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劉悛傳:後來做桂一陽一王的征北中兵參軍,與齊武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劉悛傳

南史白話文

劉悛傳

劉悛,字士一操一,曾跟隨父親到廣陵征討竟陵王劉誕,因軍功任命為駙馬都尉。

後來做桂一陽一王的征北中兵參軍,與齊武帝一同在殿內值勤,並受宋明帝親切對待,由此與齊武帝十分友好。

劉悛本名劉忱,宋明帝多忌諱,把「劉忱」反念為「臨仇」,便改名為劉悛。

齊武帝曾經到劉悛家中去,白天睡了一覺醒來,劉悛親自捧著金澡罐盛上四升水給他澆水洗手,就此和武帝有了交情,前後所受到的好處是與這事密切相關的。

後來調任安遠護軍、武陵內史。

郡城南面的古代江堤廢毀已久,劉悛修復還沒有完工,而江水忽然到來,百姓們丟下工作紛紛逃走。

劉悛親自率領施工並嚴厲督促,於是才修建起來。

漢壽人邵榮興一家六代同灶吃飯,一齊生活,劉悛標幟了他的家門以作表彰。

劉悛一精一明強幹,有世俗情調,和一般群眾關係很好。

蠻王田僮住在山中,年齡已經一百多歲,南譙王劉義宣為荊州刺史,田僮出來拜見,到現在又出來拜見劉悛。

明帝逝世,劉悛上表請求前往奔喪。

下詔讓他帶職返回都城,官吏民眾前來送行的有幾千、幾萬人。

劉悛和人們一一握手,流下了眼淚,百姓非常感動,贈送十分豐厚。

桂一陽一之難以後,加封寧朔將軍,協助鎮守石頭城。

他的父親劉面力在大航戰死,劉悛當時正遇上疾病,由別人扶著趴在路邊,大聲哭叫著尋找父親的一屍一體。

父親的一屍一體頭頂後面受傷缺少一塊,劉悛割下自己的頭髮補上。

他守喪呆在墳墓的旁邊,冬天不穿棉衣。

齊高帝替代劉面力做領軍,他一向與劉面力友好,寫信勸說劉悛好好節哀自勉。

建平王劉景素反叛,高帝總統各路軍馬。

劉悛剛剛免除了服喪,高帝召劉悛和他的弟弟劉..入省台,打算讓他們率領部分軍隊。

等見到後,都是又疲憊又瘦弱,已經走形,這才打消了念頭。

霸業剛建立的時候,劉悛首先表達了自己效忠的誠心,沈攸之的事情發生後,加封他為輔國將軍。

後來擔任廣州刺史,繼承爵位為鄱一陽一縣侯。

武帝從尋一陽一回來,遇到了劉悛,歡樂設宴敘說舊情,停了十幾天才結束。

讓文惠太子和竟陵王劉子良牽衣提鞋,以顯示對父親的朋友的恭敬。

齊國接受禪讓,他的封國被廢除,平西記室參軍夏侯恭叔上書,認為柳元景是中興功臣,劉面力是為皇帝的事情獻身,應該保存封爵。

詔書指示說這些都是和時運一起興衰,不能再加考慮。

起初,蒼梧王被廢除,齊高帝在中華門集會議事,見到劉悛,便對他說:「你昨天值班嗎?」

劉悛說:「我昨天正在值班,而有一個急事到外面去了。」

到了現在,皇上又對劉悛說:「和功名有關的事,人們總是忘不了,卿過去在中華門回答我的提問,為什麼企圖迴避世上的事情?」

劉悛說:「臣世代承領宋朝的恩情,家門蒙受齊朝的厚一愛一,超於平常的功勳,不是臣所能做到的,哪敢不以實際情況回答?」

後來改任太子中庶子,兼任越騎校尉。

當時武帝在東宮,常常到劉悛的官署中去,一直閒談到傍晚,曾賜給他屏風和帳子。

武帝即位,改為兼任前軍將軍。

後來任命他為司州刺史。

劉悛的父親劉面力討伐殷平,平定壽一陽一,沒有任何侵犯和禍害,老百姓很稱讚他們的德行,為他們立碑紀念。

劉悛步行從壽一陽一赴任,路過劉面力的石碑,跪拜致敬,流淚哭泣。

他在州內設立了學校,曾經得到古代的禮器銅甑、豳山銅樽、銅豆、鍾各二口,獻了上去。

後又改任長兼侍中。

車駕多次到劉悛的住宅中去。

他的住宅中大修假山和水池,建造用甕口做的窗戶。

武帝戴著鹿皮帽,披著劉悛的虎皮被,在窗內宴飲作樂。

他把帽子賜給劉悛,直到夜裡才回去。

後來跟著皇上登上蔣山,皇上多次感歎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回頭對劉悛說:「這是比喻您的。

