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明楊守編。守有《碧川文選》,已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

△《浙元三會錄》·(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楊守編。

守有《碧川文選》,已著錄。

是書乃以浙江解元同仕於朝者邀為文會。

其六元文會始於成化六年,范理、商輅、姚夔、楊守陳、盧楷及守也。

至成化十五年復為七元會,則胡謐、沈繼先、楊文卿、黃、謝遷及守陳、守也。

成化二十二年再為後七元會,則李、王華、胡謐、沈繼先、謝遷及守陳、守也。

守兄弟後先三會皆與焉,故守錄贈答倡和詩文匯為此編。

△《二戴小簡》·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所載一曰《贅言錄》,明戴豪撰。

一曰《筠溪集》,戴撰。

豪字師文,台州太平人。

成化戊戌進士,官至廣東布政司參政。

字師觀,豪之弟。

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兵科給事中。

《萬姓統譜》載豪所著有《贅言錄》若干卷;《太平志》載有《倦歌集》,又有《筠溪雜稿》。

此本以兩人書簡各一卷,合為一編。

蓋摘錄於全集之中,而仍以原集標目,非其完本也。

△《宸章集錄》·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明費宏編。

宏有《文集》,已著錄。

此書乃嘉靖五年六月十三日世宗御平台,召宏及大學士楊一清、石缶、賈詠入見,各賜御制詩。

宏得七言古詩一章,一清、缶、詠各得五言古詩一章。

宏等疏謝,並依原韻和進,帝復賜以批答,宏因集為一帙,梓而傳之。

《明史》宏本傳稱:「帝嘗御平台,特賜御制七言詩一章,命輯倡和詩集,署其銜曰『內閣掌參機務輔導首臣』。

其見尊禮,前此未有。

張璁、桂萼滋害宏寵,萼言:「詩文小技,不足勞聖心。

且使宏得憑寵靈,凌壓朝上。

帝置不省」云云。

然則此書乃承世宗之命所編也。

△《振鷺集》·一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陳鎬編。

鎬有《闕里志》,已著錄。

弘治十六年,孔子六十二代孫襲封衍聖公孔聞韶入覲京師。

事畢將還,朝臣鹹賦詩贈行。

館閣自大學士劉健以下三十五人為一軸,吳寬為之序。

卿寺自馬文升以下三十六人為一軸,謝鐸為之序。

聞韶為李東陽婿,故朝士出東陽之門者,又別為一軸,凡二十一人,靳貴為之序。

鎬時為山東提學副使,乃合而梓之。

以聖系出自殷後,故以振鷺為名。

然衍聖公非三恪之列,數典頗為不切也。

△《聯句私抄》·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毛紀編。

紀有《密勿稿》,已著錄。

是集前有引一篇,稱昔在翰林,與僚友及諸司善鳴者會晤游賞,多形之聯句,得二卷。

後為部佐,與同年數公相處,因事感懷,復得一卷。

其末卷則在內閣與諸老同作者。

總七言律二百二十五首,排律二首,五言古詩一首。

歸田後葺錄為一帙,並題姓名履貫於卷首,自華亭顧清以下共三十有三人。

△《古黃遺跡集》·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盧編。

,天台人。

成化丁未進士,弘治中官黃州府知府。

是編輯黃州古跡題詠,大旨以詩賦為主,而以唐許遠祠祭文三篇錯雜諸詩之內。

又《宣聖遺像碑記》亦附卷末,頗無體例。

至王禹《黃州竹樓記》在耳目之前,轉遺不採,亦莫喻其故也。

△《文翰類選大成》·一百六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伯、馮原同編。

伯,上海人,官淮王府長史。

原,慈人,官淮王府紀善。

是書即奉淮王之命作也。

前有淮王序,自稱西江頤仙。

按《明史》,仁宗子淮靖王瞻奧,以永樂二十二年封,宣德四年就藩饒州。

瞻奧子康王祁銓,以正統十一年嗣封。

此書作於成化、弘治間,則所稱頤仙者,即祁銓也。

其書總錄前代及明人詩,分體編次。

每體之中各以時代為次,采掇頗詳,然愛博而無所持擇,往往乖誤。

如以梁劉琨為晉劉琨,以班婕妤詩為《漢宮怨》,以阮籍詠懷為詠歌,以宋楊傑為不知爵裡,皆疏舛之甚者。

至於李白詩中收入李赤詩,又以吳隱之為唐人,與李義山同編,尤為顛舛。

△《古括遺芳》·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南山鄭宣撰。

不著時代,亦無序跋。

考書中所錄,止於明天順中,則明人也。

其書裒輯處州之文凡三十三家,分序文、奏疏、策論、辨說四門。

采摭甚略,似乎鈔撮志乘為之。

未博考於諸集,其考證亦多陋。

如著漢雋者本林鉞,見《書錄解題》,而以《青田志》不載鉞有著述疑之。

至以鮑彪《戰國策序》誤疑為劉向之文,則更異矣。

△《群公小簡》·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前有成化乙未徐傳序,稱蘇文忠、方秋崖、趙清曠、盧柳南、孫仲益五先生之所著,而第六卷乃為歐陽修作。

其第一卷題五先生手簡,自第二卷以下又題曰六先生手簡。

後有成化二十年周信跋,稱出《醉翁帖》一帙贈徐,徐亦以此書報贈。

又稱捐俸命工,仍舊本重刊,則末一卷為信所增入。

其改題六先生,亦信所為也。

蓋明代朝覲述職之官,例以一書一帕贈京中親故。

其書皆潦草刊版,苟應故事。

謂之書帕本,即此之類。

其標題顛舛,固不足深詰矣。

△《太白樓集》·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蔡煉編。

煉字懋成。

餘姚人。

弘治庚戌進士,官工部主事。

此編乃其管理山東河道時,以濟寧州城東南有太白樓,為李白遺跡,因錄諸題詠碑刻之文,合為一集,而二賢祠碑亦附入焉。

二賢祠者,州人所建以祀白及賀知章者也。

△《東甌詩集》·七卷、《補遺》·一卷、《續集》·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趙諫編。

諫字士忠,溫州人。

初,成化中樂清蔡璞嘗輯溫州一郡之詩,自王十朋以下為七卷,又補遺一卷。

諫以其去取為未善,乃因蔡本而增損之。

溫州知府趙淮序而刊之。

又為續集八卷,或補人,或補詩,以拾蔡本之遺,諫自序之。

並刻於弘治庚戌。

其體例頗雜,不出地誌之積習。

如張子容本襄陽人,為樂成尉,故其詩多永嘉所作。

子容及《孟浩然集》中諸詩,班班可考。

續集乃以為永嘉人,然則《謝靈運集》不當同入此選歟?

△《金華正學編》·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趙鶴編,唐邦佐重輯。

鶴字叔鳴,江都人。

弘治丙辰進士,官至山東提學副使。

邦佐字維良,蘭人。

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光州知州。

初,嘉靖間鶴官金華知府,以宋呂祖謙、何基、王柏,元金履祥、許謙皆金華名儒,因錄五家之文涉於講學者數篇,及其本傳、行狀、墓誌等各為二卷。

萬曆庚寅,邦佐復取鶴原書為之刪訂,而益以明章懋。

以祖謙、朱子之友,基等皆傳朱子之派,故命曰正學。

△《金華文統》·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趙鶴編。

是書於正學編外,兼錄金華耆舊之文。

宋宗澤、梅執禮、潘良貴、鄭剛中、賈廷佐、范浚、陳亮、呂祖儉、徐僑、何恪、時少章、喬行簡等十二人,元柳貫、張樞、吳師道、黃晉、吳萊等六人,明宋濂、王、蘇伯衡、胡翰、戴良、吳沉、王紳、章懋等八人。

