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宋劉辰翁撰。辰翁字會孟,廬陵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

△《須溪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劉辰翁撰。

辰翁字會孟,廬陵人。

須溪其所居地名也。

少補太學生。

景定壬戌,廷試入丙第。

以親老,請濂溪書院山長。

江萬里、陳宜中荐居史館,除太學博士,皆固辭。

宋亡遂不復出。

辰翁當賈似道當國,對策極言濟邸無後可慟,忠良殘害可傷,風節不競可憾。

幾為似道所中,以是得鯁直名。

文章亦見重於世。

其門生王夢應作祭文,至稱韓、歐後惟先生卓然秦、漢巨筆。

然辰翁論詩評文,往往意取尖新,太傷佻巧,其所批點,如《杜甫集》、《世說新語》及《班馬異同》諸書,今尚有傳本。

大率破碎纖仄,無裨來學。

即其所作詩文,亦專以奇怪磊落為宗。

務在艱澀其詞,甚或至於不可句讀,尤不免軼於繩墨之外。

特其蹊徑本自蒙莊,故惝恍迷離,亦間有意趣,不盡墮牛鬼蛇神。

且其於宗邦淪覆之後,卷懷麥秀,寄托遙深,忠愛之忱,往往形諸筆墨。

其志亦多有可取者,固不必概以體格繩之矣。

《須溪集》明人見者甚罕,即諸書亦多不載其卷數。

韓敬選訂晚宋諸家之文,嘗以不得辰翁全集為恨。

聞蘭溪胡應麟遺書中有其名,往求之,卒弗能獲,蓋其散失已久。

世所傳者惟《須溪記鈔》及《須溪四景詩》二種,篇什寥寥。

今檢《永樂大典》所錄,記序雜著詩餘尚多。

謹采輯裒次,厘為十卷。

其《天下同文集》及《記鈔》所載,而不見於《永樂大典》者,亦別為抄補,以存其概。

至《四景詩》則原屬單行之本,今仍各著於錄,故不復采入雲。

△《須溪四景詩集》·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劉辰翁撰。

考晉、宋以前無以古人詩句為題者。

沈約始有《江蘺生幽渚詩》,以陸機《塘上行》句為題,是齊、梁以後例也。

沿及唐、宋科舉,始專以古句命題。

其程試之作,唐莫詳於《文苑英華》,宋莫詳於《萬寶詩山》。

大抵以刻畫為工,轉相效仿。

辰翁生於宋末,故是集各以四時寫景之句命題。

《春景》凡六十三題,詩七十二首。

《夏景》凡三十二題,詩三十五首。

《秋景》凡四十題,詩四十四首。

《冬景》十六題,詩如題數。

所作皆氣韻生動,無堆排塗飾之習,在程試詩中,最為高格。

末附《東桂堂賦》一篇,為劉端伯教子讀書而作。

此集殆亦授劉之子,備科舉之用者歟。

△《葦航漫遊稿》·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胡仲弓撰。

仲弓字希聖,清源人。

其生平不少概見。

惟集中《一第詩》,有「衣冠新進士,湖海舊詩人」之句,知嘗登第。

《夜夢蒙仲作二象笏詩》,有「嗟余初筮令」之句,知嘗宰縣。

《將之官越上留別諸友詩》,有「一官如許冷,況復是清貧。

槐市風何古,蘭亭本卻真」之句,知官在會稽。

《老母至時已見黜詩》,有「千里迎奶,相見翻不樂。

微祿期奉親,親至祿已奪」之句,知不久罷歸。

《雪中雜興詩》,有「不被功名縛,江湖得散行」之句,知被斥以後,浪跡以終,故以《葦航漫遊》名稿。

其行事則不可考矣。

仲弓詩名不甚著,惟陳起《江湖後集》錄所作頗夥。

然校以《永樂大典》分列於各韻下者,起所選之外,遺佚尚多。

今采裒輯,編為四卷,雖未必盡睹其全,視起所編,則已增益者多矣。

南宋末年,詩格日下。

四靈一派,攄晚唐清巧之思。

江湖一派,多五季衰颯之氣。

故仲弓是編,及其兄仲參所作《竹莊小集》,均不出山林枯槁之調。

如七言律中《旱湖》一首,當凶流離之時,絕無惻隱,乃云「但使孤山梅不死,其餘風物不關情」。

尤宋季游士矯語高蹈之陋習。

然吟詠既繁,性情各見。

洪纖俱響,正變兼陳。

苟非淫慝之音,即不在放斥之列。

詩家有此一格,固不妨使之並存。

亦錄唐詩者不遺周曇《詠史》之例也。

《永樂大典》所載,別有《漫遊集》一書。

核其體例,蓋采宋、元兩代之作匯為總集。

當時校讎未密,朱書標目,往往與此集混淆。

今並考校姓名,刪除訛異,不使與此集相亂,庶幾不失其真焉。

△《蘭皋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吳錫疇撰。

錫疇字元倫,休寧人,廣南西路安撫使儆之從孫,處士之子也。

錫疇四歲而孤,刻志於學,慕徐犀、茅容之為人。

鹹淳間,南康守葉閶聘主白鹿洞書院,辭不肯赴。

蓋篤實潛修之士,不欲以聚徒講學,囂競浮名也。

性喜藝蘭,自號曰蘭皋子,因以名集,殆亦寓無人自芳之意。

其人品心術,可謂超然流俗之外矣。

集所存詩不多,然皆晚年所自刪定,簡汰頗嚴。

其《題林逋墓詩》「清風千載梅花共,說著梅花定說君」句,為呂午所賞;《春日詩》「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句,又為方岳所賞,並見於《方岳跋》中。

