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柳元景傳:他的高祖叫柳純,位至平一陽一太守,沒有上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柳元景傳

南史白話文

柳元景傳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縣人。

他的高祖叫柳純,位至平一陽一太守,沒有上任。

曾祖叫柳卓,從本郡遷居襄一陽一,官到汝南太守。

祖父柳恬,是西河太守。

父親柳憑,是馮翊太守。

柳元景少年時期就熟悉弓馬,多次跟隨父親討伐蠻人,以勇敢著稱。

他少言寡語,有器識,荊州刺史謝晦聽到他的名氣,曾經邀請他,還沒有來得及去而謝晦失敗。

雍州刺史劉道產深一愛一他的能力,正趕上荊州刺史江夏王劉義恭又召用他,劉道產對他說:「很久就打算讓您屈尊來這裡任職,現在貴王相召,難以相留,違背心意會顯得無知。」

服喪期滿,逐步陞遷為劉義恭司徒太尉城局參軍。

文帝見到後又十分欣賞。

在此以前,劉道產在雍州有良好的政治教化,遠方的蠻人都出來歸順,緣沔河兩岸住下組成村落,戶口繁盛。

等劉道產死後,群蠻大肆進行搶掠。

孝武帝西鎮襄一陽一,劉義恭推薦柳元景,於是便任命他為武威將軍、隨郡太守。

等到任以後,他廣設策略,斬殺和俘虜了數百人,郡內治安肅然。

隨王劉誕鎮守襄一陽一,柳元景調為後軍中兵參軍。

後來朝廷大舉北侵,讓諸藩鎮各出軍隊,元嘉二十七年(450)八月,劉誕派遣尹顯祖兵出貲谷,魯方平、薛安都、龐法起進入盧氏,田義仁兵出魯一陽一,加任柳元景為建威將軍,擔任各軍總的統率。

