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按《明史·藝文志》載《宣宗文集》四十四卷,今未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

△《明宣宗詩文》·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按《明史·藝文志》載《宣宗文集》四十四卷,今未見傳本。

此冊僅《廣寒殿記》一篇、《玉簪花賦》一首、詩歌詞曲三十九首,非其全帙也。

朱彝尊《明詩綜》所錄宣宗詩,多此冊所未載,意者彝尊尚及見其集歟?

△《御制迴文詩》·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案此集載朱當眄所輯《國朝典故》中,惟題曰「御制」,不著朝代。

《明史·藝文志》不著錄,不知何帝所作。

其詩以春夏秋冬四景為題,有龍文、連環、八卦諸體,凡二十八首。

蓋偶然遊戲之作,流傳於外,與他書宣示頒賜,見諸國史者有殊,故史不載也。

△《元宮詞》·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前有《自序》,稱「永樂元年欽賜余家一老嫗,年七十矣,乃元宮之乳姆。

女知宮中事為最悉。

閒嘗細訪之,一一備陳其事。

故余詩中所錄,皆元宮之實事」云云。

末題「永樂四年夏四月朔日,蘭雪軒制」。

後有《毛晉跋》,亦不知為何許人。

案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曰:「《元宮詞》百首,宛平劉效祖序,稱周恭王所撰。」

考定王以洪武十四年之國,洪熙元年薨。

序題永樂四年,則為定王無疑矣。

定王名肅,太祖第五子也。

《明史·周王肅傳》用彝尊之說,蓋以所考為允矣。

詩凡一百首。

其中如《東風吹綻牡丹芽》一首、《燈月交光照綺羅》一首、《玉京涼早是初秋》一首、《深宮春暖日初長》一首、《二十餘年備掖庭》一首、《月明深院有霜華》一首、《珊枕冷象牙床》一首、《金鴨燒殘午夜香》一首、《惻惻輕寒透鳳幃》一首、《憔悴花容只自知》一首、《小樓春淺杏花寒》一首、《御溝春水碧如天》一首、《燕子泥香紅杏雨》一首、《春情只在兩眉尖》一首、《白露橫空殿宇涼》一首、《纖纖初月鵝黃嫩》一首、《夢覺銀台畫燭殘》一首、《曉燈垂焰落銀》一首,尋常宮怨之詞。

