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侯:父親弘遠,幾世都是西蜀的豪強。西蜀的賊徒張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侯

南史白話文

瑱,字伯玉,是巴西充國人。

父親弘遠,幾世都是西蜀的豪強。

西蜀的賊徒張文萼佔據白崖山,有部眾萬人,梁益州刺史鄱一陽一王蕭范命令弘遠征討,弘遠戰死於戰場。

瑱堅決要求替父親報仇,每次作戰都當先鋒,終於斬了文萼,從此遠近知名。

他便侍奉蕭范,蕭范委任他為將帥。

山中的夷族、獠族不肯歸附的,都派瑱征討。

他因多次立功而被任命為輕車府中兵參軍、晉康太守。

蕭范任雍州刺史時,瑱被任命為馮翊太守。

蕭范改為鎮守合肥時,瑱又跟隨他。

景包圍台城後,蕭范便派瑱輔佐他的世子蕭嗣入京都救援。

當台城陷沒後,瑱和蕭嗣一起退回合肥,並隨著蕭范轉去鎮守盆城。

不久,蕭范和蕭嗣都死去,瑱就率領了他的部眾,去依靠豫章太守莊鐵。

莊鐵對瑱有疑心,瑱驚恐不安,假裝請莊鐵商量事情,用刀殺了他,佔了豫章。

後來瑱投降了景的部將於慶。

於慶把瑱送到景那裡,景因為瑱和自己同姓,就認為同宗族人,對待他很好。

景將瑱的妻子和弟弟留下當人質,派瑱跟隨於慶去討平蠡南各郡。

當景在巴陵失敗時,景的將領宋子仙、任約等都被西軍俘虜,瑱便殺了景的同一黨一以接應義軍,景也殺了瑱的妻子和弟弟。

梁元帝任命瑱為南兗州刺史、郫縣。

並隨都督王僧辯討伐景,每次都充當先鋒。

收復了台城以後,景逃往吳郡,王僧辯派瑱追趕景,在吳松江將他打得大敗。

因功瑱被任命為南豫州刺史,鎮守姑孰。

當齊國派郭元建從濡須出兵時,王僧辯派瑱去抵禦,大敗郭元建。

魏進攻荊州時,王僧辯派瑱為前軍前去救援,但還未到達而魏已攻克荊州。

瑱鎮守九江,並護衛晉安王回京都。

晉安王承製,任命瑱為侍中、江州刺史,加都督,改封為康樂縣公。

當司徒陸法和佔據郢州,領齊兵來侵犯時,又派瑱西征,還未到達而陸法和已經到齊國了。

齊派慕容恃德鎮守夏首,瑱進攻他,慕容恃德糧盡而請和,瑱回來鎮守豫章。

王僧辯派他的弟弟王僧音和瑱共同討伐蕭勃,當陳武帝殺了王僧辯後,王僧音一陰一謀殺死瑱以奪取他的部隊。

瑱知道了,抓了王僧音的全部一黨一徒,王僧音逃到齊國。

當時瑱佔據中游地區,實力強盛,又因他原先侍奉王僧辯,所以雖然對朝廷仍以臣子禮節自稱,卻不肯進朝去。

以前,余孝頃當豫章太守,當瑱鎮守豫章時,余孝頃便在新吳縣另外設立了防城的柵欄,和瑱對抗。

瑱將軍人的妻子留在豫章,讓他的堂弟大淵在豫章處理留下的事務,帶領全部人馬攻打余孝頃,從夏天打到冬天還不能攻下。

大淵和他的部下方兒不和,方兒進攻大淵,收了瑱軍府中的一妓一妾和金玉財寶前去歸附陳武帝。

瑱既已失去根本,輕騎回歸豫章,豫章人拒絕讓他入城,他便前往盆城,投到他的部將焦僧度那裡。

焦僧度勸瑱投奔齊國,瑱認為陳武帝有大器量,必定能夠容納自己,便到朝廷請罪,陳武帝恢復了他的爵位。

永定二年(558),晉位為司空。

文帝即位,又進任太尉。

王琳到柵口時,朝廷又任命瑱為都督,安都等都隸屬於他。

天嘉元年(560)二月,王琳率領他在合肥、巢湖的部眾,乘船依次而下。

瑱領軍隊進至獸檻洲。

第二天兩軍交戰,王琳軍隊略略後退。

晚上,東北風將王琳的船隻全都刮壞了。

夜裡有流星墜入敵人營壘中。

當天亮後風停了,王琳進到江邊,用鹿角圍在岸上,不敢再出戰。

當時西魏的將領史寧佔據上游地區,瑱得知後,知道王琳難以維持很久,便把軍隊收回據守湖邊,等待對方自敗。

史寧到後,包圍了郢州。

王琳害怕眾人潰散,便帶領船隻東下,在離蕪湖十里的地方停泊。

第二天,齊人派兵援救王琳。

瑱讓軍中燒早飯並在寢席上吃飯,船停在蕪湖的洲尾等待王琳。

準備交戰時,有微風從東南而來,眾軍施放火種,定州刺史章昭達乘坐平虜大艦從江中進擊,王琳軍隊大敗,逃走而倖免死亡的只有十分之二三,王琳因此跑到齊國去了。

當年,詔令瑱為都督五州諸軍事,鎮守盆城。

周將賀若敦、獨孤盛等來攻巴、湘時,又任命瑱為西討都督,大敗獨孤盛的軍隊。

他因功被任命為湘州刺史,改封零陵郡公。

天嘉二年去世,追贈為大司馬,謚為「壯肅」,配享於陳武帝的廟中。

他的兒子淨藏繼嗣,娶了陳文帝的女兒富一陽一公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