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其有解題,胡應麟《經義會通》謂始於唐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

鄭玄有《三禮目錄》一卷,此名所也。

其有解題,胡應麟《經義會通》謂始於唐之李肇。

案《漢書》錄《七略》書名,不過一卷,而劉氏《七略別錄》至二十卷,此非有解題而何?《隋志》曰:「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剖析條流,各有其序,推尋事跡。

自是以後,不能辨其流別,但記書名而已。」

其文甚明,應麟誤也。

今所傳者以《崇文總目》為古,晁公武、趙希弁、陳振孫並准為撰述之式。

惟鄭樵作《通志·藝文略》,始無所詮釋,並建議廢《崇文總目》之解題,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因之。

自是以後,遂兩體並行。

今亦兼收,以資考核。

金石之文,隋唐《志》附《小學》,《宋志》乃附《目錄》。

今用《宋志》之例,並列此門。

而別為子目,不使與經籍相淆焉。

△《崇文總目》·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堯臣等奉敕撰,蓋以四館書併合著錄者也。

宋制:以昭文、史館、集賢為三館。

太平興國三年,於左升龍門東北建崇文院,謂之「三館新修書院」。

端拱元年,詔分三館之書萬餘卷,別為書庫,名曰「秘閣」,以別貯禁中之籍,與三館合稱四館。

景元年閏六月,以三館及秘閣所藏或謬濫不全,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祁等看詳,定其存廢。

訛謬者刪去,差漏者補寫。

因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校正條目,討論撰次,定著三萬六百六十九卷。

分類編目,總成六十六卷。

於慶歷元年十二月己丑上之,賜名曰《崇文總目》。

後神宗改崇文院曰秘書省,徽宗時因改是書曰《秘書總目》。

然自南宋以來,諸書援引,仍謂之《崇文總目》,從其朔也。

李燾《續通鑒長編》雲,《崇文總目》六十卷,《麟台故事》亦同。

《中興書目》雲六十六卷,江少虞《事實類苑》則雲六十七卷,《文獻通考》則雲六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則據《中興書目》作六十六卷。

其說參差不一。

考原本於每條之下具有論說,逮南宋時鄭樵作《通志》,始謂其文繁無用,紹興中遂從而去其序釋,故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著錄皆雲一卷。

是刊除序釋之後,全本已不甚行。

南宋諸家,或不見其原書,故所記卷數各異也。

考《漢書·藝文志》本劉歆《七略》而作,班固已有自注。

《隋書·經籍志》參考《七錄》,互注存佚,亦沿其例。

《唐書》於作者姓名不見紀傳者,尚間有注文,以資考核。

後來得略見古書之崖略,實緣於此,不可謂之繁文。

鄭樵作《通志》二十略,務欲凌跨前人,而《藝文》一略,非目睹其書則不能詳究原委。

自揣海濱寒,不能窺中秘之全,無以駕乎其上,遂惡其害己而去之。

此宋人忌刻之故智,非出公心。

厥後脫脫等作《宋史·藝文志》,紕漏顛倒,瑕隙百出,於諸史志中最為叢脞。

是即高宗誤用樵言,刪除序釋之流弊也。

宋人官私書目,存於今者四家。

晁氏、陳氏二目,諸家藉為考證之資。

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及此書則若存若亡,幾希湮滅。

是亦有說無說之明效矣。

此本為范欽天一閣所藏,朱彝尊抄而傳之,始稍見於世,亦無序釋。

彝尊《曝書亭集》有康熙庚辰九月作是書跋,謂欲從《六一居士集》暨《文獻通考》所載,別抄一本以補之。

然是時彝尊年七十二矣,竟未能辦也。

今以其言考之,其每類之序,見於《歐陽修集》者,只經、史二類及子類之半。

馬端臨《文獻通考》所載論說亦然。

晁公武《讀書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在《通考》之前,惟晁公武所見多《通考》一條。

