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馬仙鴘傳:父親馬伯鸞,是宋朝的冠軍司馬。馬仙鴘少年時期以果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馬仙鴘傳

南史白話文

馬仙鴘傳

馬仙鴘字靈馥,扶風縣人。

父親馬伯鸞,是宋朝的冠軍司馬。

馬仙鴘少年時期以果敢聞名,父親去世,他哀傷瘦損超過禮儀,自己背土成墳,親手種上松柏。

在齊朝做官位至豫州刺史。

梁武帝起兵,讓他的舊友姚仲賓去勸說他歸降,馬仙鴘先為他設了酒宴,然後就在軍門把他斬首以殉其職。

武帝又派他的族叔馬懷遠去勸說他,馬仙鴘說:「大義滅親。」

又下令把他斬首。

馬懷遠大聲哭喊,軍中眾人為他請求才得以赦免。

武帝到了新林,馬仙鴘還在江西每天抄錄水路運糧情況。

建康城被平定,馬仙鴘舉行哀悼對眾人說:「我受別人的信任委託,道義不容投降,現在眾寡不敵,其形勢必然被屠一殺滅絕。

各位雖然沒有二心,可是對父母老人怎麼辦呢?我為忠臣,君為孝子,各盡其道,不是也可以的嗎?」

於是把城內的兵士全部遣送出城去投降,餘下壯士數十人,閉門獨自守衛。

很快敵兵就進來了,把他們包圍了幾十層。

馬仙鴘讓士兵都把弓拉滿,敵兵不敢接近。

天晚的時候才把弓扔在地上說:「諸君只管來抓,我義不投降。」

於是便用囚車把他送往建康,到了石頭城而從車中放出來。

武帝讓等袁昂到了一起進城,說:「讓天下人見見這兩位義士。」

武帝慰勞他說:「射中衣勾、斬斷袖口的舊怨,古人就不忌諱,卿不要因為殺死使者、抗拒天命的事而記著舊怨,不肯和解。」

他感謝道:「小人像失去主人的犬,後來的主人飼養,便又為所用。」

武帝笑著加以稱讚。

不久他母親去世,武帝知道他很貧窮,贈送了很多東西。

馬仙鴘大哭著對弟弟馬仲艾說:「承蒙再生的大恩,還沒有報答,現在又受到了特殊的恩惠,應當和你以忠心和全力好好效勞。」

天監四年(505),出師侵伐魏國。

馬仙鴘每次作戰,總是勇冠三軍,和諸將議論,口中不曾談起自己的功勞。

別人問是什麼緣故,他說:「大丈夫為時代所知曉,應當進不求名,退不逃罪,這就是平生的志願,有什麼功可論呢?」

他做南義一陽一太守,屢次打敗山蠻,本郡境內秩序清平。

因功封為含..縣伯。

升任司州刺史,晉陞封號為貞威將軍。

魏國的豫州人白早生派人送上懸瓠這個地方來投降。

武帝派馬仙鴘前往接收,又派直閣將軍武會超、馬廣率軍援助。

馬仙鴘進駐楚王城,派副將齊苟兒幫助守衛懸瓠。

魏國的中山王元英攻懸磚瓠,捉住了齊苟兒,又進軍擒了馬廣送往洛一陽一,馬仙鴘無力救他。

武會超等人也相繼退散,魏軍進佔了三關,馬仙鴘因此而被徵調回去擔任雲騎將軍。

天監十年,朐山人殺死了琅笽太守劉晰,帶著縣城投降了魏國,詔令授予馬仙鴘節杖前往討伐。

魏國的徐州刺史盧昶率領軍隊十幾萬開往那裡,馬仙鴘多次作戰把他打敗趕走。

受封晉陞爵位為侯,調為豫州刺史,加任都督。

馬仙鴘自從當了將軍和做了州郡長官,能和士卒同勞共逸,身上穿的不過是布帛衣服,所住的地方沒有帷幕屏障,行動飲食和最下等的雜役相同。

他在邊境上,常常單身潛入敵境,偵察掌握壁壘村落的險要處所,攻擊戰鬥多能打勝,士卒也甘心為他所用,武帝對他十分喜一愛一和依賴。

他死在豫州,追贈為左衛將軍,謚號為剛。

起初,仙鴘幼名叫仙婢,長大後認為婢的名字不典雅,便以玉字旁代替了女字旁。

他的兒子馬巖夫承襲了爵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