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
徐勉傳
徐勉,字..仁,東海郯地人。
祖父徐長宗,是宋武帝的霸府行參軍。
父親徐融,任南昌相。
徐勉自幼成為孤兒,十分貧困,所以他很早就自我激勵,養成清正的節一操一。
六歲時,遇到一陰一雨天,家人向神祈求天晴,他很快寫成一篇文章,被長輩宿儒們所稱讚。
年長之後十分好學,同族人徐孝嗣見了以後感歎說:「這就是所說的人中的麒麟啊!必定能夠前程千里!」他又對幾個兒子說:「徐勉是可以當老師的,你們要以他為榜樣。」
十八歲時,徐勉被朝廷召為國子學生。
他便專心致志地讀書,從不懈怠,當時同輩人都十分敬重他。
祭酒王儉每次見到他時,總是注視著他直到離去,並說:「這孩子不是平庸的人才。」
並總是說徐勉有當宰輔的氣質和才幹。
在朝廷舉行射策考試時,他考取了甲科,開始被任命為藩王國的侍郎,補為太學博士。
當時每次有事情商議,徐勉說意見時總是充分論證,道理十分透徹,沒有人能夠駁倒他,同僚們都以他的意見為準則。
後又改任臨海王西中郎田曹行參軍,不久又轉任都曹。
同時的琅笽人王融是人所公認的才學之士,他特別欽佩和一愛一慕徐勉,曾經請求相互交往。
徐勉對所親近的人說:「王郎名氣很高而所望過急,難以輕易成功。」
王融後來果然陷於法網,由此可以見出他善於識人。
累遷任軍長史。
起初,徐勉就和長沙宣武王經常往來,梁武帝十分器重和賞識他。
當梁武帝領兵到建鄴時,徐勉在新林拜見他,梁武帝對徐勉十分加恩禮遇,讓他掌管書記。
梁武帝即位後,任命徐勉為中書侍郎,又晉為中書通事舍人,在內省值事。
後又改任臨川王后軍諮議、尚書右丞。
自從他到朝廷掌管法令之後,常常糾察違法行為,當時的議論都認為他是很稱職的官員。
天監三年(504),擔任給事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參與選拔重要官吏的工作。
又遷任侍中。
這時梁軍正大舉進攻北魏,軍使往來絡繹不絕。
徐勉參與軍事,日夜辛勞,經常過幾十天才回一次家。
家裡所養群犬不認識他而驚吠起來。
徐勉歎息著說:「我因為憂心國事而忘家,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到我死後,這也是傳記中的一件事啊!」
天監六年,任給事中、五兵尚書,又改任吏部尚書。
徐勉負責選拔官員,他依照禮法選用很有規矩。
徐勉擅寫文書,更兼文辭善美,盡避經常公文案牘堆積,座客充盈一滿室,他應答如流,手不停筆。
又一精一曉百家姓氏,能做到避開他們的諱字。
他曾經和門人在夜間聚會,有位名叫虞日高的門客向徐勉請求讓他擔任詹事等官職。
徐勉十分嚴肅地回答說:「今晚只能談些風月的閒事,不宜論及公事。」
所以當時人都佩服他的無私。
天監初年,官員的名稱設置互有增減,徐勉撰寫了有關選辟的簿籍上奏,朝廷下詔依照施行。
這個辦法是將九品列為十八班,從此以後冒貪和苟得官職的人因為有錢財物品而得到進用,而守道退隱者就因貧寒而沒有出頭之日了。