陳氏則但見六十六卷之目,題曰「紹興改定」者而已。

《永樂大典》所引,亦即從晁、陳二家目中採出,無所增益,已不能復睹其全。

然輯排比,尚可得十之三四,是亦較勝於無矣。

謹依其原次,以類補入,厘為一十二卷。

其六十六卷之原次,仍注於各類之下。

又《續宋會要》載,大觀四年五月,秘書監何志同言:「慶歷間,集四庫為籍,今案籍求之,十才六七。

宜頒其名類於天下,《總目》之外,別有異書,並借傳寫。」

紹興十二年十二月,權發遣盱眙軍向子固言:「乞下本省,以《唐藝文志》及《崇文總目》所闕之書,注闕字於其下,付諸州軍,照應搜訪」云云。

今所傳本,每書之下多注闕字,蓋由於此。

今亦仍之。

王應麟《玉海》稱,當時國史,謂《總目》序錄,多所謬誤。

黃伯思《東觀餘論》有校正《崇文總目》十七條。

鄭樵《通志·校讎略》則全為攻擊此書而作,李燾《長編》亦云《總目》或有相重,亦有可取而誤棄不錄者。

今觀其書,載籍浩繁,牾誠所難保。

然數千年著作之目,總匯於斯。

百世而下,藉以驗存佚、辨真贗、核同異,固不失為冊府之驪淵、藝林之玉圃也。

△《郡齋讀書志》·四卷、《後志》·二卷、《考異》·一卷、《附志》·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郡齋讀書志》四卷,宋晁公武撰。

