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到溉傳:父親到坦,是齊朝的中書郎。到溉少年時是個孤兒,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到溉傳

南史白話文

到溉傳

到溉字茂灌,是到為弟弟的兒子。

父親到坦,是齊朝的中書郎。

到溉少年時是個孤兒,家中貧寒,和哥哥到沼、弟弟到洽都很出名,由王國左常侍起家。

樂安人任窗十分欣賞喜一愛一,總是提攜到溉、到洽二人,廣為提高他們的身價。

他的生母魏氏本是寒家,全部拿出越中的家產,為了兩個兒子而推奉任窗。

梁朝天監初年,任日方出京為義興太守,邀請到溉、到洽到郡上去,遊覽山澤。

任窗回京擔任御史中丞,後進士人都很推尊他。

當時有彭城的劉孝綽、劉苞、劉孺,吳郡的陸翱、張率,陳郡的殷芸,沛國的劉顯和到溉、到洽,車輛天天前來,號稱蘭台聚。

陸翱贈任窗的詩中說:「和風雜美氣,下有真一人游,壯矣苟文若,賢哉陳太丘。

今則蘭台聚,方古信為儔。

任君本達識,張子復清修,既有絕塵到,復見黃中劉。」

當時稱任窗為任君,比作漢代的三君,到則是指到溉兄弟。

他被任命為殿中郎。

後來做了建安太守,任窗將詩贈給他,向他要兩件上衣,說:「鐵錢兩當一,百代易名實,為惠當及時,無待秋涼日。」

到溉答詩說:「余衣本百結,閔中徒八蠶,假令金如素,詎使廉夫貪。」

回京後擔任太子中舍人。

到溉身高八尺,眉目如同點畫,臉色白淨,鬍鬚很美,舉止風度好,善於應對。

皇上任命為通事舍人、中書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

湘東王蕭繹做會稽太守,讓到溉擔任輕車長史、行府郡事。

武帝給蕭繹的詔令說:「到溉不只是為你辦事,而且足可以做你的老師。」

到溉曾經夢見武帝遍見各個兒子,到了湘東王而脫一下帽子給了他,於是暗中十分謹慎地侍奉他。

母親去世,守喪非常盡禮。

所住的房子僅四尺見方,消瘦過人。

服喪期滿,仍然素食布衣地過了多年。

他曾歷任御史中丞、都官、左戶二尚書,掌吏部尚書。

當時何敬容依據詔令參加選拔賢士,事情不夠公平,到溉堅持不同意。

何敬容對別人說:「到溉尚有餘臭,卻學做貴人了。」

何敬容一天天富貴得一寵一,人們都在他以下,到溉則像當初一樣和他對立。

到溉的祖父到彥之起初曾經以擔糞自給為生,所以社會上有人拿這來譏笑他。

後來省門上鴟鳥的尾巴被震壞,到溉降職國光祿大夫。

所在職位都是以清白自修,一性一格樸素節儉,不好聲色,虛室單一床一,旁邊沒有姬妾服侍。

鞋帽十年一換,朝服有時穿到破爛縫補,出門傳呼清路,只是顯示具有朝廷規章罷了。

後來擔任散騎常侍、侍中、國子祭酒。

上表請求把武帝所撰寫的《正言》列為學校的教科書,請求設置《正言》助教二人,學生二十人。

尚書左丞賀琛又請求加置博士一人。

到溉特別被武帝所欣賞和接待,常常和他下棋,從夜晚直到早晨。

有時又沒有睡覺,就隨便躺下睡一會,武帝寫詩嘲笑他說:「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

當時的人們把這作為笑談。

到溉的宅院住得接近淮水,齋房前的山池有一塊奇怪的礓石,長一丈六尺,武帝開玩笑地和他以此打賭,另外加上《禮記》一部,到溉都輸了。

東西卻沒有送來,武帝對朱異說:「您說到溉所輸的東西會不會送來?」

朱異拿好手板嚴肅地說:「臣子既然侍奉君主,怎敢失禮?」

武帝大笑,他就是這樣地受到親一愛一。

礓石隨後就移置到了華林園的安殿前面。

移石頭的那天,首都傾城而出,前來觀看,把它稱作到公石。

到溉下棋入第六品,常常與朱異、韋黯在皇帝座前進行下棋比賽,幾局不差一步。

後來因為生病,眼睛失明,詔令以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的身份回到家中養病。

到溉少年時代就有美名,卻沒有當上僕射,人們都為他感到遺憾,而到溉卻把它看得很淡。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兄弟特別互相友一愛一,起初和弟弟到洽總是住在一所齋房一中,到洽死了以後,便把這所房子施捨為寺院。

蔣山有座延賢寺,是到溉家族的人建立的。

到溉得到的俸祿,全都贈給了這兩個寺院。

於是他吃飯斷絕了腥膻,終身吃素食。

他另外蓋了一座小房子,一天到晚跟著僧徒禮拜誦經。

武帝每月三次送來淨食,恩賜和禮遇得十分豐厚。

他一性一格不好交遊,只和朱異、劉之遴、張綰等同僚友誼密切。

等他臥一床一生病,門可羅雀,只有上述三人,每到年節總是由隨從開路繞道到他這裡來相慰問,擺上酒菜,極盡歡樂然後離開。

他於太清二年(548)去世,臨終托張、劉監督子孫實行薄葬禮儀。

他說:「氣絕就要殯殮,穿上合乎禮法的衣服,先挖好墓一穴一,殮罷便葬,不需要擇日子。

喪事一定要節儉,孫子侄兒都不能違背遺言。」

於是便隔開家人請僧人讀經贊佛,等他死去,面色如同平常,手屈二指,就是佛道所說的得果。

當時朝廷有很多變故,於是便沒有什麼謚贈。

有文集二十卷在當時流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