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宋李劉撰。明孫翼箋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

△《四六標準》·四十卷(內府藏本)

宋李劉撰。

明孫翼箋釋。

劉字公甫,崇仁人。

嘉定七年進士。

歷官寶章閣待制。

翼有《橘山四六箋注》,已著錄。

劉平生無他事可述,惟以儷語為專門。

所著《類稿》、《續類稿》、《梅亭四六》,今皆未見。

此本乃其門人羅逢吉所編。

以劉初年館何異家,及在湖南、蜀中所作匯為一集。

題曰「標準」,蓋門弟子尊師之詞也。

凡分七十一目,共一千九十六首。

自六代以來,箋啟即多駢偶。

然其時文體皆然,非以是別為一格也。

至宋而歲時通候、仕宦遷除、吉凶慶吊,無一事不用啟,無一人不用啟。

其啟必以四六。

遂於四六之內別有專門。

南渡之始,古法猶存。

孫覿、汪藻諸人,名篇不乏。

迨劉晚出,惟以流麗穩貼為宗,無復前人之典重。

沿波不返,遂變為類書之外編、公牘之副本,而冗濫極矣。

然劉之所作,頗為隸事親切,措詞明暢。

在彼法之中,猶為寸有所長。

故舊本流傳,至今猶在。

錄而存之,見文章之中有此一體為別派,別派之中有此一人為名家,亦足以觀風會之升降也。

至翼之注,蕪雜特甚,然亦有足備考證者。

舊本所載,亦姑附存焉。

△《窗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耆卿撰。

耆卿有《赤城志》,已著錄。

考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云:「葉汲引後進,以文字之傳,未有所屬。

晚得耆卿,即傾倒付屬之。

時士論猶未厭,舉《東坡太息》一篇為證,謂他日終當論定。

其後才十數年,世上文字,日益衰落,而耆卿卓然為學者所宗。」

又云:「耆卿四六,理趣深而光焰長。

以文人之筆藻,立儒者之典型。

合歐、蘇、王為一家,深歎賞之。」

核以所作耆卿集序,稱許甚至,知子良所言為不誣。

謝鐸《赤城新志》,亦稱其文疆埸甚寬,而步武甚的。

惟車若水為耆卿弟子,所著《腳氣集》則曰:「予登窗先生門,方逾弱冠。

荊溪吳明輔(案明輔即吳子良字)先從窗,已登科,相與作為新樣古文。

每一篇出,交相諛佞,以為文章有格。

歸呈先祖,乃不悅。

私意謂先祖八十有餘,必是老拙,曉不得文字。

顧首顧尾,有間有架,且造語俊爽,皆與老拙不合也。

既而先祖與窗皆即世,吾始思六經不如此,韓文不如此,歐蘇不如此,始知其非」云云。

其持論獨異。

今觀其集,雖當南渡後文體衰弱之餘,未能盡除積習,然其縱橫馳驟,而一歸之於法度。

實有顥氣行乎其間,非單緩之音所可比,宜其與代興矣。

《讀書附志》載所著《窗初集》三十卷、《續集》三十八卷。

《宋史·藝文志》、馬端臨《經籍考》已不著錄。

世亦久無傳本。