而宋濂所錄獨多。

蓋視諸人較呂祖謙等為稍亞,故所錄亦稍寬。

然前列呂祖謙修文鑒法、朱子取文字法,及王柏、吳師道論文之語,則大旨仍以講學為宗。

故劉孝綽、駱賓王、舒元輿之文皆所不取。

然唐仲友亦不登一字,則門戶之見,殊未能化矣。

△《來蘇吳氏原泉詩集》·八卷(內府藏本)

明吳宗周編。

宗周字子旦,號石岡,宣城人。

弘治丙辰進士,官至臨江府知府。

是編輯其先世以來之詩,始宋迄明。

據宗周自序稱:「以先人之作為內集,外人所贈為外集,附以拙作。」

此本自五卷至七卷皆宗周詩。

宗周詩後益以按察司副使大本、貢士、府庠士木。

又有《宗周拾遺》,而無所謂外集者。

蓋其後人所損益,已非復宗周之舊矣。

△《唐文鑒》·二十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賀泰編。

泰字志同,吳縣人。

弘治己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福建。

是編雜采唐文,所見殊為隘陋。

前有林瀚序稱:「兩漢有《文鑒》,宋亦有《文鑒》,惟唐一代闕焉。」

如曰一朝必當有一文鑒,文何以必當名鑒也?如曰唐文無總集,是並姚鉉書未見矣。

蓋明代書帕之本,其紕繆往往如此。

△《洞庭君山集》·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胥文相編。

文相,巴陵人。

弘治乙丑進士,官至柳州府知府。

是編纂輯屈原而後歷代題詠湖山及岳陽樓者,共為一編。

自載所作二詩,淺陋殊甚。

蓋特好事者流也。

△《廣文選》·六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舊本題明劉節編。

節有《春秋列傳》,已著錄,是書以補《文選》之遺。

前有王廷相、呂冉二序,皆稱八十二卷。

而此本實六十卷。

卷末有晉江陳蕙跋,稱「節舊本所錄凡千七百九十六篇,其中訛字逸簡雜出,又文義之甚悖而俚者間在焉。

乃以視鹺之暇,與楊郡守王子松,教授林璧,訓導曾辰、李世用,共校讎增損之,刻置淮揚書院。

刪去二百七十四篇,增入三十篇」云云。

則此本為蕙等重編,非節之舊矣。

蕭統妙解文理,擷歷代之菁華,以成一集。

雖以杜甫文章凌跋百代,猶有熟精《文選》理之句,其推重詎出漫然。

此可知當時去取別裁,具有深意。

徐陵與統同時,所撰《玉台新詠》,頗采《文選》所遺,劉克莊已有皆統棄餘之誚。

則操筆繼作,何可易言。

節不度德量力,乃有是集。

蕙等又謬種流傳,如塗塗附。

田藝蘅《留青日札》嘗摘其張協諸人詩與《文選》復收,及阮嗣宗碑諸篇誤改姓名之類,不一而足。

今更校之,如其凡例以《焦仲卿妻詩》為俚俗,斥而不錄。

又《亢倉子》本唐王士元所撰,實非古書,而題曰周亢倉楚,特稱其君道、政道等四篇為高古,所見已為甚淺。

其編次亦仿《文選》分類,而顛舛百出。

如《文選》陸機《文賦》無類可歸,故別立論文一門。

此書乃以荀卿《禮》、《智》二賦及揚雄《太玄賦》當之。

其為學步,寧止壽陵餘子耶!曹植《蟬賦》、傅鹹《螢賦》入之鳥獸,而傅亮《金燈草賦》不入草木,謝《游後園賦》不入遊覽,陸《南徵賦》不入紀行;陶潛《桃花源詩》入詠史,《史記·禮書》班固《律歷志》入雜文,皆不可理解。

又《胡姬年十五》一篇,本梁劉琨作,郭茂倩《樂府詩集》可考。

而沿《文翰類選》之誤,以為晉劉琨。

莊忌本漢人,而誤以為梁人;柏梁詩本聯句,而注曰六首;徐樂上書本無標題,而名曰《論土崩瓦解書》;《左傳》「呂相絕秦」本為口語,而名曰《絕秦書》;《史記》自序中「下大夫壺遂」云云,本文中之一段,而刪除前後,名曰《答壺問》,隔數卷後又出太史公自序一篇;《文心雕龍·序志篇》本其第五十篇,而改名曰《文心雕龍序》。

