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
劉勰傳
劉勰字彥和,東莞莒縣人。
父親劉尚,作過越騎校尉。
劉勰早年喪父,一心求學。
因家貧不曾娶妻,到寺裡依靠和尚僧佑生活,因此能博通佛教經典,於是把它們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定出次序。
定林寺的經藏,就是劉勰所勘定的。
梁天監年間,任東宮通事舍人。
當時朝廷宗廟的祭品已經用瓜果,而春秋兩次郊祀農神卻還用牲畜。
劉勰就上奏提出郊祭應與廟祭相同。
武帝下詔把他的奏議交尚書省討論,最後採納了他的建議。
改任步兵校尉,仍兼舍人之職。
他深為昭明太子喜一愛一。
當初,劉勰撰《文心雕龍》五十篇,評論古今文體,其序言說:「我在三十多歲時,曾在夜裡夢見捧著丹漆禮器,跟隨仲尼南行。
醒來後高興地說:『真是偉大啊!聖人出現多麼不容易啊。
是聖人給我托的夢吧。
自從有生靈以來,沒有人比孔夫子更偉大了。
』宣揚讚美聖人之意,都不如注經重要,但馬融、鄭玄等大儒已經把它發揚光大,闡釋一精一微,即使還有人有深刻理解,也難成一家之言。
只有文學作品的作用,可謂是經典的枝條,五禮憑它助成,六典靠它推行。
於是就握筆磨墨,開始評論為文之道。
共著成文章四十九篇。」
書成之後,並未被當時名流所讚許。
劉勰想讓沈約給評價一下,又沒門路見沈約,於是就背著自己的書等候沈約的車子經過,樣子像是個小販。
沈約拿去讀了後,大為賞識,認為它深通為文之道,就常把它放在自己書桌上翻看。
劉勰的文章長於佛經義理,京城裡寺塔及名僧碑志,一定都要請他撰文。
朝廷下詔讓他和慧震和尚在定林寺撰寫經證。
寫成以後,就要求出家,先燒掉鬍子頭髮以表明意志,皇帝下詔批准,於是就改換僧服,改名叫慧地。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