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掇薈萃,共得文一百三十一篇、詩三十八篇、詞四篇。

中如《林下偶談》所稱《代謝希孟上錢相啟》、《游仲鴻謚議》之類,均已亡闕。

蓋所存僅十之一二矣。

謹正訛舛,錄為十卷,俾不終就湮沒。

其葉、吳子良序跋及耆卿自序,仍錄置前後,庶有以考見其大略焉。

△《友林乙稿》·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史彌寧撰。

彌寧字安卿,鄞縣人。

丞相浩之從子也。

嘉定中以國子捨生蒞春坊事,帶門宣贊舍人,知邵陽。

《宋史》無傳,其集亦不見於《藝文志》。

此本猶宋時舊刊,楷法頗為工致。

凡錄詩一百七十首,前有原序一篇,自稱其名曰域。

大略謂浩帥閩時,以庠序諸生最沐稱賞。

後四十年,得見彌寧於湘南,因掇拾友林詩稿,命工鋟之。

而序末舊闕一翻,失去題署年月,不知其姓為誰。

以詞意推之,蓋作於彌寧知邵陽時也。

集中近體詩居多。

其《詩禪》一首云:「詩家活法類禪機,悟處工夫誰得知。

尋著這些關戾子,國風雅頌不難追。」

觀其持論,似亦以妙悟為宗,與嚴羽之說相近。

然命意遣詞,務取鮮新,乃往往傷於纖仄,無所謂鏡花水月之意。

則所謂妙悟者,特一韻之奇、一字之巧而已。

特其點綴映媚,時亦清警,沙中金屑,要不可謂之非寶。

固亦不妨錄其一長云爾。

△《方壺存稿》·八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汪莘撰。

莘字叔耕,休寧人。

嘉定間以布衣上封事。

不用,退而築室柳溪之上,囿以方渠,自號方壺居士。

與朱子頗相善。

然集首《辭晦庵朱侍講書》,反覆以調和兩宮責望朱子。

至稱建明稍緩,非特不能為天下學道者之地,亦不能為後世學道者之地。

其言剴切耿直,相規以善。

非依草附木,苟邀獎借者比。

朱子答書,今佚不傳。

而集中別有與莘兩書。

其一書頗以好論說、喜文章為戒,亦深以道義相切靡,或病其前書太直歟!是編第一卷為書、辨、序、說、頌,第二為賦、歌行,第三卷至第七卷為古、今體詩,第八卷為詩餘。

附錄李以申所撰傳及交遊往來書。

前有程必、孫嶸叟、王應麟三序。

後有宇文十朋、史唐卿、劉次皋、汪循四跋。

考所附徐誼書,稱移牒州縣,使書吏錄其著述。

劉次皋跋又稱莘出示詩稿三編。

則莘本有自編之集。

宇文十朋跋稱曰《柳塘集》,蓋其初名也。

汪循跋乃稱先生著述多不存,存者此耳,故謂之《存稿》。

裔孫燦、尚和、孝海輯而傳之。

則此本為燦等所重編,非其舊矣。

觀孫嶸叟序作於鹹淳辛未,已稱所上三疏不可見。

則循跋所謂著述多不存者信也。

集中諸文,皆排宕有奇氣。

詩源出李白,而天姿高秀不及之,故往往落盧仝蹊徑。

雖非中聲,要亦不俗。

詩餘前有自序,稱所愛者蘇軾、朱希真、辛棄疾三人,謂之詞家三變。

故所作稍近粗豪。

其中《水調歌頭》二首,至以《持志存心》為題,則自有詩餘,從無此例。

苟欲講學,何不竟作語錄乎!