《後志》二卷,亦公武所撰,趙希弁重編。

《附志》一卷則希弁所續輯也。

公武字子止,鉅野人。

沖之之子。

官至敷文閣直學士、臨安少尹。

岳珂《呈史》記隆興二年湯思退罷相,洪適草製作平語,侍御史晁公武擊之,則亦骨鯁之士。

希弁,袁州人,宋宗室子。

自題稱江西漕貢進士,秘書省校勘。

以輩行推之,蓋太祖之九世孫也。

始南陽井憲孟為四川轉運使,家多藏書,悉舉以贈公武。

乃躬自讎校,疏其大略為此書。

以時方守榮州,故名《郡齋讀書志》。

後書散佚,而志獨存。

淳己酉,鄱陽黎安朝守袁州,因令希弁即其家所藏書目參校。

刪其重複,摭所未有,益為《附志》一卷,而重刻之,是為袁本。

時南充游鈞守衢州,亦取公武門人姚應績所編蜀本刊傳,是為衢本。

當時二書並行於世。

惟衢本分析至二十卷,增加書目甚多。

卷首公武自序一篇,文亦互有詳略。

希弁以衢本所增乃公武晚年續裒之書,而非所得井氏之舊,因別摘出為《後志》二卷。

又以袁、衢二本異同,別為《考異》一卷,附之編末。

蓋原志四卷為井氏書,《後志》二卷為晁氏書,並至南渡而止。

《附志》一卷則希弁家書,故兼及於慶元以後也。

馬端臨作《經籍考》,全以是書及陳氏《書錄解題》為據。

然以此本與《經籍考》互校,往往乖迕不合。

如《京房易傳》,此本僅注三十餘字,而馬氏所引,其文多至十倍。

又如《宋太祖實錄》、《太宗實錄》、《建康實錄》、《汲塚周書》之類,此志本僅述其撰人時代及卷數而止,而馬氏所引,尚有考據議論凡數十言。

其餘文之多寡,詞之增損互異者,不可勝數。

又希弁《考異》稱,袁本《毗陵易傳》,衢本作《東坡易傳》。

袁本《芸閣先生易解》,衢本作《呂氏章句》。

今《經籍考》所題,並同衢本,似馬端臨原據衢本采掇。

然如《晉公談錄》、《六祖壇經》之類,希弁《考異》稱袁本所載而衢本所遺者,今《經籍考》實並引晁氏之說。

則當時亦兼用袁本。

疑此書已經後人刪削,不特衢本不可復見,即袁本亦非盡舊文,故與馬氏所引,不能一一符合歟?又前志《子部·序錄》,稱九曰《小說類》,十曰《天文歷算類》,十一曰《兵家類》,十二曰《刑家類》,十三曰《雜藝類》,十四曰《醫家類》,十五曰《神仙類》,十六曰《釋家類》,而志中所列小說類《雞跖集》後即為《群仙會真記》、《王氏神仙傳》、葛洪《神仙傳》三種。

是《天文》、《歷算》等五類全佚,而《神仙類》亦脫其標目。

則其他類之殘闕,蓋可例推矣。

然書雖非舊,而梗概仍存,終為考證者所取資也。

△《遂初堂書目》·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尤袤撰。

袤字延之,無錫人。

紹興十八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謚文簡。

事跡具《宋史》本傳。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遂初堂藏書為近世冠。

楊萬里《誠齋集》有為袤作《益齋書目序》,其名與此不同。

然《通考》引萬里序列《遂初堂書目》條下,知即一書。

今此本無此序,而有毛一序,魏了翁、陸友仁二跋。

其書分經為九門:曰《經總類》,《周易類》,《尚書類》,《詩類》,《禮類》,《樂類》,《春秋類》,《論語》、《孝經》、《孟子類》,《小學類》。

分史為十八門:曰《正史類》、《編年類》、《雜史類》、《故事類》、《雜傳類》、《偽史類》、《國史類》、《本朝雜史類》、《本朝故事類》、《本朝雜傳類》、《實錄類》、《職官類》、《儀注類》、《刑法類》、《姓氏類》、《史學類》、《目錄類》、《地理類》。

分子為十二門:曰《儒家類》、《雜家類》、《道家類》、《釋家類》、《農家類》、《兵家類》、《數術家類》、《小說家類》、《雜藝類》、《譜錄類》、《類書類》、《醫書類》。

分集為五門:曰《別集類》、《章奏類》、《總集類》、《文史類》、《樂典類》。

其例略與史志同。

惟一書而兼載數本,以資互考,則與史志小異耳。

諸書解題,檢馬氏《經籍考》無一條引及袤說,知原本如是。

惟不載卷數及撰人,則疑傳寫者所刪削,非其原書耳。

其《子部》別立《譜錄》一門,以收香譜、石譜、蟹錄之無類可附者,為例最善。

間有分類未安者,如《元經》本史,而入《儒家》;《錦帶》本類書,而入《農家》;《琵琶錄》本雜藝,而入《樂》之類。

亦有一書偶然復見者,如《大歷浙東聯句》一入《別集》,一入《總集》之類。

又有姓名訛異者,如《玉瀾集》本朱槔作,而稱朱喬年之類。

然宋人目錄存於今者,《崇文總目》已無完書,惟此與晁公武志為最古,固考證家之所必稽矣。

△《子略》·四卷、《目錄》·一卷(內府藏本)

宋高似孫撰。

似孫有《剡錄》,已著錄。

是書卷首冠以目錄,始《漢志》所載,次《隋志》所載,次《唐志》所載,次庾仲容《子鈔》、馬總《意林》所載,次鄭樵《通志·藝文略》所載,皆削其門類而存其書名。

略注撰人卷數於下。

其一書而有諸家注者,則惟列本書,而注家細字附錄焉。

其有題識者,凡《陰符經》、《握奇經》、《八陣圖》、《鬻子》、《六韜》、《孔叢子》、《曾子》、《魯仲連子》、《晏子》、《老子》、《莊子》、《列子》、《文子》、《戰國策》、《管子》、《尹文子》、《韓非子》、《墨子》、《鄧析子》、《亢桑子》、《冠子》、《孫子》、《吳子》、《范子》、《鬼谷子》、《呂氏春秋》、《素書》、《淮南子》、賈誼《新書》、《鹽鐵論》、《論衡》、《太玄經》、《新序》、《說苑》、《抱朴子》、《文中子》、《元子》、《皮子》,隱書凡三十八家。