後軍外兵參軍龐季明,是三秦顯貴的豪門世族,請求進入長安,招撫關、陝一帶,於是從貲谷進入盧氏。

盧氏人趙難接納了他。

柳元景率領軍隊繼續前進,因為前鋒深入,孤軍沒有後繼部隊,所以柳元景派人馳馬傳令,讓尹顯祖進入盧氏,以作為各路軍隊的聲援。

柳元景因為軍糧不足,難以長久相持,於是便束馬懸車,把軍隊引上了百丈崖,路出溫谷而進入盧氏。

龐法起等軍隊前進駐紮在方伯堆,離弘農城五里路。

柳元景引軍度過熊耳山,薛安都駐軍在弘農。

龐法起前進佔據潼關,龐季明率領魯方平、趙難諸軍開向陝州。

十一月,柳元景率領眾軍到達弘農,紮營在開方口。

仍然以柳元景為弘農太守。

起初,薛安都留住在弘農而諸軍已經進到陝州。

柳元景到了以後,對薛安都說:「您不要坐守空城,而讓龐公孤軍深入,應該抓緊進軍。」

眾軍都來到陝州城下,排列開軍營而對他們進行一逼一迫,並且一齊大造攻城器一具。

魏朝的城鎮臨著河,十分牢固,他們恃險自守。

龐季明、薛安都、魯方平、尹顯祖、趙難諸軍頻頻進攻而沒有攻下,薛安都、魯方平各自在城東南列陣,以等待他們。

魏兵大量出陣,先用輕騎挑戰,薛安都怒目橫矛,單騎衝上陣地,向四外奮勇突擊,左右的人都紛紛後退,殺傷的人不可勝數,於是眾軍一齊吶喊前進。

魏朝放出了很多突騎兵,眾軍都很憂慮。

薛安都十分惱怒,於是便脫一去頭盔,解下所帶的鎧甲,只穿一件絳色的兩當衫,馬也去掉了鞍具,馳入了賊陣。

猛烈咆哮,所向無前,擋著刀鋒的無不應刃而倒。

就這樣連續進行了好幾次。

每次進入,眾軍無不披一靡一。

在魏軍即將到來的時候,魯方平派遣驛馬報告了柳元景。

當時各軍糧食已經用盡,各自只剩下了幾天的糧食。

柳元景正在督促義租並且收繳驢馬以準備運糧,他派軍副柳元怙挑選了步騎兵二千人趕去應付陝州的緊急情況。

他們捲起盔甲兼程前進,一一夜功夫就趕到了。

第二天早晨,魏軍又出來,在城外列陣。

魯方平的各軍都排成一列,薛安都率領著騎兵,魯方平率領著步卒,在左右形成犄角,其餘的各義軍正在城西南列陣。

魯方平對薛安都說:「現在強敵在前,堅城在後,是我們拚死的日子。

您如果不進,我就要斬您,我如果不攻,您就要斬我!」薛安都說:「您說的對。」

於是交戰。

薛安都無比憤怒,橫矛直前,殺傷的人很多。

流血都凝聚在肘後。

矛折斷了,換了一根又重新殺入,軍副譚金率領著騎兵隨後奔殺。

從清晨一直戰到黃昏,魏軍大敗,反綁雙手而押送到軍門前面的有兩千多人。

諸將想把他們全部殺掉,柳元景認為不可,於是便全都釋放讓他們返回。

都高呼萬歲而去。

當時北侵的各軍王玄謨等人敗退,魏軍深入。

文帝認為柳元景不應該單獨進軍,暫且讓他回軍。

諸軍便從湖關度過白楊嶺出往長洲,薛安都斷後,宗越做他的副手。

龐法起從潼關向商城,與柳元景會師,龐季明也從胡谷南歸,都是有功入京。

劉誕登城遠望,以鞍下的馬送給了柳元景。

當時魯爽正在開向虎牢,又讓柳元景率薛安都等人北出,魯爽才回來。

柳元景再次出兵北侵,在境外樹立了很高的威信。

孝武帝入京討伐元兇劉劭,以柳元景為咨議參軍,配了一萬人作為前鋒,宗愨、薛安都等十三軍都隸屬在他的統率之下。

當時義軍的船隻小而簡陋,擔心水戰打不過賊軍。

到了蕪湖,柳元景大喜,倍道兼程到了新亭,依山建起營壘柵欄,東西都佔據著險要地勢。

他給軍中下令說:「鼓聲太頻繁容易氣衰,叫喊太多力氣易盡,只需要各自銜枚猛戰,完全聽我營中的鼓聲。」

柳元景觀察賊軍衰竭,才下令打開營壘吶喊著衝向敵人,賊軍大敗。

劉劭又親自率領其餘的兵眾前來進攻軍壘,又把他們殺得大敗,元兇劭僅只自己一人逃免。

皇上到新亭即位,以柳元景為侍中,兼左衛將軍,不久轉為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監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的竟陵隨二郡諸軍事。

