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白話文》朱齡石傳:世代為將,伯父朱憲和朱斌都是西中郎袁真的高級軍官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南史白話文》朱齡石傳

南史白話文

朱齡石傳

朱齡石,字叫伯兒,沛郡沛縣人。

世代為將,伯父朱憲和朱斌都是西中郎袁真的高級軍官。

桓溫到壽一陽一討伐袁真,袁真因為朱憲兄弟暗中溝通桓溫,而把他們一塊殺掉,朱齡石的父親朱綽逃走歸附桓溫。

壽一陽一平定,袁真已經死去,朱綽則挖出棺材斬殺他的一屍一體。

桓溫十分氣憤,要把他斬首,由於桓溫的弟弟桓沖的請求而得以赦免。

朱綽蒙受了桓沖的再生之恩,侍奉桓沖如同父親。

職位曾為西一陽一、廣平太守。

後來桓衝去世,朱綽口吐鮮血而死。

朱齡石少年的時候喜好練武,行為很不檢點,他的舅舅淮南蔣氏才能低劣,朱齡石讓舅舅躺在大廳裡,剪一塊一寸見方的紙片貼在舅舅的枕頭上,用刀子遠遠地投擲,相隔八九尺,百擲百中。

舅舅害怕朱齡石,始終不敢動彈。

舅舅的頭上有一顆大瘤子,朱齡石趁他睡覺的時候偷偷地給他割除,結果死去。

宋武帝攻克了京城,任命他為建武參軍。

隨從武帝到了江乘,即將參加戰鬥,朱齡石說自己家族世代蒙受桓氏的恩惠,不能容許以刀兵相對,請求留在軍隊後方。

武帝認為他很義氣,從而答應了他。

任命他為鎮軍參軍,調任武康縣令。

本縣人姚系祖專門從事搶劫,郡縣官員都害怕他,不敢進行討伐,朱齡石到了縣裡,假裝與他友好,召他擔任參軍,姚系祖依恃強悍,便出來應一召。

朱齡石於是將他殺掉,攻襲他的家園,把他的兄弟全部殺死,由此整個地區得到肅清。

後來兼任中兵。

朱齡石有軍事才幹,又一精一於文官職務,武帝十分親近和重用他。

後來平定盧循有功,被封為西一陽一太守。

義熙九年(413),調任益州刺史,作為元帥討伐蜀地。

開始,武帝和朱齡石密謀進攻奪取地盤,說:「劉敬宣往年出兵黃武,無功而回。

賊軍認為我們現在應該從外水前往,而估計我們當會出其不意可能要從內水攻來,必定派重兵守衛涪城以防備內道。

如果開往黃武,正好陷他們的詭計。

現在以主力從外水進取成都,而以疑兵出內水,這才是制敵的奇策。」

又怕這種風聲先傳出去,賊軍看出了虛實,便另有一封信交給朱齡石,上面寫著到白帝再折開。

各路軍隊雖然都在開進,但是並不知道整體部署,到了白帝打開信一看,上面說:「大軍都從外水攻取成都;臧熙、朱枚從中水攻取便漢;讓老弱兵士乘高大艦船十餘艘,由內水開向黃武。」