其中《說苑》、《新序》合一篇,而《八陣圖》附於《握奇經》,實共三十六篇。

惟《陰符經》、《握奇經》錄其原書於前,餘皆不錄。

似乎後人刪節之本,未必完書也。

馬端臨《通考》多引之,亦頗有所考證發明。

然似孫能知《亢倉子》之偽,而於《陰符經》、《握奇經》、《三略》、諸葛亮《將苑》、《十六策》之類,乃皆以為真,則鑒別亦未為甚確。

其盛稱《鬼谷子》,尤為好奇。

以其會卒諸家,且所見之本猶近古,終非焦《經籍志》之流輾轉販鬻,徒構虛詞者比。

故錄而存之,備考證焉。

△《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振孫撰。

振孫字伯玉,號直齋,安吉人。

厲鶚《宋詩紀事》,稱其端平中仕為浙西提舉,改知嘉興府。

考周密《癸辛雜識》「莆田陽氏子婦」一條,稱陳伯玉振孫,時以攝郡。

又「陳周士」一條,稱周士,直齋侍郎振孫之長子。

則振孫始仕州郡,終官侍郎,不止浙江提舉,鶚蓋考之未詳也。

《癸辛雜識》又稱:「近年惟直齋陳氏書最多,蓋嘗仕於莆,傳錄夾祭鄭氏、方氏、林氏、吳氏舊書至五萬一千一百八十餘卷,且仿《讀書志》作解題,極其精詳」云云。

則振孫此書,在宋末已為世所重矣。

其例以歷代典籍分為五十三類,各詳其卷帙多少,撰人名氏,而品題其得失,故曰「解題」。

雖不標經史子集之目,而核其所列,經之類凡十,史之類凡十六,子之類凡二十,集之類凡七,實仍不外乎四部之說也。

馬端臨《經籍考》惟據此書及《讀書志》成編。

然《讀書志》今有刻本,而此書久佚,僅《永樂大典》尚載其完帙。

惟當時編輯潦草,訛脫宏多,又捲帙割裂,全失其舊,謹詳加校訂,定為二十二卷。

方今聖天子稽古右文,羅遺籍,列於四庫之中者,浩如煙海。

此區區一家之書,誠不足以當萬一。

然古書之不傳於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傳於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偽,核其異同。

亦考證之所必資,不可廢也。

原本間於解題之後附以隨齋批注。

隨齋不知何許人。

然補闕拾遺,於本書頗有所裨,今亦仍其舊焉。

△《漢藝文志考證》·十卷(通行本)