殆居五分之一。

非惟語意重複,且歷代可以通用,不必定屬於元,頗為冗泛。

其他切元事者皆無註釋,後人亦不盡解,不及楊允孚《欒京雜詠》多矣。

△《楓林集》·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朱升撰。

升有《周易旁注》,已著錄。

是編前八卷皆詩文,而以《官誥》及《太祖手敕》編入第一卷首,與升文相連,殊為非體。

第九卷載《徽州府志》本傳一首、廖道南所撰《詩贊》一首,並《翼運節略》十餘則。

第十卷為《附錄》,皆當時投贈詩文也。

升於明興之初,參贊帷幄,兼知制誥,一切典制,多出其手,與陶安、宋濂等名望相埒。

陳敬則《明廷雜記》嘗稱其李善長、徐達、常遇春、劉基四誥,惜《明文衡》未及收入。

《明史》本傳載太祖大封功臣,制詞多升撰,時稱典核,蓋據是文。

然統觀全集,文章乃非所長。

詩學《擊壤集》而不成,頗近鄙俚。

故朱彝尊《明詩綜》絕不登其一字,況升身本元臣,曾膺爵祿,而《賀平浙東賦序》肆言醜詆,毫無故君舊國之思,是尤不可為訓也。

△《槎翁集》·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劉崧撰。

崧有《槎翁詩集》,已著錄。

是編乃其文集,羅允升所校正,而吉安知府徐士元為之刊版。

其文頗傷流易,殊不及其詩。

△《野莊集》·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鈍撰。

鈍字士魯,太康人,元至正丙午進士。

洪武初徵授禮部主事,歷官浙江布政使。

建文中召為戶部尚書。

燕王篡立,仍故官。

後以布政使勒致仕。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凡詩二卷、文四卷,皆未能入格。

前有《王崇慶序》,謂嘉靖中其後裔曰朝獻者,始謀梓之。

蓋集中多稱建文為今上皇帝,故靖難後懼觸語禁,久而不敢出也。

△《滄浪棹歌》·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陶宗儀撰。

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

是編詩詞合為一卷。

前有正德丁丑松江《唐錦序》,稱其集不傳,惟得此一卷為宗儀所自編。

今考其中詩詞皆已載《南村集》中。

惟《題卞莊子刺虎圖》七言古詩一首、《題岳王廟》七言長律十四韻一首,為《南村集》所未載耳。

又《對月》七言律詩「甘旨未能娛彩侍」句,《南村集》作「娛彩服」,疑此本為誤。

《南浦詞序》中「一水並九山,南過村外以入於海」句,《南村集》作「一水兼九山」,則《南村集》誤也。

△《危學士全集》·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危素撰。

素有《草廬年譜》,已著錄。

其原集本五十卷,世久無傳。

明歸有光得其手稿,因編為《說學齋稿》,凡一百三十餘篇。

又所作詩名《林集》,乃納新所編。

此本文十三卷、詩一卷,乃其鄉人取二集匯輯而成。

雖名全集,實非原本。

故今仍錄《說學齋稿》、《林集》以存其舊,此本則附《存目》焉。

△《元釋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釋克新撰。

克新姓余氏,字仲銘,自號江左外史,又稱為雪廬和尚,鄱陽人。

元末住嘉興水西寺。

洪武初召至南京,嘗奉詔往西域招諭吐番。

所著有《雪廬南詢稿》。

此本別題《元釋集》,僅古今體詩六十餘首。

考賴良《大雅集》載有克新詩四首,而此本皆無之。

蓋後人於《雪廬集》中摘錄抄存,非其全稿也。

△《愛禮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駟撰。

駟字宗道,龍人。

洪武初徵秀才入試者八千人,駟為第一,授都御史,尋坐事徙滇卒。

門人私謚愛禮先生,故以名集。

凡文三卷、詩二卷、《中庸說》一卷、書啟三卷、附錄一卷。

駟宗陳淳之學,詩文多涉性理,略似語錄之體。

《中庸說》乃講授口義,亦無所發明。

集為弘治六年浙江參政林進卿所刊。

附錄《慎獨翁行狀》,紀駟父寶與駟平生行實頗具,乃其門人漳州陳拯所述。

又附《趙先生書》一首。

則駟之師趙彥進也。

△《坦齋文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劉三吾撰。

三吾字如孫,自號坦坦翁,茶陵人,洪武中官翰林學士,事跡具《明史》本傳。

案鄭曉、雷禮、王世貞並謂三吾於洪武三十年以罪誅死。

蔣一葵又謂三吾以作大誥漏言賜死。

《明史》則稱以考試不實戍邊,建文初召還。

今集中有《賴下御制大明一統賦》,實建文時所撰,與《史》相合。

是曉等所載皆不確。

知其集在明代不甚傳,故以曉等熟於掌故者亦未之見矣。

此本乃成化中桐江俞藎官茶陵時所刊。

萬曆戊寅,茶陵知州韓城賈緣又重刊之。

三吾於洪武中典司文章,頗被恩遇。

然其文鉤棘而淺近,未能凌轢一時也。

△《一齋集》·十六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朱善撰。

善有《詩解頤》,已著錄。

是集首載聶鉉所作《墓誌》,稱名善繼。

然集中自稱曰朱善,而《詩經解頤》亦題曰朱善,則「繼」字殆刊本誤也。

是編《前集》十卷,《後集》五卷。

又《廣游集》一卷,附刊於後。

善以文章為明太祖所知。

然核其品第,究不能與宋濂諸人雁行。

△《甘白集》·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張撰。

字子宣,蘇州人。

明初以儒士徵,授水部郎中,旋放歸。

見集中所作其妻《沈氏廣志》。

而其《祭西平侯文》則自署「南滇池漁課司大使」。

是洪武末又嘗官南,故集中每自稱「滇池老漁」也。

集為正統丁卯其子收所編。

文體修潔,而未造深厚。

如在嘉、隆以後則為雅音,在元、明之間則未能與諸家壁壘相當也。

△《秫坡詩稿》·七卷、《附錄》·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黎貞撰。

貞字彥晦,秫坡其自號也,新會人。

洪武初舉邑訓導,不就。

坐事戍遼東,尋放歸。

《明史·文苑傳》附見《孫傳》中。

是集初刻於嘉靖庚戌,歲久散佚。

國朝康熙丙寅,其後人搜輯重刊。

凡詩詞賦三卷、雜文四卷,卷八附以贈言。

貞少從孫學詩,集即其所編次。

雖所造未深,而風格尚為遒上。

惜此本掇拾於殘闕之餘,其菁華已不概見矣。

△《竹居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珙撰。

珙字廷,常熟人。

是集為其曾孫仲申所輯,其六世孫古始刊版。

朱彝尊《明詩綜》不載其名,蓋偶未見也。

其詩多用《洪武正韻》,蓋當時功令使然。

大致出入於月泉吟社一派,亦時有秀句。

而邊幅單窘,興象未深,數首之後,語意略同。

觀卷中絕無古體,其根柢可知矣。

△《別本袁海叟詩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袁凱撰。

凱有全集,已著錄。

此本乃正德元年陸深同李夢陽所刪定,而何景明授其門人孫繼芳刊於松江,深及夢陽、景明各為之序。

其版久佚,今所存者傳鈔之本也。

後有萬曆己丑《王俞跋》,已佚其前半,不能考見始末。

惟篇終有「偶續前刊,輒附數言」之語,似乎俞又有所續入。

然題下多注「選入詩綜」字,又似朱彝尊以後之本,非其舊編矣。

△《安分齋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鄭本忠撰。

本忠自號安分先生,鄞縣人。

洪武癸丑舉明經,不起。

郡教授趙思盛薦,授昌國訓導,尋升秦府教授。

是集乃永樂中其子復言、永言所編。

凡記三卷、序二卷、賦詩四卷、雜文一卷。

《寧波府志》稱本忠少篤學,從鄉先生舒卓受《尚書》。

方國珍據浙東三郡,擅爵祿人,本忠義不食其粟,杜門不仕。

益務綜覽,涵濡亭蓄,為文必中矩度。

又稱同時有鄭恕者,字本忠,亦為昌國訓導。

建文四年,靖難兵至,不屈死。

事載《遜國名臣傳》,疑為一人。

然考是集詩文有作於永樂間者,姓字官爵偶爾相同,未可合而為一也。

△《三畏齋集》·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朱吉撰。

吉字季寧,吳縣人。

洪武初官中書舍人。

是集凡詩二卷、雜文二卷。

據其《後序》,當時蓋嘗刊版。

今印本久佚,惟抄本存。

元末明初,作者林立,吉之所著,殊未能伯仲其間,所以世不甚傳歟。

△《新本白石山房稿》·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孟兼撰。

孟兼有《白石山房逸稿》,已著錄。

是編乃其十一世孫思煌所重編。

《思煌序》稱孟兼舊有《白石山房文稿》二十卷,與《蜀山遺集》並遭回祿,無片紙隻字之存。

及觀焦《國史經籍志》,載《孟兼集》六卷,乃知萬曆初猶存文淵閣。

(案書雖名《國史經籍志》,實鈔合諸史《藝文志》及諸家書目而成,非明文淵閣所貯之書,楊士奇、張萱二目可以互勘,思煌此語殆誤,謹附訂於此。

)然秘之內府,人間不得而觀。

茲不過殘編斷簡中采而輯之,僅存什一於千百云云。

今計編中五言古詩九首、七言古詩三首、排律一首、五言律三首、七言律六首、七言絕句四首、樂歌八章、聯句二首、記四首、行狀二首、傳一首、雜文一首,皆掇拾他書而得者。

附以諸家跋語,分為二卷。

其三卷至五卷皆載同時投贈及後人詩文傳志。

卷帙雖增於舊本,而孟兼之著作則無所增也。

△《靜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羽撰。

羽有《靜居集》,已著錄。

此本刪存原集四分之一,改名《靜集》,不知何人所選,其去取未為精當。

△《陳竹山文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誠撰。

誠有《使西域記》,已著錄。

是集分內、外二篇。

《內篇》二卷,皆其奉使時所撰述,僅文十餘首、詩一百三十餘首。

《外篇》二卷,則皆當時投贈詩文並其先世諸狀也。

△《退遺稿》·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鄧林撰。

林初名彝,又名觀善,字士齊,後成祖為改今名,新會人。

洪武丙子舉人,任潯州府貴縣教諭。

秩滿入京,預修《永樂大典》。

凡五年,出為南昌教授。

後又秩滿試高等,遷吏部主事。

宣宗時以事謫杭州。

在杭多湖山之遊,倡和甚富,田汝成作《西湖志》多采之。

此本乃太常寺少卿會稽陳贄為廣東參議時掇拾遺稿而成也。

△《尹訥遺稿》·八卷、《附錄》·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尹昌隆撰。

昌隆字彥謙,泰和人,洪武丁丑進士,永樂二年擢左春坊右中允,改禮部主事。

為尚書呂震誣構見殺,事跡具《明史》本傳。

昌隆死非其罪,史稱其為厲鬼以報震。

然當燕王構逆之初,昌隆即勸惠帝以禪讓,其說甚謬。

燕王篡立之後,獨以是奏得貸死,則其人亦不甚可重。

是集為其八世孫應中所梓,鄒元標序之。

《附錄》二卷,則載其詔敕、行狀、序傳之屬也。

傳中稱為中允時進講,有《穿楊集》,仁宗命其家錄進,中途舟覆沒於水云云。

朱彝尊《明詩綜》只稱有集而不載其名,蓋未見此本。

然所選《送孟潛陽先生教授邵武府學》五言古詩一首,是編亦不錄。

蓋采自他書,編此集者又未見也。

△《黃介集》·十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黃淮撰。

淮有《省愆集》,已著錄。

案《千頃堂書目》載淮所著有《介集》、《歸田稿》,均不著卷數。

此本總名《介集》,而分《退直》、《入覲》、《歸田》三稿。

疑黃虞稷未見此本,但據傳聞載入也。

據《目錄》,本十二卷。

今第七卷已佚,故以十一捲著錄焉。

△《塚宰文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張撰。

有《南機務鈔黃》,已著錄。

此集為嘉靖中富平訓導王道所編。

《道序》稱烽火之餘,僅存什一於千百,蓋其所遺者僅此也。

卷首有道所纂《宦績》一篇,言以永樂之故,勺水不入口,如是者七日,終於吏部後堂。

考《明史》本傳,成祖咎建文之改官制者,乃令解職務,月給半俸居京師。

懼,自經於吏部後堂。

妻子相牽,投池中死。

道所云云,固善善從長之意,然非其實也。

△《王天游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達撰。

達有《筆疇》,已著錄。

是集乃其門人王孚所編。

卷末又有其門人《翟厚跋》,謂其館閣鉅制及《諸子辨》等篇,鹹未見錄,乃重為增補編次,仍為十卷云云。

則厚所重定,非孚之舊本矣。

據孚稱達所著有《天游小稿》、《梅花百詠》、《古今孝子贊》,俱已梓行。

《詩書二經心法》,學者多傳之。

又有《耐軒雜錄》五卷、《問津集》一卷、《南歸集》一卷、《通書發明》一卷、《天游詩集》十卷、《文集》三十卷,今皆未見。

惟《景仰撮書》一卷、《筆疇》二卷,附於此集之末者,今尚有別本行世,蓋即從此集抄出雲。

△《黃忠宣集》·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黃福撰。

福字如錫,號後樂翁,昌邑人,洪武甲子舉人,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兵部,參贊留都機務,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為其子琮所編。