△《鐵庵集》·三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方大琮撰。

大琮字德潤,號壺山,莆田人。

開禧元年省試第三人。

除右正言,疏論天下大勢,復言理亂安危之要。

遷起居舍人,兼實錄院檢討官,奉祠去職。

尋改集英殿修撰,知廣州。

調知隆興。

卒謚忠惠。

《宋史》無傳。

其事跡略見《福建通志》中。

今按周密《齊東野語》,稱閩漕方大琮與王瞿軒友善,而集中亦有將鄉漕之命語。

則嘗官福建轉運使。

又集首原題宋寶章閣直學士。

則不終於集英修撰。

蓋《通志》所紀,歷官猶未備也。

《宋季三朝政要》載:「理宗端平三年,大琮為右正言,上疏極論濟王之冤。

侍御史蔣峴劾其鼓扇異端,與王逸、劉克莊同日去國。」

蓋亦謇諤敢言之士。

故其奏疏多能疏通暢達,切中時弊。

經義亦頗有可觀。

雖文格稍涉平衍,而要非游談無根也。

原集久佚,此本乃其族孫良永、良節等輯編成。

蓋散亡之餘,已非全帙矣。

△《壺山四六》·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考南宋文士號壺山者有四。

其一為宋自遜,字謙父。

方回《瀛奎律髓》所謂謁賈似道獲楮幣二十萬以造華居者也。

其一為徐師仁,字存聖。

所著有《壺山集》七十卷,見於《續文獻通考》中。

其一為黃士毅,字子洪。

自莆徙吳,不忘故鄉,因號壺山。

從學朱子,嘗編類其語錄以行世者。

其一則方大琮也。

四人之中,師仁事跡已無考。

自遜為江湖遊客,未嘗仕宦。

士毅則藉承師蔭,列名道學,亦非顯官。

惟大琮曾任閩漕,而此集第一首即《除福建漕謝喬平章啟》。

其中所云「竟坐非宜言之誅,當伏不可赦之罪」者,亦與大琮疏論濟王被斥事跡相符。

似當為大琮所作。

第今所傳大琮《鐵庵集》,為其族孫良永等所編,取入四六啟六十四首,多不與此相同。

而此本所收八十餘首,其數轉浮於本集。

良永等既加搜輯,不應疏脫如是,其偶未見此本耶?以其屬對親切,工於剪裁,當南宋駢體之中,尚為佳手。

疑以傳疑,姑附錄於《鐵庵集》後,以備參考云爾。

△《默齋遺稿》·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游九言撰。

九言字誠之,建陽人。

由古田尉知光化縣,充荊鄂宣武參謀官。

端平中,特贈直龍圖閣,謚文靖。

其集《宋史·藝文志》不著錄。

此本為浙江鮑氏知不足齋所藏。

凡詩一卷、文一卷。

厲鶚《宋詩紀事》錄九言詩四首,其前二首即采之此集。

然所載《金陵野外廢寺》一首云:「池塘淡日蒹葭冷,籬落西風橘柚黃。」

此本「淡日」作「淡月」,「橘柚黃」作「橘柚香」。

《聽鄭三彈雙韻子歌》一首云:「眼前猶聽舊歌詞。」

此本作「眼中猶有漢威儀」。

均字句小異。

蓋傳寫者不一本也。

其餘《美人倚樓圖》一首、《溪上》一首,則均為集中所不載,鶚從《詩家鼎臠》錄入。

而此本之末,鮑氏又從劉大彬《茅山志》補錄詞三首,從曹學《宋詩選》及《李詩系》諸書補錄詩六首。

疑此本亦由掇拾而成,故搜采有所未及歟。

其詩格不甚高,而時有晚唐遺韻,不涉於生硬杈椏。

其《義靈廟迎享送神曲序》,記台州司戶滕膺拒方臘之亂甚詳,亦足以補史之闕也。

△《履齋遺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吳潛撰。

潛字毅夫,宣州寧國人。

嘉定十年進士第一。

官至參知政事、右丞相,兼樞密使。

進左丞相,封許國公。

後謫化州團練使,安置循州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集為明末宣城梅鼎祚所編。

凡詩一卷、詩餘一卷、雜文二卷。

蓋裒輯而成,非其原本。

如詩餘中有《和呂居仁侍郎》一首,居仁即呂本中字,呂好問之子也。

為江西派中舊人,在南北宋之間。

寶四年,潛論鄂渚被兵事,稱年將七十。

則其生當在孝宗之末,何由見本中而和之?則捃拾殘,不免濫入他人之作。