至於諸葛亮《黃陵廟記》之類,以贗文竄入,更無論矣。

△《文苑春秋》·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崔銑編。

銑有《讀易餘言》,已著錄。

是集所錄,起漢高帝《入關告諭》,迄明太祖《諭中原檄》,凡一百篇。

各仿《毛詩小序》之體,篇首綴以數言,而別無詮釋。

大旨謂非關世教人心者不錄,故名曰《春秋》。

亦《文章正宗》之屋下屋也。

△《二陸集》·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長白山人集》二卷,明陸之箕撰。

《南門續集》一卷,其弟之裘撰。

之箕字肖孫,一字汝瞻,別號復泉,太倉人,弘治中貢生。

之裘字象孫,官景寧縣教諭。

其合二集而刻之,則太倉知州莆田蕭奇勳也。

△《殘本成仁遺稿》·五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舒芬編。

芬有《周易箋》,已著錄。

是書前有正德丙辰芬自序云:「行篋中有文山《指南集》二冊,《集杜句》一冊,《長嘯集》一冊,又有《疊山詩文集》二冊。

因訂其訛脫,並取《宋史》本傳與祠記、銘狀、祭文、輓詞之類各附於後,總題曰《成仁遺稿》,付書林余氏刻之。」

今是編五卷,一、二卷為《指南集》,三卷為《集杜詩》,四卷為《長嘯集》,五卷為《天祥附錄》,而《枋得詩文附錄》皆無之。

目錄又標作《成仁遺稿》前。

蓋坊賈刻印時妄加分析,以此為前集,而以枋得詩文為後集耳。

(案此編雖僅存文天祥之著作,然芬之原本實兼文、謝二家,特藏┐者佚其半耳。

故仍列之總集類中。

△《蓉溪書屋集》·四卷、《續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正集,明方豪編。

續集,高第編。

豪有《斷碑集》,已著錄。

第,綿州人,正德甲戌進士。

初,綿州左都御史金爵居州城東三里,所居有水,迤邐而南入於涪江。

水上多植芙蓉,因以名溪,頗擅林壑之勝。

爵以按察使罷歸時,嘗構屋數楹,徜徉其間,名之曰「蓉溪書屋」。

後復起掌憲,思之不置。

於是禮部尚書劉春、喬宇等皆有賦詠,以紀其勝。

士大夫聞而和者甚多。

正德十四年,因屬豪裒集成書,凡作者七十八人。

至嘉靖二年,繼和者益眾,復屬第編為續集,凡作者七十一人。

爵字舜舉,成化己丑進士,官至刑部尚書。

其父良貴,以進士累官左參政。

子皋,以進士為翰林。

亦以進士為主事。

三世通顯,交遊甚盛,故一時題贈至盈八九卷雲。

△《金石古文》·十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楊慎撰。

慎有《檀弓叢訓》,已著錄。

是編所採,皆金石之文。

上起古初,下迄於漢。

然真偽錯雜,殊多疏漏。

如《陽虛石室倉頡文》、《岣嶁禹碑》、《廬山禹刻》、《比干銅盤銘》,皆顯然偽撰,人所共知。

而列以冠首,豈足傳信。

石鼓文韓愈已雲缺畫,鄭、薛諸家所載,無不訛缺。

慎乃臆為補足,詭稱得之李東陽,不知東陽《懷麓堂集》固明雲未見完本也。

又如沙邱《石槨銘文》見《左傳》,秦刻嶧山諸石《史記》具載,非至慎之時尚有金石可據。

一概泛登,不掛一漏萬乎?至孔彪、魯峻等碑,但記姓名,無關文字,漢碑如此之類,恐亦不勝其載也。

△《古雋》·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楊慎編。

雜采周、秦、漢諸子之文,惟末數篇為孔融、阮、應諸人雜文,每篇各立標目,不甚分類,亦不甚敘時代。

蓋隨手鈔記之本,後人取而刻之耳。

前有王象乾《楊太史別集》序,稱「慎遺書自詩文以外約七十餘種。

懼有湮沒,檄取其家,得《餘冬序錄》、《古今謠諺》、《詞品》、《謝華啟秀》、《韻寶》、《古雋》各種。

合為一集,付之梓」云云。

則此其所刻之一種,而冠以七種之序也。

△《風雅逸篇》·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楊慎編。

是編采錄古來有韻之文,上起古初,下迄戰國末。

又附載有篇目而無其辭者,自葛天氏八闋訖於師延流徵滌角。

馮惟訥《風雅廣逸》即據此書為藍本,而紕漏之處,亦即沿此書之訛。

末一卷所載逸詩諸名,尤多牽合。

既有《詩紀》,此無庸復錄矣。

△《翰苑瓊琚》·八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楊慎編。

其書補綴,類鄉塾兔園冊子。

中間割裂《尚書》,尤為庸妄。

疑非慎之所為。

△《三蘇文范》·十八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楊慎編。

然所取皆近於科舉之文,亦不類慎之所為。

殆與《翰苑瓊琚》均出依托也。

△《李太白詩選》·五卷、《杜少陵詩選》·六卷(內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李白詩選之首有楊慎序,辨白裡貫出處甚詳。

末云:「吾友禺山張子愈光嘗謂余曰:李、杜齊名。

杜公全集外,節鈔選本凡數十家,而李何獨無之?乃取公集中膾炙人口者一百六十餘首,刻之明詩亭,屬慎題詞其端。」

愈光為永昌舉人張含之字,則是編含所選也。

然烏程閔氏所刊朱墨版,其卷端評語引及鍾惺、梅鼎祚,皆明末人。

含及慎在嘉靖中,何自見之?則已非含之原本矣。

杜甫詩凡二百四十餘首,前後無序跋,多載劉辰翁評及慎評,其去取殊無別裁。

蓋閔氏以意鈔錄,取配李氏並行耳。

明末刊版,真偽錯雜皆類此,不足異也。

△《婺賢文軌》·四卷、《拾遺》·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戚雄編。

雄字世英,金華人。

正德辛未進士。

官至監察御史。

是編以《金華文統》去取未當,乃取其鄉先輩潘良貴、范浚、呂祖謙、陳亮、唐仲友、夏明誠、何恪、時少章、何基、王柏、柳貫、金履祥、許謙、吳師道、胡助、黃晉、吳萊、宋濂、王、胡翰、戴良、馮宿、陳樵二十三人之文,薈而錄之。

大旨謂宗澤、梅詢皆以忠義功業顯,不必取其尋常酬應之作。

又謂唐仲友雖與朱子為難,而善不可沒。

持論皆頗切當,然所載文章惟呂祖謙《佚老堂記》為本集所無,其他亦不出習見之作也。

△《南華合璧集》·五卷(內府藏本)

明黃魯曾編。

魯曾字得之,吳縣人。

正德丙子舉人,五嶽山人省曾之弟也。

是編選王寵之詩,而附以己作,合為一集。

寵所著《雅宜集》,深為顧等所推。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謂寵亦中材,譽過其實。

魯曾詩更不逮寵,殆欲借寵以行,故有是刻。

自序謂執是編請正於友生,諷蒙莊之詞,遂命曰《南華合璧集》。

其立名尤無所取義矣。

△《六藝流別》·二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黃佐撰。

佐有《樂典》,已著錄。

是書大旨以六藝之源皆出於經,因采摭漢、魏以下詩文,悉以六經統之。

凡詩之流五,其別二十有一;書之流八,其別四十有九;禮之流二,其別十有六;樂之流二,其別十有二;易之流十二,而無所謂別。

分類編敘,去取甚嚴。

其自序言:「欲補摯虞《文章流別》而作。」

然文本於經之論。

千古不易,特為明理致用而言。

至劉勰作《文心雕龍》,始以各體分配諸經,指為源流所自。

其說已涉於臆創。

佐更推而衍之,剖析名目,殊無所據,固難免於附會牽合也。

△《南滁會景編》·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趙廷瑞編。

林又增以十景圖。

自宋至明,篇什略備。

廷瑞,開州人。

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有《覆瓿草》,已著錄。

其作是書時,皆為南太僕寺卿。

明南太僕寺署建於滁州故也。

△《九代樂章》·二十三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劉濂撰。

濂有《易象解》,已著錄。

是書取自漢迄唐九代之詩,分門編次。

大略以詩樂之義後人不能辨,故所選以音聲為主,分風、雅、頌為三。

每代又別里巷、儒林為兩類。

自謂三百篇後,不可無此選。

其言極為妄誕。

夫古樂府之存於今者,後人亦第能習其句讀,而不可播之管弦。

濂乃指為某代某音、某代某調,穿鑿配合,已屬強為解事,至如東方誡子、仲長述志之類,本非入樂之詩,而亦為之辨別宮商,尤不知其何據。

又每代下各為總論一篇,而北齊伶人曹孫達等封王,及無愁伴侶曲諸事,乃以屬之陳後主。

殊為不考,特故為高論而已。

△《石洞遺芳》·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郭編,,金華人。

始末未詳。

石洞山在東陽邑治之南。

宋淳熙中邑人郭欽止築書院於洞旁,延師以訓子弟。

一時名儒如呂祖謙、魏了翁、葉輩,皆主講其中。

其山水名勝,陸游、陳傅良等亦多題詠。

為欽止之裔孫,正德中,取當時諸人碑刻題詠及志銘、狀序、哀免諸作匯成此編。

欽止字德宣,其學出於張九成。

而朱子為作墓銘,稱其子弟服師儒之訓,鄉閭識遜弟之方,霍然其變豪傑之窟,煥乎其辟禮義之場。

不以淵源之異為嫌,則亦有深取其人者。

集中詩文凡為郭氏作者皆在,不盡關乎欽止。

然郭氏以儒顯,則欽止其宗也。

△《滕王閣集》·十卷(內府藏本)

明董遵編。

遵始末未詳。

是編成於正德中,輯滕王閣由唐至明之詩文。

是閣自王勃、韓愈以後,為世所艷稱。

故題詠特多,蕪雜亦甚。

△《弘正詩抄》·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惟卷首曹忭序謂「二山楊君工於詩,所選弘治正德間詩抄,正如淘沙見金,非具大金剛目力者不能」云云。

不知楊二山者何名,所錄凡李夢陽、何景明、康海、薛蕙、徐禎卿、鄭繼之、王廷相、邊貢、孫一元、殷霄十人之詩。

前無目錄,亦不知其完否。

考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有《明十二家詩類抄》十二卷。

又有《盛明十二家詩選》,無卷數。

皆弘、正間詩。

然所刻十二家之名,均與此互有出入,非一書也。

△《吳興絕唱集》·四卷、《續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邱吉編。

吉字大,湖州人。

是編成於正德末,皆錄其鄉元、明兩代之詩,亦間及流寓。

其人非吳興而詩為吳興作者亦附著焉。

所錄多涉俗艷,不盡諸家之長。

且以絕唱為名,而吉所自作亦復載入。

亦未免嫌於自炫。

又閻若璩《潛邱記》載,吉是編選其父詩,而直書其父之名,深以為譏。

吉蓋未見《中州集》中有元好問之舊例耳。

△《皇華集》·二卷、《續集》·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翰林院修撰唐皋、兵科給事中史道,於正德十六年以頒世宗即位詔奉使朝鮮,與其藩臣日有唱和。

國王李懌特命書局編為此集。

《皇華集》卷首有《嘉靖元年議政府左議政南袞序》,載二使初至國境及歸朝與議政府右議政李荇等唱和之作。

《皇華續集》卷首有嘉靖元年李荇序,專載唐皋留別國王二律,及議政府領議政金詮以下和韻之作。

考皋等奉使,不見於《明史》本紀及《朝鮮列傳》。

惟《世宗實錄》載其事,於八月乙巳。

此書《南袞序》謂以十二月乙酉抵王京,則距奉命日幾五月也。

又南袞《皇華集》序謂初入境至出疆,僅浹三旬,紀行之作,登高之賦,凡若干篇。

今考集中初入境之作有唐皋《登迎薰樓詩》標雲長至後十日。

考《實錄》是年十一月十四日長至,則是作在二十四。

其出疆之作有唐皋《至山寄懷藩京諸君子詩》,標雲臘月辛丑。

考《實錄》是年十二月,己卯朔,則辛丑乃是月二十三日,與序所云唱和將浹三旬,相符合雲。

△《皇華集》·十三卷(內府藏本)

明朝鮮國所刊使臣唱酬之作。

所錄惟天順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八年,成化十二年,弘治元年、五年,正德十六年,嘉靖十六年之詩。

考明代遣使往朝鮮者,不僅此十年,似有闕佚。

然世所傳本並同,或使臣不盡能詩,其成集者止此耶?