後徐勉任左衛將軍,領太子中庶子,在東宮侍奉。
昭明太子當時年幼,皇帝讓徐勉教他懂得宮中之事,太子對徐勉非常敬重,各種事情都同他商量。
有一次在殿內講解《孝經》,臨川王蕭宏、尚書令沈約擔任太子的師傅,徐勉和國子祭酒張充擔任執經,王瑩、張稷、柳登、王日柬任侍講。
這個陣容是當時最賢能的人所組成,當時人都讚譽這是極妙的人選。
徐勉多次謙讓,請求將他換為侍講,武帝下詔不答應,他這才就任了。
舊例由揚、徐兩州首先選用主簿,全都挑選一柄一內最有才能和最公正的人擔任,當時選取了徐勉的兒子徐崧到南徐州。
皇帝對他說:「卿本寒士,而你的兒子和王志的兒子一起先被選用,這是徐偃王以來所沒有過的事啊!」徐勉認為梁武帝拿他的祖先來開玩笑,感到是一種恥辱,回答時對皇帝也不禮貌,於是被貶為散騎常侍,兼領游擊將軍。
後來徐勉又擔任太子詹事,又改任尚書右僕射,仍兼太子詹事。
當時民間治喪大多不按照禮制行一事,早晨人剛嚥氣而晚上就殯葬了,相互比著快辦。
徐勉上疏朝廷說:「《禮記·問喪》篇中說:『三天以後才收殮,這是期望有復一活的可能。
三天以後不能復一活,也就活不過來了。
』但近來都不遵從這禮制,送葬的禮法,一天就殯葬。
豪門富家,甚至只有半天。
衣裳被服棺木郭,以辦得越快越榮耀。
親戚僮僕,也都想早些返回。
所以墓一穴一剛剛挖好,灰石鐵釘都已弄完。
忘記了狐鼠悲哀同類,尚且頻頻回首而望;愧比於燕雀憂傷同伴,多次往來翱翔。
其傷情害理的事情,無過於此了。
況且為人之子,繼承家業之日,心中憂愁悲傷之極,辦理喪事各種資財,全由他經手。
日常上下之間的一愛一憎深淺,實在難以清楚。
如果日常探望欠缺,對其生死存亡違禮亂來,假如其間萬一有違法之事,產生的怨恨慘酷就很多了。
何不讓其推遲收殮的時間,延長一點生還的期望。
請從今以後,士民眾庶均依古禮,三日之後大殮。
如不遵從,嚴加糾治。」
皇帝下詔贊同所奏。
又被任命為尚書僕射、中衛將軍。
徐勉認為自己早受皇帝知遇之恩,連續晉陞重要職位,所以盡心侍奉皇帝,凡其所知,無不盡力而為。
他自從負責選拔地位較低的官員起直至擔任現今的重要職務,其間總是參與選拔人才的工作,深得士人之心。
朝中機密事務,從未洩漏,每當有表章上奏後,當即燒掉草稿。
他知識廣博,一精一通經史,深曉古籍所載各種史實。
在齊朝的王儉任職之後,沒有一個人比得上徐勉。
凡朝中的禮儀和國家的大典,婚禮、加冠、吉事、凶服等,徐勉全都參與意見。
很早的時候,徐勉就接受詔令撰寫五禮制度,普通六年(525)撰寫完畢,便上表朝廷說:
「禮,是用以使上者安寧、教化民眾,弘大正氣、訓導民俗,以經國家、利後代的大事。
唐堯、虞舜、夏商週三代,都必使用的。
到了周代,禮法尤其完備,周人因於殷代革除夏代的弊端,損益可知。
雖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經文三百,威儀三千,其大體有五種,也就是宗伯所掌管的禮儀,吉禮為上,凶禮其次,賓禮再次,軍禮又次,嘉禮為下者。
