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王弘傳:曾祖王導,是晉朝的丞相,祖父王洽,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王弘傳

南史白話文

王弘傳

王弘字休元,琅笽臨沂人。

曾祖王導,是晉朝的丞相,祖父王洽,為中領軍,父親王纂,為司徒。

王弘少年好學,以清悟知名。

二十歲擔任會稽王司馬道子的驃騎主簿。

王纂很喜歡積聚,財物大量散佈在社會上,等他死後,王弘把債券文書都燒掉了,全部不再收討,其餘的舊家業,全都委託給幾個弟弟。

當時國家內外多難,守喪的大多不能堅持到底,只有王弘,雖然受到徵召,卻一處也沒有上任。

桓玄攻克了建業,拘捕了司馬道子交付給廷尉,他的下屬官吏都不敢目送,王弘當時還在守喪,單獨在道旁跪拜送別,手拉著囚車哭泣,談論的人都很稱讚。

宋武帝召他補任鎮軍咨議參軍,因功封為華容縣五等候,逐漸陞遷為太尉左長史。

跟隨北征,前鋒已經平定了洛一陽一,而沒有贈給九錫,王弘作為使者回到京城去婉言勸說朝廷。

當時劉穆之擔當留任,而聖旨卻從北方來,劉穆之慚愧而恐懼,得了病,於是便死了。

宋國建立,王弘擔任尚書僕射,負責選拔人材,兼任彭城太守。

上表彈劾世子左衛率謝靈運,因為軍人桂興和他的一寵一妾一婬一交,謝靈運殺死了桂興,把他的一屍一體扔在了洪流中,御史中丞王准之竟然不予檢舉。

武帝回答說:「尚書省長官整肅端正風俗習尚,的確符合我的期望,從今以後作為永遠的制度。」

於是免去了謝靈運的官職。

後來王弘調任江州刺史,降低賦稅,縮減勞役,百姓得以安定。

永初元年(420),因為輔佐武帝登基的功勞,封為華容縣公。

永初三年入朝,晉陞封號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武帝在一次宴會上說:「我是一個平民,開始並沒有希望走到今天這一地步。」

傅亮等人都在擬定詞語,打算盛讚功德。

王弘隨口回答說:「這就是所謂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當時都稱讚他的簡明扼要。

少帝景平二年(424),徐羨之等人謀劃廢立皇帝,召王弘入朝。

文帝即位,靠他制定策略安定國家,晉陞職位為司空,封為建安郡公,堅持推辭,得到批准。

晉陞封號為車騎大將軍,開府、刺史職位和原來一樣。

徐羨之等人因為廢殺皇帝的罪行,將要被處死,王弘因為不是首謀,而且弟弟王曇首又被皇上所親信。

事情將要發生的時候,秘密派人告訴了王弘。

徐羨之被殺以後,王弘調任侍中、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配給儀仗三十人。

皇上西征謝晦,他和彭城王劉義康留守,入宮住在中書下省,帶領衛隊出入,司徒府暫時設置參軍。

元嘉五年(428)春季,天氣大旱,王弘引咎退位。

在此以前,彭城王劉義康做荊州刺史,鎮守江陵,平陸縣令河南人成粲給王弘寫信,告誡他不可自滿,同時陳述彭城王劉義康應該入朝執政,竟陵王、衡一陽一王應該出京據守各個重鎮。

王弘由此堅持自我請求。

於是才把他降為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元嘉六年,王弘又上表陳述彭城王應該入朝輔政,並且要求解除自己的揚州職務,劉義康由此代替王弘為司徒,和他分管。

王弘又辭讓分管。

王弘廣泛地熟悉政務,留心普通事情,研究時代要求,常常力求寬和公平,他給朝廷高級官員的信中說:「同伍的人犯法,沒有名人無罪的條文,然而每當審訊時,則有特殊照顧。

如果常常給予寬大,則法令就廢止無法執行了,依據事實進行追究,則人們會覺得苛苦。

恐怕應該重新制定。」

當時的議論大多不同意,王弘認為:

「主張有名望的人,便不像平民那樣牽連坐罪;作為平民,便要受有名望者的株連,這不是太偏謬了麼?認為有名望的人可以不受同伍牽連的處罰,而對他的家奴治罪,奴僕們多麼悲苦啊?沒有家奴的,可以用錢物贖買。

有的人在家鄉修身養一性一,與那些小人確實隔絕;又有的沒有奴僕,官長二千石就應該親臨調查上報,根據情況進行處理。」

又規定:主管的人偷布帛五疋,普通人偷四十疋,都要處以死刑。

談論的人都覺得太重。

王弘認為:

「小吏無知,見了財貨容易昏迷。

有的由於疏忽怠慢,觸犯了刑律。

應該提高限額規定主管的人偷十疋,普通人偷五十疋定為死罪,四十疋處以充軍。

至於官長以上,蒙受國家的俸祿,侵利五疋就已經是大數,士人到了這種地步,怎麼還能加以同情?而且這些人士可殺不可貶,我認為應該上奏,由皇上的聖旨來決定。」

文帝採納了王弘的建議。

王弘又上書說:「舊時規定,人到了十三歲要服半役。

現在四方無事,應該加以調整。

請以十五至十六為半丁,十七為全丁。」

被採納。

等弟弟王曇首去世,文帝哀悼不止,見了王弘流淚歎息,而王弘只是臉色嚴肅而已。

隨後彭城王劉義康告訴皇帝說:「曇首既是家一寶,又是國器,王弘的感情卻不太深,為什麼?」

文帝說:「賢者的心思不可猜測。」

他就是這樣地受到體諒。

元嘉九年,晉陞為太保,兼中書監,其他職務依舊。

這年去世。

追贈為太保、中書監,給予節杖,加給羽葆、樂隊,增加儀仗為六十人。

謚號為文昭公,配食武帝的廟庭。

王弘既然威望為眾人所崇尚,行為必定遵循禮法。

凡是他的動止行為和書信儀禮,後人都加以仿照,稱為王太保家法。

他雖然歷任地方長官,卻不經營財利,去世之後,家中並沒有多餘的資產。

他為人隨便,缺少威儀,一個客人懷疑他有忌諱,王弘說:「家諱與蘇子高相同。」

他一性一格狹隘,如果有人違拗了他,就加以辱罵。

少年時候曾在公城子野家裡玩擲色子遊戲,等後來當了權,有人到王弘那裡要求做縣官。

這個人曾經因為擲色子犯過罪,王弘反問他說:「您可以通過遊戲得到錢財,何必還要俸祿呢?」

回答說:「不知道公城子野現在在哪裡。」

王弘沉默不語。

自從負責選賢和做了當朝總管,即將對人加封官爵時,常常是首先譴責斥辱他一通,然後進行;如果是態度和悅說話歡欣時,事情必然不成。

有人問這是什麼緣故,回答說:「帝王的爵位既然加封給別人,又加以撫一慰,便成了與皇上分功,這便是一奸一猾地事奉君主。

如果來求官爵的人沒有做官的可能,既然沒有什麼可以好處給他,又不給點好臉色,就會結成很大的怨恨,這也是我所不願意得到的。」

問者心悅誠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