△《輔臣贊和詩集》·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案此集乃嘉靖六年除夕,世宗作五言律詩一首,以示閣臣。

於是大學士楊一清、謝遷、張璁、翟鑾等並和韻錄進。

帝匯書成帙,御制序冠其端。

且命一清為之後序。

世宗序題七年正月四日,一清後序則正月六日所上也。

△《翊學詩》·一卷(左都御史張若桂家藏本)

案此集乃嘉靖七年五月,經筵官進講大學衍義,世宗因制五言古詩一章,並序以賜閣臣。

大學士楊一清、賈詠、翟鑾等奉表謝,並和以進。

既而謝遷、張璁相繼入閣,亦令和進。

命集為一冊,以翊學為名。

《明史·藝文志》作一卷,與此本同。

△《詩學正宗》·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浦南金編。

南金有《修詞指南》,已著錄。

是集選歷代之詩,起唐、虞古辭,至唐人近體。

自四言至七言絕句,分體有九。

每體中又分正始、正音、正變、附錄四門。

其分系殊多未當,如《孔子去魯》等歌,雖不免或有依托,然如以為偽,則當刪汰,如以為真,則固聖人之作也。

降而列之正變,於義未協。

至既分古樂府一體,而安世房中歌則列之四言古詩,《長歌行》、《怨歌行》、《苦寒行》、《箜篌引》之類則列之五言古詩,體例亦殊叢脞。

又三謝之作雖多偶句,究與唐律不同,而竟入之排律中。

尤踵楊慎《律祖》之說而失之者矣。

△《明文范》·六十六卷(通行本)

明張時徹編。

時徹有《善行錄》,已著錄。

是集成於隆慶己巳,錄明洪武至嘉靖之文凡四百四十二家。

初名《文苑》,病其太繁,乃復加芟削,以成此本。

自序稱「銓綜者積│」,其始也,十而取六七焉。

其繼也,十而取四五焉。

又其繼也,十而取二三焉。

迄今存者,裁十之一二焉。

故自序又曰:「苑者無所不蓄,范者如以范范金也。」

然於正、嘉之文,尚病其少所別裁焉?

△《四明風雅》·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宋宏之編,戴鯨增刪,張時徹又增刪之。

宏之仕履未詳。

鯨字時霖,號南蒼,鄞縣人。

嘉靖癸未進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參議。

所錄明代寧波之詩,自洪武迄嘉靖凡六十五人。

△《樂府原》·十五卷(內府藏本)

明徐獻忠撰。

獻忠有《吳興掌故集》,已著錄。

是書取漢、魏、六朝樂府古題,各為考證,並錄原文而釋其義。

然所見殊淺,而又索解太鑿。

如《杜氏通典》謂房中樂為楚聲。

獻忠則謂屈、宋騷辭每言著一兮字,乃楚人怨歎之本聲,而以安世房中歌為非其倫。

亦未免拘泥鮮通矣。

△《金石文》·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獻忠撰。

是編輯錄三代以來金石之文。

商一卷,週一卷,秦一卷,漢四卷。

然未能博徵金石,皆采掇於《博古圖》、《考古圖》、《集古錄》、《金石錄》、《鐘鼎款識》、《隸釋》、《隸續》諸書。

音訓不免異同,傳寫亦多舛誤。

間有附論,亦皆以意推求,別無考證。

至第四卷內所載之襪銘,非金非石,而一概編列,尤龐雜之甚矣。

△《六朝聲偶》·七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徐獻忠編。

是書因楊慎五言《律祖》而廣之,取南北朝人五言詩以明唐律所自出。

然以齊、梁、陳、北齊、周、隋謂之六朝,未免自我作古。

況永明體載在《齊書·王融傳》,聲病宮商載在《梁書·沈約傳》,而李商隱、溫庭筠諸集所謂齊、梁體者亦皆具有明文,此本不待考而知者。

慎書已為多事,獻忠何必又衍為此書。

如曰以為詩法,則詩又不以齊、梁為極則也。

△《五十家唐詩》·(無卷數,內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自唐太宗、元宗至儲光羲凡五十家。

各家之詩但分古近體,亦有載賦數首者。

間存原序,似皆從舊本錄入。

考明徐獻忠有《百家唐詩》一百卷。

是編前無序目,或即獻忠之本而佚其半歟?

△《麻姑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陳克昌編。

克昌,仁和人。

嘉靖丙戌進士。

官至建昌府同知。

麻姑山為建昌所屬,唐顏真卿《仙壇記》後題詠滋多,克昌因匯成此集。

所錄多明人之作,故卷帙若是之多焉。

△《武夷游詠》·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田汝成、蔡汝楠同撰。

汝成有《炎徼紀聞》,汝楠有《說經記》,皆已著錄。

嘉靖二十年四月,汝楠以刑部員外郎告歸,省父於延平。

汝成為福建提學副使,校士崇安。

二人因偕游九曲,各成五言古詩十首,編為一帙。

△《驪珠隨錄》·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楊儀編。

儀有《螭頭密語》,已著錄。

是書雜錄諸文,自序謂皆取不盛傳於世者。

然如《陰符經》、《握奇經》之類,實非秘笈,《比干墓銘》之類,本屬依托。

《瘞鶴銘》自歐陽修《集古錄》以下均未見完篇,而此所載為全文,是亦未可盡信也。

△《古虞文錄》·二卷、《文章表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明楊儀撰。

是書采古人著作之關於常熟者,裒為一帙。

凡文一卷,自梁鴻至楊舫凡三十六篇。

詩一卷,自支遁至王寵凡四十二首。

其文章表錄一卷,凡文六篇,詩三篇,皆為常熟之先賢、列女作者。

意取型俗,故曰《表錄》。

末一首為白茆民謠,則元後至元甲辰張士誠鑿白茆港時民間之怨詞,附存以為戒者也。

△《浯溪詩文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黃焯編。

焯自號龍津子,始末未詳。

是書成於嘉靖戊子,輯元結以下至明代諸人題詠碑銘。

前列《浯溪小志》,紀其山水之勝。

△《訂補浯溪集》·二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陳斗編。

斗字民仰,祁陽人。

官永寧縣主簿。

浯溪在祁陽縣南五里,為唐道州刺史元結故跡。

結所撰《中興頌》,顏真卿書者,即磨刻溪上。

故後來題詠考證,相續日繁。

是編成於嘉靖戊子,皆輯前人詩文為是溪而作者。

題曰訂補,而不雲補何人之書。

王士禎《浯溪考序》稱「浯溪前後舊有兩集,為李仁剛、綦光祖撰,見於《輿地碑目》,皆無傳」云云。

(考王象之《輿地碑目》永州條下雲,《浯溪前集》李仁剛編、《後集》侍其光祖編。

侍其,複姓,實非姓綦,士禎殊誤,此集中有乾道乙酉謝褒《續千文》跋云:「邑大夫侍其公以其曾大父所續千文刻諸石。」

當即其人蓋侍其良器之曾孫也。

)然則斗所訂補者,當即黃焯書耳。

所載詩文《浯溪考》中多未收,知二書皆士禎所未見矣。

△《三賢集》·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楊名編。

名字實卿,遂寧人。

嘉靖己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三賢祠在夔州蓮花峰下,以周子嘗判夔州,王十朋嘗為夔帥,明初宋濂亦卒於夔,故知府張儉為立斯祠,並屬名集其遺文為一集。