本傳載潛紹定四年有《論京城大火疏》,又有《豫畜人材疏》。

端平元年有《陳九事疏》。

為江西轉運副使時有《奏造斗斛等十五事疏》。

知太平州時有《論急救襄陽疏》、《請分路取士疏》。

知鎮江府時有《言邊儲防禦十五事疏》。

為浙西制置使時有《申論防禦江海疏》。

為吏部尚書時有《乞遴選近族疏》。

為左丞相時有《令朝臣各陳所見疏》、《論鄂州被兵疏》、《劾丁大全等疏》。

今皆不見集中。

則其散佚者尚多。

又如《題金陵烏衣園·滿江紅》詞:「天一笑,滿園羅綺,滿城簫笛」句,乃用杜甫「每逢天一笑,復似物皆春」語。

甫則用《神異經》玉女投壺天為之笑事,本非僻書。

而鼎祚乃注「天」疑作「添」。

則其校讎亦多妄改。

然潛原集既佚,則收拾放佚,以存梗概,鼎祚亦不為無功矣。

潛詩頗平衍,兼多拙句。

求如《送何錫汝》五言律詩之通體渾成者,殆不多見。

其詩餘則激昂淒勁,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為佳手。

雜文雖所存不多,其中如與史彌遠諸書,論辨明晰,猶想見岳岳不撓之概。

是固不但其人品足重矣。

△《瞿軒集》·十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邁撰。

邁字實之,興化軍仙遊人。

嘉定十年進士。

調南外睦宗院教授。

召試學士院,改通判漳州。

應詔直言,為台官所劾,削二秩。

淳中,知邵武軍,予祠。

卒贈司農少卿。

事跡具《宋史》本傳。

然考周密《癸辛雜識》有載邁為正字時事,而本傳不言其為此官。

則史文亦有所闕略也。

邁所著文集,《宋史·藝文志》不著錄。

惟明錢溥《秘閣書目》載有《瞿軒集》七冊。

王圻《續文獻通考》亦有《瞿軒集》二十卷。

是明代尚有傳本。

今世所存只《瞿軒四六》一卷,皆啟駢偶之作。

蓋即從集中抄出別行,偶然獨存者也。

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兼采他書所引附益之,共得文一百七十一首、詩四百四十三首、詩餘五首,為一十六卷。

計其篇目,約略得十之七八矣。

邁少負才名,而史尤稱其練達世務。

蓋非徒以詞藻見長者。

考其初以殿試第四人出佐長沙幕,劉克莊作詩送之,有「策好人爭誦,名高士責全」之句,見於《後村集》中。

是當對策時已有伉直之目。

厥後歷官所上封事,類多區別邪正,剖析時弊之言。

如《諫喬行簡再相》及《祀雷雨應詔》諸篇,敷陳皆極剴切。

其於濟王事,反覆規勸,更見拳拳忠愛之心。

《癸辛雜識》稱邁因輪對追論史彌遠擅權,詞氣過戇,帝以狂生目之。

邁後歸里,遂自稱「敕賜狂生」。

其事為本傳所未載,亦足以見其氣節。

今集中諸疏並存,尚可考見一二。

集中詩文亦多昌明俊偉,類其為人。

讀者因其言而論其行,固不徒取其文辭之工矣。

△《東野農歌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戴撰。

字景明,東野其自號也。

天台人。

石屏居士復古之從孫。

嘉定十二年登進士第。

授贛州法曹參軍。

其自序有「效官秋浦」之語,則寶中又嘗為池州幕僚。

不知其終於何職也。

其詩世有二本。

一為兩淮所進,題曰《戴東野詩》,只一卷。

卷首又題曰《石屏詩集附錄》。

蓋本綴復古詩後以行者。

一為浙江所進,分為五卷。

其編次稍有條理,而詩視兩淮本較少數篇。

今以浙江本為主,據兩淮本增入詩十一首。

又據《宋詩抄》增入詩三首。

凡百有餘篇。

考卷內有寶改元癸丑修禊日自跋曰:「抖擻破囊凡百篇錄之。」

則所自編不過此數,可以稱足本矣。

少工吟詠,為復古所稱,有「不學晚唐體,曾聞大雅音」之句。

今觀所作五言,如「眼明千樹底,春入數花中」、「秋床梧葉雨,曉袂竹林風」、「清池涵竹色,老樹蝕籐陰」、「草潤蛩聲滑,松涼鶴夢清」,七言如「野水倒涵天影動,海平壓雁行低」、「柳輕風寒忽暖,催花小雨濕還晴」。