然集中佳句,似此者尚頗不乏,岳偶舉其一二耳。

蓋其刻意清新,雖不免偶涉纖巧,而視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則尚能生面別開。

以繼《竹洲集》後,亦云不愧其家學矣。

△《泉詩》·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薛撰。

字仲止,一字賓日,永嘉人,寶四年進士,官長溪簿。

宋承五代之後,其詩數變,一變而西昆,再變而元,三變而江西。

江西一派,由北宋以逮南宋,其行最久。

久而弊生,於是永嘉一派以晚唐體矯之,而「四靈」出焉。

然四靈名為晚唐,其所宗實止姚合一家,所謂「武功體」者是也。

其法以新切為宗,而寫景細瑣,邊幅太狹,遂為宋末江湖之濫觴。

葉以鄉曲之故,初力推之,久而亦覺其偏,始稍異論。

吳子良《林下偶談》述之頗悉。

之所作,皆出入四靈之間,不免局於門戶,然尚永嘉之初派,非永嘉之末派。

錄之亦足備一格也。

△《嘉禾百詠》·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張堯同撰。

堯同,秀水人,仕履未詳。

詩中所詠會景亭,為潘師旦所築,趙老園為趙袞歸隱之處。

核其時代,蓋寧宗以後人也。

宋世文人學士,歌詠其土風之勝者,往往以誇多斗靡為工。

如阮閱《郴江百詠》、許尚《華亭百詠》、曾極《金陵百詠》,皆以百首為率。

故堯同所詠嘉興山川古跡,亦以百篇概之。

徐碩《至元嘉禾志》,已與陸蒙老所賦《嘉禾八詠》同采入「題詠門」內。

後來作郡志者,亦頗散見其間,而掇拾均未全備。

此乃其初出單行之本,每首之後皆有附考,不知何人所作。

末有跋語,亦不載姓名年月。

其詞雖不甚工,而自吳越以來,嘉興典故,頗可得其梗概。

近時朱彝尊作《鴛鴦湖棹歌》一百首,蓋即踵前例而稍變其面目者。

雖彝尊詩情溫麗,遠勝堯同,而堯同采掇名目,臚敘大凡,其於地誌考據,要亦不為無助矣。

△《柳塘外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釋道璨撰。

道璨字無文,姓陶氏,南昌人,鹹淳間嘗主饒州薦福寺。

所著別有《語錄》,故此以《外集》為名。

釋氏以佛典為內學,以儒書為外學也。

其詩邊幅頗狹,未能脫蔬┴之氣。

而短章絕句,善用其短者,亦時有清致。

如《題水墨草蟲》、《陳了翁祠》、《和恕齋》、《濂溪書院》諸作,未嘗不楚楚可觀。

沙中金屑,固亦不容捐棄矣。

雜文中《送一侍者序》一首,乃為日本僧作。

考《宋史·外國傳》所載,自太宗時{大周}然入朝後,屢有倭僧奉貢。

迄南渡不復見,僅紀其國舟飄至內境數事。

至嘉泰三年以後,遂絕不復書。

此《序》作於淳戊申,稱其去國六年,一日東歸,計其來日,當在淳三年。

殆求法東來,非充貢使,故《史》不得而載之,非漏略也。

集凡詩一卷,銘記一卷,序文、疏書一卷,塔銘、墓誌、廣志、祭文一卷。

宋以來諸家書目皆未著錄。

國朝康熙甲寅,釋大雷始訪得舊本,釋元宏、燈岱因為校正鋟版。

書雖晚出,而核其格意,確為宋末江湖之體,不緣贗造。

考吳師道《禮部詩話》,已載其《題蘇堂竹》一首,則宋代實有其人。

疑當時名不甚著,僅彼教自相傳錄,故閱數百年始見於世雲。

△《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馬廷鸞撰。

廷鸞字翔仲,樂平人,淳七年進士,歷官右丞相,兼樞密使,事跡具《宋史》本傳。

《史》稱其罷相歸後,又十七年而卒。

考廷鸞之罷在度宗鹹淳八年壬申,其歿當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己丑。

今集中《老學道院記》,稱著雍困敦之歲,餘年六十有七,則作是文時,去其病歿已不遠。

似集為其子端臨所編矣。

其曰「碧梧玩芳」者,廷鸞家有碧梧精舍,晚年又自號「玩芳病叟」,因以為名也。

自明以來,外間絕無傳本。

惟《永樂大典》所收,頗存梗概。

大抵駢體最工。

理宗末年,又居兩制,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其他詩文亦皆典贍秀潤,盎然有卷軸之味。

端臨承藉世業,撰為《文獻通考》,至今為藝林寶重,即廷鸞所學可知也。

其集《宋史》不著錄,原編卷數已不可考。

謹以今所存者裒輯排比,分為二十三卷。

廷鸞又嘗仿呂祖謙《大事記》之例,作《讀史旬編》,以十年為一旬,起帝堯元載甲辰,迄周顯德七年庚申,為三十八帙。

今全書雖佚,而《緒論》尚散見《永樂大典》中,並裒為一卷,附於文後,共為二十四卷。

《宋史》稱廷鸞所著又有《六經集傳》、《語孟會編》、《楚辭補記》、《洙泗裔編》、《讀莊筆記》諸書,今並不傳。

又稱其召試館職時,即以︹君德,重相權,收直臣,防近習為對。

為將作少監時,論貢舉三事,又言宜蠲除被災州縣租賦。

為起居舍人時,言太史當謹書災異,又言翕受敷施,以壯人才之精神;虛心容納,以植人言之骨,念邦本而以公滅私,嚴邊備而思患預防。

同知樞密院時,言培命脈,植根本,崇寬大,行忠厚,又言恢大度以優容,虛聖心而延佇,推內恕以假借,忍難行而聽納,則情無不達,理無不盡云云。

其文今皆不見於集中。

或奏疏別為一編,故此集皆不見收歟。

△《四明文獻集》·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王應麟撰。

應麟有《周易鄭氏注》,已著錄。

所著《深寧集》,本一百卷,然《宋志》已不著錄,焦《國史經籍志》亦不載其名,則散佚久矣。

此本乃明鄞縣鄭真、陳朝輔所輯《四明文獻》之一種。

故一人之作,冒總集之名也。

通一百七十餘篇,制誥居十之七。

蓋捃拾殘,非其真矣。

應麟以詞科起家,其《玉海》、《詞學指南》諸書,馥殘膏,尚多所沾溉。

故所自作,無不典雅溫麗,有承平館閣之遺,且所載事跡,多足與史傳相證。

如《宋史》應麟本傳謂度宗即位,應麟草百官表,循舊制請聽政四表,已上。

一夕入臨,宰臣諭旨增撰三表。

則此七表者,先進前四表,次進後三表也。

考之是集,則第一表至第二表乃景定五年十月上,第三表至第七表乃十一月上,與本傳互異。

又《宋史·度宗本紀》載賈似道罷都督予祠在德元年二月,徙居婺州,又徙建寧,俱在七月,而由揚州責歸紹興,實在是年五月四日,見於是集《責賈似道歸里制》,亦足以補《本紀》之闕。

則雖零章斷簡,固不以殘闕棄矣。

△《覆瓿集》·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趙必象撰。

必象字玉淵,自號秋曉,太宗十世孫,居於東莞。

鹹淳元年,與父崇由同登進士。

初任高要尉,攝四會令。

再任南康丞。

文天祥開府惠州,辟攝惠州軍事判官。

入元後隱居溫塘村。

是集詩二卷、長短句一卷、雜文二卷、附錄一卷。

必象治邑有惠政,屬宗邦淪喪,慷慨從軍,其志可取。

滄桑以後,肥終身,其節亦不可及。

詩文篇帙無多,在宋末諸家中未為穎脫,然體格清勁,不屑為靡靡之音。

如「一雨鳴蛙亂深夜,數聲啼鳥怨斜陽」諸句,固未嘗不綽有情韻也。

△《閬風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舒岳祥撰。

岳祥字舜侯,寧海人,寶四年進士,官奉化尉,終承直郎,宋亡不仕,教授鄉里以終。

《兩浙名賢錄》載所著有《史述》、《漢砭》、《補史》、《家錄》、《蓀墅稿》、《避地稿》、《篆畦稿》、《蝶軒稿》、《梧竹裡稿》、《三史纂言》、《談》、《續》、《殘》、《傳》、《肄》、《昔游錄》、《深衣圖說》,凡二百二十卷,今多散佚。

