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建安王劉休仁傳:元嘉二十九年(452),他年齡十歲,立為建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建安王劉休仁傳

南史白話文

建安王劉休仁傳

建安王劉休仁,是文帝的第十二個兒子。

元嘉二十九年(452),他年齡十歲,立為建安王。

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逐步陞遷為護軍將軍。

當時廢帝狂悖無道,殺害眾位大臣,忌恨和害怕各位叔伯,把他們一齊聚集在殿內,毆打欺凌,不再具有人的理一性一。

劉休仁和明帝、山一陽一王劉休佑形體都很肥壯,廢帝便以籠子盛起來稱呼他們,因為明帝尤其肥胖,稱為豬王。

稱劉休仁為殺王,劉休佑為賊王。

因為三王年長,尤其害怕,所以經常留在自己身邊,不離左右。

東海王劉..平凡庸劣,稱為驢王。

桂一陽一王劉休范、巴陵王劉休若年少,所以都得到寬容。

廢帝曾經用木槽盛飯,放進去一些雜食,攪拌讓它們攙和在一起,在地上掘一個深坑,放滿泥水。

把明帝一裸一著身一體放到坑裡,再把槽裡的食放到他前面,讓他用嘴直接在槽中吃食,用來博取歡笑。

他企圖陷害明帝和劉休仁、劉休佑,前後有幾十次。

劉休仁多計謀,常常用調笑奉承的話取一悅他,所以能夠推延。

廢帝常常在劉休仁面前,讓左右的侍從荒一婬一地一逼一迫劉休仁的生母楊太妃。

左右都是不得已而從命,到了右衛將軍劉道隆,劉道隆斑興地奉命,出盡了各種醜態。

當時廷尉劉蒙的妾懷孕就要臨產,廢帝把她迎入後宮,希望她生個男孩,想立為太子。

明帝曾經違背意旨,廢帝很生氣,便把他衣服剝光,捆住他的手腳,用木棍穿在手腳以內,讓人抬去交給太官,當天就要將他「殺豬」。

劉休仁笑著對廢帝說:「不應該就這樣死去。」

廢帝問是什麼緣故,劉休仁說:「等皇太子生下來,殺豬取心肝。」

廢帝氣才消了,說:「姑且把他交給廷尉吧。」

關了一宿才把他放出來。

廢帝將要南遊荊、湘二州,打算明天早晨殺掉幾個叔叔就出發,而當天晚上卻在華林園被殺。

劉休仁當天便向明帝執行臣子的禮節。

當時南平王劉敬猷、廬陵王劉敬先兄弟被害,還沒有殯殮,劉休仁、劉休佑同車來到,打開車簾歡笑,樂隊往返吹奏,當時的人們都對此加以非議。

明帝任命劉休仁為侍中、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發給三望車。

當時劉道隆為護軍,劉休仁請求解除自己的職務,說:「我不能與此人同朝。」

皇上便賜劉道隆自一殺。

不久各方都抗拒新的中央政權,劉休仁都督征討諸軍事,增加儀仗為三十人,出京佔據獸檻,又進佔赭圻。

不久兼任太子太傅,總帥各軍。

中游平定,確是靠了劉休仁的力量。

明帝起初與蘇侯神結成了兄弟,以請求賜福和援助。

等事情平定後,他在給劉休仁的信中說:「這一階段特別得到了蘇兄的神力。」

劉休仁略小於明帝,他們都喜好文化典籍,素來相一愛一。

等到了廢帝時代,共同經歷了艱難危險,明帝又借重了他的詭譎權變的能力。

泰始初年,四方抗拒中央,劉休仁親自冒著弓箭石頭戰鬥,建立了大功,總領百官,親一愛一、寄托十分隆重,四方歸聚。

皇上十分不高興。

劉休仁明白了他的心意,上表辭去揚州的職務,得到批准。

晉陞他為太尉,兼司徒,他堅持推讓。

又加賜給漆輪車,可以帶劍穿履上殿。

他接受了漆輪車,堅決推辭劍履上殿。

明帝末年多忌諱,劉休仁轉而不能自安。

後來殺了晉平王劉休佑,當年皇上病重,和楊運長計劃身後的事情。

楊運長等又擔心明帝逝世以後,劉休仁一旦佔據了周公的地位,他們不得執掌最高權力,所以更加贊成皇上讓他們陷害諸王。

後來皇上的病忽然危急,朝內外都寄希望於劉休仁。

主書以下官員都前往東府看望劉休仁的親信,預先進行結交。

有的值勤不能出去的,都很恐懼。

皇上和楊運長等人定下謀略,召劉休仁入宮住在尚書下省,當夜派人送藥賜劉休仁自一殺,劉休仁對著使者罵道:「皇上能有天下,是誰的功勞?孝武帝因為殺害子孫而至於滅亡,現在又重蹈覆轍,無辜殺害兄弟,忠臣含冤而無可奈何!我們大宋的基業,還能長久嗎?」

皇上病了好久,擔憂人心不可靠,自己支持著乘車出了端門,劉休仁死後才回宮中。

詔書稱他是自一殺,寬免了他的兩個兒子,並全部封爵。

有關部門奏請降劉休仁為平民,斷絕家族關係,兒孫全部遷徒到邊遠的郡縣。

下詔特降劉休仁為始安縣王,並且停止他的兒子劉伯融等人的流放,允許他承襲爵位。

後來明帝病危,見到了劉休仁在作祟,喊道:「司徒寬大我一點!」很快就死了。

劉伯融,是妃子殷氏生的。

殷氏,是吳興太守殷沖的女兒。

范一陽一人祖翻有醫術,姿貌又美,殷氏有病,祖翻進去診脈,很喜歡她,於是就和她發生了一奸一情。

事情洩露,便趕她回家並且賜她自一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