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杜驥傳:高祖杜預,是晉朝的征南將軍。曾祖杜耽,到河西避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杜驥傳

南史白話文

杜驥傳

杜驥字度世,京兆杜陵人。

高祖杜預,是晉朝的征南將軍。

曾祖杜耽,到河西避難,所以曾在前涼張氏那裡作官。

苻堅平定涼州後,祖父和父親才回到關中。

杜驥哥哥杜坦對史籍頗有研究,宋武帝打下長安,他跟隨南下。

元嘉年間,作青、冀二州刺史。

晚期南渡的北方人,南朝士族常把他們視為粗鄙之人,即使有才幹,往往受士族壓抑排斥,杜坦常因此感慨不平。

一次和文帝論及史籍。

文帝說:「金日石單忠孝淳樸深厚,漢朝無人比得上,遺憾的是今天再沒有這種人了。」

杜坦說:「日石單的美德,誠如陛下所言,假如他生在今世,養馬都忙不過來,怎有機會被賞識重用。」

文帝變了臉色說:「你怎麼把朝廷看得這麼狹隘刻薄呢。」

杜坦回答:「就拿我來說吧,我本出身中原高門大族,先曾祖因為晉朝喪亂,流落到西涼,僅僅因為南渡不早,便被當成傖俗視為異類。

日石單本是胡人,養馬的出身,被破格提拔到皇帝身邊,位置與大臣並列。

本朝雖也能提拔人才,我怕未必能有金日石單這樣的事。」

文帝默然無言。

北方傳統風俗,探問病人都要派自己的子弟前去。

杜驥十三歲時,父親派他去問候同郡的韋華。

韋華兒子韋玄很有名望,見到杜驥覺得他很不尋常,便把女兒許配給他。

杜驥以後逐步升任長沙王劉義欣的後軍錄事參軍。

元嘉七年(430),跟隨到彥之入河南,加封建武將軍。

北魏撤去河南防務全部退回河北,到彥之派杜驥守洛一陽一。

洛一陽一城荒廢已久,又無糧食,到彥之兵敗退走時,杜驥也想棄城逃跑,又怕被文帝誅殺。

起先,武帝攻下長安、洛一陽一後,把宮廷內的鐘鼎樂器等物運回江南,一口大鐘掉到了洛水中。

這時文帝派將軍姚聳夫帶一千五百人來這兒把它弄回去。

當姚聳夫帶人在洛水正往外打撈時,杜驥派人來向他謊稱:「夏軍南下,洛一陽一勢弱,如今我修理城池,都已堅固,軍糧又充足,所缺少的只是人力。

你不如率眾人到我這兒來,共守此城,立了大功以後,再取鍾也不晚。」

聳夫相信了他的話,領著他帶來的人到杜驥這兒來。

等到了洛一陽一,才知道難以堅守,又無糧食,於是帶人離去,杜驥也棄城南逃。

他對文帝說:「本打算以死固守,可是姚聳夫進了城就走,弄得人心沮喪恐慌,不可收拾。」

文帝發怒,使建威將軍鄭順之在壽一陽一殺聳夫。

聳夫是吳興武康縣人,勇敢果斷有氣力,宋朝的下級軍官無人比得上。

永嘉十七年(440),杜驥作青、徐二州刺史,在任八年,恩惠德化顯著於齊地。

自義熙年間直到宋末,作刺史的只有羊穆之和杜驥受到吏民稱頌。

後來被徵召作左軍將軍,其兄杜坦代為刺史,北方人都引以為榮。

杜坦長子杜琬作員外散騎侍郎,文帝曾有書信給杜坦,杜琬擅自拆看;信還沒來得及送出去,他又要回來看。

信發走以後,此事被大肆追問。

文帝派主書來責問杜驥,並追查私拆信函的人。

杜驥回答說:「開信的是我的四兒子季文,我等待朝廷處罰。」

文帝特加開恩不予追問。

杜驥後來死在任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