焦《國史·經籍志》載岳祥《閬風集》二十卷,世亦無傳。

檢《永樂大典》中所載岳祥詩文,間題《篆畦》、《蝶軒》、《蓀墅》諸集名,而題為《閬風集》者居十之八九,似當時諸稿,本分帙編次,而《閬風集》乃其總名。

今原書卷第已為《永樂大典》所亂,無可辨別,謹依類裒輯為詩九卷、雜文三卷,仍其總名,以《閬風集》名之。

又集中有《百一老詩序》,蓋即所賦老漁、老獵之類,似原本亦別為一集,然所闕已多,不成卷帙,故亦不復分析焉。

岳祥少時,以文見吳子良,子良即稱其異秉靈識如漢終、賈。

晚逢鼎革,跡終身,乃益覃思於著作。

其詩文類皆稱臆而談,不事繢。

集中有《詩訣》一首云「欲自柳州參靖節,將邀東野盧仝」。

又云「平原駿馬開黃霧,下水輕舟遇快風」。

其宗旨所在,可以想見矣。

△《北遊集》·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汪夢斗撰。

夢斗號杏山,績溪人。

景定間以明經發解,江東漕試。

授承節郎,江東司制官。

鹹淳初,遷史館編校,與葉李等議,上書劾丞相賈似道。

李等坐罪,夢斗亦遁歸。

宋亡後,尚書謝昌言薦夢斗於元世祖,特召赴京,卒不受官,放還。

是集乃其北遊紀行之作。

中有《見謝尚書詩》云「正須自愛不貲身。」

蓋不特律己甚嚴,即其以道義規昌言,亦可謂婉而嚴矣。

惟是《上故相留公詩》,注謂「公入朝不屈,稱前正奉大夫。」

考夢炎以德二年降元,特為世祖所鄙,又曾勸殺文天祥,安得有入朝不屈之事?《夢斗集》中又有《南園歌》,為吳潛竄循州而作。

詩末附數語云:「履翁再相,力言奸邪誤國數事,理皇竟不能平。

會似道以江上肅清之報,逕達禁中,上遂罷潛相。

明日乃以似道奏付外。」

考《宋史》,似道江上肅清之奏在理宗景定元年三月乙酉之前,吳潛之罷在是年四月己酉。

若如夢斗言,是於己酉之明日始以似道奏付外,則上距四月乙酉前將及一月。

是時朝野方以荊、鄂為奇功,乃捷書到禁中,一月始佈於外,與情勢尤有未合。

或其後人掇拾遺稿,不免以贗本竄入,未及致詳耶。

又《杏山摭稿》數條,乃後人所集夢斗講學之語,原附集末,今亦仍之焉。

△《秋堂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柴望撰。

望有《丙丁龜鑒》,已著錄。

其詩有《道州台衣集》、《詠史詩》、《西涼鼓吹》諸編,俱佚不存。

此本乃後人雜裒而成。

詩末尚有《道州台衣集序》。

其《夢傅說》以下十一絕,疑即《詠史詩》中之作也。

望以淳丙午上《丙丁龜鑒》得名。

然應詔上書,但當指陳人事,論朝政之是非,乃牽引讖緯,以值歲干支推衍禍福,穿鑿附會,迂誕支離。

其心雖出於忠誠,其言則涉於妖妄。

乃出獄歸里,士大夫至祖道湧金門外,賦詩感慨,傾動一時。

王應麟《困學紀聞》尚載其表中之語,以為佳話。

宋末士氣之浮囂,於是為極。

已別存其目,糾正於本條之下。

至其人,則宋亡以後,遁跡深山,至元十七年乃卒。

然高節,追步東籬。

其詩雖格近晚唐,未為高邁,而黍離麥秀,寓痛至深,騷屑哀音,特為淒動,亦可與謝翱諸人並傳不朽。

故殘章斷簡,猶能流播至今也。

△《蛟峰文集》·八卷、《外集》·四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宋方逢辰撰。

逢辰初名夢魁,字君錫,淳安人。

登淳十年進士第一。

理宗改賜今名。

官至吏部侍郎,以母憂歸。

德初,徵拜禮部尚書。

會父疾,未赴。

宋亡,元世祖詔御史中丞崔起之於家,以疾堅辭不出。

至正間修《宋史》,有司不得其事狀,故不為立傳。

惟《黃晉集》中有所作《逢辰墓表》,尚略見其始末。

明邵經邦作《弘簡錄》,始為補傳,然亦據晉所述,不能有所增益也。

是集乃其五世從孫蒙城知縣淵等所輯。

《正集》八卷,前七卷為逢辰詩文,末一卷附以其弟逢振所作。

逢振字君玉,景定中登進士,官至太府寺簿,亦國亡之後抗節不仕者也。

《外集》四卷,則其七世從孫玉山知縣中所續輯,凡逢辰歷官誥敕及酬贈詩文皆在焉。

逢辰當丁大全、賈似道柄國之時,皆能力抗其鋒,持正不屈。

其提點川東刑獄及為江西轉運副使,政績亦俱有可觀。

惜其遺篇散佚,所錄奏惟寶三年《請除內豎》一疏尚存。

餘若《論雷變》、《論邊備》、《論吳潛去位》、《賈似道匿敗》諸子,皆平生建白之最著者。

《墓表》略見大概,而悉不載於集中。

其所掇拾,大抵案牘簡札之文為多,而策問一首至並考官評語載之。

蓋散佚之餘,區區搜輯而成,故不免識小而遺其大矣。

△《秋聲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衛宗武撰。

宗武字淇父,自號九山,華亭人。

淳間歷官尚書郎,出知常州。

罷歸閒居三十餘載,以詩文自娛。

據至元甲午張之翰所作集《序》,稱九山墓宿草已六白,則宗武實卒於至元二十六年己丑,在宋亡後十年。

故焦《國史經籍志》載《秋聲集》八卷,列入元人。

然宗武實未仕元,仍當從陶潛書晉例也。

集久失傳,今從《永樂大典》中采輯編次,得詩詞四卷,序記、志銘一卷,雜著一卷,以略存其概。

華亭衛氏,自禮部侍郎膚敏後,資政殿學士涇、直寶謨閣,兄弟相繼,以學術著。

宗武世系雖無考,而《張之翰序》稱為喬木世臣後,則當為涇、之裔。

文采風流,不失故家遺范,有自來矣。

其詩文根柢差薄,骨格亦未堅致。

蓋末造風會之所趨,其事與國運相隨,非作者所能自主。

至於《詠荀》一詩,稱其徒抱忠貞,遺恨千古,其學識亦有所未逮。

然核其全集,大都氣韻沖澹,有蕭然自得之趣。

蓋胸襟既別,神致自殊,品究在《江湖》諸集上。

且眷懷故國,匿跡窮居,其志節深有足取,而《宋遺民錄》諸書乃竟脫漏其姓名。

錄存是集,以發潛德之光,亦足見聖朝表章幽隱,砥礪風教之義也。

△《牟氏陵陽集》·二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牟撰。

字獻之,湖州人。

父子才,理宗朝官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以剛直著名。

亦登進士第,官至大理少卿,入元不仕,閉戶三十六年。

故其集中《九日五言詩序》,論陶潛於王弘中路具酒食事,及題淵明圖諸文,意皆自寓。

又嘗謂世喜稱淵明入宋書甲子無年號,黃豫章亦曰甲子不數義熙前。

然今陶集詩本無書年號者,淵明恥事劉裕,大節較然,此未須深論云云。

故文中多書至元年號,意本此也。

是集凡詩六卷、雜文十八卷,前有至順二年《程端學序》。

王士禎《居易錄》稱其詩有坡、谷門風,雜文皆典實詳雅。

今觀所作,知士禎之論不誣。

牟氏本蜀之井研人,世居陵山之陽,至子才始著籍湖州。

其以「陵陽」名集,蓋不忘本。

以韓駒詩先有是名,故此集冠以「牟氏」,用相別焉。

△《湖山類稿》·五卷、《水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汪元量撰。

元量字大有,號水,錢塘人。

度宗時以善琴供奉掖庭。

宋亡,隨三宮入燕。

久之為黃冠南歸,往來匡廬、彭蠡間。

元陳泰《所安遺集》中尚有《送錢塘琴士汪水詩》。

泰,延二年進士,則元量亦云老壽矣。

其詩多慷慨悲歌,有故宮離黍之感。

於宋末諸事,皆可據以徵信。

故李鶴田《湖山類稿跋》稱「其記亡國之戚,去國之苦,間關愁歎之狀,備見於詩。

微而顯,隱而彰,哀而不怨。

開元、天寶之事記於草堂,後人以詩史目之。

水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云云。

其品題頗當。

惟集中《醉歌》一篇,記宋亡之事曰:「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寫投降表,臣妾僉名謝道清。」

以本朝太后,直斥其名,殊為非體。

《春秋》責備賢者,於元量不能無譏。

然元量以一供奉琴士,不預士大夫之列,而眷懷故主,終始不渝。

宋季公卿,實視之有愧,其節概亦不可及。

筆墨之間,偶然失檢,視無禮於君者,其事固殊。

是又當取其大端,恕其一眚者矣。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湖山類稿》十三卷、《水詞》三卷。