格雖不高,而皆清婉可諷。

亦頗具石屏家法也。

△《敝帚稿略》·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包恢撰。

恢字宏父,建昌人。

嘉定十三年進士。

歷官刑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

封南城縣侯。

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卒贈少保,謚文肅。

《宋史》本傳稱恢諸父皆從朱子學,少時即聞心性之旨。

歷官所至,破豪猾,去奸民,治蠱獄,課盆鹽。

然於《賈似道傳》又稱似道行公田法時,恢知平江,督買民田,至以肉刑從事。

兩傳皆出托克托手,乃賢奸迥異。

蓋《宋史》於道學諸人,例多褒美。

雖有惡跡,亦諱之不書。

而似道傳中則偶忘刊削此事,故有是矛盾也。

恢平生不以文名,史傳亦絕不及其著作。

惟元劉塤《隱居通議》有云:「恢以學文為時師表,平生為人作豐碑巨刻,每下筆輒汪洋放肆,根據義理,娓娓不窮。

蓋其學力深厚,不可涯」云云。

獨推重之甚至。

今觀所作,大都疏通暢達,沛然有餘。

其奏諸篇,亦剴切詳明,得敷奏之體。

雖附合權奸,不免負其所學。

置其人而論其文,固亦不失為儒者之言矣。

《隱居通議》又稱恢「平生最疑《周禮》,以為非聖哲之書。

遂著書剖其非,號曰《周禮六官辨》。

景定壬戌,恢與劉克莊同侍緝熙殿,克莊奏之。

有詔宣取,歐聖弼為作進表。

雖所辨未當,而表則極佳」云云。

此事本傳失載,而《六官辨》亦不在集中。

意其有別本單行,故未經收入歟?集為恢所自編。

《宋史·藝文志》、馬氏《經籍考》皆未著錄。

世亦別無傳本,原目已不可考。

今從《永樂大典》采掇編輯,共得文七十餘首、詩八十餘首,為八卷。

而以恢自識及門人鄭無妄書後附於末簡。

尚略見是集之始末也。

△《清正存稿》·六卷、《附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徐鹿卿撰。

鹿卿字德夫,號泉谷,豐城人。

嘉定十六年進士。

官至禮部侍郎,以華文閣待制致仕。

卒謚清正。

事跡具《宋史》本傳。

其所著有《泉谷文集》、《奏議》、《講議》、《鹽楮議》、《政稿》、《歷官對越集》諸書。

今俱散佚。

此本乃明萬曆中其十二世孫鑒巡按福建,於家乘中輯刊行者也。

鹿卿博通經史,居官廉約清峻,多惠政。

凡所建白,皆忠悃激發,不少隱諱。

今觀是集,如都城火,則上封事言惑嬖寵、溺燕私、用小人三事;遷國子監主簿入對,則陳洗凡陋、昭勸懲等六事;為太府少卿入對,則言定國本、正紀綱、立規模諸事。

大抵真摯懇切,深中當時積弊。

劉克莊以董子之醇、賈生之通許之,雖標榜之詞,不無稍過。

要其純忠亮節,無愧古人,固非矯激以取名者所得而比擬矣。

△《寒松閣集》·三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詹初撰。

初字以元,休寧人。

始為縣尉,以薦入太學為學錄。

嘗上《乞辨邪正疏》,忤韓胄,罷歸。

所居曰流塘裡,故其詩文名《流塘集》。

《宋史·藝文志》不載。

諸家書目亦不著錄。

據其子陽跋,稱舊有二十一卷,後毀於火。

陽於族人處乞得殘本,歸而藏之。

又有其十六世孫景鳳、十七世孫璧二跋,稱嘉靖戊午,景鳳等始鋟於木。

因其讀書之處,改名曰《寒松閣集》。

分為三卷。

首卷《翼學》十篇,述學問大旨。

又《序經》二篇,《序論語》上下篇,義如《易序卦》之例。

次卷為目錄五十五條,分上、下二篇。

三卷為古今體詩四十九首,又附以往來書簡。

末有宋饒魯、李士英及明嘉靖間田恬等跋。

據璧跋,是集之刻共四十一版。

此本版數相符,蓋從刻本影抄也。

核其立言大旨,如與詹體仁論道,體仁摘其《詠水》詩「野人見清不見水,卻道無水亦無清」之句,深以為疑。

蓋不免稍涉於禪。

至《翼學·大道章》所言器理有無之旨,目錄第一條所言知止運用二段工夫之說,則又皆力辟釋、老。

觀其目錄載「或問:『尊德性,道問學,朱子本來自全。

陸子前面,只尊德性一邊,因朱子方走道問學。

』曰:『此非學者所可輕議。

』」則所學實介於朱、陸之間,似明代調停之說。

其書晚出,真偽蓋不可知。

然景鳳作《詹氏小辨》,其言駁雜恣肆,殊無忌憚。