冠以奉使安南水程,殊乖體例。

餘多手札公牘,皆不入格。

蓋福本以政續傳也。

△《坦文集》·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梁本之撰。

本之名混,以字行,坦其別號也。

泰和人。

洪武中為瑞州府學訓導,遷溧陽教諭,改魯王府紀善。

本之與其兄潛齊名。

蕭稱所作泓亭澄深,端重典則,蓋莊人學者之文。

然規模與其兄相近,骨力根柢則皆不及其兄也。

△《桐嶼集》·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釋德祥撰。

德祥字麟洲,號止,錢塘人。

洪武中住持徑山。

吳之鯨《武林梵剎志》稱德祥以《西園詩》忤上意。

今觀集中所載《夏日西園》一律,有「熱時無處可乘涼」,又有「林木三年未得長」諸句,語意頗近譏諷,之鯨說當有所據。

都穆《南濠詩話》曰:「國初詩僧稱宗泐、來復。

同時有德祥者,亦工於詩。

其《送僧東遊詩》云:『與秋別寺,同月夜行船。

』《詠蟬》云:『玉貂名並出,黃雀患相連。

』泐、復不能道也」云云。

今案《送僧》一聯,乃四靈之末派;《詠蟬》一聯,尤落滯相。

穆之所品,殊屬乖方。

朱彝尊《明詩綜》於此集雖多所採錄,然氣格薄弱,終不能與泐等並驅也。

卷首有福建布政使富春《姚肇序》,稱詩集一卷。

今本實四卷,又集外詩一首。

其為何人所分析,則不可考矣。

△《松月集》·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釋睿略撰。

睿略字道權,號簡,蘇州人。

嘗以「松月」匾其軒,人呼為松月翁,因以名集。

前有洪武癸酉《俞貞序》。

後載姚廣孝《塔銘》,稱其詩格高趣遠,絕肖唐人製作,無一點塵俗氣。

今觀其集,大致亦承九僧、四靈之派,而陶冶之力則不及古人。

故邊幅淺狹,意言並盡。

五首以外,規模略同。

廣孝之言未為篤論也。

△《林公輔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林右撰。

右字公輔,臨海人。

洪武中官中書舍人,進春坊大學士,輔導皇太孫,以事謫中都教授。

是集多記序酬應之作,惟題後數則間及史事,亦無特識。

至於故國舊君,動多詆斥。

其視徐鉉撰《李煜碑》但陳運數有歸者,用心之厚薄尤相去遠矣。

△《逃虛子集》·十一卷、《類稿補遺》·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明姚廣孝撰。

廣孝,長洲人。

初為僧,名道衍,字斯道。

洪武中以僧宗泐薦,選侍燕邸。

燕王謀逆,資其策力居多。

篡立之後,乃使複姓賜今名。

爵至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封榮國公。

然迄未改僧服。

事跡具《明史》本傳。

廣孝為高啟北郭十友之一。

所著初名《獨集》,沒後吳人合刻其詩文,曰《逃虛子集》。

後人掇拾放佚,謂之《補遺》。

其詩清新婉約,頗存古調,然與嚴嵩《鈐山堂集》同為儒者所羞稱。

是非之公,終古不可掩也。

附載《道餘錄》二卷,持論尤無忌憚。

《姑蘇志》曰:「姚榮國著《道餘錄》,專詆程、朱。

少師亡後,其友人張洪謂人曰:『少師與我厚,今死矣,無以報之。

但每見《道餘錄》,輒為焚棄』。」

云云。

是其書之妄謬,雖親匿者不能曲諱矣。

△《光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賓撰。

賓字仲光,長洲人。

博聞強記,尤精醫學。

隱居奉母,以孝行稱。

少與姚廣孝相善。

《吳中往哲記》稱「廣孝既貴,歸訪賓,賓弗與見。

方盥,掩面而走」。

黃姬水《貧士傳》所記相同。

《明史·廣孝傳》中亦略載其事。

然觀賓集有所作《賑災記》,稱廣孝為少師,鋪陳功德甚至。

賓沒後,廣孝為之傳,亦極稱譽。

是兩人交契,終始如一。

蓋流俗欲推尊賓者造作此言,殊非事實。

集凡文一卷,後附諸家讚頌及《吳中古跡詩》一卷。

詩共一百三十七首,各有小序。

其文務為奇崛之語,間傷冗贅,未能成家。

詩詞亦頗傷流易。

卷首記唐鈺、林德二事,全錄舊文,而無所論斷。

或賓嘗手書此二節,後人不考,誤編入集歟。

△《別本東裡文集》·二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楊士奇撰。

士奇有《代言錄》,已著錄。

是集記二卷、序六卷、題跋四卷、碑銘十卷、雜文三卷。

末一卷題曰《方外》,凡為二氏所作悉別編焉,蓋用楊傑《無為集》例,疑即《懷麓堂詩話》所謂士奇自定之本。

以不及全集之完備,故附存其目焉。

△《胡文穆集》·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胡廣撰。

廣有《胡文穆雜著》,已著錄。

是集其裔孫張書等所刻。

凡詩八卷、應制詩文一卷、各體文七卷、題跋二卷、《扈從詩》及《扈從北征日記》一卷,其第十九卷即所謂《雜著》也。

朱彝尊《明詩綜》錄其《楊白花》一首,謂世傳袁景文賦此題。

蓋緣讓皇遜國而作,不無故主之思。

集中過顏平原、文信國、余青陽祠,輒有弔古之作。

其題宋思陵所書《洛神賦》,詞意淒惋,不類牧豬奴云云。

似有意為廣湔洗。

又捲首《米嘉績序》,極論靖難之事,斥死節諸臣之非,而以廣之迎降為是。

然公論久定,要非可以他說解也。

集中論漢高祖初入關,秦王子嬰獻傳國璽。

王莽篡漢,亦從孺子嬰取傳國璽。

其受傳相似,所謂天時,非人力所致。

又論李若水乃宋之賊,豈可以列之《忠義》,《宋史》失討賊之公云云。

持論殊為倒置。

惟記《高昌碑》有裨史事,《李元忠神道碑》所載事跡頗詳,亦足備唐史之闕耳。

△《節集》·八卷、《續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高得撰。

得字節,錢塘人,遷居臨安。

洪武間有司以文學薦,三為校官。

永樂初擢為宗人府經歷,充《永樂大典》副總裁。

是集首雜著一卷,次各體詩七卷。

鄒濟《墓誌》謂其生平稿多不存,故所錄僅止於此。

《志》又稱得與修《永樂大典》,分掌《三禮》,編摩有方。

今核所纂《三禮》諸條,於前人經說,去取尚為精審。

蓋亦博識之士。

其詩文以清麗為宗,如曲澗回溪,瑩澈見底,而一往清激,尚少亭蓄之致。

《姚廣孝序》乃以「江漢奔流,曲折千里」擬之,過其實矣。

△《存軒集》·(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趙友同撰。

友同字彥如,浦江人,徙居長洲。

洪武末官華亭訓導。

永樂初用薦授御醫,與修《永樂大典》、《五經大全》諸書。

集首結銜稱修職郎、太醫院御醫兼文淵閣副總裁。

蓋明初官制如此也。

其集皆賦頌記序雜文,而無詩,共一百四十四翻。

篇首雖標「卷一」,而書中實不分卷數。

其文沿南宋餘習,頗為平衍,在明初未為作手。

△《澹然集》·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敬宗撰。

敬宗字光世,號澹然居士,慈人。

永樂甲申進士。

選庶吉士,預修《永樂大典》。

官至國子監祭酒,贈禮部侍郎,謚文定。

事跡具《明史》本傳。

敬宗與李時勉同舉進士,同時為南北祭酒。

時勉立朝剛勁,而待諸生則平恕;敬宗亦立身端直,而待諸生則甚嚴。

然同以德望為士林師範,世不得而優劣之。

惟文章質樸太甚,又遜於時勉耳。

所著詩文集,《明史·藝文志》作十八卷。

此本乃萬曆四十四年慈知縣吳門陳其柱所編,僅詩三卷、文二卷,亦非完本也。

△《寅集》·三卷、《外集》·四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明羅肅撰。

肅字汝敬,號寅,以字行,廬陵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陝西巡撫。

是集為其玄孫廷相所編。

詩文無詭僻之習,亦無精深之致。

《外集》四卷,皆誥敕、像贊、誄祭之詞。

《附錄》一卷,為《桃林四景》詩文,蓋羅氏聚族之地也。

△《覺非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羅亨信撰。

亨信字用實,號樂素,東莞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

亨信居諫垣有直聲。

其巡撫大同、宣府,值英宗北狩,捍城有功。

生平著述,每不留稿。

是集乃其後人收拾散逸,而邱、祁順為之詮次。

其中頌美中官之文至十餘篇,編錄者略不刪汰,殊不可解也。

△《西墅集》·十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曾撰。

字子,永豐人,永樂甲申進士第一,官至少詹事。

文章捷敏,信筆千百言立就。

劉昌《懸笥瑣探》稱成祖嘗御試《天馬歌》,文先成,詞旨瀏亮,成祖賜以瑪瑙帶,其思速可見。

