。

是編為毛晉《汲古閣》所刊。

卷首載至正乙巳湖濱散人題詞,謂此稿得之唐士牧家,雖無詮次,已無遺逸。

當猶元人所傳之舊本矣。

其詞練字精深,詞音諧暢,為倚聲家之矩。

間有故作狡會者,如《水龍吟·招落梅魂》一闋,通首住句用「些」字,《瑞鶴仙·壽東軒》一闋,通首住句用「也」字,而於虛字之上仍然葉韻。

蓋偶用詩騷之格,非若黃庭堅、趙長卿輩之全不用葉,竟成散體者比也。

他如《應天長》一闋,注雲次清真韻。

前半闋「轉翠籠池閣」句止五字,而考周邦彥詞作「正是夜堂無月」實六字句。

後半闋「漫有戲龍盤」句亦五字,而考周詞「又見漢宮傳燭」實亦六字。

此必刊本各有脫字。

至於《沁園春》「絕勝珠簾十里樓」句,「樓」字上訛增「迷」字。

《玉樓春》「明朝與子穿花去」句,「花」字訛作「不」字。

《行香子》「柰溶溶」句,「柰」字下訛增「何」字。

《粉蝶兒》「古今來人易老」句,訛脫一「來」字。

《翠羽吟》「但留殘月掛蒼穹」句,訛脫「月」、「蒼」二字。

皆為疏舛。

「唐多令」之訛為「糖多」,尤足噱。

其《喜遷鶯》調所載改本一闋,視元詞殊減風韻,似非捷所自定。

《詞統》譏之甚當,但指為史達祖詞,則又誤記耳。

△《天籟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金白樸撰。

樸字仁甫,一字太素,號蘭谷,真定人。

父寓齋,失其名,仕金為樞密院判官。

會世亂,父子相失。

嘗鞠於元好問家,得其指授。

金亡後,被薦不出,徙居金陵。

放浪詩酒,尤精度曲。

是本乃所作詞集,世久失傳。

康熙中,六安楊希洛始得於白氏之裔,凡二百篇。

前有王博文序,後有孫作序,及曹安贊。

希洛以示朱彝尊,彝尊分為二卷,序而傳之。

樸詞清雋婉逸,意愜韻諧,可與張炎《玉田詞》相匹。

惟以制曲掩其詞名,故沈晦者越數百年。

詞家選本,遂均不載其姓字。

朱彝尊輯《詞綜》時,亦尚未見其本,書成之後乃得之。

書雖晚出,而倚聲家未有疑其偽者。

蓋其詞采氣韻,皆非後人之所能,固一望而知為宋、元人語矣。

△《蛻巖詞》·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元張翥撰。

翥有《蛻庵集》,已著錄。

此編附載詩集之後,而自為卷帙。

案《元史》翥本傳,稱翥長於詩。

其近體長短句尤工。

歿後無子,其遺稿不傳。

傳者有樂府律詩僅三卷。

則在當日即與詩合為一編。

然雲三卷,與今本不合。

考詩集前有僧來復序,稱至正丙午,僧大杼選刻其遺稿。

又有僧宗泐跋,作於洪武丁巳,仍稱將刊版以行世。

是大杼之編次在至正二十六年,其刊版則在洪武六年。

而宋濂等修《元史》則在洪武二年,未及見此足本。

故據其別傳之本,與詩共稱三卷也。

來復序題《蛻庵詩集》,宗泐跋亦稱《右潞國張公詩集》若干卷,均無一字及詞。

然宗泐稱大杼取其遺稿歸江南,選得九百首。

今實詩七百六十七首。

合以詞一百三十三首,乃足九百之數。

則其詞亦大杼之所編。

特傳寫者或附詩集,或析出別行耳。

翥年八十二乃卒。

上猶及見仇遠,傳其詩法。

下猶及與張羽、倪瓚、顧阿瑛、郯九韶、危素諸人,與之唱和。

以一身歷元之盛衰,故其詩多憂時傷亂之作。

其詞乃婉麗風流,有南宋舊格。

其《沁園春》題下注曰:「讀白太素《天籟集》,戲用韻效其體。」

蓋白璞所宗者多東坡,稼軒之變調;翥所宗者猶白石、夢窗之餘音。

門徑不同,故其言如是也。

又「春從天上來」題下注曰:「廣陵冬夜,與松子論五音二變十二調,且品簫以定之。

清濁高下,還相為宮,犁然律呂之均,雅俗之正。」

則其於倚聲之學講之深矣。

△《珂雪詞》·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貞吉撰。

貞吉有《珂雪詩》,已著錄。

是編則其詩餘也。

上卷凡一百三十四首,下卷凡一百五首。

其總目所載補遺,尚有《卜算子》、《浪淘沙》、《木蘭花》、《春草碧》、《滿江紅》、《百字令》、《木蘭花慢》、《台城路》等八調,而皆有錄無書。

殆以附在卷末,裝緝者偶佚之歟?其詞大抵風華掩映,寄托遙深。

古調之中,緯以新意。

不必模周范柳,學步邯鄲,而自不失為雅制,蓋其天分於是事獨近也。

《陳維崧集》有貞吉《詠物詞序》云:「吟成十首,事足千秋。

趙明誠《金石》之錄,遜此華文。

郭弘農《山海》之篇,慚斯麗制。」

雖友朋推挹之詞,不無溢量。

要在近代詞家,亦卓然一作手矣。

舊本每調之末必列王士禎、彭孫、張潮、李良年、曹勳、陳維崧等評語,實沿明季文社陋習,最可厭憎。

今悉刪除,以清耳目,且以見文之工與不工,原所其見。

傳與不傳,在所自為。

名流之序跋批點,不過木蘭之櫝。

日久論定,其妍丑不由於此。

庶假借聲譽者曉然知標榜之無庸焉。

──右「詞曲類」詞集之屬五十九部,一百三卷,皆文淵閣著錄。

△《花間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後蜀趙崇祚編。

崇祚字宏基,事孟昶為衛尉少卿,而不詳其裡貫。

《十國春秋》亦無傳。

案蜀有趙崇韜,為中書令廷隱之子。

崇祚疑即其兄弟行也。

詩餘體變自唐,而盛行於五代。

自宋以後,體制益繁,選錄益眾。

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

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

其中《漁父詞》、《楊柳枝》、《浪淘沙》諸調,唐人仍載入詩集,蓋詩與詞之轉變在此數調故也。

於作者不題名而題官,蓋即《文選》書字之遺意。

惟一人之詞,時割數首入前後卷,以就每卷五十首之數,則體例為古所未有耳。

陳振孫謂所錄自溫庭筠而下十八人,凡五百首,今逸其二。

坊刻妄有增加,殊失其舊。

此為明毛晉重刊宋本,猶為精審。

前有蜀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歐陽炯序,作於孟昶之廣政三年,乃晉高祖之天福五年也。

後有陸游二跋。

其一稱斯時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如此,或者出於無聊。

不知惟士大夫流宕如此,天下所以岌岌,游未反思其本耳。

其二稱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者輒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易以理推也。

不知文之體格有高卑,人之學力有強弱。

學力不足副其體格,則舉之不足。

學力足以副其體格,則舉之有餘。

律詩降於古詩,故中、晚唐古詩多不工,而律詩則時有佳作。

詞又降於律詩,故五季人詩不及唐,詞乃獨勝。

此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有何不可理推乎。

△《尊前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前有萬曆間嘉興顧梧芳序云:「余愛《花間集》,欲播傳之,而余斯編第有類焉,」似即梧芳所輯。