而此集議論頗醇謹,殊不類景鳳所為。

疑以傳疑,姑以其言有可取而錄之。

其所自來,存而不論可矣。

厲鶚《宋詩紀事》所錄初詩,即據此本,蓋亦未敢確指其贗。

惟其字曰「以元」,鶚書乃作「子元」,與原跋不合。

名字世系,其子孫所述未必誤。

鶚書蓋傳刻之訛也。

△《滄浪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嚴羽撰。

羽字儀卿,一字丹邱,邵武人。

自號滄浪逋客。

與嚴仁、嚴參齊名,世號三嚴。

今仁與參詩集無傳。

惟羽集在。

其《滄浪詩話》有曰:「論詩如論禪。

漢、魏、晉與盛唐之詩則第一義也。

大歷以還之詩則小乘禪也。

晚唐之詩則聲聞辟支果也。

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

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云云。

其平生大旨,具在於是。

考《困學紀聞》載唐戴叔倫語,謂「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即」。

司空圖《詩品》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

其《與李秀才書》又有「梅止於酸,鹽止於鹹,而味在酸鹹之外」語。

蓋推闡叔倫之意。

羽之持論又源於圖。

特圖列二十四品,不名一格。

羽則專主於妙遠。

故其所自為詩,獨任性靈,掃除美刺。

清音獨遠,切響遂稀。

五言如「一徑入松雪,數峰生暮寒」。

七言如「空林木落長疑雨,別浦風多欲上潮」、「洞庭旅雁春歸盡,瓜步寒潮夜落遲」。

皆志在天寶以前,而格實不能超大歷之上。

由其持「詩有別才,不關於學。

詩有別趣,不關於理」之說。

說止能摹王、孟之餘響,不能追李、杜之巨觀也。

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嚴滄浪所論超離塵俗,真若有所自得。

反覆譬說,未嘗有失。

顧其所自為作,徒得唐人體面,而亦少超拔警策之處。

予嘗謂識得十分,只做得八九分。

其一二分乃拘於才力,其滄浪之謂乎」云云。

是猶徒知其病,未中其所以病矣。

其《詩話》一卷,舊本別行。

此本為明正德中淮陽胡仲器所編,置之詩集之前,作第一卷。

意在標明宗旨,殊乖體例。

今惟以詩二捲著錄《別集類》。

其《詩話》別入《詩文評類》,以還其舊焉。

△《泠然齋集》·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蘇撰。

字召叟,山陰人。

右僕射頌之四世孫。

《宋史》頌傳不詳列其後裔,故始末無可考。

陳振孫《書錄解題》有《泠然齋集》二十卷,亦久亡佚。

惟宋無名氏《詩家鼎臠》中尚存其二詩而已。

今從《永樂大典》所載采輯排比,共得詩八百五十餘篇,為八卷。

即詩中所自紀參互考之,知少時即從其祖游宦入蜀。

長而落拓走四方。

曾再入建康幕府。

其《書懷》詩有云:「昨蒙宗公置牙齒,事下丞相當審核。

駑才不堪駕十乘,爝火或可繼殘夕。」

則嘗以薦得官,而終偃蹇不遇以老。

生平所與往來唱和者,如辛棄疾、劉過、王冉、潘聖、趙師秀、周文璞、姜夔、葛天民等,皆一時知名士。

集中又有《送陸游赴修史之命》詩云:「弟子重先生,角以至斯。

文章起嬰慕,德行隨蕭規。」

是本從學於游,詩法流傳,淵源有自。

故其所作皆能刻淬煉,自出清新,在江湖詩派之中可謂卓然特出。

其《金陵雜詠》多至二百首,尤為出奇無窮。

周文璞為作跋,以劉禹錫、杜牧、王安石比之。

雖稱許不免過情,要其才力富贍,實亦一時之秀也。

惜其原集久湮,錄宋詩者至不能舉其姓名。

其《免姜夔》一詩,元陸友仁《硯北雜誌》引之,以為蘇石所作。

近時厲鶚作《宋詩紀事》,遂分蘇、蘇石為兩人。

今考是詩,猶在集中。

殆必原書題作「蘇召叟」,傳寫者脫去「叟」字,又誤「召」為「石」,遂致輾轉沿訛,莫能是正。

倘非集本復出,竟無由訂定其紕繆。

則晦而復著,亦可雲之至幸矣。

△《可齋雜稿》·三十四卷、《續稿》·八卷、《續稿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李曾伯撰。