然周子僅《太極圖》、《通書》二篇,世所共見,毋煩甄錄。

至《梅溪》、《潛溪》二集文極繁富,而所採寥寥,尤難免於掛漏矣。

△《秉忠定議集》·二卷(內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嘉靖十年,都御史宋滄巡撫四川,平真州劇盜周天星等。

時同官於蜀者作為凱歌、露布等篇,匯成一書,以紀其事。

其名《秉忠定議集》者,蓋取世宗所賜璽書有「秉忠定議,條奏膚功」語也。

△《玉峰詩纂》·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周復俊編。

復俊有《東吳名賢記》,已著錄。

玉峰者,昆山之別名。

所纂諸詩,自西晉迄於明代,蓋邑乘之餘也。

△《名家表選》·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塏編。

塏,餘姚人。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副使。

是編即在廣東所選以訓士子者。

凡唐表一卷,宋表七卷。

案胡松有《唐宋元名表》一書,所錄頗為醇雅。

此與松書體例相近,而簡當則遠不及之矣。

△《清泉精舍小志》·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黎民表編。

民表有《瑤石山人稿》,已著錄。

茲編乃其家居唱和之詩,卷首自序稱「友人結社於粵山之麓,講德論義,必以詩教為首。

旦夕酬酢,可諷詠者至千餘篇。

年祀浸遠,散佚逾甚,暇日拾篋中得古近體若干首,裒而錄之」雲。

△《平吳凱旋錄》·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澤編。

澤字東漁,定海人。

初,嘉靖乙未,崇明海寇秦、黃艮、黃庠者為亂,官軍屢衄,己丑,以湯和之裔孫慶為左軍都督,充巡捕江淮總兵官,督帥邳、揚二衛官兵,合蘇、松、常、鎮四郡民兵以剿平之。

吳中士大夫各贈以詩文,澤編次以成此集。

△《郴州文志》·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心編。

心自號後隅子,龍江衛籍,天長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郴州同知。

據此書原序,蓋既輯《郴志》六卷,又與郴諸生袁大邦等集古今之文為郴而作者,勒成此集,以輔《郴志》。

其以命制、紀載、議論、詠歌四類分編,略仿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所載詠歌內以漢周憬《功勳碑銘》為安康邦作,亦不免沿訛也。

△《二溫詩集》·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太谷詩集》二卷,明溫新撰。

《中谷詩集》二卷,新弟秀撰。

新字伯明,洛陽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戶部主事。

秀字仲實,由舉人官至襄陽府同知。

秀游李夢陽之門,故詩多亢厲之音。

新詩刻意學杜,而僅得浮聲,蓋亦宗北地之學者也。

△《盛明百家詩》·三百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俞憲編。

憲字汝成,無錫人。

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湖廣按察使。

世傳李攀龍送俞臬使赴湖廣詩,有「江漢日高天子氣,樓台秋敞大王風。」

以為似陳友諒僭位柱聯者,即其人也。

是編所錄諸集,每人各冠以小序,略如殷《河岳英靈集》例。

然其學沿七子之餘波,未免好收摹仿古調、填綴膚詞之作。

又務以標榜聲氣為宗,不以鑒別篇章為事。

故略於明初,而詳於同時。

至以其子淵、沂之詩列為二家,殆有王福之癖矣。

△《越望亭詩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鶴編。

鶴有《海樵山人集》,已著錄。

越望亭在紹興府城臥龍山巔,前對秦望。

初名望海,後更此名。

或曰為越地之望,或曰可以望越,未之詳也。

嘉靖戊戌,紀興守湯紹恩重創斯亭,一時多為題詠。

同知孫令、推官周鳳岐因令鶴輯錄成編,前繪山川城郭圖。

詩則溯唐迄明,雖名以詩集,而賦亦綴焉。

紹恩號篤齋,安岳人。

嘉靖丙戌進士,其治越有惠政,事跡具《明史·循吏傳》。

△《名筆私抄》·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曾佩編。

佩字元山,臨川人。

嘉靖辛丑進士。

官至監察御史。

是編乃其按閩時搜羅各郡縣藝文,自宋迄明凡關於風土者,胥見采錄。

然編次無倫,如所載《羅江風物賦》與《烏石山賦》自為一類,乃一編於朱子書廖德明仁壽條約之前,一編於劉鉞新《建道學淵源祠記》之後。

李侗《初見羅從彥》書與楊時見《程明道書》亦自為一類,乃一編於《龍頭巖記》之前,一編於《新建四賢堂記》之後。

蓋佩為是書,第從各志乘中錯雜抄撮,於體例未暇詳考耳。

△《黎川文緒》·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王材編。

材字子難,江西新城人。

嘉靖辛丑進士,官至太常寺卿,掌國子監祭酒事。

黎灘鎮自宋紹興中析置,故稱黎川。

宋以來人文頗盛,具見虞集所作《新城學記》。

今惟李覯《於江》一集尚孤行無恙,其餘多不顯於世。

材搜輯遺佚,分為文三卷,詩一卷。

然終以李覯為主,他家特輔之而已。

△《二妙集》·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萬士和編。

士和有《履集》,已著錄。

初,唐順之選漢、魏至明之詩為《二妙集》,蓋取陳獻章論詩法與理俱妙之語以名其書。

士和受業於順之,因摘其中七言律詩、七言絕句二體,又益以順之七言律詩一卷,其為十二卷。

唐取杜甫、王維、劉長卿、韋應物、王建、張籍、呂七人。

宋取王安石、黃庭堅、邵子、朱子四人。

元取劉因一人。

明取莊泉、王守仁二人。

順之長於古文,至詩道則全然不解。

持論以談理為宗,尤不可與口舌爭。

士和序中亦稱集成而世無好者,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矣。

△《游峨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殷綺編。

綺始末未詳,其刊此書時,則署雅州知州事也。

嘉靖九年庚寅,四川巡按御史邱道隆偕官吏游峨嵋山,有詩唱和。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巡按御史謝瑜亦踵昌故事。

綺因合二人暨同游諸詩編為一集,大抵一時宦場酬應之詞,無可采錄。

△《唐詩選》·七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明李攀龍編,唐汝詢注,蔣一葵直解。

攀龍有《詩學事類》,汝詢有《編蓬集》,一葵有《堯山堂外紀》,皆已著錄。

攀龍所選歷代之詩,本名《詩刪》,此乃摘其所選唐詩。

汝詢亦自有《唐詩解》。

此乃割取其注,皆坊賈所為。

疑蔣一葵之直解亦托名矣,然至今盛行鄉塾間,亦可異也。

△《尺牘清裁》·六十卷、《補遺》·一卷(內府藏本)