故毛晉亦謂梧芳采錄名篇,為二卷。

而朱彝尊跋則謂於吳下得吳寬手抄本,取顧本勘之,詞人之先後,樂章之次第,靡有不同。

因定為宋初人編輯。

考宋張炎《樂府指迷》曰:「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間為長短句。

至唐人則有《尊前》、《花間》集,」似乎此書與《花間集》皆為五代舊本。

然《樂府指迷》一雲沈伯時作,又雲顧阿瑛作,其為真出張炎與否,蓋未可定。

又陳振孫《書錄解題》歌詞類,以《花間集》為首,注曰:「此近世倚聲填詞之祖。

而無《尊前集》之名。」

不應張炎見之,而陳振孫不見。

彝尊定為宋本,亦未可盡憑。

疑以傳疑,無庸強指。

且就詞論詞,原不失為花間之驂乘。

玩其情采,足資沾溉,亦不必定求其人以實之也。

△《梅苑》·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黃大輿編。

大輿字載萬。

錢曾《讀書敏求記》引王灼之語云:「字載方。

殆書萬為萬,又訛萬為方,如蕭方等之轉為萬等歟?」

其爵裡未詳。

厲鶚《宋詩紀事》稱為蜀人,亦以原序自署岷山耦耕,及《成都文類》載其詩,以意推之耳,無確證也。

王灼稱大輿歌詞與唐名輩相角。

其樂府號廣變風,有賦梅花數曲,亦自奇特。

然樂府今不傳,惟此集僅存。

所錄皆詠梅之詞,起於唐代,止於南、北宋間。

自序稱己酉之冬,抱疾山陽,三徑掃跡。

所居齋前更植梅一株,晦朔未逾,略已粲然。

於是錄唐以來才士之作,以為齋居之玩,目之曰梅苑。

考己酉為建炎二年,正高宗航海之歲。

山陽又戰伐之沖,不知大輿何以獨得蕭閒編輯是集。

殆己酉字有誤乎。

昔屈、宋遍陳香草,獨不及梅。

六代及唐,篇什亦寥寥可數。

自宋人始重此花,人人吟詠,方回撰《瀛奎律髓》,於著題之外,別出梅花一類,不使溷於群芳。

大輿此集,亦是志也。

雖一題裒至數百闋,或不免窠臼相因。

而刻畫形容,亦往往各出新意,固倚聲者之所採擇也。

集中兼采蠟梅,蓋二花別種同時,義可附見。

至九卷兼及楊梅,則務博之失,不自知其氾濫矣。

△《樂府雅詞》·三卷、《補遺》·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曾造編。

造有《類說》,已著錄。

是編皆輯宋人之詞。

前有朱彝尊題詞,謂陳氏《書錄解題》載曾端伯《樂府雅詞》一十二卷,拾遺二卷。

此本抄自上元焦氏,止存三卷及拾遺,殆非足本。

然彝尊《曝書亭集》又載此書跋云:「繹其自序,稱三十有四家,合三卷,為足本無疑。」

蓋此卷首所載為彝尊初稿,集所載乃詳定之本也。

造自序謂涉諧謔則去之,當時艷曲謬托歐公者悉刪除之。

則命曰雅詞,具有風旨,非靡靡之音可比。

至於道宮、薄媚、西子詞、排遍之後有入破、虛催、袞遍、摧拍、歇拍、煞袞諸名,皆他本所罕載,猶見宋人舊法。

不獨《九張機詞》僅見於此。

是又足資詞家之考證矣。

△《花庵詞選》·二十卷(內府藏本)