宋王應麟撰。

應麟有《周易鄭康成注》,已著錄。

《漢書·藝文志》因劉歆《七略》而修。

凡句下之注,不題姓氏者皆班固原文。

其標某某曰者,則顏師古所集諸家之說。

然師古注班固全書,《藝文》特其八志之一,故僅略疏姓名時代。

所考證者,如《漢著記》即《起居注》,《家語》非今《家語》,鄧析非子產所殺,莊蔥奇、嚴助之駁文,逢門即逢蒙之類,不過三五條而止。

應麟始捃摭舊文,各為補注。

不載《漢志》全文,惟以有所辨論者摘錄為綱,略如《經典釋文》之例。

其傳記有此書名而《漢志》不載者,亦以類附入。

《易類》增《連山》、《歸藏》、子夏《易傳》。

《詩類》增《元王詩》。

《禮類》增《大戴禮》、《小戴禮》、《王制》、《漢儀》。

《樂類》增《樂記》、《樂元語》。

《春秋類》增《冥氏春秋》。

《道家》增《老子指歸》、《素王妙論》。

《法家》增《漢律》、《漢令》。

《縱橫家》增《鬼谷子》。

《天文》增《夏氏日月傳》、《甘氏歲星經》、《石氏星經》、《巫咸五星占》、《周髀星傳》。

《歷譜》增《九章算術》、《五紀論》。

《五行》增《翼氏風角》。

《經方》增《本草》。

凡二十六部。

各疏其所注於下,而以不著錄字別之。

其間如子夏《易傳》、《鬼谷子》皆依托顯然,而一概泛載,不能割愛。

又庾信《哀江南賦》稱,栩陽亭有離別之賦,實由誤記《藝文志》,與所用「桂華馮馮」誤讀《郊祀志》者相等。

應麟乃因而附會,以栩陽為漢代亭名,亦未免間失之嗜奇。

然論其該洽,究非他家之所及也。

△《文淵閣書目》·四卷(內府藏本)

明楊士奇編。

士奇有《三朝聖諭錄》,已著錄。

是編前有正統六年題本一通,稱各書自永樂十九年南京取來,一向於左順門北廊收貯,未有完整書目。

近奉旨移貯文淵閣東閣,臣等逐一打點清切,編置字號,寫完一本,總名《文淵閣書目》。

請用「廣運之寶」鈐識備照,庶無遺失。

蓋本當時閣中存記冊籍,故所載書多不著撰人姓氏。

又有冊數而無卷數,惟略記若幹部為一櫥,若干櫥為一號而已。

考明自永樂間取南京藏書送北京,又命禮部尚書鄭賜四出購求。

所謂鋟板十三,抄本十七者,正統時尚完善無闕。

此書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號,五十櫥。

今以《永樂大典》對勘,其所收之書,世無傳本者,往往見於此目,亦可知其儲庋之富。

士奇等承詔編錄,不能考訂撰次,勒為成書,而徒草率以塞責。

較劉向之編《七略》、荀勖之敘《中經》,誠為有愧。

然考王肯堂《郁岡齋筆麈》,書在明代已殘闕不完。

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亦載。

國初曹貞吉為內閣典籍,文淵閣書,散失殆盡。

貞吉檢閱,見宋槧歐陽修《居士集》八部,無一完者。

今閱百載,已放失無餘。

惟藉此編之存,尚得略見一代秘書之名數,則亦考古所不廢也。

舊本不分卷數。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作十四卷,不知所據何本,殆傳寫者以意分析。