然集中一題百首,往往才氣用事,而按切肌理,不耐推敲,是亦速成之過也。

此本乃萬曆中永豐知縣德清吳期所選錄,雖頗為簡汰,而菁華終鮮。

鄭瑗《井觀瑣言》曰:「曾子詩,佳處不減昆體。」

曹安《讕言長語》亦曰:「曾學士《巢睫集》,絕似唐人。」

殆未確焉。

△《東墅詩集》·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周述撰。

述字崇述,東墅其別號也,吉水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事跡具《明史》本傳。

述及第時,與從弟孟簡同榜,成祖至比之二蘇。

史亦稱其文章雅贍,然其詩不出當時台閣之體也。

△《質文集》·(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章敞撰。

敞字尚文,會稽人,永樂甲申進士,由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官至禮部侍郎,嘗與修《永樂大典》及《五經》、《四書》、《性理大全》,事跡具《明史》本傳。

其集本四十卷,其子瑾等所編。

因倭亂散失,茲編所存不及十之二三,乃其裔孫元綸所輯也。

凡賦四篇;詩百餘首;文僅三篇,二篇為記,一篇為敘;又一篇並不標題。

皆錯雜於詩中,殊無倫次。

又《明詩綜》載敞《長安雪夜歸興》絕句,集中無之,則舛漏亦殊不少。

末附錄《祝壽詩》一卷,亦非古法也。

△《南齋摘稿》·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魏驥撰。

驥字仲房,號南齋,蕭山人,永樂乙酉舉人,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召修《永樂大典》,擢太常寺博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謚文靖,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為其孫婿福建布政使錢塘洪鐘所編。

《前集》四卷,兩京居官時所作;《後集》六卷,自景泰辛未歸田至成化辛卯所作。

蓋驥年九十八始卒,故身歷七朝,各有著述也。

前有《鍾序》云:「公為文,一本諸性情所發,初不事雕刻,務奇巧。

其稿具存,皆公親書。

但其簡帙浩繁,未易遍刻。

再閱原稿,凡題上有點注者,皆公墨跡。

玩其詞意,皆有益於事者也。

因摘取以付諸梓,名曰《摘稿》。」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別載有《驥前後集》二十卷,蓋其未摘之全稿,今未見傳本,其存佚不可考矣。

△《東岡集》·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柯暹撰。

暹字啟暉,更字用晦,建德人。

永樂乙酉領鄉薦,年僅十六。

明年與修《永樂大典》,選入翰林。

知機宜文字,進《元兔詩》,授戶科給事中。

以三殿災,應詔陳言,謫交州知州。

累遷南按察使,致仕歸。

事跡附見《明史·鄒緝傳》。

是集乃暹晚年所手訂。

《劉定之序》稱其詩文奇崛,出人意表。

今觀所作,文豪邁有餘,而落筆太快,少縈洄亭蓄之致;詩亦矢口即成,不耐咀詠;是亦登科太早,才高學淺之效歟。

△《石潭存稿》·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劉髦撰。

髦有《易傳撮要》,已著錄。

是編上卷為詩,中卷即《易傳撮要》,下卷為《義方錄》。

《義方錄》者,皆寄其子定之之手札,而定之匯卒成編者也。

△《若金集》·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百煉撰。

百煉字若金,泰和人,永樂乙未進士,官至廣西道監察御史。

是編前有《任敬敏序》,稱遺文分為十四卷。

而是編僅二卷,文三十九首、詩四首,後附他人所為碑誌題詠而已。

考其族孫《敏求跋》,蓋散佚之餘,後復重抄成帙也。

△《歲寒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孫撰。

字原貞,以字行,德興人,永樂乙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是編乃其孫孚吉等所編,凡文一卷、詩一卷。

前有《李東陽序》,稱其詩平正通達,無鉤棘險怪之態。

今觀諸作,大抵純任自然,不事結構,韓愈所謂「此詩有何好有何惡」也。

△《芳洲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循撰。

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乙未進士第一,官至戶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英宗復辟,謫戍鐵嶺。

石亨敗後,循上疏自訟,詔放還。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其裔孫以躍所輯。

《附錄》一卷,則諭祭文、志銘、祭文、免詩、乞恩復官疏及祀鄉賢文移。

首列奏對而無章疏。

其自訟疏本傳尚載其略,乃削而不存,未喻何故,殆久而佚其稿耶。

△《東行百詠集句》·九卷、附《芳洲年譜》·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明陳循撰。

是編乃其被謫東行時集古人詩句以成七絕。

初得三百首,覆疊和其韻至千餘首。

集句皆不著姓名,頗多竄易牽就。

和韻諸作,更多累句。

後附《年譜》一卷,乃其門人王翔所錄。

當時敕諭及循所進詩頌,俱載入其中,亦非體例也。

△《襪線集》·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蕭儀撰。

儀字德容,樂安人,永樂乙未進士,官吏部主事,以疏論遷都北京不便,忤旨見殺,《明史》附見《夏原吉傳》中。

是集乃其子超進所編。

據其原目,凡文十卷、詩十卷。

此本僅十五卷,蓋詩佚其五卷矣。

其文有紆徐曲折之致,而意境不深。

其詩為朱彝尊《明詩綜》所不錄,殆偶未見歟。

△《半隱集》·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陳衡撰。

衡字克平,淳安人,永樂丁酉舉人,官亳州學正。

是集序四卷、記一卷、說一卷、詩四卷,附雜文於後。

末有其甥方漢所撰行狀。

詩文皆不入格,與明初諸人為未能方軌並鶩也。

△《石溪文集》·七卷、《附錄》·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周敘撰。

敘字功敘,吉水人,永樂戊戌進士,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詩三卷、賦頌詞一卷、文三卷,又以誥敕志傳為《附錄》一卷。

史稱敘初選庶吉士,作《黃鸚鵡賦》稱旨,得授編修。

今觀所作,雖有舂容宏敞之氣,而不免失之膚廓。

蓋台閣一派,至是漸成矣。

其集編次無法,至以五言六句別標一體,區之古詩之外,而五言長律反入於古詩之中,殊乖體例。

△《尋樂文集》·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習經撰。

經字嘉言,號寅清居士,晚自號尋樂翁,新喻人,永樂戊戌進士,官至詹事府詹事。

經於成祖時亦以試《黃鸚鵡賦》稱旨,擢授編修。

其賦今在集中。

又有《皇都大一統賦》,朱彝尊撰《日下舊聞》未經收入,蓋未見此集也。

集為其子興化府同知襄所編。

其文結構頗有法,而意境太狹,往往失於枯寂,未可雲似澹而腴。

詩則七言長句,清婉頗似東陽,而他體未能悉稱也。

△《松瞿集》·二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曾鶴齡撰。

鶴齡字延年,一字延之,泰和人,永樂辛丑進士第一,官至侍講學士。

詩多牽率之作,命意不深,而措詞結局,往往為韻所窘,殆非所擅長。

文則說理明暢,次序有法,大抵規無歐陽,頗近王直《抑集》,而沉著則不及也。

直為作墓誌,於其文章亦無所稱譽雲。

△《河汾詩集》·八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薛撰。

有《讀書錄》,已著錄。

是集第一卷載賦五篇,餘皆古今體詩。

其孫基於成化間裒拾遺稿而成,門人閻禹錫為之序。

今考所載詩賦,皆已編入全集中,此猶其初出別行之本也。

△《嘯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氣集》·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明高秉撰。