宋黃撰。

其書成於淳乙酉。

前十卷曰《唐宋諸賢絕妙詞選》。

始於唐李白,終於北宋王昴,方外、閨秀各為一卷附焉。

後十卷曰《中興以來絕妙詞》。

始於康與之,終於洪荼。

所自作詞三十八首亦附錄於末。

前十卷內頗有已入南宋者,蓋宣和、靖康之舊人,過江猶在者也。

然後十卷內如康與之、陳與義、葉夢得亦皆北宋舊人。

又不知其以何斷限矣。

觀自序,其意蓋欲以繼趙崇祚《花間集》、曾造《樂府雅詞》之後,故羅頗廣。

其中如李後主《山花子》一首,本李之作,《南唐書》載馮延巳之對可證。

亦未免小有疏舛。

然本工詞,故精於持擇。

自序稱暇日裒集得數百家,而所錄止於此數。

去取亦特為謹嚴,非《草堂詩餘》之類參雜俗格者可比。

又每人名之下各注字號裡貫,每篇題之下亦間附評語,俱足以資考核。

在宋人詞選,要不失為善本也。

△《類編草堂詩餘》·四卷(通行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舊傳南宋人所編。

考王《野客叢書》作於慶元間,已引《草堂詩餘》張仲宗《滿江紅》詞證「蝶粉蜂黃」之語,則此書在慶元以前矣。

詞家小令、中調、長調之分自此書始。

後來《詞譜》,依其字數以為定式,未免稍拘,故為《萬樹詞律》所譏。

然填詞家終不廢其名,則亦倚聲之格律也。

朱彝尊作《詞綜》,稱《草堂》選詞可謂無目,其詬之甚至。

今觀所錄,雖未免雜而不純,不及《花間》諸集之精善。

然利鈍互陳,瑕瑜不掩,名章俊句,亦錯出其間。

一概詆排,亦未為公論。

此本為明杭州顧從敬所刊。

前有嘉靖庚戌何良俊序,稱為從敬家藏宋刻,較世所行本多七十餘調。

其刻在汲古閣本之前。

又諸詞之後多附以當時詞話,汲古閣本皆無之。

考所引黃《花庵詞選》、周密《絕妙好詞》均在宋末,知為後來所附入,非其原本。

然采摭尚不猥濫,亦頗足以資考證,故仍並存焉。

△《絕妙好詞箋》·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絕妙好詞》,宋周密編。

其箋則國朝查為仁、厲鶚所同撰也。

密所編《南宋歌詞》始於張孝祥,終於仇遠,凡一百三十二家。

去取謹嚴,猶在曾造《樂府雅詞》、黃《花庵詞選》之上。

又宋人詞集,今多不傳,並作者姓名亦不盡見於世。

零璣碎玉,皆賴此以存,於詞選中最為善本。

初,為仁采摭諸書以為之箋,各詳其裡居出處。

或因詞而考證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載其佚聞。

以及諸家評論之語,與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見於此集者,鹹附錄之。

會鶚亦方箋此集,尚未脫稿。

游天津,見為仁所箋,遂舉以付之。

刪復補漏,合為一書。

今簡端並題二人之名,不沒其助成之力也。

所箋多氾濫旁涉,不盡切於本詞,未免有嗜博之弊。

然宋詞多不標題,讀者每不詳其事。

如陸游之《瑞鶴仙》、韓元吉之《水龍吟》、辛棄疾之《祝英台近》、尹煥之《唐多令》、楊恢之《二郎神》,非參以他書,得其源委,有不解為何語者。

其疏通證明之功,亦有不可泯者矣。

密有《癸辛雜識》諸書,鶚有《遼史拾遺》諸書,皆已著錄。

為仁字心,號蓮坡,宛平人。

康熙辛卯舉人。

是集成於乾隆己巳,刻於庚午。

鶚序稱其尚有《詩餘紀事》如干卷。

今未之見,殆未成書歟。

△《樂府補題》·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皆宋末遺民倡和之作。

凡賦龍涎香八首,其調為《天香》;賦白蓮十首,其調為《水龍吟》;賦蓴五首,其調為《摸魚兒》;賦蟬十首,其調為《齊天樂》;賦蟹四首,其調為《桂枝香》。

作者為王沂孫、周密、王易簡、馮應瑞、唐藝孫、呂同老、李彭老、陳恕可、唐玨、趙汝鈉、李居仁、張炎、仇遠等十三人,又無名氏二人。

其書諸家皆不著錄。

前有朱彝尊序,稱「為常熟吳氏抄本,休寧汪晉賢購之長興藏書家,而蔣景祁鏤版以傳」云云。

則康熙中始傳於世也。

彝尊序又稱:「當日倡和之篇必不止此,亦必有序以志歲月,惜今皆逸」云云。