譙縱果然在內水防備,派他的大將譙道福守衛涪城,派他的秦州刺史侯暉、僕射譙詵等屯駐在彭模,夾水兩岸做為軍城。

義熙十年六月,朱齡石開到了彭模。

七月,朱齡石率領劉鍾、蒯恩等在北城殺死了侯暉、譙詵。

朱枚到了廣漢,又打敗了譙道福的非主力部隊。

譙縱逃奔涪城,巴西人王志將他斬首呈送,同時也俘獲了譙道福,在軍營門前斬殺。

武帝討伐蜀地,準備物色一個元帥,就提舉朱齡石。

眾人都認為朱齡石年紀還輕,不想同意,提不同意見的人很多,武帝都不聽從。

於是分出大軍的一半,把猛將一精一兵全部配備給他。

臧熙是敬皇后的弟弟,也命令他受朱齡石的指揮。

等到戰爭告捷,眾人都很佩服武帝的知人善任,又稱美朱齡石的善於指揮。

由於平定蜀地的功勞,被封為豐城侯。

義熙十四年(418),桂一陽一公劉義真被徵調,任命朱齡石為雍州刺史,督關中諸軍事。

朱齡石到了長安,劉義真才出發。

劉義真在青泥遭到大敗,朱齡石率全城逃走被殺死。

封國傳到他的孫子,齊國接受禪讓,封國被廢除。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南史白話文
宋武帝本紀宋前廢帝本紀宋明帝本紀宋後廢帝本紀齊高帝本紀齊武帝本紀齊廢帝鬱林王本紀齊廢帝東昏侯本紀梁武帝本紀梁簡文帝本紀梁元帝本紀陳文帝本紀陳宣帝本紀陳後主本紀后妃傳序宋文元袁皇后傳宋文帝潘淑妃傳宋孝武昭路太后傳宋孝武宣貴妃傳宋明恭王皇后傳齊高昭劉皇后傳齊鬱林王何妃傳齊東昏褚皇后傳梁武德郗皇后傳梁武丁貴嬪傳梁元帝徐妃傳陳武宣章皇后傳陳文沈皇后傳陳後主張貴妃傳劉彥節傳劉義慶傳彭城王劉義康傳劉劭傳建安王劉休仁傳晉平剌王劉休祐傳劉穆之傳檀道濟傳王鎮惡傳朱齡石傳胡藩傳蕭思話傳謝晦傳謝方明傳謝靈運傳謝弘微傳謝莊傳王弘傳王僧達傳王融傳王曇首傳王儉傳王僧虔傳王筠傳王誕傳王亮傳王華傳王奐傳王秀之傳王延之傳王晏傳王猛傳王懿傳到溉傳垣崇祖傳張興世傳張欣泰傳袁淑傳袁粲傳袁彖傳馬仙鴘傳孔靖傳孔琳之傳孔覬傳殷景仁傳褚彥回傳褚玠傳蔡廓傳何點傳何胤傳張裕傳張緒傳張率傳張稷傳張嵊傳張暢傳張融傳徐文伯傳范曄傳鄭鮮之傳裴松之傳裴子野傳何承天傳何遜傳顏延之傳顏竣傳顏師伯傳周朗傳周捨傳周弘正傳顧琛傳顧覬之傳羊欣傳羊玄保傳江湛傳江總傳沈慶之傳沈攸之傳宗愨傳柳元景傳柳惲傳劉悛傳劉孝綽傳宗越傳吳喜傳曲江公蕭遙欣傳蕭穎達傳豫章文獻王蕭嶷傳蕭子顯傳蕭子雲傳長沙威王蕭晃傳武陵昭王蕭曄傳桂陽王蕭鑠傳江夏王蕭鋒傳宜都王蕭鏗傳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傳魚腹侯蕭子響傳王敬則傳張敬兒傳桓康傳焦度傳周奉叔傳荀伯玉傳胡諧之傳劉休傳陸慧曉傳陸厥傳庾杲之傳劉粲傳劉善明傳明僧紹傳庾肩吾傳劉之遴傳蕭勱傳長沙宣武王蕭懿傳蕭淵藻傳蕭淵明傳臨川靖惠王蕭宏傳蕭正德傳蕭正則傳蕭范傳昭明太子蕭統傳蕭棟傳河東王蕭譽傳豫章王蕭綜傳蕭會理傳邵陵攜王蕭綸傳蕭確傳武陵王蕭紀傳哀太子蕭大器傳王茂傳曹景宗傳鄧元起傳羅研傳馮道根傳張緬傳呂僧珍傳沈約傳范雲傳范縝傳韋睿傳裴邃傳江淹傳江革傳賀琛傳徐勉傳陳伯之傳朱異傳徐陵傳王僧辯傳羊侃傳羊鴉仁傳王琳傳始興王陳叔陵傳長沙王陳叔堅傳杜僧明傳周文育傳章昭達傳吳明徹傳魯悉達傳魯廣達傳蕭摩訶傳任忠傳顧野王傳姚察傳循吏傳序杜驥傳虞願傳沈繟傳郭祖深傳循吏傳論儒林傳序伏繠傳嚴植之傳皇侃傳儒林傳論文學傳序丘靈鞠傳丘遲傳卞彬傳王智深傳祖沖之傳鍾嶸傳吳均傳劉勰傳文學傳論郭世通傳郭原平傳陶潛傳戴顒傳劉凝之傳朱百年傳沈麟士傳阮孝緒傳陶弘景傳庾詵傳恩幸傳序戴法興傳茹法亮傳呂文顯傳茹法珍傳孔范傳海南諸國傳西南夷傳東夷傳西域傳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