秉一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福建長樂人,永樂間自布衣徵為翰林待詔,升典籍,《明史·文苑傳》附見《林鴻傳》中,「閩中十子」之一也。

其山居時所作名《嘯台集》,入京後所作名《木天清氣集》。

秉嘗選《唐詩品彙》,專主唐音,實與閩縣林鴻共開晉安一派。

沿習既久,學者剽竊形似,日益庸廓,並創始者受詬厲焉。

今觀《嘯台集》詩八百首,尚稍見風骨。

至《木天清氣集》六百六十餘首,大率應酬冗長之作。

「清氣」之雲,殆名不副實。

其初與林鴻齊名,日久論定,鴻集尚見傳錄,而秉集幾於覆瓿,蓋亦有由矣。

△《道山集》·六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鄭棠撰。

棠字叔美,浦陽人,永樂中官翰林院檢討。

是集編次猥雜。

第一卷為賦;二卷為辭頌、銘贊、四言五言古體詩、歌行、樂府、七言絕句、填詞,而附以論二篇;三卷為記序,而附以五七言律詩、五言絕句,後又附以雜文,殊漫無體例。

卷四為經筵講義,卷五、卷六為《元史評》,以雜著附入,則固唐以來例也。

棠以文章選入翰林,由典籍至檢討,而於詩殊不擅長。

朱彝尊作《明詩綜》,不登一字,蓋非疏漏矣。

△《恆軒集》·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韓經撰。

經字本常,山陰人,宋太尉琦之十二世孫。

以行誼稱於鄉里。

屢徵不出,家居教授以終。

是集為其子監察御史陽所編,凡古體詩二卷、近體詩四卷。

語多質直,主於抒寫己意而止,非屑屑以文字求工者也。

△《西澗文集》·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熊直撰。

直字敬方,吉水人。

永樂中舉人,以子概貴,贈右都御史。

是集詩二卷、文十四卷。

有宣德五年《楊士奇序》稱:「蘇明允父子,一時皆有文名。

而明允老成巋然,時號老蘇,其官位竟不顯。

暨子貴,乃進身後之命。

敬方亦今之明允乎?」

今觀其文,視明初宋濂、王,去之尚遠,似未容上擬眉山也。

△《鳳鳴後集》·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鄭楷撰。

楷字叔度,浦陽人,官蜀府左長史。

是集第一卷中載近體詩數首,餘皆雜文。

前後無序跋。

其曰《後集》,當尚有《前集》也。

朱彝尊《明詩綜》載義門鄭氏有延、大、、桐四人,而不及楷。

今觀其《謝銀鈔箋》中稱家長兄,則楷為弟。

殆因不以詩名,故彝尊佚之,抑或偶未之見耶。

△《貫珠編貝集》·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沈行撰。

行字履德,錢塘人。

是編前有《魏驥序》,則當在永樂、宣德間也。

是編皆集句之詩,兼取唐、宋、元人之作。

「貫珠」言其聲之和,「編貝」言其材之富,然牽強湊合,在所不免。

視後來《香屑集》之類,其工巧自然,百不及一矣。

△《敝帚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益撰。

益字啟行,自號行素,高安人,永樂間以五經教授於其鄉,至景泰甲戌始卒。

是集乃弘治乙未其子楊所刊,後毀於火,萬曆中其裔孫德又重刊之。

所載皆古今體詩,雜文僅寥寥數篇。

其意境頗清,而歉於深厚,文亦如之。

末以同時諸人哀免之作別為一卷,附於集末,則皆德所裒集也。

△《草窗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劉溥撰。

溥字原博,草窗其別號也,長洲人,宣德初授惠民局副使,後調太醫院吏目,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史稱溥恥以醫自名,日以吟詠為事。

其詩初擬西昆,晚更奇縱,與湯允、蘇平、蘇正、沈愚、王淮、晏鐸、鄒亮、蔣志、王貞慶等稱「景泰十才子」,而溥為之首。

今九人之集皆未見,惟溥集存。

溥際「土木之變」,忠憤悱惻之意,時見於詩,亦頗有足取者。

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其在彼法中猶為差勝。

然溥嘗語客云「不讀二萬卷書,看溥詩不得」,則虛┼太甚矣。

宋人云「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看杜詩不得」,溥乃更加一倍乎。

△《廖恭敏佚稿》·一卷、《附錄》·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廖莊撰。

莊字安止,號東山,吉水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謚恭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莊為給事中時,嘗劾輔臣楊士奇縱子稷恃勢稔惡事,下獄。

士奇固良相,而溺愛其子,庇之實甚。

當其權位嚴重之日,已為言人所不敢言。

景泰中疏請同群臣朝見上皇於南宮,又言皇侄猶子也,宜令親儒臣,誦經書,以系人心,回天意。

疏上,廷杖,貶官定羌驛丞。

當新故嫌疑之際,尤為言人所難言。

其勁節孤忠,足以震動一世。

而文章則非所專門,所著有《東山居士集》,日久散佚,惟《自序》尚存。

《千頃堂書目》則載莊《漁梁集》二卷,今亦惟存其《自序》。

是兩集皆亡,黃虞稷特據所徵各家書目載之耳。

此本為莊裔孫仲蔚及其裡人李日東所輯,僅奏疏五篇,其大要已見於本傳。

雜文二十篇、詩五首,則又草草應酬之作,莊固不必藉是以傳。

《附錄》一卷,皆祭文、碑誌之屬,莊亦不必藉是為重也。

△《澹軒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馬愉撰。

愉字性和,臨朐人,宣德丁未進士第一,正統五年以侍講學士入直文淵閣,官至禮部右侍郎,事跡附見《明史·楊溥傳》。

愉沒後,詩文散失。

成化庚子,山東參政邢居正命青州知府劉時勉裒集遺亡而刊之。

凡詩賦四卷、雜文三卷,第六卷又有歌詩錯雜其中。

蓋隨得隨編,故先後無序。

詩多酬應之作,或佳者多佚耶。

然史稱愉端重簡默,門無私謁,論事務寬厚。

又載其清理滯獄及善處蕃使二事,絕不稱及其著作,蓋不以文采見也。

△《別本澹軒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馬愉撰。

愉集散佚之後,其鄉人都御史遲翔鳳購得殘本,更於愉家掇拾逸作,補葺刻之,故題曰《續刻》。

目中注「續刻」字者,皆翔鳳所增也。

△《尚約居士集》·(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蕭撰。

字孟勤,泰和人,宣德丁未進士,官至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兼翰林院學士,事跡附見《明史·陳循傳》。