其說亦是。

然疑或墨跡流傳,後人錄之成帙,未必當時即編次為集,故無序目,亦未可知也。

△《花草卒編》·十二卷、《附錄》·一卷(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明陳耀文編。

耀文有《經典稽疑》,已著錄。

是編采掇唐宋歌詞,亦間及於元人,而所採殊少。

自序稱是集因唐《花間集》、宋《草堂詩餘》而起,故以《花草卒編》為名。

然使惟以二書合編,各采其一字名書,已無義理。

乃綜括兩朝之詞,而以「花」字代「唐」字,以「草」字代「宋」字,衡以名實,尤屬未安。

然其書捃摭繁富,每調有原題者必錄原題。

或稍僻者必著采自某書。

其有本事者,並列詞話於其後。

其詞本不佳而所填實為孤調,如《縷縷金》之類,則注曰備題。

編次亦頗不苟。

蓋耀文於明代諸人中猶講考證之學,非嘲風弄月者比也。

雖糾正之詳不及萬樹之《詞律》,選擇之精不及朱彝尊之《詞綜》,而裒輯之功實居二家之前。

創始難工,亦不容以後來掩矣。

此本與天中記版式相同,蓋猶耀文舊刻。

而卷首乃有延四年陳良弼序,刊刻拙惡,僅具字形,而其文則仍耀文之語。

蓋坊賈得其舊版,別刊一序弁其首,以偽為元版耳。

△《御定歷代詩餘》·一百二十卷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

所錄詞自唐至明凡一千五百四十調,九千餘首,為一百卷。

又詞人姓氏十卷,詞話十卷。

考梁代吳聲歌曲,句有短長、音多柔曼,已漸近小詞。

唐初作者興,詩道復振,故將變而不能變。

迨其中葉,雜體日增,於是《竹枝》、《柳枝》之類,先變其聲。

《望江南》、《調笑令》、《宮中三台》之類,遂變其調。

然猶載之詩集中,不別為一體。

洎乎五季,詞格乃成。

其岐為別集,始於馮延巳之《陽春》詞。

其岐為總集,則始於趙崇祚之《花間集》。

自宋初以逮明季,沿波迭起,撰述彌增。

然求其括歷代之精華,為諸家之總匯者,則多窺半豹,未睹全牛,罕能博且精也。

我聖祖仁皇帝游心藝苑,於文章之體,一一究其正變,核其源流。

兼括洪纖,不遺一技。

乃命侍讀學士沈辰垣等羅舊集,定著斯編。

凡柳、周婉麗之音,蘇、辛奇恣之格,兼收兩派,不主一隅,旁及元人小令,漸變繁聲。

明代新腔,不因舊譜者。

苟一長可取,亦眾美胥收。

至於考求爵裡,可以為論世之資。

辨證妍媸,可以為倚聲之律者。

網羅宏富,尤極精詳。

自有詞選以來,可雲集其大成矣。

若夫諸調次第,並以字數多少為斷,不沿《草堂詩餘》強分小令、中調、長調之名,更一洗舊本之陋也。

△《詞綜》·三十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朱彝尊編。

其同時增定者,則休寧汪森也。

彝尊有《經義考》,森有《粵西詩載》,並已著錄。

是編錄唐、宋、金、元詞通五百餘家。

於專集及諸選本外,凡稗官野紀中有片詞足錄者,輒為采掇。

故多他選未見之作。

其詞名、句讀為他選所淆舛,及姓氏爵裡之誤,皆詳考而訂正之。

其去取亦具有鑒別。

蓋彝尊本工於填詞,平日嘗以姜夔為詞家正宗,而張輯、盧祖皋、史達祖、吳文英、蔣捷、王沂孫、張炎、周密為之羽翼。

謂自此以後,得其門者或寡。

又謂小令當法汴京以前,慢詞則取諸南渡。

又謂論詞必出於雅正,故曾造錄雅詞,同陽居士輯復雅。

又盛稱《絕妙好詞》甄錄之當。

其立說,大抵精確。

故其所選能簡擇不苟如此。

以視《花間》、《草堂》諸編,勝之遠矣。

△《十五家詞》·三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默編。

默字無言,休寧人。

是編所輯國朝詞共十五家。

吳偉業《梅村詞》二卷,梁清標《棠村詞》三卷,宋琬二《鄉亭詞》二卷,曹爾堪《南溪詞》二卷,王士祿《炊聞詞》三卷,尤侗《百末詞》二卷,陳世祥《含影詞》二卷,黃永《溪南詞》二卷,陸求可《月湄詞》四卷,鄒祗謨《麗農詞》二卷,彭孫《延露詞》三卷,王士禎《衍波詞》二卷,董以寧《蓉渡詞》三卷,陳維崧《烏絲詞》四卷,董俞《玉鳧詞》二卷。