今釐定為四卷雲。

△《授經圖》·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朱睦挈撰。

睦挈有《易學識疑》,已著錄。

是編所述,經學源流也。

案《崇文總目》有《授經圖》三卷,敘《易》、《詩》、《書》、《禮》、《春秋》三傳之學,其書不傳。

宋章俊卿《山堂考索》嘗溯其宗派,各為之圖,亦未能完備,且頗有舛訛。

睦挈乃因章氏舊圖而增定之。

首敘授經世系,次諸儒列傳,次諸儒著述、歷代經解名目卷數。

每經四卷,五經共為二十卷。

睦挈自序,稱厘為四卷,疑傳寫有脫文也。

舊無刊版,惟黃虞稷家有寫本。

康熙中虞稷乃同錢塘龔翔麟校而刻之。

虞稷序稱:「西亭舊本(案西亭即睦挈之別號),先後不無參錯,予與龔子蘅圃重為釐正。

《易》則以復古為先,《書》則以今文為首。

其他經傳之闕軼者,復取歷代史《藝文志》及《通志》、《通考》所載,鹹為補入。

而近代傳注可傳者,亦間錄焉。

視西亭所輯,庶幾少備」云云。

又睦挈《義例》,稱周漢而下至金元,作者凡一千一百三十二人,國朝三十九人;經解凡一千七百九十八部,二萬一千七十一卷。

虞稷等附註其下,稱新增入古今作者二百五十五人,經解凡七百四十一部,六千二百一十八卷。

則虞稷等大有所竄改,非復睦挈之舊矣。

今以所改者觀之,《易》稱以復古為先,而列《子夏易傳》實王弼本,非古《易》也。

《書》稱以今文為首,而所列朱子《書古經》實孔安國本,非今文也。

以是例推,殆未能盡允。

且睦挈之作是書,大旨病漢學之失傳,因溯其專門授受,欲儒者飲水思源,故所述列傳,止於兩漢。

其子勤{美}跋(案「{美}」字原本誤作「羹」字,今改正)亦稱:「秦燼之餘,六經殘滅。

漢興,諸儒頗傳不絕之緒,於是專門之學甚盛。

至東京則授受鮮有次第,而經學亦稍稍衰矣。

故是編所列,多詳於前漢」云云。

其著書之意,粲然明白。

虞稷等乃雜采諸家以補之,與睦挈所見正復相反。

然朱彝尊《經義考》未出以前,能條析諸經之源流,此書實為之嚆矢。

正不以有所點竄,並其原書而廢之矣。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十卷乾隆四十年奉敕撰。