所以祭祀時不依禮,就不齊整莊重;喪葬時不依禮,就會有許多人違背死者忘了生者;應接賓客不依禮,朝見時就會失去風範;軍隊之中不依禮,就會導致軍令混亂;加冠婚姻不依禮,那麼男一女就會失去合適的時令。
治國修身,以此最為急務。
自周室禮崩樂壞,王道衰微,官府所守此禮,日漸失其次序。
暴秦毀滅學堂,禮法蕩然無存。
漢代勃興之後,百事繁忙,日不暇給,仍令叔孫通求之於外野,於是而知帝王身份之貴。
後代混亂,遞承之間,互有興滅。
至東漢曹褒,在南宮製作撰述,收集散失部分,得到一百多篇。
雖然寫成書簡,而上奏時仍有缺失。
此後兵革紛爭,異端並起,章句淪沒,禮制中斷。
方領矩步的儀容,已淹滅於旌鼓之中,蘭台石室之典籍,用盡於帷幄車蓋之上。
至於晉代,才制定新禮,荀豈頁制定於前,摯虞刪定於後。
繼而中原遭受喪亂,禮法罕有存留。
江東草創之時,因循舊制而已。
沿革之風,未能顧及。
「陛下睿智明察,開啟聖運,先天改物,撥亂用武,化俗以文。
作樂在於成功,制禮用以定業。
近所撰定五禮,起自齊永明二年(484),當時步兵校尉伏曼容上表請求制定一代之禮樂。
經過商議,設立新舊學士十人,只修五禮,諮稟衛將軍丹一陽一尹王儉,學士們也分別住在郡中,製作多年,仍未撰成。
當文憲去世之後,遺文散失,又將這事交給國子祭酒何胤,經過九年,仍未完成。
建武四年(497),何胤回到東山,齊明帝命令交給尚書令徐孝嗣,往事始末,隨在南第。
永元年間(499~501),徐孝嗣在此遇禍,所撰之文又多散落。
當時收集所餘之文,暫時交給尚書左丞蔡仲熊、驍騎將軍何佟之共同負責此事,當時禮局就安設在國子學中門外。
東昏侯時,多次遭受戰火,其間散失的,又過大半。
天監元年(502),何佟之請示設置機構事宜,朝廷下旨由外間商議。
當時尚書省商議之後,認為正值國家變革之初,眾務權宜處置,應當等到國泰民安之時,再行考慮增刪修撰。
準備暫時減去禮局,併入尚書省儀曹。
聖旨說:『禮壞樂缺,所以國有異政家的殊別,實在應當因時修定,以為永世遵從的規則。
』於是尚書僕射沈約等商議,請求五禮各設置舊學士一人,每人各自舉薦學士二人協助,抄撰其中的內容。
有疑義的依照西漢石渠閣藏書、東漢的《白虎通義》,隨其本源上奏,請聖旨決斷。
於是便以舊學士右軍記室參軍明山賓掌管吉禮,中軍騎兵參軍嚴植之掌管凶禮,中軍田曹參軍兼太常丞賀蠩掌管賓禮,征虜記室參軍陸璉掌管軍禮,右軍參軍事司馬醁掌管嘉禮,尚書右丞何佟之總參其事。
何佟之去世後,由鎮北諮議參軍伏日恆代替他。
後來又讓伏日恆代替嚴植之掌管凶禮。
伏日恆不久改任官職,便由《五經》博士繆昭掌管凶禮。
又因禮儀內容深奧廣博,記載殘缺,應當廣泛進行討論,共盡其力,便另派鎮軍將軍丹一陽一尹沈約、太常卿張充和微臣三人共同參與此事,臣又另奉詔令總管其事。
最後又讓中書侍郎周捨、庾於陵兩人再參與此事。
如有疑問,所掌管的學士應當首先提出意見,通問五禮舊學士和參與此事者各談本人意見,贊同或否定,寫成條文,上奏皇上,由聖旨決斷。
所疑事項眾多,經歷多年積累,為數不少。
無不網羅所有經誥之文,玉振金聲。
凡所有奏請決定的奏文,都載於篇首,詳列聖旨,成為不可改易的法則。
哪裡是孝宣所能模擬,孝宣所能說出的呢!
