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魯廣達傳:當時江表將帥各自都有私人部隊,一般都有幾千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魯廣達傳

南史白話文

魯廣達傳

魯廣達,字偏覽,從小一性一情慷慨,立志要獲取寶名,為人謙虛一愛一護人才,很多人從遠方來投奔他。

當時江表將帥各自都有私人部隊,一般都有幾千人馬,而魯氏家族特別多。

魯廣達在梁為官,任平南將軍、當一陽一公府中兵參軍。

侯景之亂時,他與哥哥悉達招集鄉間民眾保衛新蔡。

梁元帝承製之後,授廣達為晉州刺史。

王僧辯討伐侯景,魯廣達出境等候並接待王僧辯的軍隊,贈送給他們許多軍糧。

王僧辯對沈炯說:「魯晉州也是王師的東道主人。」

魯廣達帶領部隊跟隨王僧辯。

侯景之亂平定後,魯廣達升任員外散騎常侍。

陳武帝登基,授魯廣達為東海太守。

後來他代替哥哥為吳州刺史,封中宿縣侯。

光大元年(567),魯廣達改為南豫州刺史。

華皎在上游起兵,皇帝下詔司空淳於量進討華皎。

淳於量進軍到夏口,見華皎的水軍十分強盛,就不敢再前進。

魯廣達帶領勇一猛的士兵,直衝敵軍,激戰時他落入水中,在水中沉了很久,因獲救才沒死。

華皎被討平,魯廣達被授予巴州刺史。

太建初年,魯廣達與儀同章昭達一起入峽口,招降、安一撫安蜀等各州鎮。

當時周圖謀侵犯江東,在蜀大力修建戰船,並運糧食到青泥。

魯廣達與錢道戢等帶兵偷襲,放火燒了青泥後回到本鎮。

魯廣達為政簡明切要,對下屬推心置腹,官員民眾都感到便利。

當魯廣達任職期滿時,人們都上表朝廷請求讓他繼任,於是朝廷下詔將魯廣達的任期延長兩年。

太建五年(573),各路軍隊北伐,進取淮南故地。

魯廣達與齊軍在大峴會戰,大破齊軍,殺了齊的敷城王張元范,進而攻下了北徐州。

朝廷便任命他為北徐州刺史。

太建十年,授都督、合州刺史。

太建十一年,周將梁士彥包圍了壽春,詔令中領軍樊毅、左衛將軍任忠等分路趕往一陽一平、秦郡,魯廣達率領部眾入淮形成犄角以進擊。

周軍攻陷了豫霍二州,南北兗州、晉州等地軍隊也各自退走。

梁的各將領都沒有功,淮南的土地全失掉了,魯廣達因此被免官,以侯爵的身份回鄉。

太建十三年,魯廣達與南豫州刺史樊毅一起討伐北方,攻克了郭默城。

不久,他被授予平西將軍,都督郢州以上七州諸軍事,駐軍在江夏。

周安州總管元景山進兵江南。

魯廣達派了他的一部分軍隊打跑了周軍。

至德二年(584),魯廣達任侍中,改封綏越郡公。

不久任中領軍。

後來賀若弼進軍鍾山,魯廣達在白土岡佈陣,與賀若弼旗鼓相對。

廣達身披盔甲,手拿鼓槌,率領一精一神振奮的敢死隊前進,隋軍只好退走。

就這樣四次打退隋軍。

當賀若弼乘勝到達宮城,燒了光掖門時,魯廣達仍帶領餘下的士兵苦戰不止。

到天黑,他解下戰甲,面向朝廷再拜而痛哭,他對眾將士說:「我不能拯救國家,有大罪啊!」士兵們都哭出聲來,最後他們都被隋軍抓獲。

禎明三年(589),魯廣達依常例入隋。

他追念悲傷陳的淪亡覆滅,得了病不肯治療,不久便因憤懣去世。

尚書令江總撫一著廣達的靈柩大放悲聲,他提筆在棺材頭上題詩:「黃泉雖抱恨,白日自留名,悲君感義死,不作負恩生。」

江總撰寫了魯廣達的墓誌銘,記敘了他忠義一生的概況。

起初,隋將韓擒虎渡江,廣達的長子世真在新蔡,就與他弟弟世雄以及所率領的部眾投奔韓擒虎。

韓擒虎派使者送信招降魯廣達,廣達這時駐軍在都下,他自動去廷尉那裡請罪。

後主說:「世真雖然走了不同的路,但中大夫,您是國家的重臣,我所依賴的人,怎麼等同於有嫌疑的人呢?」

於是加賜黃金給魯廣達,讓他當天就回軍營。

魯廣達有個隊主名叫楊孝辯,當時跟隨廣達在軍中。

他奮力作戰,衝鋒陷陣,他的兒子也跟孝辯一起揮刀殺死十幾位隋兵,力盡,父子都戰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