久失流傳。

此本為劉辰翁所選,只五卷,前脫四翻,間存評語。

近時鮑廷博因復采《宋遺民錄》,補入辰翁《元序》,合《水集》刻之。

以二本參互校訂,詩多重複,今亦姑仍原本焉。

△《集》·十卷、《遺集》·二卷、《遺集補》·一卷、附《天地間集》·一卷、《西台慟哭記注》·一卷、《冬青引注》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宋謝翱撰。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長溪人,後徙浦城。

鹹淳中試進士不第。

文天祥開府延平,署為諮議參軍。

天祥兵敗,避地浙東。

後以元貞元年卒於杭州。

事跡具《宋史》本傳。

南宋之末,文體卑弱,獨翱詩文桀驁有奇氣,而節概亦卓然可傳。

據方鳳作翱行狀,稱翱遺稿凡手抄詩六卷,雜文五卷,《唐補傳》一卷,《南史贊》一卷,《楚辭芳草圖譜》一卷,《宋鐃歌鼓吹曲》、《騎吹曲》各一卷,《睦州山水人物古跡記》一卷,《浦陽先民傳》一卷,《東坡夜雨句圖》一卷。

其《唐補傳》以下如編入集中,當共二十八卷;如別本各行,則詩文當止十一卷。

然世無傳本,莫知其審。

明弘治間,儲所刻,已與鳳所記不合。

萬曆中有歙縣張氏重刻本,益以降乩之作,尤為穢雜。

此本為平湖陸大業以家藏抄本刊行,雲向從舊刻錄出。

卷第已亂,大業以意釐定之,校他本差為完善,然亦非其舊也。

末附《天地間集》一卷,皆翱所錄宋末故臣遺老之詩,凡文天祥、家鉉翁、文及翁、謝枋得、鄭協、柴望、徐直方、何新之、王仲素、謝鑰、陸壑、何天定、王曼之、范協、吳子文、韓竹坡、林熙十七人,而詩僅二十首。

考宋濂作《翱傳》,稱《天地間集》五卷,則此非完書。

意原本已佚,後人摭他書所云見《天地間集》者,得此二十首,姑存其概耳。

又元張丁注《西台慟哭記》並諸家跋語為一卷,又注《冬青引》及諸家考證唐玨、林景熙事為一卷,大業皆附刻集末。

今亦並錄存之,庶與集中諸作可以互相考證焉。

△《潛齋文集》·十一卷、附《鐵牛翁遺稿》·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宋何夢桂撰。

夢桂字巖叟,別號潛齋,淳安人。

鹹淳元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卿。

引疾去,築室小酉源。

元至元中,屢召不起,終於家。

此集凡遺詩三卷、詞及試策一卷、雜文七卷。

詩頗學白居易體,殊不擅長。

王士禎《池北偶談》以酸腐庸下詆之,則似乎已甚。

文則頗援引證佐,有博辨自喜之意。

明成化中,其八世孫淳訪得舊印本於同邑汪廷貴家,校正刊行,後其遠孫之論等又為重刊。

考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載夢桂《送留夢炎》一詩曰:「昆明灰劫化塵緇,夢覺功名黍一炊。

鍾子未甘南操改,庾公空作北朝悲。

歸來眠裡吳山在,別後心期浙水知。

白門生羞未死,青衫留得裹遺屍。」

蓋夢桂為夢炎所取士,故是詩有王炎午生祭文天祥意。

而是集不載,則其散佚亦多矣。

末附《鐵牛翁遺稿》一卷。

鐵牛翁名景福,字介之,夢桂族孫,元時不仕,存詩四十餘首、賦一首。

詩頗奇偉,氣格在夢桂上雲。

△《梅巖文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胡次焱撰。

次焱字濟鼎,號梅巖,晚號餘學。

其始祖本唐宗室。

五代時育於胡氏,因冒姓胡。

婺源人。

鹹淳四年進士,官貴池縣尉。

德元年,元兵至貴池,元帥張林以城降。

次焱奉母遁歸,教授鄉里以終。

集中有《媒嫠問答詩》,所謂「井底水不波,山頭石不遷。

什襲藏破鏡,他年會黃泉」者,所以自寓其志也。

其詩文本未編集,故藏書家多不著錄。

此本乃明嘉靖中其族孫璉輯而成,璉甥潘滋校刊之,並為之序。

凡賦詩、雜文八卷,冠以《雪梅賦》,蓋著其素心。

九卷以下皆附錄同時贈答往來之作。

《目錄》所載,往往與集中詩文不相應,則編次之疏也。

次焱在宋、元作者之中,尚未能自闢門戶,而其人有陶潛栗裡之風,故是集至今猶傳。

集中有《贅箋唐詩絕句序》,稱「疊翁注章澗二泉先生選唐絕句,次焱復為贅箋」。

疊翁者,謝枋得。

章泉者,趙蕃。

澗泉者韓虎也。

其書不傳,無由驗其工拙,然亦足見次焱研心詩學,非苟作者矣。

△《四如集》·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黃仲元撰。

仲元有《四如講稿》,已著錄。

是集前有鹹淳甲戌《余謙一序》,所作《夢筆記》附焉。

又有至治三年《傅定保序》,似猶原本。

然考宋濂《潛溪集》中有《仲元集序》,稱其門人詹清子類次《六經四書講義》為六卷,其子梓又分記、序、墓銘、字訓為五卷,其曾孫至又裒其遺文為十卷,而請濂序之。

是仲元原集實合《講義》、雜文共為二十一卷。

今《講義》已別本單行,不入集內。

此本止文四卷、附錄一卷,與其子所輯之五卷既不相合,而其曾孫所續輯之十卷亦不在其內。

是散佚之餘,重為掇拾成帙,非其舊矣。

集內諸文,皆有註釋,不著名氏,疑或即其子之所作歟。

仲元在宋末講學諸家,特為篤實,其出處亦均合道義。

故其文章不事馳騁,而自有端厚樸直之氣,知近裡之言與囂爭門戶者固有殊也。

△《林霽山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林景熙撰。

景熙一作景曦,字德陽,溫州平陽人。

鹹淳七年太學釋褐。

官禮部架閣,轉從政郎。

宋亡不仕。

會扎木揚喇勒智發宋諸陵,以遺骨建鎮南塔。

景熙以計易真骨葬之。

其忠義感動百世。

然諸書或以其事歸唐玨。

今考此集,載《夢中作四詩》,與諸書所載玨作同。

玨他詩不概見,而此四詩詞格實與景熙他詩相類。

且雙匣親傳竺國經句,與景熙葬高、孝兩陵之說合,與玨同葬諸陵之說不合。

考集中有《和唐玉潛》一詩,玉潛即玨之字。

則二人本屬舊友,或當時景熙與玨共謀此舉。

其事秘密,傳聞異詞,遂訛以為玨作也。

所著有《白石稿》十卷,皆其雜文。

又有《白石樵唱》六卷,皆諸體詩。

元統甲戌,昆山章祖程為其詩集箋注,傳本僅存。

其文集遂就散佚。

此本乃明天順癸未其鄉人監察御史呂洪所編,以章祖程所注詩集並為三卷,增以《元音》所錄《讀文山集詩》一篇,又捃摭遺文得記十四篇、傳一篇、說一篇、文一篇、序十三篇、墓誌六篇、銘一篇,厘為二卷。

