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奐傳:他的父親王粹字景深,位居黃門侍郎。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奐傳

南史白話文

王奐傳

王奐字道明,是王..哥哥的兒子。

他的父親王粹字景深,位居黃門侍郎。

王奐過繼給了堂祖父王球,所以小字叫彥孫。

年齡才幾歲的時候,常常跟隨在王球身邊,十分受一寵一愛一。

王奐的幾個哥哥擔任各王的國常侍,而王奐擔任著作佐郎。

琅笽顏延之與王球情感誠摯融洽逐漸特殊,常常用手撫一著王奐的背說:「阿奴剛剛脫出了寒士。」

王奐年少時就很強幹,叔父王景文常常把家中的事情委託給他。

他在宋朝做官歷任侍中、祠部尚書,轉為掌管吏部。

升明初年,調任丹一陽一尹。

起初,王晏的父親王普曜擔任沈攸之的長史,常常害怕沈攸之起事,不能回來,王奐做了吏部,調王普曜擔任朝內職務,王晏對他深深地感謝。

等王晏到齊朝做事,武帝認為王奐是宋朝的外戚,而他的堂弟王蘊又同為逆一黨一,懷疑他有異志,王晏叩頭擔保王奐沒有異志。

當時王晏的父母都在京城,王晏請求把他們作為人質,武帝才停止了。

永明時期(483~493),逐步升任尚書右僕射。

王儉去世,皇上想用王奐擔任尚書令,問王晏的意見。

王晏的地位恩一寵一已經很重,不想再推薦王奐,回答說:「柳世隆有功勳和威望,恐怕不應該在王奐的後面。」

於是轉為左僕射,擔任給事中。

出京做雍州刺史,同時擔任都督。

與寧蠻長史劉興祖不和睦。

永明十一年,王奐派遣軍中主將朱公恩出征蠻邦失利,劉興祖打算上表報告,王奐大怒,把他抓起來關到了監獄中。

劉興祖在獄中用針畫漆合盤為書信,報告家中說他是冤枉的,讓他們報知朝廷,而王奐也派人乘快馬上報,誣告劉興祖煽動蠻族。

皇上知道他是冤枉的,下令讓劉興祖返回京城,王奐恐怕自己的報告被推翻,便把他殺掉。

皇上大怒,派遣中書舍人呂文顯、直閣將軍曹道剛領兵去抓王奐,又另外詔令梁州刺史曹武從江陵步行出襄一陽一。

王奐的兒子王彪兇猛愚蠢,好干預當時政治,世人都切齒痛恨。

當時呂文顯用一個漆匣盛著一架箜篌放在船中,於是誑他說:「朝廷給使者封了快刀來斬王彪。」

等曹道剛、曹武、呂文顯全都來到,眾人的力量既大,又害怕漆匣中的話,於是商議關閉城門拒絕接受命令。

長史殷睿,是王奐的女婿,勸諫說:「現在打開城門,身穿白色衣服迎接朝廷的使者,頂多不過是囚車送還,罷官免爵罷了。」

王彪堅決不同意,殷睿又說:「應該派典簽從小路送上奏表,自我辯解,也不擔心不被寬大,」於是命令殷睿書寫奏表,派遣典簽陳道齊出城,結果便被呂文顯抓住。

殷睿又說:「忠不背叛國家,勇不逃避死亡,百代家門,應該想想後代,何如服藥自盡,這樣可以身與名都安泰,請讓我首先自一殺。」

王奐又不聽從。

王奐的門生鄭羽叩頭請求王奐,請他出城迎接台使,王奐說:「我沒有作賊,打算派人上表自我申辯,正恐怕曹、呂這些小人來相欺壓,所以暫且閉上城門自我守衛。」

王彪於是出戰,失敗逃走,土人起義,進攻州城的西門,王彪登上大門抵抗,把他們打退。

司馬黃瑤起、寧蠻長史裴叔夜在城內起兵攻擊王奐,王奐聽到兵士進入,正在拜佛,沒有來得及起身,軍人就把他殺死了,王彪和他的弟弟王由爽、王弼、殷睿,都被處死。

王奐的長子太子中庶子王融,王融的弟弟司徒從事中郎王琛,都在京城被殺死示眾,其餘孫子輩的人,都被寬大處理。

王琛的弟弟王肅、王秉都跑到了魏國,後來捉住了黃瑤起,把他一塊一塊地吃掉。

王奐弟弟王由的女兒是長沙王蕭晃的妃子,因為兒女都長大了,又將出繼給別人,故而特許不加分離。

王奐被殺以後,舊時的朋友沒有敢去關照的,汝南人許明達是王奐的參軍,親自為他殯殮,經辦得很豐厚,當時的人很高看他的氣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