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后妃傳序:晉武帝採用漢魏時候的建制,設置了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后妃傳序

南史白話文

后妃傳序

六宮的名位稱號,以往歷史上各代都不同。

晉武帝採用漢魏時候的建制,設置了貴嬪、夫人、貴人,這稱為三夫人,職位相當於三公;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這稱為九嬪,職位相當於九卿;另外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位相當於千石以下。

宋武帝省去了二才人,其餘仍用晉朝建制。

案貴嬪,是魏文帝設置的。

夫人,是魏武帝初建魏國時設置的。

貴人,是漢光武帝設置的。

淑妃,是魏明帝設置的。

淑媛,是魏文帝設置的。

淑儀、修華,是晉武帝設置的。

修容,是魏文帝設置的。

修儀,是魏明帝設置的。

婕妤、容華,是前漢的舊名號。

充華,是晉武帝設置的。

美人,是漢光武帝設置的。

到了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省去了夫人,設置了貴妃,職位相當於相國,提升貴嬪相當於丞相,貴人相當於三司,以她們為三夫人。

又設置了昭儀、昭容、昭華,以代替修華、修儀、修容。

又設置了中才人、充衣,做為閒散職位。

案昭儀,是漢元帝的創製。

昭容,是孝武帝的創製。

昭華,是魏明帝的創製。

中才人,是晉武帝的創製。

充衣,是前漢的舊建制。

到了宋明帝泰始二年(466),省去了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重新設置了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

三年,又省去了貴人,設置了貴姬,以具備三夫人的數字;又設置了昭華,增加了淑容、承徽、列榮,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共五個職位,亞於九嬪;美人、才人、良人三個職位為閒散官職。

在這以後,明帝留心後一庭的建制,仿照朝中百官,完備地建立起內宮職位。

到了齊高帝建元元年(479),經過有關部門奏請設置了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閒散職位。

建元三年,太子一宮設置了三種內部職位:良娣相當於開國侯,保林相當於五等候,才人相當於駙馬都尉。

到了永明元年(483),有關部門奏請給貴妃、淑妃都加賜金章紫綬,佩帶于闐玉;淑妃舊時仿照九卿,以淑為溫恭的代稱,妃為亞後的名號,升格等同貴妃,相當於三司;夫人的稱號,和各藩國沒有區別;對淑媛降格使它相當於九卿。

永明七年,重新設置昭容,其職位包括在九嬪之中。

梁武帝撥亂反正,深以奢侈一婬一逸為鑒誡,德郗皇后早死,職位長年空缺。

確立制度規定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容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東宮設置良娣、保林為二職。

到了簡文帝、元帝由藩王而為太子登帝位,有的被拘禁限制自一由,有的被匪寇亂臣一逼一迫;而且妃子都較早去世,不再注重內宮建制。

陳武帝順天承運,以樸素自持,所以後宮的員位,其數量有許多空缺。

文帝天嘉以後,詔令補充宮中職位。

他的設置,無改於梁朝的舊制。

把它們編入條令,作為後世的法規。

然而文帝稟一性一恭謹儉樸,而嬪妃的職位並不完備。

宣帝、後主,沒有什麼改動。

現在一總匯輯,而專立了本篇列傳。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