初,乾隆九年,命內直諸臣檢閱秘府藏書,擇其善本,進呈御覽。

於昭仁殿列架庋置,賜名曰「天祿琳琅」。

迄今三十餘年,秘笈珍函,羅益富。

又以詔求遺籍,充四庫之藏。

宛委叢編,郎墜簡,鹹出應昌期。

因掇其菁華,重加整比。

並命編為目錄,以垂示方來。

冠以丁卯御題昭仁殿詩,及乙未重華宮茶宴用「天祿琳琅」聯句詩。

其書亦以經、史、子、集為類,而每類之中,宋、金、元、明刊版及影寫宋本各以時代為次。

或一書而兩刻皆工致,則兩本並存,猶尤袤《遂初堂書目》例也;一版而兩印皆精好,亦兩本並存,猶漢秘書有副例也。

(案事見《漢書·敘傳》。

)每書各有解題,詳其鋟梓年月及收藏家題識印記,並一一考其時代爵裡,著授受之源流。

案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有論十六篇。

其十一記鑒識收藏閱玩,十二記自古跋尾押署,十三記自古公私印記。

自後賞鑒諸家,遞相祖述。

至《鐵網珊瑚》所載書畫,始於是事特詳。

然藏書著錄,則未有辨訂及此者。

即錢曾於《也是園書目》之外別出《讀書敏求記》,述所藏舊刻、舊鈔,亦粗具梗概,不能如是之條析也。

至於每書之首,多有御制詩文題識,並恭錄於舊跋之前,奎藻光華,增輝簡冊。

旁稽舊典,自古帝王惟唐太宗有《賦尚書》一篇,《詠司馬彪續漢志》一篇,宋徽宗有《題南唐舊本金樓子》一篇而已。

未有乙覽之博、宸章之富、鑒別之詳明、品題之精確如是者。

臣等繕錄之下,益頌聖學高深,超軼乎三古也。

△《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虞稷撰。

虞稷字俞邰,先世泉州人。

崇禎末,流寓上元。

書首自題曰閩人,不忘本也。

所錄皆明一代之書。

經部分十一門,既以「四書」為一類,又以《論語》、《孟子》各為一類;又以說《大學》、《中庸》者入於《三禮類》中,蓋欲略存古例,用意頗深。

然明人所說《大學》、《中庸》皆為「四書」而解,非為《禮記》而解。

即《論語》、《孟子》亦因「四書」而說,非若古人之別為一經,專門授受。

其分合殊為不當。

《樂經》雖亡,而不置此門,則律呂諸書無所附,其刪除亦未允也。

史部分十八門,其《簿錄》一門,用尤袤《遂初堂書目》之例,以收錢譜、蟹錄之屬古來無類可歸者,最為允協。

至於《典故》以外又立《食貨》、《刑政》二門則贅設矣。

子部分十二門,其墨家、名家、法家、縱橫家並為一類,總名《雜家》,雖亦簡括,然名家、墨家、縱橫家傳述者稀,遺編無幾,並之可也。

並法家刪之,不太簡乎?集部分八門,其《別集》以朝代科分為先後,無科分者則酌附於各朝之末。

視唐宋二志之糅亂,特為清晰,體例可雲最善。

惟《制舉》一門可以不立。

明以八比取士,工是技者隸首不能窮其數。

即一日之中,伸紙搦管而作者,不知其幾億萬篇。

其不久而化為故紙敗燼者,又不知其幾億萬篇。

其生其滅,如煙之變現、泡沫之聚散。

虞稷乃徒據所見而列之,不亦真耶?每類之末,各附以宋金元人之書,既不賅備,又不及於五代以前,其體例特異,亦不可解。

然焦《國史經籍志》既誕妄不足為憑,傅維鱗《明書經籍志》、尤侗《明史藝文志稿》,尤冗雜無緒。

考明一代著作者,終以是書為可據,所以欽定《明史·藝文志》頗采錄之。

略其舛駁而取其賅贍可也。

△《經義考》·三百卷(通行本)

國朝朱彝尊撰。

彝尊字錫鬯,號竹,秀水人。

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

召試授檢討,入直內廷。

彝尊文章淹雅,初在布衣之內,已與王士禎聲價相齊。

博識多聞,學有根柢,復與顧炎武、閻若璩頡頏上下。

凡所撰述,具有本原。

是編統考歷朝經義之目,初名《經義存亡考》,惟列存亡二例。

後分例曰存,曰闕,曰佚,曰末見,因改今名。

凡御注敕撰一卷,《易》七十卷,《書》二十六卷,《詩》二十二卷,《周禮》十卷,《儀禮》八卷,《禮記》二十五卷,《通禮》四卷,《樂》一卷,《春秋》四十三卷,《論語》十一卷,《孝經》九卷,《孟子》六卷,《爾雅》二卷,群經十三卷,四書八卷,逸經三卷,毖緯五卷,擬經十三卷,承師五卷,宣講、立學共一卷,刊石五卷,書壁、鏤版、著錄各一卷,通說四卷,家學、自述各一卷。

其宣講、立學,家學,自述三卷,皆有錄無書,蓋撰輯未竟也。

每一書前,列撰人姓氏、書名卷數。

其卷數有異同者,則注某書作幾卷。

次列存、佚、闕、未見字。

次列原書序跋,諸儒論說,及其人之爵裡。

彝尊有所考正者,即附列案語於未。

雖序跋諸篇與本書無所發明者,連篇備錄,未免少冗。

又《隋志》著錄,凡於全經之內專說一篇者,如《易》類之《系辭注》、《乾坤義》,《書》類之《洪範五行傳》、《古文舜典》,《禮》類之《夏小正》、《月令章句》、《中庸傳》等,皆與說全經者通敘先後,俾條貫易明。

彝尊是書,乃以專說一篇者附錄全經之末,遂令時代參錯,於例亦為未善。

然上下二千年間,元元本本,使傳經源委,一一可稽,亦可以雲詳贍矣。

至所注佚、闕、未見,今以四庫所錄校之,往往其書具存。

彝尊所言,不盡可據。

然冊府儲藏之秘,非人間所得盡窺。

又躬逢我皇上稽古右文,羅遺逸。

郎異笈,宛委珍函,莫不乘時畢集。

圖書之富,曠古所無。

儒生株守殘編,目營掌錄,窮一生之力,不能測學海之津涯,其勢則然,固不足為彝尊病也。

──右「目錄類」經籍之屬,十一部、四百二十一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隋志》以下皆以法書、名畫列入《目錄》,今書畫列入《子部·藝術類》,惟記載金石者無類可歸,仍入《目錄》。

然別為子目,不與經籍相參。

蓋《目錄》皆為經籍作,金石其附庸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