嘉靖戊子,遼藩光澤王得江陵毛秀校本重刊,附以秀《辨證》一篇。

於《白石樵唱》題卷一、卷二、卷三,《白石稿》題卷四、卷五。

書名各別,而卷數相屬。

驟閱之,似《白石稿》佚其前三卷者,殊不了了。

國朝康熙癸酉,歙縣汪士宏等重刊,乃總題曰《林霽山集》,較有體例,今用以繕錄焉。

△《勿軒集》·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熊禾撰。

禾初名禾,字去非,號勿軒,又號退齋,建陽人。

鹹淳十年進士,授寧武州司戶參軍。

宋亡不仕,教授鄉里以終。

近時儀封張伯行嘗刊是集,多所刊削,殊失其真。

是書凡《易學圖傳》二卷、《春秋通義》一卷、《四書標題》一卷、詩文三卷、《補遺》一卷。

蓋明天順中舊刻,猶為完帙。

惟前有元許衡《序》,稱「其晚年修《三禮通解》,將脫稿,竟以疾卒。

平生著述,獨《四書標題》、《易經講義》、《詩選正宗》、《小學句解》傳於世。

嗣孫澍,家藏遺稿,存什一於千百。

族孫孟秉,類次成帙,為八卷。

傳諸二世孫斌,授梓以傳,求予序之」云云。

末署至元十七年。

考至元為世祖年號,而禾卒於仁宗皇慶元年。

自至元訖皇慶,相距三十餘年,何以先稱其疾卒。

年月錯謬,依托顯然。

蓋其後人偽撰此文,借名炫俗。

不知禾亦通儒,固不必以衡重也。

今刪除此序,庶不以偽亂真焉。

△《古梅吟稿》·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吳龍翰撰。

龍翰字式賢,歙縣人。

鹹淳中貢於鄉。

以薦授編校國史院實錄院文字。

至元丙子,鄉校請充教授,尋棄去。

家有老梅,因以古梅為號。

嘗為之賦,並以名集。

其《見劉後村詩》有云「詩瓢行腳半天下,多謝先生棒喝功」。

又捲末附方秋崖《和百韻詩》,龍翰書其後,自稱門人。

且言以詩正法眼授記於僕。

是其淵源授受,猶及見前輩典型。

故其詩清新有致,足耐咀吟,在宋末諸家,尚為近雅。

《程元鳳序》許其句老意新,亦不誣也。

集中有《內丹詩》、《外丹詩》。

又《拜李謫仙墓》云:「經營紫河車,破費十載功。

金鼎馴烏兔,炎炎丹光紅。」

又《樓居狂吟》云:「偃月爐深紫氣浮,紅鉛黑汞六丹頭。」

是龍翰蓋講求神仙爐火之術者,殆亦俞琬之流亞歟,然詩則工於琬多矣。

△《佩韋齋文集》·十六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宋俞德鄰撰。

德鄰有《佩韋齋輯聞》,已著錄。

是集原本二十卷,凡詩七卷、雜文九卷,末即《輯聞》四卷。

然考集首有皇慶壬子《熊禾序》,稱其平生詩文多不留稿。

其子庸,裒集僅得詩文五百二十二首,厘為一十六卷。

則集與《輯聞》本各為卷帙,此本為後人所附綴。

今仍分著於錄,從其初也。

《禾序》又稱紫陽方侯亦以文名,嘗序公集,載其遺事如作傳然,且以能保晚節而心服之云云。

紫陽方侯即歙人方回,宋末為睦州守,以州降元,元擢為總管者也。

此本佚去此序,殆後人以德鄰高節,不減陶潛,不欲以《回序》污之,故黜而刊削歟。

德鄰詩恬澹夷猶,自然深遠。

在宋末諸人之中,特為高雅。

文亦簡潔有清氣,體格皆在方回《桐溪集》上。

蓋文章一道,關乎學術性情,詩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隨其人品。

此集亦其一徵矣。

△《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董嗣杲撰。

嗣杲履貫未詳。

考集中《元宵懷鄉詩》,有「清河坊裡燈宵月,負卻東風已兩年」句。

又《抵北新橋詩》,有「歸逢鄉井心才穩」句。

案《鹹淳臨安志》,清河坊在臨安府左一北廂,北新橋在餘杭門外,則嗣杲殆杭州人歟。

以詩中自志歲月出處考之,《廬山集》乃其於宋理宗景定二三年間榷茶九江富池時所作。

《英溪集》則為武康令時所作,中有《甲戌大水詩》。

案《宋史·五行志》,有鹹淳十年八月安吉武康大水事,正與相合。

時瀛國公已即位,距宋亡僅二年。

而嗣杲亦遂於是年任滿代去。

其卒歲雖不可考,而兩集之中,無一仕元之顯證,則仍當系之宋人。

《西湖志》載有道士董嗣杲,蓋即其人。

國亡後隱於黃冠矣。

其集為諸家書目所未載,獨明焦《國史經籍志》有嗣杲《廬山集》,而闕著其卷數。

今據《永樂大典》所錄,有題《廬山集》者,又有題《英溪集》者,是嗣杲本有二集。

但其名不顯,集亦久絕流傳。

今觀集中多與葛秋巖唱和詩,秋巖即葛慶龍,為宋末高尚之士,見於《鎦績霏雪錄》,則嗣杲亦必勝流。

又有《題周伯弓手澤詩》,推挹甚至,則其詩亦江湖集派。

然吐屬新穎,無鄙俚瑣碎之態,固非江湖游士所及也。

謹甄次裒輯,依仿原目,分為《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著之於錄。

庶論宋、元間詩人者猶得有所稽考。

至若富池客中諸作,應編入《廬山集》者,《永樂大典》或標《英溪集》,當由繕寫之誤,今並詳悉考正,俾各從其類焉。

△《西湖百詠》·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董嗣杲撰。

附明陳贄《和韻》。

據《西湖志》,嗣杲宋季入道孤山四聖觀,改名思學,字無益。

此集當作於是時。

贄字維成,餘姚人,徙於錢塘,洪武間以薦授杭州學訓導,後官至太常寺卿。

其和嗣杲此集,亦當在居錢塘時。

《西湖志》稱嗣杲原唱及贄所和皆九十六首,天順癸未,始以二家所作合刻,南康知府陳敏政為之序。

又載嘉靖丁酉,周藩南陵王樓子重刻。

其序亦稱董倡居前,陳和居後,仍各九十六首,共一百九十二首。

謂之百詠者,蓋亦極言之耳云云。

此本上卷四十九題,下卷五十一題,實各足百詠之數,與《西湖志》所記不符。

《鮑廷博跋》疑周藩翻雕之時,其底本偶有脫頁,未及深考,遂以為原闕四首。

田汝成修《西湖志》時,又僅見周藩之序。

遂據以筆之於書,以《志》中僅載《周藩序》,不載《陳敏政序》為證,理或然歟。

其詩皆七言律體,每題之下,各注其始末甚悉,頗有宋末軼聞為諸書所未載者。

嗣杲詩格頗工整;贄所和才力稍弱,亦足肩隨,皆迥在許尚《華亭百詠》之上也。

△《則堂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家鉉翁撰。

鉉翁喜談《春秋》,尤喜談《易》。

其《河間假館詩》曰:「擬從諸君豫乞石一方,他年埋之塚前三四尺。

上書宋使姓某其名某,下書人是西州之西老縫掖。

平生著書苦不多,可傳者見之《春秋》與《周易》。」

然《春秋詳說》,至今尚有刊本,已別著錄。

其說《易》之書與其文集二十卷,則已全佚。

惟《永樂大典》收其詩文尚夥。