案為蕭鵬舉之子,鵬舉學詩於劉崧,不墜其家法。

史稱其學問該博,文章爾雅。

其門人邱《序》,稱其文正大光明,不為浮誕奇崛,蓋洪、宣間台閣之體大率如是也。

△《淡軒稿》·十二卷、《補遺》·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林文撰。

文字恆簡,莆田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學士,謚襄敏。

是集詩三卷、文七卷,其十一、十二兩卷乃附錄誥敕及行狀、神道碑。

《補遺》一卷,則又其詩文雜著。

凡有二本,初刻者為其孫岳州同知希范,重刻者為其曾孫南京大理寺寺正炳章。

此本即炳章所校也。

△《吳竹坡文集》·五卷、《詩集》·二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吳節撰。

節字與儉,竹坡其號也,安成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

是集為其七世孫琦所刊。

後附彭華所作行狀,稱「其為文章,援筆即就,多至數千言,滔滔不竭,無刻苦艱窘態。

於詩五七言古今體隨題命意,開合起伏,不拘拘摹擬,而自合矩度」云云。

今觀其詩文,皆直抒胸臆,縱筆所如,無不自達之意。

華所論頗得其真。

而亭蓄深厚,亦遂不及古人。

所謂不踐跡亦不入室者歟。

△《川文集》·六卷、附《恭愍遺文》·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鍾復撰。

復字彥彰,川其號也,永豐人,宣德癸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

其詩文不出當時台閣之體。

末附其子同遺文四篇,一曰《直言安國疏》,二曰《送叔祖士傑之任序》,三曰《送伯氏世楨南歸序》,四曰《友蘭軒詩跋》。

同,字世京,號待時,景泰辛未進士,官至貴州道監察御史,以疏爭建儲下詔獄。

一時獻媚求榮者,欲藉以傾動英宗,鍛煉炮烙,備極慘毒。

而同義不負故主,卒無一語連南內,竟拷斃於獄。

天下悲之。

事跡具《明史》本傳。

卷末又附墓誌一篇,章綸為撰文,廖莊為書丹皆與同時建言受禍,幸而未死者也。

志稱同在獄所作詩文稿,綸藏於枕畔,為獄卒竊去,故所存止此。

忠臣著作,理宜甄錄。

以寥寥不成卷帙,故附存其目於此,示表章焉。

△《松岡集》·十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姜洪撰。

洪字啟洪,號松岡,江西樂安人,宣德癸丑進士,改庶吉士,除檢討,升修撰,以疾乞歸。

是集序二卷、記一卷、歌詩二卷、賦頌銘贊表一卷、近體詩五卷。

文頗平淡,詩亦妥,而步趨東裡,得其形似,格律未能遒上也。

△《畏庵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周旋撰。

旋字中規,別號畏庵,永嘉人,正統丙辰進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庶子。

是集凡詩賦五卷、雜文五卷。

樂清章綸為之序,稱其典雅閒淡。

然在當時,猶馳驅於流輩之中,未能自闢蹊徑。

△《桐山詩集》·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王偉撰。

偉字士英,攸縣人,正統丙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事跡附見《明史·于謙傳》。

偉所著有《詩學正蒙》,久已散佚。

其《桐山文集》,繁昌吳琛序刻之,今亦未見。

此集凡詩九卷,又以偉《引疾告歸疏》及贈行之作為《附錄》一卷,乃其弟傑所錄,其子添楨所重刊出。

史稱偉喜任智術,既為于謙所引,恐人目己為朋附,乃密奏謙短,冀以自異,後卒以謙黨罷官,蓋反覆不常之士。

又稱其年十四,隨父戍宣府,宣宗巡邊,獻《安邊頌》,得補安州學生,則亦俊才。

然詩多率意酬應,乏研煉之功,蓋才士之文往往如斯矣。

△《呆齋集》·四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定之撰。

定之有《易經圖釋》,已著錄。

是集《前稿》十六卷、《存稿》二十四卷,皆分類編錄。

如《代祀錄》、《永新人物錄》、《經筵講章》、《策略》,皆在其中。

而鄉會三場試卷,亦皆附列。

《續稿》五卷,則成化乙酉以後所作,不復分類,以一歲為一卷焉。

《明史》本傳稱定之以文學名一時。

嘗有中旨命制《元宵詩》,內使卻立以俟,據案伸紙,立成絕句百首。

又嘗一日草九制,筆不停書。

有質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譜系然。

人服其敏博。

然其榛苦勿翦,亦由於此。

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劉文安公不甚喜為詩,縱其學力,往往有出語奇崛,用事精當者。

如《英廟免歌》、《石鍾山歌》等篇,皆可傳誦,讀者擇而觀之可也。」

其言可謂婉而章矣。

△《完詩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惟篇首有《吳寬序》,稱完先生劉公,少為刑部。

屬出僉山西按察司事,居三載,棄官歸吳中。

所與倡和者,武功徐公,參政祝公及隱士沈石田數人。

考《江南通志·人物·文苑類》中載,劉玨字廷美,長洲人,正統三年舉人,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老而好學,工於唐律,時人稱為「劉八句」。

所敘仕履,與《寬序》合。

又《藝文類》中載,《完詩集》,長洲劉玨撰,與書名亦合,則此集蓋玨所作。

然其詩有亮節而乏微情,不能如《志》所稱也。

△《劉文介公集》·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劉儼撰。

儼字宣化,吉水人,正統壬戌進士第一,累官太常寺少卿、春坊大學士,掌院事,《明史》附見《周敘傳》。

稱其景泰中典順天鄉試,力持公道,黜大學士陳循、王文之子,幾得危禍,蓋剛正不撓之士也。

是集策表講章一卷、記四卷、序十四卷、雜著六卷、五七言古今體詩五卷,尚沿台閣舊體,無疵累之可括,亦無精華之可挹。

△《姚文敏集》·八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姚夔撰。

夔字大章,桐廬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文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本名《[B243]矗堆稿》,後其子璽刊版,改題此名。

夔一代名臣,風裁岳岳,不愧古人,而詩文乃直抒胸臆,不中繩度。

如《寄弟詩》云:「嫩韭蒸來香滿口,一食午膳倍尋常」,太不以詞藻為工矣。

此所謂人各有能有不能也。

△《蘭軒集》·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沈彬撰。

彬字原質,武康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刑部郎中。

其居官以︹著,不以詩文自鳴,遺稿亦多散佚。

沒後百有餘年,至隆慶己巳,其鄉人周維新始序而刻之,以墓誌、墓表諸篇附於後。

△《靜軒集》·十三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陳宜撰。

宜字公宜,靜軒其號也,泰和人,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路璧所作《宜小傳》,稱有《金台集》、《金陵集》、《滇南集》、《金台晚集》存於家。

此本其季子佩所編錄累朝誥敕、家譜、序與紳投贈之作,共為七卷,冠於前,並以為佩而作者附載卷內。

自第八卷以後,始為宜所著詩文。

編次殊無體例。

△《商文毅公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一名《素集》。

明商輅撰。

輅有《商文毅疏稿略》,已著錄。

是編為萬曆中淳安知縣漢陽劉體元所編,凡文九卷、詩一卷,多館閣應酬之作,不出當時單緩之體。

△《竹堂稿》·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葉盛撰。

盛有《葉文莊奏議》已著錄。

是集乃盛所自訂,凡詩詞四卷、文四卷。

詩詞皆非所長,文有勁直之氣,稍勝於詩,然亦無傑構,惟碑誌諸篇什尚頗整飭有法耳。

△《卞郎中詩集》·七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卞榮撰。

榮字華伯,江陰人,正統乙丑進士,官至戶部郎中。

榮在景泰間,盛有詩名。

居郎署二十年。

朝騎甫歸,持牘乞詩者擁塞戶限,日應百篇。

湯沐《公餘日錄》盛稱其「狀元自是渴睡漢,宰相須用讀書人」一聯,以為雖有剪裁,渾無痕跡,蓋亦俊才。

然所作大半皆酬贈哀免之章,亦多淺率,蓋得之太易也。

是集為其門人無錫吳鍵所刊,附以雜文十餘首,亦非所長。

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詩在卷冊中易看,入集便難看。

古人詩集非大家數,除選出者鮮有可觀。

卞戶部華伯在景泰間盛有詩名,對客揮翰,敏捷無比。

近刻為全集,殆不逮所聞。」

是當時已有公論矣。

△《白沙詩教解》·十卷、附《詩教外傳》·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陳獻章撰,湛若水注。