「五禮所管之事,各有繁簡,至其撰寫完畢,不能同時而就。
《嘉禮儀注》於天監六年(507)五月初七上於尚書,共有十二套,一百一十六卷,五百三十六條。
《賓禮儀注》於天監六年五月二十日上於尚書,共有十七套,一百三十三卷,五百四十五條。
《軍禮儀注》在天監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上於尚書,共有十八套,一百八十九卷,二百四十條。
《吉禮儀注》在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初十上於尚書,共有二十六套,二百二十四卷,一千零五條。
《凶禮儀注》在天監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上於尚書,共有四十七套,五百一十四卷,五千六百九十三條。
總共一百二十套,一千一百七十六卷,八千零一十九條。
又列副秘閣以及《五經》典籍各一份,經過繕寫校定,在普通五年(524)二月才得以完成。
「我私下認為撰正和施行禮儀,歷代罕有成功的,皇明應運而生,此功終於告成。
周代之禮三千則舉其大數,今之八千,隨事增益。
質文相變,所以其數目加倍,有如八卦之爻,用以重卦,錯綜而成六十四卦。
臣見識平庸,謬當此任,淹留多年,應當受責。
更兼寫成之初,未能及時上奏,實因才輕事多,心力不足,永覺慚愧,日夜不忘。
自從今春皇上將親率六師,尋找軍禮,閱讀有關條目,無不齊備,可以懸之於日月,頒佈於天下了。」
皇帝詔令有關方面依照實行。
不久,徐勉加任中書令,他以有病為由請求解除內職的任命,皇帝下詔不允許,於是讓他停止到省辦事,三日一次朝見,有事派主事聽取意見後決定。
後來他的腳病越來越嚴重,很久沒有去朝見皇帝,便堅決請求解除職務。
皇帝下詔允許等他腳病癒後回省。
徐勉雖然身居顯要的職位,卻不經營產業,家中沒有積蓄,所得俸祿分出一部分贍養親族當中的貧困者。
他的門人故友有時平心靜氣地勸說,他便回答說:「人們遺留給子孫們財產,我遺留給子孫的是清白的品德。
子孫們如有才幹,就會自己取得財富;如果無才,終為他人所有。」
他曾經寫了一封信告誡他的兒子徐崧說:
「我家原本清廉,所以日常貧寒儉樸。
至於產業的事,我一向不曾說過,不僅是不經營而已。
卑微之身蒙受恩遇,致有今日,高官厚祿,可謂兼備。
每當私下念叨此事,豈因才能而致,也是靠著祖先家門風範和福分,所以能夠至此啊!迸人所謂『以清白傳於子孫,不也是很豐厚的嗎』。
又說:『遺留子孫黃金滿鬥,不如一經。
』詳細求其深義,確非說說而已。
我雖不聰慧,只有立下志向,才能遵奉其義,不敢缺失。
所以地位顯貴以來,已近三十年了,門人故舊,承受我的舉薦的而有方便之時,或讓開闢田園,或勸建造商店,又要用船舶運載而來,也是讓通過商貿來增加財物。
類似的事情眾多,都被我拒絕不肯接受。
不僅是不願與民爭利,也是要減少紛爭。
「中年以後,聊於東田開闢小園,並非存心耕種田園以求利,正為挖池栽樹,多少寄托我的感情並得以觀賞。
又因郊外是安靜開闊之處,終可建宅院,倘若獲得退休養老,實是要在此歌吟哀詠。
慧日、十住等既要營作於晨昏,又須有住所。
我在清明門宅院已無處可以容納,所以這樣,也是有原因的。
以前已割去西邊宅院施捨給宣武寺。
既已失去西廂,院落不再成為方塊,我心中認為這不過是寄身的旅舍而已,何必弄得華美。
時常以世人稱這裡是我宅院為恨事。
古往今來,豪富之家接踵而來,高門甲第,連門洞房,當其死後,定是誰家之室?但也不能不培造假山,堆積石塊,栽移果木,雜以花卉,以為娛樂休息之時,寄托一性一靈。
隨便架立而就,不求廣大,惟做功德以小為好,所以內中十分狹窄,再無房屋。
近日修建東邊為兒孫們居住的二處屋宅,是靠十住南歸之資,其中所需之物,仍有不少。
既無牽牛挽車以遠貿之資,又不可中途而停止,郊外之園便難以保全,賣給韋黯,所得百金。
修成兩處宅屋,已耗費其半。
小園何以能得此價錢?因我已經經營多年,大體已經建成,園中桃李茂盛,桐竹成蔭,阡陌相通,渠畝相連,華樓高榭,頗得臨眺之美;孤峰叢林,不無繁茂之盛。
瀆中多有水草,湖裡蓮藕豐饒。
雖在人境之外,卻靠近城闕,韋生購得,也雅有情趣。