各家以小令、中調、長調為次。

載其本集原序於前,並錄其同時人評點。

案王士禎《居易錄》曰:「新安孫布衣默,居廣陵,貧而好客。

四方名士至者,必徒步訪之。

嘗告予欲渡江往海鹽,詢以有底急,則雲欲訪彭十羨門,索其新詞,與予及鄒程村作合刻為三家耳。

陳其年維崧贈以詩曰:『秦七黃九自佳耳,此事何與卿饑寒。

』指此也」云云。

蓋其初刻在康熙甲辰,為鄒祗謨、彭孫、王士禎三家,即《居易錄》所云。

杜為之序。

至丁未,續以曹爾堪、王士祿、尤侗三家,是為六家,孫金礪為之序。

戊申又續以陳世祥、陳維崧、董以寧、董俞四家、汪懋麟為之序。

十五家之本,定於丁巳,鄧漢儀為之序。

凡閱十四年,始匯成之。

雖標榜聲氣,尚沿明末積習。

而一時倚聲佳制,實略備於此,存之可以見國初諸人文采風流之盛。

至其每篇之末,必附以評語,有類選刻時文,殊為惡道。

今並刪除,不使穢亂簡牘焉。

──右「詞曲類」詞選之屬十二部,二百七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

△《碧雞漫志》·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宋王灼撰。

灼有《糖霜譜》,已著錄。

是編詳述曲調源流。

前七條為總論,述古初至唐、宋聲歌遞變之由。

次列涼州、伊州、霓裳羽衣曲、甘州、胡渭州、六、西河、長命女、楊柳枝、喝馱子、蘭陵王、虞美人、安公子、水調歌、萬歲樂、夜半樂、何滿子、凌波神、荔枝香、阿濫堆、念奴嬌、清平樂、雨淋鈴、菩薩蠻、望江南、麥秀兩岐、文漵子、後庭花、鹽角兒,凡二十八條。

一一溯得名之緣起,與其漸變宋詞之沿革。

蓋《三百篇》之餘音,至漢而變為樂府,至唐而變為歌詩。

及其中葉,詞亦萌芽。

至宋而歌詩之法漸絕,詞乃大盛。

其時士大夫多嫻音律,往往自製新聲,漸增舊譜。

故一調或至數體,一體或有數名,其目幾不可殫舉。

又非唐及五代之古法。

灼作是編,就其傳授分明,可以考見者,核其名義,正其宮調,以著倚聲所自始。

其餘晚出雜曲,則不暇一一詳也。

迨金、元院本既出,並歌詞之法亦亡。

文士所作,僅能按舊曲平仄,循聲填字。

自明以來,遂變為文章之事,非復律呂之事,並是編所論宮調亦莫解其說矣。

然其間正變之由,猶賴以略得其梗概,亦考古者所必資也。

其辨霓裳羽衣曲為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唐明皇為之潤色。

援白居易《鄭詩注》為證,一掃月宮妖妄之說。

又據譜謂是曲第一至第六疊皆無拍,證《唐史》載王維論按樂圖霓裳第三疊初拍之訛。

持論極為精核。

他如《虞美人》曲,諸說各別。

《河滿子》曲,一事異詞者,皆闕其所疑,亦頗詳慎。

至《念奴嬌》,偶以古人為名,亦猶戚氏之例,本不出於天寶。

灼特以當時誤稱唐曲而辨之,理宜附錄,不當雜列古曲之中。

《鹽角兒》既據嘉雜誌謂出於梅堯臣,則未可附於古曲。

且鹽乃曲名,隋《薛道衡集》有《昔昔鹽》,唐張《朝野僉載》有《突厥鹽》,可以互證。

乃雲市鹽得於紙角上,已為附會。

且紙角幾許,乃能容一曲譜,亦不近事理。

是則氾濫及之,不免千慮之一失矣。

△《沈氏樂府指迷》·一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宋沈義父撰。

義父字伯時,履貫未詳。

前有自題,稱壬寅秋,始識靜翁於澤濱。

癸卯,識夢窗,暇日相與唱酬。

案壬寅、癸卯為淳二年、三年,則理宗時人也。

元人跋陸輔之詞旨,嘗引此書。

然篇頁寥寥,不能成帙,故世無單行之本。

此本附刻陳耀文《花草粹編》中,凡二十八條。

其論詞以周邦彥為宗,持論多為中理。

惟謂兩人名不可對使,如庾信愁多、江淹恨極之類,頗失之拘。

又謂說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須用章台、灞岸等字,說書須用銀鉤等字,說淚須用玉箸等字,說須用綠等字,說簟須用湘竹等字,不可直說破。