謹裒合排比,以類相從,厘為文四卷、詩詞二卷。

核其所作,大半皆在河間,而明神宗時樊深撰《河間府志》,已不能采錄,則其佚在萬曆前矣。

鉉翁隸籍眉山,與蘇軾為裡人。

故集中如《文品堂記》、《養志堂記》、《志堂說》、《篤信齋說》、《跋太白賞月圖》、《和歸去來辭》諸篇及《豌豆菜詩》,自注間或稱述軾事跡。

廣漢張…亦其鄉人。

故《敬室記》首亦概然於南軒之學漸昧其傳。

然其學問淵源,則實出金,觀集中《心齋說》、《主靜箴》諸篇,可以概見。

故其持論浸淫於佛氏。

其說《易》亦惟以先天太極研思於虛杳之中。

而《尊教堂記》一篇,至援陸九淵之言以三教歸一立說,尤為乖舛。

顧其立言大旨,皆歸於敦厚風俗,崇獎名教。

隨事推闡,無非以禮義為訓。

原未嘗漾恣肆,如明代姚江之末流。

其詞意真樸,文不掩質。

亦異乎南宋末年纖詭繁碎之格,尚為多有可取耳。

且跡厥生平,上雖不及文天祥,而下比留夢炎輩則爵然其不侔。

零篇斷簡,以其人重之可也。

△《富山遺稿》·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方夔撰。

夔一名一夔,字時佐,淳安人。

生於宋季,嘗從何夢桂游。

屢舉不第,退居富山之麓,匾其堂曰「綠猗」,自號知非子。

嘗著《漢論》十卷、《富山懶稿》三十卷,後刊版散佚,其裔孫世德等復裒集其詩,輯為是編。

夔學有原本,國亡後遁跡以終,人品亦極高潔。

商輅嘗稱其詩紆徐渾厚,弗事雕琢,可見其沖雅之操。

周亦稱其發之聲律,不為體裁音節之所拘。

蓋夔遇興揮毫,頗乏研煉,故輅等云然。

要其情致纏綿,機趣活潑,自有不衫不履之致。

五言一體,氣勢蒼莽,尤勝於七言。

較其師何夢桂《潛齋集》詩,實青出於藍。

淳安方氏,自北宋以來,如殿中丞仲謀、通判元修、右文殿修撰、太僕少卿聞等,皆留心於詩。

今其集雖已亡佚,而流風餘韻,沾溉後人,其濡染固有自矣。

△《真山民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真山民撰。

山民始末不可考。

宋末竄跡隱淪。

以所至好題詠,因傳於世。

或自呼山民,因以稱之。

或雲李生喬嘗歎其不愧乃祖文忠西山。

考真德秀號曰西山,謚曰文忠,以是疑其姓真,或雲本名桂芳,括蒼人,宋末嘗登進士。

要之亡國遺民,鴻冥物外,自成采薇之志,本不求見知於世,世亦無從而知之。

姓名裡籍,疑皆好事者以意為之,未必遂確。

今從舊本題曰《真山民集》,姑仍世之所稱而已。

其集《宋藝文志》不著錄。

明焦《經籍志》宋人詩集頗備,亦未載其名。

《江湖小集》始收之,而亦多未備。

此本出浙江鮑氏知不足齋,較他本為完善,然皆近體,無古詩。

《元詩體要》中錄其《陳岫愛驢》七言古詩一首,此本無之。

或詩本兩卷,而佚其古體一卷;或宋末江湖諸人皆不留意古體,山民亦染其風氣,均未可知。

然就其存者論之,黍離麥秀,抱痛至深,而無一語懟及新朝,則非惟其節至高,其安命知天,識量亦不可及。

視謝靈運輩既襲康樂之封,而猶稱「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者,相去不啻萬萬矣。

詩格出於晚唐,長短皆復相似。

五言如「鬢禿難瞞老,心寬不貯愁」、「煙碧柳生色,燒青草返魂」、「風竹有聲畫,石泉無操琴」、「棠醉風扶起,柳眠鶯喚醒」、「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趨炎」、「飛花遊蕩子,古木老成人」、「新葬塚無數,後來人更多」,七言如「欲談世事佛無語,不管客愁禽自啼」、「懶看世情晨睡去,怕傷時事暮吟休」、「商嶺定無屠狗客,台寧有釣魚人」、「囊空盡可償詩債,腳倦猶能入醉鄉」、「雕鎪花柳春無跡,沐浴山川雨有恩」、「炭為驟寒偏索價,酒因不飲懶論交」之類,皆不出晚唐纖佻粗廣之習,至於五言之「鳥聲山路靜,花影寺門深」、「風蟬聲不定,水鳥影同飛」、「與鷗分渚泊,邀月共船眠」、「窗月燈昏見,巖泉雨歇聞」、「水清明白鷺,花落失青苔」、「曳杖同出,開簾山自來」、「寒塘倒山影,空谷答樵歌」,七言之「泉石定非騎馬路,功名不上釣魚船」、「水禽與我共明月,蘆葉同誰吟晚風」,「隔浦人家漁火外,滿江秋思笛聲中」、「小窗半夜青燈雨,幽樹一庭黃葉秋」、「澗暗只聞泉滴瀝,山青見路分明」、「幾畝桑麻春社後,數家雞犬夕陽中」,則頗得晚唐佳處矣。

一邱一壑,足資延賞,要亦宋末之翹楚也。

△《百正集》·三卷(永樂大典本)

宋連文鳳撰。

文鳳字百正,號應山,三山人,仕履未詳。

集中《暮秋雜興詩》有「仕籍姓名除」句,則德以前亦嘗從宦。

又《庚子立春詩》有「又逢庚子歲,老景對韶華」句。

庚子為大德四年,則成宗之時猶在,入元已二十四年矣。

至元丙戌,浦江吳渭邀謝翱、方鳳等舉月泉吟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徵詩四方,得二千七百三十五卷。

入選者二百八十卷,刊版者六十卷,以羅公福為第一名。

據題下所注,公福即文鳳之寓名也。

王士禎《池北偶談》則謂《月泉吟社詩》,清新尖刻,別自一家。

而謝翱等品題未允,因重為移置,改文鳳為第二十一名。

然元初東南詩社,作者如林,推文鳳為第一,物無異詞,當必有說,似未可以一字一句遽易前人之甲乙。

今觀所作,大抵清切流麗,自抒性靈,無宋末江湖諸人纖瑣粗廣之習,雖上不及尤、楊、范、陸,下不及范、揭、虞、楊,而位置於諸人之間,亦未遽為白茅之藉,則當時首屈一指,亦有由矣。

《文淵閣書目》載連百正《丙子稿》一部,一冊。

久無傳本。

《永樂大典》所載,但題曰《連百正集》,當即其本。

今裒輯排比,編為三卷。

又賦三首、序二首、記二首、說一首、傳一首,亦散見《永樂大典》中。

文格雅潔,亦不失前民矩。

其《冰壺先生傳》一首,雖以文為戲,然毛穎、羅文諸傳載之韓、蘇集中,古有是例,今並附綴卷末,以存其梗概焉。

△《月洞吟》·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王撰。

字介翁,括蒼人,嘗官縣尉。

宋亡之後,棄印綬歸隱湖山,扁所居為「月洞」,因以名其所著之詩。

此本為嘉靖壬子其族孫端茂所刊,詩僅七十餘首,前有《端茂序》。

又有嘉靖辛丑《湯顯祖序》,摘舉集中佳句,並稱其七言絕句有閒逸之趣。

今觀其詩,七言律詩,格力稍弱,不及七言絕句。

其七言絕句,如「春風無力晴絲軟,絆住楊花不肯飛」、「繡簾不隔荼月,香影無人自入樓」、「涼風敲落梧桐葉,片片飛來儘是秋」,又多近於小詞,不為高調。

惟五言律詩如「蟬聲秋岸樹,雁影夕陽樓」、「馬嘶經戰地,雕認打圍山」、「櫓聲荷葉浦,螢火豆花田」、「斜陽曬魚網,疏竹露人家」、「晴雪添崖瀑,春雜曉煙」,皆綽有九僧之意。