獻章有《白沙集》,若水有《二禮經傳測》,皆已著錄。

《白沙詩教》凡一百六十六篇,皆闡發性理之作。

《詩教外傳》則皆獻章語錄之類,足與詩相發明者。

若水以類排纂,各為之標目。

獻章於詩家為別調,不妨存備一格。

若水務尊師說,必以為風雅正宗,至別撰此書以行。

言之似乎成理,而實則不然。

王士禎《居易錄》曰:「如欲講學,何不竟作語錄。」

可謂要言不煩矣。

△《彭文憲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時撰。

時有《可齋雜記》,已著錄。

其集原本十卷,歲久散佚。

此本乃其六世從孫篤福所刊,掇拾殘剩,取盈卷帙,不足見所長矣。

△《劉古直集》·十六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劉撰。

字叔溫,號古直,壽光人,正統戊辰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謚文和,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乃其子太常寺卿允所編,凡詩五卷、文十一卷、志表祭文附於末。

當萬安、劉吉等朋比亂政之時,頗能持正。

故本傳稱「安貪狡,吉陰刻。

為稍優,顧喜談論,人目為狂躁」。

又《萬安傳》稱「在內閣者劉吉、劉。

安為首輔,與南人相黨附。

與尚書尹、王越又以北人為黨,互相傾軋。

然疏淺而安深鷙,故卒不能勝」。

則亦一客氣用事,輕率不檢者耳。

朱彝尊《明詩綜》謂其詩率意塗寫,不事翦裁,蓋肖其為人也。

彝尊又引李東陽語,謂「公於詩,興之所到,筆不能閣,而無毫點綴呻吟之病」云云。

考《東陽序》中無此語,其語乃在《王承裕序》中。

考此本二序皆五頁,版心號數相同,裝緝者互易其末頁。

彝尊以仁裕語為東陽語,知所見之本,二序亦互易末頁矣。

△《王端毅文集》·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恕撰。

恕有《玩易意見》,已著錄。

是集乃嘉靖壬子祥符李濂所編。

前六卷為文集,平實淺顯,無所雕飾,如其為人。

《喬世寧序》稱當時以為其文無假英藻,而質厚有餘;不務以閎辨,而歸准於躬行。

又最稱其《答劉太保書》。

第七卷即《玩易意見》,八卷曰《石渠意見》,九卷曰《意見拾遺》,皆說經之語,各有別本單行。

濂用李石《方舟集》例,又編入集中也。

△《鳴秋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趙迪撰。

迪字景哲,懷安人,自號白湖小隱。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余憲《百家詩》以迪為山人。

徐庸《湖海耆英集》載其《元夕應制詩》。

徐泰《明風雅》則雲迪宜陽人,官吏部侍郎。

然《鳴秋集》有景泰五年迪仲子壯《後序》,中雲先人值時多故,投老林泉。

而同時閩人均有《免鳴秋山人詩》。

則二徐所云,自是別一人矣。」

是集即其仲子壯所編。

前載《林志序》,稱其古詩不下魏晉,而諸作則醇乎唐。

今考其詩,古體頗為薄弱,志說殊誣。

律詩諧暢,差有唐音,然亦晉安一派也。

△《王文肅集》·十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王與撰。

與有《毗陵志》,已著錄。

此集亦名《思軒稿》。

卷首載李東陽所作傳,謂其官吏部尚書時,上疏陳八事,多見採納。

今其疏不見集中,止存《經筵進講》、《文華進講》二卷。

殆有所避而不載歟,抑東陽溢美也。

△《王太傅集》·二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王越撰。

越字世昌,縣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以功封威寧伯,謚襄敏。

此集稱王太傅者,其贈官也。

考《明史》越本傳,功名頗有可觀。

惟以前結汪直,後依李廣,為士論所輕。

是集分體編輯,附錄雜文。

前有嘉靖九年吳江吳洪《序》,稱其遺稿散佚不傳,有郢人高德崇錄所見聞,刻之於學舍,乃行於世。

後越曾孫紹思,別輯全集。

其跋中所稱「在楚有太傅詩文集」者,即此本也。

△《王襄敏集》·二卷、《續集》·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王越撰。

是編即其曾孫紹思所輯。

第一卷為疏議,皆處置邊務及奏報捷音。

第二卷為雜文。

《續集》一卷,為詩及詩餘,而以李東陽所作墓誌、崔銑所作神道碑,附錄於末。

越本魁傑之才,其詩文有河朔激壯之音,而往往傷於粗率。

△《野文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吳宣撰。

宣字師尼,野其別號也,崇仁人。

景泰癸酉舉人,授左軍督府經歷,坐劾長官不法系獄,十年始得釋。

改中府,升鎮遠府知府,道病卒。

其文落落有氣,而格律未嚴。

是集乃其門人王君謨等所編,未經刊行,其玄孫道南復訂正藏於家。

前有道南《自述顛末》一篇。

△《奉使錄》·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寧撰。

寧有《方洲集》,已著錄。

是集乃寧天順四年出使朝鮮所作,已編入《方洲集》內。

此其初出別行之本也。

上卷首敘奉使召對及奏稿數篇,餘皆途中留題之作。

下卷則至朝鮮以後篇什,題曰《皇華集》,注云「朝鮮刻本」。

前有《崔恆序》,乃奉國王李柔命編次而序之者也。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載寧兩使朝鮮,水館星郵,留題殆遍。

館伴樸元亨詩篇唱和,殊不相下。

及偕登太平館樓,寧成七律六十韻。

元亨誦至「溪流殘白春前雪,柳折新黃夜半風」之句,乃閣筆曰「不敢屬和矣」。

然其詩縱調騁情,才思雖捷,而少沉思,故王世貞謂寧詩如小棹急流,一瞬而過,無復雅觀也。

△《彭文思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華撰。

華字彥實,安福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吏部侍郎,入內閣,逾年以風疾去,卒謚文思,事跡附見《明史·萬安傳》。

所著有《素集》九卷。

《李東陽序》稱其文嚴整峭潔,力追古作者。

今未見傳本。

此本為其六世孫篤福所編,視原集僅十之三矣。

△《恥集》·十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陳煒撰。

煒字文曜,別號恥,閩縣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煒風裁峻整,為御史時劾罷錦衣指揮門達。

在江西平反疑獄,為民興利除弊,具有實績。

詩文非所注意。

是集乃正德初其從子墀為東莞知縣時所刊,嘉靖中其孫全之復補輯之,而以贊免諸詩附於其末。

△《禮庭吟》·二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孔承慶撰。

承慶字永祚,曲阜人,至聖六十代孫也。

年三十一,未及襲封而卒。

其外祖王惟善為裒其遺詩以成此集,有景泰間同郡許彬《序》,又有天順丁丑長洲劉鉉《序》,歲久散佚。

康熙庚辰,衍聖公孔毓圻檢校先世遺稿,又得而重刊之。

△《耕石齋石田集》·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沈周撰。

周有《石田雜記》,已著錄。

是集乃瞿式耜所刪定,凡詩八卷、文一卷。

其詩與華汝德本互有出入,文則華本所未收。

然周詩猶以天趣勝,文則更非所長,徒為贅疣矣。

△《桂坡集》·十五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左贊撰。

贊字時翊,南城人,天順丁丑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

是編凡《前集》五卷、《後集》八卷,皆詩賦雜文,而以所作《方外》諸篇別為一卷,附於末,蓋用楊傑《無為集》例。

至於《樂府》一卷之中,如《關山月》、《楊白華》之類,皆古題,而忽以詞曲續其後,則從來無此體例。

殆以宋人詞曲亦標樂府之名,故合為一。

不知源流遞變,格律各殊,不可以宋之樂府竟當古樂府也。

贊嘗刪定《李覯集》,蓋亦頗留心詩古文者。

然所作質樸而不能健,清淺而不能腴,其於古格,僅僅具體云爾。

△《別本彭惠安公文集》·七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彭韶撰。

韶有《政訓》,已著錄。

所著詩文名《從吾滯稿》,已散佚不存。

是集乃御史陳時周所重編,已多所刊削,非盡精要。

《附錄》一卷,則楊守陳、陳獻章等贈言及府志傳論也。

△《餘力稿》·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徐貫撰。

貫字元一,淳安人,天順丁丑進士,官至工部尚書,謚康懿。

是集乃貫所自定,前有弘治己未《自序》。

其子頤初刊於舒城,間有遺佚。

嘉靖壬子,其次子健歸州時,復增訂梓行。

詩文皆平實,亦大半應酬之作也。

△《栗遺稿》·二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鄭環撰。

環字瑤夫,號栗,仁和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是集有其子《孟繩跋》,稱環集本十卷,不戒於火,茲集乃其搜輯另編者。