其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轉成塗飾,亦非確論。

至所謂去聲字最要緊,及平聲字可用入聲字替,上聲字不可用入聲字替一條,則剖析微芒,最為精核。

《萬樹詞律》實祖其說。

又謂古曲譜多有異同,至一腔有兩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長短不等。

蓋被教師改換,亦有嘌唱一家多添了字云云。

乃知宋詞亦不盡協律,歌者不免增減。

《萬樹詞律》所謂曲有襯字,詞無襯字之說。

尚為未究其變也。

△《渚山堂詞話》·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陳霆撰。

霆有《唐餘紀傳》,已著錄。

是編與所作詩話並刊,而較詩話為稍勝。

蓋霆詩格頗纖,於詞為近,故論詞轉用所長。

其中如韋莊「雨餘風軟碎鳴禽」句,本用杜荀鶴《春宮怨》語。

南卓《羯鼓錄》所謂透空碎遠之聲,即此「碎」字。

當訓細瑣雜亂之義。

霆乃謂鳴禽曰「碎」,於理不通。

改為「暖風嬌鳥碎鳴音」,未免點金成鐵。

又謂楊孟載「雪詞簌簌」字古無所出,欲據黃庭堅詩改為「疏疏密密」。

不知以「疏疏密密」詠雪,黃詩又何所出,亦未免涉於膠固。

然其他持論多確。

又宋、元、明佚篇斷句,往往而有。

如宋徐一「初九日登高」之類,其本集不傳於世者,亦頗賴以存。

王昭儀《滿江紅》詞,為其位下官人張瓊瑛作。

「垂楊玉耳墜金環」二曲,為唐、宋舊譜所無之類。

亦足資考證,猶明人詞話之善本也。

△《詞話》·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

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

據《西河合集序目》稱,此書本四卷,佚其二卷,不敢贗補,故僅以半刊行。

王卓《今世說》稱,奇齡善詩歌、樂府、填詞,所為大率托之美人香草,纏綿綺麗,按節而歌,使人淒愴,又能吹簫度曲。

是奇齡填詞之功,較深於詩。

且本為小技,萌於唐而成於宋,亦不待援引古書,別為高論。

故所說轉不支離。

其論沈去矜《詞韻》一條,尤為精核。

論辛棄疾、蔣捷為別調,亦深明源委。

惟其遠溯六朝,以鮑照《梅花落》亦可稱詞。

則漢代鐃歌何嘗不句有長短,亦以為詞之始乎?又《西廂記》相女配夫本為相度之相,今尚有此方言。

而引孫復「相女不以嫁公侯,乃以嫁山谷衰老」語,以為宰相之相。

則牽引附會,仍蹈結習。

至所述詞曲變為演劇,縷陳始末,亦極賅悉。

而雲宋末安定郡王趙令始作商調鼓子詞,譜西廂傳奇。

考令即《蘇軾集》所稱趙德麟,實非宋末之人。

亦未免少疏。

然自宋以來撰詩話者多,撰詞話者較少。

奇齡是編,雖不及徐九《詞苑叢談》之采摭繁富,門目詳明,然所敘論,亦足備談資。

故削其詩話,而錄存是編焉。

△《詞苑叢談》·十二卷(通行本)

國朝徐九撰。

九字電發,號虹亭,吳江人。

康熙己未召試博學宏詞,授翰林院檢討。

是書專輯詞家故實,分體制、音韻、品藻、紀事、辨正、諧謔、外編七門。

采摭繁富,援據詳明,足為論詞者總匯。

《江南通志》稱:「九少刻《菊莊樂府》,朝鮮貢使仇元吉見之,以餅金購去。

貽詩曰:中朝攜得菊莊詞,讀罷煙霞照海湄。

北宋風流何處是?一聲鐵笛起相思。」

則九於倚聲一道,自早歲即已擅長。

故於論詞亦具有鑒裁,非苟作也。

惟其間徵引舊文,未盡注其所出,同時朱彝尊、陳維崧等嘗議之。

九亦自欲補綴而未盡也。

至紀事一門,半取近事。

其間點綴以成佳句,標榜以借虛聲者,蓋所不免。

然考《世說新語》注載裴啟作《語林》,記謝安黃公酒壚事,安以為所說不實。

則序錄同時之事,自古已然。

唐宋人詩話、說部,此類尤夥,則亦非九之創例矣。

──右「詞曲類」詞話之屬,五部,十九卷,皆文淵閣著錄。

△《欽定詞譜》·四十卷康熙五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御定。

詞萌於唐,而大盛於宋。

然唐、宋兩代皆無詞譜。

蓋當日之詞,猶今日里巷之歌,人人解其音律,能自制腔,無須於譜。

其或新聲獨造,為世所傳,如霓裳羽衣之類,亦不過一曲一調之譜,無裒合眾體,勒為一編者。

元以來南北曲行,歌詞之法遂絕。

姜夔《白石詞》中間有旁記節拍,如西域梵書狀者,亦無人能通其說。

今之《詞譜》,皆取唐、宋舊詞,以調名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句法字數,取句法字數相同者互校以求其平仄。