曾伯字長孺,覃懷人。

丞相邦彥之孫。

南渡後流寓嘉興。

邦彥庸材具位,時有浪子之稱。

而曾伯則能以事功顯。

由著作郎兩分漕節,七開大閫。

通知兵事,所至皆有實績。

後官至觀文殿學士,為南渡以後名臣。

集中多奏疏、表狀之文,大抵深明時勢,究悉物情,多可以見諸施用。

惟詩詞才氣縱橫,頗不入格。

要亦戛戛異人,不屑拾慧牙後。

其《雜稿》編於淳壬子。

《續稿》編於寶甲寅。

《續稿後》不著年月,不知編於何時,皆有曾伯自序。

其子杓嘗匯三稿刻之荊州。

湖北倉使劉{甄}。

又刻之武陵。

鹹淳庚午,書肆又為小本刊行,其序即杓所作。

蓋其人其文,並為當時所重,故流傳之廣如是也。

然三稿皆各自為編,至元《嘉禾志》始稱為《可齋類稿》。

蓋後人合而名之,殊非宋刻之舊。

今仍標三集之本名,從其朔焉。

△《後村集》·五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劉克莊撰。

克莊字潛夫,莆田人。

以蔭入仕,官至龍圖閣直學士。

謚文定。

克莊初受業真德秀,而晚節不終。

年八十,乃失身於賈似道。

王士禎《蠶尾集》有是集跋,稱其論揚雄作《劇秦美新》及作《元後誄》,蔡邕代作《群臣上表》,又論阮籍晚作《勸進表》,皆詞嚴義正。

然其《賀賈相啟》、《賀賈太師復相啟》、《再賀平章啟》,諛詞諂語,連章累牘,蹈雄、邕之覆轍而不自覺。

今檢是集,士禎所舉諸聯,其指摘一一不謬。

較陸游《南園》二記猶存規戒之旨者,抑又甚焉。

則其從事講學,特假藉以為名高耳。

不必以德秀之故,遂從而為之詞也。

其詩派近楊萬里,大抵詞病質俚,意傷淺露。

故方回作《瀛奎律髓》,極不滿之。

王士禎《池北偶談》亦論其詩與四六皆好用本朝故事,與王義山《稼村集》同譏。

然其清新獨到之處,要亦未可盡廢。

《瀛奎律髓》載其《十老》詩,最為俗格。

今《南嶽第二稿》惟存三首,而佚其七。

則此集亦嘗經刪定,非苟存矣。

文體雅潔,較勝其詩。

題跋諸篇,尤為獨擅。

蓋南宋末年,江湖一派盛行,詩則汨於時趨,文則未失舊格也。

坊本所刻詩十六卷,詩話、詩餘各一卷。

毛晉《津逮秘書》又刻其題跋二卷。

而他作並闕。

此為傳抄足本。

前有淳九年林希逸序。

較坊刻多文集三十卷,詩話亦較多後集二卷,蓋猶從舊刻繕錄雲。

△《澗泉集》·二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韓虎撰。

虎有《澗泉日記》,已著錄。

此其詩集也。

虎詩稍不逮其父,而淵源家學,故非徒作。

同時趙蕃號章泉,有詩名,與虎並稱曰「二泉」。

李[B193]《端平詩雋序》所謂「章澗二泉先生」,方回詩所謂「上饒有二泉」者,即指蕃與虎也。

然其集世罕傳本。

《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

方回《瀛奎律髓》絕推重之,有「世言韓澗泉名下固無虛士」之語。