起初皇上在巴口,問柳元景事平以後有什麼要求。

回答說:「希望回到家鄉。」

所以才有這一任命。

起初,臧質起義,以為南譙王劉義宣軟弱容易控制,打算推舉他,暗中報告了柳元景,讓他率領手下的軍隊西還。

柳元景就把臧質的信交給了孝武帝。

告訴他的送信人說:「臧冠軍一定是不知道殿下現在的義舉,正應該討伐叛逆,不容許西還。」

臧質因此十分恨他。

到了柳元景做了雍州刺史,臧質擔心他會成為荊州、江州的後患,稱說皇上的爪牙不適合遠出。

皇上違背了他的話,更以柳元景為領軍將軍,加散騎常侍,封為曲江縣公。

孝建元年(454)正月,魯爽反叛,派遣左衛將軍王玄謨去討伐他。

加任柳元景為撫軍將軍,假節杖,設佐官,繼王玄謨之後。

後來讓他兼任南蠻校尉、雍州刺史,加任都督。

臧質、劉義宣一齊反叛,王玄謨在南面佔據梁山,垣護之、薛安都佔據歷一陽一,柳元景出兵屯駐採石。

王玄謨請求增兵,皇上讓柳元景進駐姑孰。

柳元景把一精一兵全部派出去幫助王玄謨,而以病弱兵士守營。

所派出的兵士打出了很多旗子,從梁山望去好像是數萬人,都說是京城的兵全部開來了,於是戰勝。

柳元景與沈慶之都以本號加封開府儀同三司,改封柳元景為晉安郡公。

他堅持推辭開府。

又擔任領軍、太子詹事,加任侍中。

大明三年(459),他擔任尚書令,太子詹事、侍中、中正職務依舊。

因為封地在嶺南,改封為巴東郡公。

又命令他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尚書令、中正依舊不變。

他又辭讓開府。

於是與沈慶之都依照晉朝的密陵侯鄭袤不接受司空的舊例。

大明六年(462),晉陞為司空,侍中、令、中正職務依舊。

又堅持辭讓。

於是授給他侍中、驃騎大將軍、南兗州刺史,留在京城負責守衛。

孝武帝逝世,他與太宰江夏王劉義恭、尚書僕射顏師伯一齊接受遺詔輔助幼主,調為尚書令,兼任丹一陽一尹,侍中、將軍依舊不變。

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配給儀仗二十人。

他堅持推辭儀仗。

柳元景少年時期家中貧苦,曾經出京到了大雷,天黑了非常寒冷,很為羈旅而感慨。

岸邊有一個老父自稱善於相面,對柳元景說:「您將大大富貴,位至三公。」

柳元景以為是開玩笑,說:「人生能避免饑寒就是很幸運的了,哪裡敢盼望富貴!」老父說:「以後您會想起我來的。」

等富貴後再去找他,卻不知他在哪裡了。

柳元景由將帥起家,等他執掌了朝政,管理政務雖然不是他的所長,卻有弘雅的美名。

當時在朝的要人一大多經營產業,只有柳元景獨自無所經營。

江南岸有幾十畝菜園,守園人賣菜得了三萬錢,送還給家裡。

柳元景生氣地說:「我開這個園子種菜,目的是供家中吃的,卻又賣了取錢,是要奪百姓們的利嗎?」

結果把錢送給了守園人。

孝武帝嚴厲暴虐無常,柳元景雖然受到了一寵一幸的待遇,卻總是擔心遭到禍患。

太宰江夏王劉義恭以及各位大臣無不小心翼翼,不敢互相來往。

孝武帝逝世,劉義恭、柳元景等互相說:「今天才算免除了橫死。」

劉義恭與劉義一陽一等諸王,柳元景與顏師伯等常常互相邀請奏樂酣飲,夜以繼日。

廢帝少年而有凶德,內心不能平衡,殺掉戴法興以後,悖謬之情暴露,劉義恭、柳元景擔憂恐懼,便與顏師伯等謀劃廢除皇帝,立劉義恭,猶疑未決。

事情被發覺,廢帝親自率領宿衛兵出陣討伐,他以詔令的名義召見柳元景。

左右的人跑來報信,說兵刃戒備情況反常。

柳元景知道災禍到了,整頓朝服乘上車子,應一召出門。

遇上弟弟車騎司馬柳叔仁穿著軍服,左右壯士幾十人,打算拒絕服從命令。

柳元景苦苦禁止。

等出了街巷,軍士大批開來,柳元景下車受死,表情十分安靜。

他的長子柳慶宗很有才幹,而一性一情不同尋常,孝武帝讓柳元景把他送還襄一陽一,在途中賜他自一殺。

次子嗣宗、紹宗、茂宗、孝宗、文宗、仲宗、成宗、秀宗到現在都遇禍。

柳元景有六個弟弟:僧景、僧珍、叔宗、叔政、叔珍、叔仁。

僧珍、叔仁和子侄在京城和襄一陽一死掉的有幾十人。

柳元景的少子柳承宗、柳嗣宗的兒子柳..都在懷孕中,從而獲得保全。

明帝即位,贈柳元景為太尉,配給儀仗三十人,羽葆、樂隊一部,謚號為忠烈公。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