世上的人說富貴後好改變平素的感情,我雖然擁有四海,今天和卿要盡平民的快樂。」

劉悛起身拜謝。

逐漸地陞遷為始興王前軍長史、平蠻校尉、蜀郡太守,負責益州府州事。

起初,高帝輔佐政事,打算鑄造錢幣,因為處在兩朝禪讓的時間,沒有來得及施行。

建元四年(482),奉朝請孔覬上呈奏表《鑄錢均貨議》,言辭引證十分廣博,其中大略意思是:

「食物與財物互相連通,道理和形勢自然如此。

李悝說:『買糧太貴就要損傷眾人,太賤就要損傷農民。

眾人受到損傷就會分離潰散,農民受到損傷就會國家貧窮。

太賤與太貴,在要造成損傷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三吳是國家的關鍵,幾年來不斷遭受水災,而買糧不貴,這是因為天下錢幣少,而不是因為穀物豐收才變賤的,這一點不可不分辨清楚。

鑄錢的弊端,在於輕重屢次變化。

重錢的憂慮是難用,而難用屬於較小的缺陷;輕錢的弊端是盜鑄,而盜鑄則是很深的禍患。

人們盜鑄,嚴峻的法律也不能禁止,其原因是由於上面的當權者吝惜銅、圖省堡。

吝惜銅、圖省堡,是由於認為錢是無用的東西,只是用以進行交易,務必要讓它輕而且數量多,使它省堡而容易製成,沒有詳細考慮它造成的禍患。

「自從漢朝鑄造五銖錢到宋文帝,經歷了五百多年,制度在各個時代都有所廢除和新興,而五銖錢卻沒有改變,這說明了它的輕重值得取法,找到了貨幣的合適份量。

我以為應該設置錢府,各地長官貢獻金屬,大力興辦熔鑄。

錢重五銖,完全依照漢代的辦法。

如果是官家鑄造的其他錢幣已經發行到民間,應該嚴格控制,停止使用,輕小破缺沒有周圍輪廓的,一律不准流通。

官錢細小的,折合重量,銷毀重鑄為較大的。

要有利於貧困善良的人們,而堵塞一奸一邪取巧的門路。

錢幣統一了,遠近都一樣,老百姓可以樂業,市場交易沒有爭執,衣食就會豐富繁榮起來。」

當時的輿論大多認為錢幣份量太輕數量減少,應該更加廣泛地鑄造,加重它們的份量,以防止有人搗鬼。

高帝讓各州郡大量購買銅和炭,正遇上他逝世,事情便停了下來。

永明八年(489),劉悛對武帝說:「南廣郡地區蒙山下面有一座城名叫蒙城,大約有二頃地,有冶煉爐四處,高一丈,寬一丈五尺。

從蒙城渡水向南走一百來步,在平地上掘土深二尺,就可以得到銅。

又有古代掘銅的坑深二丈,而且居住的地方還留存著。

鄧通是南安人,漢文帝曾經准許鄧通在嚴道縣銅山鑄錢。

現在蒙山就在青衣水南面很近的地方,青衣水左側都是在古代秦國嚴道縣的地面。

青衣縣,文帝改名為漢嘉。

而且蒙山離南安二百里路,這裡必定是鄧通鑄錢的地方。

最近叫了一個蒙山的獠人出來,他說『很值得經營』。

這個主張如果可以成立,利潤是無窮的。

同時獻上了蒙山的銅一片,還有銅石一片,平州的鑄鐵刀一口。」

皇上採納了他的建議。

派遣使者進入蜀地鑄錢,得到了一千多萬,因為費工太多才停止了。

劉悛仍然代替始興王蕭鑒做益州刺史、監益寧二州諸軍事。

劉悛既能借助於過去的恩一寵一,尤其善於迎一合權貴,對於賓客和女子的閨房,供一應的費用奢侈廣大。

罷免了廣、司二州的職務,他把所有的資財都貢獻了出來,家裡沒有一點留存。

在蜀地曾經做了一個金浴盆,其餘的金銀財物和這相當。

罷官後以本來的官號返回京城,打算貢獻出來,而武帝逝世了。

鬱林王新登皇位,劉悛的奉獻減少。

鬱林王知道了,暗示有關部門拘捕了劉悛交給廷尉,將要把他殺死。

明帝進言解救他,受到寬大,改為禁錮終身。

雖然遭到廢黜,而賓客卻每天都來看望他。

海陵王即位,以平民的身份被任命為兼左戶尚書,不久任命為正職。

明帝登基,加封他兼任驍騎將軍,恢復原來的官職駙馬都尉。

劉悛歷朝都受到良好的待遇,高帝為鄱一陽一王蕭鏘納劉悛的妹妹為妃子,從此和皇室聯姻。

王敬則反叛,劉悛出京守衛琅笽城,轉任五兵尚書。

劉悛兄弟因為他們的父親死在朱雀航,所以終身不再走這條路。

明帝逝世,東昏侯即位,改任他為散騎常侍,兼任驍騎將軍,尚書職務依舊。

護送皇帝的靈柩,路經朱雀航,十分感傷悲痛,到了曲阿死去。

追贈為太常,常侍、都尉的職務仍然如同過去。

追加謚號叫敬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