明王世貞編。

世貞有《山堂別集》,已著錄。

是書蓋因楊慎原本而增修之。

慎所錄自左、史迄於六朝,共為八卷。

世貞益為二十八卷,復采唐代至明之作通為六十卷。

又旁搜稗史,得梁、隋以前佚作四十餘條,為補遺一卷。

然真贗錯雜,簡擇未為盡善也。

慎書本作赤牘,世貞改為尺字。

趙函《石墨鐫華》曰:「宋游師雄墓誌,書只尺作只赤,赤與尺通。

楊用修以尺牘為赤牘,本之禽經雉上有丈,上有赤。」

王元美又引《華山石闕雲》:「高二丈二赤。」

平等寺碑云:「高二丈八赤。」

而疑其隱僻,故改作尺牘。

據此志則宋已多用之,非僻也云云。

函好金石之文,故字體喜於從古。

然書契之作,將使百官治而萬民察。

原取其人人共喻,必用假借之古字,使學士大夫讀之而駭。

義雖有據,事實難行。

如歐陽書作歐羊,亦有漢碑可證,廬陵之族其肯從之改氏乎?況文之工拙,書之善否,亦不絕在字之古今。

平心而論,正不必是慎而非世貞矣。

△《蓬萊觀海亭集》·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潘滋編。

滋,婺源人,始末未詳。

觀海亭在登州蓬萊閣,為觀海市之地。

嘉靖庚戌,滋為登州府推官,承台檄輯古來詩賦碑記之文為一編。

凡作者一百十七人。

中如唐人《海上生明月賦》、《白照春海賦》、《望海上五色賦》、《大鵬賦》、《鯤化為鵬賦》、《北溟有魚賦》、《巨鰲冠靈山賦》、《釣鰲賦》諸篇,俱賦物之作,與蓬萊閣無涉。

乃一概闌入,殊為牽合。

△《三異人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贄編。

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

是書凡方孝孺詩文十卷;于謙奏疏四卷,文一卷,詩三卷;楊繼盛奏疏、詩文各一卷,附錄一卷。

贄各為之評。

贄狂悖自恣,而是集所評乃皆在情理中,與所作他書不類。

卷首題吳山俞允諧汝欽正,或允諧所為,托之於贄歟?三人皆自有集,皆自足千古,初不假贄之表章。

況以贄之得罪名教,流毒後學,而選錄三人之文,不足以為三人榮,反足以為三人辱矣。

△《文章正論》·十五卷、《緒論》·五卷(內府藏本)

明劉編。

,萊州人。

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大同巡撫。

是書錄歷代古文,自《左傳》訖於元季。

以足垂法戒者為正論,以詞勝而理未足者為緒論。

自序擬諸真德秀《文章正宗》、崔銑《文苑春秋》。

其持論未嘗不正。

然以李密《陳情表》列諸緒論,義頗未安。

又以宋人五經之序升諸左、國之前,亦涉標榜之習。

德秀姑無論,恐尚未能逮銑也。

△《文體明辨》·八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師曾撰。

師曾有《古文周易演義》,已著錄。

是編凡綱領一卷,詩文六十一卷,目錄六卷,附錄十四卷,附錄目錄二卷。

蓋取明初吳訥之《文章辨體》而損益之。

訥書內編僅分體五十四,外編僅分體五。

前代文格,約略已備,師曾欲以繁富勝之,乃廣正集之目為一百有一,廣附錄之目為二十有六。

首以古歌謠詞,皆漢以前作,真偽不辨。

而以李賀一詩參其間,豈東京而後,只此一詩追古耶?次四言詩,以分章者為正體,以不分章者為變體。

次楚辭,分古賦之祖、文賦之祖、摹擬楚辭三例。

次賦,分古賦、俳賦、文賦、律賦四例,又有正體而間出於俳,變體流於文賦之漸二變例。

次樂府,全竊郭茂倩書而稍益以《宋史·樂志》,其不選者亦附存其目。

次詩,取《文選》門類稍增之,所錄止於晚唐,宋以後無一字。

次詔誥諸文,皆分古體、俗體二例。

次為書表諸表,則古體之外添唐體、細明體。

碑則正體、變體之外又增一別體。

甚至墓誌以銘之字數分體。

其餘亦莫不忽分忽合,忽彼忽此。

或標類於題前,或標類於題下,千條萬緒,無復體例可求。

所謂治絲而棼者歟?

△《六李集》·三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內鄉李氏二世六人之詩也。

凡李宗《木杏山集》八卷,李{袞}《太史集》六卷,李蔭《比部集》九卷,李鵠《侍御集》四卷,李《雁白羽集》二卷,李《鴻秋羽集》五卷。

中惟李{袞}最知名。

其詩源出何景明,故諸李之詩,太抵安雅有法度,而頗乏深警之思,則才分之不逮也。

△《泰山玉》·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袁倉撰。

倉字玉田,懷遠人。

官泰安州知州。

是編采泰山碑銘詩文匯為一帙,皆嘉靖乙卯以後之作。

△《三台文獻錄》·二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李時漸編。

時漸字伯鴻,號磐石,壽光人。

嘉靖丙辰進士,官至陝西按察司副使。

是編乃其守台州時與郡人王允東、陳公綸、黃承忠等採訪台州一郡往哲遺文,分類選錄。

自唐迄明嘉靖,凡二百九十六人。

得文十六卷,賦詩七卷。

卷首所列姓氏,有正編、有續編,而集中則合為一。

不知前何以分,後又何以合也。

△《詞海遺珠》·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勞堪編。

堪字道亭,江西德化人。

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副都御史。

此書雜采金石文字以及詩詞雜文,不分體制,亦不敘時代。

又多刪節原文,丁割裂。

其中紕繆,不可殫數。

如王羲之《月儀帖》乃索靖之語;劉禹錫「春江一曲柳千條」詩以為本集不載,乃元稹之詩,刪八句為四句;又載裴度《題岳廟石闕》詩,乃司空圖作,載在本集;又《古黃姑歌》二句,乃梁武帝《東飛伯勞歌》;又《青史子》一篇,不知為賈誼《新書》所載;晉無名氏《三言詩》,不知為傅玄作;漢《鑒銘煉形神冶》一篇,不知為《太平廣記》所載,唐人作。

他如《左傳·衛靈公石槨銘》,聲伯《夢涉洹水歌》,《禮記·伊耆氏蠟詞》,皆載於經。

蕭子顯《齊書·郡國志贊》,亦見正史。

皆曰遺珠,尤疏舛矣。

△《名公翰藻》·五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凌迪知編。

迪知有《左國腴詞》,已著錄。

此集錄有明一代書牘,意取博收,而冗雜特甚。

△《宋文鈔》·(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查志隆編。

志隆有《山東鹽法志》,已著錄。

是書僅從《宋文鑒》諸書摘錄成編,未能賅備。

別裁亦未能精審。

△《徽郡詩》·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陳有守、汪淮、李敏同編。

有守字達甫,淮字禹,敏字功甫,皆休寧人。

是編創始嘉靖丁巳,成於己未,共得作者一百四十六人,計詩七百五十四首。

皆斷自明初,而有守等三人之詩亦附於末。

△《昆山雜詠》·二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俞允文編。

允文有《俞仲蔚集》,已著錄。

宋嘉定中,龔昱嘗輯《昆山雜詠》三卷,續集一卷。

開禧中,知嘉定縣事徐挺之曾刊之縣齋。

至明王綸,又集近代詩歌百篇,附益其後,已非舊本。

允文復溯晉、唐以來得數百篇,增為二十八卷。

仍因舊名而別分十六類。

然三人所選,混而為一,非惟龔本之初集、續集不可復考。

即孰為龔選,孰為王選,孰為允文所增,亦未可復辨。

二家之書遂亡。

體例殊為未善也。

△《荊溪唱和詩》·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俞允文編。

是編為嘉靖辛酉顧從義、姚昭、董宜陽、馮遷、朱察卿、姚遇、姚遂、沈明臣八人同游荊溪所作,允文為合而刊之。

從義字汝和,上海人。

昭字知晦,宜陽字子元,遷字子喬,察卿字邦憲,遂字以良,遇字以奇,皆從義之裡人。

明臣有《通州志》,已著錄。

△《衡門集》·十五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鄭履淳編,其子心材續成之。

履淳有《鄭端簡年譜》,心材有《鄭京兆集》,均已著錄。

是編乃履淳以其父刑部尚書曉所喜讀古人詩文近於閒曠達者,匯次成集,分體排纂。

凡詩十一卷,文僅四卷,亦摘錄史傳為多。

每篇之首皆不題作者姓名,殊無體例。

始刊於隆慶己巳,尚多闕略。

至萬曆乙酉,心材始補輯為此本。

其曰《衡門集》者,言其非台閣之書,不為世俗所好也。

△《西湖八社詩帖》·(無卷數,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嘉靖壬戌,閩人祝時泰游於杭州,與其友結詩社西湖上,凡會吟者八:曰紫陽社、曰湖心社、曰玉岑社、曰飛來社、曰月巖社、曰南屏社、曰紫社、曰洞霄社。