楊守陳作環墓碑,稱其文章典雅贍密。

今此本所存無多,體亦不備,不足以見其全。

守陳所論,難遽定其確否也。

△《東白集》·二十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張元禎撰。

元禎五歲能詩,寧靖王召見,名之曰元徵。

巡撫韓雍為改今名,字廷祥,南昌人。

天順庚辰進士。

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

天啟初追諡文裕。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凡詩文二十三卷,末卷則附錄事實祭文。

元禎以講學為事。

其在講筵,請增講《太極圖》、《西銘》、《通書》。

夫帝王之學,與儒者異,詎可捨治亂興亡之戒,而談理氣之本原。

史稱後輩冊笑其迂闊,殆非無因矣。

其詩文樸無華,亦刻意摹擬宋儒,得其形似也。

△《定集》·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張悅撰。

悅字時敏,華亭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謚莊簡,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凡詩一卷、文四卷,大抵流易有餘,而頗乏雋永之味。

△《巽川集》·十六卷、《附錄》·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祁順撰。

順字致和,巽川其號也,東莞人,天順庚辰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

其集前載有韻之文,次為詩詞,次為散體,末附張元正所作墓誌、賈宏所作墓表,各為一卷。

△《東園詩集續編》·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鄭紀撰。

紀有《東園文集》,已著錄。

是編其詩集也。

初,紀子主一、主敬嘗編其詩為十二卷,今未見傳本。

此本乃其少子忠輯遺篇,故題曰《續集》。

集中如「古塹斜連江樹沒,饑烏恆傍野人飛」、「橋頭雨歇徑初溜,天際收山漸多」等句,亦頗有南宋風格,然亦止於如此耳。

△《東瀧遺稿》·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教撰。

教字敷五,號東瀧,吉水人,天順甲申進士第一,官至翰林院侍講。

集中詩文,類多應酬之作。

《李東陽序》云:「敷五年僅四十餘,編摩考校之外,無由自試,而文又不盡其蘊。」

蓋亦微詞也。

△《閔莊懿集》·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閔撰。

字朝英,烏程人,天順甲申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左都御史,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乃其詩集。

集中七言律詩多至六卷,大抵皆酬贈之作。

蓋老成持重,治獄平允,為當代名臣,後以不阿劉瑾告歸。

其立身自有本末,吟詠則非所留意雲。

△《桃溪淨稿》·八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謝鐸撰。

鐸有《赤城論諫錄》,已著錄。

是集凡詩四十五卷、文三十九卷。

蓋李東陽因其舊本再取而芟之,故以《桃溪淨稿》為名。

然瑕瑜參半,猶不能悉為刊除也。

△《滄洲集》·十卷、《續集》·二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張泰撰。

泰字亨父,太倉人,天順甲申進士,官至翰林院修撰,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泰為人恬淡,獨喜為詩。

初與李東陽齊名。

後東陽久持文柄,所學彌老彌深,而泰不幸早終,未及成就,故聲華銷歇,世不復稱。

今觀是集,大抵圓轉流便,而短於含蓄,正如清水半灣,洮洮易盡,視東陽《懷麓堂集》實相去逕庭。

故東陽作序亦云:「將極於古人,而不意其遽止雲。」

△《西山類稿》·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謝復撰。

復字一陽,祁門人。

少從吳與弼游,與陳獻章為同門友,而篤實勝於獻章。

故集中有《書獻章詩後》一篇,頗詆其晚涉於佛、老。

其宗旨可見。

然其詩文則不出講學之門徑,與談藝家又別論雲。

△《陳剩夫集》·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陳真晟撰。

真晟字晦德,改字剩夫,又自號曰布衣,家本泉州,以父隸鎮海衛戍籍,遂為漳州人。

天順中,嘗詣闕上書,獻所撰《程朱正學纂要》,兼上書執政,均不見收。

又上書當路,獻所撰《正教正考會通》,亦不見省而罷。

又作《學校正教文廟配享疏》,擬詣闕再上,未及行而卒。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是集乃真晟卒後其鄉人林祺所編。

康熙己丑,儀封張伯行官福建巡撫,乃為序而刻之。

所獻二書,今皆載集中。

其《程朱正學纂要》,首為《程氏學制》。

次為《推明朱子兼補之法》。

次為《心學圖說》,其圖凡二,一為六十四卦圓圖,圖下大書一「心」字;一為《太極圖》,圖下亦大書「心」字。

次為《立師說》、《補正學》、《輔皇儲》、《隆教本》、《振風教》五條。

其《正教正考會要》首列《朱子學校貢舉私議》,次《敕諭大略》,次《程氏學制》,次《呂氏鄉約》,次《德業過違》二條,次《立師》、《考德》、《考文》三條。

大意以為天下之事莫大乎此。

故次卷載所上當路書曰:「朱子抱哭其書四百年矣,曾無一人憐而省之者。

此魏鶴山、真西山、許魯齋、吳草廬諸儒不能無大罪也。

既讀其書,宗其道,則實吾師也、父也。

豈有視父師之哭而弟子能恝然耶?」

又謂宋、元兩朝皆以不用程、朱之學,故上干天怒,奪其命以與明,持論頗僻。

又《題玉堂賞花集後》,詆其執政,謂不賞其《程朱纂要》,而群聚賞花,後世不免謂之俗相,尤為褊激。

林雍作真晟行實,稱其既無所遇,每四顧徨,不能自釋,亦異乎尋孔、顏之樂者矣。

△《履坦幽懷集》·二卷(編修祝德麟家藏本)

明祝淇撰。

淇字汝淵,號夢窗,海寧人。

以子萃貴,封刑部主事。

《明詩綜》作「祝祺」,云「或作淇」。

此本乃其家刻,明作「淇」字,則《詩綜》誤也。

是集為餘姚胡培所編,凡文一卷,詩一卷。

△《思元集》·十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桑悅撰。

悅有《桑子庸言》,已著錄。

是編賦一卷、文八卷、詩六卷、詩餘一卷,附刻一卷,則悅之志傳也。

史稱悅為人怪妄,敢為大言以欺人。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悅在長沙,著《庸言》,自詡窮究天人之際,非儒者所知,又自稱其詩根於太極。

則史所云怪妄,不虛也。

所作《兩都賦》,有名於時,然去班固、張衡實不可道里計。

而夸誕如是,淺之乎其為人矣。

△《來水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文洪撰。

洪字功大,號希素,長洲人,成化乙酉舉人,官來水縣教諭,故以名集。

洪為待詔徵明之祖,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長洲文氏,世載其德,希素先生實始之。」

詩饒有恬淡之致。

是集案洪《自序》稱,檢前後所作,汰之得百篇,蓋所自編。

然此本末附遺文七篇,則後來又有增入,非手定之舊稿矣。

△《龍皋文集》·十九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陸簡撰。

簡字伯廉,號治齋,龍皋其別號也,武進人,成化丙戌進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是集有文無詩,冠以日講直解及經筵講章。

李東陽為撰墓誌,稱其文縝密峻潔,力追古作,而不輕應接,有求之經歲而不得者,又雲所著已累百數十卷。

今所存者僅若此,則知其佚者多也。

其文義蘊未深,而平正樸實,於長沙一派為近。

蓋何、李未出之前,文格大率如是也。

△《東海文集》·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