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周文育傳:他從小案親去世,家中十分貧困,原居住在新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周文育傳

南史白話文

周文育傳

周文育字景德,義興一陽一羨人。

他從小案親去世,家中十分貧困,原居住在新安壽昌縣,姓項,名猛奴。

十一歲時,能來回在水中游幾里路遠,跳起六尺的高度,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眾人都難以比得上他。

義興人周薈當時任壽昌浦口的戍主,見了以後很感驚奇,就喊他過來說話。

周文育對周薈說:「我母親年老,家中貧困,兄弟和姐姐都已長大,家裡受困於賦稅和徭役。」

周薈聽後,很替他難過,便跟隨文育到他家去看望,並且向文育的母親請求將文育給自己當養子,文育的母親便答應給了他。

當周薈任職期滿後,他就帶著文育回到都城,拜見了太子詹事周捨,請求給文育起個名字,周捨便給他起名為文育,字景德。

周薈並讓哥哥的兒子弘讓教給文育識字和計算。

弘讓擅寫隸書,便寫了蔡邕的《勸學》文和古詩來送給文育,文育不太懂,便對弘讓說:「誰會學這些東西,謀取盎貴只有用大槊吧!」周弘讓認為文育氣壯,便教給他騎馬射箭的本領,文育大為高興。