時泰與光州知州仁和高應冕、承天府知府錢塘方九敘、江西副使錢塘童漢臣、諸生徽州王寅、仁和劉子伯、布衣仁和沈仕等分主之,以所作唱和詩集為此編。

分春社、秋社二目,明之季年,講學者聚徒,朋黨分而門戶立;吟詩者結社,聲氣盛而文章衰。

當其中葉,兆已先見矣。

△《文章指南》·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明歸有光編。

有光有《易經淵旨》,已著錄。

是書前有舊序,稱原無書名,有光登第後授其同年南海知縣詹仰庇,仰庇以授其友黃鳴岐,鳴岐校而刻之,為題此名。

然此實鈔本,非其原刻。

凡分六十六則,由《左傳》以下迄於明,錄文百十八篇。

每則每篇皆有評說,而以總論看文字法冠於卷端。

間雜以駢體。

如《北山移文》、《歸去來兮辭》之類。

蓋鄉塾教授之本,殊不類有光之所為。

考舊本《震川集》末有其族孫泓跋語,稱有光選韓柳文有刻本,為俗人攙改,非復原書。

又王懋《白田雜著》有跋《歸震川史記》一篇,稱所見武陵胡氏、桐城張氏諸本迥乎不同。

且稱有光文集為其後人刪改,至見夢於坊人翁某。

況此點次本子獨存其家,豈無所增損改易云云。

是有光手定之書,尚且全非其舊。

則此晚出選本不足為信,更不待深詰矣。

△《桃花源集》·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馮子京撰。

子京字南台,錢塘人。

嘉靖乙丑進士,官至湖廣按察使。

桃花源在湖南常德府桃源縣,即陶潛所記者也。

宋淳熙間,趙彥、張櫟曾修《桃花源集》一卷,見晁公武《讀書志》。

隆慶中,子京取舊集補其闕逸,更為銓次,又增以元人、明人之作。

△《少林古今錄》·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劉思溫撰。

思溫,渾源人。

嘉靖中官登封縣知縣。

少林寺在嵩山之麓,相傳為達摩面壁之所。

是編上卷為詩,下卷為記。

所錄下迄於明,上及唐代而止。

顧炎武《日知錄》曰,少林寺有唐太宗為秦王時賜寺僧教。

其詞曰:「王世充叨竊非據,敢違天常。

法師等並能深悟機變,早識妙因,擒彼凶孽,廓茲淨土。

聞以欣尚,不可思議。

今東都危急,旦夕殄除,並宜勉終茂功,以垂令范」云云。

此錄佚而不載,則掛漏者多矣。

△《青溪詩集》·七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徐楚編,李高續輯。

楚號青溪,淳安人。

官至四川布政司參政。

高字抑中,南人,官至嚴州府通判,青溪在浙之淳安縣,即所謂新安江也。

楚生於其地,因采前人題詠,編為一集,成於嘉靖丙寅。

後高官於其地,又增廣之。

成於崇禎乙亥。

△《廣中五先生詩選》·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陳暹編。

暹爵裡未詳。

五先生者,孫、王佐、黃哲、李德、趙介也。

五人之中,孫、王、黃、李皆仕宦,趙則隱居不出,所謂《臨清集》者,亦不傳。

嘉靖丁巳,無錫談愷刻五先生詩,僅得孫、王、黃、李四家,以汪廣洋嘗為廣東行省參政,因合而刻之,以足五人之數。

朱彝尊《詩話》云:「伯貞集雖不傳,然名在五先生之列。

刊詩者去伯貞而冠汪忠勤於卷首,可為失笑。」

即指談刻也。

此本乃嘉靖乙丑陳暹重訂,謂得舊本《趙臨清集》,命工刻之,以補五先生之闕。

而以汪右丞詩別自為集,於是五先生之詩始復其舊。

五人集前各有小傳,爵裡行事略具。

惟《孫傳》云:「洪武二十二年,以事謫戍遼東。

時梅思祖節鎮三韓,迎置家塾。

是年竟以黨禍見殺。」

考《明史·文苑傳》,坐累戍遼東。

已大治藍玉黨,嘗為玉題畫,遂論死。

而梅思祖本傳,十五年與平章潘元明同守南,是年卒,安得有二十二年鎮遼東之事?暹蓋據黃佐《廣州人物傳》所載,未及詳考耳。

△《清江二家詩》·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熊逵編。

逵,清江人。

是編選錄孫偉、敖英二人之詩。

偉字朝望,號鷺沙,弘治壬辰進士,官至鶴慶府知府。

其詩曰《鷺沙集》。

英有《慎言集訓》,已著錄。

其詩曰《心遠稿》。

二人皆與逵同鄉里,逵因刪錄其集,各為二卷,並為之評點。

然去取不甚允愜,且往往濫載壽詩。

殆以桑梓之故,因詩以存其人。

又書成於嘉靖丁巳。

是時嚴嵩已敗矣,而偉集開卷即錄《送嵩北上詩》六首,亦可以不必也。

△《彤管新編》·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之象編。

之像有《太史史例》,已著錄。

是編以世所傳《彤管集》篇帙未備,更為輯補。

自周迄元凡詩歌、銘頌、辭賦、贊誄六百五十四首,璇璣圖一篇,序誡、書記、奏疏、表三十三首。

采掇頗富,而訛舛亦復不少。

△《唐雅》·二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張之象編。

是集取唐君臣唱酬之作二千餘篇,分部五十有三,以類編次,自武德訖於開元。

以天寶而後,風格漸卑,故不與焉。

其論似高而無當。

蓋是時七子之派方熾,故遵其詩必盛唐之說也。

且賦雖古詩之流,而自漢以來,體裁久別,雜入《喜雨諸賦》,亦為例不純。

△《唐詩類苑》·二百卷(內府藏本)

明張之象編。

初,宋趙孟堅有《分類唐詩》,佚闕不完,世無刊本。

之象因復有此作,凡分三十六部,以類隸詩。

意取博收,不復簡擇,故不免失之冗濫。

蓋類書流也。

然《文選》及《文苑英華》本有分類之例,故與所作《古詩類苑》仍併入總集。

是集未刊之先,其稿為浙江卓明卿所得,割取初、盛唐詩刊之,遂掩為己有。

華亭王徹重為辨正定,乃復之象之舊。

故世有二本,然今皆知為之象書也。

△《古詩類苑》·一百二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張之象編。

是編前有黃體仁序,稱之象此書與《唐詩類苑》均家貧不能刊,以授其同裡俞顯卿。

顯卿亦未刊而卒。

萬曆庚子,吳門曹氏始為刊其唐詩。

至壬寅,顯卿之弟顯謨乃與之象婿王、陳甲校刊之。

是其刻在唐詩後。

其凡例有云:「是編首自上古,下迄陳、隋,一枝片玉,搜括無遺,有唐一代之作,別有《類苑》,茲不重錄。」

是其編纂亦在唐詩後也。

其書以馮惟訥《詩紀》為稿本,較唐詩易於為力。

漢以後箴銘頌讚馮本不錄,之象增之。

然文章各有體裁,著述各有斷限。

馮本所收《封禪文》之類,馮舒作《詩紀》匡謬已深駁之。

正宜盡從刊削,而復捃摭續貂,殊不免傷於嗜博。

又割裂分隸,門目冗瑣。

如全書既以古詩為名,而第七十七卷人部又立古詩一門,是何體例乎?其凡例至稱道家歌詩出《列仙傳》、《真誥》等書云云,真誥歌詩誠不一而足,《列仙傳》七十二人未有一人載詩也。