其句法字數有異同者則據而注為又一體。

其平仄有異同者則據而注為可平可仄。

自《嘯餘譜》以下,皆以此法推究。

得其崖略,定為科律而已。

然見聞未博,考證未精,又或參以臆斷無稽之說,往往不合於古法。

惟近時萬樹作《詞律》,析疑辨誤,所得為多,然仍不免於舛漏。

惟我聖祖仁皇帝聰明天授,事事皆深契精微。

既御定唐、宋、金、元、明諸詩,立詠歌之準。

御纂《律呂精義》,通聲氣之元。

又以詞亦詩之餘派,其音節亦樂之支流,爰命儒臣,輯為此譜。

凡八百二十六調,二千三百六體。

凡唐至元之遺篇,靡弗采錄。

元人小令其言近雅者,亦間附之。

唐宋大曲則匯為一卷,綴於末。

每調各注其源流,每字各圖其平仄,每句各注其韻葉,分寸節度,窮極窈眇,倚聲家可永守法程。

蓋聖人裁成萬類,雖一事之微,必考古而立之制,類若斯矣。

△《詞律》·二十卷(通行本)

國朝萬樹撰。

樹有《璇璣碎錦》,已著錄。

是編糾正《嘯餘譜》及《填詞圖譜》之訛,以及諸家詞集之舛異。

如《草堂詩餘》有小令、中調、長調之目,舊譜遂謂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

樹則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將為小令乎、中調乎?《雪獅兒》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將為中調乎、長調乎?故但列諸調,而不立三等之名。

又舊譜於一調而長短不同者,皆定為第一、第二體。

樹則謂調有異同,體無先後,所列次第,既不以時代為差,何由知孰為第幾。

故但以字數多寡為序,而不列名目。

皆精確不刊。

其最入微者,以為舊譜不分句讀,往往據平仄混填。

樹則謂七字有上三下四句,如《唐多令》「燕辭歸客尚淹留」之類。

五字有上一下四句。

如《桂華明》「遇廣寒宮女」之類。

四字有橫擔之句,如《風流子》「倚欄杆處上琴台去」之類。

一為詞字平仄,舊譜但據字而填。

樹則謂上聲入聲有時可以代平,而名詞轉折跌宕處,多用去聲。

一為舊譜五七字之句所注可平可仄,多改為詩句。

樹則謂古詞抑揚頓挫,多在拗字。

其論最為細密。

至於考調名之新舊,證傳寫之舛訛,辨元人曲、詞之分,斥明人自度腔之謬。

考證尤一一有據。

雖其考核偶疏,亦所不免。

如「綠意」之即為「疏影」,樹方辨之,連章累幅,力攻朱彝尊之疏。

而不知「疏影」之前為「八寶妝」,「疏影」之後為「八犯玉交枝」,即已一調復收。

試取李甲、仇遠詞合之,契若符節。

至其論《燕台春》、《夏初臨》為一調,乃謂《嘯餘譜》顛倒復收,貽笑千古,因欲於張子野詞「探芳菲走馬」下添入「歸來」二字為韻。

而不知其上韻已用「當時去燕還來」。

一韻兩用,其謬較一調兩收為更甚。

如斯之類,千慮而一失者。

雖間亦有之。

要之,唐、宋以來倚聲度曲之法,久已失傳。

如樹者,固已十得八九矣。

──右「詞曲類」詞譜詞韻之屬二部,六十卷,皆文淵閣著錄。

△《顧曲雜言》·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沈德符撰。

德符有《飛鳧語略》,已著錄。

此書專論雜劇、南曲、北曲之別。

其論元人未滅南宋以前,以雜劇試士。

核以《元史·選舉志》,絕無影響。

乃委巷之鄙談。

其論《遼史·樂志》有大食調,曲譜訛作大石,因有小石調配之。

其意以大食為國名,如龜茲之類,不知自宋已有此名。

故王詩號至寶丹,秦觀詩號小石調,不由曲譜之訛。

其論五、六、工、尺、上、四、合、凡,一為出於宋樂書,亦未免附會。

考南曲無凡、一,上字有高下之分。

宋時樂歌,未必分南北曲也。

如此之類,雖間有小疵。

然如論北曲以絃索為主,板有定制。

南曲笙笛,不妨長短其聲以就板。

立說頗為精確。

其推原諸劇牌名,自金、元以至明代,縷晰條分,徵引亦為賅洽。

詞曲雖伎藝之流,然亦樂中之末派。

故唐人《樂府雜錄》之類,至今尚傳。

存此一編,以考南北曲之崖略,未始非博物之一端也。

(以上曲品。

△《欽定曲譜》·十四卷康熙五十四年奉敕撰。

蓋與《詞譜》同時並作,相輔而行也。

首載諸家論說及九宮譜定論一卷,次北曲譜四卷,次南曲譜八卷,次以失宮犯調諸曲別為一卷附於末。

北曲、南曲各以宮調提綱。

其曲文每句注句字,每韻注韻字,每字注四聲於旁,於入聲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皆一一詳注。