蓋宋末詩人,有江湖一派,有晚唐一派,蓋沿晚唐派者,故往往有佳句,而乏高韻,亦絕無一篇作古體。

然較之江湖末流寒酸纖瑣,則固勝之矣。

△《伯牙琴》·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鄧牧撰。

牧字牧心,錢塘人。

宋亡不仕。

至元己亥入洞霄,止於超然館,沈介石為營白鹿山房居之。

後無疾而逝。

牧與謝翱、周密等友善,二人皆抗節跡者。

嘗為翱作傳,為密作《蠟屐集序》,而《翱傳》敘交情尤篤。

翱之臨卒,牧出遊,翱作詩有「謝豹花開桑葉齊,戴勝芊生藥草肥,九鎖山人歸不歸」之句。

九鎖山人,牧別號也。

其志趣可想見矣。

密放浪山水,著《癸辛雜識》諸書,每述宋亡之由,多追咎韓、賈,有黍離詩人彼何人哉之感。

翱《西台慟哭記》諸作,多慷慨悲憤,發變徵之音。

牧則惟《寓屋壁記》、《逆旅壁記》二篇稍露繁華消歇之感,餘無一詞言及興亡。

而實傺幽憂,不能自釋,故發而為世外放曠之談,古初荒遠之論,宗旨多涉於二氏。

其《君道》一篇,竟類許行並耕之說;《吏道》一篇,亦類《老子》剖斗折衡之旨。

蓋以宋君臣湖山游宴,紀綱叢脞,以致於亡,故有激而言之,不覺其詞之過也。

是集為牧所自編,皆滔滔清辨,而不失修潔,非晚宋諸人所及。

前有《自序》,後有《自跋》,以知音難遇,故以《伯牙琴》為名。

《跋》稱詩文六十餘篇。

此本惟文二十四篇,並序跋為二十六,蓋佚其詩一卷也。

末又附《沖天觀記》、《超然館記》、《清真道院碑記》三篇,題曰《補遺》。

而《清真道院碑記》末有「大德四年庚子錢塘鄧牧記,集賢直學士趙孟書」字。

知後人從石刻抄入,非集所本有。

《自跋》稱平生為文不止此,是一證矣。

△《存雅堂遺稿》·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方鳳撰。

鳳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人。

試太學,舉禮部不第,後以特恩授容州文學。

宋亡,遁歸,隱於仙華山,同裡義烏令吳渭辟家塾敬事之。

疾革,命子樗題其旌曰容州,示不忘宋也。

其門人柳貫輯其遺詩三百八十篇,厘為九卷,屬永嘉尹趙敬叔刻置縣齋,黃晉為之序。

及宋濂作《鳳傳》,又稱《存雅堂稿》三千餘篇。

蓋據其未刻者而言,故與《晉序》篇數多寡不合。

其後浸以散逸,遂並版本亦亡。

國朝順治甲午,其裡人張燧乃博諸書,掇拾殘剩,匯為此編。

凡詩七十三首、文十二首、《金華洞天行紀》一篇,附以鳳子樗、梓詩十六首、文五首。

鳳志節可稱,所作文章,亦骯髒磊落,不屑為庸腐之語。

龔開嘗評其詩,以為由本論之,在人倫不在人事;等而上之,在天地,不在古今。

蓋鳳澤畔行吟,往往眷念宗邦,不忘忠愛。

開亦以遺民終老,故揚詡未免過情。

然幽憂悲思,纏綿悱惻,雖亡國之音,固猶不失風人之義也。

原本尚有《物異考》一卷、《月泉吟社詩》二卷、《外篇》詩文二卷。

今案《物異考》出自唐、宋遺書,寥寥數則,無資考證。

《月泉吟社詩》已有別本自行。

至《外篇》所輯他人贈答之作,並《謝翱傳》、《吳萊碑》而錄之,尤為氾濫,今並從刪削焉。

△《吾汶稿》·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王炎午撰。

炎午初名應梅,字鼎翁,後改今名。

安成人。

宋末為太學生。

鹹淳間,文天祥募兵勤王,炎午杖策謁之,留入幕府,旋以母老辭歸。

天祥被執北上,炎午為文生祭之,勵以必死,尤世所稱。

入元後終身不出。

因所居汶源裡名其稿曰《吾汶》,以示不仕異代之義。

其稿凡文九卷,《附錄》一卷,揭斯、歐陽玄皆為之序。

然傳本頗稀,明宣德中始行於世。

正德中其裔孫偉乃刻之南京,後版散佚。

萬曆中其裔孫伯洪重刊,乃摘抄為二卷,僅錄文二十八首、詞二首,又自以雜文數篇綴於末,去取失當,殊不足觀。

此本從舊刻錄出,猶完帙之僅存者也。

炎午大節不虧,而文章不甚著名。

其集晚出,或後人有所竄入,珠礫混雜,亦未可知。

然要當以人重,不當僅求之詞藻間。

王士禎《居易錄》至以為裡社餅肆中慶吊卷軸之語,又摭其干姚參政、貫學士書,並其人而醜詆之,則未免責備太甚矣。

△《在軒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黃公紹撰。

公紹字直翁,昭武人,宋鹹淳元年進士。

集中《樵川新驛記》稱至元二十有三年。

是歲丙戌,上距德乙亥,已十年矣。

《記》中自稱曰民,蓋入元未仕也。

公紹嘗取胡安國「心要在腔子裡」語,名所居曰「在軒」,因以名集,然所載僅文三十九篇、詩餘二十八首。

其文三十九篇之中為儒言者六篇,而為佛氏疏榜之語者乃三十三篇。

殆原本散逸,後人掇拾遺稿,以僧徒重其筆墨,藏┐為榮,故所收特多歟。

考厲鶚《宋詩紀事》,采最博,而求公紹一詩不可得,僅以《西湖棹歌》十首介於詩詞之間者當之。

知鶚所見亦此本,別無全集矣。

公紹嘗作《古今韻會》,有名於世,然原本久已散佚。

今所傳者乃熊忠舉要,已非復公紹之原本。

真出公紹手者,惟此一卷耳。

宋人遺集,不傳者多。

公紹在當時為耆宿,雖殘編猶可寶也。

《書在軒銘後》一篇,記詞曰以下,乃其友吳之文。

意當時手跡,必並載於末,故其文義相屬,亦仍並錄之,存其舊焉。

△《紫巖詩選》·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於石撰。

石字介翁,蘭人。

宋亡不仕。

因所居自號紫巖。

晚徙城中,更號兩。

《浙江通志》載入《文苑傳》中,又載入《隱逸傳》中。

蓋二者均所不愧,不可偏舉,故兩見也。

集有丁丑、己卯紀年,乃臨安初破之後。

又有丁亥、戊子歲作,乃至元二十四、五年。

皆其中年以後之詩。

每卷題門人吳師道選,僅古今體詩二百首,殆意求精汰,故少作皆不錄歟。

其古詩感時傷事者多哀厲之音,而或失之太盡。

遊覽閒者有清迥之致,而或失之稍薄。

如《鄰叟言》、《母子別》、《路傍女》諸篇,欲摹少陵而不免入於元、白。

《山中晚步》諸篇,欲擬襄陽而不免入於錢、郎。

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然在《江湖集》盛行以後,則「啾啾百鳥群,忽見孤鳳皇」矣。