足見其隨意剽掇,不盡考古書矣。

△《吳越錢氏傳芳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錢筠、錢{飾}同編。

筠字飛卿,{飾}字章卿,紹興人。

是集錄錢氏一家之詩,自吳越武肅王Α至明諸生淮,凡六十二人,一百三十一首。

初,吳越文穆王元有《錦樓集》,忠懿王ㄈ有《政本集》,ㄈ子惟演因采Α及元、宏佐、宗、ㄈ五王之詩合為一編,名曰《傳芳集》。

後族子仙芝復益以群從所作,纂為五卷,目曰後集,宋綬為之序。

明嘉靖中,筠等又為搜輯增益,鋟之於木,仍以宋綬序冠於前。

然序稱惟演所得五王格律長言共四十五首,而此編所載僅九首,又捲數亦與後集不合。

蓋散佚之餘,重為裒輯,雖尚沿其名,已非原本之舊矣。

△《百花鼓吹》·五卷、《梅花鼓吹》·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化醇撰。

化醇字和甫,別號應峰,無錫人。

嘉靖中國子監生。

《百花鼓吹》皆雜采唐人詠花之詩,凡三十八種。

《梅花鼓吹》則惟采宋、元及明人之詩,以唐人詠梅之作已載入《百花鼓吹》故也。

其書采摭頗博,而傳寫不免訛誤。

如陸凱《寄梅》一詩,訛凱為開,又溷入唐人詩中,列柳宗元後。

殊未詳校也。

△《經世宏辭》·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一貫編。

一貫有《易學》,已著錄。

一貫曾以吏部侍郎加太子賓客假歸,復特起教習庶吉士,因檢列朝館課諸作自詔疏以迄詩賦,分類選錄,名曰「增定館課」。

就正於大學士王錫爵,遂以經世宏辭題其端,且為序而刊行之。

其中搜采極富,而所收多課試之作,不足以盡一代之文獻。

王守仁、李夢陽、楊繼盛等皆未官翰林,而並錄其章疏數十篇,亦為自亂其例也。

△《吳越游稿》·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明臣、沈一貫、余寅唱和之詩也。

明臣有《通州志》,寅有同姓名錄,皆已著錄。

是編乃嘉靖丙寅三人結伴於錢塘,北遊至揚州,積途中題詠得詩五十首,因合刻之。

考一貫登隆慶戊辰進士,寅登萬曆庚辰進士,時皆未第,故與明臣同游也。

後有揚州卞蓑跋,一貫亦有卞長卿《園燕集》詩一首。

長卿殆即蓑字歟?

△《靈洞山房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趙志皋編。

志皋有《內閣奏疏稿》,已著錄。

靈洞山在蘭溪東南十五里,為金華山分支。

有棲真寺,久廢。

萬曆初,志皋自嶺南謫所歸,買得其地,建秘書樓、三山齋、六虛堂諸勝,又標為十二景。

一時賓客競相題詠。

既志皋起為南京吏部侍郎,乃裒而刻之。

△《滑耀編》(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賈三近編。

三近字德修,嶧縣人。

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皆采錄寓言,如送窮、乞巧、責龜、冊虎之類,悉為收載。

其曰滑耀者,取莊子「滑疑之耀,聖人所圖」語也。

前有寧鳩子序,寧鳩子即三近之寓名。

各篇之後,間附評語。

其《送窮文》篇末謂「窮鬼本出有窮氏,嘗從孔子游陳、蔡間,既而歸魯,捨於顏回、原憲家」云云。

以聖賢供筆墨之遊戲,亦佻薄甚矣。

△《唐詩紀》·一百七十卷(內府藏本)

明吳編。

,漳浦人。

隆慶辛未進士。

嘗校刊馮惟訥《古詩紀》,因准其例輯此書。

甫成初唐、盛唐詩,即先刊行。

故止一百七十卷,非完書也。

其始事者為黃清甫,同時纂輯者為陸弼、謝陛、俞體初、俞策諸人,具見於序例。

而卷首題滁陽方一元彙編,未喻其故。

大抵雜出眾手,非一家之書矣。

△《岳陽紀勝彙編》·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梅淳撰。

淳,當塗人。

隆慶辛未進士。

初,元釋天鏡嘗輯錄岳陽樓石刻諸詩,其本久佚。

嘉靖中,有取岳陽題詠與洞庭分為二集者,蕪雜無次。

淳因合洞庭君山、岳陽諸作,都為一編,共十五部。

又雜著一部,即外紀之類。

亦冗碎不足采錄也。

△《詩女史》·十四卷、《拾遺》·二卷(內府藏本)

明田藝蘅編。

藝蘅有《大明同文集》,已著錄。

是書采錄閨閣之詩,上起古初,下迄明代。

拾遺二卷,則皆宋以前人也。

采摭頗富,而考證太疏。

如《皇娥歌》出《拾遺記》,本王嘉偽托,乃不能辨別,復妄增嫘祖字。

蘇伯玉妻本晉人,故《玉台新詠》列傅元之後。

乃承《詩紀》之誤,以為漢詩。

王宋詩本魏文帝擬作,詳載《藝文類聚》。

而承《玉台新詠》誤本,竟署宋名。

《吳興妖神贈謝覽》詩,見《太平御覽》。

亦承《詩紀》之誤,作《吳興伎童》。

甚至拾遺之首冠以南齊蘇小小詞,其詞乃《減字木蘭花》,尤為可異。

藝蘅未必至此,毋乃書肆所托名耶?

△《梅塢貽瓊》·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周履靖編,姚士刪定。

履靖所輯《夷門廣牘》,士所輯《陸氏易解》,均已著錄。

履靖在隆、萬間號為隱士,而聲氣頗廣,凡有著作,必請勝流為之題詠序跋。

積久漸多,因集為此帙,並往來書牘附之。

凡十一體、一百六十餘篇。

蓋明季山人例以標榜相尚也。

△《國雅》·二十卷、《續國雅》·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顧起綸編。

起綸有《句漏集》,已著錄。

是編選明諸家之詩,上起洪武,下迄隆慶。

首列品目一卷。

仿鍾嶸《詩品》、殷《河岳英靈集》、高仲武《中興間氣集》例。

但《詩品》不載詩,此則載詩。

《英靈》、《間氣》二集分列諸家姓名下,此則總冠卷首耳。

所錄詩篇,采摭頗富。

然起綸當嘉、隆之際,太倉、歷下聲價方高,故惟奉《藝苑卮言》為圭臬。

持論似乎精詣,而錄詩多雜庸音。

又聲氣交通,轉相標榜。

其入品者洪武至正德僅七十九人,嘉、隆兩朝乃至五十二人,而附見名姓者尚不在其數。

大抵與起綸攀援唱和,有瓜葛者居多。

卷末附書牘二十篇,皆答徵詩謝入選者,其大略可睹矣。

△《市隱園詩文》·(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姚制及其子之裔所編。

制,江寧人。

李維楨作其《海月樓集》序,稱為金陵典客,蓋以質庫為業者也。

有別墅在秦淮之東,曰「市隱園」。

頗有林麓之勝,標為十有八景,招邀一時知名之士為之記序題詠。

隨得隨刊,故不分卷帙。

但以初紀、二紀別之。

案劉元卿《應諧錄》,載上元姚三老貲甲閭右,嘗買別墅,其中有池亭假山,皆太湖怪石。

有狂客王大癡,詢知姚謀之久,其主以無可奈何而賤售。

因諷以當效刻石平泉,垂戒子孫,異時無可奈何,不宜賤售。

其裡貫與制相同,未知即謂此園否。

果即此園,則此集亦不足尚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