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鄭鮮之傳:祖父鄭襲,是大司農,曾經做過江乘縣令,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鄭鮮之傳

南史白話文

鄭鮮之傳

鄭鮮之字道子,滎一陽一開封人,是魏朝的將作大匠鄭渾的玄孫。

祖父鄭襲,是大司農,曾經做過江乘縣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內。

父親鄭遵,是尚書郎。

鄭鮮之閉門讀書,杜絕與人交往。

起初做桓偉的輔國主簿。

在這以前,兗州刺史滕恬被丁零的翟遼所消滅,一屍一體沒有返回內地。

滕恬的兒子滕羨照樣做官不誤,輿論對他不滿。

桓玄在荊州,讓群僚對此進行廣泛議論,鄭鮮之說:「名教極大,忠孝而已。

至於變通抑揚,常常事情不同。

追根溯源,都是尋求心意而捨棄行跡。

若看行跡,人們的遭遇可能不同。

所以聖人有時通過事情來輔助教化,有時通過事情而定出罪名,屈伸予奪,很難等同,統觀各種情況,全都可以總而論之。

天命可以逃脫嗎?而伊尹廢了君主;君王可以脅迫嗎?而鬻拳受到稱讚;忠誠可以愚昧嗎?而箕子同樣仁義。

由此以下,情況不同而聲望一致、讚譽異樣而美名同等的例子,不可勝數。

現在像滕羨這種情況,或者終身隱居,隔絕人間雜事;或者入朝從政,前人無可譏諷。

贊成滕羨做官的就以無譏為證據,反對滕羨做官的則以隱居為美談。

兩者折中,則情況的異同就可以看清了。

聖人設立禮教,還曾說過有禮教而無時機,君子也無法通行。

有禮教而無時機,正因為事情有所變通,是不可固守一種模一式的。」

宋武帝興起義兵後,他逐步升為御史中丞。

一性一格剛直,很合乎司直的職務特點。

他的外甥劉毅在當時權力很大,朝野人士無不歸附,鄭鮮之盡心於武帝,獨獨不肯屈從劉毅,劉毅非常憤恨。

因為他和劉毅是舅甥關係,制度規定不能互相糾彈,便讓侍御史丘垣奏表彈劾劉毅專擅赦免傳詔羅道盛。

詔令沒作處理。

當時的新制度規定,長吏因為父母的疾病離職,三年內不准做官。

山一陰一令沈叔任由於父親生病離職,鄭鮮之因此建議說:「現在因為探望父母的疾病而加給罪名,違背義理,沒有比這更大的。

我以為應該依從舊章規定,在理義上才恰當。」

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

從此自二品以上,做父母或做祖父母較晚的,墳墓崩毀以及生有疾病,族屬就可以離職去照看,都不加禁罰。

劉毅將去鎮守江陵,武帝在江寧和他舉行宴會,朝士都參加了。

劉毅平素一愛一玩詂..,便在這裡一塊遊戲。

武帝和劉毅在收局時各得了其中的一半,錢幣堆得很多,劉毅呼叫武帝合在一起。

劉毅先擲得了雉,武帝很不高興,過了好一陣才作答,四座的人們都聚一精一會神地注視著。

結果擲得了盧,劉毅心裡十分厭惡,對武帝說:「我知道您不會把大座席讓給別人。」

鄭鮮之大喜,光著腳繞一床一大叫,一聲接著一聲,劉毅感到非常不滿,對著他說:「這位鄭君是幹什麼的?」

不再有甥舅間的恭敬。

武帝少年參加軍隊,不曾涉獵學問,等做了宰相,很羨慕風一流。

當時一塊交談,人們都是順著他的意思說,不敢辯駁。

鄭鮮之則是猛力駁難,不曾放鬆。

和武帝說話,務必讓他理屈,然後才罷休。

武帝有時慚愧變色,感念他的能講真情,當時的人們稱讚他是破除諂媚的「格佞」。

義熙十二年(416),武帝北伐,以他為右軍長史。

鄭鮮之的曾祖晉朝江州長史鄭哲的墓在開封,他請求去參拜,武帝派騎兵送他。

等入了鹹一陽一,武帝遍看了阿房宮、未央宮故地,淒愴動容,問鄭鮮之秦、漢滅亡的原因。

鄭鮮之以賈誼的《過秦論》作了回答。

武帝說:「到了子嬰而亡,已經算是很晚了。

然而看秦始皇的為人,智力足以分出是非,任用的卻不是良臣,這是為什麼?」

回答說:「那些佞言彷彿忠義,一奸一言好似真實,中人以上,才算明智,秦始皇不及中人,所以不能識別賢士。」

前行走到渭水旁邊,武帝又慨歎說:「此地難道還會有呂望麼?」

鄭鮮之說:「從前葉公好龍而真龍出現,燕昭買骨而駿馬到來。

明公您以誠懇態度待士,還用擔憂海內無人?」

武帝接連稱讚了好久。

宋國初建時期,他轉為奉常。

赫連勃勃攻陷了關中,武帝又想北伐,鄭鮮之上表諫阻。

登基以後,升任太常、都官尚書。

當時傅亮、謝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經在公眾場合譏誚鄭鮮之說:「您與傅、謝都跟隨聖主在關中、洛一陽一立功,您位居臣僚之首,今天頹喪,距離別人遙遠,多麼無能啊!」鄭鮮之一直看著他,並不回答。

鄭鮮之為人通達直率,在武帝座前,說話無所隱晦,人們都很怕他。

但他敦厚實在,關心親友。

乘車出遊,有時茫無目的,隨便御手走向哪裡。

他尤其被武帝所親一暱。

皇上曾在內殿宴飲,朝廷顯貴都到了,惟獨不召鄭鮮之。

坐定以後,武帝對群臣說:「鄭鮮之一定會自己跑來。」

不一會外面稟報尚書鄭鮮之來到神獸門請求奏事,武帝大笑引入。

他就是這樣受到厚待。

因為跟隨征戰的功勞,被封為龍一陽一縣五等子。

景平年間(423~424),徐羨之、傅亮當權,把他調出京城任豫章太守。

當時王弘為江州刺史,私下對人說:「鄭公道德純樸,先朝十分禮遇,以前代作比,是鍾元常、王景興一類人物。

現在徐、傅調他出京為郡官,或許當有緣故。」

不久就發生了廢立君王的事。

元嘉三年(426),王弘入京為宰相,舉薦鄭鮮之為尚書右僕射。

元嘉四年去世。

文集流傳在世間。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