於舊譜訛字,亦一一辨證附於後。

自古樂亡而樂府興,後樂府之歌法至唐不傳,其所歌者皆絕句也。

唐人歌詩之法至宋亦不傳,其所歌者皆詞也。

宋人歌詞之法至元又漸不傳,而曲調作焉。

考《三百篇》以至《詩餘》,大都抒寫性靈,緣情綺靡。

惟南北曲則依附故實,描摹情狀,連篇累牘,其體例稍殊。

然《國風》「氓之蚩蚩」一篇,已詳敘一事之始末。

樂府如《焦仲卿妻詩》、《秋胡行》、《木蘭詩》並鋪陳點綴,節目分明。

是即傳奇之濫觴矣。

王明清《揮麈錄》載曾布所作《馮燕歌》,已漸成套數,與《詞律》殊途。

沿及金、元,此風漸盛。

其初被以絃索,其後遂象以衣冠。

其初不過四折,其後乃動至數十出。

大旨亦主於敘述善惡,指陳法戒,使婦人孺子皆足以觀感而奮興,於世教實多所裨益。

雖迨其末派,矜冶蕩而侈風流。

輾轉波頹,或所不免。

譬如《國風》好色,降而為《玉台》、《香奩》。

不可因是而罪詩,亦不可因是而廢詩也。

惟是當時舊譜,今悉無傳。

陶宗儀《輟耕錄》雖具載其目,而不著其詞。

近代所行《北九宮譜》、《南九宮譜》,亦以意編排,頗多舛謬。

乃特命詹事王弈清等,考尋舊調,勒著是編。

使倚聲者知別宮商,赴節者鹹諧律呂。

用以鋪陳古跡,感動人心。

流芳遺臭之蹤,聆音者畢解;福善禍淫之理,觸目者易明。

大聖人闡揚風化,開導愚蒙,委曲周詳,無往不隨事立教者,此亦一端矣。

豈徒斤斤於紅牙翠管之間哉!(以上曲譜。

△《中原音韻》·二卷(內府藏本)

元周德清撰。

德清字挺齋,高安人。

是書成於泰定甲子,原本不分卷帙。

考其《中原音韻》起例以下,即列諸部字數。

正語作詞起例以下,即列作詞諸法。

蓋前為韻書,後為附論,畛域顯然。

今據此為二卷,以便省覽。

其音韻之例,以平聲分為陰陽,以入聲配隸三聲,分為十九部。

一曰東、鐘,二曰江、陽,三曰支、思,四曰齊、微,五曰魚、模,六曰皆、來,七曰真、文,八曰寒、山,九曰桓、歡,十曰先、天,十一曰蕭、豪,十二曰歌、戈,十三曰家、麻,十四曰車、遮,十五曰庚、青,十六曰尤、侯。

十七曰侵、尋,十八曰監、鹹,十九曰廉、纖。

蓋全為北曲而作。

考齊、梁以前,平、上、去無別。

至唐時,如元稹諸人作長律,尚有遺風。

惟入聲則各自為部,不葉三聲。

然如《檀弓》稱子辱與彌牟之弟游,注謂文子名木,緩讀之則為彌牟。

又古樂府《江南曲》以「魚戲蓮葉北」韻「魚戲蓮葉西」,注亦稱北讀為「悲」。

是以入葉平,已萌於古。

又《春秋》「盟於蔑」,《梁》作「盟於昧」。

《春秋》定姒卒,《公羊》作定弋卒。

是亦方言相近,故上、去、入可以轉通也。

北音舒長遲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聲。

凡入聲皆讀人三聲,自其風土使然。

樂府既為北調,自應歌以北音。

德清此譜,蓋亦因其自然之節。

所以作北曲者沿用至今,言各有當,此之謂也。

至於因而掊擊古音,則拘於一偏,主持太過。

夫語言各有方域,時代遞有變遷,文章亦各有體裁。

三百篇中,東陽不葉。

而孔子象傳以中韻當,老子道經以聾韻盲。

此參用方音者也。

楚騷之音,異於風雅。

漢、魏之音,異於屈宋。

此隨時變轉者也。

左思作三都賦,純用古體,則純用古音。

及其作《白賦》,與《詠史》、《招隱》諸詩,純用晉代之體,則亦純用晉代之音。

沈約《詩賦》皆用四聲,至於《冠子祝文》則化字乃作平讀。

又文章用韻,各因體裁之明證也。

詞曲本里巷之樂,不可律以正聲。

其體創於唐。

然唐無詞韻,凡詞韻與詩皆同。

唐初回波諸篇,唐末《花間》一集可覆按也。

其法密於宋。

漸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諸例。

而三百年作者如,亦無詞韻。

間或參以方音,但取歌者順吻,聽者悅耳而已矣。

一則去古未遠,方音猶與韻合,故無所出入。

一則去古漸遠,知其不合古音,而又諸方各隨其口語,不可定以一格。

故均無書也。

至元而中原一統,北曲盛行。

既已別立專門,自宜各為一譜。

此亦理勢之自然。

德清乃以後來變例,據一時以排千古,其真殊甚。

觀其瑟注音史,塞注音死。

今日四海之內,寧有此音,不又將執以排德清哉?然德清輕詆古書,所見雖謬。

而所定之譜,則至今為北曲之準繩。

或以變亂古法詆之,是又不知樂府之韻本於韻外別行矣。

故今錄存其書,以備一代之學,而並論其源流得失如右。

(以上曲韻)

──右「詞曲類」南北曲之屬,三部,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