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猛傳:五歲的時候父親王清遇害,陳文帝的軍隊渡過浙江,訪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猛傳

南史白話文

王猛傳

王猛字世雄,本來名叫勇。

五歲的時候父親王清遇害,陳文帝的軍隊渡過浙江,訪察他們,準備加以殺滅。

他的母親韋氏帶著他逃到了會稽,於是得以免禍。

長大以後,勤學不倦,博覽經史,兼學孫子、吳起兵法。

因為父親的遭遇太苦,他在整個文帝時期始終不聽音樂,蔬菜飯食布衣裳,以喪禮自處。

宣帝即位,才開始求官。

太建初年,初入官一場擔任鄱一陽一王府中兵參軍,再調任永一陽一王府錄事參軍。

王猛一性一情慷慨,常常羨慕功名,在這以前曾經上書論說安邊拓境的計策,很被嘉獎和採納,到現在詔令他跟隨大都督吳明徹去奪取土地,因為軍功封為應一陽一縣子。

逐步陞遷為太子右衛率,調任晉陵太守。

威恩兼用,一奸一人盜賊匿跡,富商遍地,人們都說「應該歸功於王府君」。

郡中的人們歌唱他,把他比作漢代的趙廣漢。

至德初年,調他為左驍騎將軍,擔任左散騎常侍,深受信任和重視。

當時孔范、施文慶等人結伙營私,陷害鯁直的人,商議將要把王猛調出而沒有合適的機會。

正巧廣州刺史馬靖不服從徵調,於是便任命王猛為都督東衡州刺史,兼始興內史,與廣州刺史陳方靖共同攻取馬靖。

王猛到後,馬上就捉住了馬靖送交建鄴,晉陞爵位為公,擔任光勝將軍、平越中郎將、大都督,調發廣、桂等二十州兵討伐嶺外蠻荒地區,所到之處都予以平定。

禎明二年(588),下詔任命他為鎮南大將軍、都督二十四州諸軍事,不久改鎮廣州。

還沒到任,而隋朝的軍隊渡過長江,王猛總督所轄部隊趕赴增援。

當時廣州刺史臨汝侯陳方慶、西衡州刺史衡一陽一王陳伯信都隸屬於王猛都督府,各自觀望不到。

王猛派高州刺史戴智烈、清遠太守曾孝遠各帶輕兵前去殺死了他們而調發了他們的軍隊。

等聽到台城失守,便舉哀穿上孝服,坐在草墊子上待罪不食,歎息說:「申包胥將是哪個人呢?」

於是率兵,沿長江拒守,以固守忠誠的節一操一。

等弄清楚了後主沒有死,於是派他的部將辛筊乘驛站的快馬到京城去表示忠誠。

隋文帝非常高興,對辛窗說:「王猛懷念他的舊主,送別故人情義深厚,就是我的忠誠大臣。

保守一方,不用耗費兵力,又是我的功臣。」

當天任命辛窗開府儀同三司,仍然詔令王猛與行軍總管韋就留在嶺南經管。

王猛的母親妻子兒女先是留在建鄴,然後隨著後主入京,詔令賜給宅院和各種物品很多,另外贈予布帛一千段,並且派人帶著蓋有玉璽的書信慰勞王猛。

他討平了山越,通過驛馬上奏朝廷。

當時文帝視察河東,正好王猛的使者到來,十分高興。

楊素慶賀,於是說:「從前漢武帝在這裡聽到喜訊,因而改了縣名,王猛現在告捷,和從前的事遠遠相合。」

於是又下發玉璽書信獎賞,封他的長子王繕為開府儀同三司。

王猛不久死在廣州,文帝聽到消息非常痛心,派遣使者前往弔祭,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封為歸仁縣公。

讓他的兒子王繕承襲爵位,仍然授給他普州刺史。

仁壽元年(601),王繕的弟弟王續上表陳述王猛的志向,請求埋葬在關中,詔令批准。

又贈為使持節、大將軍、宋州刺史、三州諸軍事,謚號為成。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