律詩不及古詩,特大勢尚為清整。

至如《題淨居寺》之「雪墮枯枝龍解甲,籐纏怪石虎生須」,《題棲真院》之「禪家也辦吟邊料,不種閒花只種梅」,頗不脫宋季俗格,是則風氣之移人也。

△《九華詩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陳巖撰。

巖字清隱,青陽人。

鹹淳末屢舉進士不第,入元遂隱居不仕。

築室於所居高陽河,日嘯歌其內。

出則遍游九華之勝,至一處則作一詩紀之,名《九華詩集》。

前有至大戊申同裡方時發《序》,稱以山之東西繪為圖本,繡入於梓,與遠方朋友共之。

詩人陳清隱吟詠有舊版,兵毀不全。

此二百一十篇乃掇拾於散佚之餘者。

捐帑重梓,俾詩與山相照耀於無窮。

是時發本刻《九華山圖》,而以巖詩附於後。

今圖佚而詩集獨存,篇數與《時發序》合,蓋猶原本。

巖以大德三年己亥卒,而《時發序》作於戊申,則巖歿後之十年也。

其詩皆七言絕句,凡詠名勝者二百七首,詠物產者三首。

九華山自唐以李白得名,詩家多有題詠。

而取泉石洞壑之勝,遍加品目,實莫備於是編。

其詩亦俱瀟灑出塵,絕去畦逕,有高人逸士風格,不僅足供山志采擇而已。

集後附釋希坦詩十一首,乃後人從《池州府志》錄入。

中有可與巖詩互證者,亦並仍其舊存之焉。

△《寧極齋稿》·一卷、附《慎獨叟遺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宋陳深撰。

深所著有《讀易編》、《讀詩編》、《讀春秋編》,今惟《讀春秋編》有刻本,已別著錄。

其易、詩二編未見傳本。

其詩則僅存此本而已。

卷首有顧嗣立名字二印,蓋即《元百家詩選》之所據。

卷末有題識曰:「陳清全先生詩稿藏於荻溪王寧遠氏,泰昌改元八月十日,張丑敬觀。」

丑以賞鑒書畫稱,而不以收藏圖籍著。

詳其語意,殆從真跡錄出歟。

後附詩一卷,別題曰《寧極齋遺稿》。

考《元詩選》,深詩之後附刻其子植詩五首,核之皆在此卷中。

嗣立稱其遺稿若干首出於祝希哲手抄,並錄鄭元所作墓銘於後,必當日親見墨跡,故有是言。

但《元詩選》題曰慎獨叟陳植,而此本乃題《寧極齋遺稿》,似乎深之外集,殊為淆混。

今仍題曰《慎獨叟遺稿》,以相區別。

深父子詩,並舂容閑雅,不失古風。

然核其體裁,如出一手。

且深詩中多酬應仕宦之作,與鄭元所作《植墓誌》稱其文行學術,結知於士林,時方承平,巨室大家將私淑其子弟,必厚幣延致者,大概相符,而與深之閉戶著書者頗不相合。

疑或皆為植詩而傳寫訛異,誤以為深歟。

然如《免褚伯秀詩》,又似乎其時植年尚少,未必即能作詩。

別無顯證,姑存疑焉可矣。

△《仁山集》·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金履祥撰。

履祥有《尚書表注》,已著錄。

履祥受學於王柏,柏受學於何基,基受學於黃,號為得朱子之傳。

其詩乃彷彿《擊壤集》,不及朱子遠甚。

王士禎《居易錄》極稱其《箕子操》一篇,然亦不工。

夫邵子以詩為寄,非以詩立制。

履祥乃執為定法,選《濂洛風雅》一編,欲挽千古詩人,歸此一轍。

所謂華之學王,皆在形骸之外,去之愈遠。

所作均不入格,固其所矣。

至其雜文,如《百里千乘說》、《深衣小傳》、《中國山水總說》、《次農說》諸篇,則具有根柢。

其餘亦醇潔有法,不失為儒者之言。

蓋履祥於經史之學研究頗深,故其言有物,終與空談性命者異也。

△《自堂存稿》·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傑撰。

厲鶚《宋詩紀事》載,傑字壽夫,分寧人,淳十年進士,制置司屬官,有《自堂存稿》。

然鶚僅錄其《題梅壇毛慶甫悅樓詩》一首,雲出梅仙事實。

則尚未見其集,故所載爵裡亦不能具其始末。

今從《永樂大典》裒輯遺篇,尚得四卷。

以其詩語考之,四言古詩中《春日江永》諸篇自注曰「端平以來」,是當理宗之初已能吟詠,其年當在二十左右。

下距帝德乙亥凡四十二年,則宋亡時已近六旬。

《閒艤記》之末署延二年七月。

是歲乙卯,上距宋亡又四十年,則傑年已在百歲外,不應如是之壽考,時代似不相及。

又《閒艤記》末稱使其子樵書而刻之。

元鹿皮子陳樵,實婺州東陽人,裡籍亦不相符。

是記殆陳樵之父所作,《永樂大典》誤題傑名歟。

然觀集中《重過西湖感事》諸篇,則為宋之遺老,入元尚在,固可無疑也。

集中有《和大閫芍葯宴詩》,作於淮南。

又有《宣檄隨府詩》,稱「溯楚三千里,離淮第一程」。

則先官淮幕,後官楚幕,與厲鶚所載制置司屬官語合。

又有《與節東歸和同幕送行詩》,稱宜黜而升愧在中。

又有《請代詩》,稱郡小凋殘最。

又有《乙丑元旦壽昌拜表詩》。

則後亦守郡,非竟終於幕僚。

厲鶚所載,尚為未盡矣。

其詩雖源出江西,而風姿峭茜,頗參以石湖、劍南格調。

視宋末江湖一派氣含蔬┴者戛然有殊,在黃茅白葦之中不可不謂之翹楚。

據其《戊辰重過弋陽石橋詩注》,蓋與謝枋得相善。

又《讀邸報》諸作,排斥奸諛,語皆忠憤。

而《和郭應酉詩》自稱「扶憊效死,客自杭來,談江上師潰,及京師非才誤國,極為不平」云云。

並附錄郭詩而注曰「郭後赴山」。

其志節亦可想見,則不徒詩之足傳也。

○附錄

△《心泉學詩稿》·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蒲壽撰。

壽之名不見於史,其集亦不載於《藝文志》。

惟明《文淵閣書目》載有《蒲心泉詩》一部,一冊。

檢《永樂大典》各韻內所錄頗多,題名皆作壽,而凌迪知《萬姓統譜》則作壽{山成},黃仲昭《八閩通志》又作壽晟,互有同異。

今案《永樂大典》,卷卷皆作「」字,當非偶誤。

其作「晟」、「」字者,殆傳寫訛也。

壽家本泉州,其官履不概見。

惟《萬姓統譜》稱其於鹹淳七年知蒲州。

按蒲州非南宋地,而集中有《梅陽壬申勸農偶成書呈同官詩》。

壬申為鹹淳八年,梅陽即梅州,今為廣東嘉應州地,是壽實知梅州。

《萬姓統譜》又載其在官儉約,於民一毫無所取,建曾井、汲水二瓶置座右,人頌曰「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事一般清」。

是壽在當日為循吏。

《八閩通志》則稱宋季益、廣二王航海至泉州,守臣蒲壽庚距城不納,皆出其兄壽陰謀。

壽佯著黃冠野服,入法石山下自稱處士,而密令壽庚納款於元。

既而壽庚以歸附功授官平章,富貴冠一時,壽亦居甲第。

一日,二書生踵門獻詩,有「水聲禽語皆時事,莫道山翁總不知」之句。

壽惶汗失措,追之不復見云云。

則壽又一狡黠之叛人。

稗官小說,記載多岐。

《宋》、《元》二史,皆無明文。

其孰偽孰真,無從考證。

今觀其詩,頗有沖澹閒遠之致,在宋、元之際猶屬雅音。

裒錄存之,厘為六卷,亦足以備一家。

若其人則疑以傳疑,姑附諸南宋之末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