追述此事,並非有惜售之心,因此事而心中聯想而已!憶起謝靈運《山家詩》中道:『中為天地物,今成鄙夫有。
』我得有此園已二十年,如今真成為天地之物了!物之和我,相比幾何呢!此園剩餘之財,今分給你以營建小田舍,親屬拖累既多,理應如此。
況且佛教說法,稱財物為外命。
另外經典也稱:『何以將聚人而得者稱為財。
』況且你為常情所需,怎能忘懷此事。
聽說你所買的湖熟的田地,鹽鹼頗多,怎能安心經營?所以這樣,並非與人競爭。
此事雖與孫叔敖的寢丘封地有別,但也可彷彿相比。
孔子說:『居家理事,可移於官。
』既已經營,就應使之成功,進退兩失,更貽留笑一柄一。
如有收穫,你可以分出一部分贍養內外大小,應讓各得其所,這本不是我所要知道的,又應當讓諸女也得到一點好處。
你既身為兄長,所以我才這樣提及。
「凡為人尊長,確實不易,應當使中外和睦,人無怨言,先人後己,然後可貴。
老子說:『後其身而身先。
』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會獲得大利。
你應當自勉,見賢人而思學習,不應忽略而放棄時間。
放棄時間便是放棄自身,身名之好壞,豈不是最大的事嗎?能夠不注意嗎?今日所寫,略談心意。
只因成家以來,不營資產,既建有別墅,似乎有背於舊願,所以陳述此事之始末,才能無愧於本心。
況且我已是老朽暮年,心力已覺不足,牽累於考課官吏,奉公守法,略感難以勝任,其中有閒暇,才能休息。
或於冬日之一陽一,夏日之一陰一,良辰美景之時,得處理完文案的間隙,負杖穿履,逍遙於陋館,臨池觀魚之遊,林間聽鳥啼鳴,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以求片刻之樂趣,才能安然以待晚年,不應再勞心家中小事。
你交通已定,此書送去,凡所需之資,如常付給。
從此以後,我不再和你談及田園之事,你也不要再告訴我。
假如遇到水旱災害,豈有辦法?如果倉滿箱盈,是你的幸運,如此之事,也不必等我知道。
《記》中說:『孝順的人善於繼承祖先的志向,善於紹述祖先的事業。
』如今我指望你來成全我的志向,我就死而無恨了。」
徐勉的二兒子徐悱去世,徐勉極為悲痛,他又不願意長時間耽誤國事,便寫了一篇《答客》文來自我寬慰。
普通末年,梁武帝自己從後宮選擇善於唱《吳聲》和《西曲》的歌伎各一人,都是一些美麗的少女,送給徐勉,他因此而頗喜好聽音樂和飲酒。
在正常俸祿之外,每月另給錢十萬,其一寵一信禮遇之深,無人可以相比。
中大通年間(529~534),徐勉又以有病為由陳告朝廷,轉任特進、右光祿大夫、侍中、中衛將軍,設佐史之官員,其餘職務照舊。
增派親信人員四十人。
兩宮交互派往問候的使者,冠蓋連成一路。
皇帝多次下詔準備前來看望,徐勉以為君主拜問臣下有虧大禮,連連上書請求不要出行,皇帝應許了,於是停止出發。
當他去世時,皇帝聽到消息而流下淚來。
當日,皇帝親臨徐勉家中參加殯禮,贈為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皇太子也在朝堂上舉行哀禮。
有關方面上奏謚號說,「居敬行簡稱為簡」,梁武帝增加了「執心決斷為肅」,因而謚為「簡肅公」。
徐勉的骨氣比不上范雲,但他也不曲意隨聲附和,後來任政的人都比不上他。
梁朝一代說起擔任相位而受到稱讚的就是范雲和徐勉。
徐勉善寫詩文,勤於著述,雖然負責機要大事,但下筆不停。
他認為起居注過於煩雜,便撰寫了《流別起居注》六百六十卷,《左丞彈事》五卷。
在吏部時,撰寫《選品》三卷。
齊朝時,撰有《太廟祝文》二卷。
他認為孔子的儒教和釋迦牟尼的佛教兩教殊途同歸,撰寫了《會林》五十卷。
他平日所撰寫的文章共有前後二集五十卷,又寫有《章表集》十卷。
大同三年(537),徐勉的原佐史尚書左丞劉覽等人到朝廷陳述徐勉的事跡,請求刻石記載他的德行,皇帝立即降旨在徐勉的墓地立碑。
徐悱字敬業,自幼聰明機靈,能寫詩文,任太子舍人,掌書記之職。
累遷至太子洗馬,中舍人,仍掌書記,出入於宮中多年。
由於有腳病出任湘東王友,不久遷任晉安內史。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