司州刺史陳慶之和周薈是同郡人,一向關係很好,便上奏朝廷委任周薈當前軍軍主。

陳慶之讓周薈帶領五百人前往新蔡、懸瓠慰勞白水蠻人。

白水蠻人打算抓住周薈然後歸附魏國,事情被發覺,周薈和周文育領兵抗拒。

當時賊眾人數很多,一天之中作戰幾十回,周文育在前面衝鋒陷陣,勇冠全軍。

作戰中,周薈死於陣上,周文育飛奔向前收取他的一屍一體,敵人不敢進一逼一。

到天黑時,各自領兵離去。

周文育身受九處創傷,傷癒之後,他告辭請求送周薈回去安葬。

陳慶之很讚賞他的節一操一,厚加饋贈後送他回去。

安葬周薈之後,正值盧安興出任南江督護,他請求朝廷讓周文育和他同行。

文育屢次出征立功,被任命為南海縣令。

盧安興死後,周文育和杜僧明攻打廣州,被陳武帝擊敗,陳武帝赦免了他。

後來監州王勱讓文育任長流參軍,深受信任。

當王勱被人替換時,周文育打算和王勱一起北下。

到達大庾嶺時,到一位佔卜的人那裡占卜,占卜的人對文育說:「您北下不過能當一名令、長,南入則可以當公侯。」

周文育說:「有錢用就行,誰還想當公侯。」

卜人又對他說:「您不一會就會突然得到二千兩銀子,如果不相信,請以這件事作為驗證。」

當晚,他們住在旅舍裡,有位商人請求和周文育賭一博,周文育贏了他,得到二千兩銀子。

天亮時,周文育向王勱告辭,王勱問他是什麼原因,文育將有關情況如實告訴了,王勱便送他走了。

陳霸先(武帝)聽說周文育又回來了,大喜,分出一部分人馬交給他。

陳霸先征討侯景時,周文育和杜僧明為前軍。

他們戰勝了蘭裕,救援歐一陽一危頁,都立有戰功。

陳霸先在南野與蔡路養交戰,周文育被蔡路養所圍困時,四面敵軍重重包圍,利箭飛石有如雨下,他所騎的馬死去。

周文育便用右手和敵人搏鬥,左手解一開馬鞍,突圍而出。

他和杜僧明等相遇後,合力又齊頭並進,於是大敗敵軍。

陳霸先上表請求任命周文育為府司馬。

李遷仕佔領了大皋,派他的將軍杜平虜進入贛石魚梁建城壘。

陳霸先命令周文育攻打他。

杜平虜棄城逃跑,周文育佔領了該城。

李遷仕得知杜平虜戰敗,將老弱殘兵留在大皋,全部挑選一精一兵親自率領來攻打周文育。

周文育和他作戰,李遷仕略略後退,兩軍相持不下。

正值陳霸先派杜僧明趕來救援,已另行擊敗李遷仕的水軍,李遷仕軍隊大敗逃散,他們不敢再去大皋,直跑到新淦。

梁元帝任命周文育為義州刺史。

李遷仕又和劉孝尚合謀對抗義軍,陳霸先派周文育和侯安都、杜僧明、徐度、杜稜到白口修建城壘對抗。

周文育多次領兵出戰,終於活捉了李遷仕。

陳霸先從南康出發,派周文育領兵五千,開通江路。

侯景的部將王伯酉鬼據守豫章,周文育攻打之後將他趕走了,於是佔據了該城。

他因屢立戰功被封為東遷縣侯。

陳霸先的軍隊到達白茅灣後,任命周文育和杜僧明為軍隊先鋒。

到達姑孰時,周文育等和侯景的部將侯子鑒交戰,打敗了他。

侯景被討平後,周文育被改封為南移縣侯,屢遷至散騎常侍。

陳霸先殺了王僧辯,命令周文育總督眾軍,和陳文帝在吳興會合,圍攻並戰敗杜龕。

又渡江攻打會稽太守張彪,佔領了他的郡城。

當陳文帝受到張彪偷襲時,文育的軍隊駐紮在城北的香巖寺,文帝連夜跑到周文育那裡。

張彪又來進攻,周文育同他苦戰一場,終於討平張彪。

陳霸先因侯王真擁兵佔領江州,命令文育攻打他。

周文育仍任南豫州刺史,領兵攻打盆城。

周文育還未攻下盆城,徐嗣徽又領著齊兵渡江,佔據蕪湖,朝廷詔令調周文育回都城。

徐嗣徽等便在青墩直到七磯排列戰艦,以斷絕周文育的退路。

當晚,周文育的軍隊大聲喊叫著出發,徐嗣徽等人無法制止他們。

天亮時,周文育的軍隊反攻徐嗣徽,徐嗣徽部下驍將鮑砰獨自乘坐一條小艦斷後,周文育乘著一艘單舴艋船,跳進鮑砰的小艦中,斬了鮑砰,並牽著這條小艦回去,敵眾大驚失色。

於是他們將船留在蕪湖,從丹一陽一步行而上。

當時陳霸先在白城抵擋徐嗣徽,正好和周文育會合。

將要交戰時,風很大,陳霸先說:「箭不逆風。」

周文育說:「事態緊急了,當立即決戰,何必用古法。」

便一抽一槊上馬前進,眾軍都緊緊跟隨他,風向也很快的轉了,他們殺死了幾百人。

徐嗣徽等人將營壘移到莫府山,周文育也將軍隊轉移和敵軍對峙。

多次作戰,周文育的戰功最大,晉封他爵位為壽昌縣公,並賜給鼓吹一部。

當廣州刺史蕭勃領兵越過南嶺時,朝廷詔令周文育總督眾軍討伐。

這時新吳洞主余孝頃起兵響應蕭勃,派他的弟弟余孝勱鎮守郡城,自己從豫章出兵,佔領了石頭城。

蕭勃派他的兒子蕭孜領兵和余孝頃會合,又另派將軍歐一陽一危頁駐守苦竹灘,傅泰據守土庶口城,以對抗官軍。

當時官軍船少,余孝頃有舴艋小舟三百艘,戰艦一百多艘在上牢的地方,周文育派軍主將焦僧度、羊柬帶軍隊秘密地前往偷襲,全部將船繳獲歸來,於是仍在豫章設水柵。

這時官軍糧食已盡,準備退回,周文育不答應,他派人走小道送信給周迪,和他相約結為兄弟,並陳說利害關係。

周迪得到信以後很高興,答應送給周文育糧食。

於是周文育先分送老小,乘坐原船沿江而下,燒掉在豫章所建起來的柵壘,假裝退卻。

余孝頃望見以後,大喜,於是毫不戒備。

周文育從小道一一夜抵達芊韶。

芊韶的上游是歐一陽一危頁、蕭勃,下游是傅泰、余孝頃,周文育佔據當中,築城壘大宴將士,賊眾大驚。

歐一陽一危頁便退入泥溪,建城壘自防。

周文育派嚴威將軍周鐵武和長史陸山才襲擊歐一陽一危頁,抓住了他。

於是,周文育大舉陳設兵馬甲仗,和歐一陽一危頁一起乘著船飲宴,在傅泰據守的城下巡遊,並進而攻打傅泰,攻下城池。

蕭勃當時在南康,聽到消息後,眾人都兩股戰慄。

蕭勃的部將譚世遠斬了蕭勃準備歸降,被人殺害。

譚世遠的軍主夏侯明徹帶著蕭勃的首級來歸降。

蕭孜、余孝頃仍佔領著石頭城,陳霸先派侯安都去協助周文育進攻,蕭孜投降了周文育,余孝頃後退跑到新吳,廣州被討平。

周文育回到豫章,因功而被授予開府儀同三司。

王琳擁著重兵佔據上游,朝廷詔令侯安都為西道都督,周文育為南道都督,一同在武昌會合。

在沌口和王琳作戰時,周文育被王琳捉住了,後來得以逃回,向朝廷請罪,朝廷下詔不追究,並恢復他的官爵。

當周迪打敗余孝頃後,余孝頃的兒子公..、弟弟余孝勱仍佔據舊柵壘,在南面搗亂,陳霸先又派周文育和周迪、黃法氍等前往征討。

豫章內史熊曇朗也帶領部眾前來會合。

周文育派吳明徹為水軍,配合周迪運糧,自己率領眾軍進入象牙江,在金口建城。

余公..假裝投降,一陰一謀抓住周文育,事情被察覺,周文育將他囚禁起來送往京都,將他的部眾分別交給各軍管轄。

於是,他們放棄船隻變為步兵,進佔三陂。

王琳派將軍曹慶來救余孝勱,又分別派遣主帥常眾一愛一和周文育對抗,自己統率部隊攻打周迪、吳明徹的軍隊。

周迪等被打敗,周文育退兵據守金口。

熊曇朗因為他打仗失利,便想謀害周文育以接應常眾一愛一。

周文育的監軍孫白象頗知這件事,勸周文育先下手殺掉熊曇朗。

周文育說:「不行。

我的舊兵人少,客軍人多,如果殺了曇朗,人心都會驚慌,立即就會敗亡了,不如推心安一撫他。」

早先,周迪被打敗,棄船逃走,不知下落。

當收到周迪送來的信以後,周文育大喜,拿來給熊曇朗看,熊曇朗便在座中殺害了他。

陳武帝聽到這消息以後,即日為他舉行哀禮,追贈為侍中、司空,謚為忠愍。

起先周文育佔據三陂的時候,有流星墜下地來,響聲如雷,地陷下一丈見方,當中有碎炭幾鬥。

又軍鎮中忽然聽見小孩子的啼哭聲,全鎮都大驚,細聽哭聲來自地下,軍隊挖掘之後,找到一具棺材,長三尺,周文育很感到厭惡。

不久周迪兵敗,周文育被殺。

天嘉二年(561),朝廷有詔書將周文育配祭於陳武帝的享廟中。

周文育的兒子周寶安繼承了他。

周文育本族的族兄周景曜,因為周文育而官至新安太守。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