尤稱其「人家寒食常晴日,野老春遊近午天」之句。

而所錄虎作,亦屬寥寥。

又戴復古免虎詩有「三篇遺稿在,當並史書傳」句。

復古自注稱:「虎臨終作三詩。」

近厲鶚輯《宋詩紀事》,采摭極博,乃僅載《所以商山人》、《所以桃源人》二首,而《所以鹿門人》一首佚焉。

則虎之詩文湮沒已久。

今檢《永樂大典》所載,凡得詩二千四百餘首、詞七十九首,編為二十卷。

又得制詞一首、銘二首,亦並附焉。

而《所以鹿門人》一篇終不可見。

知所佚者尚多。

然較諸書所載僅得殘章斷句者,已可謂富有矣。

觀虎所撰《澗泉日記》,於文章所得頗深。

又制行清高,恬於榮利,一意以吟詠為事。

平生精力,具在於斯。

故雖殘闕之餘,所存仍如是之夥也。

△《矩山存稿》·五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宋徐經孫撰。

經孫字仲立,初名子柔,豐城人。

寶慶二年進士。

授瀏陽主簿。

歷官刑部侍郎、太子詹事,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以忤賈似道罷歸。

閒居十年,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謚文惠。

事跡具《宋史》本傳。

經孫家在洪、撫之間,有山方正,因號曰矩山,並以名集。

前後無序跋,惟附錄劉克莊贈其先人文集序一篇。

殆傳寫佚脫歟。

經孫以伉直自許,立朝大節,多有可稱。

熊朋來銘其墓有云:「是在烏台而不畏權貴者,是在鸞台而不畏近侍者。」

其豐裁嚴正,可以想見。

文章則非所注意。

故往往直抒胸臆,不復以研煉為長。

然其理明辭達,亦殊有汪洋浩瀚之致。

至於奏疏諸篇,或指陳時弊,或彈劾權奸,皆敷陳剴切,辭旨凜然,尤想見正笏垂紳氣象。

雖謂之獨得雄直氣,發為古文章可也。

惟詩筆俚淺,實非所長。

其留於今日,蓋以其人而傳之,為全集琬琰之藉可矣。

△《雪窗集》·二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孫夢觀撰。

夢觀字守叔,號雪窗,慈人。

寶慶二年進士。

官至吏部侍郎。

後求外補,以集英殿修撰知建寧府。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乃明嘉靖間其裔孫應奎所校刊。

有劉教後序云:「集凡二卷,曰《奏議》,曰《故事》。」

其志贊誄文為附錄一卷。

故事者,徵引古書於前,而附列議論於後。

更番進御,因事納規。

同時李曾伯集亦嘗載之。

蓋當時體制如是也。

其奏議自嘉熙庚子以迄寶丙辰,正宋政極壞之時。

所言皆切直激昂,洞達時務。

如謂理宗能容直言而不能用。

又謂士大夫有寬厚之虛名,非國之福。

尤切中宋末之弊。

視當時迂腐儒生,高談三代,衣冠而拯焚溺者,固不可同日而語矣。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